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三士道》80 - 十波罗蜜多 (持戒-下)

上师的召唤 行愿人间 2023-05-16

 

第三部分 三士道


第三章 上士道



第二节  十波罗蜜多  


二、持戒波罗蜜多 


(三)摄善法戒


    (11)示空性于未熟

    如果明知某人是于空性未成熟根器者,仍对他宣讲空性,导致他对三宝产生了疑心。这样做了,就犯了此戒。

    对于理解和接受空性时机未到的人,如果讲真正的空性,他听到后可能会堕入顽空,执持断灭见。执这种邪见后,会不承认因果、轮回,认为死后一切断灭。这样,就会任由贪嗔痴驱使,毁灭一切善德,增长一切恶行,非常可怕。

    阿底峡尊者到藏区后,看到藏地几乎每个人都会念心经,尊者开心地说:“看来藏区的人都能理解一点儿空性,非常好。”后来慢慢了解到,其实藏人一点儿都不理解空性。当时的印度人不是这样的,他们的脑子很灵活,念心经时,看到心经里说“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就会想:“无眼?不对啊,眼睛明明存在,心经上却说不存在,这肯定是邪法。”马上就不信了。藏人没有这么多想法,人家说这是佛法,他就相信。所以,后来阿底峡尊者了解了藏地后才说:“哎呀,像藏族人这样,很淳朴,脑子想得非常简单,讲讲空性没什么问题。印度人不行,给他们讲空性,他会用自己的‘聪明’来分析,分析不出会堕入顽空,所以不能轻易给他们讲空性。  


    (12)劝退菩提

    有人学修大乘佛法后,如果对他说:“成佛很难,需要很长时间,要修很多法门。我看你干脆修小乘的法门,成阿罗汉就可以了。”类似这样的说法,就属于劝他人退了成就大乘菩提的心,就犯了菩萨戒。


    (13)舍别解脱戒

    有人修学大乘法门后,看不起小乘法门,舍弃了小乘别解脱戒,就犯了此戒。作为一个出家人,要在出家戒律的基础上,再修菩萨戒,不能舍弃出家的戒律。


    (14)谤声闻

    谤声闻就是诽谤阿罗汉,执持修学小乘法门不能断除贪心等烦恼的说法,否定小乘证果。有人说阿罗汉没有断烦恼,能力、慈悲心不圆满等等,说这个阿罗汉不好,那个阿罗汉不好,这些都属于诽谤声闻。


    (15)妄语

    此处的妄语是指说上人法,就是指为了谋求名闻利养,而自称为证悟者,前面已经讲过。


    (16)取三宝财

    是指有权势的人,依仗权力来勒索三宝的财物。包括僧团的财物、四方僧物、塔庙物以及比丘的个人财产。


    (17)制恶戒

    有权力的出家人制定一个制度,把闭关、修禅定的出家人拥有的、应得到的财物分给其他的出家人,就犯了制恶戒。

    在家人利用权力,把做某种坏事规定为戒律,比如要求做某事要杀生等等,也属于制恶戒,但不是菩萨戒的制恶戒。

    (18)舍愿菩提心

    遇到障碍时,舍弃了愿菩提心,就犯了菩萨戒。

    得到了菩提心以后,要经常注意培养菩提心,不管遇到任何磨难,都不能舍弃菩提心。

    菩萨戒十八条根本戒里,破了“劝退菩提”或“舍愿菩提心”,就算破了菩萨戒。破了其他的戒律,只算破了那条戒,不算破菩萨戒。破菩萨戒的十八条根本戒,还需要满足四缠,就是四个条件:自愿欲行彼恶行、无惭无愧、欢喜而行、不观为过患。

    在佛教中,只有释迦牟尼佛才能制定或改动戒律,所以称释迦牟尼佛为佛祖,其他任何菩萨和大德都没有这个权利。另外,戒律是不能用逻辑来推理的,这非常重要,现在有很多法师用逻辑推理来解释戒律,这样就造成了太多的误解。

    以前没有受过菩萨戒的,受持这些戒律时要考虑清楚,如果自己能够做到戒律清净,就可以受菩萨戒,即使能清净受持一条戒律,福报都会非常大。如果觉得自己做不到,暂时就不要受,可以等到机缘成熟了再受戒。

    

往期连载:

造者和教法殊胜

《三士道》1 - 道次第的传承

《三士道》2 - 宗喀巴大师

《三士道》3 - 《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殊胜

《三士道》4 - 道次第的其他著述

道的根本是亲近上师

《三士道》5 - 上师及传戒上师的条件要求

《三士道》6 - 大乘上师的条件要求

《三士道》7 - 密乘上师的条件要求

《三士道》8 - 亲近上师(如何亲近/供养侍奉功德-上)

《三士道》9 - 亲近上师(供养侍奉功德-下/虔诚信敬功德-上)

《三士道》10 - 亲近上师(虔诚信敬功德-下/塑造上师像功德/思念祈请功德)

《三士道》11 - 亲近上师(当佛礼敬功德)/不敬上师的罪业(身罪业/语罪业-上)

《三士道》12 - 不敬上师的罪业(语罪业-下/意罪业-上)

《三士道》13 - 不敬上师的罪业(意罪业-下)

《三士道》14 - 亲近上师的心态(念师功德 树立信心)

《三士道》15 - 亲近上师的心态(念师恩德 激发敬心)

《三士道》16 - 如何学修亲近上师(正修时如何修持-上)

《三士道》17 - 如何学修亲近上师(正修时如何修持-中)

《三士道》18 - 如何学修亲近上师(正修时如何修持-下)

《三士道》19 - 弟子的德相和要求

亲近上师后如何修学

《三士道》20 - 暇满人身(什么是暇满人身)

