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抗战史上的八个瞬间

槛外记 2023-11-30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先知书店店长荐书 Author 先知书店

▲1945年9月2日,密苏里号,日本投降仪式
1945年9月2日,日本向盟军投降仪式在东京湾密苏里号军舰上举行。在包括中国在内的9个受降国代表注视下,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这是中国近代以来反侵略历史上的第一次全面胜利,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之后每年的9月3日,被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1945年9月3日,重庆,抗日战争胜利游行
十四年抗战,山河动荡,碧血千秋,太多可歌可泣的英雄,太多感天动地的壮举,漫长的抗战,3000万军民伤亡,近2000万中国人死亡,战争规模与牺牲人数,均为史上之最悲壮一幕。然而,今天仅有一句“勿忘国耻”还远远不够,我们亟需从更加宽广的时空背景下,反思这段历史。
抗战史上的八个瞬间:


▌九·一八事变——被忽视的“二战起点”
1931年9月18日,当冯玉祥、阎锡山等人还在筹划着如何“倒蒋”的时候,日本关东军向沈阳北大营发起进攻。半年时间内,沈阳、长春、哈尔滨相继沦陷,东三省100多万平方公里国土丧失,十几万东北军撤回关内,3000多万同胞沦入日军统治。
▲正在燃烧的东北军驻地北大营



▌一·二八事变——“南北夹击”下的危机
1932年1月28日,关东军进军哈尔滨,同时日军海军陆战队向上海发起进攻。驻上海第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浴血抵抗,这是抗战中中国军队第一次正面抵抗,伤亡士兵1.4万。一·二八事变一周后,哈尔滨沦陷;两个月后,在国际调停下,淞沪战争停战。

▲一·二八事变中的守军十九路军


▌卢沟桥事变——卢沟桥!卢沟桥!男儿坟墓在此桥!
1937年7月7日,日军由卢沟桥进攻京郊宛平城,驻守京津的第二十九路军发起抵抗。随后,蒋介石在庐山发表《抗战声明》,全面抗战爆发。然而,一个月的时间内,北平、天津相继沦陷,北平沦陷前夕,二十九路军副军长佟麟阁、132师师长赵登禹战死。

▲卢沟桥事变中英勇战斗的中国军人



▌淞沪会战——凡尔登是绞肉机,罗店是血肉磨坊
1937年8月13日,中国军队主动向上海日军发起进攻,抗日战争中第一场大型会战爆发。淞沪会战中中国军队死伤25万,日军死伤4万余,仅罗店一役,国军王牌精锐第18军与日军拉锯近十日,全军建制被打破,被称作“凡尔登是绞肉机 ,罗店是血肉磨坊”。其中,被称作“淞沪最后一战”的四行仓库保卫战,更是抗战中最悲壮的一幕。
▲被日军轰炸后的上海南站,一个嚎啕大哭的婴孩

▌南京保卫战——老天下了一场血雨!
1937年12月1日南京保卫战打响,13日国都南京便遭沦陷。二战史上最惨无人道的一幕“南京大屠杀”发生,死难同胞30万。仅12月18日草鞋峡一案,日军用机枪扫射屠杀中国军民五万七千余人,并纵火焚尸,全部弃于长江中。

▲日军攻破南京中华门


▌武汉会战——百万精兵,血战江城
武汉会战是抗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会战。作战区域涵盖鄂、豫、皖、赣四省,国军投入总兵力达100万,从1938年6月到10月历时四月有余。武汉虽失守,但在战略上却赢得了转机,日军兵锋大挫,抗战进入双方相持阶段。战后国民政府声明:“一时之进退变化,绝不能动摇我国抗战之决心。”

▲1938年7-9月间,汉口,一次日军的空袭之后,在被毁的家园前哀伤的妇女


▌滇缅战役之松山战役——远征军的焦土坟冢
1943年10月,中国远征军与英美同盟军在云南、缅甸打响历时近两年的滇缅战役,中国投入兵力约30万,伤亡6.7万人。其中,1944年6月4日爆发的云南龙陵松山战役,中日双方激战三月有余,牺牲的中国最小士兵只有9岁。作家萨苏这样写到:“为了救国,中国的母亲把家里的最后一个孩子送上了战场。”

