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六一、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感冒六七天以后,病人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关节疼痛,代表还有表证。心下支结,胃里恶心、代表有少阳证;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阳经有三,太阳,少阳,阳明,病邪进入到少阳阶段,柴胡和桂枝可以同时使用,但不会再使用麻黄。少阳就是半表半里的部位,太阳就是表,阳明就是里,太阳少阳重迭的地方就是外,有太阳表证,也有少阳表证,这时候用柴胡桂枝汤治疗。如果用小柴胡汤去治疗,疾病不能完全康复,服用小柴胡之后还得服用桂枝汤解表。太阳少阳证同时存在的时候,治疗少阳的药要重用,柴胡的药量要大于桂枝的药量,这样效果会更好。柴胡一两半,桂枝一两半去皮,黄芩一两半,人参一两半,甘草一两,炙半夏二合半洗,芍药一两半,大枣六枚擘,生姜一两半切,一六二、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如果病人发汗而复下之,就不会结胸,没有发汗直接攻下才会有结胸的症状。现在发汗复下之会让肠胃虚冷,会有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即嘴巴很口渴,但是人不会恶心,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等症状。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干姜二两,黄芩三两,瓜蒌根四两,牡蛎二两,甘草二两炙,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类聚方广义》本条方曰:痨瘵、肺萎、肺痈、痈疽、痔漏、结毒、梅毒等,经久不愈,渐就衰惫,胸满,干呕,寒热交作,动悸,烦闷,盗汗,自汗,痰咳,干咳,咽干,口燥,大便溏泄,大便不利,面无血色,精神乏困,不耐厚药者,宜此方。只要是慢性疾病长久不愈的人,体能会慢慢消弱,变成痨瘵(痨证),经方治疗痨证的第一个方就是柴胡桂枝干姜汤。痨证的人只要有运动,就会没有体力。明明是桂枝汤证的病人,桂枝汤下去没感觉,麻黄汤证的病人开麻黄汤,不会发汗,吃什么方剂,都没有疗效,就是痨证。以中医的观念,平常人的湿在中焦,就是内湿;如果湿在关节就是风湿;如果湿在血管里面就是痨。需要柴胡桂枝干姜汤排出血液中的湿,来治疗痨证。胡希恕老师在临床上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治愈过很多找不到病因并长时间低热的患者,这也是痨证的范围。一六三、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鞭,脉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细,病在里也,头汗出,病在表也,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表半在里也;脉随沉细,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可与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头汗出,微恶寒,这两个是表证;手足冷,心下满,就是病邪内陷的表现,表有邪里面也有邪;口不欲食是里虚,大便硬是胃肠的蠕动量不够,脉沉细,此为阳微结。人的身体,阴寒在内,阳浮在外,消化系统有寒结在内,蠕动会减缓,胃里面的余热会往上冲到头部,所以会有微汗出。手脚的温度都是来源于胃热,脾主四肢,因为里面虚冷,所以手足冷。肠胃没有蠕动会形成心下满,口不欲食。必有表复有里也,有伤寒表证也有里寒证。脉沉细,病在里也,有汗必为阳,阴证无汗,后面要介绍的少阴、太阴、厥阴都是没有汗出的症状。阳明证都是但热不寒,看不到寒证是纯热证,到了阴证阶段完全没有汗,所以头部出汗就是阳还在,疾病容易治疗。头汗出,病在表也,代表阳微结;如果纯阴结,必无汗,一般来说摸到病人的脉,如果是很微细的时候,就是少阴证。这一条辨就是说在太阳证也可以看到微细的脉,脉虽沉细,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整个条辨讲的就是阴证没有表汗,阳证才会有汗,可以用小柴胡汤治疗,大便不通可用大柴胡汤。
温馨提示: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用药请遵医嘱。
本文为原创,经作者本人授权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