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 |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期刊主编面对面”专题交流精华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外语学术科研网 Author iResearch
欢迎关注我们,一站式获取海量语言学资源
来源编辑:外语学术科研网公众号
敬请星标应用语言学研习,喜欢请点赞,真爱请分享⭐
在6月18日晚“《外语教育研究前沿》期刊主编面对面”专题活动中,主编文秋芳教授等与作者的交流主要围绕论文选题、论文撰写、研究方法选取、审稿意见处理、审稿流程、作者资历、参考文献等方面展开,小编为大家进行了整理,便于了解、查阅!
有时间的iResearchers,欢迎点击观看专题活动完整视频(分两段播放):
如何选题
1. 如何确定选题?选题有哪些注意事项和方向?
首先,要明确选题是否体现了理论和实践相联系。如果从理论出发,一定要有实践案例来演示该理论如何执行。如果从实践出发,最后一定要能够上升到理论,不一定是一个大理论,可能是一个微理论或一个教学原则,但不能只讲实践,比如一堂45分钟的课是如何上的。
其次,关于选题究竟选国外的还是国内的,我通过下面这个例子向大家呈现。最近有一位作者研究教师情绪劳动,这是国外后现代教师理论中的一种新理论,但是,她的研究对象是中国教师,并对国内的教学提出建议。我们期刊现在刊发的文章更多是国内的研究问题,这并不是说我们对国外的理论不重视,而是研究国外的理论一定要跟国内的情况相联系。当然,我们并没有计算过我们刊发的文章有多少研究国外的理论,有多少研究国内的理论,因为这不是我们决定稿件最终录用与否的标准,关键是一线教师读了你的文章以后,会不会觉得有灵感,有改进教学的愿望,或者说是否能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产生新的研究灵感。
总之,理论与实践、国外与国内要结合起来。
选题要有新意、有亮点,要站在读者的角度,思考能不能从这篇文章中得到启发,获得灵感,不能光是复制前人的研究。有教师可能会有疑问:我是一个新手,我早期做研究可能只能做一些复制性的研究。为了提高研究者的素质,复制性的研究是可以做的,但不一定都能很快发表。
另外,从培养教师素质的角度来看,每一个经验不丰富的教师都要通过行动研究,把别人走过的路再走一次,即experiential learning。虽然撰写的文章可能发表不出来,但可以把这种练习当作一个前期预备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慢慢发现一些问题,这也是大家正确对待实践,自己进行研究并发表论文的过程。
2. 是否接受综述类、语言加工、国际汉语教学方法、语言学史课程教学、非通用语种教学等方面话题的论文或教材研究的非实证论文?
如果非通用语种的教学论文只有实践,没有理论,是无法发表的,但若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论文,我们是欢迎的。
关于语言学史课程教学论文,例如教授文学、语言学概论的教师研究如何进行教学改革,只要研究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对教授类似课程的教师有所启发,我们也是欢迎的。
关于国际汉语教学方法的论文,如果还是借用传统的外语教育理论来研究国际汉语教学,可能我们就不大会刊登,但是如果基于国内新的理论假设,如续理论或产出导向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进行一些新尝试,如果有创新,能够对外语教育有所启发的论文,我们也是欢迎的。但是由于篇幅和版面有限,这类稿子不是我们的重点。
关于语言加工类文章,比如心理语言学方向的文章,我们是不刊发的,因为这类文章纯理论的内容更多,与我们的课堂教学联系比较少。
关于综述类文章,我们也不太希望刊发此类文章,比如对language processing的综述,因为对教学的启示不大,跟我们期刊定位不符。但是,如果是关于教学理论类的综述,对我们的实践及国内教学有所启示,是可以的。不过,综述类的论文实际上不太好写,究其原因,一是原始材料非常多,二是要梳理得特别清楚,三是要能够对未来的研究进行预测。要写好综述,一般来讲,都需要做一个博士论文,或者一直从事某方面研究的学者来完成,国外有期刊专门邀请在某个领域做了几十年研究的学者来撰写综述类文章,若自己的研究不够就来撰写综述类文章,这样的文章可能很难发表。
关于教材研究的非实证论文,文老师曾经在国内某期刊发表过一篇关于外语教材编写原则的文章,虽然这是一篇纯思辨性文章,但是基于作者多年编写教材的经验和教学经验凝练出来的原则,对现在的外语教材编写仍有指导意义,那么这类观点性文章是可以刊登的。但是,这类文章通常需要作者具备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对某个领域有自己的看法,提出来的观点有新意,比如怎么建设新文科,这就是非实证性的。
3. 请问期刊对外语课程思政类教学文章有没有特别要求?
