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重发】青山蓝天映笑容——毛祖容印象(诸炳兴 )

作者:诸炳兴 知青情缘 2024-02-02




有声朗读:


青山蓝天映笑容----毛祖容印象


作者:诸炳兴

 

  我与毛祖蓉的第一次见面,是在一次知青聚会上,她肩上斜挎着背包,胸前挂着照相机,看上去很机灵,就是个典型的职业记者模样。再后来,我们在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的活动中见面,我俩有着共同的云南橡胶农场知青经历,对当下社会的浮躁之气、腐败之风、拜金行为有着共同的“牢骚话”,又因互相都爱好文学,喜欢写作,由此,我与她成了书友、网友、群友、好朋友。从此,我们群里知青聚会,毛祖蓉必到。有人说我俩真的是“诸毛不离”。


  我欣赏祖蓉,始于颜值,敬于才华,合于性格,看重人品。她舞姿曼妙,歌声动人,写得一手好文章,那娟秀清丽的字迹也先让人敬佩三分,她真是一位有着“兰气息,玉精神”气质和内在美的知识女性。我曾想为她画一幅当年知青模样的素描,但又觉得实在无法将她现在大家闺秀、移步生莲的形像,融入那遥远边疆荒山、胶林、草屋的荒蛮背景。


2013年7月1日,诸炳兴(作者)与毛祖蓉(右)在“知青家园启动仪式”上初见聊天时被人抓拍。


   祖蓉16岁远赴云南,艰难坎坷,千辛万苦,以坚韧不拔的信念,克服种种困难,最后笑迎人生收获。用她自己的话说:“那路、那坎、那弯,已是记不得经历多少,金色的童年,欢笑的少年,备受磨难的青年,奋力创业的中年,丰富多彩的老年,那刻骨铭心的回望和记忆,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淡漠……”

 


“赎罪”的伤痕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看清生活的深渊之后,依然热爱生活,且是奋然前行。


   毛祖蓉出身于书香门第。解放初期,其父毛智汇(高级经济师)在上海银行学校教书并任学科主任,每月的薪水相当于一般人的三倍多,一大家人住在日式花园洋房,家里用了三个保姆,衣食无忧。有一年外祖父刘九峰来上海,她和姐姐坐进一辆黑色小卧车,到过上海大厦。长大后才知,那辆黑色小卧车是陈毅市长派来接外祖父的。


   世事难料。1957年,祖蓉的父亲被打成“右派”,遣送到江苏滨海劳教农场。从此,家里断了主要经济来源,仅靠母亲微薄的教师工资维持家用。她有兄妹五人,全靠祖父寄钱支付学费。


   祖蓉上一年级起,就深得老师赞赏。入了少先队后,又被选为中队主席。她参加的学校舞蹈队是区里的一块文艺品牌,每逢重要节日,都有演出任务,表演者需自备服装:一件白衬衣、一条红裙子、一双白舞鞋。可家里有一位生哮喘病的二哥,到医院挂一次急诊,就将家里的生活费用完了,哪还有钱为她置办演出服装?每到演出之前,就连3元钱一双的白舞鞋也买不起。祖蓉只好对着窗外流泪。舞蹈队的老师知道后,就将自己女儿的衣服、裙子、鞋子、绸红领巾等全套带来给祖蓉穿着演出。


   出身不好,家庭经济拮据,使祖蓉从一个天真无暇的“白雪公主”,转为“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她跟着邻居姐姐,买来粗线团学织袜子;向邻居阿姨学织毛衣;下雪天冰冻三尺,帮助妈妈洗被子,小手冻得跟胡萝卜似的;与同龄小伙伴结伴,早晨四点钟起床,去菜场排队买便宜的菜,由于人小体弱,常常到了开秤时,被人高马大的人挤出来,只好拎着空篮子回家。家里经济入不敷出、捉襟见肘,母亲常让祖蓉姐妹俩向邻居借钱,借东家、还西家。后来,姐妹俩实在不愿出去借钱,就向母亲“夺权”管家,每天只用两毛钱的菜金。


