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歉占用公共资源”为何成为声明的套路?
不知从何时开始,明星在危机声明回应中,都会提到“抱歉占用公共资源”,尤其是近来一些关于明星的事件中,这一句似乎成为标配。
有一些事件引发了网民广泛的关注。例如肖战227事件,周扬青公开罗志祥私生活丑闻,最近一次是郭涛就其新书中侮辱女性言论道歉……当事人在危机声明中都提到了这一句。
郭涛在新书《父亲的力量》中,写到自己首次打女人,并称“要给她一个底线”,引起了网民关注和批评,郭涛随后就其言论表示道歉
但是这句话的使用场景不止于此,有些明星甚至会就其私生活的公开,或者和别人家长里短的争执中也要用上一句。例如吴尊的婚姻被公开,张亮离婚,张檬回怼张萌……
彭昱畅在其恋情被公开后的回应中,也提到了“抱歉占用公共资源”
对于危机声明中“无意占用公共资源”一句,笔者在此试图从修辞学视角探讨其产生的效果以及问题。
首先,“公共资源”一词在辞格上属于隐喻,其本体是指网民注意力的分配。“公共资源”在此轮被滥用前多被用于经济学和管理学,其含义也多指“自然资源”或“物质资源”,以及“社会公共服务”。最近该词被广泛提及还是在共享单车的不合理投放而占用公共道路中。
微博显示,就城市共享单车停放问题,人们直到目前仍在使用“公共资源”一次
不得不承认,“公共资源”一词的隐喻在危机声明中所运用确实具有创新性,让人眼前一亮。其哪怕对于影响人们认知的作用不明显,也会起到吸引网民注意力的作用。
就目前来看,“公共资源”在最开始使用时并没有引起网民的不解和质疑,反而认为这一隐喻是自然而然地实意表达。这是隐喻使用的较高境界。隆吉纳斯就说:“最杰出的辞格完全是隐而不露,因为不被识别出来的那个辞格”。所以,最开始发明这一隐喻的人确实具有较为深厚的修辞功底。
据了解,最先公开使用“公共资源”一词可能是炎亚纶,而近期该词进入公众视野中可能是起于19年11月张亮就其离婚声明,以及今年2月宝石老舅涉嫌抄袭的回应中。
接着,我们将关注点放到整个句子上,“无意/抱歉占用公共资源”一句首先对于修辞人格的构筑具有重要作用。亚里士多德在其修辞学中指出了三种认为证据:诉诸人格、诉诸情感以及诉诸逻辑。其中,人格诉诸的说服效果最强。
明星就其自身引起网友关注而进行道歉,可以迅速将自己构筑成一个具有诚意和勇气进行公开回应形象。其谦卑的低姿态可以为其之后的解释,甚至辩解增强说服效果。
罗志祥因周扬青发文公开其私生活混乱,而引起网民的围观和批评,罗志祥在回应中一开始就提到“占用公共资源”,对于其自身人格的修辞构筑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其次,“抱歉占用公共资源”可以迅速调试语境,构建良好的修辞关系。明星被迫作出回应通常是遭遇到了紧急事态,甚至引起了公众愤怒,且不论事件本身孰是孰非,明星首先对于其因为自己而引发了大家关注这一现象进行道歉,恰好符合网民对于其回应的期待,并且产生了认同。
肖战工作室就227事件进行公开回应的声明中,首先就其“占用公共资源”进行道歉,有效地平复网民的情绪,当然这也可能是该句真正被滥用的开端。就该事件的详细内容,可以参考文章:何为失语?
网民原本对于该明星持负面态度,其解释很可能会遭遇到大家的“不屑一顾”,甚至被视为一种狡辩和开脱。但是通过一句“抱歉占用公共资源”,可以缓和公众情绪,为文章接下来的内容做铺垫。
基于此,这一句的最佳位置应该放在文首,有一些明星会在末尾提到,其修辞效果可能就会减弱。
吴尊在其隐婚被发现后的长文声明的末尾提到公共资源,其效果可能打折扣,当然也和该事件性质并不特别重要有关
所以,短短的一句“抱歉占用了公共资源”,其实背后拥有巨大的能量,其作用可能远超过人们的想象。但是,就目前来看,这一句似乎有过度使用之嫌,从而也产生了一些问题。
之前提到“公共资源”一词属于隐喻,但是因为其被大量重复使用,似乎有“实意化”的趋势,逐渐变成了一个“死隐喻”而失去活力,这就使其原本的修辞效果大打折扣。
例如对于修辞人格的构筑,原本使用该隐喻可以给受众带来一种真诚、善意的印象,但是现在却因为网民视其为“套路”,而被大家质疑其是否真正具有诚意。甚至出现了网民通过对于“无意占用公共资源”来造句,戏谑化使用的现象。
微博中,人们大量使用“抱歉占用公共资源”进行造句,戏谑化的使用以表达人们对该句套路化使用的不满
所以,根本不存在“以不变应万变”的套路,修辞是需要因时因地,根据具体的受众,以及特定的语境进行机动灵活使用,不允许任何循规蹈矩和按部就班。刘亚猛就认为:“任何僵硬的教条和不变的成规对修辞这样一门说服艺术,都必然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羁绊”。
这就提示我们,虽然“抱歉占用公共资源”曾经一度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为了保证说服效果,明星或者当事人必须进行创新,去发掘新的辞格。“以变生效”才是修辞最为本质的工作原理。
最后,笔者希望,既然明星为自身占用公共资源感到抱歉,那么就不要只是作为修辞策略在危机声明中说说而已,而是尽可能地正确区分好“私生活”和“公共资源”,多利用自身的影响力为公共事务发声,为公民之间形成良好的沟通氛围做贡献。
【参考文献】
[1].刘亚猛.追求象征的力量[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
主笔:李绍宾
排版:李绍宾
【往期热文推荐】
规训与惩罚 | 幻影公众 | 鼠疫 | 文化反哺 | 交往在云端 | 消失的地域 从莎草纸到互联网 | 童年的消逝 | 数字麦克卢汉娱乐至死 | 传播与社会影响 | 乡土中国 | 狂热分子 舆论 | 乌合之众 | 传播概念·Public Opinion
【大咖讲座】
沈健 | 梁玮豪 | 姐夫李 | 李岩 | 仇勇 邓关禹 | 朱丽阳 | 戴宏伟 | 李蕾
彭兰 | 黄河 | 陈力丹 | 喻国明
冷凇 | 陈昌凤
文中图片皆为网络资源,仅供学术研究之用。
若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联系邮箱:
cuc_pr@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