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青工 | 左禹:我在国企农场扛枪杀猪两不误

左禹 新三届 2022-03-21


作者简历
本文作者
左禹,68届初中生,1968年11月下乡插队,1971年起先后当过陶瓷厂装窑工、打砖工和化工厂操作工,1977年考入大学,1981年考上研究生,后在大学任教,指导博士、硕士生110人,发表国内外期刊论文400余篇。


原题

景泰农场二三事





作者:左禹

 
 
不久前,因为一次越野赛的事件,景泰这个地名在许多媒体上出现,也让我想起了几十年前在景泰农场参加劳动的时光。

景泰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偏北,北部与内蒙古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交界,黄河由南向北从景泰县的东部边界流过,景泰县境内大片区域却由于干旱缺水而成为戈壁荒漠或沙地。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甘肃省搞了个引黄工程,将黄河水通过灌渠引到景泰地区,将沙地改造成了农田。当时省里鼓励各个大企业在景泰县开办农场,为甘肃省的农业生产做贡献。

我在插队几年后被招工到兰州石油化工厂,在丙纶车间当纺丝操作工,因为我们车间处于试生产阶段,经常不开车,所以去农场劳动的次数最多。

那几年我每年至少都要去农场一次,每次大约一个月。

进入石化厂几个月后我就第一次去了景泰农场,那是1972年初的冬春之交,厂里从各个车间抽调了大约一百名青工组织了一个所谓武装民兵连,从兰州到景泰进行民兵拉练。我们每人背着一个行李卷,再扛上一支老旧的步枪,那枪都是单发的老式步枪,多数是1920年代的汉阳造,几乎都没有了膛线,还有不少三八大盖,死沉死沉的。

每天行军少则五、六十里,多则八、九十里地,晚上就近找村庄里老乡家宿营。从兰州到景泰大约有三百多里地,出发后一路向北,越走越荒凉,我们一路上遇到的村镇地名很多都与水有关:喜集水、狼抢水、喜泉、一碗泉等等,说明水在当地的宝贵程度。

民兵连长孙兴旺是厂武装部的部长,曾经在部队当过营长,时不时的半夜突然组织紧急集合,要求几分钟内打好背包提上枪,出去跑步急行军一大圈,再回来睡觉,搞得大家每天都是精疲力竭。厂里的青工们多数都是从学校毕业直接分配进厂当了工人,没怎么经历过艰苦的环境,尤其是很多女生从未有过这样的磨练,很难承受连续多天的负重行军,全民兵连几乎所有人脚上都先后磨出水泡。

当然如果实在走不动了或者临时生病,也可以去坐收容车,就是一路跟随民兵连的后勤车,通常大师傅们带着粮食补给和做饭的家什跟在车上。

我那时候刚刚离开农村到厂里当工人,浑身力气仿佛用不完,看到其他人走不动了,就去帮他们背一个行李卷或抗一条枪,减轻点儿负担,在行军途中几乎一路都帮助别人背行李或枪支,最多的时候曾经肩负两个行李卷和三枝枪,大约有五六十斤,拉练全程来回竟然脚上一直没有打泡。

我们用了大约一星期从兰州走到景泰,在景泰农场劳动一个月,再从景泰走回兰州。那时候我们厂的景泰农场刚刚开始建设,周边全都是沙漠,只要一刮起风来,满天都是黄沙。农场还没有房子,只有一些地窝子,就是在地上挖出一个二到三米深的方形坑,然后上面盖上一个倾斜的屋顶,倒也有一定的防寒、防暑的功能,尤其是对西北沙漠地区常见的风沙防护效果更好。

我们每个班十个人住在一个地窝子里,每天主要干挖地、翻地的活儿,景泰一带是极度干旱的区域,由于长期缺水,地表的土壤已经沙化,但下层仍然保留着土壤,将原来的沙地深翻一遍,再引入灌渠水,就改造成了农田。

地窝子
 
每天早上,炊事班把早饭送到各个班上,通常每人一碗玉米面糊糊,两个窝头,全班一盘咸菜,那咸菜根本不够吃,一上来每人夹不到两筷子就见盘底了。

有一天早晨,炊事班照例来送饭,从塑料大桶中舀了一盘咸菜给我们,只见里面有一根粗大的酱黄瓜或是酱萝卜,大家争先恐后伸筷子去抢,忘了被哪个小子眼疾手快一筷子夹走,他美滋滋地刚要大口享受那美味,却发现有点不太对劲儿,那酱萝卜显得毛茸茸的,还有一根长长的尾巴,再仔细一看,原来是一只腌老鼠。那小子顿时恶心的受不了,赶快跑到地窝子外面大口呕吐起来。班里其他几人,也都吃不下东西了,有好几位也跑出去吐,只剩下我一人对着剩下的半盘咸菜。

