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景扫描|《探索与争鸣》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2013-2023)十年回顾暨第五届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颁奖大会在沪召开
◆ ◆ ◆ ◆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主管
有学术的思想 EXPLORATION AND FREE VIEWS
官网地址 http://www.tsyzm.com
◆ ◆ ◆ ◆
自2018年6月1日起,本刊只接受《探索与争鸣》网站投稿。请收藏唯一真实官网地址www.tsyzm.com。原编务邮箱tsyzm@sssa.org.cn停止使用,原投稿邮箱tansuoyuzhengming@126.com为编务邮箱和应急邮箱。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谢绝转载,如需转载请留言或联系53063517转3302。
《探索与争鸣》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征文(2013-2023)十年回顾
暨第五届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颁奖大会
在沪召开
撰稿人:李梅、张炎、汤浩然、陈珂伊、杨翼然、程功
与会专家合影
开幕式
本次大会开幕式由上海市社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为松主持。
王为松
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潘敏、中国期刊协会副会长李军、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梅兵、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邓伟志、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赵修义等领导和专家学者出席了开幕式。
会议现场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梅兵在致辞中对中国期刊协会、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社联等一直以来对青年人才的支持和指导表示感谢,对《探索与争鸣》首创的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征文及系列活动的重要社会影响表示祝贺。梅兵介绍了学校实施“一揽子”青年人才培养计划、在全国率先设立的“思勉原创奖”并专设青年原创奖等情况,寄语青年学人传承前辈学人心怀国之大者、潜心勤勉治学的学术理想和态度,在各自学科领域砥砺精进,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性的知识体系、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新一代青年学人应有的贡献。
梅兵
中国期刊协会副会长李军在致辞中向主办方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华东师范大学,以及《探索与争鸣》第五届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的获得者表示热烈祝贺,对《探索与争鸣》编辑部十年来坚持不懈开展青年学人支持计划的努力表示赞许,指出新时代期刊发展要坚守正确方向、自觉引领创新、凝练办刊特色、着力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要继续大力支持优秀青年学术人才成长、加强编辑队伍建设。李军表示,希望《探索与争鸣》以此为契机,锐意进取,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更上一层楼,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贡献期刊界的力量。
李军
颁奖仪式
颁奖大会由上海市社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任小文主持。
任小文
颁奖仪式开始前,《探索与争鸣》主编叶祝弟汇报了《探索与争鸣》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2013-2023十年的进展情况。2013年,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的指导和支持下,在上海市社联党组的领导下,《探索与争鸣》编辑部面向全国学人发起青年理论创新奖,至今已经经历10年,收到5000多篇文章,130多位青年学人获奖,4位青年学人入选国家级人才支持计划。他以五届征文相关数据的分析,介绍了面向40周岁以下青年学人群体,《探索与争鸣》推出的一揽子青年学人支持计划。他阐释了《探索与争鸣》支持优秀青年学人成长的初心,是与青年学人的双向互动,期刊与学人共成长。他呼吁新时代青年学人要“敢于直面时代之问,做有使命感的学术”“善于回答未来之问,做有想象力的学术”“试图回答世界之问,做有生命力的学术”等诸多特质,同时呼吁更多的学术期刊加入到支持青年成长的队伍中,相关部门、高校、学术团体更加关心支持青年学人发展。
《探索与争鸣》青年学人支持计划发展示意图
接下来,《探索与争鸣》第五届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正式颁发。第五届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以“人类文明新形态大变局下的中国与世界为主题”。征文结束后,编辑部组织专家学者对投稿论文进行了三轮评审,最终评选出一等奖1篇,二等奖2篇,三等奖9篇,提名奖14篇,共计26篇获奖论文。
