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与争鸣·新刊速递|2023.10
◆ ◆ ◆ ◆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主管
有学术的思想 EXPLORATION AND FREE VIEWS
官网地址 http://www.tsyzm.com
◆ ◆ ◆ ◆
目前本刊只接受《探索与争鸣》网站投稿。请收藏唯一真实官网地址www.tsyzm.com。原编务邮箱tsyzm@sssa.org.cn停止使用,原投稿邮箱tansuoyuzhengming@126.com为编务邮箱和应急邮箱。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谢绝转载,如需转载请留言。
新刊上架
2023.10
封面
封底
封二
封三
目录
圆桌
“第二个结合”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构
黄力之
唯物史观视野下的“第二个结合”
顾红亮
“第二个结合”的方法论思考
叶舒宪
大历史的文化文本论——中华“和平”基因探源
王宪昭
“第二个结合”与面向未来的传统文化创新
徐兆寿
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中的问题与路径
展龙
“国家治理文明”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构
马建标
“第二个结合”的历史渊源:一战、新文化运动与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
圆桌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三大体系”:路径探索(下)
欧阳康
“三大体系”构建:逻辑、现状与未来走向
张艳国
以中国问题为中心推进“三大体系”构建
陈文江
克服话语割裂:话语体系建设的“三重转换”与“四个关键”
王公龙
话语体系的建构需要研究视域的转换
——以“全人类共同价值”研究为例
冯建华
中国传播学如何跨越新的“十字路口”
特稿
·重识中国与世界(四十四)·
丛日云 马 涛
迈向后民族主义的西方
——后现代主义价值革命视角的考察
屈文生 徐琨捷
法律知识的全球环流与近代中国法形象的重塑
——以《大理院判例要旨汇览正集》英译为中心
·重大基本理论问题研究(六)·
冯 婷
优绩主义:价值、批判及其矫正
争鸣
赵晓航 李建新
中国人力资本存量的变化趋势与机会窗口
徐国栋
扶养费请求权不受诉讼时效限制的三个理论误区及其矫正
技术
·一百年与二十年:百年中国文学思想史(五)·
·科幻与后人类时代·
范 劲《三体》的世界构成和宇宙道德——刘慈欣的宇宙社会学詹 玲
后人类时代中国科幻小说创作的人学观面向
蔡恒进 蔡天琪
情感及其智能实现
人文
·马克思主义研究·
汤荣光 李嘉霖
人类文明新形态内在构造辨合
马勤勤
从“兴女学”到马克思主义妇女观
——黄璧魂与中国近代妇女运动考论
Content
“第二个结合”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构
“第二个结合”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构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能够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关键就在于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而其中,“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不仅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更带来了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为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推动学界深入阐释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理论和现实问题,7月7日,《探索与争鸣》编辑部邀请人文社科相关专家学者,举办“‘第二个结合’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构”圆桌论坛,尝试以跨学科方式从多领域聚焦“第二个结合”的深刻理论命意、内在逻辑、方法意义和历史效应,探索“第二个结合”视野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构路径。
