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建筑大师面对面|原广司《原广司×京都站》讲座及对谈实录

HUFUJII Lab. 胡藤井研究室 2023-08-30


引言


胡·藤井研究室致力于建筑研究、设计交流与思想文化传播。自2015年起,我们成功邀请七位日本建筑大师,举办过六场中日建筑家的讲座及论坛,川大500人演播厅场场爆满,座无虚席,在业界掀起了不小波澜。日本建筑大师原广司、山本理显、藤井明、妹岛和世、竹山圣悉数登场,隈研吾与小嶋一浩因故未能赴约而满怀遗憾。中国建筑家刘家琨现场致辞,王昀客串主持,艺术家何多苓、王亥、作家洁尘等众多嘉宾,建筑学界与业界大咖们互动讨论、现场交流。群星闪耀,照亮蓉城的夜空。灵感碰撞,点燃青年学子和建筑师的梦想。建筑大师面对面系列,将首度公开讲座PPT、音频摘录、对谈集录和影像资料等,敬请关注。


原广司

原广司,蜚声国际的日本建筑巨匠,代表作品有JR京都车站等,均堪称世界级的知名建筑。其中,由其主持设计的JR京都车站,被誉为日本“站城一体化”的设计典范,每每谈及日本TOD车站综合开发,京都站都是不可或缺的成功样本。作为存世的日本建筑家、在日本本土完成超过百万平米建筑设计的独立建筑师,原广司被其弟子、建筑大师隈研吾誉为建筑界“恐怖的存在”。这不仅是因为他参加国际竞赛的诸多胜绩,更是由于他有着长期从事世界聚落、当代建筑及未来都市研究的强大理论体系支撑。同样,作为杰出的建筑理论家,原广司著有《住居集合论》丛书、《世界聚落的教示100》《空间—从功能到形态》等经典专业理论著作。因此被中国建筑学界称作“从建筑学教科书中走出来的大师”。

更多设计思想及作品介绍

建筑家 原广司 Hiroshi Hara(上)|聚落是创作的源泉

建筑家 原广司 Hiroshi Hara(中)|文学是灵感的缪斯

建筑家 原广司 Hiroshi Hara(下)|让建筑有趣些吧

本文收录原广司大师的一次讲座一次对谈,敬请关注!
讲座题目:《原广司×京都站》
讲座时间:201804
讲座地点:四川成都

原邸·1974


这是我自己在町田市的住宅,木制结构。1974年建造至今已近半个世纪,但房子几乎没有什么变化。由于以下原因,它是反射式房屋系列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首先,由矩形外围护结构构成的区域明显具有山谷状地形。其次,房子清楚地表达了我所说的“巢结构”(较小的“房子”像俄罗斯玩偶一样嵌套在房子里),以及我将城市“嵌入”在房子里的想法。第三,房子的外观很简单,虽然因为树木的缘故很难看到,但真正的立面是在里面找到的。也就是说,该设计成功地表达了内部和外部的逆转。

· 原邸©Shuji Yamada

一个简单的细节对这所房子的设计至关重要:每个房间都安装了丙烯酸板的“第二层屋顶” ,用作轻质云状天花板。当时丙烯酸板是一种新材料,我对它很感兴趣,于是开发了一种安装面板的简单方法(使用夹子和螺钉)。因此,大楼里的每个房间看起来都像一栋独立的房子。这就好像一条街的房屋被嵌入了一栋建筑内。光线通过窗户进入每个房间,但中央通道上方的天窗也通过第二层屋顶照亮房间。全白色的内部比外面的花园明亮,花园被树木遮蔽。这种亮度突出了反转的概念以及“小中心”的概念。当夜晚房间里的灯亮起时,第二层丙烯酸板屋顶会发光,房间本身也会成为光源。

第二层屋顶赋予每个房间自主权。我想用这种方式表达家庭和房子之间的某种关系。后来,我在非洲的一个院落里发现了类似的关系,在那里,每个家庭成员都被视为不同的个体。

大和国际·1986


当我收到设计这座建筑的委托时,我已经为多层结构和空间制定了几个方案。一家服装制造商委托这栋建筑容纳其办公室和车间。这座建筑南北长约140米,高约40米。与房屋或其他一些小型建筑不同,大型建筑的立面会对城市产生影响。我想看看我是否可以创建一个具有空间特征的立面,我的解决方案是使这个元素成为一个多层结构。