▲松山战役中,7000名平均年龄只有13岁的娃娃兵被送上战场



▌湘西会战——胜利前的最后一战
1945年4-6月,中国军队进行了正面战场的最后一次会战:湘西会战。此役国军投入兵力20余万,歼敌3万,日本不仅在中国战场上遇挫,其本土还遭到了由中国起飞的美军空军的轰炸。
湘西会战结束两个月后,日本于1945年8月15日宣布投降。这场历时十四年的抗战,以3000万中国军民伤亡的惨痛代价,终得胜利。国民政府发表广播说:“我们的‘正义必然战胜强权’的真理,终于得到它最后的证明。”

▲湘西会战时,中美空军夺取了制空权,国军士兵乘坐飞机前来支援


抗战史上的每一个悲壮瞬间都应该被铭记,其中尤以正面战场所做出的努力与牺牲最大。十四年抗战,那些保家卫国的中国军人,不该被矮化,也不该被神化,那些为中华民族艰苦奋战乃至牺牲的英雄们,不该被遗忘,那段决定中华民族命运的抗战史,也不该被遗忘。
为此,店长荐书诚挚推荐一部“铭记抗战”的经典之作:《十四年:从1931到1945—中国将领抗战亲历史》。
本书选取抗战十四年中,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淞沪会战等多个重大历史事件,多位抗战一线将领的口述实录:既有何应钦、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淞沪会战右冀军总司令张发奎等高级将领指挥决策的珍贵回忆,也有参与大小战斗的中下级军官对战场细节的回顾。

▲《十四年》内页展示

本书用大量第一手资料解密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有沈阳北大营守军“不抵抗”的抵抗,有喜峰口用血肉之躯对抗日军现代化武器的惨烈,有谢晋元率八百壮士血战四行仓库的真实记录及后续命运...也因此,有人说,从正面战场看抗战,这是“第一本要看的书”。
本书为台湾《传记文学》珍藏内容在大陆首度完整呈现,全景还原抗日正面战场的真相与细节:五大抗日主题,口述珍贵生动,史料细节尤多,取材恪守历史原则,填补这段历史的模糊与空白,能够出版殊为不易。
本书曾一度绝版,先知书店几经努力,与出版社独家复活本书,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还可在规格一并选购“解读抗战历史”六书)

