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杜课】观点 | 理解新媒介(连载1· 泛媒介 )(总第80期)

2017-02-07 杜骏飞等 杜课

理解新媒介之泛媒介

文|杜骏飞


思考媒介,需要朴素的讨论。

媒介是一个抽象名词,严格来说它是不可数的;媒体是一个具象名词,它是可数的。我们看见、听到媒体,而感到媒介。

一个有意味的事实是,今天我们谈起媒介,通常是使用它的复数,而说到媒体,却总是使用单数。这就是问题所在。

泛媒介

泛媒介(pan-media),它指的是属于新媒介时代的媒介。它不是任何一种媒介,它是媒介的媒介,就像一口真正的“平底锅”,装得下所有的媒介。在理论上,我们把它定义为媒介的平台。要言之,互联网,手机,或是别的什么新媒介,它可以是所有媒介;而一个网络媒体,从形态上说,也可以包容一切媒体。


“泛媒介”一词是我在2000年的发明,此后我所有的理论建构都基于它展开。我曾经设想,如果没有这个概念,我会如何推演有关网络传播的逻辑?在这个被称为网络时代的时代,我们的精神是后现代的,我们关于媒介和自身生存的意识也是如此的分散、不确定和边缘化。就网络发展和学术讨论的动荡不安而言,泛媒介这个概念,是我所能找到的最合适的理论栖身之所。

作为传播学的想象力的化身,麦克卢汉曾经谈到过“一种媒介使用另一种媒介”(1971)。只是,那时他所不能想象的是:未来到处是聚集了从前所有的媒介的媒介。


今天,因为网络聚集了从前所有的媒介,我们称它为泛媒介;因为它聚集了我们所能够见到的所有人——我们称它什么?社会。


当我说及“网络”(network)的时候,与我说及“互联网(或因特网)”是不一样的。“网络”是我口中的有关“互联网”理论特性的恒久之物,换言之,就人类交流的理想道路而论,互联网可以消失,而网络不会。


什么是“网络”的传播?如我所言:它的媒介是“泛化的”,“泛”,在这里取分散化、全景化、扩展化、与一体化的意思;它的使用者是“媒介化的”,人可以成为信息的本身;它的泛传播模型是环态的、动态的,而不是链式的、静止的,这可以确保它可以通过自组织而改善。

并且我曾说过:泛媒介传播时代与以往任何传播时代的核心区别是——媒介不仅仅是信息,而且还是人人成为信源、通道、信宿的同一体;人类传播的层极不会消失;全景化的交流响应将取代通常意义上的反馈;它以提供窄播的可能性的方式,达到宽播的必然性;它完全不是与此前成熟的诸媒介的竞争对手,而是它们的改革者。它是物理的心理。(2001)

 

如果看到我对它的图解,你会觉得,这个有关网络的理想之物,的确很像是一张网,一个因为有时间纬度的、不断转动的、在视线中仿佛有重影幻觉的人类交流之网。

相关知识

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1911-1980)是加拿大文学批评家、传播学家、传播学媒介环境学派一代宗师,被誉为20世纪的“思想家”、“先知”、“圣人”,以“地球村”和“媒介即是讯息”等论断名震全球。代表作有《机器新娘》、《理解媒介》等。


麦克卢汉《媒介——论人的延伸》中提出了——


1.媒介即是人的延伸


他的“媒介”已不同于一般的理解中的“媒介”——信息传递的载体(工具),如报纸、广播、电视等,而涵盖了人类生活的一切领域和一切层面——机械电力、语言文字、娱乐游戏、科学技术和艺术世界。麦克卢汉说:“一切媒介均是人的感觉的延伸。”“我们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凭借各种媒介得以延伸。”轮子是脚的延伸,文字是眼睛的延伸,电视是眼睛和耳朵共同的延伸,这是与器官相关联的。


另外,货币(希望和动机的)、游戏(内心生活的)与心理的整体的延伸相关联。还有与肉体的整体延伸相关联的,例如:服装——皮肤的延伸,住宅——人体温度控制机制的延伸。麦克卢汉特别指出,电子媒介是中枢神经的延伸,电子媒介把人又重新整合为一个统一的有机体。


