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告别网红时代

佐夫 Zoff 感性城市SCity 2023-11-04





你现在还相信“网红”吗?


有些变化正在发生。依靠AIGC(AI自动生成内容),一个人最多可以一天生产五百条“打卡探店与分享”的标准化营销内容,这不是一个推测,而是正在发生在某MCN的事实。


你可以想象,作为内容工具的AIGC,它不只是从手抄到打字机的速度进化,它必然会代替绝大多数套路化模板化的内容输出。对于内容相关的团队来讲,它要么干掉更多人的岗位;要么——快速提高输出效率,去堆千篇一律的量,不停的把数据做好看。


在这个趋势里,你还会相信那些很“爆款”的数据吗?“10万+,百万粉,阅读量、点赞量、转发量...”在不同MKT参考的各种量的背后,伴随着输出效率的革命,这些“量”的价值在不断的注水,只会被一步步的削减,甚至成为用来表演的指标。


这是个连锁反应,事实上,在开年的一段时间里,自媒体没有在复苏的节奏里。头部中部的KOL收入在下降甚至腰斩;不少的传统“百万粉”公众号接不到业务,开始裁员裁团队,十几万一篇的价格成了刊例上的数字,有价无市;你身边有多少博主和达人又开始找工作?


品牌和甲方,越来越难为这样的“网红”和纸面数据买单,宁愿去自建内容和传播渠道,至少更加真实,心里有数。


而回到线下,一次次的“追新”的刺激让人疲惫,“网红店和网红展”也成了避雷关键词。网红店似乎意味着“过度装修,过度营销,塑料质感,只适合偶尔打卡”的专有名词,再想想有多少号称网红的品牌活过三年,那些花在“墙上”,花在艺术装置的钱最终从哪里回本?;“网红展”似乎就指向人傻钱多,代表着“肤浅、俗套和只适合自拍”,味同嚼蜡。


“网红”正在从一个褒义词成为贬义词。



“网红”一直是一个粗暴的商业概念。


网红在大多数的语境里,往往与很“爆款”的公共影响力相连,在一段时间里影响广泛,吸引力强,流量很大,对于活动来说是匹配的;但从反面来看,它也意味着临时的大热度,与我们当下商业所聚焦的价值观:“可持续与可循环”几乎背道而驰。


“网红”似乎成了一种关于线下商业的政治正确。“网红打卡,网红景点,网红品牌,网红效应”,在公共语境里这依然是一种成绩,以至于大家都在追求这件事,从商业地产到品牌门店,再到各种展览和活动,不网红,不爆,似乎就代表着失败。


但网红的代价是巨大的。为了所谓的“引爆”,大量的费用花在了请各路大师设计,用在硬装材料上,花在一言难尽的艺术装置和展陈道具上里,用在各种活动采购里,以及请各类抖音小红书的博主上,和各种传播推广渠道费用;这些费用特别的好批,因为“见效快,来的直接,数据好看,可以对上管理”,而常常真正用在好内容上的经费总是不够用。


这些都是小事,流毒最深的,还是“网红”式的思维方式。


这是一种唯流量论的,活动思维的商业价值判断标准,为了放烟花式的“爆”,可以不计一切代价去投入,但却轻视或者放弃那些更有价值的维度:比如价值观的创造更新、客群的垂直细分、内容的自生生态、复购率、持续性等等;这些要素虽然效果来的没那么直给,很难直接反馈在什么指标上,但这些才真正支撑起一个商业项目的长期核心价值。


并且,这种思维方式必然指向浪费。


追求短暂影响力,不光带来投入成本的浪费,也是对公共传播空间的浪费;对于更具体的商业和品牌而言,仅仅因为打卡所带来的“网红”效应,不仅是在提前透支自己的商业价值,反而会带来一大批并不匹配的客群,然后大家带着高预期而来,得到低的反馈而归,这其实就是一种网红的反噬。


越是刻意和用力的“网红”,就越容易得到莫名其妙的评价,让不属于你的客群到来而无可适从,也让喜欢你的客群感到尴尬。


传统的“假大空”网红时代,早就需要告别。



应该追求什么影响力?


针对这个问题,品牌已经给出了一些答案。同样是今年开始,你会发现众多品牌开始走向“回归”:回归到经典款式,回归到自己的“舒适区”,不再去像过去几年那么热衷于跟风消费热点,一会跟街头潮流,一会跟户外露营,而是都纷纷回到最擅长的风格和内容。


为什么这样做,因为不管是品牌还是设计师,还是品牌内容输出者,都会明白一件事,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往往最经得起考验,并且也最为的真实和真诚:“我就这样,我没有装,我把我理解最好的产品和内容带给你”。


这也是对前些年过度的,内容营销化的对冲。


这些年最不缺的是什么:眼花缭乱的跨界联名,越来越营销号味道的内容生产,同质化和流量打卡取向的活动呈现,看起来倒是足够丰富,到都透露着一种强烈的不真实和不可信。年轻的一代消费者有更强的分辨能力,也不想被这么直接的“割”,毕竟如今信息这么透明,这又是个随便在小红书上搜搜就能搜出真实反馈的时代。


