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三士道》78 - 十波罗蜜多 (持戒-上)

上师的召唤 行愿人间 2023-05-16

 

第三部分 三士道


第三章 上士道



第二节  十波罗蜜多  



二、持戒波罗蜜多 

    戒律的本质是断恶的心。如果没有断恶的意识,即使不做恶事,也不算持戒。

    戒律分为三种:禁戒、利众生戒、摄善法戒。

    

(一)禁戒  

    禁戒就是指身、语、意中要禁止的会导致造恶业的言行和心念。

    身的禁戒有三条:杀生、偷盗、邪淫。

    语的禁戒有四条:妄语、两舌、恶口、绮语。

    意就是心,有三条禁戒:贪欲、嗔恚、执邪见。

    别解脱戒全部属于禁戒。别解脱戒的意思是什么呢,所规定的大部分戒条都是为了解脱,是解脱的根本,就叫别解脱戒。别解脱戒中的沙弥戒、比丘戒、比丘尼戒,在家人的五戒、小乘八关斋戒都属于禁戒。


1. 八关斋戒

    在家人经常受持的就是五戒,有的人可能也会受八关斋戒。八关斋戒是非常适合在家人受持的一种戒律。分为两种:小乘的八关斋戒和大乘的八关斋戒。


    小乘的八关斋戒有特定的持戒日期,每月的初一、十五、三十,或是其他某个时间。师父定哪个时间,弟子就要在那个时间持戒,不能错。一般每月的初八、十五必须要受持。

    大乘的八关斋戒和小乘的不一样,第一次受戒时,需要上师来传戒,传戒后,从第二次开始,就可以自己在佛像前受戒。八关斋戒有八条戒律: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过午不食、不睡高广大床、不唱歌跳舞化妆。这八条戒律,想哪一天开始受持,就可以选择那一天受戒。持戒的时间长短也可以自己定,想受持一个月也可以,一年也可以,几个小时也可以,受持时间由自己决定。

    过午不食就是过了中午的时间不能吃饭。具体几点算是中午,要看当地的白天有多长。如果白天持续十二个小时,那么过了中午十二点就是过午。藏区的夏季白天很长,太阳落山是在晚上九点钟,人们一般是在下午两点左右吃午饭,所以两点多以后才算是过午。持戒的这天,过午不但不能吃饭,大乘的八关斋戒还要吃斋,小乘的不一定。

    不睡高广大床,就是持戒的这段时间,不能坐、睡过高、过宽、材质贵重的床。床的高度不能超过小臂,材质不能过于贵重。受持八关斋戒期间,一般是在地上随便铺个东西就睡了。

    不能唱歌跳舞、化妆,但可以洗漱。

    八关斋戒非常适合在家人修持。两种八关斋戒中,大乘的八关斋戒是出家、在家共同的戒律,出家人、在家人都可以修,甚至有些师父一生受持的就是大乘的八关斋戒。小乘的八关斋戒是在家戒律,可以由出家人传给在家人,但是出家人自己不能修。出家人如果修了在家人的戒律,就破掉了出家的戒律,变成了在家人。

    八关斋戒是非常容易受持的,受持后,即使持戒一天也是功德无量的,甚至一个小时都有很大的功德。特别是在吉祥的日子里,比如佛诞日、佛转法轮日,或者上师、大成就者诞生、圆寂的日子,这些日子比较有加持力,受持八关斋戒更殊胜。日食月食时修八关斋戒,功德也会增长非常快。如果月食持续一个小时,在这一个小时里,精进修行、持戒,功德会增长十万倍;日食更厉害,功德会增长百万倍,因为发生日食或月食时,人体的中脉会比平日打开一些,所以功德增长就大一些。

    闭关修行中,会获得某些特别的功德和智慧,由此就产生出一些很殊胜的方便法门。文殊菩萨就有一种殊胜的豌豆智慧法门,因为日食期间功德增长非常快,所以,日食期间,在嘴巴里含一粒豌豆,一直念诵文殊心咒,如果信念力足够大的话,念到最后,嘴里的豌豆会发芽,吃下去就会增长智慧。类似的法门有很多,修息、增、怀的法门时,特别是修怀爱的法门,在日食、月食,期间,或在吉祥的日子里来修,成就会比较快。


(二)利众生戒

    利众生戒就是利益众生的戒律,有十一条:


