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 隋唐部分 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等诗人
星期一发布古代汉语,星期五发布古代文学。
~●~●~●~●~●~●~
——▲以上内容非正文▲——
◎袁行霈版◎
第四编 隋唐部分
第六章 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等诗人
第一节韩孟诗派及其诗歌主张
一、韩孟诗派及其诗风的形成过程。
(一)贞元八年(792),孟郊韩愈赠答,为诗派崛起奠定基础。
(二)两次大聚会:贞元12年至16年(796-800)间,韩愈入汴州董晋幕和徐州张建封幕,孟郊、张籍、李翱游从。孟郊诗风已基本形成,给韩愈以影响;元和元年到6年(806-811)间,韩愈任国子博士,与孟郊、张籍等相聚;分司洛阳,孟郊、卢仝、李贺、马异、刘叉、贾岛陆续到来,张籍、李翱、皇甫湜也来过往,诗派全体成员相聚。韩愈诗风形成,得到同派诗人的公认和仿效。
二、理论主张。
(一)“不平则鸣”说。
1.韩愈《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不平”主要指人内心的不平衡,强调的是内心不平情感的抒发;《荆潭唱和诗序》:“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和平之音”和“愁思之声”虽都可视作“不平”之鸣。从文学规律讲,前者生于王公贵人之手,其生命状态多平易流滑,很难表现出“鸣”的深度;后者饱经困苦磨难,其生命力与阻力激烈碰撞所导致的“不平”之鸣,易于惊动俗听。
2.另一要点在于重诗歌抒情功能。由于韩愈没把诗文等量齐观,才使诗歌避免成为道学工具,得以保持其“抒忧娱悲”、“感激怨怼”的美学品性。“感激怨怼”就是“不平”,“抒忧娱悲”就是将此“不平”不加限制地抒发出去,就是提倡审美上的情绪渲泻。
(二)“笔补造化”说。李贺“笔补造化天无功”(《高轩过》)。“笔补造化”有创造性诗思,对物象进行主观裁夺。
1.孟郊《赠郑夫子鲂》“物象由我裁。”;
2.韩愈“研文较幽玄,呼博骋雄快”(《雨中寄孟刑部几道联句》);“雕刻文刀利,搜求智网恢”(《咏雪赠张籍》);“规模背时利,文字觑天巧”(《答孟郊》)。造端命意、遣词造句则要力避流俗,还强调写作要“能自树立,不因循”(《答刘正夫书》),要大胆创新,“勇往无不敢”(《送无本师归范阳》)。
(三)崇尚雄奇怪异之美。
1.韩愈《调张籍》赞誉李杜诗“巨刃磨天扬”奇特的语言、雄阔的气势和艺术手法的创新,学习其胆之大、力之猛、思之怪、境之奇,并发挥到极致。着眼点在力量的雄大、词语的险怪和造境的奇特。
2.韩孟诗派其他成员也大都具有崇尚雄奇怪毅的审美取向。虽因遭际所限,取材偏于狭窄,大都苦吟,以致雄奇不足怪异有馀,诗境多流于幽僻蹇涩。
(四)韩孟诗派形成了一套系统的诗歌创作理论,突破传统诗教,转向重诗的抒情特质、重创作主体内心的展露和艺术创造力的发挥。
一、韩愈,代表作《昌黎先生集》。
(一)长篇古诗中揭露现实矛盾、表现个人失意之作,如《归彭城》《县斋有怀》等,大都平实顺畅。
(二)清新、富神韵的诗,如《晚雨》《盆池五首》《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
(三)最具独创性和代表性的是以雄大气势见长和怪奇意象著称的诗作。
1.原因:
(1)他“少小尚奇伟”(《县斋有怀》)、“搜奇日有富”(《答张彻》)天生雄强豪放资质,性格中充溢着对新鲜奇异、雄奇壮美之事之景之情的追求;
(2)提倡“养气”说,使他在提高自我修养的同时增添睥睨万物的气概。
