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训与惩罚》:权力铸就监狱的高墙
《规训与惩罚》
作者:[法]米歇尔·福柯
译者:刘北成、杨远婴
副标题:监狱的诞生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3-06-01
这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惩罚景观的旧伙伴肉体和鲜血一一隐退了。一个新角色戴着面具登上舞台。一种悲剧结束了,一种喜剧开演了。这是一种影子表演,只有声音没有面孔,各种实体都是无形的。
——《规训与惩罚 · 第一部分 酷刑》
一、灵魂是身体的监狱:
关于本书和作者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一位热衷于参与社会活动的法国青年,在自己的家中成立了“监狱信息小组”。他带着对监狱和犯人——这种不在主流社会学者观察和研究范围内的群体——的强烈兴趣,通过阅读大量历史上有关犯人行为和监狱制度的书籍,进行了长时间且大量的走访和实地调查,为推动法国监狱改革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青年坚信,只有这些未被正统历史洗刷过的黑暗角落里,才能够真正清楚的看见权力是如何运作的。但后来,“监狱信息小组”被政府封杀,政府权力企图以一只遮天的大手向公众掩盖现代监狱的残酷和权力本身无处不在的渗透。
中世纪罪犯被射杀(奥托·凡·维恩 绘)
1975年,在“监狱信息小组”成立了四年之后,这位法国青年终于将目前为止自己所有关于监狱体制研究的成果以著作的形式发表出来,这本书刚一面世,便引起轩然大波。书中不但梳理了从王权到资产阶级权利的变迁对犯人惩罚制度的改变,还包含了对现代性深深的批判。
这部书就是《规训与惩罚》,而这位当时的法国青年,就是二十世纪最具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被誉为“二十世纪被引述最多的人文学者的”米歇尔·福柯。
本书作者:法国哲学家、社会思想家 米歇尔·福柯(1926-1984)
二、从惩罚到规训:
现代监狱的发展历程
本书的一开头是对西方传统酷刑场景的描写,书中这类描述比比皆是,读来可能会有很强烈的不适感。
书中描写企图刺杀国王的刺客被用“一英尺半长的铁钳”在胸部、腿部、手臂撕下几块肉,然后刽子手将滚沸的松香浇入伤口中,然后用四匹马“拉断大腿,撕裂筋肉,扯断关节”。犯人声嘶力竭的嚎叫,看着自己的肉体被撕成好几块······ 其中的每一个字仿佛都沾着鲜血,不光展示了刑罚的可怖骇人,也显示了权力触手的肆意暴虐。
比起残酷的肉体刑罚,现代监狱则更强调对灵魂的规训。书中以巴黎少管所为代表的现代监狱,其规训的全过程必须受到严格的监视,必须在隐秘的、不被察觉的环境中进行。同时犯人的行动必须严格按照计划好的时间表进行。犯人必须和整体步调一致,节奏统一,人被训练成了整体中的一部分。
传统酷刑 vs 现代监狱
这种转变背后,折射出的是权力对犯人处置的思考和改良。传统的行刑过程,为了向群众体现王权的任意和强大,刑场必须搭建在公开场合,让群众目睹执行的过程。但是这种模式里,受关注的主体并不是刽子手,也更不可能是刽子手背后的权力主体,而是被执行酷刑的罪犯,这就使得整个过程变成了一场充满了不确定性的表演,而表演的主角却是和权力相冲突的罪犯本人。
权力本意在教化公众,但往往民众却会为犯人鼓掌喝彩,权力没有办法深入到民众中去。以刽子手为媒介的权力的远程操控,不但达不到统治者的目的,有时候甚至会与统治者的教化意愿完全相反。这样的惩罚注定是失败的。
图为电影《阿Q正传》剧照,改编自鲁迅同名小说,阿Q在被枪毙前的游街时,百姓们聚集在一起围观并向阿Q喝彩,但是“他们多半不满足,以为枪毙并无杀头这般好看”
而现代社会,统治者面临的却是犯罪率的持续攀升和犯罪人数的增长,像之前一样在公开场合惩罚一个犯人,从资源和成本消耗的角度考虑变得不切实际。
现代社会也不再注重对犯人肉体的折磨,从拘役管制到死刑,都尽可能的减小或免除犯人的痛苦。现代社会关注的重点变成了制定体系完备的法律,将具体的罪行与惩罚建立必然的联系,强调天网恢恢疏而不失,罪行必将得到惩罚。这样便在民众心理培植起了对惩罚的恐惧,同时更重要的是,也使犯罪丧失了诱惑力。
在当下的权力话语下,入狱成为了权力对罪犯的改造。在福柯的眼里,对错都是被权力和文化构建的,他认为,因为社会权力阶层把人视为工具,才会将不好用的工具判为有罪、判为疯癫。而社会中的很多机构的设置——比如医院,尤其是精神病医院,还有监狱——都是用来改造这些“不好用的工具”的。
图为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剧照,包括主角安迪在内的所有犯人都需要在监狱里接受劳动改造
权力机器的目的从来不在乎罪犯个体是否受到最残酷的折磨,而在乎个体是否能成为权力的有效工具和拥趸,帮助权力实现扩张。需要引起关注的是,对肉体的折磨是有限的,哪怕受再痛苦的刑罚,犯人也不会长时间维持痛苦的状态,很多时候甚至都会出现因为刑罚太过残忍,犯人在没有支撑到上绞架就一命呜呼的现象。
换言之,对于肉体的折磨,最大不过一死了之。而对于精神的改造则不同,它的可能性是无限的,一个人的精神可以被改造和塑造成什么样子,全看统治者的规训手段。
而改造人格带来的成效和收益,对统治者来说远比严刑峻法更加可观。所以现代从刑罚向规训的转变,在福柯看来,与其说是人道主义的胜利,不如说是统治者在权力运作上更精明的考虑的结果。
规训的背后是权力机器对人精神的改造(图源:sciencenews)
三、从全景敞视监狱到警察国家:权力如何生长枝蔓?
