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拾年丨陈新华:追忆读书无用的岁月

关注本号☞ 新三届 2022-09-19


作者简历

本文作者


陈新华,东北石油大学人文学院语文教授。1968年下乡,1982年大学毕业,从教近半世纪。发表社科论文百余篇。退休后在有关刋物和网络平台上发表古诗词和现代诗二百余首,散文百余篇。


原题

追忆读书无用的岁月




作者:陈新华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曾经,知识一直不受待见。

从教五十年,深知教学上最大的事故就是无故停课,它比战士脱岗,工人不出勤,农民不下田还严重,因为它的危害是误人子弟,害人青春,让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失去未来!

古人云 “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流行“读书无用论”,停课半停课整整十年。

01

1966年6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陈伯达起草的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起爆了史无前例第一声炸雷。各地雷厉风行,揭批揪斗大大小小的“三家村”,大火燎原,天崩地裂,山呼海啸。

从此,校园里教师的三尺讲台风高浪急,学生的小小书桌也暗流涌动。

从此,读书被宣布无用,进而被革命代替。停课闹革命成了常态,我的文化知识定格在“老三届”中的“老高一”了。

彼时,我正在黑龙江省十大重点中学之一的肇东一中,读高中二年级第一学期。那些平日里辛勤耕耘教坛的莘莘园丁们,一夜之间成了牛鬼蛇神。

革命告诉当年的莘莘学子:知识越多越反动!

且看,数学泰斗宣志久先生是历史反革命,语文大儒杨润清先生是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学历最高的研究生赵大创先生写反党反社会主义黑诗(日记抄录陆游《卜算子》),几何老师是国民党宪兵,音乐老师是国民党员,物理老师是地富子弟……除了根红苗正的体育老师,全部打倒,斗臭!

不久,斗争矛头指向学生,党支部指派各班团支部查阅学生档案,搞外调,举凡地富反坏右子弟或亲属有黑五类关系及海外关系的,一律定为右派,分期分批揭批。第一批主要揭批学习优秀者二十余人,削尖脑袋钻故纸堆的我自然忝列其中。

一时间,“红色恐怖万岁!”的口号响彻云天。原来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变成了“喊声杀声万岁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变成了“鬼事蛇事横扫事事事关心”。被整者提心吊胆进校来,鬼发墨面回家去,有的被家人直接抬进了医院,有的干脆了结自己赴了九泉。

破四旧又把大火烧到了社会,肇东唯一的一块贞节碑被捣毁,南山观的尼姑被游街,大批牛鬼蛇神的家被抄……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好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大喇叭的广播惊天动地,语意殷殷。

青年们的行动则与伟人的希望完全背谬,让我想起了古代与水下蛟龙山上恶虎并称为三害的周处,想起了“楼下劫商楼上醉”的长安恶少,想起了当众辱韩信,“使之出胯下,一市皆大笑”的淮阴恶少,想起了《水浒传》中的泼皮牛二……可他们无不自叹弗如!

自8月18日开始,北京举行了伟大领袖接见红卫兵的重大活动,前后12次。共接见了1000多万人,历时两个多月。

对于当年的红卫兵来说,是莫大的鼓舞和惊喜。我与好友一起,千里迢迢来到北京,前后两次参加接见活动。

之后,我们在北京云游一个多月,游览了故宫、长城、颐和园等著名景点,看到的却是缺胳膊少腿的佛,破碎的匾,倒地的碑……

声势浩大的大串联席卷神州大地,去省城,去北京,去天南海北,去一切阶级斗争烈火烧得最旺的地方,去一切有名胜古迹的地方。大部分同学以大串联的名义免费乘车到全国各地游山玩水,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 

到处硝烟,到处疮痍。黑龙江省委领导欧阳钦、陈雷、李立安等悉数破打倒,一律挂着大牌子,剃着鬼头游街,省城十万人批斗大会声势浩大,盛况空前。

不久,《人民日报》发布了伟大领袖的最高指示:“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同学们坚决落实最高指示,开启了学工学农模式。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此时已是深秋,我和好友张福林联系了父亲原来的单位汽车修配厂,厂领导对我们两个人特别重视,被分配到车工车间,还配发了工作服、手套等劳动保护用品。 

我们两人甚是兴奋喜悦,曾经,现代工人的标配画面一一车工工人在现代化的机床前全神贯注地车螺丝,而我们今天就成了画面的主人公!每天像工人一样上下班,在工人师傅的殷殷指导下学习车工技术。前后工作时间长达三个多月,天呐,我车的螺丝帽儿居然成了合格产品!