· 大和国际©Tomio Ohashi

这个立面并不是由材料和比例组成的有序结构,而是由光线从其表面反射的方式决定的。这些反射因天空和阳光条件而异。当太阳高挂天空时,立面的特点更多的是光与影的对比,而不是反射。然而,随着暮色的临近,反射似乎相互作用,有时会将整个立面包裹起来。如果有一个美丽的日落,整个立面将变成一个灿烂的金色。这就是我所说的立面上的“混合光”和“设计空气”。铝板和玻璃表面的多层结构导致了这些现象。在大和国际,它是将材料立面转化为空间的一种手段。

虽然并非在设计时就可以预见到立面上发生的每一种现象,但重要的是利用直觉或模拟可能的模式,对可能发生的事件强加一些秩序。当我设计这座建筑时,我依赖于对我参观过的村庄中多层结构所引发的现象记忆。最重要的例子是阿尔及利亚姆扎布山谷中的小城市群,据说勒·柯布西耶也曾访问过该地区。虽然它们是由完全不同的材料制成的,但姆扎布的小城市在暮色中会像大和国际一样发出磷光。

该建筑荣获了1988年的第一回村野藤吾奖和第29回建筑业协会奖(BCS奖)。

田崎美术馆·1986


这座小型美术馆旨在收藏和展出西洋画家田崎广助的作品。它位于著名的避暑胜地轻井泽,冬季因天气寒冷而关闭。这是一个私人博物馆,因此可以使用自然光,特别是不受公共设施的限制。

· 田琦美术馆©Tomio Ohashi

云状屋顶是由胶合板制成的,然后覆盖着镀锌钢板薄片,镀锌钢板是一种常见的钢制屋顶材料,涂装有主要由铝和锌组成的合金。后来的大和国际和梅田天空大厦的云状屋顶由铝板制成。就这个博物馆而言,我依靠的是工匠的技能,而不是机器的力量来建造屋顶。这些细节也是负责屋顶的大师级工匠的作品。屋顶的山谷里安装了电热器,以防结冰。

正是在创建这座建筑时,我开始在设计中考虑时间维度。也就是说,形式的概念对我来说变得清晰了。在设计一些小建筑时,我采用了“混合光”的概念。我发现,如果我通过从不同角度引入自然光,同时通过不同形状的窗户来混合光线,那么特定地点的空气状况会与周围的空气有所不同。”“混合光”和“设计空气”实际上具有相同的含义。我使用术语“形态”来表示室内空间的整体状况,由于空气、温度和声音的“设计”,室内空间的特征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建筑在某一时刻的形态只能理解为一种不断变化的状态。建筑的目标是清晰地捕捉并准确地表达每一个瞬间。

大厅内有一个云状屋顶的混凝土构件,带有锯齿形玻璃墙。这是嵌入和自引用的一个实例。一个人沿着这堵墙穿过大厅,遇到了各种各样的虚构场景。

该建筑荣获了1986年日本建筑学会奖・作品奖。

梅田天空城·1993


这座“连体高层”结构由一对办公楼组成,其设计选自许多国际提案,我在这次国际竞赛中胜出。该建筑位于大阪市中心,但当时该地区尚未完全开发。记得当时其中一个设计条件是:“建筑应能产生高水平的人类活动”。


· 梅田天空城©Tomio Ohashi

高层建筑的历史和对聚落的调查表明,许多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的人们都曾设想过空中花园。在这里,我建议三个相连的高层建筑,顶部有露天观景台。最后,酒店变成了一个独立的结构,留下了两座相连的高层建筑。

· 梅田天空城©Tomio Ohashi

我的第一张草图显示了四座建筑,支撑着一个带孔的平台。在日本,将高层建筑与大型桥面连接起来很困难,更不用说桥梁了,因为频繁的地震对结构构成了威胁。结构设计师木村俊彦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我的这些意图。我觉得需要更多的东西来创造空中城市的效果。高层建筑至少需要有40层楼高,并有一个广场形式的露天空间。漂浮在中心区上方的广场将成为一个空中花园,从中可以俯瞰下面的城市。历史上的空中花园并不是真正的花园;相反,他们被设想为在场景中重塑周围空间的装置。

由高层建筑组成的中心区目前的形式并不是真正多维的。这是因为,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看,每个高层建筑都构成了一个死胡同。梅田天空城的设计试图开发和安装一套设备,包括广场和空中自动扶梯,从而实现真正的三维城市。顶部的甲板由两层空间和屋顶组成。该构件在地面上组装,并在施工期间升起。在升空的那一夜,人们守在电视机前紧张地注视着屏幕,见证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电视台的直播由此突破了收视率。在成功到达顶部时人们欢呼雀跃,那样的场面不亚于成功发射一艘宇宙飞船。

