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十)

    星期一发布古代汉语,星期五发布古代文学。    



提示:古代汉语文学QQ群[2](314120068)、古代汉语文学QQ群[1](933201038)中有高清PDF版《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学》《说文解字》《古代汉语词典》等古代汉语、古代文学、辞书、历史书籍300多部可免费下载。很多难以买到的书群内都有。
文末有QQ群二维码。

~●~●~●~●~●~●~


——以上内容非正文——





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十)


作者:钟振振   

           


                        

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
[宋]苏轼

江汉西来,高楼下、蒲萄深碧。犹自带、岷峨雪浪,锦江春色。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江表传,君休读。狂处士,真堪惜。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


关于“君是南山遗爱守”

胡云翼先生《宋词选》注曰:“南山遗爱守——颂扬朱寿昌是一个好官,遗留下仁爱的政绩。南山,即终南山。按朱寿昌早岁曾任陕州通判,终南山在陕州之南,故称为南山遗爱守。通判位次于太守,亦称通守。”(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82页)
按:宋王存《元丰九域志》卷三《陕西路》曰:“大都督府,陕州,陕郡,保平军节度。……治陕县。”即今河南三门峡市及陕县一带。又曰:“长安(县)……有终南山。”北宋之长安县,其地今属西安。两地相去甚远。说“终南山在陕州之南”,是错误的。且所谓“守”,是宋人对州郡长官即“知州”的习称。通判固然可称“通守”,但“通守”毕竟不是“守”,也不能称“守”。因此,说朱寿昌曾任陕州通判,故称“南山守”,无论从行政地理的角度还是从职官称谓的角度来看,都是说不通的。再说,《宋史》卷四五六《朱寿昌传》于其“通判陕州”只用此四字一笔带过,并没有提供任何“遗爱”于当地百姓的事迹。
《宋史》本传记载朱氏所担任过的州郡差遣,除通判陕州外,还有通判荆南(今湖北荆州一带)、权知岳州(今湖南岳阳一带)、知阆州(今四川阆中一带)、知广德军(今安徽广德一带)、通判河中府(今山西永济一带)、知鄂州(今湖北武汉市武昌区一带)等。比较之下,这些地区离终南山就更远了。
于是,我们不得不怀疑苏轼此词有文字传写的错误。
窃以为“南山”当是“山南”的倒置之讹。理由如下:
一、 “君是”二句对仗,“南山”对“剑外”不甚工。如乙作“山南”,方位字“南”和“外”处在相同的位置(第四字)上,就齐整了。当然,古人对仗有“蹉对”法,“南山”不一定非得乙作“山南”才可以对“剑外”。因此我们也不把它看作首要和唯一的根据,关键还在下面。
二、 朱寿昌在知鄂州之前曾知阆州,而阆州在唐代属于山南道。《新唐书》卷四《地理志》四《山南道》曰:“阆州阆中郡,上。”古代文学作品中习以前代地理专名指称本朝相应的地理专名,唐人用汉,宋人用唐,属于常识范围,例多不赘。
三、 更重要的是,《宋史》本传详细记载了朱寿昌知阆州时的一桩德政:“知阆州,大姓雍子良屡杀人,挟财与势得不死。至是又杀人,而赂其里民出就吏。狱具,寿昌觉其奸,引囚诘之曰:‘吾闻子良与汝钱十万,许纳汝女为妇,且婿汝子,故汝代其命,有之乎?’囚色动,则又擿之曰:‘汝且死,书券抑汝女为婢,指钱为顾直,又不婿汝子,将奈何?’囚悟,泣涕覆面,曰:‘囚几误死!’以实对。立取子良正诸法。郡称为神,蜀人至今传之。”苏轼是蜀人,发生在蜀地,由他友人审理的这一案件,他不会不风闻。其词称朱寿昌为“山南遗爱守”,或与此有关。至少,这是朱氏之所以“遗爱”于阆州百姓的许多事迹中的一件。要之,“君是山南遗爱守”不应是词人随口奉承的溢美之词。
四、 从这首词的行文脉络来看,上片是贴紧了鄂州与蜀中两地,朱寿昌和自己两人的交叉关系在作文章。“江汉西来,高楼下、蒲萄深碧。犹自带、岷峨雪浪,锦城春色”,说长江从自己的家乡蜀中奔流而下,经过朱寿昌现在所任职的鄂州。自己和蜀中为一方,朱寿昌和鄂州为另一方,本来没什么瓜葛;但一条长江,却将双方联系了起来。“君是山南遗爱守,我是剑外思归客”,说朱寿昌曾在蜀中作过官,自己则本是蜀人,想回蜀地。由于彼此都与蜀中有关,那么双方的关系就更亲近了一层。“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是总束上文:正因为这种种缘分,自己对朱寿昌所在之鄂州的自然风光、人文历史岂能无动于衷?所以愿将自己的感想,殷勤地向朱诉说。这一长段文字,环环相扣,逻辑是很严密的。倘若“君是”句不指朱寿昌在蜀中知阆州时事,则线断珠散,文义便无法贯穿了。


