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边随笔||陈潭:在《遇见墨脱》里遇见高度
在《遇见墨脱》
里遇见高度
陈潭
在我们的印象中,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应该是一个“离天最近的地方”,是一个异常令人神往的地方。透过“珠穆朗玛”、“雅鲁藏布”、“布达拉宫”这些字眼和《天路》《回到拉萨》《青藏高原》这些老歌,我们似乎能够感受到青藏高原的空旷、高远和神秘。在“地球上的最后秘境”,一个平凡的年轻援藏干部用每天的日记记述着三年不平凡的心路历程——《遇见墨脱》。望着神秘而又遥远的墨脱和西藏,《遇见墨脱》却把我们的距离拉得很近很近。
在低调的墨脱开展援藏
从地图上来看,墨脱县位于西藏东南部,地处雅鲁藏布江下游,喜马拉雅东段与岗日嘎布山脉的南坡,东与察隅县为邻,北与波密县、林芝市巴宜区相连,西与米林县、隆子县、错那县接壤,南与印度以山地与平原接合地带为界。墨脱县是雅鲁藏布江进入印度阿萨姆平原前,流经中国境内的最后一个县。墨脱神秘而清冷,在藏语中意为“隐秘的莲花”,有“中国最后一个世外桃源”之称。清朝末年到这里安国定边的清兵首领刘赞廷对墨脱说了这样的一段话:“森林弥漫数千里,花木遍山,藤萝为桥,诚为世外之桃源……”。墨脱全县人口仅1万余人,由门巴族人迁徙而来,经过200多年12代人逐渐形成今天的墨脱。
墨脱是西藏高原海拔最低、环境最好的地方,海拨在115米—1200米之间,也是西藏最温和、雨量最充沛、生态保存最完好的地方,被誉为“西藏的西双版纳”。也被称为“隐藏在云雾、雪山、密林中的人间绝域”,这里的地形可以用“山顶在云间,山脚在江边,说话听得见,走路要一天”来形容,号称是“地球上的最后秘境”。这里有中国最美的徒步旅行线路,被国家地理杂志评为十大徒步线路之首。翻雪山、攀峭壁、穿密林,用脚步去丈量每一寸土地,能见识到“一山显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景观。能在高山寒带——热带雨林之间的气候自由切换,从原始森林到雪山草地,从高山峡谷到铁索吊桥,趟过激流,穿过蚂蟥区,暴雨、烈日、高山、雨林都会经历。相传九世纪时莲花生大师受吐蕃赞普赤松德赞之请遍访仙山圣地,到了墨脱之后,发现这里的地形像一朵盛开的莲花,有圣地之象,遂在此修行弘法并取名“白玛岗”。经典藏经《甘珠尔》也有记载称“佛之净土白玛岗,圣地之中最殊胜”,因此墨脱也叫“白玛岗”。
不管被如何的称之为“西双版纳”,不管被如何的称之为“人间绝域”,墨脱还是墨脱,西藏还是西藏。据说,墨脱是中国最后一个通路通电的县城。由于历史因素和自然环境的制约,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这也是为什么需要开展长期援藏的原因。可以想见,独一无二的自然环境和含氧不足的艰苦条件,高原反应带来的身体不适,干燥的空气和大不一样的饮食习惯,不是所有援藏工作者所能坚守的。我们知道,每个人都会有高原反应,有的人反应强烈,有的人感觉轻微,体质不同反应不同。据说,对付高原反应的唯一办法就是相信时间等着身体逐渐适应高原环境。不过,艰苦永远都是相对的,能不能坚持则取决于个人的信念和毅力。
这些对于援藏工作者来说应该是最有体会的。广东省第八批援藏工作队队员喻晓坤将三年援藏日记筛选整理并出版了他的人生“水墨”——《遇见墨脱:一个援藏干部的三年心路》。《遇见墨脱》通过一个援藏干部生活日记的形式,向读者展示了援藏工作的生动经历,具体而又琐碎地记述了在墨脱工作和生活的点点滴滴,讲述了家国情怀下与墨脱山山水水不解的缘分,刻画了一个进取的青年援藏干部三年的心路历程。
在《遇见墨脱》里历数琐碎
