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快闪成为商业的主角

佐夫 Zoff 感性城市SCity 2023-11-04





你还把快闪当作活动吗?


有一点不得不承认,在如今,“招商、快闪、策展、活动”之间的边界已经越来越模糊,时间和形式早已不是衡量的标准,有的快闪可以说是“慢闪”,一做做几个月,甚至比某些正常招商的商户时间更长。


而有的快闪早就已经“卷起来”,在策展和装置陈列上的投入之大,也远比某些号称专业策展的展览要更细致,更完整;同样,快闪也少不了各种活动,演出、分享、体验、的确如此,商业快闪几乎是商业内容形式最大公约数,有着最复合的呈现状态。


具体到模式,快闪可以做销售运营,坪效表现往往都会比长期店要理想,毕竟在场景和产品上都会有所不同。同样快闪也是即时的传播内容,分享,打卡,博主带货,快闪店本身就是一个目的性到达的理由;对商业项目来说,快闪是流动变化的内容,也更能带来比固定租金更高的的活动场租或扣点收入。


更重要的是,快闪在除去本身的品牌塑造价值以外,往往也是品牌对一个场的“试水”。在入驻之前做个轻量化呈现,感受这个场,甚至是这个城市的消费状态到底如何,这里的客人会怎么看待品牌。


快闪是个甲乙方两边都讨好的玩法,也因为这些特性,商业快闪的地位在逐步提升,以至于成为主角。在如今不少项目的前期定位设计中,如何让快闪场景,能够更加持久和有效的落地呈现,为快闪店去定制专门的商业空间,为快闪去提供专门的团队和流程,等等这些,都已经成为了每个新商业项目都要具体思考的问题。


但这些都是基础层面。


随着快闪不只是活动,而是成为更加常态,成为核心的商业内容,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和趋势也浮出水面。



站在品牌方角度,快闪早已从单纯的销售逻辑,一举成为“什么都要”的商业行为。


至少有三点。


首先聊聊最直接的,来自于品牌自身的市场需求。要销售要指标,要最具体的商圈、区位、客流、要转化率替代率,这是最无可厚非的事情,这也是快闪店呈现的最基础动力。当然这个逻辑也最好去执行,只需根据品牌级次和投入范围,直接去在核心商圈核心商业项目里,找点位和档期即可,投入产出也都非常清晰。


但当下,纯marketing的快闪逻辑也面临着自己的困局:场地费用水涨船高,有快闪需求的国产品牌只增不减,成本只会越卷越高,并且对于愈加细分的新锐品牌而言,核心商圈高度混杂的大客流真的转化效率高吗?这来自于很传统的线下商业逻辑,但却并不是一个高效的选择,至少不是一个“四两拨千斤式”的选择。


快闪进化的起点,来自于品牌的branding,即“品牌塑造”。在沉重的线下开店之外,如何在线下,在真实的空间里为品牌讲述故事,创造内容,只有快闪。


而这时候快闪所思考的思路,并不在仅仅是大客流强展示,而是思考所在的场域,街道,气氛,以及和这座城市和本地的关系。定位情绪价值的品牌,创造安全感和亲近感,总是会和老街道老房子强相关;定位年轻的,闲散自由的,也离不开每个城市年轻人最爱玩爱去的地方;定位冷静的、艺术化或居家的,最后是会选择和美术馆、家具店靠在一起。


场景、品牌、展览内容、产品组合,做branding快闪内容的思路早已突破了品牌能够控制的内部空间,而是无限向外延展,一直延伸到街道、城市和公共空间,以至于城市居民的共同记忆;并且,不仅仅是“借场所的力”,还能为场所本身赋予新的故事和内容,以及新的流量,最后反馈出来,这就是基于品牌自身内容的城市更新。


为什么在这个问题上,会无数次的提到Aesop和LE LABO,安福路RAC面对的院子,甚至也包括东山口的BADMARKET,张园的RE而意、以及即将开在阿那亚北区的数个新店,DOE、大地之子等等,尽管其中有些是快闪,有些是长期店,但他们都执行了一种逻辑:解读场所价值-以品牌理念进行更新-创造新内容。