关于“江表传,君休读”

胡云翼先生《宋词选》注曰:“《江表传》——记载三国时吴国的人物事迹,此书今不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82页)
按:《江表传》,晋人虞溥撰,已佚。但《三国志》南朝宋裴松之《注》多有引用,虽非完璧,而管中窥豹,仍可略见一斑。裴《注》所引,以《吴书注》为最多,可知该《传》是以记载孙吴历史为主;《蜀书注》中也有不少,可知该《传》兼载蜀汉事迹,但其内容每与孙吴之人之事有关;《魏书注》中仅引了一条,但却至关重要。原文曰:“献帝尝特见虑及少府孔融,问融曰:‘鸿豫何所优长?’融曰:‘可与适道,未可与权。’虑举笏曰:‘融昔宰北海,政散民流,其权安在也!’遂与融互相长短,以至不睦。公以书和解之。虑从光禄勋迁为大夫。”这里的“公”指曹操。“虑”即郗虑,字鸿豫,建安初官侍中,后为光禄勋,终御史大夫。他与孔融不和,竟承曹操风旨,构陷孔融于罪。此条记载曹操专权时献帝朝臣互相攻讦之事,人物、史实均与孙吴了不相涉。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江表传》主要记载孙吴历史,亦间及蜀汉和献帝朝之事。
苏轼词说“江表传,君休读;狂处士,真堪惜”,从这文义上来推测,《江表传》中当记载有祢衡被杀之事,否则词人何必要劝朱寿昌“休读”《江表传》呢?不读《江表传》,或许是害怕看到其中关于祢衡遇难的记载,因为它使人伤心。








玉楼春·闻笛
[宋]王武子

红楼十二春寒恻。楼角何人吹玉笛。天津桥上旧曾听,三十六宫秋草碧。昭华人去无消息。江上青山空晚色。一声落尽短亭花,无数行人归未得。


关于“昭华人去无消息”

胡云翼先生《宋词选》注曰:“昭华人去无消息——被金兵掳去的徽、钦二帝及其妃嫔们都没有来归的消息。昭华,宫廷里的女官名。这里是泛指。《南史·后妃传序》:‘昭华,魏明帝所置。’又:‘(宋)孝武孝建三年……又置昭仪、昭容、昭华,以代修华、修仪、修容。’”(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59页)
按:这里的“昭华”并非宫廷女官,故不能泛指妃嫔,更不能包括徽、钦二帝。
窃考“昭华”本是美玉之名。《淮南子》卷二《泰族》曰:“尧治天下,政教平,德润洽。在位七十载,乃求所属天下之统,令四岳扬侧陋。四岳举舜而荐之尧,尧乃妻以二女,以观其内;任以百官,以观其外。既入大麓,烈风雷雨而不迷。乃属以九子,赠以昭华之玉,而传天下焉。”汉高诱《注》曰:“昭华,玉名。”《楚辞》卷一七汉王逸《九思》曰:“抱昭华兮宝璋,欲衒鬻兮莫取。”其自注亦曰:“昭华,玉名。”
后来,也用以称玉管。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三曰:“(汉)高祖初入咸阳宫,周行库府,金玉珍宝不可称言。尤惊异者,有……玉管长二尺三寸,二十六孔,吹之则见车马山林隐辚相次,吹息亦不复见,铭曰‘昭华之琯’。”又《晋书》卷一六《律历志》上曰:“传云……至舜时西王母献昭华之琯,以玉为之。”又唐杜牧《出宫人》诗二首其一曰:“闲吹玉殿昭华管。”李商隐《昭肃皇帝挽歌辞》三首其三曰:“莫验昭华琯。”司空图《成均讽》曰:“揖璇玑养命之符,受帝女昭华之琯。”
再后来,由于笛和管同为管乐器,而且笛也有用玉制作的,故宋人诗词里又混用来称玉笛,或泛指笛及笛曲。如晏几道《采桑子》(双螺未学同心绾)词曰:“月白风清,长倚昭华笛里声。”文同《上亭北轩对月吹笛得才元舍人昭华引醉霜月草堂吟皆诗谱也》诗三首其一曰:“夜深一笛《昭华引》,吹满千岩万壑中。”
王诜《鹧鸪天》(才子阴风度远关)词曰:“临风更听昭华笛,簌簌梅花满地残。”谢逸《送王禹锡》诗二首其二曰:“安得昭华吹玉笛,满船明月送君行。”萧允之《渡江云·春感用清真韵》词曰:“徘徊伫立,似玉笛、三弄《昭华》。”
王武子这词既以“闻笛”为题,则其“昭华”自当指“笛”。所谓“昭华人去无消息”,字面上只是说“吹笛人去无消息”。当然,考虑到上片有“天津桥上旧曾听,三十六宫秋草碧”句,这里的“昭华人”当指昔年宫中的吹笛人。就此而言,引申出哀伤“被金兵掳去的徽、钦二帝及其妃嫔们”不得归来之意,也是说得通的。但此词之所哀伤者,不止于此。因为据《宋史》卷二二《钦宗纪》记载,被掳北去的不仅是徽、钦二帝及其妃嫔等少数人,更有“官吏”“内侍、技艺、工匠、倡优”等一大批人。观此词末二句“一声落尽短亭花,无数行人归未得”之“无数行人”四字,其义自见。







