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商业的纵深处

佐夫 Zoff 感性城市SCity 2023-11-04





成因往往比呈现更有意思,特别是商业。


任何商业项目都有它光彩夺目的一面,在开业和节庆的策展里,在小红书和朋友圈中,在行内行外的口耳相传,是一种既能看到,又能体验,又带来无限感受的事物;相应的,商业也有自己的“纵深和暗面”,是数年如一日的折腾,是无数个会议室里的讨论甚至争吵、拉扯,虽然这些事情往往不容易被传播,但这些过程和逻辑本身却极有价值。


的确,商业总归需要MakeSense(讲得通),在表面的光景之下,也闪烁着各种有意思的逻辑,而商业就是这无数个逻辑与洞察嵌套在一起,表现出我们最终看到的结果。


在这里也分享一些。



1.在商业里,市场才是最终的甲方,市场最后说的算。


在商业的工作沟通里常常会面对这个问题,即“谁说的对?”,线下商业太显性,谁都能看得到能去逛,同样谁都可以来说两句。


而在具体工作中,由于汇报对象的关系,不免乙方会听甲方的话,甲方听领导的话,设计师听业主方的安排,策划成为PPT纺织工...这其中总是难免面对巨大的沟通成本。这也非常正常,这是谁都无法避免的情况,并且人越多,认知差距越大,沟通成本就越大。


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家要深陷这样的“沟通泥潭”。随着时间推移,所有的地方人来人往,平台和项目也会起起伏伏,但最终市场会永远存在,市场价值是永恒不变的价值,市场角度是永远正确的角度。


所以,遇到棘手的“站队”问题时,遇到说不通道理的甲方领导老板时,始终建议去站在市场的一边。或许眼前会吃亏不讨好,但这种价值永远经得起考验,是的,懂市场的人永远都有饭吃。



2.好商业好项目,始终来自于好甲方和好乙方的配合,缺一不可。


理想的甲乙方关系,是基于让项目最终成就的双向奔赴,而不是谁多占谁的便宜,谁挣完谁的钱就跑路。


没有任何一个好的商业项目是依靠单独一方而成立的。甲方始终需要乙方去打开一些认知,多一些外部视角和市场视角看待项目,而乙方所有的看法与能力,都需要能有共同认知的甲方一起配合。


虽然甲方始终是乙方的“现实天花板”,但这并不意味着乙方一定要等待自己的“甲方伯乐”,这样太被动。乙方更需要人间清醒,放弃受害者心态,思考如何去能更独立的进入市场,从单纯挣B端的钱开始挣C端的钱,或者说想办法去创造真正的市场价值,而非只有对甲方的情绪价值。


这是对所有乙方多值得思考的命题。



3.好产品的价值没有上限,好产品永远值得投入。


请注意,在这里“好产品”指向一个能真正解决问题,营造场景价值的商业设计。


为什么好产品很重要,是因为好产品往往把许多难题解决在前面。就像现在许多招商所遇到的困境一样,表面上是商业存量太大,可选品牌太少,同类型竞品项目也多,但根本原因还是来自于自己项目的产品本身,太同质太生硬。


好产品永远事半功倍,会主动的和品牌和客户说话,并且被喜欢被分享。尤其是现在的新锐品牌,那些在传统商业维度,比如区位和客群以外,更在意“氛围感”的品牌,他们始终在寻找独特的场所,也是是街边的放松的,也可以是有机的宜人的。


好的产品,好的商业设计可以洞悉这样来自品牌和顾客的需求,可以无需解释的招商,体验就足以表达一切,你只需要带对的人来就好。



4.“青黄不接与方法断代”是行业的真实状况。


一方面来自于国内市场与客群变化的倒逼。


如果按消费世代而言,国内从一线到N线城市,事实上处在多个“不同消费世代”并存的局面,在几个国内超大的城市里,最前沿的消费者已经到了“代官山”,消费理念与情绪,而往往与此相连的不少地方还仍渴望着有万达广场,渴望类似开放式的街区和连锁品牌。


这样的行业现状,不只是带来商业操作方法的“青黄不接”,各玩各的,也带来行业人才的断代。


“黄金年代”留下的商业地产人依然作为高管与决策阶层而存在,依然带着上个增量时代的思维和方法;而有更多想法的新商业人或是在传统商业体系内,或是选择自己做,但摆在所有人眼前的问题是:年轻一代在这些年,缺乏足够的项目与实操的机会,没有成绩,同样也缺乏上升管道,更可能会选择跳槽,选择离开。