所以过去几年常常是这样营销动作的泛滥:品牌知道是炒作,消费者也知道是炒作,品牌知道消费者知道是炒作,消费者知道品牌知道消费者知道是炒作,还是依然按着惯性在营销炒作;然而,当所有人都知道这是赤裸裸的炒作的时候,这件事其实就失去意义了,就成了一种无意义的表演空转。


所以,就到了给干货的时候。


不能装,要进入自己真正擅长的领域,要拿得出手的“狠货”,要真实的评价,真正有观念的内容,线上线下的持续表达。


要心口如一,保持对好事物的创造热情。


真正拥有这些内容的品牌和商业,似乎也不需要什么渠道,因为这些内容只要拿出来就有吸引力,就是影响力,就是各路媒体KOL争相去关注的对象,甚至依托这些内容,可以自建自己的媒体和带货渠道。


而好内容,好品牌,好KOL,好项目和好产品之间,有因为相似的,追求真诚和真实价值的观念,往往很容易相互接收到信号从而站在一起,相互认证,这就是品牌和商业都会遵循的匹配逻辑。


不在这个匹配逻辑的参与方,为了弥补信任成本,只能去付出更大的代价来参与其中;这代价是时间、是认知,或者就是直接的物质补偿。



回到商业市场来看。


在品牌端,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如今备受关注,尤其是能打动高认知的新都市客群的品牌,普遍会有种“日常社区”,“实验室”、“可持续主义”以及“前卫和观念”的气质概念。


它们都指向着一种真实、专业、技术化以及学术的暗示,或者说从内在里,这些概念就是反商业,反流水线化的产物,让人信服。


FREITAG在上海现所的呈现会影响更多的品牌,扭转大家对于re-branding的看法。作为典型“反网红反套路”的商业呈现,或许是另一种ShowCase,但FREITAG既拿到了最彻底的品牌理念表达,同时也拿到影响力,这其实是最理想的状态。


在商业端,品牌和更新的商户也普遍在追求一种“自然感”,是自然生成的老巷街区,是充满绿意和生态属性的公园,是自带故事和生活日常的社区,是那些历经时间留下的老房子,是真正有建筑结构风格的独特商业空间,是门口可以遮蔽阳光雨水的树木。


这些场景最大的特点,就是自带信任度,能让客人主动能卸下一些防备,从而能自然而然的了解你的品牌和产品。因为这些场景不那么“直给”,反而激发大家对于它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在传播内容端,“反网红、去营销感”的趋势下,在不单一关注数据指标的维度里,真正意义上有专业度,有垂直属性的KOL、平台和IP,反而会成为更有意义的合作对象。比如音乐人、设计师、医生、运动员等等,这一类自己主职专业大于社交媒体属性的人,也会拥有更强的信任感。


回到内容上,是否感到真实产生共鸣,有专业视角与观点洞察,再融合一些当下热点资讯,这些成为了好内容的核心要素;当然,好内容也不光用好传播来衡量,内容是否能触达关键人物,影响高质量的读者,精准吸引那些垂直领域的群体,远比泛泛的“百万粉丝”要有意义的多。


这种“反网红”的真实,也更是当下趋势。


我们终究要从LOGO,平台,标签和各种数据的背后走出来坦然的面对外界,暴露弱点,发挥特长;而真实的内容,真实且专业的看法,观点和洞察,才能创造真正的连接与传播。







项目/

上海·张园/上海·INS复兴公园/上海·现所/

成都·REGULAR源野/成都·COSMO/

成都·远洋太古里/成都·SKP/

北京·冇街/北戴河·阿那亚/杭州·天目里/

深圳·南头古城/广州·未来社HOUSE/

苏州·仁恒仓街/宁波·槐STAGE/宁波·DEMOHOOD/

无锡·运河汇/海口·世纪海角/长沙·INPark/

大阪·SEE SEA PARK/日本·Share Lounge/

日本·春日台社区中心/曼谷·The COMMONS


品牌/

cottee/跳海/Need!/Standard Nerds Club/

观夏/話梅/BAsdBAN/tazaTe/而意/

hAo mArket/Aesop/山海四合/Blue Bottle


趋势/

chatGPT/社群/公共艺术/街区经济/

/反消费主义/捡“垃圾”/市集/

上海和成都的品牌流动/户外生活方式/

小店联合/氛围感/松弛感/主理人/在地化/

茶馆/邀请函/杂志报刊


观点/

“网红”商业的渡劫/让商业回到真实中/

如何与独立品牌合作沟通/商业地产人的语言困局/

公共性,城市更新的价值底色/城市更新乐与苦/

成为“六边形”商业人/如何“做死”一个商业项目/

招商的尽头是三观一致/招商创新/未来商管走向何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