水龙吟
[宋]陈亮

闹花深处层楼,画帘半卷东风软。春归翠陌,平莎茸嫩,垂杨金浅。迟日催花,淡云阁雨,轻寒轻暖。恨芳菲世界,游人未赏,都付与、莺和燕。寂寞凭高念远。向南楼、一声归雁。金钗斗草,青丝勒马,风流云散。罗绶分香,翠绡封泪,几多幽怨。正销魂,又是疏烟淡月,子规声断。


关于“金钗斗草,青丝勒马”

胡云翼先生《宋词选》注曰:“金钗斗草——拔下头上的金钗来作斗草的游戏。”又曰:“青丝勒马——用青丝绳做马络头。古乐府《陌上桑》:‘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321页)
按:“金钗斗草,青丝勒马”二句,不能光从字面上去解释。这实际上是一幅完整的春游图画。“金钗”句是说一群游春的女子在用首饰当赌注,作“斗草”的游戏;“青丝”句则是说有个骑马踏青的男子看上了一位斗草的姑娘,勒住缰绳,迟迟不忍离去。在古代,此类春游中的风流韵事,是诗人、词人津津乐道的写作素材。如李白《陌上桑》诗曰:“美女渭桥东,春还事蚕作。五马飞如花,青丝结金络。不知谁家子,调笑来相谑。”敦煌曲子词《菩萨蛮》曰:“清明节近千山绿,轻盈士女腰如束。九陌正花芳,少年骑马郎。罗衫香袖薄,佯醉抛鞭落。何用更回头,谩添春夜愁。”宋无名氏《九张机》词曰:“一张机。采桑陌上试春衣。风晴日暖慵无力,桃花枝上,啼莺言语,不肯放人归。两张机。行人立马意迟迟。深心未忍轻分付,回头一笑,花间归去,只恐被花知。”皆是其例。陈词中的“青丝勒马”,表现形式虽然不同,情节与性质却是一样的。


关于“翠绡封泪”

胡云翼先生《宋词选》注曰:“翠绡封泪——这句写别后,翠巾里还残留着泪痕。”(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321页)
夏承焘、盛弢青先生《唐宋词选》注曰:“翠绡封泪:《丽情集》:‘灼灼(妓女名)与裴质善,遣人以软绡聚红泪为寄。’”(中国青年出版社1981年版,第162页)
按:二说相较,夏承焘、盛弢青先生的理解是正确的。但其所引却非《丽情集》原文。宋张君房《丽情集》此条原文是:“灼灼,锦城官中奴。御史裴质与之善。裴质召还,灼灼每遣人以软红绢聚红泪为寄。”
又,在陈亮之前或同时,唐宋诗词中屡见“寄泪”“封泪”语。如唐杜甫《因许八奉寄江宁旻上人》诗曰:“不见旻公三十年,封书寄与泪潺湲。”孟郊《车遥遥》诗曰:“寄泪无因波,寄恨无因辀。”沈彬《塞下》诗三首其二曰:“陇月尽牵乡思动,战衣谁寄泪痕深。”宋苏辙《鲁元翰中大挽词二首》其二曰:“无复放怀哗笑语,挽诗空寄泪潺湲。”贺铸《吴音子·拥鼻吟》词曰:“拥鼻微吟,断肠新句。粉碧罗笺,封泪寄与。”吕渭老《醉蓬莱》(任落梅铺缀)词曰:“梦笔题诗,帊绫封泪,向凤箫人道。”陆游《有自蜀来者因感旧游作短歌》诗曰:“不成题句写幽情,一幅鲛绡空寄泪。”何籀《宴清都》(细草沿阶软)词曰:“青丝绊马,红巾寄泪,甚处迷恋。”皆是其例,可以参看。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选自钟振振:《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  十》,《古典文学知识》2016年第4期)





