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羞愧感:失格时代最缺的一味药

先知书店 成哇 2023-07-10



据说,在玛雅人的部落,曾流传着一种叫“阿卓台”(Azote)的刑罚:

凡有罪的公民,要被抽打脚底100仗,以每天25仗,分四天完成。

每次刑罚完毕,罪犯不被收监,而是当即自由——但是,他需在次日清晨,主动领受剩余的刑罚。

在此过程中,既无公职人员监督,亦无村民看管,交由罪犯自行定夺。

然而,若罪犯未能主动受刑,后果则很严重——部落将会唾弃他,规则将不再保护他,任何成员都可以击杀他,而不付出代价。

以今天的眼光看,“阿卓台”的刑罚过程,具有相当的智慧,几乎是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所说的“罪感文化”与“耻感文化”融合于一体的绝佳案例。

何谓“罪感文化”与“耻感文化”?

本尼迪克特认为,它们是东西方文明的两大不同特征:

1.在西方基督教文明的背景下,信徒与上帝之间是“一对一”的关系,信徒犯错乃至犯罪,上帝全知晓,因此信徒的内心时刻受到罪恶感之折磨,更勇于承认自己的过犯,恳求宽恕和原谅:

——罪感文化”的道德约束力,是由内而外的,正如“阿卓台”的刑罚,给了罪犯自己主动赎罪的选择空间。

2.在东亚儒家文明的背景下,道德至高点是“三纲五常”,尤以“人与人”的关系为重中之重,人在犯错后,首先在意的是社会评价,若没有外界的反应与压力,自己便免去了耻辱和责难:

——“耻感文化”的道德约束力,是外在的,正如领受“阿卓台”的罪犯,若违背无形的“契约”,将受到部落排斥。

但需要厘清的是,“罪感文化”与“耻感文化”绝非水火不容、泾渭分明,而是互有通融、深深纠缠的。

譬如,在以“耻感文化”著称的东亚国家,即便是无人知晓的罪错,照旧会引起当事人的羞愧感、罪恶感,以至于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这便是我们常说的“羞耻心”在起作用——两种文化,概莫出其外。



▌羞耻心:社会良知的“警戒线”

何谓羞耻心?

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可谓一语道破天机:羞耻心是所有品德的源泉——人的良知、正义感、同理心等美好品质,都因羞耻感而涌现。

人若懂得羞耻,则处世为人有底线,有所应为,有所不为;

社会若懂得羞耻,则道德浓度高,生长于斯的公民,常以规则为个人尺度,以现代文明常识为共识,反对破坏,抵御野蛮。

不难发现,羞耻心是人与社会的“良知警戒线”,它能让人警惕不义的行径,更可成为人与社会反思自我、实现“超我”的动力。

◎羞耻心,让人警惕不义的处境

哲学史上一桩超级公案——苏格拉底之死,便和两次羞耻心有关。

在被“陪审团”判处死刑后,苏格拉底决然地放弃了逃跑,选择饮下毒酒。只因他对违背雅典律法感到羞耻。

——羞耻心,是避免不义的警戒线,让他宁可放弃生命,也要维护正义。

在他身后,雅典人终于觉悟,既为不公的审判,也为杀害一位伟大人物而感到羞耻。雅典因为承认苏格拉底的伟大,而再次伟大。

——羞耻心,更是社会检讨自身、超越自身的动力。

苏格拉底右手伸向毒酒,左手指向天空,象征法律和正义

◎羞耻心,成就了伟大的作家

在对鲁迅的看法上,多数读书人都能达成一个共识:他是中国现代最伟大的作家。然而,他究竟何以伟大,人们大多只从外部找原因。其实,鲁迅从未追求伟大和深刻,是内心的两种羞耻感,使他成为了后来的鲁迅

在民族危亡之秋,他对文化糟粕结出来的愚昧、麻木、奴性等果实感到羞耻,因此他弃医从文,与“吃人的文化”战斗一生——这是他广为人知的一面;

然而,他一生为生民呐喊、为民族啼血,这只是一半的事实,被忽略的另一半事实是,他多次反遭“被解救者”、“被启蒙者”无视、误解,甚至仇恨,以致陷入了深沉广阔的虚无感中,“想除去,而不能”。

鲁迅的高贵便在此:他对自己的虚无感怀抱羞愧——这是他眼中的“毒气和鬼气”,为战胜它们,鲁迅努力了一生。

——羞耻心,让鲁迅一边和世界的黑暗战斗,一边和内心的黑暗战斗,最终成就了他的伟大和深刻。

◎羞耻心,是一个国家弃恶从善的动力

德国曾两次发动了世界大战,其两任领导人——无论是威廉二世,还是希特勒,都符合张维迎先生所说的“无耻的少数人”。

因为他们的无耻,世界两次陷入战火,德国也因多行不义,而遭到了报应:二战后,整个德国沦为废墟,纳粹遭到清算,第三帝国的荣耀化为灰烬......