《三士道》21 - 暇满人身(暇满人身的可贵性/得到暇满人身的条件)

《三士道》22 - 暇满人身(暇满人身的难得性/珍惜暇满人身)

《三士道》23 - 正确认识佛法心要

下士道

《三士道》24 - 人生无常(如何思维人生无常 - (一)人必定会死)

《三士道》25 - 人生无常(如何思维人生无常 - (二)死无定期/(三)死时除佛法都帮不上)

《三士道》26 - 人生无常(临终之相的差别/如何成就人生无常观)

《三士道》27 - 三恶道苦(堕三恶道的理由/三恶道苦 - (一)地狱道的苦-上)

《三士道》28 - 三恶道苦(三恶道苦 - (一)地狱道的苦-下)

《三士道》29 - 三恶道苦(三恶道苦 - (二)饿鬼道的苦(三)畜生道的苦)

《三士道》30 - 皈依(皈依三宝的因/皈依的皈依量-上)

《三士道》31 - 皈依(皈依的皈依量-下)

《三士道》32 - 皈依(皈依后应如何学修和行持-上)

《三士道》33 - 皈依(皈依后应如何学修和行持-中)

《三士道》34 - 皈依(皈依后应如何学修和行持-下)

《三士道》35 - 因果(认识因果-上)

《三士道》36 - 因果(认识因果-下)

《三士道》37 - 因果(十业道-十恶业的果报)

《三士道》38 - 因果(十业道-如何消除业障;八福德人生;下士道总结)

中士道

《三士道》39 - 中士道

《三士道》40 - 苦谛(认识苦 - (一)五苦-上)

《三士道》41 - 苦谛(认识苦 - (一)五苦-下/(二)八苦-上)

《三士道》42 - 苦谛(认识苦 -(二)八苦-下)

《三士道》43 - 苦谛(认识苦 -(三)三苦/(四)阿修罗道的苦)

《三士道》44 - 苦谛(认识苦 -(五)天道的苦)

《三士道》45 - 集谛(烦恼 -性质/危害/(三)烦恼的种类-六根本烦恼-上)

《三士道》46 - 集谛(烦恼 -(三)烦恼的种类-六根本烦恼-中)

《三士道》47 - 集谛(烦恼 -(三)烦恼的种类-六根本烦恼-下)

《三士道》48 - 集谛(烦恼 -(三)烦恼的种类-二十随支烦恼-上)

《三士道》49 - 集谛(烦恼 -(三)烦恼的种类-二十随支烦恼-中)

《三士道》50 - 集谛(烦恼 -(三)烦恼的种类-二十随支烦恼-下)

《三士道》51 - 集谛(烦恼 -(四)根源/(五)生起的因缘/(六)过患)

《三士道》52 - 集谛(业/死 -(一)死缘/(二)业的触发/(三)死亡前后的注意事项)

《三士道》53 - 集谛(中阴)

《三士道》54 - 集谛(生)/道谛(总述-(一)资粮道)

《三士道》55 - 道谛(总述-(二)加行道/(三)见道/(四)修道/(五)无学道)

《三士道》56 - 道谛(十二缘起)

《三士道》57 - 道谛(戒定慧-(一)戒律)

《三士道》58 - 道谛(戒定慧-(二)禅定-上)

《三士道》59 - 道谛(戒定慧-(二)禅定-中)

《三士道》60 - 道谛(戒定慧-(二)禅定-下/(三)智慧)

《三士道》61 - 灭谛(解脱-(一)有余涅槃 /(二)无余涅槃 /(三)无住涅槃)

上士道

《三士道》62 - 菩提心(发菩提心的功德利益-(一)~(三))

《三士道》63 - 菩提心(发菩提心的功德利益-(四)~(九))

《三士道》64 - 菩提心(发菩提心的功德利益-(十)华严经讲菩提心功德-1~70)

《三士道》65 - 菩提心(发菩提心的功德利益-(十)华严经讲菩提心功德-71~120)

《三士道》66 - 菩提心(发菩提心的功德利益-(十)华严经讲菩提心功德-121~150)

《三士道》67 - 菩提心(发菩提心的功德利益-(十)华严经讲菩提心功德-151~180)

《三士道》68 - 菩提心(发菩提心的功德利益-(十)华严经讲菩提心功德-181~200)

《三士道》69 - 菩提心(发菩提心的功德利益-(十)华严经讲菩提心功德-201~221)

《三士道》70 - 菩提心(如何发菩提心-(一)七支因果发菩提心 -1)

《三士道》71 - 菩提心(如何发菩提心-(一)七支因果发菩提心 -2,3)

《三士道》72 - 菩提心(如何发菩提心-(一)七支因果发菩提心 -4)

《三士道》73 - 菩提心(如何发菩提心-(一)七支因果发菩提心 -5,6,7(上))

《三士道》74 - 菩提心(如何发菩提心-(一)七支因果发菩提心 -7(下))

《三士道》75 - 菩提心(如何发菩提心-(二)自他交换发菩提心 -1)

《三士道》76 - 菩提心(如何发菩提心-(二)自他交换发菩提心 -2)

《三士道》77 - 十波罗蜜多 (布施)

《三士道》78 - 十波罗蜜多 (持戒-上)

《三士道》79 - 十波罗蜜多 (持戒-中)



三士道(下) 目录:




阿旺嘉措金刚上师:

    三士道是终生的修行,事部班之前最起码要看三遍,读三遍,对菩提道次第有一个印象,以后慢慢读得越多越会深入。三士道不仅仅是加行班,事部班时还是要读,到了般若班还是要读,到了密宗道生起次第、圆满次第时还是要读,是终生的修行。

以上摘自阿旺嘉措金刚上师《法海宝藏(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