三年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在即将结束三年援藏生活的时候,援藏干部喻晓坤试图去梳理是什么原因让他走进了神秘的西藏,在墨脱的这段时间里自己又做了什么,经历了什么,留下了什么,存在着什么样的遗憾。
喻晓坤于2016年7月进驻墨脱县,担任墨脱镇党委副书记、常务副镇长。在墨脱三年,晓坤顺利地推动了援藏工作的开展,创造性地推动了“三十百千万”(成立三个基金、实施十项民生实事、启动一百户贫困家庭结对、协助千万元援藏资金在镇里实施)工程。他先后被评为林芝市第三届道德模范、2016年度县脱贫攻坚先进个人,2017年度墨脱县政法工作先进个人、普法工作先进个人,墨脱县2018年“四讲四爱”群众教育实践活动“基层宣讲最美人物”, 在粤藏两省区联合举行的第二年度援藏干部人才集中考核中被评定为“优秀”,2016年、2017年、2018连续三年公务员考核评为优秀等次。在《遇见墨脱》里,我看见了一个基层年轻援藏干部忙碌的高大身影:
第一,深入墨脱底层,深知民情冷暖。进藏半年就和其他队员历时四个月、用时21天,完成对墨脱县46个村的调研工作,用时13天单程徒步200多公里走完不通公路的17个村。作为少数成员三次走遍“上三乡”(不通公路的三个乡),实现了对墨脱46个村的走访三次全覆盖,徒步派墨线和嘎隆拉雪山。多轮走遍全镇七村一寺,驻村天数超过90天,围绕基层组织建设、维护社会稳定等工作,经常与村委会干部、驻村队员一起探讨改进工作的方法。援藏期间,他见过了所有的村干部,与70%以上的村双联户长交流了工作,走访过80%以上的贫困户家庭。
第二,倾心困难群众,着力帮扶解困。建立援藏帮扶基金帮扶困难群众,重点推出墨脱镇“一百户困难家庭结对帮扶”,先后促成101户困难家庭结对,发放帮扶物资40余万元。成立援藏助学基金帮助贫困学生,发放资金数十万元资助学生52名。将亚东村卓玛旺姆作为他家庭的帮扶结对对象,先后多次到其家中谈心慰问,送去物资3400余元,组织镇政府同事和工作队队员帮助她收割稻谷。到亚东村罗布拉姆家5次,送去慰问物资1500元。到墨脱村尼玛措姆家2次,送去慰问物资2000元。
第三,着眼民生改善,实施民生工程。全力协助援藏项目在墨脱的实施,协助工作组在墨脱镇内投入9200余万元计划内资金,多次协调解决群众矛盾纠纷等问题。积极争取后方资源支持墨脱,协调佛山市三水区在墨脱镇基层党建、脱贫攻坚、人均超万元乡镇打造等三个方面重点帮扶。争取资金60.62万元开展党建标准化建设,16万元修复亚东村巴米典机耕道,3.4万元修建亚东村伙房,1.3万元对米日村农家乐停车坪实施硬底化,13.5万元为墨脱村驻村工作队修建澡堂,5万元为七个驻村(寺)工作队购置衣柜、床、干衣机、洗衣机、手提电脑等办公和生活用品改善驻村(寺)工作条件,为六个村争取到药品一批,协调7万元建设亚东村佛墨缘农家乐,在全镇六个村种植果树5000余棵,支持墨脱村19.5万元建设石斛基地。
第四,立足当地实际,促进经济发展。在亚东村实施“六个一千”打造脱贫攻坚示范村:对1000余米机耕道实施硬底化,种植1000棵玉堂春打造生态景观林,种植近千亩冬季蔬菜和油菜花,村内种植一千余棵鹰嘴桃,建设惠及近千人的扶贫农家乐一座,千方百计为剩余的贫困户脱贫致富。在墨脱村实施“六支工程”打造致富奔康示范村:100万元建设茶园机耕道,3000株三华李种植旅游水果,44.5万元石斛仿野生种植基地和石斛兰保护科研基地,扩大茶叶种植及发展其它产业。在墨脱村、米日村、玛迪村、巴日村分别种植翁源三华李3000棵、巴西樱桃300棵、草莓番石榴200棵、柿子500棵,打造雅鲁藏布大峡谷旅游水果经济带。带领镇干部前往湖北五峰学习茶叶种植,带领墨脱镇干部群众赴山东寿光学习蔬菜种植,邀请援藏干部到镇内各村讲授农业种植技术。
