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致命的自负:人类的很多灾难,都是由多数人的无知和少数人的无耻导致的

槛外记 2023-11-30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先知书店店长说 Author 先知书店

Kuange 文  |  先知书店 编

中国古代有个很著名的寓言故事“曲突徙薪”:

有个人盖了一栋很漂亮的新房子,邀请邻居和亲朋好友前往参观。

一般人遇到这种事,奉上的不是点赞,就是掌声。这并不是多么精明的做法,但一定是安全的社交常识。

但是,偏偏就有个人当面给房主提意见,说:“你最好把烟囱改成弯的,再把柴草换地方摆(即所谓曲突徙薪),否则容易引起火灾。”

房主听了很生气,觉得这个人是故意出他的洋相。其他邻居也觉得这人不上道,纷纷指责他。诸如“房子好好的,瞎造什么谣”“你就是见不得别人好”“要真着火了,肯定是你咒的”云云。

被人不留情面地指出问题,一般人都不会高兴。只有极少数人,会冷静下来仔细思考建议到底对不对,而大多数人往往固执己见,听不进去逆耳忠言。这房主恰好属于后者。

然而,世上很多事都逃不过“墨菲定律”——要出错的事,就一定会出错,即人们担心的事情总会发生。

果然,平静了没几天,房子着火了。

邻居们都赶来救火,有的人冲锋在前,被烧得“焦头烂额”。好在经过一番抢救,房子大体算是保住了。

按常理,这时候房主总该想起那位提醒他的客人了吧?

但事实是:没有。相反,为了庆祝救火取得的成就,主人大宴宾客,所有救火者都应邀在列,几个救火最英勇的人,更是被奉为上宾。却唯独没有邀请那位最开始提醒他的客人。


这个寓言故事,就像是一枚人类灾难发生学的活标本:

明明有人已看到危险,并大声疾呼,却没有引起关注,甚至被当做别有用心;

明明有机会防患于未然,却总是等到问题一发不可收拾,才着力补救;

明明事后最需要的是反思与自省,但却不敢面对错误,再次忽略问题的根源......

从小隐患,发展到大灾难,再演变成灾难循环,几乎所有灾难,都重复着“曲突徙薪”的剧情。

▍侥幸是不幸的开始

有位哲学家曾说:“人生最大的错误,往往就是由侥幸引诱我们犯下的,当我们犯下不可饶恕、无从宽释的错误后,侥幸隐匿得无影无踪。而我们下一个拿不定主意的时候,它又光临了。”

人类无法避免侥幸,因为人们总是倾向于好的结果,而排斥坏的可能,这既是人性固有的弱点,也因为人类常常会陷入“幸存者偏差”。

所谓“幸存者偏差”,简单说就是人们只看到那些显而易见的证据,而忽略了“沉默证据”,从而导致错误的决策。

在“曲突徙薪”这个故事中,客人指出的房子火灾隐患:烟囱和柴草,就是“沉默证据”。人们参观房子时,注意力容易放在华丽的外表上,很难注意到这两处细节,房主更是陶醉在房子落成的成就中,而忽略了埋藏于细节中的风险。

即便客人说得不对,即便那两个隐患带来灾难的可能性极小,也不代表它不存在。然而,房主偏偏不信邪,去挑战那“万一”的可能。大脑自动过滤了风险的结果就是,风险主动找上了门。

悲剧发生后,房主仍然没有纠正这种错误的认知。他仍然只看到了卖力救火的邻居们的辛劳,再次忽略了房子本身的问题。他只认识到多亏“焦头烂额”的邻居们,房子才得以幸存,却忘记了如果“曲突徙薪”,火灾根本就不会发生。

人的思维分为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房主之所以会产生“幸存者偏差”,是跳过了逻辑思维,采用直觉思维。著名心理学大师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一书中,将这两种思维,归纳为“快”和“慢”两种决策系统。

