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杜课】观点 | 理解新媒介(连载2· 新媒介即人)(总第81期)

2017-02-08 杜骏飞等 杜课

理解新媒介之——新媒介即人


文|杜骏飞




(说明:本文系据旧文编写)



 


麦克卢汉的时代已经过去,但是他的思想的价值永存。对麦克卢汉的合理的继承应该是这样的:保持着他思想的方向,跨越他的思想之墙。



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新的新媒介”,正不停的作着这样的跨越。


当麦克卢汉说:“人的感觉——一切媒介均是其延伸——同样是我们身体能量上固持的电荷”(1964)时,他是在说,人的知觉和经验在通过媒介传递给他人。这里,问题的要点是人所希望认识的客体世界。他又说:“新媒介不是人与自然的桥梁,它们就是自然”“它们就是真实的世界”(1969),这里,核心仍然是客体。


从本质上理解,麦克卢汉思想的真实表述不是“媒介——人的延伸”,而是“人——媒介的延伸”;在那里,决定性的事物、以及我们注意的焦点是媒介。因此,麦克卢汉式的焦虑在于:“媒介塑造和控制人类交往和行动的规模和形式”(1964)。


然而,当我们见证到的“新的新媒介”嬗变为web2.0意义上的互联网时,麦克卢汉的焦虑已经可以中止。固然,新媒介仍不复为媒介,但是它也不再是自然、现实、或者虚拟的现实,而成为了人。


介体隐匿了,而主体诞生。


在人、媒介、世界的交流平衡中,“新媒介即人”的时代与麦克卢汉时代相似的是,它们都抛弃了介体。但是不同的是,它没有再次走向客体,而是走向了主体:人本身。

“新媒介即人”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信息与人的合而为一。这里,新媒介与麦克卢汉时代的媒介差异在于,当人成为媒介的核心,人类将从此不必屈服于信息的异化;当人成为媒介的唯一时,人类终于可以在一个令批判哲学家不安的“媒介时代”,从对技术的怀疑走回到对人本身的思辨。这似乎是哲学的一个更为明智的选择。


web2.0意义上的互联网,是人,因此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个总和,它可能是指人的所有的社会属性、结构、功能和联系。


如果从这个意义上看网络传播,那么新媒介所表现的“新媒介即人”,人不是单数,也不是复数,而是不可数名词,是类似于“人类”的抽象之物。


它是整个人类现实生活的总体反映。它的本质和前景如此:未必是现在已经做到,也许会在3.0或者4.0时代可以更加明确的实现。不过,在web2.0的时代,我们已经感到。


博客、RSS、播客、新一代搜索引擎,它们正在契合着web2.0的定义。在可见的未来,这个行列将越来越显得波澜壮阔。


当它们在互联网、电信网或家电网上,整合为终极意义上的泛媒介,人类无疑将开启新的文明。

2004年博客元年我曾在南京大学博客研究沙龙上说博客对于传播学的学理意义在于它使得传/受一体化成为更为普遍的网络应用自由出版也因之比以往更具有现实可能更为重要的是博客的在线交流系统具有自组织性这使得信息交往具有更强烈的意义生成功能交流者则拥有了更为坚实的自我社会化能力。这个论断在社交媒体全面勃兴的今天显得更为合理了。


今天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感到确信新一代的网络传播圆满地并存了大众传播、组织传播、人际传播、人内传播这4大传播类型其作为泛媒介的属性已名至实归。


web2.0是一种技术,文化,还是意识形态?曾经,这是一个问题。


我的回答是:它是一段历史。


这段历史的记号在于:人对于媒介的集体意识的伤口开始愈合,作为异质的媒介终于被机体吸收、成为人体组织的一部分。媒介成为人。


“人成为媒介”与“媒介成为人”的表述,其所指是有差别的。后者代表着:在一个后麦克卢汉时代,人已可以不再是媒介的对象,并且,相反的是,新媒介重新成为人的附属物,并随人一道成为主体。


自大众使用“大众媒介”并被媒介奴役以来,还有什么时代比这个时代更壮观呢?