1. 对需要帮助者要给予帮助

    学佛的人要帮助需要帮助的众生。比如,对需要财物帮助的,我们如果有财物上的能力,就要在财物上帮助对方;别人病了,要出钱帮他看病。凡是需要帮助的都要给予帮助。

    举行法会期间,会有很多人需要帮助,这时如果能去做义工是非常好的,功德也很大,即使没有参加修法,也能得到法会的功德。


2. 对愚昧众生施以善巧方法

    愚昧众生就是指不懂因果、黑白不分的人。

    对于不懂得如何做人的人,就要善巧地讲一些做人的方法。比如,告诉他“做人要正直,心量要大,心态要平和。要孝顺父母、尊敬老人,爱护自己周围的人、孩子。”等等类似的做人的道理。对不了解佛教、佛法的,可以给他讲佛法的好处,比如念四皈依能积福报、发财等等,以此将他引入佛门。对愚昧众生施以善巧方法,也是一条戒律。

    要修菩萨道,这些就是菩萨万行,就是菩萨的行为,都是我们应该做的。


3. 有恩要报恩

    对自己有恩的人,要加倍地报恩。这也是世间做人的道理,如果忘恩负义,连做个普通人都不够格,还怎么修菩萨道、度众生呢。


4. 对遭遇恐惧者要帮助消除恐惧

    比如有人怕鬼,要告诉他不要怕,然后教他念马头明王、秽迹金刚等可以排魔的咒语,或者念心经。要边安慰边教他这些方法,以此来消除他的恐惧。

    遇到有人遭遇蛇、狼等动物的侵害时,也要果断出手相救。凡是对众生有好处的都要做,这就是菩萨的行为。

    有一位叫参陀的格西,看到有人在偷自己的东西,他的弟子们要去阻止,他说:“不要管他,他需要就让他拿。”然后格西参陀就发愿:“他拿了我的东西,说明他和我有缘份,我成佛后第一个就要度化他。

    对众生有益的事情都要做,不能让众生恐惧。如果有人偷我们的东西,我们看到了会马上大声叫:“啊,有人偷东西!”虽然他偷东西不对,但这样做就会吓到他。真正的菩萨就会像格西参陀这样,用善巧的方法来阻止、教育他。

    不管众生有何种恐惧,行菩萨道的都要帮助众生消除。


5. 对陷于忧愁者帮助解除忧愁

    别人有什么忧愁、苦闷的事情,我们要帮助消解忧愁。比如,知道某个众生心里不舒服,行菩萨道者就要帮助他排解这种心态。


6. 对穷苦者要布施财物

    对生活很困难的人,要尽自己的能力来布施他们。


7. 对无处安身者要给予食宿

    对于无处安身的人,要给他们提供食宿。

    有能力给建房子、帐篷的,就要尽力安顿他们,这也是菩萨的行为。现在,国内有很多地方在给穷人建房子,这是国家领导人的菩萨行,是非常伟大的善业。


8. 应顺从者要随顺

    意思是不要过于固执,在不危害他人,不违犯戒律的情况下,能随顺的尽量要随顺,要让众生欢喜。


9. 应鼓励者要给予鼓励

    应该要鼓励的,要多多鼓励对方。在学习上要鼓励,在工作上、学修上,也要鼓励,这也是行菩萨道的人应该做的。


10. 应受惩罚者要给予惩罚

    对于应该受惩罚的人,要让对方接受惩罚。怎么惩罚呢?该骂的要骂,该打的也要打,但不能夹杂有嗔恨心,否则会破戒。

    在寺院里,如果出家人戒律不清净了,寺院要惩罚他,或开除他。在藏区的很多寺院里,出家人破戒严重的就要开除,一般性的就罚做大礼拜,由铁棒喇嘛来监督,轻的做大礼拜一万遍,重的要做十万遍。

    其实,凡是惩罚,都是积福报的方法。惩罚的本质是在救人,一方面要阻止继续做恶,另一方面是积福报。


11. 需用神通降伏者要用神通

    对于有些需要降伏的众生,如果没有其他办法了,只能用神通才能降伏时,可以显神通。如无此必要,不能随意显神通。

    有一种魔叫天子魔,喜欢用神通耍弄人,如果修行人经常说神通、显神通,就会遭到天子魔的戏耍和算计,障碍成就。天子魔看到喜欢显神通的人后,会去引诱他们,有时让他们发财,有时让他们预测事情很准,有时也让他们出丑,就这样搞来搞去,这种人就会越来越痴迷神通。搞到最后,这些人身边的人都乌烟瘴气,自己各方面也越来越差,戒律越来越差,慈悲心越来越差,行为越来越差,最终下了地狱。修行人如果在八地菩萨以下,天子魔会来障碍,到了八地,天子魔就不来了。