   有一年春节,买了2元钱肉,妈妈做成一碗红烧肉,算是过年了。有一年夏天,家里没钱买菜了,她和姐姐拎着篮子,在暮色的掩护下,到沙泾河边的垃圾桶去拣西瓜皮回来,由母亲加工成酱瓜。在艰苦的生活与备受冷落中,祖蓉渐渐学会了坚强。“文革”中,父亲这个“摘帽右派”在被里弄干部批斗后,加冠“现行反革命”帽子,被关进虹口公安分局拘留所。正是大暑天,爸爸被斗得汗流浃背,母亲说,需要送换洗衣服给他。看着母亲询问的眼光,哥哥姐姐一个都不敢去。祖蓉说,我去。她拿着一个小布袋,里面装着父亲的衣服和洗漱用品,走了三站路,一路走、一路流泪。到了那里,门卫还凶巴巴地不让进。祖蓉大哭!幸好遇一位探监的叔叔,见祖蓉幼小,将她带到探监的那扇小铁门,才将手里的小布袋送到了小门里面,想见父亲根本不让……


   1969年的“红5月”,祖蓉刚刚初中毕业。上海红旗招展,锣鼓喧天,正是“上山下山一片红”的当口。她12岁时因先天性肾畸形动过手术,医生诊断书上写着:此患儿今后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在全校六百个同学中,祖蓉是唯一可以不去“上山下乡”的“硬档子”。


   但是,为了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更为了替父亲“赎罪”、减压。倔犟的祖蓉,全然不顾自己的虚弱的体质,铁心报名,坚决要求“到最艰苦的地方去”。


1970年5月12日毛祖蓉(左)绿皮火车离开上海赴云南


   1970年5月,她到了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却被莫名其妙地列为“另类”,原因是出身不好、皮肤白。那年月,皮肤白皙等同于“资产阶级小姐”的标签。祖蓉面对着灼热的红土和翠绿绵延的大山,决心以百倍的努力,让自己的青春显出特异的芳华和光彩。她劳动积极、学习积极、开会积极,她不顾自己的身体条件,苦干实干加巧干。


   孟定的旱季到了,兵团在“大雨小干,小雨大干,不下雨拼命干”的口号中,开垦梯田,挖穴种植橡胶树。连队规定,女劳力每人每天要挖15个穴(坑),每个要挖成底宽60厘米、深70厘米、口宽80厘米的倒梯形立方体,才算完成指标。一天,日薄西山,快到下班的时间,祖蓉拼着全身的力气,只挖了5个,她显然没完成任务,继续留在山上,将膝盖跪在地上,用手抓了一把红薯藤垫在膝盖下,硬是跪在那里,咬着牙,忍着痛,一锄一锄地挖,两腿发麻,泪汗直流,到下山回连队时,月亮已经升高,祖蓉只身一人,疲惫不堪地往山下迈去……


   每天的体力劳动已经超负荷了,下工后,还强拖着只有80多斤瘦弱的身体,参加义务劳动,踩着摇晃的竹桥,去对岸挑砖瓦,随时都有掉下河去的危险。在艰苦的劳动生活中,祖蓉始终坚强笑对困难,写信给家里,报喜不报忧,还从自己每月28元的生活费中,省出一半寄回家,用作还债。


   到兵团的前两年,祖蓉连续被评为“五好战士”,学校敲锣打鼓将大红喜报送到家里,覆盖了贴在朱红大门上打倒她父亲的大字报上面。她感到值了!