获得提名奖的有:于磊《数字身份与赤裸生命:媒介技术与生命的共振》、马振昊《打破野蛮生长:部门政治与中国互联网行业反垄断政策》、吴亚丹《战后日本知识界关于“公私”观的讨论》、吴国邦《乡村基层治理的假想科层关系及其法治悖论》、金田野《何以“矛盾”:“权威体制-有效治理”的时空前提批判》、高宇《洁净、卫生与洁癖的空间生产——建筑与城市的健康观及其空间症候》、孔德罡《想象和象征的“方尖碑”景观:电子游戏城市空间构建的视差性批判》、蒋周伟《间距的克服:论愧感在诠释活动中的功能》、邓良《重置中国演剧空间的现代性——作为“美学基础设施”的公共剧场及其“总体性”》、石磊《何谓“深入生活”》、李秋祺《数字技术能推动世界主义吗》、陈文斌《霸权迭代理论与超越霸权》、陈玮《国家干预的阶段差异:现代化策略的国际比较》、马梁英《伦理困境中的黄金法则何以可能》。为提名奖颁奖的嘉宾有:上海市社联办公室主任倪迪飞、上海市社联组织人事处处长姚丽莎、上海市社联学会处处长梁玉国、上海市社联科研处处长梁清、上海社科中心党总支书记徐婷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系主任文贵良、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副系主任郁锋、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吴冠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编辑龚海燕、华东师范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吴文钰、华东师范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曼。
提名奖颁奖
获得三等奖的有:王锐《现代中国的儒家传统与革命道德》、王中原《“无代表,不算法”:算法统治的政治代表性问题》、王兆鑫/谢洋《精英的复制:名校精神、选拔逻辑与文化再生产——2015—2020年清华本科生特等奖获得者履历的质性分析》、关依然《思想的流动与全球性知识的本土资源——以斯宾塞社会学说对孔德的超越为例》、王浩宇《工程国家:一个理解现代国家权力运作的理论框架》、祁涛《人民政治的诞生——论青年马克思对近代人民主权论的重构》、陈熹《众怒与偏见:网络舆论与算法权力的治理结构变革》、黄骏/赵煌《一种基础设施的“退场”:对清末民初轿子的媒介考古》、于雪《自动还是自主?——论人工智能时代的“自动化生存”》。为三等奖颁奖的嘉宾有:中国期刊协会秘书长刘晓玲、上海市委宣传部出版处处长毛小曼、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主任李安方;解放日报社原党委副书记周智强、上海市出版协会理事长胡国强、上海市期刊协会会长王兴康、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李开盛。
三等奖颁奖
获得二等奖的是:孙超群的《过度的羞耻与渐变的对抗:烙印群体的社会融入困境及其风险》、邱婕的《转瞬即逝:节奏分析与日常生活批判的时间盲域》。中国期刊协会副会长李军、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孟钟捷为孙超群颁奖;上海市社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为松、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朱军文为邱婕颁奖。
李军、孟钟捷为孙超群颁奖
王为松、朱军文为邱婕颁奖
获得一等奖的是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朱政德,获奖论文《重寻人—技共生时代的“数字难民”——对三个郑州住区在“7·20”特大暴雨灾害期间的比较研究》。
《重寻人—技共生时代的“数字难民”》一文立足丰富的理论资源和大量对具体案例的访谈、实地调查,在郑州暴雨这样一个突发公共灾难和“数字难民”这样一个现代社会隐疾之间找到了共通点,沟通起了现实与理论两个热点,从而指向当前技术时代“人—技”关系这一根本问题,具有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文章选题体现出作者敏锐的问题意识和深切的人文情怀,也为未来同类事件的防治提供了参照。
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潘敏、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邓伟志为朱政德颁奖。
潘敏、邓伟志为朱政德颁奖
学界代表发言
在学界代表发言环节中,获奖代表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朱政德发表感言。朱博士认为此情此景是《探索与争鸣》办刊精神最为生动的诠释,延续十年的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感召着全国的青年学人,问道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中国土地,为大变局下的中国与世界献上青春的答卷。朱博士深情回顾了十年3000多日辗转求学的漫漫征程——从一座河南小镇远渡武汉,跋涉北京,直到今日来此发表获奖心得。他认为,20余名荣膺青年理论创新奖的朋友们以相似的韵脚唱出了嘹亮的合鸣,这声声合鸣回荡在此时此地,犹如我们共同的心率,随时代脉搏奋进不息。
朱政德
接着,前辈学人代表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赵修义教授发言。赵教授对在座各位提出三点希望,一是坚持独立思考,又要多思慎言;二是言之有物,有的放矢;三是作文负责,讲究修辞。赵修义教授以自己的经历敬告青年学人,要保持人格的一贯性,在为人为文中,尤其要关注品格问题。
赵修义
高校领导寄语
林尚立
在高校领导寄语环节中,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对《探索与争鸣》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十年取得的辉煌成果表示衷心祝贺,对这一活动中成长起来的青年新锐表示良好祝愿,强调学人需要追求真理的勇气、平等争鸣的情怀以及格物致知的为学之道,希望《探索与争鸣》在此基础上,为新时代的学术青年打造出一个无比广阔的新的学术天地。
裘新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裘新首先对《探索与争鸣》杂志发起的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创办十周年表示热烈祝贺,对各位获得奖项、崭露头角的青年学人表示诚挚祝愿,希望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及其系列活动与新时代同频共振,成为广大青年学人团结交流的平台,希望学人们坚定学术自信、文化自信,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作出理论界、社科界不可代替的贡献。
陈云松
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陈云松对《探索与争鸣》编辑部发掘优秀青年学者、助力青年学术成长的情怀和贡献表示诚挚的敬意,希望《探索与争鸣》编辑部继续做好学者与编辑之间的桥梁,继续搭建期刊与高校共同助力青年学人成长的学术平台,为全面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做贡献。
李凤亮