    很多人都喜欢得到神通,也喜欢修神通。其实神通没有什么特别,修行到了一定的层次,取得了某种成就时,自然就会出现神通。如果没到那个层次,追求神通、得到神通,就是祸根。很容易走火入魔,变歪、变邪。

    所以,宗喀巴大师说,随意显神通是破戒,不能轻易地显神通,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可以。哲蚌寺的大雄宝殿又叫吉祥多门,为什么叫这个称呼呢,以前,宗喀巴大师在哲蚌寺讲空性时,大师的弟子里有几千人证悟了空性,证悟空性后会断除一些因缘的阻碍,能穿越某种障碍,比如可以穿墙。所以,早课时,去大雄宝殿的很多师父都不走正门,从四面钻进来,好像哪里都是门一样,所以就叫吉祥多门。后来,有个老人家来拜佛,这时一个僧人从佛像里钻了出来,吓到了这个老人。从这以后,宗喀巴大师就定了规矩,不能乱显神通,必须走正门,不走正门就是犯戒。 

    以上这些就是利众生戒。

    

往期连载:

造者和教法殊胜

《三士道》1 - 道次第的传承

《三士道》2 - 宗喀巴大师

《三士道》3 - 《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殊胜

《三士道》4 - 道次第的其他著述

道的根本是亲近上师

《三士道》5 - 上师及传戒上师的条件要求

《三士道》6 - 大乘上师的条件要求

《三士道》7 - 密乘上师的条件要求

《三士道》8 - 亲近上师(如何亲近/供养侍奉功德-上)

《三士道》9 - 亲近上师(供养侍奉功德-下/虔诚信敬功德-上)

《三士道》10 - 亲近上师(虔诚信敬功德-下/塑造上师像功德/思念祈请功德)

《三士道》11 - 亲近上师(当佛礼敬功德)/不敬上师的罪业(身罪业/语罪业-上)

《三士道》12 - 不敬上师的罪业(语罪业-下/意罪业-上)

《三士道》13 - 不敬上师的罪业(意罪业-下)

《三士道》14 - 亲近上师的心态(念师功德 树立信心)

《三士道》15 - 亲近上师的心态(念师恩德 激发敬心)

《三士道》16 - 如何学修亲近上师(正修时如何修持-上)

《三士道》17 - 如何学修亲近上师(正修时如何修持-中)

《三士道》18 - 如何学修亲近上师(正修时如何修持-下)

《三士道》19 - 弟子的德相和要求

亲近上师后如何修学

《三士道》20 - 暇满人身(什么是暇满人身)

《三士道》21 - 暇满人身(暇满人身的可贵性/得到暇满人身的条件)

《三士道》22 - 暇满人身(暇满人身的难得性/珍惜暇满人身)

《三士道》23 - 正确认识佛法心要

下士道

《三士道》24 - 人生无常(如何思维人生无常 - (一)人必定会死)

《三士道》25 - 人生无常(如何思维人生无常 - (二)死无定期/(三)死时除佛法都帮不上)

《三士道》26 - 人生无常(临终之相的差别/如何成就人生无常观)

《三士道》27 - 三恶道苦(堕三恶道的理由/三恶道苦 - (一)地狱道的苦-上)

《三士道》28 - 三恶道苦(三恶道苦 - (一)地狱道的苦-下)

《三士道》29 - 三恶道苦(三恶道苦 - (二)饿鬼道的苦(三)畜生道的苦)

《三士道》30 - 皈依(皈依三宝的因/皈依的皈依量-上)

《三士道》31 - 皈依(皈依的皈依量-下)

《三士道》32 - 皈依(皈依后应如何学修和行持-上)

《三士道》33 - 皈依(皈依后应如何学修和行持-中)

《三士道》34 - 皈依(皈依后应如何学修和行持-下)

《三士道》35 - 因果(认识因果-上)