1970年12月7日,面对德国在过去半个世纪的所作所为,新任总理勃兰特为此感到羞愧,他在华沙犹太人纪念碑前郑重下跪,显示出他赎罪、改变的决心。

▲华沙之跪

如今,德国早已从战争的废墟上,再次崛起,除了现代化的工业体系,如汽车、造船、相机、芯片、计算机等高精尖行业领先全球外,德国的教育、制度等软实力,也领先全球。

有人总结说:华沙之跪,跪下去的是德国总理,站起来的是德意志。可见,只有为罪孽感到羞耻,一个国家才能弃恶从善,走上正道。


▌丢失的羞耻感:
巨变时代失格的知识分子

羞耻心如此重要,那么它究竟因何产生?

首先,“仓禀实而知廉耻”:一个人的廉耻心,和他的富足程度相关;一个社会的羞耻心,和它的经济发达程度相关。

原因无他:吃不饱饭的地方,会陷入丛林社会。只有先解决温饱问题,文明的观念才可能对人产生约束力。

然而,英国批评家柯勒律治却发现,过量的物质,同样会导致精神堕落:

作为英国工业革命的亲历者,柯勒律治目睹蒸汽机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进步,但他也悲哀地发现,英国的贵族精神在这一时期快速衰落,大量的人沉溺于物质享乐之中,失去了精神追求。

事实上,经济上的穷或富,最多只能解释羞耻心的一个面向,要理解羞耻心的本质,我们至少还要站在两个角度思考:

◎个人的羞耻心,来自社会的建构

在世俗而非信仰的叙事中,人的羞耻心是环境的产物。它的有无或高低,总是与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息息相关:

社会文明程度越高,公民羞耻感的底线便越高。身处这样的社会,法律尚未出场,公民内心的羞耻感,便已阻绝了不义、不当的行径。

然而,羞耻心的底线,绝非一成不变。当社会剧烈变化,观念也会随之动摇——人们先是觉得“人心不古”,久而久之,也便“合情合理”。

譬如近些年来,大众对侵略战争的看法之变化——从“一切侵略战争都非正义”,到“迫不得已,可以侵略”,再到“无所谓对错,只看利弊”,人们对战争伦理的判断标准,屡屡打破底线。现今,即便扔掉遮羞布,也不觉得羞耻了。

▲电影《奇爱博士》中,机长骑着核弹“性奋”地轰向敌人

◎社会的羞耻心,来自精英的示范

个人的羞耻心,由社会环境决定,而社会环境的文明程度,则由站在金字塔尖上的社会精英决定,譬如:政治家、企业家、知识分子。

这些精英通过权力、财富、观念的左右与影响,也成为一个社会“罪感文化”“耻感文化”的表率

一方面,他们的言行会通过“制度”,自上而下地渗透到整个社会;另一方面,大众又不自觉地效仿他们的言行。

因此,政治家对待权力的态度、企业家对待财富的态度,知识分子对待真理的态度,应该成为整个社会的向导:

政治家应怀抱敬畏之心,克制集权的欲望,尊重世界文明的大势;

企业家应该以为社会创造新的财富和知识作为使命,而财富只是对企业家精神的奖赏

知识分子,短期看影响力似乎微乎其微,但长期看,他们集“审判帝王”、“教化万民”、“发现真理”的责任于一身,承载着社会对“求真求善”的最高期待,因此,更应以发现真理、坚守良知和底线为己任。

可惜的是,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知识分子们更易暴得大名,但他们的知识水准、责任感、羞耻心却不进反退:

如今目之所见,有三类“伪知识分子”正大行其道:

1.弄虚作假、不学无术者四处充斥着以学术造假“上位”的“高阶知识分子”,还有大量在学问上多年尺寸未进,却尸位素餐者。

2.犬儒与精致利己者:他们不是为有权者粉饰太平,就是操纵大众情绪,收割流量,收取智商税。

3.学问人品双重坍塌者:专业上,他们不是过时就是错误百出,被屡屡“打脸”;私德上,他们也严重坍塌,家庭伦理、基本道德,皆弃之不顾。

当本属于一个社会羞耻心天花板的知识分子,沦为上述三类人时,道德危机和社会溃败就近在咫尺了


▌他的存在,是时代的一面高贵的镜子

面对时代巨变、知识分子的失格,普通人极易丧失羞耻心,掉入精神堕落的陷阱,那么,素以精神追求为志业的作家,又当如何自处?

曾屡获国际文学大奖、被视为当代中国最具批判精神的作家阎连科先生,一次偶然的阅读,竟然让他产生了“终于知道自己原来是多么的无知、狭隘和偏执”的感受,“后悔自己,没有早一点读”这位学者的作品,他感到十分羞愧。

为此,阎连科特别撰文,向所有人推荐这位学者的作品。他说,阅读他的作品,就是为了在这个时代,获得一种羞耻感。


他,就是“一身跨两代”、学贯中西的陈乐民先生——作为民国知识分子的最后一代,以及49年后新时代知识分子的第一代,他身上所具备的士人风骨、哲人精神、大家风范,就像悬在时代之眼的一面镜子,照出了当下精神世界里的荒凉与狂热,无知与无耻。


羞耻感的两面:
国关怀与独立精神

很多读者第一次听陈乐民先生的名字,大多是通过他的太太——著名学者、美国问题专家,著有《士人风骨》《感时忧世》等作品的资ZY先生。

即便如此,对于陈乐民先生的为人与学问,他对当下的中国又有何重要价值,大众几乎是一概不知。

一个默默无闻的学者,让一位声名响彻国际的作家感到羞愧,我们不禁要问,陈乐民先生,何以被时代忽略?