从这个逻辑往下推,你会发现理论上快闪可以出现在任何地方。并且会因为所在场所的价值,去爆发出意想不到的影响力,而且如果是非商业场所,不是以传统商业空间定价,物业成本低,这个价值会体现出巨大效率。


高奢品牌已经玩了很多遍。PRADA如何爆改菜市场、GUCCI改在成都中纱帽街的公交车站,几乎所有的公共场所,如果有做快闪的可能,尊重公共场所已有的场所状态与功能属性,不做破坏式的改造,它都会成为独特的线下内容。



当然,最终都会回归到客群,品牌始终会和客群绑在一起。


线上品牌内容的趋势已然非常明显。在一个“后物质主义”消费世代,在年轻一代强烈对情感、对自我状态平衡,对社会价值的需求之下,品牌的公共性,品牌所想要表达的价值理念,是可以从快闪开始的。同样还是Aesop的女性主义图书馆、FREITAG的包袋维修工厂,看似和销售业务没设么关系也不是直接的利润增长点,他们都不只是一种功能与体验特色,而是完成了对自己核心客人需求的“自洽”,毕竟线下的快闪是真实的,是说到做到的。


而回归到线下逻辑本身。除却容易理解的核心商业核心项目之外,高认知高价值的客群回到了“街巷之中与日常之物”,是那些Brunch、Bistro、Bar、是无数个藏在小巷里的年轻工作室、街头咖啡馆书店展厅等等此类,在街头上形成看得见的社群分类;而关键的事情就在于:需要去读懂街头社群和对应的客群与消费类型来去选择,并且做些快闪的应对,思考是什么样的展览与产品应该匹配他们,这是更值得研究的功课。


省掉了传统商场快闪的高租金高扣点,成本其实是用在对这些非标的商业,对“街头巷里”的分析,虽然需要些时间去调研,但这就是品牌当代的“子午谷奇谋”:再预料之外的空间力,重创意小代价,也有一定风险,但一旦成功的回报更大。这也是个很契合当下经济环境的快闪选址逻辑,减少重成本,聚焦在精准客群,并增加内容破圈的可能性。



同样的命题也甩给了项目方,甲方,如何去面对新的快闪逻辑?


尤其是对于新商业项目。


所有人都知道快闪对于商业的好处。常去常新的快闪带来大家一次次重复来玩的新鲜感;快闪自带流量和销售,并且还无需纯投入,这本身对商业来说就是最好的资源;快闪也常常是品牌入驻的试水,不只是填空铺,还是拉高品牌级次的重要机会;的确,除却消耗性、纯转化已有客流的传统快闪店,有独特内容的快闪对商业只有无限大的利益。


这也是为什么大家如此重视快闪这种形式,但问题在于,除却高客流强展示逻辑,如何能吸引足够好的快闪内容?


这其实和新的招商逻辑有点相似。在传统资源型招商方法束手无策的情况下,大家开始寻找各种新招商方法,在商业产品上做突破,做各种年轻老板和主理人的社群,去给出足够有宽容度的招商条件,甚至直接去下场孵化品牌,通过自营品牌来解决;相比之下,快闪因为更短暂,更需要出彩,更有一定的“内容创作”的性质,对于项目本身也提出新的需求。


首先就是对内容的包容度。就比如项目本身作为一个场所,究竟能有多少调整的空间。


为什么天目里可以吸引如此多的品牌快闪、品牌策展,不只是品牌眼里的“杭州唯一洋气的地方”,当然也不只是超高的空间水准,很重要的一点是,天目里的空间像“一张白纸”,有二次创作表达的基础面。


这虽然是高技派大师Piano的作品,但依然还是围绕着“园区”逻辑而生成,充满着克制,没有特别直接的表演欲,也让品牌有足够丰富的快闪创作空间,可以延申到整个楼体,立面、以至于整个广场,在大尺度的空间范围里创造出独特的品牌景观。


