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南边随笔||喻晓坤:读书的乐趣

南方治理 2024-06-27



读书的乐趣

喻晓坤


       说起来有些不好意思,我认为自己真正读书是从读到余秋雨先生的《行者无疆》开始的,时间估计是大二左右了,自此便喜欢上秋雨先生的书,读他的一系列作品。

       小时候家里文化氛围不浓,儿时的记忆中读的最多的是连环画图册,也就是小人书,现在市场上基本不见了,那时也是农村里能够找到的难得阅读之物。有没有给幼小的心灵以文化的滋养不好说,大抵那时是看故事看情节的。读书阶段当然是学教科书,我没有有些人那么幸运从小便饱读诗书。生活中如果听到有人谈起金庸的武侠小说津津有味,觉得他们似乎既藏着一身的高超武艺,也装着满脑子的文学素养;自己却是一点也沾不上边,只能仰视。这种因为读书的崇拜感便留在心里。

      大学时开始接触到书,仍以教科书为多;每次考前的一个月自然是每早便在图书馆霸位然后一天泡在那里,可那是迎考。但毕竟有了很多的时间可以自己支配,除了读专业书籍,慢慢的在湖南师大的逸夫图书馆也开始读各种各样的书。那时印象比较深刻的是看到王跃文的《国画》《梅次故事》以及阎真的《沧浪之水》。王跃文作为官场小说第一人,后来写的《大清相国》我也看了,还买了书店的很多类似作品,从此官场小说便上了我的书架。阎真当时是中南大学的教授,书中引用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至今还记得。写毕业论文时,查了很多的资料;毕业之前,为了弥补阅读量不够的情况,我在几个月里专门选读了部分专业书和课外书,慢慢觉得读书也让人有一种满足感。

      来三水工作以后,一开始在巡警上班,二十四小时分四班,有比较多的空闲时间,所以买了不少的书来读。那时我的神经衰弱仍有“余毒”在身,又因为工作时间的颠三倒四,看得多也忘得多,但我还是乐意买书来看。可能由于我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选书时似乎对政治学、社会学感兴趣些。转到指挥中心上班之后,因为工作的需要,开始购买一些公安业务类的书来看,尤其是对维稳方面感兴趣。后调任街道办工作,分管医疗卫生和信访维稳之后,读信访和维稳方面的书就更多了些。在这些阅读过程中,我似乎对阅读的兴趣越来越浓,而书目也越来越丰富。因为工作需要,我需要撰写一些材料,这对于我的阅读也是很大要求。大体来讲,我读的书,有很大一部分是专业书,这是工作和思考的基础。

      有一件小事对我促动较大。遇见马秀伟先生,熟悉之后他赠我一本自己编的《深知而自重》小册子。书中收录的文章均是他撰写的一些短文,有工作感悟,有思想汇报,有育女心得,有人生思考,文风质朴而温暖,一下子打动了我。我当时正好将在公安工作七年间发表的一些文章编辑成册,与他交流,很有些心心相惜的感觉。平日看的书有时理论性强,高大上;其实有时候也需要生活气息,我看如季羡林的随想录《我的人生》、胡适的《此去经年》、杨绛的《我们仨》,均是娓娓道来,叙事中充满人生的智慧,却不尽是各种道理。结合余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叹》和《行者无疆》,他给我的感觉又是深厚的文化底蕴加深邃的历史穿越感,读来让人酣畅淋漓,浸润甚深。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读别人写的书,增加自己的知识,真是一件乐事。但是,听人说起闻一多醉书、侯宝林抄书、张广厚吃书、高尔基救书的故事,我的距离还差得很远。说起自己与书的故事,倒是记起有一次在长沙高铁站看到一本《启功真书千字文黄金格墨迹本》,一本书500元,一时有些舍不得下手。可离开后后悔不迭,多次自责,因为我是喜欢启功先生的字的。终于有一次回到长沙高铁站,第一时间冲到书店购下此书,算是遂了自己的一个念想。