原因倒也不难理解:

麦克卢汉曾说,媒介即讯息,不同的媒介,会重塑不同的知识及其头部作者。

陈乐民先生是公认的欧洲文明史专家,作品影响力遍及国内学界、政界所能抵达的天花板,是那个时代少有的、可与西方顶级专家平等对话的人。

但2008年的溘然长逝,以及随之而来的新媒介时代,其人、其作品被暂时淹没。

另外,通过拜读雷颐、李成才等人纪念陈乐民先生的文章,不难发现,谦卑、低调,以及在学术上耕耘多于收获的性格,也“妨碍”了他的公众影响力。

然而,是珍珠,不可能被长期弃于野;有大学问者,不会因谦卑而被遗忘。相反,谦卑的美德,只能让他的学问泽被更久远。

不过,要真正读懂阎连科这句“读陈乐民,是为了获得羞愧感”,必须将他放到中国历史转型的小周期,以及中国知识分子的危机与突围中去思考:

自1840年,中国与西方文明遭遇,一场艰难的转型之路持续至今却屡遭遇挫折,其背后的原因除了历史、政治的固有惯性外,根源在知识分子的两难:

——既要坚守家国情怀,又要融入普适文明,但前者的家国一体观,与西方现代的个人主义本位互相矛盾,难以接洽。

家国关怀,是巍巍华夏得以保持2500年之完整统一的“文化资本”,早已化做“士人风骨”,融入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血脉之中,然而遭逢现代文明,却深感力有不逮。

这正是“士人风骨”和西方贵族精神在本质上的不同:

——西方知识分子的价值序列中,“国”可能排在真理、上帝、我之后。他们的羞耻感,主要源自前两者;

——中国的知识分子,追求真理是为报国,其羞耻感更多体现在对家国之兴衰的关怀上。当国家之发展与普世真理互相矛盾,他们便会陷入三种极端:

1.屈从于国家意志,以各种方式抵抗外来文明侵袭,偶有所学,也只是技术、器具的皮毛。

2.主张极端的“吐故纳新”,丢掉故国传统,激进地向现代文明跃进,容易导致强烈的“排异反应”,让国家分崩离析。

3.前不见来路,后不见退路,便以死殉国,以魂魄相守;

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及至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的传统知识分子,就在这三极之间摆荡。

一边是2500年的“文化资本”,一边是世界文明发展的大势,知识分子既要坚持家国一体观,又要接纳“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并努力将两者融为一体,这恰似鱼与熊掌,难以兼得,而又必须兼得。

这两难,既是近现代知识分子们的桎梏,却也是陈乐民先生的价值所在:

他学贯中西,传统士人精神的家国关怀,与西方哲人的独立精神于一身,使他摆脱了“三极”。


◎士人风骨:知识分子普遍失格的时代,
陈乐民代表着另一个时代的人格典范

陈乐民年轻时在大师云集的清华、北大求学,旧学功底、文人趣味、家国情怀,都与五四一代学人一脉相承。

阎连科说,在对民族和国家的爱与忧虑上,陈乐民是与鲁迅同向同明的:前者是“发自人灵魂的痛与爱”,后者是对“中西对比下的忧虑与爱”。

《看的是欧洲,想的是中国》的书名,正好融合了他的眼界和问题意识。在书中,陈乐民写道“不要总站在中国几千年辉煌、一百年屈辱的角度,而是应该超脱起来,站在外部来研究中国到底是怎样的。

他把西方近现代文明梳理得越清楚,就越清醒地意识到,传统中国文化虽然有自己的精神力量,但中国的现代化,却更得益于西方的经验。因此他认为,我们对历史既不能假设也不能责怪,更不能抱残守缺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不可能等中国自己自生地‘补齐’了课再一起前进,中国必须、而且只能从西方文明中‘移植’和‘嫁接’过来对自己有用的物质和精神的东西。”(《在中西之间》第171页)

他将启蒙价值,视为欧洲现代化的重要动力,并以《启蒙札记》一书对欧洲“启蒙运动”进行了正本清源的梳理,而这正是中国走向现代化最欠缺的。


陈乐民先生的西学研究,总是带着强烈的使命感,一边为中国寻找发展道路,一边为建立一个公民社会而引入新思想、改造旧思维,使之适应人类文明普遍的价值,但又不失固有之血脉。

这一夙愿并没有停留在框架层面,而是付诸行动。晚年的陈乐民,身患尿毒症,每周做三次血液透析,但却开始了一项有害健康的“大工程”:从形而上的哲学层面,打通中西文明......

