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的老师(陈志强)

作者:陈志强 知青情缘 2024-02-02




语音:彬哥




我的老师


作者:陈志强

      自2013年退休,赋闲在家,提笔写文字至今,也已有几十万字。有人说因为我是在图书馆工作,书看得多,所以会写。这是对我们图书馆员工作的的不了解。在图书馆整天忙于工作,没有时间看书,图书馆的工作纪律也不允许工作时间看书。细细思来,除了自己年轻时爱读书外 ,实在是得益于我的学校老师对我的教诲。


       小学时的老师是史逸琴老师。小学低年级时我的语文成绩很好,数学很差。凡学校举行什么活动,如看一场电影,夏令营活动,春游活动,回来后都要写一篇感想作文。大约每星期都要写一篇作文。我和同桌同学李群商量约定,我包下他的作文,他包下我的数学作业。数学答案可以是相同的,可以抄袭;但作文内容却绝不能相同,决不能让史老师看出是一篇复制另一篇。等于我要写两篇不同的作文。至小学3年级时,我的语文成绩优越,我的作文被贴到墙上让大家欣赏,但我的数学成绩一落千丈,其中考试得了个不及格的分数。直到小学四年级时我认识到抄袭数学答案的严重后果,发奋直追,才赶上了班里同学的数学成绩。

      经史老师批改过的作文发下来后,我第一急着想要知道的是史老师给我的作文打了几分,当年是5分制,大多数作文史老师给打的是4分。小学作文都是记叙文,只要错别字不要太多,语句通顺,老师一般都会打上个4分;其次看老师在作文里有没有给我的文字圈红圈圈。当我的作文里用进了形容词或成语或比喻,史老师就会用红笔把形容词,成语和比喻用小红圈一个字一个字地圈出来;史老师有意或无意地在鼓励学生用修辞的方式把文章写得好看,尽管当年我和我的同学根本还不懂什么叫修辞。


      普通话的咬字发音,对上海人来说,是一件很难的事。在歌厅里唱歌的人,大都是平舌音一唱到底,把卷舌音翘舌音的字都唱成平舌音。感谢史老师的严格教育,和我的朋友进歌厅唱歌,我的歌声不如别人,但我的咬字发音一定是最好的。


      中学的三年,恰逢文革,停课闹革命,荒废了学业,三年里除了玩,有着强烈求知欲的我还是读了我所能看到的书。中学毕业后上山下乡,无休止的繁重劳动,读书成了不可求的奢望。


      回城后1985年我报考了大学中文专业,教写作课的老师姓张,年纪在60多岁的样子,一口江浙口音,是原上师大的中文教师。张老先生的教学几近严苟,三年的写作课程让我学会了怎样去写作。


     今年我家房屋置换,我整理我收藏的书以及以前读书的的课本,除了我最喜欢的古诗词书籍,其它的书都打包送给小区扫地的清洁工阿姨,让她能卖几个钱。我的眼睛己无法看书,只能割舍了。我翻看我在学校里写的作文,以及张老师给我的作文所作的批改和评语,我汗颜。谁改我写的作文,谁都要骂娘,啰里啰嗦的都是废话,估计我班里的同学情况都差不多,真难为张老师了。


     我们这些成年人学生。错别字都很少,张老师改我们的作文,一般是改词不达意,条理不清。对文章中远离主题的多余废话,毫不客气地用红笔划去。我想象着大热天里,桌旁吹着电风扇,穿着短袖的确良衬衫,年老体衰,精神不济,戴着老光眼镜的张老先生晚上在橘黄的灯光下,一篇一篇地批改50篇作文,嘴里嘟囔:这写的都是些什么东西!


     张老师主教我们写散文。在写作课上写作文,通常是张老师给我们一个作文题目,即命题作文,字数在500以上,时间一堂课,下课铃响,不管是否写好老师都要收卷。张老师家在市区,收卷后他要赶紧坐公交车回家。写这种命题作文,没有时间先打草稿,再将草稿修改后誊到稿纸上。当老师将稿纸发下来后,我迅速地在头脑里梳理思路,有了一个基本的轮廓后,直接在稿纸上边想边写。张老师的这种作文训练方法,对于参加作文考试是很有用的,缺点是写的文字粗糙缺少精雕细刻。如果是布置回家写的作文作业,字数就要求在1000以上,2000以下。我感到张老师要求的写作字数还是很实际的。字数太少,不足于充分表达作者的写作意图,字数太多,则文章拖沓散乱,容易使读者厌倦。以后我写文章,字数都严格控制在2000左右,如果感到言犹未尽,宁可把一篇文章分拆成两篇文章。