“快”系统使用的是无意识的直觉系统,依赖于人的情感、记忆和经验,房主对房子的过度自信就来自于“快”的思维系统。

但是,“快”系统存在很多成见,而且会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处理,对于逻辑和统计等问题,几乎一无所知。相比之下,“慢”系统则是一种有意识的逻辑系统,可以纠正“快”系统的思维错误。



房主的“快”思考,既是认知导致的,又何尝不是因为他对世界的“无知”所造成。卡尼曼说:“我们总是高估自己对世界的了解,却低估了事件中存在的偶然性。

人的认知能力终究有限,不可能做到全知全能,现实中,真理不会一路随行,无知却始终相伴。因此,只有承认自己无知,才不会心存侥幸,遇到危机时,才可能启动“慢”思考的系统;反之,自以为全知全能,不仅无法避免灾难,还会加速灾难的发生。

▍从无知到致命的自负

张维迎老师在《理念的力量》一书中指出:人类所经历的很多灾难,是由多数人的无知和少数人的无耻相结合导致的,而无耻,本质上也是无知的表现。

这里的无知,并不是指一个人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相反,正是哈耶克所说的“致命的自负”——其实很无知,但自以为无所不知。一旦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这种自负一定会发展到“致命”的程度。

“曲突徙薪”中的房主,自以为掌握了关于房子的所有知识,笃信自己的大脑不会出错。如此傲慢,降低了他对风险的预判能力和不同信息的接收能力。

更重要的是,房主花钱请客定的调子,就是新房落成的品鉴会,而不是征求意见会。所以,一片赞美声中,房主更以为自己无所不知,至于客人的意见,既刺耳,又无知。

傲慢是原罪,没人能够避免。

苏格拉底之所以能够说出“我唯一知道的,是我一无所知”,就是因为他始终保持谦逊,并且通过与各式各样的人对话,向他们发问,从不同的观点和思考中感知世界的面貌。

可见,人们可以通过知识和观点的碰撞,进行自我纠错,降低傲慢的影响,这正是哈耶克“分散的知识观”的应有之义。

在哈耶克看来,人类的知识分散于个人之间,每个人的知识都是有限的,知识可以自由交流、扩展,但不可能被集中于个人或个别组织中,更不可能有所谓终极真理被个别人完全掌握。

与之相对的是“全知全能的知识观”:认为总有少数永远正确的人,能够掌握所有知识,包括终极真理。这种知识观的最终结果是:整个社会只有一个绝对权威,并且不接受任何批评,就像“曲突徙薪”里的房屋主人那样。

而且,即便是智者,在单一、封闭的环境中待久了,也会陷入“自愚”的困局,甚至患上“脑损伤”的神经疾病。更何况在任何时代,我们能看到的智者都寥寥无几。到处都是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将自己困死在简单、狭隘的信息世界中,逐渐与真实、复杂的世界脱节,最后蜕化成“无畏”的无知者。

“知无知的智慧”和“全知全能的愚昧”,是两种截然对立的认知状态、两种思潮——保守主义VS.乌托邦式的激进主义。无论科技发展到何种水平,人类永远面临两种知识观念、两种思潮的选择。

选择保守主义思想,未必成为真理的化身,但让人变得谦卑、聪明,让人少犯错误,尤其是少犯大错误;选择激进主义,结果一定是致命的自负,以及紧随其后的无妄之灾。



▍反思方向错了,问题越来越大

黑格尔曾说:“人类从历史中吸取的唯一教训,就是没有从历史中吸取任何教训。”

“曲突徙薪”这场悲剧,以房主的侥幸和无知开启,以灾难后仍不吸取教训结局,但是故事并未到此结束。

房主急急忙忙庆功,对救火者表达感激之情,却遗忘了当初那位忠言逆耳者;灾难后,沉溺于解决问题的不易,却没有意识到,这原本就是一场可以不发生的悲剧。

如果说侥幸心理和无知,带来的最多就是一场未知的灾难,但是如果不反思灾难,不从中吸取教训,则有可能造成“后人复哀后人”的灾难循环,这正是黑格尔对人类绝望的原因所在。

道理人人都懂,但为何总是做不到?