2.《卢郎中云夫寄示送盘谷子诗两章歌以和之》《石鼓歌》。与李白长篇歌行比,相同点在于二者均酣畅淋漓,气象阔大;相异处在于李诗饶有飘逸之气,韩诗更具狠重粗豪的力度。“豪侠之气未除,真率之相不掩,欲正仍奇,求厉自温”(钱锺书《谈艺录》)。
(四)用世心切,是非观强,性格刚直,使他屡受打击,也导致其审美情趣呈现怨愤郁躁、情激调变的怪奇特征。韩愈怪奇诗风大致始于贞元中后期,元和中期定型。贞元元和之际的阳山之贬是造成韩愈诗风大变的重要条件。此时代表作《宿龙宫滩》《郴口又赠二首》《龙移》《岳阳楼别窦司直》《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等。
1.多用激荡、惊怖、幽险、凶怪的词语,如“激电”“惊雷”“怒涛”“大波”“蛟龙”“猩鼯”等构成惊心动魄的意象。
2.以俗为美、以丑为美。贬所环境险恶,遭贬的际遇,使诗人百忧俱来,长期苦闷,形成搜罗奇语,雕镂词句,创造险怪意象的思维定势;离开贬所后更倾心于怪奇诗境的构造,加强对内心和自我的表现。与孟郊等人创作以竞赛为主要目的的联句诗,动辄上百韵,如“昼蝇食案緐,宵蚋肌血渥”(《纳凉联句》)、“灵麻撮狗虱,村稚啼禽猩”(《城南联句》),以世俗、丑陋之事之景入诗,形成以俗为美、以丑为美的特点。
3.用赋法作诗,铺张罗列,力尽后止。如《南山》《陆浑山火一首和皇甫湜用其韵》怪怪奇奇,戛戛独造,是韩愈诗歌艺术主要追求目标。
二、孟郊,代表作《孟东野诗集》,诗风也有怪奇倾向。
(一)因才力限制,沦落不遇的生活经历限制视野,使其诗风向幽僻冷涩发展。
(二)内容。
1.关注社会、反映下层民众生活的诗作,如《杀气不在边》《寒地百姓吟》等。
2.更多抨击黑暗世俗、表现自我悲慨和贫寒生活的诗作。如“食荠肠亦苦,强歌声无欢。出门即有碍,谁谓天地宽!”(《赠崔纯亮》)写事抒情真切感人,用词造语古拙直率,具汉魏风貌。“郊为五言诗,自前汉李都尉、苏属国及建安诸子、南朝二谢,郊能兼其体而有之。”(李翱《荐所知于徐州张仆射书》)
(三)艺术。
1.以苦吟著称,注重造语炼字,追求构思的奇特超常。如“风叶乱辞木,雪猿清叫山”(《送殷秀才南游》)、“镜浪洗手绿,剡花入心春”(《送淡公十二首》其二)、“声翻太白云,泪洗蓝田峰”(《远愁曲》)。
2.最多最引人注目的是充满幽僻、清冷、苦涩意象的诗作,多表现凄怆寒苦的生活,诗境仄狭,风格峭硬。如“日短觉易老,夜长知至寒”(《商州客舍》)。苏轼“郊寒岛瘦”(《祭柳子玉文》)。代表作组诗《秋怀十五首》。
(1)“吟虫”“冷露”“峭风”等意象组合,渲染出凄冷寒寂、幽僻萧索的氛围。
(2)还运用视觉、触觉、听觉、味觉等艺术通感,嵌入“峭”“瘦”“折”“干铁”等外形尖利、瘦硬的词,将刺激程度强化。
3.也有以丑为美、意象险怪的诗作。如“饿犬{齿乍}枯骨,自吃馋饥涎”(《偷诗》)。
4.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是《游子吟》。
三、李贺,代表作《李长吉歌诗》。
(一)内容。
1.意气昂扬的诗作: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南园》)
2.现实的打击使其始终处于极度抑郁、苦闷中,加之早熟、敏感,产生沉重的失落感和屈辱感,呈现早衰的症状和心态:“长安有男儿,二十心已朽”(《赠陈商》)、“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开愁歌》)。
3.人生短暂引起惊惧,怀才不遇的苦痛冲击多病的身心,如《秋来》。
4.带着沉重的悲哀和苦痛,带着对生命和死亡的病态的关切,对人生、命运、生死等问题进行思考。写鬼怪,死亡,游仙,梦幻,用各种形式抒发苦闷。
(二)艺术:命短导致对社会不可能有深刻的理性认识,而耽于幻想;苦闷使诗作融入浓郁的伤感意绪和幽僻怪诞的个性,表现重点从韩愈的粗猛豪横、孟郊的冷峭枯寂转向对主体心灵的开掘和虚幻意象的营造,形成了凄艳诡激的诗风。