   盼星星,盼月亮。总算盼到了两年一次的探亲假。1972年春,祖蓉与好友结伴回沪探亲。探亲期满,可回程卧铺票买不到。为了遵守纪律不超假,她们决定坐硬席回去。到了昆明汽车站,车票被当地人开了后门,她们只好等待下一班长途车, 她们天天去汽车站等票,一等三天, 才算坐上了回农场的长途班车。


   真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三天前,没能让祖蓉她们上的那班车,恰恰发生了翻车事故。当祖蓉她们坐的班车经过出事地点,司机停车让乘客下去看。只见那辆车祸大巴躺在深深的谷底,像个玩具车,还在冒着屡屡黑烟。祖蓉不由自主地浑身哆嗦,同车人架着她,才回到长途车上。她后怕:如果那天执意上了这辆车,也许……


   换了一辆车,得到一条命!由祸变福!祖蓉祈盼:也许自己的人生还会有后福吧?班车到了临沧专区,又因故滞留一周,身上带的一点路费,早已用完,若不是身边还有老工人托她到上海购买东西的余钱,她们连吃饭、住宿的钱也没了。好不容易回到连队。蛮不讲理的领导,当晚召开全连大会,让祖蓉她们三名超假的上海知青,在大会上作检讨。回到宿舍,祖蓉想起这回家探亲的路途艰辛、同父母家人分别的心酸,顿时嚎啕大哭,彻夜流泪!一腔热血建设边疆,拼死拼活开辟祖国的第二个橡胶基地,差点连命都没了,却换来冷酷的现实。从那天起,祖蓉就暗下决心:我要回家!


 

争奇斗艳女人花


   在那个极左思潮盛行、物质条件极端匮乏的时代,人们总是活在纠结难辨、自我挣扎的极度矛盾当中,绝望与希望,失望与坚持,让毛祖蓉在这莫测又凶险的人生夹缝间艰难度日。


   1974年,在中央文件政策的允许下,祖蓉办成病退,回到上海。她终于回到亲爱的父母身边,每天都能感受到家的温暖,但她还有太多的身不由己。因没有“顶替”的名额,被分配到一家“大集体”小厂。在裁剪车间,每天的工作就是数塑料袋。这家小厂是专门照顾拉人力拖车退下来的老弱病残工人,大多没有文化。祖蓉每天中午都牺牲休息时间,在车间帮助工人扫盲。她每年都被评为“工业学大庆”先进个人。


诸炳兴(作者)为毛祖蓉画像


   读书,是祖蓉一生追求的目标。记得1965年夏,北京的祖父母回上海,祖父对每一位孙辈都作了评价,并教导:“毛家的子孙,须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以自己的实力立于社会。”1986年,祖蓉考入电大中文专业,白天紧张工作,晚上等孩子睡了再熬夜读书。为了克服年龄大、记性差、时间少的困难,她自创了一套唱与画结合的记忆方法,卓有成效,最终获得专业总成绩第一名。毕业典礼上,她被校长请上台交流学习方法。1988年,她电大中文专业毕业,再专修法律专业,获得本科学历。同年5月,祖蓉有机会进入一家大型股份制企业。先在总经理办公室任秘书,后又调到企业宣传部的企业报当编辑。边疆农场的知青经历,让她回城后更有毅力和定力,祖蓉努力工作,辛劳耕耘,抓住企业改制、结构调整的机遇,主动下基层采访,写出了《一纸激起千层浪》的系列长篇报道,在企业报整版刊登,在业内引起了较大反响。1990年代初,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祖蓉自小就喜爱旗袍的多彩美丽和优雅得体。2011年,女儿结婚时,她兴致勃勃地量身定做了一件旗袍,这是她第一次穿上心仪的旗袍。2015年,她在我和张丽丽老师的引荐下,参加了上海海派旗袍促进会,圆了她的旗袍梦。她从喜欢穿着旗袍的外在美,转而注重穿着旗袍须保持矜持、收敛、涵养的内在美,开始追求一个“上海女人”的精致和典雅。读书与旗袍,成了祖蓉晚年的最爱。过了耳顺之年,生活更休闲了,她总喜欢将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再摆放一些雅致的小装饰,在淡淡的情调中,读书、写作,享受人生。