可以说,在士人精神衰落、知识分子失格的年代,陈乐民先生就像与大风车作战的唐吉可德,他一边远远地躲开时代的疯狂和堕落,独自坚守着五四一代学人的家国关怀,一边冷眼旁观,在书斋中书写一个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


◎哲人精神:陈乐民的独立精神
是对启蒙时代哲人的承袭

一个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不能只有家国关怀,还需要保持独立精神,不对权力、资本唱赞歌,甚至不对大众负责,只向真理低头。

因此,在现代化、全球化的背景下,谈论家国关怀,绝非简单地“要”或“不要”的问题,而是“如何要”的问题。比如,“爱国”这一话题,至少也分为四个层次:

1.尊重常识:爱国不仅是情感,更是能力,需要了解、并尊重现代文明的基本常识,否则反而容易误国。

2.爱每一个具体的人,而非抽象的概念:世间并不存在抽象的国,“国“是由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组成。因此,爱国要落地到爱亲人、朋友、邻居,与人为善。

3.以专业主义立身:现代社会,高度分工却又高度协作,但却没有一个“爱国”的职业,爱国精神只能寄生于世俗的专业主义。享誉世界的政治家、科学家、企业家、学者,是国家的名片,是实至名归的爱国者。

4.融入世界,消除遮蔽:文化一旦自洽就会自我遮蔽。最高层次的爱国,是拥抱人类抵达的文明高峰,完成文化的自我更新,拓宽未来的生存道路。

第一个层次,是现代公民的必备素养;第二、第三个层次,是值得每个人为之努力的目标;

最后一个层次,则是对现代知识分子的基本要求,却也是最高要求,它是哲人精神在现实中的投射。


对陈乐民先生略有耳闻的人,都知道他是欧洲学的鼻祖,但极少有人知道,他更像启蒙时代的知识分子:

·他跨学科的研究,难以被主流定义

他以研究“国际关系”为学术起点,却逐渐走向更广、更深、更为基础的哲学、历史、宗教......且无一不极富洞见。

他在《书巢寻理》中谈中国古典文学的诗与小说,论《诗经》与林黛玉,又谈现代性与波德莱尔,中西对比之间,观点推陈出新;

《欧洲文明的进程》气魄雄浑,从古希腊一直写到“欧洲与中国”,又在《读史散记》中知人论世,有如手术刀般锋利地解剖国人;

《山高水远》既谈现当代政治,又抚今追昔,洞见信手拈来;

《哲学絮语》从孟子、朱子,一路谈到马哲、康德,无不言之有物,其博学程度足令当代学者汗颜。

由于他跨领域、跨中西的研究,虽无法纳入某一学科,但却垫高了他的智慧,成为一代大家

可以说,陈乐民诠释了哲人精神的根本特征:以好奇心为驱动力,打破知识的藩篱,追求太史公”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境界。

因此,他能够圆融无碍地自由阅读、自由书写,这样的学者在专业分工越来越细化的今天,已经极为少见。


·与权力、资本、大众保持距离

陈乐民先生独具魅力的书法、字画,延续了民国风流。然而,厌弃沽名钓誉的他,生前几乎从未对公众展示过,在他身后,三联书店为其举办了个展,盛况几乎空前;

“帝力于我何有哉”是他远离权力的写照,而悬挂于卧室中的“丹青不知老之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则是他对身外名的态度。

陈乐民作品:丹青不知老之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他一生“以出世的精神 做入世的事情”,心系启蒙精神和公民社会,却活得像都市隐者一样。然而,当中国这艘巨轮掉头之际,如何平衡历史惯性与浩荡潮流,陈乐民先生的价值,绝不止于阎连科所说的“获得羞耻心”。

·他的写作是大家风范

陈乐民先生的文字风格,简朴、从容、自然,一如他笔下的书法、字画,是一派宁静、天真的大家风范。

阎连科说,陈乐民的文字就像“乡村收获后,摊晒在阔地上的粮食一般”,浑然天成的风格,不加一丝矫饰,却让人充满了收获的喜悦。

这样的文字,与当今流行的“互联网表达”背道而驰,在这个阅读快餐化的时代,必定有知音难逢的寂寞感。

......

如今,陈乐民先生已经离开14年,像他这样恪守着独立精神、自由思想,又具有宽广视野和家国情怀的学者,随着他的离去,都飘然而逝了。

然而,中国这艘巨大的“邮轮,在2500年的历史惯性中,如何既保有传统文化的价值,又融入现代文明的潮流,依然离不开陈乐民先生的启示,他的价值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

为此,我们诚挚推荐陈乐民先生作品集。三十多年来,陈乐民先生的作品,散见于几十家出版社,庚子多事之秋,陈老的家人携手东方出版社,推出了迄今最全的《陈乐民作品新编》典藏版,以飨读者。斯人已去,他的思想与学问,仍在寻觅知音。点击下方图片,即可一键收藏(还可在规格中一并选购资先生作品集)

策划先知书店
文稿:少年X
编辑:先知书店店长

▌延伸阅读
招聘 | 与书相关的一切都在这里
阎连科:阅读陈乐民,是为了获得一种羞愧感
朱航满:士风悠长陈乐民
陈乐民:两种潮流交汇处的先行者
“新无知时代”的三大病征
没人敢得罪知识分子,除了少数知识分子
对欧洲历史的四大误解

猜您喜欢(点击下方标题即可观看):

1.BBC纪录片《世界金融发展史》

2. CCTV纪录片《千年书法》全8集

3. BBC纪录片《文明》全9集

4.BBC纪录片《从太空看地球》

5. BBC纪录片 《中国新年:全球最大庆典》

6. BBC 纪录片《希特勒的邪恶魅力》

7. PBS纪录片<<物质的秘密:寻找元素>>

8. BBC纪录片《生物钟的秘密》

9. BBC纪录片:《现代间谍》(全2集)

10. BBC纪录片《护齿真相》

11. BBC纪录片《酒的真相 》

12.BBC纪录片《化学史》全3集

13.BBC纪录片《香水》全3集

14. PBS纪录片《核弹》

15. BBC纪录片《众神的黄昏:宗教与科学之争》

16.BBC纪录片《头发护理的秘密》

17.BBC纪录片《代孕者》

18.BBC纪录片《七个世界,一个星球》(全7集)