其次,来自于项目方本身塑造的独特气氛。要有清晰的观念性在其中存在,当然这观念还不能只是停留在营销语言上,而是能够充分的在空间、在运营细节、在各个环境里透露出来...REGULAR源野的gergorous和COSMO的INNERCO,为什么会成为成都核心商圈之外最独特、高频的快闪秀场,这都来自于场所本身的能量,在质朴的混泥土材料之上,聚焦在精神体验的、沉静的;或是原始的,粗粝的,这些“反商业氛围”的商业场所,不只是在召唤着客人,也在召唤着品牌的愿望,仿佛品牌在这里就会自带一圈光环,这不是我个人的臆想,而是品牌真的会这么认为。


当然,空间的服务配套是否完整也很重要。为什么LV在国内的大秀,经过太多次考虑,最终忍痛抛弃了景德镇转而选择阿那亚,除却阿那亚自身营造的场景气质,干净且容易“作画”的建筑和海滩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阿那亚的配套全面且完善:从酒店到小镇再到秀场,各个场景相互之间也没有脱节,最终不只是LV选择了阿那亚,更让更多的品牌、展演和好内容都选择了阿那亚,配套完整、封闭,并且直接针对北京客人。


最后的最后,问题依然会回归于团队操盘上,如何对快闪内容进行筛选和抉择。不管再好的空间,总归是要在前期“打样”才能让好品牌看得到。然而究竟邀请谁来,去创造呈现出什么内容,是否有价值观的坚持和打底,去如何控制场景的审美,如何去抗拒那些带着高场地费却完全不匹配的快闪内容...这些事情其实很难量化,但这些选择,就直接的影响着未来的快闪运营,是否可持续,是否有水准。


商业总有逻辑,总有边界要坚守,羡慕别人有好内容的同时,往往是无数次拒绝的结果。



让人震撼的一次快闪,来自于始祖鸟和松赞酒店的联名。


合作的颂赞香格里拉林卡酒店,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梅里雪山之上,户外精神、雪山高原,群山峻岭,着本身就是始祖鸟该去的地方。


一个加拿大血统的户外品牌,在进入到一个极富传奇故事的高原酒店时,这一刻完成了太多件事情:价值观与精神的共通、品牌的在地化以及世界文化之间的碰撞、产品内核与实用场景的对应、客群的相互认知与印象加深、客层与客质的共鸣,新产品与新内容的输出等等...尽管双方来自于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但都追逐着同样的自然渴望,不得不说,这种不同文化背景的相同追求,就创造了这种不意外的奇观,一家海拔最高的始祖鸟商店。


所以双方的快闪只是一个开始,更多的合作、联名产品、联名的秀场发布和展览将持续正正五年时间。


这能说明什么呢?


一次好的快闪合作发生,不是千挑万选,而是“不得不选”,因为最契合的地方,最终有且只有一个。这件事发生的前提是,品牌与场所之间能真正足够的深入了解,不光是了解对方,相互Respect,还能理解共同拥有的这部分客人究竟想要什么。


然后把它呈现出来,等待着大家记住你,消费你,传播你。







项目/

上海·张园/上海·INS复兴公园/上海·现所/

成都·REGULAR源野/成都·COSMO/

成都·远洋太古里/成都·SKP/

北京·冇街/北戴河·阿那亚/杭州·天目里/

深圳·南头古城/广州·未来社HOUSE/

苏州·仁恒仓街/宁波·槐STAGE/宁波·DEMOHOOD/

无锡·运河汇/海口·世纪海角/长沙·INPark/

大阪·SEE SEA PARK/日本·Share Lounge/

日本·春日台社区中心/曼谷·The COMMONS


品牌/

cottee/跳海/Need!/Standard Nerds Club/

观夏/話梅/BAsdBAN/tazaTe/而意/

hAo mArket/Aesop/山海四合/Blue Bottle


趋势/

chatGPT/社群/公共艺术/街区经济/

/反消费主义/捡“垃圾”/市集/

上海和成都的品牌流动/户外生活方式/

小店联合/氛围感/松弛感/主理人/在地化/

茶馆/邀请函/杂志报刊


观点/

“网红”商业的渡劫/让商业回到真实中/

如何与独立品牌合作沟通/商业地产人的语言困局/

公共性,城市更新的价值底色/城市更新乐与苦/

成为“六边形”商业人/如何“做死”一个商业项目/

招商的尽头是三观一致/招商创新/未来商管走向何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