外语课程思政研究不要空谈理论,要有案例,案例要有理论依据。
4. 现在有一些期刊采用邀请权威学者组稿的方式收集稿件,请问主编老师们对此怎么看?这对学术生态会产生哪些消极影响?在这种情况下,硕博生及刚毕业的青年学者该如何规划自己的学术发表生涯?
首先,我们确实邀请某些学者组稿,但不都是权威学者的稿件,我们邀请的通常是对某个研究领域有新意的文章。
其次,组稿的文章也是按照正常程序审稿的,并不是说只要是组稿文章,我们就会刊发,所以对学术生态不会产生什么消极影响。实际上,我们是想让研究有专长的人能够引领学界的研究。
对于硕博生及刚毕业的青年学者,一定要明确自己的研究领域,结合自己在硕博期间做的研究课题,进行深挖、拓展,但每年计划发表的论文数量是没有办法决定的,因为能否发表不取决于作者自己。
5. 请问老师们平时如何保持紧跟领域前沿,紧跟时事?如何了解前沿理论?
首先,要经常阅读最新的期刊,以了解最前沿的内容。其次,多关注国家颁布的文件,多听新闻联播,多看教育部网站,以了解时事,明确国家对我们的要求。总之,自己要不断学习,如果仅仅完成硕士或博士论文就不再继续学习,很快就会和前沿或时事脱离。
论文撰写
1. 对书评有没有什么要求,必须是国外新出版的吗?可以是新出版的教材吗?
一般来说,所评介图书一定是与外语教育理论、外语教学实践相关的,并不限国内和国外,但是国外的多一些,因为很多国外新出版的比较好的著作,我们不一定能很快看到,但并不是说我们不刊登关于国内著作的书评。
按照投稿时间来算,所评介图书最好是两年之内出版的,比如说今年要投一篇书评,建议所评介图书最好是2020年或2021年出版的,因为审稿和排期还需要花费一定时间,可能6—8个月,或者即使录用了可能也要再等上2—3期。大家可以想象,如果是三年前出版的图书,等到最后刊出的时候,可能已经过了4—5年了,这可能就有点过时了。
关于书评的内容,首先我们不希望书评是简单地介绍书本身的内容,就好像把书的摘要和提纲目录翻译成中文展示出来。我们其实最希望作者能够呈现所评介图书在其本身的研究领域或者学科方向上有哪些贡献,能够带来什么新的知识贡献或实践启发,希望作者能够把书评写成论述,这样的话,书评开篇要先点明该书立足的学科领域和研究方向,然后再来介绍具体内容,不同的内容实际上是在佐证该书是如何带来这些贡献和启发的。最后的评述特别希望一方面能够对外语教育学科前沿作出评述,另一方面希望能够关照国内外语教育的问题和现状,这样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启发。
关于书评中对图书的内容介绍和评述所占比例,内容介绍部分最好不要超过一半。比如说一篇4000—5000字的书评,我们特别希望单纯介绍书本身主要内容的字数大概为2000—3000字,如果再长的话,关于图书背景、其学科贡献及对我国国内外语教育的启示可能就没有太多的篇幅了,因为书评本身的篇幅就比较少。
2. 引言部分有可能涉及一些文献,文献综述部分还会涉及一些文献,这两种文献可能会有些重叠,该如何处理?
