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买可乐?数字空间中的性教育传播
《交往在云端》
作者: [美] 南希·K.拜厄姆
译者: 董晨宇 / 唐悦哲
副标题:数字时代的人际关系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20
近期宅家,每读完一本专业书目,小编就喜欢吃顿好的奖励自己。滑动触屏,KFC 外卖还没选好饮料,好友的电话就来袭。
“喂,我有个事找你,现在忙吗?”
“呃,不太忙,就是在买可乐呢···”
“对不起打扰了!”
“嘟嘟嘟嘟————”
······???
”放下手机,旁边的表哥看着我,一脸“你说错话了”的无奈表情。
憨憨小编询问某位学霸小编
(Everybody 跟我一起念)买可乐,Mai 可嘞儿,Meiker,Make 儿————Love ?
今年大热英剧《Sex Education》超话下的网友互动
谜底揭晓,不知道各位读者有没有一种“奇怪的知识增加了!”的感觉。
“如果我们想要将技术和社会联系起来,就不仅需要了解技术的特点,也要了解那些围绕技术产生并影响技术发展的实践。”[1]《交往在云端:数字时代的人际关系》中,传播学教授南希.K.拜厄姆曾以“新媒体对年轻人‘性’的传播”为案例,给读者留下“人与技术互动”的思考题。
而作为刚读完此书,又遭生活“重创”的公共关系学生,小编不禁产生疑问:
区别于一般热点,当遇到“难以启齿”的话题时,人们如何利用新媒体,处理自己的生活?这些人与技术的互动背后,又浮现着怎样的社会后果?
因此,在本篇 买可乐指南 读书笔记中,我们将共同探讨以下内容:
1
以自媒体为例,人们在互联网传播中如何呈现“性”话题。
2
性教育“社交线索”传播背后的语境分析。
3
如何利用技术传播,构建有益的人际关系。
一、日常呈现:
如何不让人发现你想“买可乐”?
讨论性教育传播前,让咱先回想下小时候问爸妈“我是怎么来的?”时的尴尬场景。花盆里长的,充话费送的,借中国性学会专家甄宏丽老师的话来说, “纠结”,是当下中国性教育状况的普遍特征。
电视剧《小欢喜》中,方圆夫妇鼓起勇气和儿子谈“性”
总的来说,没人认为它不重要,但却不知道怎么教育。介于此,部分自媒体,开始利用“不为人知”的“社交线索”,来实现青少年性教育的普及。
“社交线索”(Social Cue),心理学家 Kamins 在 2011 年将其定义为“人们参与具体活动特征的视觉表征。”[2]而在互联网语境下,我们可暂且将它简单理解类似“梗”、“迷因”等“有内涵”的表达。
当前来看,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的社交线索是性教育领域自媒体传播的两大特征。
看社交线索猜题(没有奖)
语言线索:我是有被内涵到
如“买可乐”运用谐音梗,当某事不好意思直接说出,人们就喜欢发明一些“新词”或“赋予旧词新的含义”。
以微博情感大 V“硬糖视频”为例, “养猫咪”、 “开雨伞”、 “香蕉皮”······被网友戏称“过审小天才”的硬糖,常借各种象征词汇,对网友进行性知识的介绍和普及。
硬糖视频针对安全套使用的科普视频
语言线索最靠近直接表达,也较容易引起互动和共鸣。最贫乏的纯文本媒体中,人们也会设法表现情感和亲近性,建立并享受“心有灵犀”的乐趣。
网友借“猫咪”一词代替“小孩”对当今生育问题进行探讨
02
非语言线索:创意无处不在
若语言类社交线索只靠“脑洞”,那涉及图片、视频、动态交互等的非语言社会线索,便要真正考验自媒体的技术运用,甚至社会洞察。
图片和视频是较普遍的社交线索,早在国外的性教育项目中,教育机构就常以漫画、动画的形式协助儿童进行学习。
美国 7 分钟儿童防性侵视频(腾讯可下载)
而时至今日,面对“个性十足”的互联网一代,如何增强青少年对性教育的参与感,成了自媒体有待深挖的难题。
今年 2 月,“小瓶子涂鸦”风靡一时,青少年性教育公众号“莓辣 MAYLOVE”借势推出“身体自信”、“月经舒适度”等主题的小瓶。邀请粉丝参与同时,也实现了对中国青少年身心情况的进一步调查和了解。
莓辣“月经舒适度”涂鸦小瓶子
同样,自编歌曲《哔小姐的自我怀疑》(女性自我价值认识)、“开得了口”家长性教育课,抖音神曲《处处吻·性教育版》鬼畜视频······推动性教育创新传播,相关组织可谓使劲浑身解数。
国际组织玛丽斯特普针对家长的性教育网课
二、语境洞察:
为什么我们都怕“买可乐”?
