诗意中国 | 95弘一法师: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重要声明
本文已获诗词世界授权。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更多精品资源,见我号菜单栏“每日一首古诗词”—“精品资源” 。
作者:戈多 主播:路一
百期经典文化传播“诗意中国”系列,由湖北之声与“诗词世界”联合出品。
FM104.6湖北之声《炜炜道来》分享艺术领域有趣的一切。每天13:00--14:00播出。
很多人应该都听过这么一首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这首意境优美又略带伤感的《送别》,虽问世已过百年,却仍经久不衰。但它的作者不是一个专门的音乐家或诗人,而是一个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多种成就于一身的和尚。
民国大师林语堂称他为“是我们时代里最有才华的几位天才之一”,高傲的张爱玲说:“在他寺院的围墙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鲁迅先生也曾为之赞美:“得李师手书,幸甚”......
这个在大师辈出的民国仍无比耀眼的高僧,自然就是弘一法师,李叔同。
2
1光绪六年的一个秋天,津门巨富李家的内院中围满了人。
家主李世珍与数名下人在妻子的屋外如临大敌般严阵以待,时不时有丫鬟拿着各种接生所用物件进进出出,而屋内,李夫人在床上正满额大汗的为了孩儿的出生承受痛苦。
这时,突然有一只喜鹊字窗外飞来,停立于床头,口中还还衔着一根松枝。而此时,伴随着一声洪亮的婴啼,李叔同降生了。
这是后世民间传说里,李叔同出生时的故事。在民间,喜鹊衔枝,是佛赐祥瑞的象征。这似乎也预示了李叔同后来的人生。
李叔同故居
生于清朝末年的李叔同,其家族是津门巨富,世代经营盐业与银钱业生意,其父李世珍,更是官至吏部主事,后又辞官回乡承袭家业,让李家越发繁荣。
李叔同诞生时,李父已六十有七,可谓老来得子,所以对这个小儿子也格外珍视。李叔同几岁时,家中便请人教其读书,学习日常礼仪以及各种文艺。
李家家教甚严,小叔同每日的功课都有人专门监督,日常进退也不得稍越礼仪,这些虽看起来有些严苛,但也助其养成了做一事便要尽善尽美习惯,是其日后成就斐然的重要因素。
但除了四书五经、琴棋书画之外,小叔同接触最多的非佛法莫属。他的父亲母亲都笃信佛教,大娘与长嫂也均是虔诚的佛教徒,再加上出生时的便有佛兆,家人就带着他从小一起念诵佛经,沾染佛法。
终日勤学的李叔同,天资聪慧。他六岁启蒙,十岁熟读诗书,“年十三,辄以篆刻和书法名于乡。”到了十五岁,还写出了“人生犹似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这样的绝句。
但在青春期,李叔同也会如常人一般有些“反叛”。16岁那年,他虽考入了辅仁学院,却对学校所教的八股文不感兴趣,对从小要求他刻苦用功学习的经国济世的“正经”学问不那么热衷了,反而对唱戏这种“贱业”产生了浓厚兴趣。
少年李叔同
他晚上常去戏园子看戏,有时还自己客串某个角色,并且因此遇见了当时颇为有名的伶人杨翠喜,进而每天晚上都去“天仙园”为她捧场,听其唱戏。散场后,还主动提着灯笼陪她回家。
美好的初恋就这样降临到他的身边,他不禁为其作词表达内心的情感
燕支山上花如雪,燕支山下人如月;
额发翠云铺,眉弯淡欲无。
夕阳微雨后,叶底秋痕瘦;
生怕小言愁,言愁不耐羞。
——《菩萨蛮其一》
但才子佳人的故事终究未能圆满,随着杨翠喜的名声越来越多,不幸被大官看上,花重金赎身,收入了府中。李叔同听闻后伤心欲绝,却也无可奈何。
家人为安抚其心情,同时让其尽早收心,没多久便安排了一位富商之女俞氏与之婚配。其兄长更是允诺,只要答应,便予以数十万元让他离家自立门户。
在高墙大院严格家教中待久了的李叔同,早就向往更广阔的世界和独立的生活,于是便接受了这场包办婚姻,也得到了家里30万元的资助。
有不少人了解了李叔同早年生活后,将其和少年的曹雪芹或《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做类比,他们虽同为大富之家,后来也都曾家道衰落,但李叔同的前半生却更幸运,而他的后半生则更为智慧。