建成后人们惊讶地发现,这座建筑在不同的光照下有着多变的表情,这正是我预想到要呈现的的效果。建筑反射和融入了周围的环境,庞大的体量感彷佛消失了。

这个建筑荣获了1993年日经BP技术奖・大奖。

宫城县图书馆·1998


在这个项目中,我试图为以后的添加和修改留下尽可能多的选项,因为图书馆的未来状况是无法预测的。我还尝试将建筑设计成一座桥的形状,以保护现场的原始地形,我很高兴看到与地形保持一致的波浪形。使用金属面板创建此形状很困难,经过反复试验,开发出一种扭转铝板的方法,并最终采用。

· 宫城县图书馆©Tomio Ohashi

这座建筑使用了大量的玻璃。在入口大厅的幕墙中,11米高的玻璃表面的水平力传递给玻璃横梁。该功能由结构设计师木村俊彦开发。会议室里有三张独特的玻璃桌。

· 宫城县图书馆©Tomio Ohashi

当我还是一名学生时,我接受了内田祥哉教授的指导,他不仅是一位优秀的建筑师,而且是建筑施工的权威领袖人物。他对建筑细节很感兴趣,常常让我深刻认识到细节的重要性。不仅仅是细节的功能机制问题,还涉及耐久性、易维护性和优雅性等方面。大约从我设计梅田天空城和京都车站的时候起,我就开始着手处理如内田般在细节方面的高标准。这种建筑类型产生了许多细节,特别是因为我倾向于追求不同的秩序。试图弄清细节对我来说是一件很有吸引力的工作,但要亲自了解所有这些细节需要大量的工作,这需要工匠和专家的参与。

我觉得这座建筑的细节设计很成功。建筑不是一个人自己创造的东西,但有些方面只能用这种方式创造。职业建筑师经常面临这样的矛盾。

京都站·1997


· 京都站©Tomio Ohashi

车站位于日本旧时的首都——古城京都,周围群山环绕。有人反对建造拟建的大型车站建筑。作为一名建筑师,我的立场是: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事情是可逆的,有些事情则是不可逆的。就建筑而言,除了自然环境明显受到致命打击的情况外,一切都可以及时恢复,建筑的影响通常可以逆转。从环境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做的是重建城市中已经建成的地区,而不是扩大人类居住的范围。

· 京都站©Hiroshi Hara + ATELIERΦ

京都车站是否代表了重建城市的正确方式尚待商榷。然而,车站周围的区域已经城市化,甚至在项目开始之前就被视为未来的城市活动中心。这座建筑的绝对规模确实值得怀疑。然而,建筑师有责任尽可能熟练地处理交给他的任务。

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看,我考虑了以下几点:
1.建筑的主要部分应符合已有1200年历史的平安京城市格网。
2.未来应在铁路轨道上修建桥面,以防止城市被分裂。
3.建筑物应水平铰接。
4.建筑物的高度应尽可能低。
5.建筑物的砌块应进行布置,立面的形式应设计为不在车站前的空地上投射阴影。
6.由于车站前的空地主要供车辆使用,因此应在建筑物内创建一个玻璃屋顶的多层广场。
7.建筑物的屋顶应作为多层广场的露台,尽可能公开。
8.多层广场应留出一部分用于市民活动。
9.建筑物的上部应尽可能用玻璃装饰,以反射天空,使建筑物看起来更轻盈。

我本人并不完全确信所有这些决定都是正确的。但就整个建筑而言,其目的是建立一种异质的秩序,在这种秩序中,不同质的空间同时存在。这样的秩序与简单的几何秩序是极相反的。

札幌巨蛋·2001


札幌是日本最北部的主要城市,人口180万。札幌主办了1972年冬季奥运会,并被选为2002年举办足球世界杯的十个城市之一。候选时,札幌市已准备建造一个全天候穹顶建筑,能够承办世界杯足球赛,并配有方便的换草坪系统的体育馆。1996年举行了一次国际竞赛,就设计和技术两方面的建议进行角逐,我们团队被选为全球最佳竞争者。银色的蛋形穹顶建筑于2001年出现在札幌风景秀丽的羊丘展望台。