第五,搭建沟通桥梁,提升援藏合力。利用担任援藏队秘书长身份积极开展上下沟通,协助领导统筹内务外联,分管文秘、办公、后勤、接待工作,统筹各项捐赠仪式安排、项目考察、援藏物资发放等工作。积极做好大型活动的组织、策划和统筹,举办“祝福母亲、庆祝新年——佛墨心连心文艺汇演”,组织门珞民族表演团参与“秋色巡游”民俗文化活动,协助墨脱县党政领导到佛山考察以及协助开展民族团结日等活动。
难得遇见《遇见墨脱》
对于本人来说,西藏是至今未能涉足的地方。自己希望能在有生之年踏足高原,领略它的雄浑、神秘和高度,领略它的异样、不适和艰苦。我们知道,人生因为多元而丰富,岁月有所挑战才会精彩。尽管自己不时读书、写字、跑步、远足,但是从来不知道自己到底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有多大的距离,这种“距离”可能正是一个平凡人和许多优秀者之间的差距。
回望自己一路过来的既往经历,发现自己确实非常简单——既没有精彩的“遭遇”,更没有动人的“故事”。虽然历经两个城市和三所机构,但是粗浅的视野和线性的阅历始终跳不出不断模糊的眼线和步履蹒跚的足迹,愈发迟钝的指尖和键盘只能让磨碎的岁月敲打。望着越发慵懒而又稳重的身体,运动不足、远行不足而胃口不减所带来的代价也只能按重量计算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希望自己能像年轻那样勤于运动、勤于锻炼,可由于零监督和软约束的存在,所计划的运动却总是容易被惯性和惰性所打断。尽管远远未能达到“读万卷书”的境界,但教书和写字的谋生要求,教书人可不能不读书,因此自己只能更多地在书里明点世道,在书里看点风景,在书里读点人生。这就有了学界、媒界和书界同仁的热情赠书,让自己不管工作再忙,都得低头走路、低头看书。
作为简单的自己来说,大学本科毕业就留校任教了,一不小心就成了很多人的老师,包括《遇见墨脱》的作者喻晓坤。晓坤是2000年入读湖南师范大学政治系的,记得那时给他们上课时,他担任班干部,总是坐在靠边的前排,课后总是喜欢跟老师闲谈聊天……在我的记忆里,好学多思、成绩优秀、吃苦耐劳、乐于助人一直是他给我的印象。毕业后,他便响应改革开放的号召到了佛山工作……期间他在墨脱跟我时常有微信联系,援藏回来后不久也送来了《遇见墨脱》。在《遇见墨脱》里,我才发现一个富有沧桑感和立体感的“工作狂”喻晓坤。他援藏了,还写了书,难得遇见,令我惊喜。
或许,晓坤只是千千万万援藏干部中的一员,也只是千千万万一线扶贫干部中的一个,但我从晓坤的书里和身上看到了援藏的艰辛和扶贫的不易。不时翻阅《遇见墨脱》,我只能说:在教科书里,我们望见了最有高度的珠穆朗玛;在《遇见墨脱》里,我们遇见了最有高度的援藏干部。
来源|原载于陈潭《治理的逻辑》
《遇见墨脱:一个援藏干部的三年心路》
南方日报出版社2020年出品
视频来源于墨脱县官方旅游宣传片
相关链接
珠江会讲||第1期:疫情之下的学术张望
珠江会讲||第2期:疫情之下的经济展望
珠江会讲||第3期:疫情之下的乡村图景珠江会讲||第4期:疫情之下的围城记忆
珠江会讲||第5期:疫情之下的青年言说
珠江会讲||第6期:疫情之下的青年担当
珠江会讲||第7期:疫情之下的智慧防控
珠江会讲||第8期:疫情之下的大国九问
珠江会讲||第9期:疫情之下的海外乡愁
珠江会讲||第10期:疫情之下的化危为机
珠江会讲||第11期:疫情之下的纽约观察
珠江会讲||第12期:疫情之下的田园网课
珠江会讲||第13期:疫情之下的舆情治理
珠江会讲||第14期:疫情之下的北京观察
珠江会讲||第15期:疫情之下的国际合作
珠江会讲||第16期:疫情之下的生涯重塑
珠江会讲||第17期:疫情之下的心理防护
珠江会讲||第18期:疫情之下的全球治理
珠江会讲||第19期:疫情之下的瑞典观察
珠江会讲||第20期:疫情之下的韩国观察
珠江会讲||第21期:疫情之下的罗马观察
珠江会讲||第22期:疫情之下的美国观察
珠江会讲||第23期:疫情之下的狮城观察
珠江会讲||第24期:疫情之下的英伦观察珠江会讲||第25期:疫情之下的加州观察