1.奇特的造语、怪异的想象和幽奇冷艳的诗境。“百年老鸮成木魅,笑声碧火巢中起”(《神弦曲》)“险怪如夜壑风生,暝岩月堕”(谢榛《四溟诗话》卷四)。
2.受屈原、李白及汉乐府民歌影响,多以乐府体裁表现苦闷情怀。
3.偏爱冷艳凄迷意象,大量使用“泣”“啼”等字词感情化,构成具悲感色彩的意象群。如“冷红泣露娇啼色”(《南山田中行》)。
4.极尽渲染物象色彩和情态,“冷红”“老红”“愁红”“笑红”“凝绿”“寒绿”“颓绿”“静绿”。《长平箭头歌》“漆灰骨末丹水砂,凄凄古血生铜花”;《将进酒》“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一眼觑定事物本质特征,倾力摹状绘形,敷彩设色,构造五彩斑斓的画图,又加上哀伤字眼,注入主观感受,呈现出哀感顽艳或病态美特征。
5.以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精选的动词、形容词创造视觉、听觉与味觉互通的艺术效果。“酸风”,“香雨”,箫声“吹日色”(《难忘曲》),月光“刮露寒”(《春坊正字剑子歌》),“独携大胆出秦门”(《吕将军歌》)通过不同感官沟通所构成的意象,展现诗人的艺术直觉和细微感受。
6.多用质地锐利、脆硬、狞恶的物象,辅以“剪”“斫”“古”“死”“瘦”“血”“狞”等字词,营造瘦硬、坚脆、狠透、刺目的意象。如“一双瞳人剪秋水”(《唐儿歌》)、“青狸哭血寒狐死”(《神弦曲》)“花楼玉凤声娇狞”(《秦王饮洒》)等,大都是怪奇、畸形的审美形态。这既源于褊执、狭隘的精神世界和审美取向,也得力于对字词的精心锤炼。艺术思维的逸出常轨,遣词造句的刺激狠透、修辞设色的惨淡经营,意象结构的古怪生新是李贺诗歌意象创造的基本特点。
7.和夸张相并行的、异于常人的想象幻想。“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杨生青花紫石砚歌》)“王子吹笙鹅管长,呼龙耕烟种瑶草”(《天上谣》)“银浦流云学水声”、“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江娥啼竹素女愁”、“老鱼跳波瘦蛟舞”(《李凭箜篌引》)。想象出人意表,且跳跃性大,有时完全凭直觉引导,一任想象超时空地自由流动。如《梦天》时空交杂错落,意绪游移无端。精神常处于亢奋与消沉交替状态,导致其想象变化倏忽,活跃异常。贺诗特别是游仙诗都具这种特点。表面看与现代意识流的创作方法确有相通之处,深层看导源于独特心理状态,可视作苦闷的象征。
(三)杜牧《李贺集叙》认为贺诗是“骚之苗裔”,“时花美女,不足为其色也;荒国陊殿,梗莽丘垅,不足为其怨恨悲愁也;鲸呿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与韩、孟比,重视内心世界挖掘、主观化的幻想,因具更突出的诗人气质,成为真正的诗人之诗,并对晚唐诗风产生直接影响;缺陷:内容过于狭窄,情绪过于低沉,一意追求怪异,难免走向神秘晦涩和阴森恐怖。
四、卢仝、马异、刘叉、皇甫湜。
(一)卢仝,号玉川子。
1.多用怪奇、丑陋意象,如“山魈吹火虫入碗,鸩鸟咒诅鲛吐涎”(《寄萧二十三庆中》)、“扬州虾蚬忽得便,腥臊臭秽逐我行”(《客请虾蟆》)等。
2.一意求险怪,显得滞涩难读,如《月蚀诗》“辞语奇险”(陈岩肖《庚溪诗话》)、“以怪名家”(刘克庄《后村诗话》)。
3.有时含蓄蕴藉、情致宛然,如《有所思》。
(二)马异诗亦以险怪称,如《答卢仝结交诗》。
(三)刘叉自称彭城子,又自称“老叉”“野夫”。
1.诗风粗豪硬朗,劲气直达。如《偶书》。
2.最具代表性的是展示自我节操、激愤浊世和表现民生疾苦的《冰柱》《雪车》。
(四)樊宗师、皇甫湜等具有险怪倾向。
五、韩孟诗派。
(一)除追求雄奇怪异外,以散文化章法、句法入诗,融叙述议论为一体,“既有诗之优美,复具文之流畅,韵散同体,诗文合一”(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论韩愈》)。