黄力之教授指出,“第二个结合”的逻辑判断是根据唯物史观作出的,我们在分析并回答文化与文明相关问题时也必须以唯物史观为视角和方法,要建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仅要历史唯物主义地看待近代欧洲文明的全球扩展,更要认识到只有现代性的马克思主义才能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文化的历史前提。顾红亮教授对“第二个结合”所蕴含的五条方法论原则予以详细阐发,指出这些方法论原则不仅有助于我们自身更好把握“结合”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历史逻辑,而且对于世界上其他国家立足各国传统发展马克思主义和传承发展各自的传统文化具有借鉴意义。叶舒宪教授通过对中国传统玉文化及相关“温润”“中庸”等文化观念的溯源,从大历史的文化文本论角度探析了中华文化“和平”基因的根与脉,同时也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这一论断作出了学理性论证。王宪昭教授指出,面向未来的传统文化创新的实践路径要把实践性放在突出位置,在实践性中突出人民性,体现中国化与时代化,尤其是进入全媒体和信息技术时代,在进行内涵创新的同时要积极推进形式创新。徐兆寿教授从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面临的问题入手,提出在“第二个结合”的方向指引下,用科学方法和人文精神重新解释传统,将中国传统世界观与方法论转化为现代体系,并以之反思现代文明,互证中西文明的路径。展龙教授指出,中华文明赋予国家治理文明以特殊的架构体系,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赋予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特定的建设体系。两个体系彼此融通,是历史与现实的创造性耦合,为国家治理文明提供了系统完整的体系架构和创新转化的现代力量。马建标教授从“第二个结合”的历史渊源入手,指出新文化运动开启了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之路,一战激发了毛泽东、蔡和森等一批携带着湖湘文化基因的先进知识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主持人 叶祝弟 屠毅力 孙冠豪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三大体系”:路径探索(下)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三大体系”:路径探索(下)
哲学社会科学是理论创新的先导,是文化创新的引擎,是文明积累的重要载体。对于当今中国的学术界而言,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乃时代托付的一项重大任务。然而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各方面力量协同推进。受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委托,《探索与争鸣》编辑部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围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专题研讨。2023年第9期刊发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理论阐释(上)”笔谈。本期将聚焦“三大体系”构建中的方向与路径问题进一步探索,力图在实践经验中汲取智慧,为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贡献智慧和力量。
欧阳康教授指出,当前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带有转型期的特点,存在着中外共存、新老交织、多样并存的复杂局面,需要我们对其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和应对。应当总结已经取得的成就和经验,直面尚存的问题,坚持正确的思想引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价值,坚持问题导向,努力建设高水平的学科体系,努力激发主体性和原创性的学术研究,构建新时代中国自主话语体系。张艳国教授认为,在世界文化发展格局中赢得竞争先机,建强建好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关键是科学把握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入口、自信自主的出口问题,以及由此形成的内在逻辑链及其相互关系。为此,要把握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自有规律,夯实自信自主的文化基础,立足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陈文江教授指出,面对中国特色“三大体系”构建的重要战略任务,我们还有许多艰苦的工作要完成。这其中,努力克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过程中实际存在的三种“话语割裂”现象,实现“政治话语”向“学术话语”的转换、“西方话语”与“中国经验”的转换、“中心话语”与“地方经验”的转换,是影响“三大体系”建设能否健康顺利推进的关键所在。