可是心里总是空落落的,不落底儿。我们毕竟是学生,学生应该以学为主呀,文化课就这么彻底丢弃吗?将来怎么办呢?我这不是废品吗?毕业的话也应该是肄业吧?

不久收到了学校的通知,让打回老家去,回校闹革命。“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坚决彻底干净地打倒大大小小一切走资派!

“少壮心空在,悠然感岁华”,时进腊月,停课已八个整月。是时,各种大大小小的造反团多如牛毛,多数小将牢记伟人教诲,誓将文化革命进行到底,也有玩世不恭的,请看这样的名称,“臭气熏天大奸商战斗队”“千金搏一笑战斗队”“罢你妈的官滚你妈的蛋战斗队”等。

小将们主要工作就是开批判大会。学校里,党总支书记成了落水狗,县委县政府大院,县长县委书记成了待宰羔羊。大字报贴满了校园和大街小巷,铺天盖地,楷草篆隶,龙飞凤舞,也有歪歪扭扭丑陋不堪的。

每天读大字报,读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滔天大罪,也读花边绯闻,脑子仿佛被马队踏过的草地,乱七八糟。最大的收获是欣赏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一一书法。

天寒地冻,墙面泼上泥浆,大字报便牢牢地冻到墙上,撕是撕不掉的,走资派真真的被钉到了历史耻辱柱上。

走资派不堪一击,剩下的日子,各团体派别便开始了无休无止的互相攻讦,最后发展到肢体冲突,甚至大规模武斗。我所在的造反团受到支左解放军的支持,东风压倒西风,只围攻了半日,对方便土崩瓦解,永远撒出了一中。

次年春,成立了学校、教育局和县政府革委会,对方不甘心失败,成立了炮轰派,轰到1967年深秋。

高潮是以百十人绝食做最后一搏。当时真是揪心呐,那中间有我的亲朋好友哇!他们静坐如山,滴水不进,粒米不食,送水扔水,送食扔食,坚如磐石!第一天,气吞万里如虎,第二天,目光黯淡,面如死灰,第三天,东倒西歪,软如面团……

此事惊动了省委和中央,支左解放军苦口婆心方才平息。

七月,捍联总捣毁了对方的老巢一一反修中技学校,派系斗争方才平息。

此时革命已进行一年半。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韶光已逝,青春过半矣!

1968年初春,开始了复课闹革命,对立的两派同学仇人相见,分外眼红,捍卫派便给炮轰派一顿杀威棒,被打者头破血流,人头打成了猪头。

没有老师,学生上讲台,学的仍是高二第一学期的教材。“小荷才露尖尖角”,班级的代数科代表陈月琴神清气定地跨上讲台,侃侃而谈,当时只注意她白晰的面庞,奕奕的神采,却忘了讲课的内容,后来呢?后来后继无人了。我倒是心中雀跃,可一瞥四周冷漠的神情,便心如死灰。

不得已,重启学工学农模式。去肇东拖拉机修配厂近二个月,唯我一人被分配到翻砂车间,再受歧视之辱,却满面黑灰,于饱吸黑灰中学会了些许铸造技术;去北山农场春播两个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众好汉成为耕耘的行家里手;去尚家公社支援夏锄一个多月,个个都是强壮的劳动力。我大病一场,踽踽独归。

学子盼读路漫漫。唯独缺少的是我们的正业一一文化课,心中对知识的渴求,如久旱之禾,龟裂之地,沙漠之旅,盼,盼,盼!

所谓知识青年,实在难副其名!