   2003年,祖蓉退休了,她开始学唱歌、弹钢琴、跳舞等。2010年,她与一些志同道合的知青,组成旅游摄影团,注重精神文化享受的她,总是结合历史、地理、经济知识,并作一些社会调查,回来写成游记。至2016年,已经积累了30多万字的游记文章,也能拍出构图讲究、色彩搭配、表情丰富的摄影佳作。退休十多年来,她几乎一天都没闲着,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事情。无论是课堂上的学习,还是与朋友喝茶、聊天,她都当成是学习的机会,公众场合,她总是听得多,说得少,深入学习和思考,已成为她的如常习惯。


   近几年,祖蓉融入了我搭建的知青微信平台,结识了不少云南知青中的精英,如朱克家、张丽丽、黄寅敏、周公正、修晓林、刘平、龚韬英、郑云霞等,获益匪浅。2018年,她在修晓林老师(上海文艺出版社高级编审、作家)的帮助指导下,执行主编了25万字《故园新陆邨——上海虹口记忆》,并出版了自己的26万字散文集《情满青山》。


   新陆邨是她儿时的故园,面临拆迁命运,祖蓉得此消息,便四处寻找当年新陆邨的邨民,历时一年多,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组织他们撰稿,留下新陆邨的历史,以传承良好的村风、门风和家风,同时也为上海、虹口留下了老弄堂的特殊文化,被专家和媒体誉为:“百姓回忆、里弄乡愁、生活画卷、人性拷问;选题方向平民化、城市记忆精细化、里弄方志文学化,史料价值珍贵,很难得,不容易。”该书已被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虹口区图书馆、武汉大学图书馆等收藏。《情满青山》中的一部分,记叙了祖蓉在云南兵团的具体生活,其中32封家信和诸多当年老照片,弥足珍贵。刘晓航教授在本书序言中说:“读到这些文字,我们潸然泪下了,这是小说家也无法虚构出来的。在全国知青中有多少这样感动人的故事,这也是我们共和国的往事和记忆!云南是他们青春陨落的红土地,是一座座遥远的青山,望断青山情未了,远山永远在呼唤他们。”修晓林编审也为本书作序,写道:“祖蓉的网名就是笑容,她高兴时的笑容,就像鲜花绽放。她少小离家,从上海远赴云南,千辛万苦,千磨万击,然后又从南疆回到浦江,坚韧奋斗,笑迎收获,坚强和乐观是她心灵的一贯底色,我们都赞赏她一路走来的不易,祝贺她用心灵的笔触,创作出版了这本属于共和国同龄人人文精神和知青研究形象史料价值的《情满青山》。”


   眼下,祖蓉正与她的三哥合作,着手编辑家族史《共同的回忆》,旨在传承祖辈的谆谆教导,读书报国、做正直善良之人。她认为,我们有责任将中华民族的美好传统,通过情感细节和生活故事记载下来,留给后人。



笑容常在青山绿


   几十年来,祖蓉的情感几经起伏,又逐渐平静。她感悟到,爱情诚可贵,责任更重大。自己是女儿、是妻子、是母亲,履行应尽的人生义务,责无旁贷。她对父母敬爱孝顺,尤其是父亲去世后,她成为照顾母亲的主力。她崇尚厚养薄葬。母亲一生含辛茹苦,在那困难艰辛的年代,承受政治与经济双重压力,支撑着这个家,是多么的不容易。2018年夏,母亲被疑诊胃癌,为了挽救母亲的生命,她想尽了一切办法,终于转危为安。为了让母亲度过幸福无忧的晚年,她拿出自己退休工资的一半,为已经95高龄的母亲,请了全天候保姆。她对丈夫宽容大度,无微不至照顾他的生活起居,恪尽一个妻子的义务。值得欣慰的是,她有一个好女儿。女儿自小学习优秀,考上重点高中(复兴中学)、名牌大学(复旦大学),令很多朋友羡慕不已。但祖蓉认为,孩子的优秀,除了学习成绩,还要培养她的社会综合能力,包括待人处事、生活自理等,更重要的是要有爱心和报国之心。女儿大学毕业后,祖蓉积极支持她到云南贫困山区支教,让她尽早了解社会底层老百姓的生活状况。对于女儿的择业,她也从不提赚钱的要求,只要孩子觉得工作合适开心就好,她言传身教于孩子的是正直、善良与奉献。