王公龙教授以“全人类共同价值”研究为例指出,当前迫切需要立足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视阈,重新建构阐释“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新型话语体系,只有将这一价值体系的“全人类”属性和本质从理论上讲清楚、讲透彻,才能为在世界大变局加速演进的背景下更好地发挥价值引领功能,拓展新的领域、探寻新的思路,才能更好地使新型话语体系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冯建华副研究员指出,新技术革命打破了学科分界,传播学走到了一个新的更大的“十字路口”。他从宏观层面提出三个路向选择:聚焦“元问题”是构建学科体系的关键前提;强化实证研究是构建学术体系的基础动力;面向中国式现代化是构建话语体系的重要路标。
——主持人 叶祝弟 张 蕾
特稿
·重识中国与世界(四十四)·
丛日云 马 涛|迈向后民族主义的西方
——后现代主义价值革命视角的考察
【内容摘要】当代西方发达国家正在迈向后民族主义社会。民族、民族国家和民族主义,是现代个人在萌发和成长的早期超越天然的血缘、地缘等小共同体的束缚而将情感归属与政治忠诚投向更大的共同体的结果。具有权利、尊严与平等意识的现代个人的出现,带来了现代个人主义的价值革命,也推动了以族裔、文化和政治认同为基础的三位一体的现代民族国家认同的形成。而日益以自我为中心,追求更多自由选择、自我表现和自我解放的后现代个人的产生,掀起了后现代主义价值革命。后现代主义者颠覆了现代个人与共同体的关系,将民族或民族国家视为束缚和压迫的力量。后现代主义政治和知识精英们以多元文化主义解构现代民族主体文化,以身份政治和超国家政治解构民族国家族裔属性,同时后民族主义者积极构想后民族国家建制,试图建构抽空了族裔和文化内涵的政治共同体作为后现代人的家园,推动了西方的后民族主义转向。这导致后现代主义的西方个人归属感丧失,国家凝聚力下降,国家族裔和文化根基被蛀空,自由民主活力枯竭,国家面临衰败和解体的风险。在民族国家组成的国际秩序中,其竞争力也受到削弱。重新审视民族国家和民族主义的内涵和价值,认识西方后民族主义的困境,有助于辨清西方文明演变的趋势,避免后现代化的陷阱。
【关键词】民族主义 民族国家 后现代个人主义 后现代主义价值革命 后民族主义
【作 者】丛日云,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涛,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后。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后现代主义价值革命与保守主义的兴起研究”(20AZZ013)
屈文生 徐琨捷|法律知识的全球环流
与近代中国法形象的重塑——以
《大理院判例要旨汇览正集》英译为中心
【内容摘要】翻译活动与意识形态并非无关,在帝国主义扩张过程中,其常成为殖民扩张和侵略的工具。但反抗殖民主义也可利用翻译活动,北洋时期《大理院判例要旨汇览正集》的英译便是典型案例,其将衍生于德日等国的民商法知识环流至英语世界,向世界展现了中国自清末变法修律以来新确立的民商法制度和司法现状。英译《汇览》是推动近代中国法话语重构的重要举措,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中国法的正面形象、打破了“法律东方主义”话语桎梏,使西方逐渐意识到中国民商法和中国司法制度的进步,对于北洋政府开展撤废治外法权运动而言意义重大。在筹备法权调查的过程中,《汇览》英译本起到了替代民法典接受调查的作用,成为调查法权委员会了解中国民事法律的主要依据。
【关键词】《大理院判例要旨汇览正集》治外法权 法律话语 法律东方主义
【作 者】屈文生,教育部“长江学者”青年学者,华东政法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教授;徐琨捷,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博士研究生。
·重大基本理论问题研究(六)·
冯 婷|优绩主义:价值、批判及其矫正
【内容摘要】优绩主义是主导现代社会运行的一项基本原则,效率、公平、个人责任是支持优绩主义的几项基本的现代价值。近几十年来,优绩主义遭到了越来越多、越来越普遍的批评,批评者们从优绩主义之前提条件、原则本身和作用结果等层面对其进行了质疑和反思。这些批评一定程度上触及了实际运行的优绩主义所存在的问题,但是,它们用作批评之依据的一些经验事实和优绩主义原则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今天,着眼于社会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一方面还须坚持优绩主义,另一方面则要通过以下方式来矫正优绩主义:一是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改善优绩主义正常作用的前提条件;二是拒绝“赢者通吃”,借助与优绩主义并行的原则保护弱者;三是给成功者以尊敬,给未获成功者以尊严;四是在规范市场的同时,倡导并维护价值的多样性。
【关键词】优绩主义 公平 尊严 现代价值 矫正
【作 者】冯婷,浙江省委党校社会学文化学教研部教授。
争鸣
赵晓航 李建新|中国人力资本存量的
变化趋势与机会窗口