数字空间中的传播,无论形式还是内容,其形成都有一定社会原因。除表义上的社交趣味外,让我们进一步思考,究竟是怎样的语义环境,让性教育传播需要这般依附社交线索。
正确的性教育,必不可少。/ 图虫创意
技术互动:技术决定论下的道德恐慌
《交往在云端》指出,即便于 Big Data 的时代,仍有很多人坚持认为,年轻人使用互联网时都会面临严重风险。[3]
作为互联网原住民,青少年被沦笑为“被手机毁灭的一代”。看到接吻就得蒙眼睛,避孕知识就是讲色情,“乱七八糟”、“教坏小孩”,性教育自媒体仍被大多父母口诛笔伐。
家长对孩子运用互联网的能力充满怀疑。
/ 图片来源:ins
这是一种典型的“道德恐慌”(Moral Panic)[4],即伦敦经济学院社会学教授 Stanley Cohen 所述,当人们理解一种新的文化趋势时,常常因仅聚焦于无法控制的社会力量,而感到焦虑。
据 2018 年(中国)儿童防性侵报告,全年媒体公开报道的 317 起儿童性侵案中,熟人作案 210 起,占比 66.25%。而 2014 年,这个比例甚至高达 87.87%。
讽刺的是,当现实世界的性教育迫在眉睫,却仍有不少人把对人性的恐慌,全部转移至互联网和手机上,继续以谎言搪塞孩子的思想。
不要等到死神叩门那刻,才想起要珍爱生命。
——《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影片中喻指艾滋病)
02
社会意识:根深蒂固的性恐惧
技术远非漂浮的,它是社会动力的产物,是“混合复杂的社会意识体系”的一部分。
中国性教育举步维艰,与其说是对青少年使用网络的焦虑,不如说是成年人对“性”的恐惧:
1
羞耻感——认为性是低俗的、不道德的。“洁身自好”被扭曲为“自尊自爱”的社会道德,对正常的身心需求过于敏感和避讳。
2
知识匮乏——将性等同于色情。局限于“性”的生理层面,忽略心理健康、价值认知、亲密关系处理等有助青少年完整人格发展的性教育内容。
3
洞察稀缺——思想观念同时代发展脱节。互联网社会,人与技术飞速转变,而很多长辈仍用自己所生长时代的认知水平,和所接受的信息量,去衡量新一代的受教需求。
畸形的“性”观念,会对青少年造成更大的伤害。
/ 图片来源:@转饺遇到爱
可见,技术现象的背后充斥人文社会的影响,与其相互“追责”,不如思考如何二者结合,弥补教育和人心的空白。
三、方法探讨:
如何正确地看待“买可乐”?