其实,我们一直误解了“曲突徙薪”这个寓言,以为它想告诉我们的是“不反思的后果”。然而在保守主义者看来,不是没有反思,而是反思的前提和方向就错了。

比如,历史上,几乎后一个王朝都在反思前一个王朝灭亡的教训,并采取了相应的预防措施。然而,这是建立在皇帝认为自己能够控制一切的前提下,照样朝着一姓之天下“千秋万代”的错误方向努力。反思的结果是,短期内解决了一个老问题,长期内制造了一个更大的新问题。

相反,保守主义认为知识是分散的,因此,世界上不存在全知全能,可以掌控一切的人,也没有完美无缺的事物。在这个前提下,与其“除错务尽”,不如思考如何才能少犯错误,尤其是大错误。

保守主义认为,做正确的事,要比正确地做事更重要,就是因为做正确的事,可以少犯错误,尤其是大错误。


在“曲突徙薪”这个寓言故事中,容忍、听取反对的声音,防患未然,这是做正确的事;而“救火”,只是悲剧发生后正确地做事。前者是决定性的,后者是补救性的。


不过,悲哀的是,那些因做正确的事而避免了灾难发生的人,常常让人感觉不到他的存在,因为只有灾难越惨烈,才能反衬出他的价值有多大;然而灾难一旦发生,人们的目光又转向了正确做事的人,而忘记了这本是一场可以避免的悲剧——这实在是一个荒诞的悖论。

救火之后,正确的反思,是房主承认自己的无知和好大喜功,倾听不同的声音,来纠正幸存者偏差。

但房主的做法却是:嫉恨那个让自己颜面扫地的谏言者。并且把自己和当初对房子赞不绝口,又勇敢救火的人绑定在一起,刻意屏蔽掉那个本可以避免火灾发生的清醒者。如此的“反思”,不过是下一场更大悲剧的开始。

我们常说,一将无能,累死三军,而最大的无能,就是在错误的方向上一路狂奔,结果做得越多,错得越多。

与之相反,保守主义的思维方式是:选择正确的事,然后日拱一卒;少即是多,少犯错误,就是正确地做事。

——这就是保守主义,它能帮助我们走出“越反思—越循环”这一怪圈的思想之锚,这是因为:

保守主义基于人类理性和知识的有限,坚持审慎的美德,不贪图“大事业”,也不寄希望于侥幸,任何行动都顾及全局和长远的影响。

保守主义基于个人的分散知识,强调多元文化和社会权力的多层结构;认为政治的本质是道德,反对理性的僭越。

保守主义承认人性的不完美,和所有的乌托邦思想大相径庭的是,它不承诺最美好的结果,而是小心地选择最不坏的路径。


埃德蒙·柏克是西方思想史上享有盛名的保守主义思想家。他不仅是北美独立革命的重要推手,更是英国保守主义思想的开山鼻祖。在人类思想史的谱系中,无论知名度还是重要性,柏克都可谓一个连盲人都无法忽视的存在。


然而吊诡的是,在中国大热的西方学者榜单中,卢梭、伏尔泰、孟德斯鸠、亚当·斯密、黑格尔等必然上榜,还会有各种生僻的名字,但可以肯定,多数情况下我们看不到柏克。

一个民族最大的遗憾并不是无知,而是封闭通往真知的大门。比较以柏克为精神标杆的国家(如英美),和那些轻视柏克的国家,其迥然不同的国运,足以证明柏克的重要性。

所以爱尔兰历史学家威廉·莱基要这样评价保守主义先驱埃德蒙·柏克:“但凡读过他书的人,没有不聪明的。”