2
后人谈起李叔同时,常在其身上冠以诗人、画家、书法家、音乐家等诸多头衔,而这些都并非是虚名,只因这位出生富家的贵公子真的才华横溢。
18岁的李叔同在母亲之命下娶妻且得长兄巨额资助后,在上海独立成家,过起了比原来富家少爷更自由的生活。
在东西方文明交汇的繁华上海,他对西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惜花重金购买了钢琴,开始学习音乐和作曲。
在上海期间,他每日除了写字作画、听戏学曲等做自己喜欢的事外,便是与一众沪上名士相往来,饮酒聚会;又或是在加入的“城南文社”中作文评比;在哪个戏院中粉墨登场,一展所好。
当时沪上有名的文人雅士几乎都做过他的宾客,不少歌郎妓女也曾与他唱和,多位书画名家和他亦师亦友......富贵才子李叔同那几年的时光,五光十色,雅致又逍遥。
但富如宝玉的李叔同因为多了份自由,所以无论是所学之高低还是学习的热情,都为人称道。
光绪二十七年时(1901年),由蔡元培执教的南洋公学在上海开设经济特科班,此前所学多为中式教育的李叔同,便与数名好友欣然入学,学习到了较为现代化的知识与理念。
后因时局变故,南洋公学被迫解散,未能继学的李叔同仍觉未学够,没多久又远渡重洋去了日本,考入东京美术学校,学习更多现代化的文艺知识。
而他在日本所学到的油画和话剧等才艺,又使其回国后成为了中国油画、话剧的最早的引入者。
李叔同一生,在多种艺术上成就斐然,后世评价他时,称他为:
“在中国近百年文化发展史中,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他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内,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驰名于世。”
戏曲艺术上,李叔同是中国话剧的奠基人,还是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的主要成员。他曾主演独幕剧《生相怜》《画家与其妹》和改编自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的话剧《黑奴吁天录》,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极大,照亮了中国话剧发展的道路,开启了中国话剧的帷幕。
在音乐方面,李叔同是作词、作曲的大家,也是国内最早从事乐歌创作的人,他主编了中国第一本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国内第一个用五线谱作曲最早推广西方“音乐之王”钢琴的都是他。他在浙江一师讲解和声、对位,是西方乐理传入中国的第一人。
绘画艺术上,他是中国油画的鼻祖,是最早在中国介绍西洋画知识的人,也是第一个聘用裸体模特教学的人。他广泛引进西方的美术派别和艺术思潮,组织西洋画研究会,其撰写的《西洋美术史》《石膏模型用法》等著述,皆创下同时期国人研究之第一。
书法上,他的字犹如浑金璞玉,清凉超尘,精严净妙,闲雅冲逸、富有乐感,朴拙中见风骨,以无态备万态,将儒家的谦恭、道家的自然、释家的静穆蕴涵书艺之中,是中国历代书法中的逸品,如今已成为博物馆中的至宝。
在名人辈出的民国,李叔同凭一人之力便于艺术上绽放了无数光芒,是当之无愧的大师,而这位大师让人所折服的魅力所在,却还远不止这些。
3
1918年的秋天,西湖上弥漫着微寒的雾气,两支方向不同的木舟一齐缓缓向江心划去,木舟上站立且遥相对望两人,正是李叔同和他的日本妻子雪子,只不过一人神色哀伤,一人头上不着寸缕,已入佛门。
这是李叔同在出家后和他的日本妻子告别时的场景,其好友黄炎培曾这般记录:“叔同从不回头,一桨一桨荡向湖心,连人带船一起埋没湖云深处,叔同夫人大哭而归。”
家世与才学都已无比完美的李叔同,选择了出家。而他出家的年龄,不过三十又九。
他虽从小便学过佛法,但年轻时也依旧娶妻生子犹如常人,去了日本学习后,更是与模特雪子相恋,回国后也于多所学校任图画音乐教员,继续自己的艺术发展,丝毫没有出世之心,如何就突然出家了呢?