我们对日本,一直都不算太了解
苏联解体前,克格勃的垂死一搏
民国奇案:“弱女子”如何掀翻“大人物”,还能功成身退
郭嵩焘:需要三百年,才能走出秦汉以来累积的弊病
重庆谈判78周年:民国的政治逻辑是什么
唐小兵:20世纪中国一个云南家族的历史、记忆和反思
休谟逝世247周年 | 不读休谟,不足以知人性
南渡北归的命运:是宿命,还是因果
被误解的鲁迅:“好玩”的人,在于懂自嘲,知进退
《1984》是如何来到中国的
肖斯塔克维奇的尴尬:一个苏联人在纽约
柴静:人最大的痛苦,就是心灵没有归属
一百年前的老北京,美得简直不像话
《父与子》:不朽经典的背后,是一位漫画家不屈的灵魂
1700个年轻人集体赴死,平均23岁!他们的牺牲,中国人不能忘
世界“慰安妇”纪念日 | 她们的伤痛,不容忘却
梁启超:一个亡命者
49年以来最真实深刻的影像:人的神态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好坏
陈铁健:爱国与恶国——半生多误陈独秀
齐邦媛:来自云端的信——一个飞虎队战士的杀伐与救赎
在“思想改造”下,知识分子的脊梁是如何一步一步弯曲的
独木不成“林”:林徽因和她的时代
书生报国终自毁:浊世里的清流,权力场的悲剧
北岛:在那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从费孝通的30句话里读懂中国
“吃人文化”:历史比“封神”更加惊心动魄
《北去来辞》:从悬崖到旷野,两代人的精神迁徙之歌
被牺牲的“局部” :“苛政猛于虎”,水患何以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
王小波:牺牲不一定崇高,吃苦未必有益
易中天:鸦片战争中,没有不撒谎的官员和将领
为众人燃灯者,不应让其沉寂于暗夜
书生报国无他物:什么是西南联大最重要的思想遗产
为什么杀了魏忠贤,大明朝还是垮了
被刀郎写进歌里的哲学家:维特根斯坦
美国在中国的失败:一段最难以被正视的历史
忆钱穆:学者不能急于自售,为时代风气所卷
国民党失败的四个历史教训
“长安不止三万里”:唐长安城的盛世潜流
陈寅恪盛赞傅斯年:天下英雄独使君
漫长的余生:一个北魏宫女和她的时代
无法被文字记载的历史:1844-1879年镜头下的中国
张维迎:人生是一连串的偶然
索尔仁尼琴:如果权力无所不能,那么正义将一无所成
郭嵩焘谈晚清外交:一味蠢,一味蛮,一味诈,一味怕
发现李庄:一个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一段被湮没的历史
鲁迅和胡适,为何渐行渐远?
堪比《白鹿原》的“四棵杨”:直面动荡、复杂、禁忌的30年
徐晓:半生为人,无题往事
寻梦与归来:王道士之死
晚年胡适的知人论世
被遗忘的民国传奇女性:在荒诞中反抗,在绝望中坚持
陈丹青:我们与鲁迅成为彼此的异类
从“鲁迅”到“胡适”:他什么都没完成,却开创了一切
顾维钧:美国对华的三大特点
“走西口”一部隐藏的世相百态:前面多有趣,后面就有多沉重
独醒之累:郭嵩焘与晚清大变局
所谓的“大时代”,对小人物来说,可能是最糟糕的“坏时代”
野夫:人生如戏,“一切皆在情理中,一切皆在意料外”
余下只有噪音:大音乐家马思聪,当年是怎么“润”出去的
生前赫赫、身后寂寞——近代史上的“失踪者”
史学界的拓荒者赵俪生:一个人的劫难,有时也是时代的一曲悲歌
温家宝:忆耀邦(情真意切,相当感人)
王瑞芸:懂得了人心,也就懂得了艺术
鲁迅:面具戴久了,会长在脸上
林贤治:时代的转折如“悬崖上的树”——苦难的见证,也是顺从的见证
白先勇:母亲命运的起伏,跟父亲的一生荣辱息息相关
命运的钟摆:1977年恢复高考
木心:无知的本质,就是薄情
廖信忠:台湾为何与我们渐行渐远?
暗夜传灯人:“南渡北归”之后发生了什么?
查建英:那是一个烟火与情怀迸发的时代
白先勇:得到的全是侥幸,失去的都是人生
王鼎钧:上天把我留到现在,就是叫我做个见证
老照片欣赏|上海滩一个世纪的风流
偌大的燕园,为何容不下一个司徒雷登
关于“文革”的在线调查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邓晓芒:我的妹妹残雪
陈丹青:因为艺术,罪恶好像被历史原谅了
林贤治:重读鲁迅的八个理由
阿城丨我们为什么学不了张爱玲
知识分子的命运,是一个社会的晴雨表
王德威:渡不过的《巨流河》
易中天:劝君莫谈陈寅恪
波伏娃的激荡人生
葛剑雄:很多人的青春无悔其实是青春无奈
陈丹青:我不可怜自己的少年时代,反倒同情今天的后生
梅贻琦:一个时代的斯文
徐晓:一个时代的精神肖像
“怼天怼地”傅斯年:知识分子的血性与勇气
在糟糕的时代里,那些拒绝随波逐流的人
中国女性的命运:一个女人的苦与疼
一群没用的迂腐文人
大学虽已遍天下,世间再无蔡元培
罗翔被围攻,是时代的悲哀
女性地位,是社会文明的一把标尺
陈寅恪的三重悲剧:最是文人不自由
阎连科:我是我们县“最不受欢迎”的人
浪漫的先知:年仅28岁的徐志摩,是如何看穿苏俄“一切都是演戏”的
朱学勤︱鲁迅、胡适与钱穆:逝去的铁三角与轻佻的当下
柴静:这个拎着铁锹的美国人,看到了我熟视无暏的中国
她们是时间的敌人| 杨苡姐妹们的命运密码:名门闺秀的迥异人生
同是天涯沦落人:胡适与张爱玲的一段忘年交
中国十所曾经闻名世界的大学,永远消失在历史中
文学与历史:四个人的百年中国
荒诞的时代,没有干净的人
梁文道:为什么有些国家,明知道有问题却回不了头?
一所只存在了八年的大学,何以成为百年来最好的大学
鲁迅:正视,是一种勇气
北岛诗歌依然流行,是一种“不幸”
再谈王小波:我们是否依然是沉默的大多数?
木心:街上没有兵,没有马,却兵荒马乱

点“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