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家观点|发挥数字经济优势,开拓就业新天地;2021年CMAU学术年会暨博士生论坛(第一轮通知)

北京大学彭泗清 中国高等院校市场学研究会 2023-02-02

本文由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教授彭泗清撰写,原标题为《发挥数字经济优势,打造“新就业模式”,开拓就业新天地》。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六稳六保”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欧美新冠肺炎疫情二次暴发,全球经济发展面临更大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保居民就业的任务更加艰巨。要实现稳就业的目标,不仅需要政策扶持,更需要发挥数字经济优势,开创就业新局面。


首先,要正确看待数字经济对就业的影响。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根据研究机构的预测,2020—2025年期间,中国数字经济年均增速将保持在15%左右,数字经济规模在2025年有望突破80万亿元,届时占中国GDP比重将达到55%。数字经济为培育就业新机、开创就业新局提供了强大的新动能。诚然,短期来看,数字技术对传统产业和原有的就业岗位确实有一定的冲击,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拒绝新技术。


对于数字经济如何影响就业的问题,必须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来分析。一方面,保就业不等于保所有的传统就业;另一方面,数字经济对于就业的促进作用和激活效应远远大于消减效应。数字经济对就业的积极作用至少体现在五个方面:吸纳就业能力强,数字经济催生出许多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创造大量就业机会;促进新消费,数字经济不仅带来消费的增长,而且围绕新消费产生了大量的工作岗位;提升就业效能,数字经济带来了工作世界的巨大变化,为劳动力要素的市场化配置、高效率配置提供了新动能;改善工作方式与环境,更好地保护劳动者的安全和健康,例如采用无人机施肥施药,不仅可以避免重复喷洒,效率比人工提高近70倍,而且确保了人员安全;开创“新就业模式”,借助数字经济的赋能,可以更有效地解决就业难题。


其次要深入研究新就业模式的特点。“新就业模式”是指通过数字经济的赋能,以更加市场化、更加灵活高效、更加智能化、更加人性化的方式来实现人与工作任务的连接,实现劳动力要素的优化配置。通过“平台+个人”使劳动者的时间及技能与工作任务匹配的“按需招聘”的弹性就业模式就是如此。


在世界范围内,“新就业模式”已经成为企业用工的新趋势。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利用互联网和移动技术快速匹配供需方,形成了灵活的新工作模式,2019年日本、美国企业界灵活用工渗透率已分别达到49%和42%。2020年,新冠疫情的突然暴发促进了我国“新就业模式”的发展。企业之间“共享员工”的推行,不仅让员工“过剩”的企业与员工“紧缺”的企业密切合作共克时艰,而且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当然,“新就业模式”还处于探索、成长阶段,要发展壮大,需要多方面的变革创新,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通力协作。


最后,要多策并施,促进“新就业模式”成长壮大。如上所述,保就业不等于保所有的传统就业,要真正实现稳就业的目标,需要从六个方面来积极推进:数字化赋能,借助数字化手段,大企业在用工上更加灵活,小微企业也找到了创业的新路径;变革就业观念,稳就业的根本是保证居民收入的稳定,只要有足够的收入,完全可以采取灵活的形式来实现稳就业的目标;提升就业能力,尤其是培养劳动者的“数字技能”;变革用工制度,新就业模式的用工方式具有任务化、去劳动关系化的特征,面对这种变化,企业组织和相关部门都需要对传统的用工制度进行改革,以预防和解决可能产生的问题,保障各方的合法权益;变革企业组织形式,在新就业模式下,企业往往采取任务团队的组织形式,如何增进合作、提高效率,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和探索;加快劳动法规及保险制度等方面的配套改革,随着新就业模式的普及,如何回应零工经济等新用工方式带来的新挑战,成为立法与司法等部门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总之,数字经济为稳就业提供了大量的新机会和强大的新动能,同时,“新就业模式”的出现也带来了一系列新挑战。要有效应对挑战,需要积极的心态,需要长远的眼光,需要科学系统的分析,更需要创新的勇气和全面的配套措施。


彭泗清,现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大学新市场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管理案例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中国高等院校市场学研究会秘书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消费者心理与行为、企业营销创新和客户满意度管理。



来源: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学术动态


2021年中国高等院校市场学研究会学术年会暨博士生论坛


2021 CMAU Annual Academic Conference and Doctoral Consortium


会 议 通 知 ( 第一轮 )