    我喜欢写散文。张老师说,散文散而不乱。在思绪奔放时可以离题驰骋,但又不能离题跑得太远,要及时收回。写记叙文时时常要边叙边议,在游记里也时常要情景交融,抒情咏志,散文是一种很好的写作体裁。张老师非常反感学生在作文中生编乱造。张老师的评语常用反讽的语句,弄得学生十分尴尬。我班里的一个同学对我说,他在作文里写他骑自行车过桥时翻到了河里,张老师在他的这个句子旁打了一个很大的问号。这个同学委屈地说:“张老师怀疑我是编出来的,但我是真的掉到河里了啊。”


     我写了一篇题目是《忆老八路》的作文交给张老师。经张老师批改后的作文末尾,张老师给我的评语是:行文通顺,写人物性格鲜明,取材别致,但超越了你的生活阅历,文有来源,对吗?张老师给我这篇作文打了4分。张老师对我的这篇文章的素材的来源还是有疑问的。我没有抄袭或弄假。因为我写的是我的父亲,没有人比我更了解我的父亲了。


    我的作文《新的一页》里,张老师在我的句子“我脸上带着若有所思的微笑”下面划了一条横线,句旁评语:这一笔不当,你能看见自己脸上的微笑吗?


    文里我用一大段话来描述我走在路上时的愉悦心情。张老师在这段话的旁边的批语是:“这段文字很不精炼,其实只要三言两语交代心情即可,不必大事描述,因为此处不是文章重点。” 文里有一段话是写我踏进图书馆工作的感想。张老师把这段话框了出来,旁边批语:“似觉可删。”


    张老师在我的这篇作文的结尾处写的评语是:“结尾有点诗意,很好。本文足足改了一个半小时,请你按改去读一读。看是否简洁明白了。而文意并没减少。这说明你的文章太拉杂,重点没法突出。”


     我们班有50名学生,张老师批我一个人的作文就用了一个半小时。我虽愚笨,但在张老师的辛勤耕耘下,再不成材,也实在对不住老师了。


     我还有一篇作文《小雨中的回忆》,张老师只给了我2分。给我写了4句评语:一、文句稚嫩,但基本通顺。二、构思极其勉强,小雨只是一种点缀,实与主题无关。三、拖沓,何必要多写呢?四、要提高取材剪裁的能力,不然,没有切实的内容,不容易过关(考试关)。

      多少年后我一直铭记张老师写给我的评语。文章取材,就象厨师做菜,不能什么菜都倒进一个锅里烧。不能手里有什么素材都要写进文章,一定要有取舍。文章是写给别人看的,一定要有打动别人的内容。伤感,愉悦,兴奋,激动。如果自己写的文章连自己都没有被打动,又如何去打动别人呢!


    张老师是个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他在课堂上给我们上课说,写文章如同挖井,一块地方最多挖三至四口井,如果三口井挖不深,宁可老老实实地挖一口深井。我对这话的理解是一篇文章里讲几个故事,还不如讲一个故事,把这个故事讲深讲透。我写了100多篇的知青文章,也有一篇文章里写几个人的故事,但大部分的文章都是一篇文章写一个人的故事。


     散文不同于小说,小说中的人物和故事都可以虚构,而散文中的内容必须是真实的。我没有学过写小说,我不会写小说。曾有我的朋友区故事学会的故事员让我帮忙写故事,我老老实实地说我实在不会写,我不会编故事。


        2013年我所在的单位区图书馆开展论文评比,论文评比专家小组由上海市图书馆及市图书馆协会的专家组成。我撰写的《青浦区图书馆三十年发展之历程》获一等奖。评委会专家说,“”不用评了,这篇论文是原创,就是这篇了。”我在图书馆工作三十年,我写的都是自己的工作经历,当然完全是真实可信的。


     我一直不主张在知青文章里写政治说教,道德说教。读者和作者当然都可以有自己的观点,但10年知青运动还是要让历史来定性,让后人来定性。


    我一直认为文章一定要有情感。对生活的热爱,对亲人的热爱都可以通过抒情的方式来表达,必要时甚至可以用煽情的方式来表达情感。


      我一直记着张老师的课堂上对我们说的,写文章不能作假。2017年我在安徽旅游,旅行社导游把我们带进了一家珠宝店购物。珠宝店推销员让买200元玉石项链的人进大厅,不买的人都赶出大厅,我也明知这玉石是假货,但为了取得第一手的资料,我交给店员200元得以留在大厅里,亲眼看着珠宝店的店员是怎样忽悠游客骗他们上当花几千元买假货的。回来后我写的文章立即在公众网上被广传。2018年我旅游又被带进了这家店,店里的那个假老板不见了,大概是骗不下去了,行骗换成了推销,玉石项链的价格基本上不是很离谱了。


     当年教我的小学老师史老师如今很健康地安度着晚年,她一直关注着我写的文章。当年教我写作的张老先生如果还在世,也应该是耄耋老人了。他教过的学生不计其数,我只是他教过的学生中的一个,他不会记得我的。愿我的这篇文章能被他看到,呵呵一笑说,好像是有这么个学生。