5.越是有态度的新锐品牌,就越看价值观,看是不是一类人。


原因很简单,新锐品牌越来也在意线下的“Branding”,用真实的场所感受,来为品牌讲独一无二的故事。


而在这个时候,需要共同配合的就不只是品牌自己,而是所在的场,周边,大家能共同形成一种默契;这就如同现所所坚持的“可持续”与FREITAG的理念契合,正因为大家都相信这件事的价值,才能在无数多的现实变量里,包括商务、活动、改造施工等等所有让人头疼的线下过程里,都能有相似的答案,从而得到理想结果。


而这样的价值观将不只是需要清晰直接的说出来,更需要做出来;商业项目的“人设”会越来也是一个结果,而非开始:是因为你做了这些事情而被认为是这样的项目,信息快速且透明的时代,一切将历历在目。



6.“破圈”已然是重要的商业竞争力。


周遭的一切,包括人对安全感和确定感的追逐,社交媒体的算法,都倾向于让我们一直留在原地,无意识的构筑出一道信息茧房。


事实上,做商业绝不能一直沉湎在“太熟”的世界里,熟悉的城市,玩法,圈子和事情,安全而局限;而是需要在熟悉和陌生间来回转换,把熟的事做的陌生,让陌生的事情变得熟悉。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的思路成为“活水”,始终开放,始终能做出点新的。


而“出圈”的前提,在于如何让没有交集的人能够认识你和认同你,还好这是个自媒体时代,有内容能够让我们链接彼此,找到同类;而越来越多的同类聚集,它所能聚集的资源和能量,不管是从效率还是影响力,都只会比传统的商业Soical高太多太多。



7.绝大多数的商业项目,从最开始就决定了最终的命运。


行业里一直都有这样的说法:“策划和产品占60分,招商20分,企划与运营一共20分”,如今看来,或许产品和企划的分数还需要再增加,因为好的招商和运营更像一个结果,而非起点。


虽然会有点伤人,但不得不说,在一个商业项目的最初,包括它所在的基础条件,业主方背景与愿景,资金成本,资管逻辑,操盘者的行业认知,核心初始团队,前期的资源投入,不论是品牌或是内容;等等这些都已经决定了这个项目所有的想象力与可能性。


这也是为什么这个行业常常“选择大于努力”,在职业生涯的初期如果遇到可落地的好项目,自然是一个好的开始,在开局的几年就得到不错的际遇,但如果对选择没有概念,终归还是会回到自己的认知范围内,没有人会运气一直好。


商业的高手终归又能造势,也能顺势,但更懂得如何起势。能把足够多的问题解决在最开始,因为在起点解决是最容易的。带着对未来商业趋势的判断,选择怎样的项目,选择和怎样的甲方与团队合作,总比事后不断的扯皮要有效率的多。



8.非标商业的定义?何为“标准”,何为“非标”?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也更没有两座完全相同的商业项目;事实上,商业本身一定会根据城市、区位、客群、定位等等要素而充满变化。并且商业始终是在一个流动竞争的状态,彼时的“网红打卡”,成为今日的Old School,任何商业从出现那刻就是在变化的,即便所谓“标准化”最高的万达广场,也有将近400项的产品要素变化。


坦率讲,国内过去20年千篇一律,高度相似的商业形态,放在世界的线下商业发展史上才是一种“非标”;而近两年来所出现的各类更新和充满创新的项目,既是在解决商业内容与场景同质化的问题,同时也在不断的细分风格与细分客群,并且增加更多的体验维度,开始探讨场所精神,公共性,可持续等等,这些维度的创新,才让商业本身充满性格。“商业内卷”的时代里,这本就是商业应该发展到的状态。


与其说“非标商业”,倒不如按东边邻国的说法更为准确,即“小型综合设施or小型商业设施”,尽可能让商业内容本身的特色去说话,而非陷入到行业内造词自嗨的陷阱里。



9.设计先导的商业项目,九死一生。


商业项目最终是靠品牌、展陈,活动和对味的客群填满的,而非依靠设计。但当前面这些要素都没有时,也缺乏对商业运营的理解时,设计工作自然而然的就会被放大,来让场地内显得“丰富有活力”。这其实是许多缺乏商业经验的主题都会走的弯路。