19.电影《父亲困在时间里》

20. BBC纪录片《百年皇家空军》

21. BBC纪录片《肖邦音乐背后的女人》

22. BBC纪录片《地球的力量》(全5集)

23. BBC 纪录片《美容的真相 》

24. BBC纪录片《地球最壮观的景色》(全3集)

25. 电影《心灵捕手》(Good Will Hunting)

26. BBC纪录片《抗生素真相》

27. BBC纪录片《绿色星球》(全5集)

28. BBC纪录片《文艺复兴》全3集

29. BBC纪录片《冰河巨兽》 (全3集)

30. BBC纪录片《社交媒体、愤怒与我们》

31. 纪录片《查尔斯·狄更斯的足迹》

32.BBC纪录片《植物王国》全3集

33.PBS纪录片《波音飞机的致命缺陷》

34.PBS纪录片《普京的战争之路》

35. 纪录片《战火中的乌克兰 》

36. 美國電影《沈默的羔羊》

37. 美國電影《登月计划 》

38.BBC紀錄片《神奇動物:自然歴史》

39.飞行器像蜜蜂一样避障?《Nature》发表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机器学习飞行器

40. BBC纪录片《数学的故事》(全4集)

41.BBC纪录片《 科学的故事》全6集

42.BBC纪录片《植物私生活》全6集

43.BBC纪录片《生命的奇迹》全5集

44.BBC纪录片《睡眠十律》

45.BBC 纪录片 《发现中国:美食之旅》全4集

46.BBC纪录片《人类感官 》全3集

47. BBC纪录片《现代世界的天才》(全3集)

48. BBC纪录片《糖脂大战》

49. 间歇性禁食的益处再添新证:降血压立竿见影,胆汁酸或是关键!

50.BBC纪录片 《生命》全10集

51. BBC 纪录片《强迫症·心魔 》

52.BBC纪录片《健康饮食的真相》

53.BBC纪录片《维生素的真相》

54.BBC纪录片《锻炼的真相》

55.BBC纪录片《地球脉动 I 》全11集

56.BBC纪录片《人脑探险 》全6集

57.BBC纪录片《进食、断食与长寿》

58.类器官的前世今生

59.雄蝇授精后,会“看守”雌蝇,直至受精卵排到牛粪上…动物奇特的生殖方式里隐藏着怎样的演化奥秘?

60.传递快乐的分子——多巴胺(dopamine)

61.抗衰老基因疗法,是美好的前景,还是无良的骗局?

62.博物学的浪漫,在科学与艺术之间丨展卷

63.有颜色、有花香,甚至还有花蜜,为什么还不配叫花?

64.失温冻死,不仅仅在严冬,也不仅仅在室外

65. 中国古代的金矿

66. BBC纪录片《狗的秘密生活》

67. 纪录片《美国商业大亨传奇》全8集

68.NHK纪录片《敦煌莫高窟》全2集

69. BBC纪录片《伟大的作曲家》全7集

70.闲谈美国大学tenure track制度:菲尔兹奖得主也曾挣扎

71.长寿大法哪家好?人类能否学得了?

72.端午节,为啥纪念的是屈原而不是他

73.BBC纪录片《地球改变之年》

74.BBC纪录片《地球伟大河流》

75.BBC纪录片《德国艺术》 全3集

76.NETFLIX 纪录片《社交困境》

77.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78. NHK纪录片《血糖飙升:揭露潜在威胁》

79.颠覆性研究:早餐吃巧克力,不仅不长胖,反而有助于减肥

80.纪录片《金城兰州》全4集

81.BMC子刊:50万人大型研究,喝任何咖啡都能降低肝病风险

82.BBC纪录片《压力的真相》

83.专访理论物理学家内森·塞伯格:数学对终极物理学理论的导引

84.PBS纪录片《众病之王:癌症传》全3集

85.郑州暴雨,一句“千年一遇”不能挡住所有追问

86.BBC纪录片《生命循环:奇异的腐烂科学》

87.用一个词总结东京奥运会开幕式,那就是……

88. BBC纪录片《二战全史》全26集 (1-10集)

89. BBC纪录片《二战全史》全26集 (11-20集)

90.  BBC纪录片《二战全史》全26集(21-26集)

91.那个让奥运冠军“滚出中国”的女孩,她的病不是“精神分裂”
92.深度长文:东京奥运会究竟为何崩坏?
93.上一个“美利坚”,是怎样衰亡的

94.BBC纪录片《古罗马:一个帝国的兴起和衰亡》全6集

95. BBC纪录片《碳水化合物的真相》

96. 苏炳添这个第六名,比他真拿一块金牌更好

97.  纪录片《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全10集

98. 叶檀老师:你可以舔,但别舔的这么不专业

99. Netflix 纪录片《流行病:如何预防大爆发 》全6集

100.  性侵案一出,阿里这项著名制度成了笑话

101. 热力学怎样理解生命 | 展卷

102.  从简单规则中产生复杂图案,自然是如何做到的?

103.  华盛顿,是怎么被“祖传老西医”治死的

104.  与病毒共存,张文宏这话说的有错吗?

