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建筑大师面对面|竹山圣《缺失的想象力》讲座实录

HUFUJII Lab. 胡藤井研究室 2023-08-30


引言


胡·藤井研究室致力于建筑研究、设计交流与思想文化传播。自2015年起,我们成功邀请七位日本建筑大师,举办过六场中日建筑家的讲座及论坛,川大500人演播厅场场爆满,座无虚席,在业界掀起了不小波澜。日本建筑大师原广司、山本理显、藤井明、妹岛和世、竹山圣悉数登场,隈研吾与小嶋一浩因故未能赴约而满怀遗憾。中国建筑家刘家琨现场致辞,王昀客串主持,艺术家何多苓、王亥、作家洁尘等众多嘉宾,建筑学界与业界大咖们互动讨论、现场交流。群星闪耀,照亮蓉城的夜空。灵感碰撞,点燃青年学子和建筑师的梦想。建筑大师面对面系列,将首度公开讲座PPT、音频摘录、对谈集录和影像资料等,敬请关注。


竹山圣

竹山圣,日本代表性建筑家、建筑学教授,素有“日本诗人建筑家”美誉。1954年生于大阪,1973年考入京都大学建筑系,1977年进入东京大学,相继完成建筑学专业硕、博士课程学习,师从建筑巨匠原广司先生并深受其影响。1979年在校期间,创办AMORUFU设计机构开展设计活动,并活跃于建筑评论界。1992年出任京都大学副教授,2015年升任教授。设计作品多次入选日本建筑学会年度作品奖等奖项;“OXY乃木坂”更是获得意大利“Andrea Palladio国际建筑奖”。因其作品造型前卫新颖,在国内外广受好评。2014年出任日本建筑设计学会会长,开展更为广泛的建筑活动,在世界各地举办展览和公开演讲,将自己在建筑研究与设计中的见解表达出来,并通过实践、理论、教育来探求建筑思考的可能性。

本文收录竹山圣的一次讲座,敬请关注!

讲座题目:《缺失的想象力》

讲座时间:201809

讲座地点:四川成都

讲座内容:竹山圣在讲座中,回顾了自己从1984年至今三十余年的建筑创作,结合自绘的图示与创作的装置等阐释了个体长期以来对城市与建筑的思考与哲学化表达。


不连续城市(Discontinuous City)·1990


首先,我想谈的话题是 "不连续城市",不连续性是我对当今社会所处状态的看法。因为通信和其他各类技术的巨大进步,我们正生活在一个前所未有的状态中。

现在我们认为这都是理所当然的,就好像在高速公路上开车的感觉一样。但这种感觉是古希腊人和创造高速公路的希特勒在日常生活中无法想象的。换句话说,汽车在某种意义上是我们双腿的延伸,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体验到各种速度,如步行速度、子弹头列车速度、飞机速度等,而且我们已经接受了这些速度并不都是平稳的连接。我成长在一个人们从小就普遍认识到当今社会有许多不同世界共存的时代,我想在我之后的人们自然会有这种感觉。时至今日,人们正在被逐一撕碎,土地、血缘和其他关系都崩溃了,连家庭都濒临灭绝。从古至今,个体的体能并没有什么变化,我们几乎不能在10秒内跑完100米,最终依靠药物只能将时间缩短到十分之几秒,但我们头脑和意识中的速度是凶猛的。随着技术的进步,通信手段、媒体和计算机都已经成为我们大脑的延伸,而通过大脑的延伸获得的感受则是惊人的。

· 从喧嚣到静寂(图源:Amorphe事务所)

就汽车而言,当电视上播放F1赛车驾驶舱的图像时,我们会感到惊讶,但这是我们在高速公路上体验到的速度感的延伸,而我们的大脑,每天都能体验到这样的东西,可能与过去人们的大脑不同。 过去的人能够以走路的速度移动他们的思想,我认为可以假设他们能够思考的世界是对走路速度、移动的手和他们在头脑中能够构想的宇宙观的连续体验。相比之下,我们每个人对自己的手有手的逻辑,对自己的脚有脚的逻辑,对自己的头有头的逻辑,对其他众生有不同的逻辑。

