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影公众》:公众是剧院后排昏昏欲睡的观众
《幻影公众》
作者:李普曼
译者: 林牧茵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3-01
他就像领着我绕地球走了一圈又回到起点,可这起点已经如此不同。
”《幻影公众》是李普曼最富盛名的著作之一,是《公众舆论》一书的姊妹篇。自1925年出版后,本书已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影响持续不衰。李普曼在此书中讨论了传统民主理论的弊端,指出理想中的公众形象只是幻影,并尝试从政治理性主义,精英主义的角度,尝试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
01
向传统民主理论提出挑战
传统民主理论认为公众是至高无上的,拥有超越个体意愿的统一意志,民众的声音代表着上帝的声音。人们被寄予厚望,期望他们能够产生体现普遍意愿的公众舆论,来管理,发展这个社会。他们认为通过社会教育可以培养民众的公众参与能力,以减少民主政治的弊端。
但李普曼对传统民主理论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了挑战:
图为本书作者李普曼
一、理想中的公众形象实际是不存在的,只是一个“幻影”。传统意义上的民主政治对于公众的期望过高,是永远不可能实现的。公众在具体事物上进行专业型决策是不现实的,这些决策本应由相关领域的专家处理。公众对政治事务既不擅长也不感兴趣,他们有自己忙碌的事务,感兴趣的领域,教育应当教给他们如何在这个社会中生活,如何在各自的岗位上各司其职,而不是耗费大量精力和资源去灌输政治参与的理论。
图为钟南山院士,在本次疫情爆发初期,人们面对突如其来的病毒一无所知,而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恐慌,大家都十分期盼专家能够及时分享更多信息以及相关建议。
二、作为旁观者的公众很难真正对政治产生实质性作用。公众错综复杂的个人意愿只能通过被抽象地提取成一个统一的意愿,才有可能被代理,但事实上,根本不可能真正提取出一个真实的统一意愿,所谓的民意只是“聪明人”将公民的混乱愿望经过诸多改造,整合后所形成的官方意愿,最终更是被抽象成仅有的几个选择,然而,人数越多,思想越复杂,抽象出的选择就越模糊,越简单,所以,让公众通过选举来达成民主也只是一种幻想。
三、反对多数原则,认为这是“大众暴虐”。大多数人的意志并不能代表真理,任意人群中51%的多数不能代表美德与智慧,为其辩护并不能让人们看到它的道德优势,而只能告诉人们:多数人的强权必须体现。
多数人真的能代表真理吗,还是真理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其实,真理根本不在谁的手中,而是就在那儿,静默地注视着争执中的人们。
02
试图探索民主优化的新途径
破除公民形象的“幻影”。就如本书中所说:“理想表达的应该是可以实现的目标,否则它将颠覆真正可能实现的目标”。李普曼认为应当承认公众在公共事务中的局限性,去发现他们作为旁观者时能够实现的理想,即让他们团结起来制衡强权专制,尤其是在危机来临时进行干预,制止当局的专横行为,站在掌握大局的局内人身后,为他人坚持合理意愿提供支持。
《外国人永久居住管理条例》草案征求意见时,网友们认为草案中存在巨大模糊空间,反对其贸然通过,并通过各种方式反应意见
主张精英政治。作为局外人的公众应当归位,让相关领域的专家精英发挥所长,才能使公共事务得到妥善处理,国家机器稳定运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公众学会辨认谁才是真正具有行动力的代理人。
03
背后的意义与引发的争议
“我们的同时代的人”,或许是对一个逝去的思想家最高的赞誉吧。在我阅读这本书时,总是有一种李普曼是“我们的同时代的人”的感觉。虽然该书在写成之时,因缺乏论据而遭人诟病,但时至今日,已有无数事件无意间成了李普曼的论据,本书的许多片段即使照搬到报纸上作为评论,也绝不会令人察觉到这已是百年前的文字。虽然现在信息获取变得更容易了,但是个人的能力并没有随之提升,要做出正确的决策依然很难。
2015年英国脱欧经全民公投通过,这一事件出乎许多人意料,成为著名的“黑天鹅”事件,有许多支持脱欧的民众事后称自己根本不清楚这意味着什么
其实整本书字数不多,光译者序和编者序就占了全书的三分之一,但确实字字珠玑。仔细翻看内容后会发现,书中基本全是观点,论据并不充足,这是一本发表自身看法的小册子,逻辑论证并不足够严谨。
总的来说,李普曼对公众是持悲观态度的,但他从未放弃公众,他一直在试图找寻如何更好地发挥公众舆论的力量,他不惜颠覆传统民主理论以追寻民主政治的真相。他批判公众的无知和满不在乎,却又站在公众的立场上去体谅他们的不易和困惑,找寻公众究竟能为公共事务做出什么,这是一名学者的怜悯和善良。
李普曼在另一本著作《舆论》中也指出了民众的局限,认为公众自身的特性决定了其被操纵的宿命。外在世界的复杂性和内在的顽固偏见使公众无法了解真相,做出理性判断。关于本书的详细内容,可以参考文章:《舆论》:对舆论的重新认识
由于他对传统民主理论的无情批判,在评论界造成了很大的争议,他把民主政治的美好泡沫戳破了,指出那只是虚无的幻想。事实上,李普曼的理论确实存在局限性。他过于强调作为个体的人,而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人们的意愿虽然复杂多样,但这并不妨碍他们进行交流,并非每个人都是固执己见,决不妥协的,经过一定的相互协商,并非不能达成某个较为合适的结果。人是独立的,但那只是相对的,我们终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体。
电影《我不是药神》上映后,引起了民众的广泛关注,对于救命药的进口等相关话题开展了大量讨论,最后引起了政府的重视,并推动了我国医药体制进一步改革
虽然《幻影公众》中个别观点稍显偏激,提出的解决办法也有待商榷,但它为我们了解19世纪初期的美国政治提供了一个别样的视角。它显示出的多元化的思维方式,一针见血的评论,不惧权威、毫不留情的批判,以及极强的思辨性,即使是在百年后的今天,也值得我们学习,和对民主制度的进一步反思,瑕不掩瑜,不失为一部政治哲学佳作。
主笔|黄岁春
排版|黄岁春
本文作者
作者:黄岁春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
19级公共关系学本科生
愿你我皆能找到愿意为之付出一生的事物
上图为传说读书会管理人员微信二维码,欢迎大家扫码添加,并通过邀请方式加入传说读书会微信群
【往期热文推荐】
【重磅书评】
公关100本阅读计划 | 鼠疫 | 文化反哺 | 交往在云端 | 消失的地域
从莎草纸到互联网 | 童年的消逝 | 数字麦克卢汉 | 娱乐至死
舆论 | 乌合之众 | 传播概念·Public Opinion
【公关资讯】
水滴筹殴打轻松筹员工 | 鲍毓明事件 | 央视带货 | 涉外事件 | 瑞幸咖啡
淘宝特价版 | 回应“中国病毒” | 肖战227事件 | 完美关系
张文宏走红 | 莫雷与NBA | 李子柒 | 网易裁员 | 滴滴顺风车杀人事件
【大咖讲座】
【营销解析】
【传播科普】
媒介环境学 | 拟像理论 | 网络迷因 | 意义协调管理 | 符号互动论 | 知沟假说
流瀑效应 | 信息茧房 | 议程设置 | 恐惧诉求 | 修辞三要素
文中图片皆为网络资源,仅供学术研究之用。
若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联系邮箱:
cuc_pr@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