在书的后半部分,作者通过社会观察,发现并总结出了这样的一种现象,即“对以麻风病人为其象徴性居民”使用“对复杂的拘留空间实施精细的分割”和“使用权力特有的解析分配的办法,区分排斥者个性”的方法来对得瘟疫者在内的一类特殊人群进行集中的管理。
以此为引,以英国思想家边沁(Bentham)的 全景敞视监狱(Panopticon)的建筑学现象为模型,提出了全景敞视主义的理论。全景敞视理论主要包含以下两点:
1.由环形的小隔间构成每个牢房,将犯人隔离开,杜绝了犯人内部勾结的可能性。构成了一种彼此隔离的群居生活。
2.在环形牢房的中间有一座高高的瞭望台,环形牢房内的情景都可以被瞭望台看到,而至于瞭望台上有没有人,在环形牢房内是不可见的。
边沁的全景敞视监狱图纸模型
这种全景敞视主义被称为“不对等注视”,其结果是 “在被囚禁者身上造成一种有意识的和可见的状态,从而确保权力能自动地发挥作用”。
福柯认为,这种监狱的模型能在被监视者心里造成“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会被发现”的观念,从而起到约束行为的作用,权力以一种沉默的、自动的、更有效更经济的方式达到了规训的效果。
这套理论被认为是现代监狱的终极形态,他同时也道明了监狱的本质,惩罚和规训不只是为了消除危险,震慑罪犯,而是被用来纠正、操控和改造身体和灵魂、强化政治权利对每一个人的控制作用。
在全景敞视监狱中,每个微小的行为都变得无处遁形
在讨论完了全景敞视模型和全景敞视主义之后,福柯以对未来权力模式灰暗又窒息的预言结束本书:未来很可能是在全景敞视主义之下建立起警察国家,权力渗透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个人的一切在权力面前一览无遗,所有的一切都会被暴露在强烈的日光之下,唯一不可见的只有权力本身的运行机制,最终一个国家没有任何一项犯罪能逃脱惩罚,但是人们也会没有任何一点点隐私。
读罢此书掩卷长思,感觉一种沉重紧张的气氛笼罩在周围,仿佛自己的周围也被权力的大手死死握住,动弹不得,再也没有挣扎的余地······
图为电影《一九八四》剧照,改编自奥威尔同名小说,奥威尔向人们描绘了一幅未来反乌托邦场景:秘密监视器无处不在,“老大哥”监控着人们的一举一动,人们根本毫无隐私可言
四、内容回顾
恭喜你读完了《规训与惩罚》的书评,你现在已经了解了本书的大致内容。现在我再为你总结一下书中内容的精华。
0
1
福柯的大量作品都关注主流的政治和历史叙事之外的边缘群体,在他看来只有在这些黑暗隐秘的角落,才能更好地看到权力的真实面貌。
0
2
在福柯看来,监狱的产生标志着对罪犯的惩罚方式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传统王权将惩罚直接作用在肉体之上,公开展示自己的权威;而现代权力则同时作用在灵魂和肉体之上,用更加隔离和隐秘的规训方式改变人。
0
3
在惩罚方式的转变背后,是权力运作方式的转变,现代资产阶级的政治权力,与理性和知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对人们更强有力的控制。
0
4
“全景敞视主义”是现代监狱制度的终极形式,它象征着权力以最经济的方式发挥着无处不在的影响,塑造了一个“规训社会”。
在最后,我还为你准备了一张脑图以便你能充分理解书中内容,你可以点击图片将它放大查看并保存,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感谢你,阅读完此篇书评。
主笔:甄国皓
排版:甄国皓
思维导图:甄国皓
本文作者
作者:甄国皓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
19级网络与新媒体本科生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团火,而路过的人只看到烟。”
上图为传说读书会管理人员微信二维码,欢迎大家扫码添加,并通过邀请方式加入传说读书会微信群
【往期热文推荐】
【重磅书评】
幻影公众 | 鼠疫 | 文化反哺 | 交往在云端 | 消失的地域
从莎草纸到互联网 | 童年的消逝 | 数字麦克卢汉 | 娱乐至死
舆论 | 乌合之众 | 传播概念·Public Opinion
【公关资讯】
罗志祥 | 水滴筹殴打轻松筹员工 | 鲍毓明事件 | 央视带货 | 涉外事件 | 瑞幸咖啡
淘宝特价版 | 回应“中国病毒” | 肖战227事件 | 完美关系
张文宏走红 | 莫雷与NBA | 李子柒 | 网易裁员 | 滴滴顺风车杀人事件
【大咖讲座】
【营销解析】
【传播科普】
媒介环境学 | 拟像理论 | 网络迷因 | 意义协调管理 | 符号互动论 | 知沟假说
流瀑效应 | 信息茧房 | 议程设置 | 恐惧诉求 | 修辞三要素
文中图片皆为网络资源,仅供学术研究之用。
若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联系邮箱:
cuc_pr@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