就规模而言,在一个电子显微镜、测量仪器的进步、望远镜和旅行者探索的世界里,有大量不同的世界观同时共存于我们的头脑中,我们必须能够看清显微镜或更精细的量子力学的世界。在显微镜或更精细的量子力学的世界里,物质最终是一种粒子和一种波,或者,更进一步说,存在本身是闪烁的,质量和能量可能只是在彼此之间切换。 然而,在我们的日常世界中,我们不需要考虑这样的事情,它有自己的尺度。如果我们思考一下宇宙,就会觉得我们与这个伟大的宇宙相比非常渺小,这是一种高贵的感觉。 

人类是好奇的动物,对知的渴欲是我们的本能,所以一旦我们知晓了某事某物,就没有回头路了。零碎的信息被塞进我们的大脑,虽然它可以在不同的尺度上被系统化,但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就像牛顿力学被量子力学在更小的尺度上取代一样,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不连续"这个词表达了这样一个基本概念:认识到不同的尺度有不同的逻辑,并探索它们之间可能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OXY乃木坂·1987


· 东京OXY乃木坂(图源:Amorphe事务所)

OXY乃木坂在有限的200m2基地上,以一道高约8层楼的墙面回应着周遭喧嚣尘上的都市空间,墙面上罗列着一些正方形的开口,其表情正像是睨视着四下花花绿绿的商业建筑。

· 大阪D-Hotel(图源:Amorphe事务所)

和大阪D-Hotel极其相似,在面对街角狭长的基地上,巨大的墙面配合着基地的形状,微微弯成一个刀刃般的曲线,并且在转角的地方将墙面的边缘处理成如刀锋般尖锐的造型,在厚实墙面粗重的表情之外,更带有一丝对峙抵抗的气息。这种充满矛盾与冲突的视觉印象,唤起人们对建筑强烈记忆——使得建筑所凝固的内容更显赫、更深刻。这种非理性的处理手法潜藏了某种感人的精神基调,水平与垂直、整体与片断、协调与冲突浑然一体。“具有力度的不完整干涉场”的创作意念得到实现。

TERRAZZA青山·1991


· 青山TERRAZZA(图源:Amorphe事务所)

TERRAZZA在面积为1700m2的基地上,建筑的每一个构成因素都强烈地表达了一种“不完整”的概念。城市分割成片断集合在一幢建筑上,建筑由相互作用、干涉的元素构成,而总体又成为城市的一部分,创造了一种别样的城市景象。抽取城市中的无序片断,抽象为体块应用于建筑,看似混乱,实则为有序与无序、确定与随机的统一。建筑物TERRAZZA中朝向广场倾斜的墙的意义在于——仿佛挣脱了重力,体现了 “具有虚空的空间形式”—产生了张力与动感。在此,空间根据人的自然本性,为不同的人创造了不同的属性。然而对局限于“日常生活”的人们而言,这种属性是毫无意义的。

无·何·有 酒店·1995-2006


庄子云「虚室生白」(空空如也的房间才能盛满阳光),所以不受任何事物羁绊、完全自由的大脑,是什么都不持有的大脑。「无何有之乡」,便是指无所存在,或以自然的状态存在,这就是我的设计理念。我们需要拿出一些时间去体会空寂,因为这段时间是「空」的,所以,它才能被真正的自由填满。当我们在因「无用」而茂盛生长的大树下休憩时,心灵也可得到平静。

· 无何有酒店(图源:Amorphe事务所

酒店在宽敞的空间中演绎光和影的艺术,室内陈设简单,一扇扇格子窗将庭院美景纳入室内,「空寂」却不「虚无」。它的庭院和以精致细腻见长的传统日式庭院截然不同——这是一片自由疯长的杂木树林,没有人工修饰,没有刻意种植,树木随意生长。而建筑的每一部分也尽可能地延伸进入或拥抱这样的浑然天成——房间都开阔空荡,没有任何不必要的装饰、家具和用品;直接面对庭院的巨大落地窗,让房间敞开如画布,供阳光挥毫;伸入庭院的露台,植物如湖水般淹没脚背,半露天又私密的木质浴盆,可将身心皆侵入自然之中。

