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十九 生育保育习俗习俗

2017-03-19 陈秉荣 保德新青年

编者语:《保德民俗》一书是县政协文史资料,陈秉荣先生著,从现在开始不定期编发保德民俗。

一个新生命的诞生,标志着人生的开端,也预示着传宗接代的环节有了新的延续,人们把家业的兴衰、家族社会地位的尊卑、声望的荣辱都寄托于新生儿的身上。这个新生儿能否顺利成为家族的接班人,首要的一点,是看这个新生儿能否成活,能否健康地顺利地长大成人。所以围绕婴儿的诞生、健康成长等问题,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民俗事象。这些民俗事象既体现了人们对婴儿母子平安的祝贺,也表现了人们对新生儿健康成长的企盼。


祈子


从结婚开始,祈子习俗也便产生。在保德婚俗中,有许多习俗也可以视为祈子习俗。比如:缝妆新被子时,在棉被里放几粒棉籽,取多子多福之意;撒帐时抛撒花生、红枣、暗喻“花着生”、“早点生”;“倒红毡”叫“传袋”,谐音“传宗接代”;入洞房后,夫妻吃“长命糕角子”,新人喝“拤孩儿拌汤”,希望生下“五男二女,七子团圆”;抖开包袱看陪嫁衣物称“放儿女”;洞房之夜扯窗纸叫“了儿女”;“引孙子”习俗,是更直接的祈子活动。公公说:“黑小子,白女子,跟上爷你一股子……”婆婆说:“××、××开门来,妈妈给你们引将儿女来。”


在婚嫁时的文辞类俗信中,祈子习俗比比皆是:


对联:喜看红梅多结子

笑看绿竹又生笋

喜歌:“五撒五子登科……七撒七子团圆……。”


撒帐歌:“撒帐撒帐,娃娃生下满坑,武的都是将军,文的能当宰相。”


洞房令子:“墙上剥花花,当年拤娃娃,叫我亲大大,叫你亲妈妈。”


又:


“栽槐树,开槐花,如今媳妇爱俏飒。管你俏飒不俏飒,今年养上个胖娃娃。”




除此而外,流行于保德的祈子风俗还有几下五种。


一、偷灯


正月至二月初二,保德有许多地方要举办庙会,城内、腰庄、牧塔、扒楼沟等村是正月十五,桥头、康家滩是正月二十,东关是正月二十五,深沟、大黄坡是二月初二等等。


庙会期间,大多要栽“九曲黄河灯会”。即选平地一块,用细木棍三百六十一根,栽成横竖各十九排的方阵,再用绳索分割成九个不断头的“万”字,形成九宫八卦迷宫,中心设祭坛,供云霄、琼霄、碧霄三位娘娘牌位,其中有一位便是管接生的,她的武器浑天元斗便是接生时倒脏水的马桶。其它两位也是负责保育的。所以,三位娘娘自然是求子嗣者的崇拜偶像。


在三百六十一根木棍的顶端各置一红、绿彩纸糊制的小灯碗,内点一盏小瓷灯。


赶庙会的人,进入灯阵游玩,谓之“转会“,以求一年通顺如意。


欲求子嗣者,可端一灯碗,谓之“偷灯”。欲生男孩,偷红灯碗,欲生女孩,偷绿灯碗。偷灯后,不向后看,不与人搭话,径直回家,倒坐门槛喝一碗豆面拌汤。将灯碗放在灶君神位前,添油、烧香供奉三天,如果应验生子,来年要去偷灯处还愿,或补灯一曲,或添油若干。



二、拴孩儿


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是花佛塔的庙会,俗称“拤孩儿会”。


届时神台上摆放许多彩绘泥娃娃,个个惹人喜爱。想求子嗣的妇女,喜欢哪一个,便将一根红线或红头绳结成的“线索儿”套在这个泥娃娃的脖子上,意即将这个孩子拴拄了。再将这个泥娃娃的小泥鸡鸡掐得吃一点。然后将“线索儿”取下,在香炉上面正转三圈、左转三圈后,套在自已脖子上。回家后,倒坐门槛喝一碗豆面拌汤,祈子便算成功。如果应验生子,来年要做一双小鞋去还愿。


三、偷盅筷


偷盅筷祈子是娶、送戚的专利。


在婚嫁时,男方去女家迎亲的人叫“娶戚”,女家送亲的人叫“送戚”。


当“娶戚”到了女家,酒足饭饱之后,新娘也妆扮就绪,即将启程。这时女家举行告别宴,俗称“后坐”。“后坐”时只有“娶戚”和“送戚”参加,小坐后,仪式结束,临行,娶、送戚均可偷桌上的酒盅或筷子,谓之“偷儿女”,欲生女可偷筷子一双,欲生男,可偷酒盅一个。


“送戚”到男家以后,在回门前,男家也要举行对等的“后坐”仪式,娶、送戚双方可再一次“偷儿女”。



四、以女引儿


旧社会重男轻女思想极为严重,千方百计想生个男娃。于是他们便在女娃取名上大做文章,希望这个名字能取得神秘效果。所以便给女娃起名招儿、引儿、儿、翻转、换转、改转、掉转、变子、拦畔、存拦等名。殊不知,名字只是一个人的符号而已,根本没有改变人生性别的功能。这种祈子方式,只能算一种心理暗示。


五、择墓地


俗话说,“银钱出在门里,子孙出在坟里”。意思是墓地决定着子孙的繁衍。所以,保德人特别注意墓地的选择,不惜花重金请“相士”或“阴阳”看墓地,希望家族能子孙昌盛,家业兴旺,有的还取“子母石”作为墓门石,希冀多子多福。

祈子习俗寄托了人们对传宗接代的美好愿望,但它只具有虚幻的象征意义,并无科学的实在意义。

(续)


保德民俗相关文章: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十八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十七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十六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十五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十四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十三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十二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十一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十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十九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十八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十七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十六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十五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十四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十三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十二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十一 诞辰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十 诞辰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九 诞辰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八 诞辰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七 诞辰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六 诞辰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五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四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三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二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一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九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八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七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六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五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四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三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二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一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九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八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七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六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五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四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三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二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一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九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八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七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六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

陈秉荣 || 保德民俗

【保德民俗】第一辑 人生礼仪

【保德民俗】第二十二节 年末岁尾话“腊八”


作者简介:

陈秉荣先生1941年生于保德县石塘村,早年曾任公社书记,后历任县文化局长、档案局长等职。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他致力于地方文化研究,在方志、民俗、民间文艺等方面颇多建树。他是中国民俗学会会员山西分会理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西分会会员、中国地方志学会会员、忻州走西口研究会理事。他学识广博,研究领域宽泛,堪称是保德传统文化的半部活词典。几十年来,他如同一位勤勉的老农,不计寒暑,不避风雨,默默地耕耘于大山深处。除主编完成《保德县志》以外,他还校点重印了《保德州志》,创办了《保德文化》杂志,出版了民歌集《大河采风》、散文集《定羌杂识》,手中还存有《保德农业合作史稿》《金瓶梅方言》等书稿。他为挖掘整理保德文化遗产,传承保德文明付出了大量心血。年近古稀,他孜孜不倦,执笔写下了这部三十万字的《保德民俗》,为保德又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