华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李凤亮表示,今天,面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更需要理论界以一种锐气面对新时代、解决新问题、提出新观点、创造新理论。无疑,青年理论工作者应该而且正在成为这一轮理论创造的主力。《探索与争鸣》杂志设立的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在保持评奖质量前提下不断创新论题,一年一年坚持很不容易。如今已成为融合不同学科、直面当代现实、倡导理论创新的一个有益探索,获得越来越多青年学者的认同,也赢得了学界持续的关注。
启动仪式
颁奖大会后,《探索与争鸣》第六届(2024)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暨2023年度全国优秀青年学人年度论坛正式启动。中国期刊协会副会长李军,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潘敏,上海市社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为松,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梅兵,第一届征文一等奖获得者、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王军洋上台,共同按下启动球。
启动仪式
领导讲话
全国优秀青年学人年度论坛启动仪式结束后,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潘敏在讲话中向本次活动的举行表示热烈祝贺。他强调,青年学人与学术期刊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持续构筑青年学术共同体,为建设“理论中的中国”贡献青春力量,与大时代同频共振,在融入和服务时代发展中实现个人学术成长。最后,他送给青年“认真地学习研究”“广泛地社会实践”“诚实地劳动创造”三句话,与青年学人共勉。
潘敏
历届获奖代表及作者代表主旨演讲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冯庆副教授、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于京东副教授、东北师范大学李涛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顾文艳四位历届获奖代表及作者代表进行主旨演讲。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哲学家》编辑部主任冯庆做了题为《中流击水:新时代青年文化的传统根系和意义生机》的主旨发言。冯庆副教授指出,在面对长久的“古今中西之争”的讨论时,以“美学热、新儒家、国学热”“文化寻根与‘文化:中国与世界’”“‘福柯在中国’与新文化史诸路径”“‘施特劳斯在中国’与重返经史之学”等是传统文化研究得以重启的思想路标。在针对自发返回“传统” “中国形象”、止步于“感性经验的共情”等问题时,以“批评意识” “历史意识” “跨学科意识”“共同体意识”等当代青年文化意义解释学的路径,来强调“立中流而击水”之为一种学人气象,有其重要性。
冯庆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于京东的《从日常生活到表象世界:大变局时代重思技术、社会与文明》反思17世纪以来的技术革命及其文化范式。于京东副教授指出,21世纪的科技创新时刻与地缘政治风险相关联,可能给全人类带来晦暗甚至是毁灭性的前景。在此背景下,重新构建适应时代发展的理论、知识与技术创新方案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他进而提出,新的技术文明研究必须关注与社会现实及其结构网络关联最密切的知识、承认集体经验和个体直觉的真实性、承认个体与集体、集体与集体在知识、技术与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和部分融合的可行性等观点。
于京东
东北师范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助理、教授李涛的《困境与破局:人口净减少省份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田野调查》以人口净减少省份乡村小规模学校为考察中心,以总体数量、学校类型、地理位置、村庄类型、生源预期、学校发展、闲置现象、办学条件、教师质量等问题为导向,指出人口净减少省份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办学方向、教育教学功能、管理体制、校产闲置、教师队伍、教师培训、学生发展需求、分类发展等发展困境,并提出相应的破解之策。
李涛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顾文艳以《文明互鉴:重识德语世界中的中国形象》为题,重新探究德语地区的“中国形象”。她首先围绕德语地区的“中国形象”做了分期性的历史叙述,接着将德语世界中“中国形象”分为“启蒙时代”“十九世纪的德意志”“20世纪作为建制的德国汉学”三个时期,以作为现代中国文化符号的“鲁迅”为具体案例,分析20世纪德国对中国形象的编码与解码,进而提出“中国形象既是印象,也是想象”“德语世界的中国印象与想象应当放置在中西文明交流系统内”“作为德语地域交流系统运作的核心的知识文化诉求,决定了中国形象的跨文化生成机制”等观点。
顾文艳
下午,“理论中的中国:现状、路径与未来”青年学人论坛举行。论坛设置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文明互鉴与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技术变革与跨学科研究”三个分论坛,来自哲学、文学、历史、新闻、法律、经济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的青年学人展开热烈而深入的研讨。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探索与争鸣》将肩负起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学术使命,继续为青年服务,解答时代议题,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青春力量。
分论坛一
分论坛二
有学术的思想 有思想的学术
聚焦中国问题
秉持人文立场
人文社科学者的平台
欢迎一起“探索与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