· 札幌巨蛋©Hiroshi Hara + ATELIERΦ

札幌穹顶有两个主要特点。第一个特点是根据世界杯赛事需求,在穹顶内应设有一块天然草地。为了满足这一技术需求,设计了一个“双竞技场”形状,开放式和封闭式竞技场面对面。足球场位于也称为“悬停舞台”的地方,通过气垫减轻重量并通过车轮运输,可以在两者之间移动。这种机制允许一个全天候的足球场,球场始终处于良好状态。此外,这两个竞技场可以在五小时内进行改造,以适应特定活动的最合适模式,例如棒球比赛、音乐会等。

· 札幌巨蛋©Hisao Kawano

札幌穹顶的另一个特点是通过景观设计手法,将现有农田逐渐转变为“运动公园”。将场地分为与林荫大道平行的五个植物带,每个地带都有其独特的性质。此外,整个场地周围环绕着一片“复合”树木,通过绿化带提供人行道。这些是运动花园中不断变化和增长的组成部分,并在穹顶周围提供各种各样的风景。这种自然友好的方法还允许建造一个大型穹顶,对当前居住区的环境影响较小。

在这一创新系统为2002年世界杯提供了一个激动人心的舞台之后,札幌穹顶及其双体育场和悬停舞台,仍继续作为举办高级体育赛事活动以及公众层面各类活动的场地。在这里进行的体育活动的同时,还通过穹顶周围的壮观景色和公园本身的规模,为常居住于日本北部的人们提供一种全新的体验。还会为游客提供自动扶梯、天文台和小商店等娱乐设施。

这个建筑荣获了2003年日本建筑学会奖・作品奖和建筑业协会奖(BCS奖)。



对谈时间:201811

对谈地点:日本东京

对谈人物:原广司、胡昂

对谈内容:详见下文

胡:您半年前在成都的讲座受到空前的热议和好评,今天我也带来一些大家关心的问题,想请您一一解答。第一个问题是,原老师为什么喜欢“山谷”,有什么故事吗?

原: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遇空袭,逃到长野县的饭田市,战争结束时才小学3年级。饭田市是夹在两条山脉之间的美丽的“山谷”。我在那里一直待到了高中,所以我认为我是在“山谷”长大的孩子。因为“谷”是两条山脉相对的,所以像“早上日出的时候,看光反射的西山脉”“傍晚日落的时候,看光反射的东山脉”,形成了日常生活中的 “方向感逆转”。同时,“反射”比实际的光(“直射”)更重要。自古以来,人们就认为这种“反射”与“反省”相通。实际上,漂浮在空中的云也能通过光的反射看到。所以,我从开始做建筑的年轻时起,就以“云”为主题。因为“谷”的天空很狭窄,所以“云”经常是象征性的存在。

· 长野县饭田市山谷

胡:原老师的《聚落教示100》一书中,出现的“神的几何学”和“傍晚的几何学”等,这里的“几何学”是什么意思?

原:人们认为这个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几何学”。例如,对于2000多年前的欧几里德几何,有近代的非欧几里德几何,今天还有“相位几何”即拓扑。实际上各种各样的几何学,根据各自的前提也就是「公理」的立法被引导。例如,我们说我们生活在三维世界里,同时也在二维电视屏幕中活动,看着它也是理所当然的。在各种各样的几何学中,我依靠的是“多样性”几何学。数学家们正在研究的现代几何学非常难懂,在日本,有一本叫做《岩波数学事典》的书,我一直在读,但大部分都不能理解。但是,只要我们从事建筑,就不可能与“几何学”分开。因此,直观地理解也很重要。我在年轻的时候,直观地理解了建筑中重要的是“孔(穴)”,开始建造“有孔体”的建筑,今天也同样在考虑,但并不认为从现代几何学的潮流中偏离了很大的距离。希望以建筑为目标的年轻一代,可以按照现代几何学出发。

胡:您是如何看待聚落研究与当代城市建筑设计的关联性的呢?还有,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有可能会导致现代城市的崩塌吗?

