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建党百年·音频专题 | 庞季云:最好的怀念

庞小军 社会科学报社 2022-11-22


迎接建党百年·特别音频专题

今天我们传承父辈的革命传统,就是对他们最好的怀念。


原文 :《最好的怀念》

作者 | 上海   庞小军

图片 | 网络


父亲庞季云,1919年出生,山东临邑人。1936年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4年故世。父亲去世时,我们子女5人最大的不到20岁,最小的才4岁。我们对父亲的革命历程知之甚少,以后渐渐通过查阅资料及从友人处打听,才逐渐有些了解。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十几天之后,18岁的父亲在民先的组织下,与数位有志青年毅然决然奔向延安。当时他们大多是穷学生,从济南到延安大部分要靠步行。父亲对我说过,他们一进入延安境内,就远远看到了宝塔山。1937年10月,终于到达延安的他们进入了陕北公学学习。当时的同班同学有田家英(后为毛泽东秘书)、廖盖隆(后为朱德秘书)、王丹一(后为中央党校副校长艾思奇夫人)等。他们“都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田家英来自四川,廖盖隆来自广东,王丹一来自江苏。这些年龄相仿、志向相向的同学以后都成为了好朋友。


1939年6月,他们刚在陕北公学完成学习,便同大约七八百人奔赴抗日前线。可还未到达目的地,新的通知就来了,由于党中央当时非常重视理论研究和理论队伍建设(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决定调田家英、庞季云、廖盖隆和王丹一等几十位同学去马列学院学习。热血青年,谁不想奔赴疆场杀敌报国!为此他们懊丧了好久。1939—1941年,他们在马列学院系统学习了《资本论》《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拿破仑第三政变记》等原著,并阅读了一些世界名著。之后父亲留在延安任中央研究室研究员,并担任延安抗大和马列学院教员。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父亲随陈云、彭真从延安奔赴东北,这又是一次长途跋涉。1946年初,父亲任尚志县县委副书记,在农村开展土改工作,以支援东北前线的战争。解放战争初期,东北的局势还比较复杂,作家周立波的小说《暴风骤雨》写的就是尚志县的土改工作。


1948年下半年父亲开始从事党的宣传工作,曾任东北局宣传部科长,1949年2月任抚顺市委宣传部长。


新中国成立后,父亲调中宣部任理论处副处长,那时家住中南海(位于中南海乙区的庆云堂,胡乔木、田家英住中南海甲区)。父亲怎么会住中南海呢?因为当时他是毛泽东的秘书胡乔木的秘书。


1958年2月他下放到中国科学院上海经济研究所,并参与筹建中国第一家社会科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1958年9月上海社会科学院成立时父亲任副院长兼毛泽东思想研究室主任,1961年又兼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代表国际所与厦门大学校长王亚南签订协议。此外他还兼管过上海市电影局的工作。1962年父亲调中共中央华东局政治研究室任副主任,后又兼任《内刊》编辑部主任。1964年父亲因积劳成疾而英年早逝,1965年由上海市人民委员会批准为革命烈士。

父亲一生就是学习和工作,为党的宣传工作和经济理论建设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于光远在《朋友与朋友们的书》一书中回忆,建国初期的三本畅销书是王惠德和于光远合写的《中国革命读本》,廖沫沙、庞季云和于光远合写的《政治常识读本》,胡绳、王惠德和于光远合写的《社会科学基本知识读本》,当时这三本书不知重印了多少次。


父亲在中宣部工作任胡乔木秘书时,因工作便利,接触到许多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笔批示的重要文件。经组织批准后,父亲悉心收藏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和朱德等领导人的重要手稿,这些手稿在“文革”时全部送到了中央。上世纪80年代我曾到一位中央委员(父亲老战友)家中作客,他说父亲立了大功,他在中央档案馆看到了父亲珍藏的毛泽东等领导人的手稿,这些手稿反映了毛泽东一些重要文章和党的一些重要文件的修改过程。


父亲兼任上海社科院毛主席著作学习室主任时,布置全室同志收集毛泽东的文章(估计会收录进毛选四卷),在毛选四卷出版后,又积极撰写了不少学习文章。值得一提的是《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庞季云、邓克生、何匡、吴云溥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这是一本完整阐述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著作(同时也作为教材使用)。


父亲离开我们已经50多年了,他的一生是革命奋斗的一生。从济南到延安,再到东北、北京和上海,几十年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一直不忘红色初心,始终牢记光荣使命。今天我们传承父辈的革命传统,就是对他们最好的怀念。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1741期8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拓展阅读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杜君立:书评的创造性不可缺

建党百年·音频专题 | 红色经典《白毛女》依然富有时代力量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 疫情后国际流动呈现新特点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水俣人付出的代价不会白费