105. 塔利班进了城,值得你那么高兴?
106.  电影《楚门的世界》(The Truman Show)
107. HBO《太平洋战争》全10集

108.  BBC纪录片《香料之路》全3集

109.  “及时雨”宋江,到底算不算个好人

110. BBC纪录片《性格的真相》(The Truth About Personality )

111. BBC纪录片《摄影艺术百年史》(全6集)

112. BBC纪录片《乳香之路 》(全4集)

113.  2021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身体感受冷热、触觉的科学解释

114.  2021年诺贝尔化学奖揭晓:不对称有机催化研究获奖

115. 肖百龙解读诺贝尔奖:Piezo的发现故事和未解之谜
116. BBC纪录片 《世界上最狡猾的动物》

117. 王羲之《蘭亭序》

118. 联合二甲双胍,四类常见降糖疗法效果有何差别?ADA重磅发表“迄今最大最长”研究

119. 手机刷视频,越刷越上头——沉迷社交媒体是病吗?

120.NHK纪录片《睡眠的科学》

121. 诺奖青睐的触觉研究是怎么做出来的?| Piezo封神之路(上)

122. 机械力如何塑造我们 | Piezo封神之路(下)

123.专访丁奎岭:化学诺奖发错了吗?合成化学的下一个突破在哪里?

124. 动物也识数?它们的数学能力究竟如何?
125. PBS纪录片《数学大迷思》
126. 高血压加速大脑衰老?错!正常血压就开始了
127. BBC纪录片《美丽中国》全6集
128. HBO纪录片《战争迷雾》
129. 中产阶层,为什么最脆弱又最重要
130. Wilkinson催化剂及其应用

131. BBC纪录片《航空发动机制造全过程》

132. 法语、德语、意大利语、罗曼什语、英语:瑞士人是如何彼此沟通交流的?

133.  科学可以被统一吗?

134. 综述|药物递送进化史

135. BBC纪录片《犹太人的故事》全5集

136. 世界十大煤矿

137. 马斯克脑机接口新进展:猴子用意念打“乒乓”游戏丨环球科学要闻

138. 人口出生率正式跌破1%,我们将面临现实版的“老鼠乐园”吗?

139.  大多数人类起源的故事,都与已知的化石不符

140.  BBC纪录片《佛教世界七大奇迹》

141.  纪录片《身体语言的秘密》

142.  恼人的唇疱疹又发作了……新发现揭示了它反复发病的机制

143. 《细胞》子刊:科学家首次实现胰腺导管类器官的体外建模

144.  我国学者研究发现:压力大、贫穷,更容易患心脏病

145.  综述|肿瘤免疫疗法汇总

146.  信任,为什么重要?

147.  科学与哲思没有国界: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 | 展卷

148.  BBC纪录片《自然界大事件》全6集

149.  别惹小人,这算不算一种胆怯?

150.  盘点咖啡与疾病的关系,喝多少最健康?

151.  从阿尔兹海默症看疫苗百年发展

152.  认知的两大陷阱:知识胶囊与有毒思想

153.  衰老研究的大问题:百岁老人的长寿秘密是什么?

154.  生活在城市,动物的体型都变了

155.  为什么你只有黑色素,动物们却有五彩斑斓的蓝?

156. BBC纪录片《与虫共存 》

157. Cell子刊:突破!无需胰岛素,也能治疗糖尿病

158. 海洋生物中的行为艺术家:多种多样的蟹老板们

159.  RNA疫苗十年诞生史

160.  防不胜防的“注射式洗脑”

161.  当读书进入“美丽的新世界”

162.  时代变迁中的科学与科学家形象丨纪念霍金诞辰80周年

163.  衰老等于氧化吗?

164. 致幻剂:精神疾病治疗的新希望?

165. 颜宁教授就讲了句常识,咋踩了这么多看客的尾巴

166. 哈佛研究表明:每天7克橄榄油,降低心脏病、癌症、痴呆症等风险

167. 一切危机,都是人性的危机

168. 肌肉骨骼与衰老

169. “真正的”敌人:文明的衰败,从语言开始

170.  五花八门视错觉,研究它们有啥用?

171.  袁靖:虎年说虎

172.  追问新知 | 想吃饱又不超重,这可能吗?

173.  从混沌到自由意志

175.  一路物理传奇:从原子结构到核能利用丨贤说八道

176.  哪怕是大总统,也挡不住中国人回家过年

177. 当代青年生存物语:普通但自信,精致又脆弱

178.  喝酒脸红不代表酒量大!即使少喝,患癌风险也大增

179. 那个“小胡子”是怎么混成“流量网红”

180. 遇事不决?真的可以来试试量子力学

181. 警惕知识分子的鸦片——当意识形态成了新的“宗教”

182. 年货怎么买?疫情囤粮囤哪些?一篇文章,干货拉满

183. BBC纪录片《艺术的力量》(全8集)

184. 面对乌克兰,普京的困局,跟诸葛亮挺像的

185. 柳叶刀:打工人,加班越多,得病越多

186. 从双螺旋到国家基因库

187.  综述 | 应激相关神经精神障碍的病理生理机制

188. 谁也逃脱不掉的“算法困局”