六九届、七〇届、七一届三届高中新生几乎同时入校,他们分别是老初三、老初二、老初一。彼时中学学制已缩短为四年,课是上了,但除六九届学了点高中知识外,其余各届均补习初中课,且未必补全。

小六,小五,小四升入初中,补的是高小课,小三,小二,小一补的是初小课。

畸形教育,畸形人才,误了多少青春!

02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1970年,部分高校首先开始从有实践经验的工农兵及下乡知青中招生,实行“社来社去、厂来厂去、哪儿来哪儿去”,通过群众推荐,领导批准的方式招生。史称“工农兵大学生”。

领导批准,赋予领导至高无尚的权力,不正之风甚嚣尘上。1973年,邓小平主政后,加入文化考核的程序。结果,又冒出了个“白卷英雄”张铁生。

本来应该按分数高低择优录取的招生原则受到了严重干扰,部分考得高分的考生被视为“政治觉悟有问题”拒之大学门外,反倒是许多考分平平或较差的考生,成了光荣的大学新生。

从此,“读书无用”登峰造极。彼时,我在插队的乡村高中教书,中小学生大面积退学,出现了一批批新文盲。

我的班级自班长始一下子退了十几人,我一一家访做工作,仅班长家就去了四次。乡村土路,恰逢雷雨,浇成了落汤鸡。“学文化有啥出息?还不如下田给父母当帮手,多挣点工分。”家长如是说。女孩退学更多,且多是学习优秀者。“过几年就嫁人了,早下来早得计。”

“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天地之间万事万物各有其自身的规律,人应顺时而动,顺潮流而行。

张铁生一出,“反潮流”成了时髦。

那些造反余孽便又蠢蠢行动起来。我校的一位小头目,曾是我最好的同事,当我的教学风声水起,便羡慕嫉妒恨,此时跳将出来,指使我的学生给我写大字报。 

“陈老师是地富出身,要从立场上找他的问题。想一想,课上课下,有没有反党反社会主义言行?”

“他非常热爱毛主席,常说此生最幸福的事是被毛主席接见。”

“他也是红旗下生,红旗下长,比我们大不几岁。” 

没有现反言行,便移花接木,断章取义。一时间,搅得周天寒彻,乌烟瘴气。此种情景,与当年高一(1)班团支部发动全班学生对我揭发批判如出一辙。十年之中,两遭劫难,我命多舛矣!

幸遇老校长一福压百祸,此贼未掀起太大风浪。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974年12月12日,《北京日报》刊登了12岁小学生黄帅批判“师道尊严”的“来信和日记摘抄”,12月28日,《人民日报》赞扬黄帅是“敢于反潮流的革命小闯将”。

刚刚平复的学校又炸开了锅,所有教师再次成了被打击对象。好好学习的孩子都被叫做“小绵羊”,调皮捣蛋的学生成了反潮流小将,教室玻璃时常无端破碎。

学生的书桌又一次不得安宁了。

学生上课闹堂成了常态。有个李姓少年在乱哄哄的课堂上,高喊一声:“本尊来了!”便跳到课桌上,大摇大摆地前蹿后跳,耍起疯来,吓得其他学生连连惊叫。那是泥桌泥椅,大家用砖头垒起来,把秫秸编到一起抹上泥当做桌面椅面,他这一跳,登时倒了一片。我大声喝止,他却振振有词:“我蹦地球呢,你管不着!”师道尊严碎了一地,事后只好忍气吞声重新修补桌椅。

此种头上长角、身上长刺儿的张铁生、黄帅式反潮流的鬼魂,此后依旧作妖几十年,香火不绝。1986年,我到东北石油大学附中任教。第一堂课,踩着铃声走进教室,却见几个男同学正在屋子里打乒乓球。我大跨步走到讲台前,洪钟般吼了一声:“上课!”