原:首先,现代网络技术,应该是支撑新的社会和人际关系的强有力的工具,新的社会可以用“独立的社会”或者“离散的社会”来表示。这也是从被称为“相位空间”的数学中类推的一个社会的存在方式。但是,自从网络技术接口出现以来,时间还不算太长,所以尚须慎重准备、谨慎前行。

在聚落里,我把位于墨西哥和加特马拉的散居村称为“离散型聚落”。这是因为我的著作《离散城市》中也有英译,如果大家能读的话那就太好了。

胡:丹下健三先生的纪念碑式建筑,被多位建筑设计师批评没有体现“以人为本”的思维方式,原老师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原:丹下健三是我的老师,我不打算评论自己的老师。但值得一提的是,在丹下先生的时代,大多容易把建筑作为东西即“物件”来把握;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把建筑作为现象即“事件”来把握的看法并不强烈。

胡:建筑不仅应具有功能,还须体现各种文化和城市发展等思想,那您认为建筑设计的入手点是什么?在设计建筑时日本和欧美建筑师的出发点是否不尽相同?

原:我认为在设计建筑中,“构想”是最重要的。而且,“构想”与建筑的“虚构性”有关。也就是说,建筑原本就是某种叙事。但是,建筑实际上是在某个位置的客观存在,所以我有时认为符合实际的建筑、现实主义的建筑,说实话并不太有趣。例如,在梅田天空城,我们试着“构想”一座“空中花园”。这是将曾经位于巴比伦的“空中花园”作为幻想来捕捉,将其作为建筑性的“连接超高层”取代了“空中城市”这个“构想”。另外,在京都站,日本文化的原点被认为是“谷”,建筑上是“谷的地形”,建立了拥有多条路线的立体广场的“构想”的图式。在札幌巨蛋,“模式转换”是单一斜坡的台灯和移动装置一套的“构想”。在这里,虽然是简单的图式,但是如果用这样的图式的话,不是现实主义的故事作为人们活动的“事件”逐一实现并展开。只要有对这种虚构性的憧憬,在日本的“构想”和在欧美的“构想”本质上是不会改变的。但伴随着复杂技术的构想在国外实现是相当困难的,比如要在中国做建筑设计追求虚构性的话,以李白的诗歌意象作为构想的出发点不就是很好的吗?

胡:雷姆·库哈斯认为是“机场是无历史和无态度的终极形式的城市”,但原老师设计的“京都站”却体现了貌似不同的理念,这是观念的冲突吗?您对此有何看法?

原:我认为雷姆·库哈斯的话是完全正确的。国际机场,正是需要这样的性格。“状态欠缺”的极限,不正是在等待虚构性吗?当然,京都站是“山谷”,所以和库哈斯的城市完全不同。

· 冲绳县小学©Hiroshi Hara + ATELIERΦ

胡:非常喜欢原老师设计的冲绳县的小学建筑,也认同建筑传承的想法,原老师如何在建筑中应用并传承文化?如何通过建筑表达自己的想法?

原:冲绳的小学前后建设花了35年,最近终于全部完工。现在,成为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首里城及其周边的历史遗产”景观的一部分,35年前,说起周围的建筑物,只有一座有红瓦屋顶的名为“守礼门”的复原建筑。当初因为听说不久后这里会成为历史公园,所以就想到:像村庄一样的小学不是很好吗?用红瓦屋顶的图式,编排了叙事,结果看起来还不错。

· 札幌巨蛋©Hiroshi Hara + ATELIERΦ

胡:您在设计札幌巨蛋之前,认为实现这个项目有多大的成功率?这个运动场建成后的“转换”设置顺利吗?实际应用中“转换”一次需要花多长时间?

原:关于棒球场与足球场的“模式转换”,我当初认定有100%的实现可能性。其理由是,转换机制不是建筑业的新技术,而是在造船业和机械业多年积累的成熟技术。即便如此,也可以说是制作了在工厂移动的足球场的1/8的缩尺模型,进行了实际运行的实验,确信能够实现。这样大规模的实验全部在施工期间进行,关于从巨蛋屋顶落下雪和冰片的实验也在地基内建造实际尺寸的屋顶模型,两所大学的研究室同步进行着各种各样的实验。尽管如此,由于无法充分把握雪的性状,完成后从屋顶滑落的冰片飞到了停车场,所以重新进行了从起重机上落下冰片的实验,取得统计值,增设防雪栅栏等以进行应对。之所以能实现这样的技术性建筑,有三个理由。第一,我们的施工团队是日本最好的施工企业。第二,作为客户的札幌市充分认识到在雪和冰中建筑巨蛋的困难。第三,因为这座建筑是2002日韩世界杯的会场。实际应用中,“模式转换”很顺畅,虽然设定的目标是4小时,但事实上需要7小时左右。