毛祖蓉与她的云南知青朋友们在她主编的《故园新乐邨》首发式。

左起:朱克家、诸炳兴(作者)毛祖蓉、郑云霞、修晓林。


   祖蓉对朋友真诚真心、善解人意,结识了很多好朋友,尤其是有一拨挚友,她们给了祖蓉很多的鼓励和帮助。祖蓉将交友化作一种大爱,只要朋友有困难、有求于她,她都全身心地伸出援助之手。知青名人朱克家,几十年来积劳成疾,患了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椎管狹窄病,她热心地帮助联系医院和医生。朱克家手术后,祖蓉在家里做好了营养菜,送去医院给他术后滋补身体。现经过医德高尚医生的精湛手术,朱克家已摆脱痛苦,逐步康复。


毛祖蓉(左)与朱克家(右)献给为克家手术的沈强医生锦旗。


   一位好友失去了丈夫,成天以泪洗面,痛不欲生,祖蓉总是抽空陪她聊天,帮助她早日摆脱精神痛苦。毫无功利的交友活动,占据了祖蓉不少宝贵时间,但她从心底感到高兴!


   祖蓉说,在她世界观形成的青年时代,对自己最有影响的是两个人:一位是她的中学班主任老师,在老师的教育下,她得到启蒙,追求人生的目标,并懂得了如何扬长避短(多读书,练好字,拥有一技之长,以弥补自己身体不好的缺陷),以适应社会的挑战和竞争。另一位是她在边疆劳作时的初恋对象,他的博学勤奋、乐于助人、刚正不阿的优秀品质,为自己树立了做人的标杆。


   尽管身体羸弱,但祖蓉只求生命质量的高度,不求长度,“对他人有用”,是她生命价值的追求。做“五种人”(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已成为她的座右铭。人生有得有失,祸福相抵,对于自己既没当官亦没发财,她心底坦然,在世风日下、物欲横流的拜金时代,她保持了一个人的心灵纯洁,这是无法用官职和金钱衡量的。


   祖蓉始终认为,人的衰老是不可抗拒的,重要的是养成学习的习惯,有了精神追求,人的心理才能永远不老。“腹有诗书气自华,家无万贯心不惊。”她给自己取笔名“何静”,寓意“安静的荷花”,质本洁来还洁去。她喜欢2017年夏,一位知青好友为她新添旗袍新装所写诗作《静美睡莲》——你的青春/是遥远南疆经受风雨的绚丽山花/你的中年,是相夫教女刻苦攻读的挺拔翠竹/如今/你悄然迈入年岁的隐形门槛/那舒雅明丽的旗袍/将你所有的优雅和知性/托举成一朵/碧水之上含笑欲言的/静美睡莲。


   祖蓉的努力还在人生路上。她常说,过去的年代,因为无知,做了很多傻事,她想尽可能弥补,“70岁之前,抓紧完成想做的事情,70岁以后,就去办妥遗体捐献手续,身后既不为别人添麻烦,又为国家的医学研究作贡献。”


   诚哉!善哉!人生有此境界,令我虽不能至,却心向往之!


  2019年元月




  

作者简介


诸炳兴,66届初中,曾下乡西双版纳景洪农场(云南建设兵团一师一团),先在连队,后调机关从事宣传工作。于1983年调回上海,现是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著有散文集《版纳记事》(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另《多彩生命》(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




作者作品荐读



知青刘平  (诸炳兴 )

【知青缘 版纳情】景洪农场七分场知青大聚会(诸炳兴)

我为赵凡先生画像(诸炳兴)

中国旗袍走进红场(诸炳兴)

【 照片背后的故事】  端着脸盆吃饭(诸炳兴)

【我当知青那些事】有酒还要下酒菜(诸炳兴)

从黑土地走来的女博士——记国家发改委特聘专家徐保满(上)