       我的大学同学袁永恩曾跟我说,读书要读名家的书。这句话对我很有裨益。他是我们班的才子,文笔一直不错,他的笔也一直是我佩服的。受他的影响,我挑书看也开始有选择。

       到西藏工作的三年,有时候工作很忙。幸运的是,我能找到时间广泛阅读有关西藏、有关墨脱的书。去西藏之前,我看了《西藏秘密》,后来在新华书店找关于墨脱的书,读了仓央嘉措的诗集。到墨脱之后,尽可能地收集关于西藏、关于墨脱的书来读。每到一个地方,也必定要找找有没有有兴趣的书。先后在各地购买到《西藏秘境》《西藏在上》《西藏生死书》《神奇的雪域达摩》《世界围着冈仁波齐》《大昭寺》《活佛说佛》等书,如饥似渴地看,为我逐渐打开了一扇藏文化的大门,也得以了解到一些藏传佛教的书籍。后来到拉萨,观看了《文成公主》场景剧,陆续还找到《金城公主》《西藏没有陌生人》《一措再措》《转山》等书,自此拉萨的天堂时光旅行书店、古修那书坊等地方就成了我每次去拉萨必去的地方。而现在,每到一地,我也是必须要去那里的书店逛一逛。

      龚育之、逄先知、石仲泉三位先生著《毛泽东的读书生活》,里面提到主席生前很多的读书故事,也写了很多读书的方法。早年的毛泽东,继承了中国知识分子读书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品德。他博览群书却又不尽信书,还提倡读无字之书。很多的方面,都让我颇为受教。在长沙岳麓山书社购买到朱小棣著的《闲书闲话》,小文怡情,精致典雅,闲时乃随性,读的却是心声。说一些关于文人文友的故事,是闲话而并不市井,又是别有一番风味。看到汪家明先生编范典著的《相约在书店》就让我更是舒畅和觉得温暖,书中的一篇篇文章,很多是写范典先生与友人的故事,其中很多都让我感觉他的有情有义,更有感触的是他作为出版人的爱国济世情怀,与属于那个时代的勇气担当和气节精神。

      除了读书,我还喜欢求书,恳请友人赠书给我。工作后请长沙移动电视台的师兄周扬赠书,湖南师大老师吴家庆教授将自己著的《中国共产党公信力建设研究》送我,孙雯波副教授将自己著的《生命之殇——食源性疾病的伦理审视》送我,广州大学的陈潭教授将自己著的《工业4.0智能制造与治理革命》送我,还有南方日报出版社的编辑曹星以及朋友蔡颂、李章、黄大勇、王修晓都曾送书给我,袁永恩送我次数最多。求书之外,我也将喜欢的书送人,读过《超越左右激进主义——走出中国转型的困境》后我专门买多一册送给马秀伟,后来赠多一套唐浩明先生著的《曾国藩》给他;推荐给妻子小红读余秋雨的书;自己编的《七年》以及后来参编的《十年坚守——湖南师范大学2000级政教二班励志奖学金十周年纪念文集》和自己著的《遇见墨脱》等书也多送给身边的朋友。我很感激送书给我的人。爱书之人以书相赠,这是最高的礼遇;我更珍惜,在书来书往中的那份认同与情谊。

      自小便听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到大了才知道,黄金屋自有黄金屋的由来,颜如玉也有颜如玉的归属,而读书,又岂止是仅有这两者的妙用!他给人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