商业设计首要的目标就是创造一个场所载体,让商业行为更流畅,让品牌更好做生意,是解决各种商业实际的问题,让客人留下来且愿意消费,去凸显商业定位的气氛的,而非简单的靠设计凹造型出作品;作品思维往往属于大型城市公建项目,例如博物馆音乐厅美术馆等待,并非适用于商业。


所以,那些只是以设计为起点,设计先导的项目往往九死一生,过于凹造型搞设计的商业,或许会收获网红打卡,收获各种林林总总的设计奖项,但这些基本都与商业无关。



10.真诚是越来越重要的事,比圈子重要。


品牌是有限的,团队与商业同样有限,得益于如今扁平化和去中心的传播状态,但凡在行业里做几年,想去认识某个品牌,接触到特定的BD和创始人,已经不是什么最难的事情。


商业信息透明且交流频繁的时代里,过去的商业沟通套路开始越来越没有意义,因为如果言行不一致,套路太过分,就很容易在小圈子的沟通中被拆穿进而失去信任感。


这是不是代表着要谨言慎行或者不表达?最需要的还是要保持真诚,尽可能的言行一致,站在市场和专业的一端。



11.“悄悄干”成为一个项目落地的重要因素。


许多项目的危机往往不是市场竞争,而来自于行业内或者体系内。


尤其在项目呈现之前,越是高调折腾,越是让他人感到明显的有利可图,或是让其他项目感到具体的威胁,就越是容易被各种因素干扰;尤其是那些不可控的力量,以及部分人的强行干涉,进入。


但这不意味着项目在前期就完全不发生,不过可以少一些太具体商业信息,少聊会带来争议的现实话题,反而可以多讲讲故事,多讲理念,保持一定的神秘感并且藉由这些故事理念,创造对于行业内外的吸引力。是的,理念带来三观一致的商业伙伴,而太明显的利益,只能招致一群只想分蛋糕的人。


“悄悄推进、避免争议、多讲理念、突然呈现”,这或许是一个商业在开业前的理想路径;如果需要讲好项目的故事理念,欢迎来找我们。



12.商业的世界充满“参差”。


信息差与认知差,在这个行业广泛存在,即便是相同的城市,相同项目甚至一个团队之内,大家对于商业的理解与看法的“参差”永远存在。


这就是线下商业的常态,我们并不用为此太过费神,换句话而言,没有参差就没有差距,商业的竞争力也建立在这也的参差之中。谁能更多的感受到新商业的浪潮,谁能独立的判断出客户需求与场景细节,而非简单看它人搬运的信息,就一定能时刻走在前面。



始终都需要相信,商业没有标准答案,但一定有最优解法。


谢谢你看到这里。愿我们在商业纷繁变化的世界里保持思考独立,更通透的看问题,不管是对项目、对合作者,也对自己,愿我们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路径。








项目/

上海·张园/上海·INS复兴公园/上海·现所/

成都·REGULAR源野/成都·COSMO/

成都·远洋太古里/成都·SKP/

北京·冇街/北戴河·阿那亚/杭州·天目里/

深圳·南头古城/广州·未来社HOUSE/

苏州·仁恒仓街/宁波·槐STAGE/宁波·DEMOHOOD/

无锡·运河汇/海口·世纪海角/长沙·INPark/

大阪·SEE SEA PARK/日本·Share Lounge/

日本·春日台社区中心/曼谷·The COMMONS


品牌/

cottee/跳海/Need!/Standard Nerds Club/

观夏/話梅/BAsdBAN/tazaTe/而意/

hAo mArket/Aesop/山海四合/Blue Bottle


趋势/

chatGPT/社群/公共艺术/街区经济/

/反消费主义/捡“垃圾”/市集/

上海和成都的品牌流动/户外生活方式/

小店联合/氛围感/松弛感/主理人/在地化/

茶馆/邀请函/杂志报刊


观点/

“网红”商业的渡劫/让商业回到真实中/

如何与独立品牌合作沟通/商业地产人的语言困局/

公共性,城市更新的价值底色/城市更新乐与苦/

成为“六边形”商业人/如何“做死”一个商业项目/

招商的尽头是三观一致/招商创新/未来商管走向何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