从黑土地走来的女博士——记国家发改委特聘专家徐保满(中)

从黑土地走来的女博士——记国家发改委特聘专家徐保满(下)

弟弟找哥泪花流(续篇)-----父亲在儿子追悼会上的备忘录(诸炳兴)

【重发】心灵的告白(诸炳兴)

【弟弟找哥泪花流】一位弟弟寻找已故知青哥哥的真实故事(诸炳兴)

【我当知青那些事】探望知青战友“老反”(诸炳兴)

有一位美丽的"大姐大"——教授作家王晓玉印象(诸炳兴)

【我当知青那些事】 我帮王丹凤带白糖(诸炳兴)

渴望远行 ——作家刘晓航(诸炳兴)

让英雄赞歌再次响起   ——怀念岳父(诸炳兴)

金山绽放的奇葩——从版纳胶林走来的画家顾世雄(诸炳兴)

【我当知青那些事】灯的启迪(上集)(诸炳兴)

【我当知青那些事】灯的启迪(中集)(诸炳兴)

【我当知青那些事】灯的启迪(下集)(诸炳兴)

【海上桂林---下龙湾】越南之行 (一)(诸炳兴)

【戴绿帽子是越南男人的骄傲】越南之行 (二)(诸炳兴)

【越南女性的“穿“---旗袍】越南之行 (三)(诸炳兴)

美国之行(一)(诸炳兴)

美国之行(二)(诸炳兴)

知青情怀 倾心桃李---记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孙澄(诸炳兴)(更新)

知青情怀  倾心桃李---记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孙澄(诸炳兴)

第四次见面----她躺在花丛中(诸炳兴)

我要休息了……(诸炳兴)

情系锅里——父亲留下的那口锅(上)(诸炳兴)

情系锅里——父亲留下的那口锅(下)(诸炳兴)

知青 编辑 作家 ——修晓林(1--3)(诸炳兴)

知青 编辑 作家 ——修晓林(4--6)(诸炳兴)

知青 编辑 作家 ——修晓林(7---10)(诸炳兴)

女儿接受了WGSN集团的独家采访(诸炳兴)

我与《西双版纳报》分别三十年(诸炳兴)

【我当知青那些事】调工资(诸炳兴)

【我当知青那些事】照相情(诸炳兴)

【我当知青那些事】我驾手扶拖拉机(诸炳兴)

【我当知青那些事】记献血(诸炳兴)

【我当知青那些事】借单车(诸炳兴)

【我当知青那些事】悼连长(诸炳兴)

【我当知青那些事】记献血(诸炳兴)

【我当知青那些事】我的狗取名叫"赛虎"(诸炳兴)

【我当知青那些事】流沙河之情(诸炳兴)

【我当知青那些事】扛棺材(诸炳兴)

阿克人与古树茶——阿克古茶探密(诸炳兴)

初上九华山(诸炳兴)

吃在版納(诸炳兴)

【我当知青的那些事】买汽车(诸炳兴)

【我当知青那些事】喝喜酒(诸炳兴)

【我当知青那些事】南联山兵团之情---(诸炳兴)

【我当知青那些事】放电影(诸炳兴)

定格在青春  成功在于始---云南知青老照片征集前奏曲(诸炳兴)

冬天里的一把火(诸炳兴)

【冬天里的一把火】《文学的生命—我和我的作家朋友》修订版金鸡报晓迎新签售活动(诸炳兴)

四十年后又见阿城(诸炳兴)

【我当知青那些事】救命的人参(诸炳兴)

来自西双版纳罗司令的——新年礼物(诸炳兴)

【我当知青那些事】她在返城前夕离去--(诸炳兴)

真实的记载    亲身的经历 ——原重庆赴云南知青李长寿的长篇纪实《在命运的博击中突围》在沪签售(诸炳兴)

西双版纳情缘未了,高铁首发助我圆梦(诸炳兴)

《让我听懂你的语言》——作曲家刀洪勇(诸炳兴)

【我当知青那些事】看打架(诸炳兴)

