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家在太原 | 我看太原庙前地区之变迁

太原刘林林 太原道 2020-02-09


█ 萧刚手绘大关帝庙


我在太原庙前地区生活了三十余年,可以说是半辈子生活在这里,我对它感情深厚。为何叫庙前呢?只因有个关帝庙,这个庙古老了,据说是明朝的建筑。我回到太原是在1981年,那时关帝庙还被庙前小学占着,我的邻居小孩还在那里上学。再后庙前小学腾出了地方,国家对原关帝庙进行了大修,我还进去看了看。



█ 太原市庙前街大关帝庙,太原曾有几十座关帝庙,这是规模最大的一座。图一图二张珉拍摄,图三邓连朝拍摄

 

庙前地区的街道有我所住的羊市街、都市街,还有我熟悉的水西门、水西关、桃园路、新建路等等。

羊市街,原名西羊市,与东羊市隔解放路相对而称。1958年太原市将东羊市、按司街并入钟楼街,改西羊市为“羊市街”。

羊市街是太原市古老的街巷之一,流行着一种说法,认为今羊市街一带在宋代即为羊畜交易之地。其实,这种说法不正确。因为,在宋代公元923年,潘美所建的太原城,这尽为各类官署衙门、粮仓、武器库、监狱等等,根本没有什么“羊市”之址。但另一种说法羊市街就是卖羊的集市,很可能朝代不同,建筑物也不相同。这个朝代这条街上都是衙门,过了一个或几个朝代就变成了集市都有可能。

羊市街的巨变,是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之后的30多 年中。1955年,羊市街西段的打通改变了原来与西城墙丁字成形的封闭格局。1958年新拓解放路。第二年,太原市的第一座宽银幕电影院,便在羊市街东口南侧问世,老太原人一提起宽银幕电影院无人不晓。人们问我家在哪里住时,一说起在宽银幕附近住,人们就知晓了。1982年,全晋闻名遐迩的豫菜馆“林香斋”,又以新结构、古式样的风格,拔地而起于羊市街东口北侧,与宽银幕电影院左右呼应。但在以后的岁月中,林香斋经营不善早已不存在了,至今我从那里路过,只见一个金店的牌子代替了林香斋,让我唏嘘不已!


█ 大关帝庙及周边街巷布局老地图




█ 几块路牌,显示了庙前街周边的街巷布局。张珉拍摄



█ 大关帝庙周边的那些街巷,任贵金供图


█ 东庙巷与兴隆街,任贵金供图


我家住在羊市街与都市街的交汇处。都司街,是太原较为古老的街巷。究其问世年代,实难道出其详。但是,探讨其街名的产生,却又不算很困难,似乎可追溯到明初。

明代初年,山西行中书省的最高地方长官,按行政、司法、军事三个系统来区别,分别为承宣布政使、提刑按察使、都指挥使。都指挥使作为行省最高军事长官,其驻节衙门即府署,名曰“都指挥使司”。都司街之名的产生,正是因为该街驻有都指挥使司,以其简称“都司”.

1981年我从四川都江堰回到太原,那时的都司街两旁是一些低矮的建筑,而且显得破旧。我家斜对面有一个卫生所,就是一个平房四合院,大概是南城区(现迎泽区中心医院)的一个下属门诊部。我们有一些小病,经常去那里就诊。这个门诊部的样子,我至今还有印象。后来在街道两旁小商贩们做起了生意。我记得在1987年左右吧,有一个小店卖西安面皮,是一个住在太原的陕西人办的,我非常喜欢吃。我可以说,那是我发现的第一家在太原卖西安面皮的店。现在面皮已在太原遍地都是了。

从都司街向南走,到了水西门街。水西门街,得名于太原城之水西门。明代太原城共有八座城门,位于城南者叫振武门。因太原城东最高,最低的地势在西南角,所以,每遇水患,振武门一带必遭水淹。所以,人们皆称“振武门”为“水西门”。而今的水西门街,则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将西米市街并入,合二而一,为原水西门街长度之三倍。今水西门街中段和东段,即原来的西米市街,是明以来太原城中最大的卖米场所。

我回到太原以后,水西门街上最多的是杂货店,就是我们现在看见的五金店和卖碗和其他瓷器的店,后来水西门加宽改造时,这些店都不见了,出现了高楼大厦,出现了省国税局、省地税局这样的单位。虽说道路整洁了,但我还是有些怀念原来的老街道、老房子。

这些老地名、老地方,都有深远的历史。太原确实是一座悠久历史的城市,人们一代一代在这块土地上生活,啊!不朽的太原!永远的太原!