189. 餐桌上的危机:我们还能安全吃肉吗?丨展卷

190. BBC纪录片《地球造人》全5集

191. 美文选刊|日本的礼物文化(上)

192. 美文选刊|日本的礼物文化(下)

193. 【科学综述】北大吴飙教授:埃弗里特和他的多世界理论

194. Nature人类行为:“坏事传千里”背后的归因偏误

195. 透纳:那个教会你与灾变共舞的画家

196. 食药同源!首次证明,食物干预与降低胆固醇的药物一样有效

197. 旷世杰作:世上最精美且技术难度最高的大理石雕塑竟出自他之手丨艺海拾真

198. BBC纪录片《艺术爱好者指南》(An Art Lovers' Guide (2017))

199. 梁山成伙最大“功臣”,死的最惨也最活该

200. 该睡不睡,心脏遭罪!我国学者发现打破昼夜节律致心脏病的机制

201. 癌症探索里程碑

202. 纪录片《哈耶克的一生及其思想》

203. 美国国父们的初心,洞悉美国兴衰的根源

204. 捏住老虎的后颈,它会不会像猫一样变乖?丨奇怪的动物知识

205. 当记忆被吞噬时,大脑里在发生什么?

206. BBC纪录片《中国艺术 》全3集

207. BBC纪录片《印度的故事》全6集

208. PBS纪录片《行为恶劣的植物》

209. BBC纪录片《英伦四季》(The Great British Year )

210. BBC纪录片《历史疑案 》(全4集)

211. BBC纪录片《两性奥秘》(全3集)

212. 现代社会让人年老更易痴呆?丨展卷

213. 射雕英雄传,究竟讲了什么

215. BBC纪录片《二战全史》全26集

216. 趣味数学游戏:隐藏在生活中的超越数(上)

217. 趣味数学游戏:隐藏在生活中的超越数(下)

218.  BBC纪录片《老年痴呆的真相》

219.  BBC紀錄片《求偶競賽》(全5集)

220.  “买妻生子”的盲山式穷愚,是种心灵癌症

221. 躺着减肥来了!真实世界研究:睡懒觉可减少卡路里摄入,有助于减肥

222. 药物研发有多依赖动物模型?

223. 空调系统的应用与未来

224. 想象力的贫乏,让世界变得平庸

225.  美文选刊|减压六招(上)

226. 美文选刊|减压六招(下)

227. 相亲结婚,数学教你找到最佳伴侣

228. 在她身上,曹雪芹暗喻了那个世界的残酷

229. BlueAntMedia 纪录片《神奇动物的一天》全8集

230. 研究揭示:喜欢吃巧克力,究竟有哪些健康益处?

231. CCTV纪录片《河西走廊》全10集

232.  现实中的灭霸:危险入侵物种,可能潜伏在暗处

233. 前沿研究丨基于雾计算的工业大数据集成与共享方法

234. Nature:直接“吃掉”塑料!华人科学家开发塑料降解新工艺,最快两天内完全分解

235. 数学内外

236.  美文选刊|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237. BBC 纪录片《父亲的生物学意义》

239.  总有那么多人,觉得“刁民”就该由酷吏来治

240.  原来,被拐卖,不是她遭遇的最可怕的侮辱

241. Nature子刊:咖啡续命!喝咖啡降低坏胆固醇,降低死亡风险

242. Nature热点综述 | 癌症的全身系统性免疫与治疗

243. 审美:我们正在遭遇的另一场战争

244.  新冠后遗症与心血管疾病之谜

245. 女王的方言

246. 为什么有时候开心到极致,会突然难过?

247. 生物机器人,不只是机器人那么简单

248. CCTV紀錄片《書簡閱中囯》(全6集)

249. 为什么李元芳、展昭、白玉堂,都有这个共同的“体制内职称”……

250. 被排挤的痛苦:动物等级与校园霸凌丨展卷

251. 葡萄干要不要洗了再吃?吃对很甜美,选错超胖人!

252. 神药“伟哥”再立功!或可治疗致命的进食障碍

253. 饥肠辘辘时,大脑的编码精度会降低吗?

254. 美国成就美国,美国反对美国:《五月花号公约》四百年

255. 吃降压药、吃他汀的人,可以吃柚子吗?橘子、橙子呢?

256. 试管婴儿并不生于试管——胚胎何时起成为“人”?| 展卷

257. 人类还在演化吗?

258. 为什么会流眼泪?

259. BBC纪录片《中国故事》(全6集)

260.  从请刘备吃人,到用铁链拴妻

261. 为什么现在的药不如以前多,也不如以前有用了?

262.  忧伤!我国学者发现,新冠病毒会导致“蛋蛋”萎缩和损伤

263.  猪心移入活人体内,二师兄可以造福多少人类?

264.  你身体里无处不在的DNA,有些可能是肿瘤细胞的邪恶计划

265.  吃竹子都能胖?熊猫告诉你肥胖在于肠道微生物

266.  俄罗斯,为何永远停不下扩张的脚步

267.  昆虫馅饼配海藻酱料,未来我们就吃这?

268. 美文选刊|远程办公提速增效的十八条秘诀(上)

269. 美文选刊|远程办公提速增效的十八条秘诀(中)

270. 美文选刊|远程办公提速增效的十八条秘诀(下)

271. Nature子刊:喝鲜榨果汁降低免疫力?高果糖饮食损害免疫系统

272. 母系遗传关系是怎样鉴定的?| DNA亲子鉴定的科学原理

273.  整个宇宙存在于一只冰淇淋中?