【我当知青那些事】吃病猪肉(诸炳兴)

基诺族的恩人——毛泽东(诸炳兴)

【我当知青那些事】画像(诸炳兴)

【我当知青哪些事】鱼偷了,猪又去哪儿了?(上)(诸炳兴)

【我当知青哪些事】鱼偷了,猪又去哪儿了?(下)(诸炳兴)

【我当知青那些事】怀念"小队长"-(诸炳兴)

【我当知青那些事】夹皮沟里的弃婴(上)(诸炳兴)

【我当知青那些事】夹皮沟里的弃婴(中)(诸炳兴)

【我当知青那些事】夹皮沟里的弃婴(下)(诸炳兴)

【我当知青那些事】我帮王丹凤带白糖(诸炳兴)

【我当知青那些事】他偷了毛主席花圈上的花(诸炳兴)

【我当知青那些事】古榕树与吊巢鸟(诸炳兴)

【我当知青那些事】荔枝树之情(诸炳兴)

【我当知青那些事】吃蚂蚁(诸炳兴)

【知青二代】羊年女儿的新起航(诸炳兴)

知青情缘溶丹青(诸炳兴)

【我当知青那些事】一条带"政治"的鱼-(诸炳兴)

【我当知青那些事】阿妹堕胎记(诸炳兴)

【我当知青那些事】学骑马(诸炳兴)

【知青家园遇克家】最“知名”的上海知青朱克家(诸炳兴)

【我当知青那些事】南联山的半夜枪声(诸炳兴)

西双版纳人民记忆的符号------记景洪街上的雕塑(诸炳兴)

【我当知青那些事】西双版纳象脚鼓响起的时候(诸炳兴)

【版纳往事】胶林的“小民工”(1)(诸炳兴)

【版纳往事】胶林的“小民工”(2)(诸炳兴)

【版纳往事】胶林的“小民工”(3)(诸炳兴)

【版纳往事】胶林的“小民工”(4)(诸炳兴)

【版纳往事】胶林的“小民工”(5)(诸炳兴)

【版纳往事】胶林的“小民工”(6)(诸炳兴)

胶林的“小民工”(7)(诸炳兴)

上海本地人的----粥(诸炳兴)

在西双版纳拍摄的以秦怡主演的电影《摩雅傣》的原型(诸炳兴)

那夜,我不敢哭!(诸炳兴)

心灵的告白(诸炳兴)

40年后的母女拥抱!——女儿,你在哪里?(诸炳兴)

知青---军人---作家------记"中国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诸炳兴)

水...水! 水、水、水...水!!---版纳勐海插队与农场知青首次聚会(诸炳兴)

西双版纳的"知青寒酸饭(诸炳兴)

流沙河畔的故事(1)(诸炳兴)

流沙河畔的故事(2)(诸炳兴)

流沙河畔的故事(3)(诸炳兴)

流沙河畔的故事(4)(诸炳兴)

流沙河畔的故事(5)(6)(诸炳兴)

流沙河畔的故事(7)(诸炳兴)

流沙河畔的故事(8)(诸炳兴)

流沙河畔的故事(9)(10)(诸炳兴)

流沙河畔的故事(11)(12)(13)【一场离奇的婚变】(诸炳兴)

流沙河畔的故事(14)(15)【阿慧的冷暖人生】(诸炳兴)

流沙河畔的故事(16)(17)(18)(19)(20) 【“表妹”的坎坷人生路】(诸炳兴)

流沙河畔的故事(21)【“表妹”的坎坷人生路 (6)(全集共6节完)】(诸炳兴)

一位文学编辑与91位作家  一部中国文坛的珍贵史料(诸炳兴)

沙英不是"孽债"(诸炳兴)


本文由作者投稿《知青情缘》编辑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坚持推文不易,读完文章的朋友别忘了点“好看”和转发。

 投稿邮箱:

564636138@qq.co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重发】青山蓝天映笑容——毛祖容印象(诸炳兴 )

作者:诸炳兴 知青情缘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