█ 大关帝庙及庙前街航拍照片,阿黑拍摄


直接点击以下文字链接,阅读家在太原系列

家在太原01:太原城,太原人

家在太原02:爱在太原晨起日落每一时

家在太原03:太原的那些老槐树,傲然风雨忆沧桑

家在太原04:那一碗老太原炝锅面

家在太原05:太原那些“福寿安康”之地

家在太原06:记忆中的五一路先锋百货商店

家在太原07:怀念我的母校——回民小学东西校

家在太原08:太原有条智家巷

家在太原09:半个世纪如云烟,太原十二中记忆

家在太原10:桃园那几条巷

家在太原11:桃园一巷的那些事

家在太原12:行走五一路,寻找昔日的记忆

家在太原13:大濮府煤场散记

家在太原14:住在桃园二巷的日子

家在太原15:远去的钟楼街副食品市场,近半个世纪的记忆 

家在太原:桃园三巷的记忆

家在太原:傅家巷与傅山

家在太原:桃园四巷忆吃穿

家在太原:桃园路往事

家在太原:豆芽巷往事

家在太原:郭家巷往事

家在太原:那橘红色的府东街

家在太原:老军营,相知相处三十载

家在太原:记忆里的西缉虎营 

家在太原:少年的五一广场

家在太原:家住桃园三巷

家在太原:迎泽公园的记忆

家在太原:西缉虎营院里的牵牛花

家在太原:我心中的解放路

家在太原:太原的夏天

家在太原:太原的醋

家在太原:梅山记忆

家在太原:三代人的青年路小学

家在太原:太原七中,那些阳光灿烂的日子

家在太原:难忘上马街

家在太原:饮马河边

家在太原:记忆中的西华门老街

家在太原:悠悠文庙上官巷

家在太原:杨家堡,都市里的村庄

家在太原:桥头街,我永远的乡愁

家在太原:家住太原五拐巷

家在太原:记忆中的上马街

家在太原:徜徉在迎泽大街上

家在太原:太原的秋天

家在太原:坡子街16号的小院情

家在太原:文瀛公园话今昔

家在太原 | 青年路上,那些飘逝的青春

家在太原 | 青年路上的点滴情怀

家在太原 | 记忆中的南海子

家在太原 | 青年路上的青春记忆

家在太原 | 记忆中的南海子

家在太原 | 我与宁化府益源庆之缘

家在太原 | 精营东边街那个消失的小院

家在太原 | 小五台,从梵音袅袅到书声朗朗

家在太原 | 双塔寺街的变迁

家在太原 | 大营盘,海校,师院……一座大院的百年变迁

家在太原 | 张小苏:文源巷东

家在太原 | 锦绣太原城的花木地名

家在太原 | 大关帝庙往事:庙里有个小学校

家在太原 | 大关帝庙往事:庙前那条街

家在太原 | 在西缉虎营小院听奶奶讲那过去的故事

家在太原 | 张小苏:搬家

家在太原 | 五福庵的记忆

家在太原 | 那些渐行渐远的老村名

家在太原 | 张小苏:后花园的变迁

家在太原 | 张小苏:游园时代,迎泽湖畔无处安放的青春

家在太原 | 消失的湖滨会堂,心中一段美丽的梦

家在太原 | 远去的水西关

家在太原 | 张小苏:杂院杂思

家在太原 | 太原地名中的园

家在太原 | 府西街,曾经瓦房满街

家在太原 | 究竟是新源里还是新原里?

家在太原 | 我和北十方院的最后时光

家在太原 | 三条因狭窄而得名的小巷

家在太原 | 散落在太原公园里的那些记忆

家在太原 | 消失的村庄:富民路18号

家在太原 | “后小河”与七一礼堂

家在太原 | 死而复生的大二府巷

家在太原 | 我见证的解放路的几次改造

家在太原 | 细数太原“马地名”

家在太原 | 说不尽的大关帝庙 

家在太原 | 三代迎泽桥,多少人和事

家在太原 | 太原的老旧书店

家在太原 | 迎泽湖畔少年宫,几代人的儿时记忆

家在太原 | 细说晋源那些新地名的历史源流

家在太原 | 太原那些消失的老地名

家在太原 | “韶九巷”名称探源

家在太原 | 四拗村——武家庄

家在太原 | 义井村的回声

家在太原 | 往事如烟典膳所

家在太原 | 寻访姑姑庵

家在太原 | 冶峪,抹不去的乡愁

家在太原 | 拥抱梅山

家在太原 | 遥想侯家巷

家在太原 | 程家村,矿机宿舍区的前生今世

家在太原 | 太原的那些老园子

家在太原 | 太原的那些老馆子

家在太原 | 姑姑庵六号,我的童年回忆……

家在太原 | 记忆中的宽银幕

家在太原 | 水西门外与镇水神兽

家在太原 | 桃园路杏林巷的排房往事

家在太原 | 记忆中的太原老电影院

家在太原 | 印象·南市街61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