结合前文,笔者于人文和科技两层面,探讨对改进性教育传播的思路:
认知调整:色情 ≠ 性
知名性教育践行者王龙玺在 TED 演讲大会中提及,性教育强调以性道德为底线,包括自愿、尊重、无伤害以及符合当地法律规定的最低性行为年龄的最低界线。
色情制品聚焦于人们的欲望,性教育首要关注个体的感受和成长。商业逐利是色情的真实嘴脸,而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性教育的目标导向。
保护人类安全是性教育的目标之一。
/ 图片来源:Erin Aniker,Mosaic Science
随着移动通讯进步,单依靠管控、屏蔽早已无法阻止人们获取“性”的信息。如果我们真的想减少色情制品的危害,就不能再把性看作割裂的、只属于成年人的行为,而是每个青少年都必须了解、掌握的知识。
02
技术改善:科学与态度
观念调整的基础上,技术对性教育的传播也有改进的方向。
五花八门的“社交线索”固然有趣,但真实、严谨的知识科普才是性教育工作者的初心。无论是受年轻群体喜爱的自媒体,还是系统授课的专业机构,对性教育的传播都应于理性和感性之间平衡,从逗趣过渡到有效的思考。
同时,传播形式也可以不断创新,运用智能融媒体机制,提升性教育科普的教学效果,增强受教育者的参与感。
区别于大众娱乐,教育的传播,更要表达的,是一种科学和态度。
加拿大性教育研究者 Cory Silverberg
为青少年儿童所创作的绘本
四、结语和展望
“12 岁的女儿和我变得像朋友一样交谈,这感觉真的很棒。”这是一名单亲爸爸在网易“家长性教育”课程下的留言,也是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
时至今日,当我们在传播“Sex Education”时,其实更多是在贯穿“Sexuality”(性存在,包括自我认知、性取向、亲密关系等)的概念,前者是生物学意义上狭义的性,而后者是广义地贯穿每一个人一生的状态。
瑞典性教育机构 RFSU 曾比喻:人类的性存在就像一张广袤的地图,每一个人都可以在其中寻找自己喜欢和生活的地方。而南希教授也曾说,我们要明白人类具有长期和短期的文化、情境和个人轨迹。[5]
综上所述,且把“买可乐”当作“性教育表达自由”的“过渡”。
希望有一天,你在本文中“增加的知识”不会再那么”奇怪“,而我们每个人,都能在纷繁的互联网世界中,张开双臂,去拥抱自己最深爱的人。
Hope Everybody Free To Love~
/ 图片来源:《Sex Education》
注释:
[1] [美]南希.K.拜厄姆.交往在云端:数字时代的人际关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56
[2] Kamins M A,Noy A,Steinhart Y,et al.The Effect of Social Cues on Sniping Behavior in Internet Auctions:Field Evidence and a Lab Experiment[J].Journal of Interactive
[3] [美]南希.K.拜厄姆.交往在云端:数字时代的人际关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44
[4] Cohen,S.(1972)Folk Devils and Moral Panics.London:MacGibbon and Kee
[5] [美]南希.K.拜厄姆.交往在云端:数字时代的人际关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180
主要参考资料:
[1] [美]南希.K.拜厄姆.交往在云端:数字时代的人际关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
[2] 董晨宇.云端读书会:互联网的想象与误解.新传研读社,2020-03-04
[3] 王龙玺.这个时代需要怎样的性道德.TED X THU2018 春季大会.2018
[4] 王龙玺.性教育不是色情.我是演说家第三季.2016
[5] 玛丽斯特普中国&广东省乡村妇女发展基金会&ldquo x&童行计划.开得了口:家长性教育课.腾讯视频.2018
[6] 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女童保护基金&北京众一公益基金会.2018 年儿童防性侵报告:熟人和网友作案比例高.2019
[7] 参考媒体:莓辣 MAYLOVE、硬糖视频、果壳、玛丽斯特普、新周刊、桃子笔记、 NOWNESS现在
本文作者
刘思怡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
18级公共关系学专业
今天的小刘也依旧很装模作样[旺柴]
上图为传说读书会管理人员微信二维码,欢迎大家扫码添加,并通过邀请方式加入传说读书会微信群
【往期热文推荐】
【重磅书评】
【公关资讯】
滴滴顺风车杀人事件 | 华为:李元洪事件 | 翟天临论文造假
【大咖讲座】
【营销解析】
【传播科普】
拟像理论 | 网络迷因 | 意义协调管理 | 符号互动论 | 知沟假说
流瀑效应 | 信息茧房 | 议程设置 | 恐惧诉求 | 修辞三要素
主笔:刘思怡
排版:李绍宾
文中图片皆为网络资源,仅供学术研究之用。
若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联系邮箱:
cuc_pr@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