2016年9月与史老师在南桥小学同学会上





张老先生34年前批改我的作文,写下的评语。


作者简介

作者陈志强

1969年12月从上海奉贤上山下乡到云南西双版纳勐腊县水利二团三营十三连。

1974年上调到勐腊县瑶区公社。先后在沙仁小学,老白寨小学,瑶区公社中学任教。

1979年调离云南瑶区,到安徽芜湖鲁港公社中学任教。

1983年调离安徽鲁港,到上海青浦图书馆直至2013年退休。


作者作品链接

【知青回忆】买菜的苦与乐(陈志强)

【知青回忆】难忘的南腊河(陈志强)

【知青回忆】工地上和茅草山上 (陈志强)

【知青回忆】45年前的边陲小镇勐腊(陈志强)

【知青回忆】1970年3月的一场大火(陈志强)

【知青回忆】连队生活回忆(陈志强)

【知青回忆】水利二团的团长政委(陈志强)

【知青回忆】恋爱与婚姻的困惑(陈志强)

【知青回忆】西双版纳的雨季(陈志强)

【知青回忆】勐腊中学语文教师周新寒(陈志强)

【知青回忆】在沙仁的两年教书生活(陈志强)

【知青回忆】半年的老白寨教学生活(陈志强)

瑶区公社中学的那些日子(陈志强)

【知青爱情】火车上的偶遇~~~(陈志强)

【知青回忆】公社教师的轶事(陈志强)

【知青回忆】在瑶区的5年里(陈志强)

【知青回忆】我在瑶区的奇遇 (陈志强)

【2016年六六届小学同学会发言稿】难忘的岁月(陈志强)

【知青回忆】 我的小学同学庄群(陈志强)

【知青回忆】拉练(陈志强)

教师妻子探亲记(陈志强)

怀念父亲(陈志强)

【知青回忆】13连副指导员马振清(陈志强)

【知青回忆】我的知青同学周勇和他的姐姐(陈志强)

【知青回忆】瑶区的上海知青李颂源(陈志强)

【知青回忆】我的知青兄弟小擦板(陈志强)

【知青相册】逝去的青春(陈志强)

【知青回忆】胡湾行(陈志强)

【知青回忆】芜湖鲁港中学任教的四年(陈志强)

【知青回忆】知青花和尚(陈志强)

【知青回忆】建设兵团的单玉珍(陈志强)

【知青回忆】瑶区的上海知青(陈志强)

【知青回忆】知青开会(陈志强)

【知青回忆】勐满行(陈志强)

【知青回忆】我的知青战友阿金和建平(陈志强)

【知青回忆】在那峥嵘的岁月(陈志强)

【知青回忆】七十年代的柳州(陈志强)

【知青回忆】芜湖鲁港中学的日子(陈志强)

返城后的不懈努力(陈志强)

三顾长兴顾渚村(陈志强)

【知青回忆】探亲路上(一)(陈志强 )

【知青回忆】探亲路上(二)(陈志强 )

【知青回忆】探亲路上(三)(陈志强 )

写给女儿的信(陈志强)

炒家与被抄家(作者:陈志强 )

骑游队员老朱(陈志强)

旅游路上的两次见闻(陈志强 )

回城后的奋斗(陈志强)

退休后的生活(陈志强)

同济大学演出前的会友随笔(陈志强)

梦里的寻觅(陈志强)

探亲回到上海的那天晚上(陈志强)

知青老民(陈志强)

摘自【我的父亲】章节:晋察冀四分区骑兵连(陈志强)

每个人的人生都值得记述--记我的岳父(陈志强)

每个人的人生都值得记述2——记父亲的挚友

骑游队老刘(陈志强)

青浦区骑游队女队长周筱凤(陈志强)

每一种人生都值得记述3---记上海赴黑龙江插队知青萍子(陈志强)

每一种人生都值得记述4---记上海赴云南知青黄家驰 (陈志强)

文章发表后......(陈志强)

【安徽铜陵的收获】 摘自《我的父亲》中的部分章节陈志强)

在那遥远的地方,有我们忘不掉的记忆(陈志强)

知青老齐(陈志强)

安徽三日游 (陈志强)

【每一种人生都值得记述5】记上海赴云南知青——月心(陈志强)

上海弄堂锦德里的往事(陈志强)

火车到站了(陈志强)

安吉宁国三日游(陈志强)

读者的故事(陈志强)

13连指导员黄朝富(陈志强)

浙江衢州三日游 (陈志强)

上山下乡贵州的上海知青老华(陈志强)

天空中一片漂浮着的白云(陈志强)

瑶区公社副主任马云超(陈志强)

泰州三日游(陈志强)

浙江丽水缙云仙都游(陈志强)

丈母娘  (陈志强)


本文由作者投稿《知青情缘》编辑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坚持推文不易,读完文章的朋友别忘了点“好看”和转发。

 投稿邮箱:

564636138@qq.co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我的老师(陈志强)

作者:陈志强 知青情缘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