酒店在设计上十分看重与自然环境的交融和天然光线的使用,室内装饰相当简洁,每一件家具的摆放看上去都很随意,但细细琢磨,你却很难为它们找到其他更合适的位置。

「方林圆庭」。天方地圆,要在有限的空间里面开创无限的想象。「方林」是一个用了二十五根细柱的「林」,配上黑色木质地板的矩形空间,加上宽广的庭园露台,是提供免费瑜珈课程的场域。不远处的廊缘转角,则放置了原研哉的设计装置。

· 无何有酒店(图源:Amorphe事务所

「圆庭」,是由白色圆盘和黑色圆池所组成的装置,滴落的水珠沿着白色的轨道坠入黑色的水池中,持续不间断的引起涟漪,给看似靜谧的氛围,增添了动态的景观与感受。

「无何有之乡」不用有声的娱乐设施,只有空寂、通透的图书馆、瑜伽房和静静坐落在丛林里的茶室。于是,无何有之乡的「放空」在这里是人生的留白,体会到什么叫真正的「无依无靠」。无须与社会的熙攘发生关系,孤身置于恒古的自然之中,它们已经存在千万年,自有其规律;面对自己;或也没有了自己,因已不必用手段来肯定自我存在,只有空。

· 不存在、虚构、存在(图源:Amorphe事务所

无、何,有,对应于人类思想行动的三个阶段:不存在、虚构和存在。 通过拥有语言,人类将世界划分为三个思想阶段。 首先,有事物和现象的存在。 然后有假设这些事物已经消失或不再存在之后的状态。那么就有该事物或现象并非真实存在,而是处于一种虚假的状态,也就是说,它可能是一个谎言。 正因有了这三个阶段,因而能够激发我们的各种想象。

通过拥有语言,人类不仅可以想象 "有",而且可以想象世界上的 "无 "和 "何"。

我要事先声明的是,建筑行为也是一个编织和交织这种 "存在"、"无 "和 "虚构 "的过程。 通过物体与其间的关系,空间和故事被编织。 音乐通过一个个的音符做到这一点,电影通过图像,舞蹈通过身体,绘画通过彩色的表面和线条。 通过这些,人类扩大了世界的可能性,丰富了世界,并在世界中找到了快乐。 有时人类会对虚构的东西哭泣,他们挖掘、建造和培育了内在看不见的精神世界。

从 "无、何,有 "一词开始的思想之旅,虽然被它的随机性和非建筑性(如果你敢把 "建筑性 "理解为 "有意图被创造的")所迷惑,但最终还是采取了一些(具体)形式。 因为毕竟,建筑是为了给世界一些形式--一些智力的、审美的构造—而存在的。

在建立目的和虚构的同时,我更倾向于去掉它们的 "功能(目的性关系)",在工具性关系的世界之外,将不同的事物连接在一起。空:作为集合存在的,但又无处不在、不属于任何地方。无/不作为:作为个体存在。追求事物的空间相位。这个旅程也深深扎根于建筑行为的核心。

大阪府立北野高等学校 六棱会馆·2003


· 大阪府立北野高等学校 六棱会馆(图源:Amorphe事务所)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该会馆原本计划作为补充图书馆功能的资料馆,但是加入了交流场所的需求,最终成为了同时具有储藏过去回忆的场所和产生未来相遇的交流场所这两个功能的建筑物。漂浮在空中的未完结的球体和埋入大地的方形空间,形成了“天与地的对位法”。属于大地的部分配置了收藏库和画廊,属于天的部分配置了交流大厅。夹在中间的部分是拥有露台的沙龙,既是活动时的大厅,又可成为派对会场,将来或可成为接触“北野文化”的图书馆功能空间,亦或日常生活中在校生们放松的场所。

基本上,该建筑被认为是“虚室生白”的空间,提出了在功能上不过于确定的“可能性空间”。将来,根据当初的构想,逐渐完善调度备品,并发现新的功能。

新宿瑠璃光院白莲华堂·2011-2014


· 新宿瑠璃光院白莲华堂(图源:Amorphe事务所)