【内容摘要】人力资本存量是反映劳动力数量和质量的综合指标,关系着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中国于2022年首次在正常发展时期出现人口负增长,预计2020—2060年的劳动适龄人口规模整体呈下降趋势,劳动适龄人口老化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劳动适龄人口规模和年龄结构的变化将对人力资本存量产生负面影响。2020—2040年,我国的人力资本存量有一定增长。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其一,劳动适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的持续延长提高了人均人力资本,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人口规模缩减和年龄结构老化对人力资本存量的负面影响;其二,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出生的人口在2040年前后仍是劳动力的重要来源,他们庞大的规模和较高的学历构成了人力资本存量的坚实基础。但随着这批人在2040—2050年步入退休高峰期,人力资本存量将急剧下降,2050—2060年的人力资本存量将继续回落。今后20年是抑制未来人力资本存量锐减的重要机会窗口,要努力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增加高素质劳动力的有效供给。
【关键词】人力资本 人口高质量发展 人口负增长 劳动力 机会窗口
【作 者】赵晓航,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李建新(通讯作者),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关键问题研究”(22JJD840001)、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科研启动项目“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人口高质量发展问题研究”
徐国栋|扶养费请求权不受诉讼
时效限制的三个理论误区及其校正
【内容摘要】《民法典》第196条第3项排斥抚养费、赡养费和扶养费请求权适用诉讼时效制度是基于三个理论误区:其一,对《墨西哥民法典》关于扶养费时效规定的不全面认知;其二,对《德国民法典》关于扶养费时效规定的不全面认知;其三,时效制度不适用于家庭法的错论。上述规定由于与现实的司法操作存在一定隔阂,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产生了一定问题。从域外立法现状来看,大陆法系绝大多数国家的民法典都规定扶养费请求权适用诉讼时效,这种安排具有督促权利人及时行权和避免义务人不受权利失效制度保护的积极意义。我国应全面认知墨西哥立法例,且应根据司法实践的现实需要,在适当时机调整《民法典》第196条第3项的规定。
【关键词】扶养费 扶养 诉讼时效 债权请求权 墨西哥民法典
【作 者】徐国栋,厦门大学南强重点岗位教授。
技术
·一百年与二十年:百年中国文学思想史(五)·
·科幻与后人类时代·
范 劲|《三体》的世界构成和宇宙道德
——刘慈欣的宇宙社会学
【内容摘要】《三体》是一个改变世界框架的思想和文学实验。作者设想,地球人在外星人带来的灾难面前,被迫放弃人类世界框架,采纳基于黑暗森林图像的宇宙关系法则。新的世界框架必然造成人性的重估,催生新的认知方式和道德原则。刘慈欣以社会学家的严谨态度,一步步地将全部过程展开。这既是从休谟到罗尔斯的普遍人性论批判的延续,也冲击着传统的看文学的方式,因为在刘慈欣这里,人物塑造和情节设置取决于世界设定,“世界”才是他要描述的主要对象。
【关键词】世界框架 宇宙道德 科幻 悖论 主体性
【作 者】范劲,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卢曼系统论在‘世界文学’框架塑造上的应用研究”(19BWW007)
詹 玲|后人类时代中国科幻小说
创作的人学观面向
【内容摘要】与科技天然血脉相连的科幻小说,在回应后人类时代提出的新人学及其价值观问题上,不仅承担着展望未来的预演使命,还肩负了回应现实的时代重任。当前,多数科幻小说仍坚持强调人之为人的特质,由于算法技术的突进,迫使作家强调具身性,从情感转向知觉系统及欲望本真。少量科幻小说开始试图超越有机 / 无机,虚 / 实界限,以更开放、包容的姿态重构人与技术 / 技术物的平等关系,并推演人和人类社会的未来新可能。无论哪一种想象,都是科幻小说践行科技核心精神的体现,即以认知为基础的创新和超越。从科技维度建构的以人为本的新价值立场,既呈现出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人学肌理,又为文学反思、叩问科技与人的关系问题,提供了更富阐释力度的思考。
【关键词】后人类 科幻 人学 具身性 赛博 认知
【作 者】詹玲,杭州师范大学文艺批评研究院教授。
【基金项目】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课题“中国科幻小说技术诗学问题研究”(2022JDKTYB32)
蔡恒进 蔡天琪|情感及其智能实现