我那时刚从农村回来不久,没少饿过肚子,对吃什么一点儿也不讲究,他们都不吃了,正好我一个人把剩下的咸菜吃了个痛快。那时候整体的卫生条件较差,伙房里有老鼠、苍蝇是常事,咸菜是装在大塑料桶里的,其实我们每天吃的都是这大桶里的咸菜,老鼠正好那天被我们赶上,没看见的还不是每天照样吃的香?

农场的工作主要就是开荒、翻地、锄草、收麦子等等,劳动强度其实比我们当年在农村插队要轻得多,但农场的生活条件较差,食堂的主食一般是玉米面发糕或窝头,副食基本上就是土豆和萝卜,蔬菜很少,荤菜更是有时候一星期也难得见到一次。

由于经常吃不上菜,大家就各显神通,春天的时候,沙地里经常有一簇一簇的野生沙葱,洗干净后在油锅里炒一下,极其美味。盛夏时节,景泰一带盛产西瓜,几分钱一斤,吃完瓜后把瓜皮留下来削成小片煮汤或炒菜,味道微甜,也是很好的菜肴。

农场的生活用水需要水罐车从景泰县城运来,有的时候送水不及时,连饮用水也不能保证。我们去农场每人都自带热水瓶和脸盆等生活用品,但打来开水后通常大家不分彼此,有水一起喝,有一次车间一位老广在自己的热水瓶塞子上加了一把锁,防止别人来喝他的水,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件趣事,大家当成笑话议论了好几天。

石化厂景泰农场青年突击队

 
还有一次在农场,好久都没见荤腥了,大家意见很大,正赶上要过节,好像是五一劳动节,农场领导决定杀一头猪。但不凑巧,伙房会杀猪的大师傅回家探亲了。这天一大早,伙房派了两个人挨个宿舍问,有没有会杀猪的师傅?有没有人会杀猪?问了一大圈,没有人应声,这也难怪,厂里的工人怎么会干这种活儿呢?

过了一会儿,两人又挨个宿舍问一圈,还是没有反应,两人很着急,连声说,这怎么办?没有杀猪师傅,过节吃不上肉了!我们同车间的几个人在农场分在一个班组,其中有个老广陈炳森(我们都叫他的外号黑鬼)原来在部队当过炊事员,我问他:“你不是当过炊事员吗,怎么不会杀猪”?黑鬼说:“我会收拾,可是自己没动手杀过”。

我以前在农村插队时虽然没杀过猪,但没少见识过,那时候经常去县里赶集,刚进县城的路边就有一个屠宰场,我们经常在那儿看人家杀猪,熟悉那基本过程。黑鬼就鼓动:“咱们两人去,你负责那一下子,我来负责后边的活儿”。我那时刚二十出头,无知无畏,在农村时各种脏活累活、杀鸡勒狗都干过,也没觉得杀猪是什么不得了的事,就说:“行,咱们俩干!”

伙房的人听说有人愿意杀猪,高兴得不得了,根本也不问你们干没干过,忙不迭地把我们带到伙房后院,从栏里选了一头肥猪。几个大师傅三两下把猪的手脚捆起来,尖刀也早已准备好。我拿起刀,学着以前在屠宰场看到的架势,一刀下去。我也可以算是自学成才的典范啦!那第一次竟然非常成功,一刀直捅到心脏,那肥猪只是微微抽搐一下就安静下来。

接下来就是黑鬼的事了,通常北方人屠宰,需要把整只猪挂起来,很费劲,老广的方法就很简单,放完血以后,只需要把猪放到一块大案板上,然后刮毛、开膛、取出内脏、分解。刮毛很有讲究,水太凉刮不下来,水太烫则会把皮烫烂,更麻烦。一般是一桶开水里加上两大马勺凉水,大概七八十度的水温刚好。我帮着黑鬼,约摸一个多时辰收拾完毕。