珠江会讲||第26期:疫情之下的澳洲观察
珠江会讲||第27期:疫情之下的雪城观察
珠江会讲||第28期:疫情之下的社工行动
珠江会讲||第29期:疫情之下的志愿行动珠江会讲||第30期:疫情之下的社区行动珠江会讲||第31期:疫情之下的弱势关怀珠江会讲||第32期:疫情之下的北美观察
珠江会讲||第33期:疫情之下的印度观察
珠江会讲||第34期:疫情之下的瑞士观察
珠江会讲||第35期:疫情之下的伊朗观察
珠江会讲||第36期:疫情之下的日本观察
珠江会讲||第37期:疫情之下的德国观察
珠江会讲||第38期:疫情之下的荷兰观察
珠江会讲||第39期:疫情之下的俄国观察
《南方治理评论》稿约
《南方治理评论》始创于2013年,CNKI来源集刊,原名《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由广州大学和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广州大学南方治理研究院和广州市智慧治理研究中心主办、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连续性学术辑刊。
《南方治理评论》秉持“培育公共精神,直面转型中国,诠释社会热点,扩展学术深度,贴近重大需求,服务国家治理”,追求“本土化、专业化、个性化、国际化”,崇尚原创研究、微观研究和深度研究的学术精神,试图在中国繁杂的地方语境下运用本土话语体系着力解读地方性知识和日常性逻辑。
《南方治理评论》认为,作为以学术为毕生事业的研究者来说,我们应该告别那种脱离现实生活玄虚的致思方式,以关注现实、关怀民生的学术伦理和脚踏实地、开拓创新的学术精神立足公共生活、直面中国现实问题,从而确立中国地方治理本土化研究的问题意识、研究旨趣和学术路向。
《南方治理评论》主要设置有“学术一线”、“数字治理”、“健康治理”、“灾害治理”、“南国讲堂”、“伶仃书评”、“回归访谈”等栏目。
通讯地址:广州市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文逸楼512室
邮政编码:510006
办公电话:020-39366779
投稿邮箱:gdgzpar@163.com
投稿网站:http://iedol.ssap.cm.cn/(选择“社会政法”)
投稿体例:https://pan.wps.cn/l/srr2hdj
《南方治理评论》第7辑
《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第6辑
《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第5辑
《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第4辑
《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第3辑
《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第2辑
《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第1辑
广州大学南方治理研究院始创于2019年,在广州市智慧治理研究中心的基础上吸纳海内外学术团队和学术资源整合而成。研究院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珠三角政府治理、粤港澳大湾区社会治理、珠江流域生态治理、泛珠三角健康治理、南中国海安全治理等五大方面,致力于建设成为“经世致用、咨政育人”的地方高校特色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