会议安排




“2021年中国高等院校市场学研究会学术年会暨博士生论坛”将于2021年7月19日至21日在千年古都——西安召开由中国高等院校市场学研究会主办、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承办。本次会议的主题为“高质量发展与营销创新”,届时将邀请营销学界的知名学者与会,一起交流探讨高质量发展与营销创新研究的新形势与新趋势,分享高质量发展与营销创新的现实挑战和解决相关营销实践问题。


本次年会将成为增强市场营销学术研究氛围、交流学术思想、展示研究成果和提升研究实力的高水平平台,诚邀各兄弟院校相关院系以及市场营销研究机构积极参与,并积极组织力量围绕上述主题撰写相关论文。经同行专家评审后被录用的论文将在大会上展示,优秀论文将推荐给《营销科学学报》(CSSCI收录集刊)和《珞珈管理评论》(CSSCI收录集刊)等发表。



本届学术年会将设立“高质量发展与营销创新研究”、 “学术期刊主编面对面”、“与企业家对话市场营销”、“博士生招聘会”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专题,为与会者提供多方位交流的机会和平台。此外,为了帮助年轻营销学者的成长,激发其学术研究兴趣,提升科学研究工作能力,也为了促进各高校博士生之间的学习和学术交流,本届年会于2021年7月19日举办“2021年中国高等院校市场学研究会博士生论坛”,设置形式多样的面对面交流和经验分享环节。会议论文提交的截止日期为2021年5月31日,请按照主题发送至组委会指定的投稿邮箱。



本次年会将按照疫情防控要求,适时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会议方式。


■联系地址: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

■会务组联系人:舒成利,联系电话:18702985816

■会务组邮箱:cljshu@xjtu.edu.cn


热忱欢迎兄弟院校师生和相关研究机构人员踊跃参加!

 

 

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

2021年中国高等院校市场学研究会学术年会暨博士生论坛组委会

二〇二一年二月二十日





会议投稿




各研究主题的论文投稿邮箱:



END


更多内容扫码观看,让营销更有力量!






让营销更有力量!


品位营销

高雅有品位的营销科学思想、理论前沿动态和精彩案例的分享平台,我们坚持营销的科学性与高品位,拒绝营销的大忽悠与低俗化,推动营销学术研究与实践应用,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免责声明】

1、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本公众平台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和平台共同所有,转载文章其版权归原作者和来源媒体平台所有;

2、本公众平台转载内容包括视频、文章和广告等,仅以信息传播和分享为目的,供感兴趣的读者学习参考之用,未经授权禁止用于商业用途,如无意中侵犯了哪个媒体、公司 、企业或个人等的知识产权,请联系处理;

3、本平台对转载和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本公众平台将不承担任何责任。


 加入学会,共襄盛举!

图文编辑:李一鑫  审校:张希贤

欢迎各界朋友赐稿:

学会邮箱   cmau@cmau.org.cn 

执委会邮箱 cmau-ec@cmau.org.cn

中国高等院校市场学研究会简介


中国高等院校市场学研究会(Chinese Marketing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ies,英文缩写CMAU)成立于1984年元月,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批准,由全国各高等院校从事市场营销学教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及企事业单位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学术团体。学会的主管单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现任会长是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符国群教授。

本会宗旨

团结市场营销理论与实务界人士,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本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原则,组织各种形式的研讨和交流,为创造、传播新的市场营销知识,为繁荣中国市场营销学术研究,为提升我国企事业单位营销管理水平做出贡献。

业务范围

  • 通过定期(如年会)或不定期(如不同专题的研讨会)的形式,为全国高校从事市场营销教学、研究的专业人员提供交流的机会;

  • 通过出版物,为全国高校从事市场营销教学、研究的专业人员和社会各界的有关人士提供发表研究成果的园地;

  • 组建全国性的市场营销教学、研究案例库、资料库,建立全国性的市场营销研究信息网络;

  • 通过各种方式为社会各界培训市场营销教学、市场营销管理实践人才;

  • 以各种方式为企业界及其他部门提供市场营销相关的专业援助,如咨询等;

  • 收集国内外的市场营销理论的研究动态,与国外有关市场营销研究的机构、团体建立不同形式的合作、交流关系。

学会秘书处

通讯地址:100871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北京大学光华1号楼

联系电话:010-62757952

Email地址:cmau@cmau.org.cn


推荐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