往期:

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一)

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二)

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三)

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四)

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五)

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六)

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七)

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八)

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九)


——以下内容非正文——






古代汉语文学公众号编辑


~●~●~●~●~●~●~



【古代汉语】
王力《诗词格律》(全集•汇总)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全集 王力主编)

一简对多繁汉字表


兼词、兼类词与词类活用的区分
文言文的修辞
常见文言文代词汇总
常用文言文句式
常用文言虚词王力:古代汉语讲义
《唐宋词格律》导读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姓”“氏”

复旦讲义|古代汉语
同义词和反义词(全文)
否定词和否定句(全文)

视频部分——
北大课堂(部分)
76 《左传》(十五 、十六)
74 《左传》(十三、十四)72 《左传》(十一、十二)古今词义的异同(全集)
通假字与同源字(全集)
古汉语常用字典、辞书、虚词(全集)古汉语常用语法、修辞(全集)汉字的结构和发展(全集)北大课堂| 齐晋鞌之战
古代汉语重点、难点解析17 形声字与声符的语音关系(二)16 形声字与声符的语音关系(一)15 怎样判断入声字14 古文标点的要诀13 古书注解常用术语辨析12 古代汉语的“者”和“所”11 古汉语的第三人称代词
10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09 同义词辨析08 引申义与假借义07 词的本义探求
06 常见部首解说(三)05 常见部首解说(二)
04 常见部首解说(一)
03 假借与通假
02 隶变
01 形声字的形符和声符

武汉大学| 说文解字
导论
“人”类基础字形讲析
人身体器官类基础字形讲析
动物类基础字形讲析
植物与庄稼类基础字形讲析
自然界基础字形讲析
宫室与数目类基础字形讲析
服饰与饮食类基础字形讲析





【古代文学】
《唐之韵》全集(共二十集)
《宋之韵》全集(共二十集)
【唐宋八大家】韩愈(全集)
百家讲坛《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全集)《中国通史》100集

北师课堂|古代文学史
19 《荀子》
18 《庄子》的艺术成就
17 庄子的生平和思想
16 《孟子》
15 《老子》
14 《墨子》
13 《论语》
12 诸子散文概说
11 《战国策》的艺术特点
10 《战国策》的内容
9 《左传》的内容及写作特点(2)
8 《左传》的内容及写作特点(1)
7 历史散文的形成与《尚书》
6 诗经的艺术成就
5 《诗经》的内容(二)
4 《诗经》的内容(一)
3 古代文学史
2 原始歌谣与神话
1 《春秋》与《国语》

国学精品课|《左传》
秦穆公称霸西戎
晋文公重谋守信
齐桓公尊王攘夷
郑庄公小霸
《左传》 导读

北大课堂| 《孟子》精读
孟子的生命历程
课程说明


中国文学史
隋唐部分
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等诗人
大历诗风
杜甫
李白
盛唐的诗人群体
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
绪论
魏晋南北朝文学
小说
辞赋、骈文与散文
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
永明体与宫体诗
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
魏晋南北朝文学 陶渊明
魏晋南北朝文学 两晋诗坛
魏晋南北朝文学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魏晋南北朝文学 绪论
秦汉文学
东汉文人诗
《汉书》及东汉散文
东汉辞赋
两汉乐府诗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
秦及西汉散文
秦汉文学 绪论
先秦文学
先秦文学 屈原与楚辞
先秦文学 说理散文
先秦文学 叙事散文
先秦文学 《诗经》
先秦文学 绪论
绪论