“你瞎呀!”站在最后排的一名男生眼露凶光望着我,恶狠狠怒骂,比我的音量高出十倍,“你踩了我的乒乓球!”恶从心头起,怒从胆边生,不过已经是上课时间,万不可随意停课。我弯下腰缓缓地把球捡起来,说道:“没事儿,下课我赔你。” 

憋着气上完第一堂课。下课后,我轻声说道:“来吧,我还你乒乓球。”他毫无防备地随我来到办公室,却被我劈头盖脑一顿教训,顿时瘪了茄子,蔫了葱。

书归正传。1974年1月至6月,全国上下发起了以批判林彪、孔子和《水浒传》为主旨的又一轮政治运动,正常的教学秩序再次遭到冲击。学校又一次陷入混乱之中。

“不念化工曾着力,狂风何故苦相凌。”

讲水浒,批水浒,批投降主义,搞不清的是,宋江大搞接受诏安的投降主义和今天的中小学生有什么关系呢?事后知道,“四人帮”将矛头对准的是邓小平和周恩来。果然到了1975年,又掀起了反击右倾翻案风政治运动,小平同志第三次被打倒。

中学原来六年的内容压缩为四年,内容已经少得可怜,加上各种政治运动的冲击,农村学校还要放春种,夏锄,秋收等农忙假,农村学生的文化课时间实在少得可怜。

正如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的那样,实践证明,“文化大革命”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这十年泛滥成灾 的“读书无用”论造成的悲剧,是我们这一代人永远的痛!

走笔至此,又想起了周处。

周处后来浪子回头,潜水杀蛟,上山擒虎,成就了一段佳话。如今,当年的造反恶少,特别是暴力造反恶少虽已垂垂老迈,却无丝毫悔意,一遇风吹草动便欲翻天。庆父不死,鲁难未已矣!

荀子《天论篇》有云:“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历史的天空仍然回荡着当年的声音:“别为难知识了,放过一代代青春年少吧!”

陈新华专列
陈新华:她装饰我的少年梦,
我却装饰她半生的梦
陈新华:家庭出身富农,
我的前途曾一片灰暗
放下教鞭进考场,
妻姐怕我蜕变陈世美
陈新华:与狼共舞的岁月
陈新华:生命中的一泓清欢
牡丹江师院涅槃重生的"大荒地"
十年一觉插队梦
中学留给我痛楚的记忆
下乡十年我读懂了生活
松花江“渔夫”和他的乡情
凄风苦雨中的母亲
活出了最终的辉煌
不宜录取后的碎片人生
我装点了大学校花的梦

陈新华:肇东平安屯,

一个没有“运动”的村庄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二维码打赏吧


流年岁月

梁志全:我渴望读书,

学校却在文革中关门

陈党耀:票证年代与儿时果腹苦乐

丁毅信:我存着乡村中学的学费清单

徐丰盈:饥饿与黑暗中的罪与罚
吕贡呈:粮票不够的日子
陈凯歌:让人欺负惯了长大就成坏人了
尚言:我们呼啸而过,万物遭殃
白而强:我对着爸爸开枪走火
刘海鸥:白石老人给我们画了四幅画
萧蔚:东八楼,我儿时的记忆
任力:贺兰山下的幼儿园生活
刘福泉:苏州古城吴趋坊的童年时光
夏良才:童年二条街:那些人那些事
夏新民: 我的沙湖记忆
余琼琼:肥腊肉瘦腊肉,永远的痛
蒋蓉:革命洪流中的小水滴
周初:我那淘气惹祸捅娄子的童年岁月
周永威:放牛娃的冬天
邱炜煌:一个少年眼中的革命时代
我们那一代人的奇葩芳华
邹坚峰:文革中的无聊往事
顾晓阳:儿时的夏天
冯印谱:"文革"当年,我在乡下看电影
杜欣欣:看电影,夜幕下灌了"迷魂汤"
女特务:中国影视中的另类性感偶像
赵建伟:革命少年,荷尔蒙何处安放?
刘索拉:女红卫兵苦练骂人本领
史宝和:忻州老城的快乐时光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回忆  文革  上山当兵月  青工光阴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家国……40后、50后、60后的光阴故事这一代人的苦难辉煌与现实关怀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点击分享赞在看,是对我们最佳鼓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