274.  乌克兰血泪史:交友需谨慎,认大哥要选对人

275. Science:重磅!高脂饮食伤肠道损菌群,促进心脏病

276. 能同化其他种族的神秘物质,真的降临到了地球?

277. 俄乌之战,为什么打到普京要用核威慑了

278. 葬熊坟场:当年的阿富汗,今天的乌克兰

279. 美国纪录片《食品公司》

280.  NEJM:惊人发现,肥胖真的会传染

281. 时空是像素化的吗?

282.  纪录片《安225超级运输机》

283. 美文选刊|远程办公提速增效的十八条秘诀

284. 心心相印的梦想,脑脑接口的真相:马斯克追求的“传心术”有可能实现吗?

285. BBC纪录片《俄罗斯全史》

286. 电影《顿巴斯》

287. BBC纪录片《普京,俄罗斯和西方世界》(全4集)

288. Nature子刊:癌症在种族之间发病有何不同,中国人最易患哪种癌?

289.  “只想做个书生”和一则笑话 | 科学遐思

290. 以开放看待文明:人类史上的三种社会秩序

291. 美学者呼吁教改:科学哲学走进中学课堂,让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

292. 大国之间还会爆发大战吗?

293. BBC纪录片《俄罗斯艺术 》(全3集)

294. BBC纪录片《俄罗斯的百年怀疑》

295. BBC 纪录片《笑的科学》

296. 花园里的弦理论

297. CNN纪录片《普京-世界上最有权势的男人》

298. 这位有诗人灵魂的女数学家,她每篇论文都值一个博士学位

299. Lygos启动百公斤高纯大麻素发酵生产

300. 人类为什么进化出了父亲角色?

301. Science:为什么越老,睡个好觉就越难

302. 超大规模研究,个子高增加患癌风险,每高10cm,增加14%

303. 影响力超过莎士比亚,却无人知晓?

304. 从超级计算机到量子计算机的飞跃,或将解开物理学中最神秘概念!

305. 韩国政坛变天!俄乌战争推倒的第一张多米诺

306. 新研究发现,睡觉打呼噜加速衰老,但治疗可逆转

307. 创新药大爆发时代伴随而来的是什么?

308. 罗翔:功利性读书让人只想成功,无法接受失败

309. 几乎所有冲突,都是文化与文明的冲突

310. 科学怎样打败科学家:达尔文相信男优女劣,进化论却不相信

311.  BBC纪录片《新鲜水果的冒牌货》

312.  BBC纪录片《迪拜内幕:富人的游乐场》(全3集)

313. 治疗帕金森:大脑深处,一颗核桃大小的谜团

314.  屎里面别有洞天,几百坨屎绘出远古食物网

315. 北极熊真的要灭绝了吗?

316. 痛风,了解一下~

317. 当世界冲向悬崖时,需要有一种力量拉住它

318. 50万国人研究证实:不好好刷牙,致癌!血管疾病也会增多!

319.  纪录片《俄罗斯对抗全世界》

320.  “格局病”患者:身为韭菜却总精准“共情”镰刀

321. Nature子刊:仅喝3个月酸奶,促进代谢健康,降低糖尿病风险

322. 警惕“圣化构想”:三个远未终结的世纪神话

323.  细菌在密谋,病毒在窃听:微生物的群体感应

324. 用进废退?| 洞穴鱼类眼睛退化的原因

325. 感染新冠,怎么还损伤到大脑了?

326. 肠道的情绪

327. 结核,被遗忘的瘟疫

328. JAMA子刊:酒,无论喝多少,都会增加心脏病、高血压风险

329. 肥胖不仅导致癌症发病率增加,而且影响肿瘤微环境,促进肿瘤进一步发展

330.  哈耶克去世30年,世界却更需要他

331. 三打白骨精,一场诡谲的中式“权力的游戏”

332. BBC纪录片《世界上最昂贵的名画》

333.  纪录片《健康是什么》

334. BBC纪录片《太阳系的奇迹》

335. BBC纪录片《猎捕》全7集

336. NHK纪录片《男女关系的秘密》

337. BBC纪录片《我们的星球》全8集

338. 纪录片《中国古建筑》全8集
339. 比无知更可怕的,是聪明人的愚蠢
340.  柳叶刀:别吃太咸,高盐让中国的死亡世界第一
341.  弱国化石,逃不脱科学殖民主义的阴影
342.  如何走出人生低谷和情绪低迷?
343. 乌克兰,俄罗斯已经无法“做活”的一局棋
344.  电影《圣经故事》全10集
345. 凯赛与华理鲍杰等联合开发秸秆制聚乳酸前体技术
346. Netflix纪录片《一落千丈:波音大调查》
347. 脱发自救指南: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稀疏秀发…
348. 肥皂和蚊子:打败“回南天”的秘密武器?
349. 2022年最具潜力的10个药品预测
350. 柳叶刀:当新冠遇上流感,重症和死亡风险加倍
351. 藏文科普 | 结香:练柔术的芳香明星
352. 【科学综述】北大吴飙教授:埃弗里特和他的多世界理论
353. 巨兽:300年来 “打工人” 最初的想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