唐诗巅峰:《春江花月夜》
必修1-5古代文学常识大汇总


齐晋鞌之战与华不注山

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十七)
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十六)
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十五)
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十四)
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十三)
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十二)
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十一)
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十)
*
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九)
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八)
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七)
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六)
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五)
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四)
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三)
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二)
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一)



原典
《左传》 10 重耳出亡始末
《左传》 09 子鱼论战
《左传》 08 晋国骊姬之乱
《左传》 07 宫之奇谏假道
《左传》 06 齐桓公伐楚
《左传》 05 曹刿论战
《左传》 04 臧僖伯谏观鱼
《左传》 03 石碏大义灭亲
《左传》 02 周郑交质
《左传》 01 郑伯克段于鄢
《诗经》 08 召南 小星
《诗经》 07 召南 摽有梅
《诗经》 06 周南 汉广
《诗经》 05 周南 芣苢
《诗经》 04 周南 桃夭
《诗经》 03 周南 卷耳
《诗经》 02 周南 葛覃
《诗经》 01 周南 关雎





中国古典文献学
16 《四库全书》
15 清代文献学特征与成就
14 《永乐大典》
13 胡应麟与辨伪学
12 元明文献学特征与成就
11 宋四大书
10 宋代文献学特征与成就
09 唐代佛经翻译
08 隋唐五代文献学特征与成就
07 魏晋图书编纂
06 魏晋南北朝文献学特征与成就
05 汉代经学今古文之争
04 汉代文献学成就
03 孔子文献学成就
02 先秦文献学的特征与成就
01 序言:文献与文献学


【考试】(部分)
【古代文学】考研简答题(九)
【古代文学】考研简答题(八)
【古代文学】考研简答题(七)
【古代文学】考研简答题(六)
【古代文学】考研简答题(五)
【古代文学】考研简答题(四)
【古代文学】考研简答题(三)
【古代文学】考研简答题(二)
【古代文学】考研简答题(一)

古典文献学•考研试题及答案(全集)
古代汉语重点难点复习资料

古代文学考研真题

纪录片
纪录片| 《楚国八百年》
第8集 涅槃
第7集 变革
第6集 劫难
第5集 歧途
第4集 称霸
第3集 受挫
第2集 觉醒
第1集 初生
纪录片《汉字五千年》
第八集 芳华永驻
第七集 浴火重生
第六集 天下至宝
第五集 翰墨情怀
第四集 华夏心灵
第三集 霞光万道
第二集 高天长河
第一集 人类奇葩


~●~●~●~●~●~●~



延伸阅读:
格律本是规律,不用死记,学写诗词先学这七“律”
记忆入声字的方法

国学经典| 增广贤文 (珍藏版)
国学| 长相思,忆长安
经典国学100句,立即让你提高一层境界

礼乐是古代中国统治的政治手段?
“伯”与“孟”是嫡庶之别吗
这70个成语背后都有一个响当当的历史人物
韩非子为我们讲述的那些寓言故事
【文史】你不知道的锦衣卫
44首歌,速记中国古代史全部重要知识点
歷史有幾種讀法
“词学”源流演变考
先秦文学应该重新定位
北宋词与南宋词:不知迷路为花开
典◎27首词,速览宋词史(多图)

中国栽培水稻源自江西万年

古代汉语文学
“查看历史消息”方法(任选一):
1.可直接点击本文顶端标题下方的“古代汉语文学”;
2.手指按住下方二维码;
3.点击本公众号(“古代汉语文学”)右上角三个小黑点。





欢迎加入QQ群    
古代汉语文学[1]QQ群933201038


群内100多篇古代汉语、古代文学专业文章;300多部正版经典古代汉语、古代文学类电子书,群成员免费下载。(此群已满,请加古代汉语文学[2]QQ群:314120068)


QQ群内有300多部经典古代汉语、古代文学、辞书等书籍PDF版书籍可免费下载;群内论坛有100余篇精选文章可免费学习。群内专业人士交流活跃。群成员构成:汉语言文学本科生,古代文学、古代汉语相关方向考研备考的学子,古籍、古文、古代史相关研究人员。(可扫描下方二维码进群)
古代汉语文学[2]:314120068
QQ群二维码
(手指按住二维码,可自动识别)

古代汉语文学[1]:933201038
QQ群二维码
(手指按住二维码,可自动识别)


●以下为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欢迎关注“古代汉语文学”微信公众号:study-CN,可搜索账号关注,也可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后可以点击“查看历史消息”读以前的文章。

古代汉语文学微信公众号




(手指按住二维码,可自动识别,然后关注)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和QQ空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