鸣谢
成都市规划管理局
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
四川大学城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原广司+ATELIERΦ建筑研究所
四川大学亚洲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国际研究所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
中国建筑学会地下空间委员会
成都市政协城乡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
成都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成都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中建西南建筑设计研究院
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成都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戴德梁行成都公司
成都崇德故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一筑一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END


往期回顾

「庭园细见」

庭园细见VOL.20|中日庭园文化“异质”探寻

庭园细见VOL.19|高松·栗林公园

庭园细见VOL.18|京都·高台寺庭园

庭园细见VOL.17|京都·西芳寺庭园

庭园细见VOL.16|京都·大德寺瑞峯院庭园

庭园细见VOL.15|京都·东福寺本坊庭园

庭园细见VOL.14|京都·无邻庵庭园

庭园细见VOL.13|京都·平安神宫神苑庭园

庭园细见VOL.12|冈山·后乐园庭园

庭园细见VOL.11|水户·偕乐园庭园

庭园细见VOL.10|金泽·兼六园庭园

庭园细见VOL.9|京都·修学院离宫庭园

庭园细见VOL.8|京都·桂离宫庭园

庭园细见VOL.7|京都·南禅寺庭园

庭园细见VOL.6|京都·醍醐寺三宝院庭园

庭园细见VOL.5|京都·银阁寺庭园

庭园细见VOL.4|京都·龙安寺庭园

庭园细见VOL.3|京都·鹿苑金阁寺庭园

庭园细见VOL.2|京都·天龙寺庭园

庭园细见VOL.1|宇治·平等院庭园


「建筑文化」


建筑大师面对面|藤井明《从聚落到城市》

建筑大师面对面|山本理显《建筑创造未来》

成都双年展特辑 | TOD引领城市更新——涩谷站再开发20年

建筑家妹岛和世VS胡昂对谈录

未来已来|建筑学将何去何从?

成都之光建筑实录|在现实「裂隙」中快意人生,于理想「浩渺」前鼓翼前行

轻安课程·回顾︱愿每个人都有能力重新建构自己心中的庭园


「聚落探访」

建筑家梦想的传承 | 纪念东京大学世界聚落调查与研究五十年

聚落探访VOL.22 | 卡罗高原上巴塔库族曼「歇山屋顶住居群落」

聚落探访VOL.21 | 曼达拉山地上的复合型住居

聚落探访VOL.20 | 也门境内顺应自然的「求心型聚落」

聚落探访VOL.19 | 客家人的建筑艺术——遵循风水文化的「八卦城堡」

聚落探访VOL.18 | 摩洛哥山谷里的「泥土结晶」

聚落探访VOL.17 | 阿尔蒂普拉诺高原上的「荒野之家」

聚落探访VOL.16 |  印度尼西亚的「岛上住居」

聚落探访VOL.15 | 巴里埃姆峡谷的「桶形住居」

聚落探访VOL.14 | 墨西卡利岛上的「符号之城」

聚落探访VOL.13 | 巴布亚新几内亚的「神灵之家」

聚落探访VOL.12 | 巴布亚新几内亚的「两性住居」

聚落探访VOL.11| | 印尼群岛上的「三界住居」

聚落探访VOL.10| | 印尼群岛上的「船形住居」

聚落探访VOL.9|西非「一夫多妻制度的复合型住居」

聚落探访VOL.8|喜马拉雅山上的「小宇宙」

聚落探访VOL.7|两河流域的「线形住居」

聚落探访VOL.6|沙漠边缘「风之聚落」

聚落探访VOL.5|丝绸之路上的「沙漠绿洲」

聚落探访VOL.4|撒哈拉北部的「璀璨之珠」

聚落探访VOL.3|地中海西岸的「精灵之塔」

聚落探访VOL.2|1972年·阿尔贝罗贝洛

聚落探访VOL.1|1972年·圣托里尼岛

穿越时空的探访——世界聚落研究50年

「建筑家」

建筑家 妹岛和世 Kazuyo Sejima|SANAA事务所探访

建筑家 妹岛和世 Kazuyo Sejima|思考创造 改变世界

建筑家 原广司 Hiroshi Hara(下)|让建筑有趣些吧

建筑家 原广司 Hiroshi Hara(中)|文学是灵感的缪斯

建筑家 原广司 Hiroshi Hara(上)|聚落是创作的源泉

建筑家 小嶋一浩 Kazuhiro Kojima|未能赴约的探访

建筑家 山本理显 Riken Yamamoto|遥望聚落的彼岸


喜欢我们的分享?点个“在看”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