同样,我们也可以这样说:读懂保守主义者,没有不聪明的,至少不会自作聪明;秉持保守主义理念的企业,没有不基业长青的;信奉保守主义的地方,没有不自由繁荣的。即便是普通人,只要获得了保守主义的真谛,就不会再犯“曲突徙薪”那样的错误。

所以,今天要向各位郑重推荐先知书店“读懂柏克和保守主义”四书——

杰西·诺曼《埃德蒙·柏克:现代保守政治教父》

拉塞尔·柯克《保守主义思想》

埃德蒙·柏克《法国革命论》

埃德蒙·柏克《美洲三书》

今天我们尚能接触到这几部西方经典作品,可以说是难得的幸运。感兴趣的朋友,请长按下图识别图中二维码,了解图书详情,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合适的组合。

人类的一切冲突,本质上都是观念的冲突
犹太人为什么如此重视历史记忆?
李嘉诚:有正常的政治氛围,就不存在跑不跑的问题
没有雷蒙·阿隆,世界将更感孤独
李慎之 |发现“另一个中国”:看透中国人千百年的精神底色
耶路撒冷三千年:一边是天堂,一边是人间
古来中国人精神的空白,往往由历史填补
要怎样才能看清,中国的人情与面子
勒庞金句50条: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
孙立平:中国经济存在五大寄生虫
我们的审美怎么到了这步田地
梁晓声:当今中国青年阶层分析
众人迁徙的方向,就是文明的方向
越是价值撕裂、财富清零的时候,就越需要重读索维尔
你有你的规矩,世界另有规矩
秦晖:只有不择手段的邪恶,没有不择手段的正义
9·18:日本人为何选择了战争| 一位日本女学者的答案
人类的一切政治困境,都逃不出这四个难题
凡是远离俄罗斯的国家,都好起来了
一个被忽略的事实:工资水平是由什么决定的
“我们”永远正确,“我们”永远正义
一个被忽略的事实:工资水平是由什么决定的
雷蒙·阿隆:作为公民,我只有心灰绝望
几乎所有冲突,都是文化与文明的冲突
93岁吴敬琏最新发声!(直击本质,入木三分)
真实的商鞅,不过是游荡在历史长河中的恐怖幽灵
每场灾难的背后,都站着6个撒旦
安·兰德:自私是人类进步的源泉
读不懂历史的人,也看不清现实
如果法律是非正义的,它就不能存在
邓晓芒 | 忏悔与自欺:中西文化背景下的自我意识
只论立场,不论是非:最常见的12个逻辑谬误
被遗忘的常识:经济决定贫富,政治决定生死
《优秀的绵羊》:为什么很多人名校毕业,却终生平庸?
俄争霸世界五百年,最终究竟得到了什么
张维迎:市场经济让什么人受益最大
开学第一课:别让独立、责任、尊重成为口号
洛克|人的三个基本权利不能让渡
我们对日本,一直都不算太了解
苏联解体前,克格勃的垂死一搏
文明不会亡于衰落,只会亡于愚蠢
刀尔登:我们为什么习惯于不讲道理
重庆谈判78周年:民国的政治逻辑是什么
1784,中美相遇;2024,中美相离
萧功秦:我们的价值观,狭隘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
谁能把他们从抢盐式愚蠢中拯救出来
立场VS.逻辑:独立思考,才是一个人真正的灵魂
张维迎:有些看上去是人性问题,其实归根到底是制度问题
二十世纪的堕落:一战篇
纳粹“利维坦”:人民为什么支持希特勒
邓小平诞辰119周年:摇荡的钟摆,极简改革开放史
《1984》是如何来到中国的
易中天:为何历代开国皇帝多为流氓?(完整版)
钱满素丨为什么美国没走上社会主义康庄大道
冷漠、愚蠢、欺软怕硬:鲁迅笔下的三种看客
两种“日不落帝国”的启示:后发国家如何走出“后发劣势”
决定一个文明能走多远的,是看待世界的认知模式
白规则、灰规则、黑规则:中国社会的循环魔咒
马国川 | 是国家的政府,还是政府的国家