2.媒介即讯息


一般认为,媒介只是一种工具形式,它是用来传达具体内容的。正如麦克卢汉用形象的语言所说的那样:“媒介的‘内容’好比是一片滋味鲜美的肉,破门而入的窃贼用它来涣散思想看门狗的注意力。”媒介的内容是肉,形式是窃贼,我们是看门狗,我们看媒介时,往往是只见肉,不见贼。


而他认为:“媒介即是讯息。”也就是说,“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物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他认为改变人、改变社会的不是媒介的内容,而是媒介形式本身。并且,他用不带讯息的电光的例子说明,任何媒介的“内容”都是另一种媒介,文字的媒介是言语,正如文字是印刷的内容,印刷又是电报的内容一样。所以,人们要去理解世界,就要去理解媒介。


♦有学者认为“麦克卢汉热”有三次高潮:

第一波麦克卢汉热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遍及全球;因其1964年的代表作《理解媒介》的出版而起,又因其思想的超前而短命。

第二波麦克卢汉热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因互联网而起。

第三波麦克卢汉热兴起于21世纪10年代,因互联网的第二代媒介即“新新媒介”而起,又借其百年诞辰的东风而势头更猛。


(部分摘自百度百科以及中国新闻网何道宽《学者谈麦克卢汉:麦克卢汉热有三次高潮》)

读后感

文/胡园

作为90后的我们是伴随着互联网长大的。从传统报纸、广播、电视再到互联网与电子媒介如今都已经或正在经历巨变或面临重生。在这样一个时代,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短,联系更为密切,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类本身就充当着媒介这一功能,这一切都和媒介的发展演变有关。


2016年腾讯网媒体高峰论坛在京举行,强调了“智媒时代将至:万物皆媒,人机共生。”从众媒时代到智媒时代,技术的飞速更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媒介与AI、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VR、AR等多领域技术相遇,碰撞出令人惊奇的炫亮火花,也点燃了各方学者、媒体、科技界翘楚们的激情。



虚拟与现实融合渗透、分散化与多元化彼此交织,人们在日益迷恋信息获取和沟通交际中,对于变化多端的新媒介时代的认识却充满了不确定性,杜老师在这里所说的“泛媒介”概念及其衍生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不禁好奇媒介在未来会发展成怎样的形态和面貌,人类未来的生活方式又将会是如何,这一切似乎都不能确定。但目前能肯定的是,任何一次媒介革命都将对其本身乃至整个时代起到强有力的冲击,我们无法忽视它带来的影响力。这一次是智媒时代,下一次又将诞生怎样的新时代?让我们拭目以待。

感谢收看、阅读本期《杜课》,下期再见


往期回顾

人生百问


孤独 | 焦虑 | 爱的态度 | 金钱观 | 爱的选择 | 书单 |

失去 |  “诚” |研究生 | 职场 | 谈阅读  ( 1 ) (2)(3)|

异地恋 | 存在感 谈奢侈(1)(2)(3)|

新年计划 | 专业课与公共课 | 寒假攻略 | 催婚 |

闲话PX | 面试 | 大屠杀 | 提问 | 友情 | 新闻理想 |

阅读到解释 | 亲子关系 | 粉丝(1、2) | (3、4)|(5、6)单身大学规划

时事热评


【美国大选】关注 | 媒体偏向 | 人工智能 |

【罗尔事件】|【霸凌事件】沉默者 | 社会化法则 | 


故事随笔


【采访对象】(1)|(2)|(3)|(4)|(5)|(6)|

【和唱歌的朋友聊天】|【微信】| 【虚拟人类】|【娱乐新闻】|

【路的禅】(1)(2)(3) | (4)|

传媒思考


盲从 | 谣言 | 社区报 | 新媒体 | 国家形象 | 网络暴民 | 公共领域 | 战略 |

创新扩散 | 网络政治 | 网络游戏 | 网络言论 | 新闻政治 | 严肃新闻 |

【网络写作】(1)|(2)|(3)|(4)| 微博七宗罪

特别关注


高华 | 科恩 | 感恩节 | 新年 | 


鸣谢:

郑钢新媒体教育基金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公益传播中心


本文为《杜课》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胡园

责编|魏安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杜  课

邮箱:njuduke@163.com

不学不成  不问不知


长按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