新宿的佛教建筑白莲华堂,这座白色混凝土建筑仿佛是在承受来自天空的恩泽一般,从大地中长出,再不断向上空张开。为之命名白莲花堂,是取自弥陀净土中含苞待放的莲花蕾之意。这座寺庙是在都市的喧嚣和楼宇的夹缝中静静开放的。从地下生出的中央结构体形成建筑的中心轴,将纳骨堂藏于其中,并向天空生长。寺庙的主要功能被安排在结构体上方,仿佛漂浮在空中一般。

· 新宿瑠璃光院白莲华堂剖面图(图源:Amorphe事务所)

寺庙的附属用房被安排在地下,主要功能被安排在结构体上方,在不同的功能依次叠合的同时,由底层至顶层完成了一整个空间体验的过程。来自天窗与墙面孔洞的光线从空间中穿过,赋予了宗教空间无限宁静、悠远的氛围。最具象征性的空间使被置于中心轴最上方的“空之屋”,来自圆形天窗的光线从空间中穿过。“空之屋”处于音乐厅、美术馆这些文化功能的中心,将各处都连接起来,却不属于任何地方。它象征性地承受着来自天空的恩泽,是一处用于冥想的空间。

· 新宿瑠璃光院白莲华堂(图源:Amorphe事务所)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建筑随想


至于我的建筑方法,其一是核心,在分析方案的同时,我最后试图超越方案。另一个是背景。我认为背景在任何意义上都是重要的,不仅是物理背景,还有文化背景。我们处在一个非常优越的荒野环境中,所以我们不再建造混凝土墙,而是创造了一个乍看之下仿佛信任周围环境的建筑。

我认为有许多思考材料的方法。我们选择了一些材料,如我们在淡路岛与山田修二先生合作的石川瓦,柱子的木材和大墙的石膏,因为该方案是一个日本风格的旅馆,我认为可以用一种允许各种材料出现的方式进行规划,积极地接受它们而非消极地对待它们。我从未想过我会在自己的建筑中使用屋顶瓦片,或铜瓦或任何其他类型的屋顶,但这是一个有趣的经验。

· 强罗花坛(图源:Amorphe事务所)

柱廊以特有的方式表现着对光线的敏感。因为柱廊,我们第一次感受到了风,因为柱廊,我们第一次发现了看不见的东西。 我认为,人类只有在有障碍物、屏障、阻力的情况下才能发现事物,我把墙和柱子看作是这样的东西。 在现实中,墙和柱子并不是支撑生活空间的必要条件,但它们必须作为一种必要的罪恶而存在,像密斯-凡-德-罗这样的建筑师,看到了未来去除墙和柱子的倾向,他们创造的建筑空间基本上是在糟蹋人类。换句话说,一个完全同质的空间,没有柱子、墙壁或其他东西,顶部和地板之间有无限的平面连接,你可以在这里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情。 如果只有一棵树、一根柱子或一堵墙,人们就会发现其中的一些意义,然后他们就想在墙上开个洞,或推倒柱子,或种一棵树。 我认为,人们在这样的冲动里找到了空间中事物存在的价值。

只要没有重大的技术进步,只要还存在重力,人类的居住地就必须由柱子和墙来支撑,所以我认为我们必须注意柱子和墙的存在形式。柱子和墙壁使光线、风、水和人看起来是美的。 在你行走的过程中,你可以一直看到和隐藏这些柱子。 我们希望创造一个景观,让人们能够遇到这些东西。 

建筑师只能设计物体的存在形式,但空间是一种标志,在物体的存在消失后仍然存在。 它被印在记忆中并被视为空间。 这是人类可以本能地感知到的东西。当一根柱子竖起来的时候,通过事物存在的方式,我希望创造一个空间——光、风、水、人的意识和其他物理力量的产生。我认为它们可以表达一个创造力飞跃的世界,尽管这是一个利用柱子、横梁、玻璃窗等东西创造的原始世界。