【内容摘要】情感是人类最重要的意识体验,是一类特殊的认知坎陷。对于生命主体而言,情感源自“自我”的期望(或应对能力)与实际感知的差异及这一差异的变化。主体能够容忍的差异越大,对时空的非线性编辑能力就越强,就具备更高的智能。人工智能作为人类部分认知坎陷的凝聚,已经包含了类似情感的元素。人工智能的进一步突破可能有待同理心或共情的运用以实现不同领域知识的迁移与融合。
【关键词】情感起源 同理心 机器情感 认知坎陷
【作 者】蔡恒进,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蔡天琪,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博士后。
人文
·马克思主义研究·
汤荣光 李嘉霖|人类文明新形态
内在构造辨合
【内容摘要】如何回溯性建构人类文明新形态无疑是一项重大命题,基于此而延申出人类文明新形态内在构造辨合的论题。首先需要分析文明形态的概念生成,从原初涵义聚焦文明形态的理论始基、创制语境、发展脉象;继而评析文明与形态如何意涵各表,从表意系统发掘文明与形态汇聚成文明形态的思维理路;之后解答文明何以聚合为形态,从内在规定性阐证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开创意义与发展必然;最后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之证成,从核心论题展现人类社会发展到新的历史高度的实践样态。由此可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初步提供学理释证基础。
【关键词】人类文明新形态 文明形态 内在构造 辨合
【作 者】汤荣光,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教授,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兼职教授;李嘉霖,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研究生。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意蕴与实践价值研究”(22AKS012);上海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理论型构与实践价值研究”(2021FZX012)
马勤勤|从“兴女学”到马克思主义妇女观
——黄璧魂与中国近代妇女运动考论
【内容摘要】在中国妇女运动史上,黄璧魂是一个不应被遗忘的名字。她虽然出身传统,自幼缠足,接受旧式的家塾教育,但却在近代中国风云变幻的时代氛围中始终与时俱进,以开放的怀抱去接受各种与传统相异的新学说,致力于拯救以妇女为代表的弱势群体。当清末风气未开之时,黄璧魂出走封建家庭,兴办书社和家庭教育女学堂,宣传自由与女权学说,为广东女学先进。五四之后,她转而接受马克思主义,先后突破性别窒碍与国族藩篱,将中国妇女的解放纳入全世界无产阶级解放的视域中通盘考量,身先士卒地参与并组织妇女运动与工人运动。黄璧魂是目前已知的唯一一位完整参与了晚清、民初至五四三个阶段妇女解放思潮的女性。她的重新发现,是中国妇女史和革命史研究的重要创获。
【关键词】黄璧魂 妇女解放 兴女学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
【作 者】马勤勤,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编审。
点击封面查看《探索与争鸣》2023年各期目录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有学术的思想 有思想的学术
聚焦中国问题
秉持人文立场
人文社科学者的平台
欢迎一起“探索与争鸣”
目录 2023.08|2023.07|2023.06|2023.05|2023.04|2023.03|2023.02| 2023.01|2022.12|2022.11|2022·10|2022.09|2022.08|2022.07|2022.06|2022.05|2022.04|2022.03|2022.02|2022.01 热点 区块链|未成年人犯罪|5G|《长安十二时辰》|知识付费|留守儿童|巴黎圣母院大火|《流浪地球》|开放二胎|“佛系青年” 人物 鲁迅|施蛰存|王元化|费孝通|陈旭麓|金庸|哈贝马斯 学者 陈平原|杜维明|葛剑雄|何怀宏|季卫东|罗伯特·帕特南|沈志华|王汎森|乐黛云 观念 天下|祖国|信任|“五四·青年”|人文危机|涂层正义|全球文明 专栏 重识中国与世界|城市与文明|人工智能与未来社会 会议 数字加密货币|江南文化与城市发展创新| “科幻景观·文化· 媒介”学术论坛|大学治理使命| 网络时代知识付费与知识获取| “城市与情感”第二届中国城市问题(上海)论坛青年论坛 青年 第三届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第二届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精彩感言|优秀青年学人支持计划·第一期|优秀青年学人支持计划·第二期|青年学人优秀论文支持计划 学术圈 学术写作|高校工作时间|学术晋升机制|假期|救救博士生|“青椒”的焦虑|学术圈的“第三世界”|开题报告怎样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