web2.0不完全是媒介。在媒介的深处,始终蕴育着人类对媒介的征服。


我对那一年的全球博客大赛的寄语:“……显然象长征一样博客也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它第一次使我们的社会可以如此壮观而有序地存在于虚无之空间第一次使人类的个体与群体之间从技术理论上保持了完全平等的言说、记述、出版、媒介交往和影响他人思想的权力。博客是宣言书博客是宣传队博客是播种机。今天面对虚拟现实、云服务、物联网、数据科学、人工智能以及形形色色的互联网新应用我们是不是可以说新媒体的花园已经告别了播种期的春天正开始绽放未来与想象的花朵


在静谧中狂奔的新媒介意义深远。也许我们天天的采集都永远只是它部分的可能。

读后感

文|胡园

报刊是人类视觉的延伸,在字里行间可以看到更为广阔的世界;广播是人类听觉的延伸,无论是近在咫尺还是远在天边,耳听八方成为现实;电影是人类想象的延伸;电视是人类视觉听觉的综合延伸;而互联网和其他现代电子科技设备的出现则包括了上述种种,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感觉的延伸,并且强化了人类的互动交往机制。


我们会发现,从古到今每一次媒介变革都给人们的行为方式或生活习惯带来无法估量的影响,如今的新媒介,已经越来越趋于实现“完整的主体”,即实现“完整的人”的功能与特点。

在全媒体时代,人们用邮件收发信息,用电话联系彼此,用电子设备听歌,用一连串的字符在网上和认识或不认识的人交流……文字、声音、图像、视频,人们通过媒介能看、能听、能对话、能互动、能反馈,各种媒介不断地成为人们的眼睛、耳朵、嘴巴、四肢甚至是中枢神经系统的融合延伸。与其说人类每天都置身于各种媒介的轰炸和包围之中,不如说媒介与人类日益趋于融合、趋于一体化。万物皆可为媒,人类自然也不例外。


有这样一句话:网民不仅仅是网民,更是互联网的一部分。这句话也可以说,媒介不仅仅是媒介,更是人的一部分。在某种程度上,媒介因为人类的需要而具备价值,因为人类的使用而焕发生机,媒介是被动的,即便它或许在某些方面超出了物理意义上的人类本身,而主动权永远掌握在人类手中。被媒介奴役的时代早已随着历史的尘埃飘逝,“新媒介重新成为人的附属物,并随人一道成为主体。”


历史上从未有过这样一个时代,人类与媒介的联系如此紧密,如此跳跃,如此变化多端,同时又如此令人期待。

感谢收看、阅读本期《杜课》,下期再见

往期回顾

人生百问


孤独 | 焦虑 | 爱的态度 | 金钱观 | 爱的选择 | 书单 |

失去 |  “诚” |研究生 | 职场 | 谈阅读  ( 1 ) (2)(3)|

异地恋 | 存在感 谈奢侈(1)(2)(3)|

新年计划 | 专业课与公共课 | 寒假攻略 | 催婚 |

闲话PX | 面试 | 大屠杀 | 提问 | 友情 | 新闻理想 |

阅读到解释 | 亲子关系 | 粉丝(1、2) | (3、4)|(5、6)单身大学规划

时事热评


【美国大选】关注 | 媒体偏向 | 人工智能 |

【罗尔事件】|【霸凌事件】沉默者 | 社会化法则 | 


故事随笔


【采访对象】(1)|(2)|(3)|(4)|(5)|(6)|

【和唱歌的朋友聊天】|【微信】| 【虚拟人类】|【娱乐新闻】|

【路的禅】(1)(2)(3) | (4)|

传媒思考


盲从 | 谣言 | 社区报 | 新媒体 | 国家形象 | 网络暴民 | 公共领域 | 战略 |

创新扩散 | 网络政治 | 网络游戏 | 网络言论 | 新闻政治 | 严肃新闻 |

【网络写作】(1)|(2)|(3)|(4)| 微博七宗罪泛媒介

特别关注


高华 | 科恩 | 感恩节 | 新年 | 



鸣谢:

郑钢新媒体教育基金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公益传播中心


本文为《杜课》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胡园

责编|魏安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杜  课

邮箱:njuduke@163.com

不学不成  不问不知


长按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