建党百年·音频专题 | 库兹涅佐娃:也曾助力中国共产党创建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 疫苗接种为经济复苏奠定基础

建党百年·音频专题 | 八方来沪:红色文化在这里升华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 数字化建设,不能忽视数字信任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林青:长征文学的缺憾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 重视蓝碳生态系统对气候的影响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迈耶·夏皮罗:坚持艺术的智性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 体育不再是美国人的情感寄托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 阶层劣势,如何影响个人与社会发展?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 非洲如何实现数字转型?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为了活命,必须发明一种语言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 美国千禧一代将成为投资主力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拉美或再现“失去的十年”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 “随处办公”模式会逐渐普及吗?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宋志坚:从“黄旗加身”到“黄袍加身”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 “巨头”企业应该承担更大的民族复兴责任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柳士同:陆徵祥的救赎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 通货膨胀会卷土重来吗?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 重新审视考试的价值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 疫情下贫富国家正在走向“趋同”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徐吉军:画中楼台亦可究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陈志强:德意志何以成为今天的德国?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 美国经济复苏中的不确定性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 寻找亚洲科技崛起的驱动力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 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公平的脱碳方法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王越忠:话说古夜市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中国植物的“世界之旅”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 经济学家应重新思考福利计划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 招聘诈骗恶化印度就业市场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 算法能用于美国高校录取吗?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当“内卷”遇到“奥利给”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 疫情造成美国多地教师短缺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中国式“不朽”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 新金融服务,正推动年轻人非理性消费

音频节目·2020全球十大热点 | ⑩全球减贫倒退折射新社会问题

音频节目·2020全球十大热点 | ⑨人口出生率出现两极化倾向

音频节目·2020全球十大热点 | ⑧全球粮农安全问题凸显

音频节目·2020全球十大热点 | ⑦新科技浪潮亟需新伦理规范

音频节目·2020全球十大热点 | ⑥线上线下教育呈现系统性问题

音频节目·2020全球十大热点 | ⑤“碳定价”为气候问题辟新径

音频节目·2020全球十大热点 | ④双重失业与远程办公改写就业市场

音频节目·2020全球十大热点 | ③政府治理呈现权力扩大趋势

音频节目·2020全球十大热点 | ②经济萧条与货币放水带来双重风险

音频节目·2020全球十大热点 | ①疫情引发公共卫生体系反思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 疫情冲击下,哪些企业赢了,哪些输了?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 如何打造更宜居的15分钟城市圈?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李冬君:把世界还原为数学结构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 是什么让在线教育黯然失色?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大屠杀纪念,是全人类的道德记忆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仇钧:歌德的月光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 疫情会导致婴儿骤减,还是迎来婴儿潮?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苏格拉底之死:让真理活下去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 做梦,有助防止狭窄的认知风险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许知远:边缘随时可能变成进入舞台的空间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华兹华斯:他的咏唱始终有共鸣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 历史政治学:发展中国政治学的新路径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 我们如何理性想象“数字化生活”?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黄铭:从“物”的世界观到“事”的世界观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林辉煌:重新编织城乡的社会空间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 短视频创作者:为了幸福工作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宋仁宗:制度的符号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 我们准备好迎接“虚拟现实”了吗?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唯一被《资本论》提及的中国人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 “新型零工”如何影响我国未来就业方式?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时风可易,风骨不能改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 应对气候危机,全球企业如何改变?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比特币和泡沫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 语音技术,能代替文字书写吗?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谁的凯旋?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 办公室的辉煌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吗?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 探秘中国哲学的身份疑案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何处找寻曾经的乡土格局?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 痴呆症正成为困扰全球的新问题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在多瑙河源头上的思考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 人口老龄化,将如何影响中国的未来?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蓝天是他的归宿和梦想:纪念圣埃克苏佩里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 未来城市,什么资产最重要?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王晓华:酒的诗学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 如何保障我们的“数字人权”?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放眼历史,瘟疫是否阻碍了全球化?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 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大咖们都说了啥?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 生物革命正改写未来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季羡林:赤诚的“无华之才华”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 你知道民法典的“前世”吗?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陈染:走路拾零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 你真的会“批评”吗?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吴冠中:往事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 你家孩子怎么就成了“神兽”?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这位18岁的姑娘,开创了科幻小说的时代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 你知道“算法黑箱”吗?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雅的这样俗”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时间去哪儿了?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 你知道“情感劳动”吗?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果戈里焚稿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 你知道“生命政治”吗?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孤寂的横渠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喝茶喝通了世界

塞纳随想:“左岸”在哪里?|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四十年前“科学热”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丰子恺,“艺术的逃难”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资本论》中的讽喻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清明话“祭祖”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重建生命版图的边界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川端康成,留住永恒的美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超越时空的经典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年龄焦虑与可疑的代际想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