       读书,已经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在我看来,阅读更是一种人生的态度。

作者简介

喻晓坤,现就职于三水区南山镇,曾为广东省第八批援藏工作队队员,著有或主编《遇见墨脱》《十年》等书籍。



原载于《佛山日报》2020-06-12



珠江会讲
珠江会讲||第1期:疫情之下的学术张望
珠江会讲||第2期:疫情之下的经济展望
珠江会讲||第3期:疫情之下的乡村图景珠江会讲||第4期:疫情之下的围城记忆
珠江会讲||第5期:疫情之下的青年言说
珠江会讲||第6期:疫情之下的青年担当
珠江会讲||第7期:疫情之下的智慧防控
珠江会讲||第8期:疫情之下的大国九问
珠江会讲||第9期:疫情之下的海外乡愁
珠江会讲||第10期:疫情之下的化危为机
珠江会讲||第11期:疫情之下的纽约观察
珠江会讲||第12期:疫情之下的田园网课
珠江会讲||第13期:疫情之下的舆情治理
珠江会讲||第14期:疫情之下的北京观察
珠江会讲||第15期:疫情之下的国际合作
珠江会讲||第16期:疫情之下的生涯重塑
珠江会讲||第17期:疫情之下的心理防护
珠江会讲||第18期:疫情之下的全球治理
珠江会讲||第19期:疫情之下的瑞典观察
珠江会讲||第20期:疫情之下的韩国观察
珠江会讲||第21期:疫情之下的罗马观察
珠江会讲||第22期:疫情之下的美国观察
珠江会讲||第23期:疫情之下的狮城观察
珠江会讲||第24期:疫情之下的英伦观察珠江会讲||第25期:疫情之下的加州观察
珠江会讲||第26期:疫情之下的澳洲观察
珠江会讲||第27期:疫情之下的雪城观察
珠江会讲||第28期:疫情之下的社工行动
珠江会讲||第29期:疫情之下的志愿行动珠江会讲||第30期:疫情之下的社区行动珠江会讲||第31期:疫情之下的弱势关怀珠江会讲||第32期:疫情之下的北美观察
珠江会讲||第33期:疫情之下的印度观察
珠江会讲||第34期:疫情之下的瑞士观察
珠江会讲||第35期:疫情之下的伊朗观察
珠江会讲||第36期:疫情之下的日本观察
珠江会讲||第37期:疫情之下的德国观察
珠江会讲||第38期:疫情之下的荷兰观察
珠江会讲||第39期:疫情之下的俄国观察
珠江会讲||第40期:疫情之下的伯城观察
阅读推荐
征稿启事||“感染2020:疫情防控下的健康中国”征稿
征稿启事||“攻坚2020:一线扶贫干部口述故事”征稿
征稿启事||“健康中国与疫情治理”学术工作坊征稿
征稿启事||《农业6.0》面向海峡两岸征稿函
南边随笔||陈潭:变革时代的他者叙事
南边随笔||陈潭:伶仃洋边的时代阅读
南边随笔||陈潭:北回归线上的学术张望
南边随笔||陈潭:让服务运转起来
南边随笔||陈潭:在《遇见墨脱》里遇见高度
南边随笔||陈潭:互联网时代公共领域的意义追寻
南边随笔||陈潭:后现代批判、话语理论及其反思
南边评论||陈潭:强化制度治疫技术治疫全民治疫
南边评论||陈潭: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全球意蕴与意义呈现
南边评论||陈潭: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南洋经验
南边评论||陈潭:面向ICT时代的疫情治理革命
南边评论||陈潭:工业4.0时代中国制造的行动面向
南边报告||黄鑫:粤港澳大湾区疫情防控前期报告
全球治理||于洪君:靠“家里蹲”怎么讲好中国故事?
南边评论||易富贤:人口与老龄化视角下的各国抗疫
南边评论||何瑞豪:彰显疫情治理的中国力量
南边评论||何瑞豪:传递疫情治理的中国温度
资治一鉴||中国影像方志:湖南常宁
资治一鉴||帝国生物战:瘟疫肆虐两千年
健康治理||后半生:选择正确的生活打开方式



《南方治理评论》稿约


《南方治理评论》始创于2013年,CNKI来源集刊,原名《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由广州大学和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广州大学南方治理研究院和广州市智慧治理研究中心主办、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连续性学术辑刊。

《南方治理评论》秉持“培育公共精神,直面转型中国,诠释社会热点,扩展学术深度,贴近重大需求,服务国家治理”,追求“本土化、专业化、个性化、国际化”,崇尚原创研究、微观研究和深度研究的学术精神,试图在中国繁杂的地方语境下运用本土话语体系着力解读地方性知识和日常性逻辑。

《南方治理评论》认为,作为以学术为毕生事业的研究者来说,我们应该告别那种脱离现实生活玄虚的致思方式,以关注现实、关怀民生的学术伦理和脚踏实地、开拓创新的学术精神立足公共生活、直面中国现实问题,从而确立中国地方治理本土化研究的问题意识、研究旨趣和学术路向。

《南方治理评论》主要设置有“学术一线”、“数字治理”、“健康治理”、“灾害治理”、“南国讲堂”、“伶仃书评”、“回归访谈”等栏目。

通讯地址:广州市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文逸楼512室

邮政编码:510006

办公电话:020-39366779

投稿邮箱:gdgzpar@163.com

投稿网站:http://iedol.ssap.cm.cn/(选择“社会政法”)

投稿体例:https://pan.wps.cn/l/srr2hdj


《南方治理评论》第7辑
《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第6辑
《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第5辑
《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第4辑
《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第3辑
《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第2辑
《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第1辑


    

     广州大学南方治理研究院始创于2019年,在广州市智慧治理研究中心的基础上吸纳海内外学术团队和学术资源整合而成。研究院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珠三角政府治理、粤港澳大湾区社会治理、珠江流域生态治理、泛珠三角健康治理、南中国海安全治理等五大方面,致力于建设成为“经世致用、咨政育人”的地方高校特色智库。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