或许,是他的前半生已经尽善尽美,既已体验过大富大贵,又于自己所爱之艺均有所成,也感受过爱情的滋味.....人间还有什么事情是不曾体验过的,不过是继续的重复下去罢了。
倒不如修行自己的内心。
1916年,37岁的李叔同寻得日本杂志介绍“断食”以修养身心之方法,遂生入山断食之念。冬,入杭州虎跑定慧寺,试验断食17日,有《断食日志》详记。
入山前,作词曰:“一花一叶,孤芳致洁。昏波不染,成就慧业。”返校后,开始素食。时,受马一浮之熏陶,于佛教“渐有所悟。”
于是,39虽那年,他终于来到了虎跑寺,拜了悟和尚为师,取名演音,法号弘一,于农历七月十三日虎跑定慧寺正式出家,遁入空门。
此后,人们便不再叫他才子、先生李叔同,而是唤他弘一法师。
弘一法师修的是佛教修行中最艰苦的律宗。他发愿精研戒律,并且严格依照戒律修持。律宗以戒律森严著名,一举一动,都有规律,严肃认真之极,被称为佛门中最难修的一宗。弘一法师为弘扬律宗,曾立下四誓:
一,放下万缘,一心系佛,宁堕地狱,不作寺院主持。
二,戒除一切虚文缛节,在简易而普遍的方式下,令法音宣流,不开大法,不作法师。
三,拒绝一切名利的供养与沽求,度行云流水生涯,粗茶淡饭,一衣一袖,鞠躬尽瘁,誓成佛道。
四,为僧界现状,誓志创立风范,令人恭敬三宝,老实念佛,精严戒律,以戒为师。
而此后的二十三年里,他四处修行、讲学,弘扬佛法,那几项誓言,他全部做到了。
南山律宗自南宋之后就失去了真传,弘一法师在后半生的岁月,对律藏进行整理、编修,并携带南山律学三大部的内容云游讲道,使失传几百年的律宗得以再度发扬,最终被人们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
弘一法师圆寂于1942年10月,相传他死前已自感身体不适,便唤来了好友妙莲法师,写下遗嘱,然后又留下“悲欣交集”四字,最终安详西逝。
或许这四个字,便是他在临死前回首一生后,对于死亡最真实的心境与姿态。
——往期回顾——(上下可滑动查阅)01国学大师王国维:最是人间留不住02曹雪芹:卅年一梦不曾醒,都作红楼戏里人03芒种:一收一种,是岁月的恒常与宽厚04端午:粽香深处,是丝丝缕缕的人生滋味
05科举:古人“高考”那些事儿06落第:那些“高考”落榜的古人们
07六月:梦一场荼蘼花事08曹植:命运馈赠了才华,却一生颠沛流离09屠呦呦:青蒿一握,她让我们懂得何为中国脊梁10地震 | 1000年前,古人用这些方法预测地震11八七版《红楼梦》| 一梦三十余载,再回首芳华依旧12夏至:枝梢葱茏着的,是人生的新绿13中华本草: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14毕业季:青春散场,要笑着说再见15纳兰容若:一生太短,一瞬好长16古龙:酒与寂寞,懂得的人才会懂17徐志摩:悄悄地你走了,正如你悄悄地来18茶: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19魏晋文学极简史: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20楚辞:虽九死其犹未悔
21小暑:藏伏,是一种人生智慧
22唐妆:骨子里散发出来的自信
23古琴:泠泠七弦,诉尽人世沧桑
24花木兰:一个从乐府诗走进迪士尼电影的中国符号
25李商隐:在薄情的人世间,深情地活着
26《西游记》: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双膝颤抖仍然往前走
27余光中:下次你路过,人间已无我
28大暑:生命的快乐,就是能量淋漓尽致的发挥
29李清照:如花绚烂,如花飘零
30《诗经》:藏着你理想中爱情的所有模样
31《牡丹亭》: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32《古诗十九首》:五言之冠冕,乱世之悲歌
33林语堂:过得通透,才能活得快乐
34李煜:乐既沈酣痛亦深,真情无改是词心
35立秋:秋天来了,又想好好生活了......
36《浮生六记》:我在悲欣交集处等你
37辛弃疾: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38秦观:寂寞人间五百年
39鲁迅:爱吃、爱笑、爱妻、爱子
40孟浩然:我们终其一生,不过是找到真正的自己
41唐五代词极简史: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42晏殊:哪有什么富贵闲人,我只是沉而不痛、苦而不悲
43欧阳修:百世之文豪,千古一醉翁
44张先: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
45《聊斋志异》:笔歌墨舞写痴情,狐妖鬼魅画苍生
46柳永: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47艾青:我用我嘶哑的喉咙歌唱
48神话志怪:这里藏着中国文学的根
49张爱玲:倾城往事
50苏轼: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
51北宋词史: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52南宋词史: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
53贺铸:没有好看的皮囊,但我的灵魂足够有趣
54姜夔:我的词很冷,可我的心是暖的
55陶渊明:“静穆悠远”是我的诗,“金刚怒目”才是我的人
56王勃:如流星划过夜空,绚烂了整个苍穹
57抗战爱国群像:这盛世,如你所愿!
58杜甫:世上疮痍,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59陆游:亘古男儿一放翁
60寒露: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61陈子昂:孤独的人是最有力量的人
62初唐诗史:春花初绽,春水初生
63盛唐诗极简史:春花灿烂,春水浩荡
64王维:一片冰心在玉壶
65王昌龄:寂寂寒江明月心
66李白:千百年后,有谁还记得你飘逸的身影?
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
一笑相逢蓬海路,人间风月如尘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