实话说,这活儿真的是又脏又臭,不然过去怎么会被归类于下九流的行业,要是在当下,干这活计的人多半会遭到年轻人的鄙夷。但那时候我们还是很得意,自以为给农场干了一件大事,套一句时髦的话说:"很有成就感"。伙房的领导和几位大师傅连声道谢:“谢谢二位师傅!谢谢二位师傅!”说得我还有点儿不好意思,我那时还只是个学徒工。

临近中午,伙房给我们两人每人端来一大碗炒肉片,作为杀猪的酬劳。那时候肉是凭票供应,在家时偶尔吃一次荤菜,碗里的几块肉要全家人分享,哪里见过整碗的大肉?再说来农场后已经许久未见荤腥,我们狼吞虎咽,从来没有那么过瘾的大碗吃肉,也从来没吃过那么新鲜、那么香的肉,至今还印象极深。

中午食堂开饭,每人都分到一份新鲜肉菜,大家很高兴,人们纷纷打听,是哪个师傅会杀猪?我也一下子成了农场的名人,有些人还特地找到我们宿舍来,看看这个杀猪的家伙到底是什么模样。

第二年我再去农场劳动,又遇上同样的情况,伙房知道我来了农场,直接来找到我:请师傅务必再帮一次忙!而这回黑鬼没来,我第一次独自包揽了全活儿,在大师傅们的帮助下一直到把整只猪收拾干净。这样的事,先后共做了四次。

企业办农场搞农业生产,毕竟不是长久的事,上世纪八十年代,甘肃省的大企业在景泰等地开办的农场,陆续交给了地方,这一段历史也告一段落。

后来我上学离开了石化厂,再后来当了一名教师,时光荏苒,不知不觉已经过去了四十多年。当年在农场的经历,现在回想起来,连我自己都觉得好像不可思议,我真的经历过那些事吗?

偶尔我同我的研究生们聊天时说,我在你们这个年纪时,曾经在黄河边的一个农场里当过屠夫,干过杀猪、刮毛、清理猪内脏的活儿,他们都笑起来:“老师您开玩笑吧!是真的吗?”

真可谓人生如梦,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有些经历不但当下的年轻人觉得不可想像,有时候恍惚中我自己也不知道脑海中的哪些事是真的、哪些不过是梦境。
 
左禹专列

插队陇东,村里多是赤贫户

左禹:我在“安口窑”当窑工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青工记忆
胡道轨:从恋爱到结婚,
70年代上海青工成家记
曹小莉:团小组长和童工
“耍流氓”被民兵抓走了
谭丹柯:我没有入团,
却娶了团委书记当媳妇
陈好梅:“背时”女知青
回城干上“棒棒”搬运工
翟滨:师傅把他妹介绍我“抱金砖”
王缉宪:50年前的后浪
青春、信念、身份及异化
吳一楠:我的连长夏文凯
袁浩潮:我混入“关系户”扎堆的电工队伍
袁浩潮:迁出的广州户口,
再也不能迁回去了
何砚平:一波三折考上人民大学
袁晞:1978年那个炎热的夏日
卫林:我在厂里参加“三大讲”
曾昭宏:江东,梦想破灭的地方
史简:我想就在砖瓦厂安家了
蒋国辉:一个矿工的高考逆袭
蒋国辉:风也萧萧雨也飘飘
郝寒冰:"913"后遗症,惊心动魄日子
郝寒冰:三女一男“四人帮”
老驴,让你耍骚情
郝寒冰:一锅夹生饭 
郝寒冰:1976年1月15日难忘那一天

钟制宪:清水涧,我的青春给了你

陆耀文:社办企业请客送礼跑公关

黄为忻:乱坟冈上化肥厂,

能吃“粉蒸肉”的幸福驿站

韩贤强:伴随我青春的工人师傅

严向群:我从挂面厂考入大学

左禹:我在“安口窑”当窑工

史宝和:五台山上的“拱猪”岁月

明瑞玮:我被高考撞了一下腰

张传广:那年头流行的"技术比武"

周继环:一路走来与共和国一起成长

饶浩明:我第一次觉得自己有些可耻

曾建平:师傅,危难时把你挡在背后

朱志宏:我从工人阶级堕落为小资

朱志宏:害怕运动家人劝阻我考文科

田警惕:学成干一辈子老军工

 戴焕锦:厂里阿姨敲醒我的高考梦

 李宜华:工友们帮助我高考蛮拼的

李南央:献给“三线”的青春

舒婷:一个人在途中,
通往人心的道路总可以找到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回忆  文革  上山当兵月  青工光阴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追师长……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