1.熟谙古文章法,尚奇精神和豪放性格,用散文笔调入诗。如《山石》。
2.大量使用长短错落的散文句法,尽力消融诗文界限。五言如《符读书城南》“乃一龙一猪”;七言如《送区弘南归》“嗟我道不能自肥”,有意拗峭句法,使语势、节奏滞涩不畅,又如《嗟哉董生行》。
(二)直述对人生、社会看法,以议论入诗。《荐士》《醉赠张秘书》《汴泗交流赠张仆射》等。
六、反对传统、锐意创新的贡献成就。
(一)以宏大胆气驭诗,赋予诗歌前所未有的力度和超现实色彩;
(二)雕镂词句,尚险求奇,营造出独有的险怪意象;
(三)以文入诗、以议论入诗,开新诗风。清叶燮《原诗》:“韩愈为唐诗之一大变,其力大,其思雄,崛起特为鼻祖。”
(四)破坏传统未建立新的规范。如:
1.用词造句刻意求新使语意晦涩。
2.对诗材不加简择致意象过于丑陋怪诞。
3.大量散文化句式和哲理性议论,破坏诗歌节奏美、形象美。
第三节刘禹锡、柳宗元等人的诗歌风貌
一、刘禹锡字梦得,《刘宾客集》;柳宗元字子厚,《柳河东集》。
二、刘、柳交情甚笃,才华相当,政治遭遇接近,一生大部分时间在贬所度过,奠定其诗思想内容的共同基础—抒写内心的苦闷、哀怨,表现身处逆境而不肯降心辱志的执着精神。如刘《酬扬八庶子喜韩吴兴与予同迁见赠》、柳《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清贺裳:“五古自是刘诗胜场,……非徒言动如生,言外感伤时事,使千载后人犹为之欲哭欲泣”,“柳五言诗犹能强自排遣,七言则满纸涕泪。”(《载酒园诗话又编》)。
三、刘禹锡。
(一)性格刚毅豪猛,虽感到心理苦闷,但始终不曾绝望,写《重游玄都观绝句》及《百舌吟》《飞鸢操》《华佗论》等诗文表达愤懑反抗,讽刺抨击政敌。“我本山东人,平生多感慨”(《谒柱山会禅师》)。“感慨”增加其诗韵味,丰富其诗深度力度。
(二)简捷明快,风情俊爽,有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极富艺术张力和雄直气势。如七绝《秋词》、“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浪淘沙词九首》其八)“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杨柳枝词九首》其一)透过简练爽利,晓畅易解的表层,可看到傲视忧患独立不移的气慨、迎接苦难超越苦难的情怀、生命活力和乐观精神,坚毅高洁的人格内蕴。
(三)咏史怀古诗语言平易简洁,意象精当新颖,在大跨度时空中,注入悲情,使作品具沉思历史和人生的沧桑隽永。如《西塞山怀古》《金陵怀古》等。
(四)长期谪居,受民间俚歌俗调浸染,创作富有民歌情调、介于雅俗之间的诗,清新质朴,真率自然。如《竹枝词二首》。
四、柳宗元。
(一)与刘诗比较:刘诗昂扬,柳诗沉重;刘诗外扩,柳诗内敛;刘诗气雄,柳诗骨峭;刘诗风情朗丽,柳诗淡泊简古。
(二)忧乐交替、以忧为主的心态,使柳纪游诗有浓郁的幽清悲凉色彩。苏轼:“忧中有乐,乐中有忧,盖妙绝古今矣。然老杜云:‘王侯与蝼蚁,同尽随丘墟。’仪曹何忧之深也?”(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如《南涧中题》。
(三)柳诗具上述特点的原因:
1.缘于他激切、甚至偏狭的心性气质:思想深刻,有敏锐的哲学洞察力,却不具备解决自身困境能力。面对人生忧患,希望获得超越;但激切孤直的心性使他很难超拔。
2.还缘于诗人自觉的美学追求。
(1)《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提出“奥”“节”“清”“幽”“洁”的写作标准,内在指向都与清冷峭拔有关。
(2)创作中:
①偏爱具凄冷意味和峭厉感意象,如“残月”“枯桐”“深竹”“寒松”等。
②色彩选用上偏重冷色调,如“青碧”“凝碧”“阴草”等,使诗境阴暗幽冷。
③多形象尖利的词语,如“左右六翮利如刀”(《跂乌词》)“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等,尖利峻刻。
暗淡的冷色调与词语尖利的峭硬结合,呈现出冷峭的风格特征,闪现着深沉凝重又孤傲高洁的生命情调。如被誉为唐人五言绝句最佳者的《江雪》。
(四)淡泊纡徐的诗。“柳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苏州上……所贵乎枯淡者,谓之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是也。”(《东坡题跋·评韩柳诗》)
1.从风格淡泊古雅看,部分柳诗与陶、韦诗有似处,以其接近自然、不事藻绘给人以清新淡雅感,如《渔翁》。
2.柳与陶、韦的诗风的差异:陶诗淡泊而近自然,最能反映心境的平和旷达;韦诗淡泊而近清丽,令人读后怡悦自得;而柳诗则于淡泊中寓忧怨、见峭厉。
五、吕温有少数篇章激切愤发,颇有豪气。如《读勾践传》。
六、李德裕,字文饶,有《李文饶文集》,又作《会昌一品集》。
(一)诗文见解较通达,认为文学作品“虽终古常见而光景常新”(《文章论》)。
(二)诗多写个人生活情感,基本不触及政治,较有价值作品大都写于贬后。“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登崖州城作》)。代表作《谪岭南道中作》。
~●~●~●~●~●~●~
常用文言文句式
常用文言虚词王力:古代汉语讲义
《唐宋词格律》导读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姓”“氏”
复旦讲义|古代汉语
同义词和反义词(全文)
否定词和否定句(全文)
76 《左传》(十五 、十六)
10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09 同义词辨析08 引申义与假借义07 词的本义探求
06 常见部首解说(三)05 常见部首解说(二)
04 常见部首解说(一)
03 假借与通假
02 隶变
01 形声字的形符和声符
服饰与饮食类基础字形讲析
课程说明
大历诗风
杜甫
辞赋、骈文与散文
永明体与宫体诗
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
东汉文人诗
先秦文学
*
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七)
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三)
【古代文学】考研简答题(三)
【古代文学】考研简答题(二)
古代文学考研真题
第8集 涅槃
第7集 变革
第八集 芳华永驻
第七集 浴火重生
古代汉语文学 “查看历史消息”方法(任选一): 1.可直接点击本文顶端标题下方的“古代汉语文学”; 2.手指按住下方二维码; 3.点击本公众号(“古代汉语文学”)右上角三个小黑点。
●以下为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欢迎关注“古代汉语文学”微信公众号:study-CN,可搜索账号关注,也可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后可以点击“查看历史消息”读以前的文章。
古代汉语文学微信公众号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和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