教育的浪费——一位经济学家眼中的教育
谬误不死,危机不止:大萧条的教训
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
在“思想改造”下,知识分子的脊梁是如何一步一步弯曲的
历史留给人类的教训——文明不是被设计出来的
人类最大的灾难,是坐视灾难的发生
最可怕的是,一群不读书的教师在拼命教书
自由为何如此命运多舛
从费孝通的30句话里读懂中国
“吃人文化”:历史比“封神”更加惊心动魄
我们仍需一场理性的“洗礼”
王笛:洪灾背后的水利集权政治——方法的博弈也是权力的博弈
如何才能建立一个人有尊严的社会
王小波:牺牲不一定崇高,吃苦未必有益
许倬云:前所未见的巨变时代,我们将何去何从
被牺牲的“局部” :“苛政猛于虎”,水患何以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
易中天:鸦片战争中,没有不撒谎的官员和将领
包刚升:好政治的六个特征
为众人燃灯者,不应让其沉寂于暗夜
张维迎:真正发达的国家,会不计成本地做三件事
孟德斯鸠:论“十恶”
秦制两千年——走不出的历史循环
书生报国无他物:什么是西南联大最重要的思想遗产
为什么杀了魏忠贤,大明朝还是垮了
被刀郎写进歌里的哲学家:维特根斯坦
历史剧变的七种征兆
帝国的覆灭:大清国为什么会败给“小日本”
俞可平:影响帝国兴衰的六大决定性因素
雷颐:天朝体系和条约体系的碰撞
美国在中国的失败:一段最难以被正视的历史
许倬云:中国文化到了今天只剩皮毛,不见血肉,没有灵魂
国民党失败的四个历史教训
“长安不止三万里”:唐长安城的盛世潜流
没有国家可以在孤立中存在和发展
萧功秦:中美关系或正处于“珍珠港”前夜
索尔仁尼琴:如果权力无所不能,那么正义将一无所成
鲁迅和胡适,为何渐行渐远?
内藤湖南|清朝政治的特色
张鸣:土匪军阀比思想家更能创造历史
晚年胡适的知人论世
顾维钧:美国对华的三大特点
所谓的“大时代”,对小人物来说,可能是最糟糕的“坏时代”
鲁迅:面具戴久了,会长在脸上
命运的钟摆:1977年恢复高考
木心:无知的本质,就是薄情
廖信忠:台湾为何与我们渐行渐远?
查建英:那是一个烟火与情怀迸发的时代
王鼎钧:上天把我留到现在,就是叫我做个见证
关于“文革”的在线调查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林贤治:重读鲁迅的八个理由
阿城丨我们为什么学不了张爱玲
知识分子的命运,是一个社会的晴雨表
葛剑雄:很多人的青春无悔其实是青春无奈
张鸣:学生告老师的前世今生
在糟糕的时代里,那些拒绝随波逐流的人
罗翔被围攻,是时代的悲哀
女性地位,是社会文明的一把标尺
浪漫的先知:年仅28岁的徐志摩,是如何看穿苏俄“一切都是演戏”的
“面子”与“圈子”的背后: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朱学勤︱鲁迅、胡适与钱穆:逝去的铁三角与轻佻的当下
历史的烙印:改革开放四十年,影响中国命运的六次抉择
袁伟时 | 历史大势不可逆转
中国十所曾经闻名世界的大学,永远消失在历史中
文学与历史:四个人的百年中国
荒诞的时代,没有干净的人
梁文道:为什么有些国家,明知道有问题却回不了头?
一所只存在了八年的大学,何以成为百年来最好的大学
独立思考的人,最难被征服
鲁迅:正视,是一种勇气
再谈王小波:我们是否依然是沉默的大多数?
木心:街上没有兵,没有马,却兵荒马乱


防失联,书友也可关注另一个号以备用。

点“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