《三士道》36 - 因果(认识因果-下)

《三士道》37 - 因果(十业道-十恶业的果报)

《三士道》38 - 因果(十业道-如何消除业障;八福德人生;下士道总结)

中士道

《三士道》39 - 中士道

《三士道》40 - 苦谛(认识苦 - (一)五苦-上)

《三士道》41 - 苦谛(认识苦 - (一)五苦-下/(二)八苦-上)

《三士道》42 - 苦谛(认识苦 -(二)八苦-下)

《三士道》43 - 苦谛(认识苦 -(三)三苦/(四)阿修罗道的苦)

《三士道》44 - 苦谛(认识苦 -(五)天道的苦)

《三士道》45 - 集谛(烦恼 -性质/危害/(三)烦恼的种类-六根本烦恼-上)

《三士道》46 - 集谛(烦恼 -(三)烦恼的种类-六根本烦恼-中)

《三士道》47 - 集谛(烦恼 -(三)烦恼的种类-六根本烦恼-下)

《三士道》48 - 集谛(烦恼 -(三)烦恼的种类-二十随支烦恼-上)

《三士道》49 - 集谛(烦恼 -(三)烦恼的种类-二十随支烦恼-中)

《三士道》50 - 集谛(烦恼 -(三)烦恼的种类-二十随支烦恼-下)

《三士道》51 - 集谛(烦恼 -(四)根源/(五)生起的因缘/(六)过患)

《三士道》52 - 集谛(业/死 -(一)死缘/(二)业的触发/(三)死亡前后的注意事项)

《三士道》53 - 集谛(中阴)

《三士道》54 - 集谛(生)/道谛(总述-(一)资粮道)

《三士道》55 - 道谛(总述-(二)加行道/(三)见道/(四)修道/(五)无学道)

《三士道》56 - 道谛(十二缘起)

《三士道》57 - 道谛(戒定慧-(一)戒律)

《三士道》58 - 道谛(戒定慧-(二)禅定-上)

《三士道》59 - 道谛(戒定慧-(二)禅定-中)

《三士道》60 - 道谛(戒定慧-(二)禅定-下/(三)智慧)

《三士道》61 - 灭谛(解脱-(一)有余涅槃 /(二)无余涅槃 /(三)无住涅槃)

上士道

《三士道》62 - 菩提心(发菩提心的功德利益-(一)~(三))

《三士道》63 - 菩提心(发菩提心的功德利益-(四)~(九))

《三士道》64 - 菩提心(发菩提心的功德利益-(十)华严经讲菩提心功德-1~70)

《三士道》65 - 菩提心(发菩提心的功德利益-(十)华严经讲菩提心功德-71~120)

《三士道》66 - 菩提心(发菩提心的功德利益-(十)华严经讲菩提心功德-121~150)

《三士道》67 - 菩提心(发菩提心的功德利益-(十)华严经讲菩提心功德-151~180)

《三士道》68 - 菩提心(发菩提心的功德利益-(十)华严经讲菩提心功德-181~200)

《三士道》69 - 菩提心(发菩提心的功德利益-(十)华严经讲菩提心功德-201~221)

《三士道》70 - 菩提心(如何发菩提心-(一)七支因果发菩提心 -1)

《三士道》71 - 菩提心(如何发菩提心-(一)七支因果发菩提心 -2,3)

《三士道》72 - 菩提心(如何发菩提心-(一)七支因果发菩提心 -4)

《三士道》73 - 菩提心(如何发菩提心-(一)七支因果发菩提心 -5,6,7(上))

《三士道》74 - 菩提心(如何发菩提心-(一)七支因果发菩提心 -7(下))

《三士道》75 - 菩提心(如何发菩提心-(二)自他交换发菩提心 -1)

《三士道》76 - 菩提心(如何发菩提心-(二)自他交换发菩提心 -2)

《三士道》77 - 十波罗蜜多 (布施)


三士道(下) 目录:




阿旺嘉措金刚上师:

    三士道是终生的修行,事部班之前最起码要看三遍,读三遍,对菩提道次第有一个印象,以后慢慢读得越多越会深入。三士道不仅仅是加行班,事部班时还是要读,到了般若班还是要读,到了密宗道生起次第、圆满次第时还是要读,是终生的修行。

以上摘自阿旺嘉措金刚上师《法海宝藏(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