鸣谢
四川大学
京都大学
Amorphe事务所

END


往期回顾

「庭园细见」

庭园细见VOL.20|中日庭园文化“异质”探寻

庭园细见VOL.19|高松·栗林公园

庭园细见VOL.18|京都·高台寺庭园

庭园细见VOL.17|京都·西芳寺庭园

庭园细见VOL.16|京都·大德寺瑞峯院庭园

庭园细见VOL.15|京都·东福寺本坊庭园

庭园细见VOL.14|京都·无邻庵庭园

庭园细见VOL.13|京都·平安神宫神苑庭园

庭园细见VOL.12|冈山·后乐园庭园

庭园细见VOL.11|水户·偕乐园庭园

庭园细见VOL.10|金泽·兼六园庭园

庭园细见VOL.9|京都·修学院离宫庭园

庭园细见VOL.8|京都·桂离宫庭园

庭园细见VOL.7|京都·南禅寺庭园

庭园细见VOL.6|京都·醍醐寺三宝院庭园

庭园细见VOL.5|京都·银阁寺庭园

庭园细见VOL.4|京都·龙安寺庭园

庭园细见VOL.3|京都·鹿苑金阁寺庭园

庭园细见VOL.2|京都·天龙寺庭园

庭园细见VOL.1|宇治·平等院庭园


「建筑文化」

建筑大师面对面|原广司《原广司×京都站

建筑大师面对面|藤井明《从聚落到城市》

建筑大师面对面|山本理显《建筑创造未来》

成都双年展特辑 | TOD引领城市更新——涩谷站再开发20年

建筑家妹岛和世VS胡昂对谈录

未来已来|建筑学将何去何从?

成都之光建筑实录|在现实「裂隙」中快意人生,于理想「浩渺」前鼓翼前行

轻安课程·回顾︱愿每个人都有能力重新建构自己心中的庭园


「聚落探访」

建筑家梦想的传承 | 纪念东京大学世界聚落调查与研究五十年

聚落探访VOL.22 | 卡罗高原上巴塔库族曼「歇山屋顶住居群落」

聚落探访VOL.21 | 曼达拉山地上的复合型住居

聚落探访VOL.20 | 也门境内顺应自然的「求心型聚落」

聚落探访VOL.19 | 客家人的建筑艺术——遵循风水文化的「八卦城堡」

聚落探访VOL.18 | 摩洛哥山谷里的「泥土结晶」

聚落探访VOL.17 | 阿尔蒂普拉诺高原上的「荒野之家」

聚落探访VOL.16 |  印度尼西亚的「岛上住居」

聚落探访VOL.15 | 巴里埃姆峡谷的「桶形住居」

聚落探访VOL.14 | 墨西卡利岛上的「符号之城」

聚落探访VOL.13 | 巴布亚新几内亚的「神灵之家」

聚落探访VOL.12 | 巴布亚新几内亚的「两性住居」

聚落探访VOL.11| | 印尼群岛上的「三界住居」

聚落探访VOL.10| | 印尼群岛上的「船形住居」

聚落探访VOL.9|西非「一夫多妻制度的复合型住居」

聚落探访VOL.8|喜马拉雅山上的「小宇宙」

聚落探访VOL.7|两河流域的「线形住居」

聚落探访VOL.6|沙漠边缘「风之聚落」

聚落探访VOL.5|丝绸之路上的「沙漠绿洲」

聚落探访VOL.4|撒哈拉北部的「璀璨之珠」

聚落探访VOL.3|地中海西岸的「精灵之塔」

聚落探访VOL.2|1972年·阿尔贝罗贝洛

聚落探访VOL.1|1972年·圣托里尼岛

穿越时空的探访——世界聚落研究50年

「建筑家」

建筑家妹岛和世 Kazuyo Sejima|SANAA事务所探访

建筑家 妹岛和世 Kazuyo Sejima|思考创造 改变世界

建筑家 原广司 Hiroshi Hara(下)|让建筑有趣些吧

建筑家 原广司 Hiroshi Hara(中)|文学是灵感的缪斯

建筑家 原广司 Hiroshi Hara(上)|聚落是创作的源泉

建筑家 小嶋一浩 Kazuhiro Kojima|未能赴约的探访

建筑家 山本理显 Riken Yamamoto|遥望聚落的彼岸


喜欢我们的分享?点个“在看”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