这是一种很普遍也很正常的现象,但是我们在引言部分和文献综述部分引用同一文献的论证目的不同。引言部分引用文献更多地是来说明我们做的研究前人没有做过,重在讨论研究空白,也表明我们的研究是要填补某个研究空白,并具有重大意义。而在文献综述部分,如果我们引用了同一个文献,实际上更多地是在解释我们的研究和前人研究的关系。
3. 讨论部分是文章的重要部分,但是很难写,是否可以从审稿的角度简单介绍一下如何进行讨论?
每篇文章的结果不一样,讨论的角度就不一样。
讨论最常见的问题是很多作者只是简单地对前文结果进行总结,讨论深度不够。因此,建议大家在讨论部分更多地进行阐述,来分析、解释你发现的现象背后的原因,尤其是所探究的若干事物之间的关联。但是,讨论这一关联时,需要与研究结果相勾连,当然,除了基于结果,也可以在前人研究理论的指导下,加上自己的逻辑和推断,作出适当或恰当的推测,这也是有意义的,但是不能讨论得太没有边际。讨论部分一般会出现两类问题:1)太过描述性、总结性;2)太泛泛而谈、太脱离研究结果。
讨论部分和期刊的定位也有联系,讨论本身也要体现学术性与应用性结合、科学性与社会性并重,既要紧密结合自身的研究,又要体现足够的学术性,不能只谈自己的感受,而是从学术角度结合相关文献进行探讨,或从真正挖掘研究的社会意义和应用价值这一角度出发,进一步提炼和升华。总之,要超越前面的具体研究,进行进一步的总结。
4. 教学实践类论文是更偏向于以学期还是学年为单位?
大家可能知道,有一种研究是课例研究(lesson study),就是反复上一节课,然后进行研究,所以研究的关键不是以什么为单位进行,而是要解决什么问题,有的问题不需要那么长时间,但有的问题可能不是一两节课就能解决的。
研究方法选取
1. 请问选取文章一般会考虑研究方法的权重吗?比如,定性、定量文章,或者采用混合方法的文章,会考虑全定性的文章吗?有无研究类型或者研究方法的偏好?
我们对研究方法的选择没有偏好,因为方法是用来解决研究问题的,我们其实更关注大家的选题,至于研究方法,最重要的评判依据是所选用的研究方法到底能不能解决我们希望解决的研究问题。
2. 实证类研究受欢迎,还是理论深度高的研究受欢迎?
不管是实证类研究,还是理论深度高的研究,都需要理论联系实际,从理论的核心问题,或者实际中比较真、比较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出发,来选择自己的选题,并开展研究。
3. 常用的语言数据统计方法有哪些?
从数据统计的角度来说,可以分成参数类和非参数类,现在还有一些比较新的方法。我们的编辑团队、庞大的审稿专家队伍都是比较熟悉各种各样的统计方法,所以大家还是要根据研究的实际需要来选择研究方法,包括统计方法,不必特别担心方法过新或太过传统,导致审稿人对您的文章评价产生一些影响。
4. 请问贵刊要求量化研究提供原始数据文件统计分析结果,对于质性研究需要提供什么素材?
一般情况下,我们不会要求作者提供量化研究中SPSS整个文件夹,但是如果作者使用了问卷,一定要把问卷附在文章后面,也许文章刊发的时候,我们没有版面向读者呈现完整问卷,但可能会通过文字提醒读者,若有需要,可以与谁联系。无论如何,不管是使用问卷还是进行访谈,我们都需要看到作者的原始问卷或访谈提纲,若只呈现了数据,是无法判断研究内容是否正确的。
当然,我们不可能要求作者提供访谈转录的全部文字(可能几万字),但是在文章里提供素材的时候,肯定有引用,在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中,也一定要能够说明数据是怎么分析得来的。虽然我们相信作者不会造假,但还是希望作者能够向我们提供判断你的研究是否可靠的数据。
审稿意见处理
1. 遇到过审稿专家要求把研究问题放在文献综述之后,不放在引言,但是文章没有专门进行综述,因为现有的研究文献比较少,在引言第二段梳理了研究现状,于是没有按照要求修改,同时查看了该刊刊发过的文章,也有将研究问题放在引言的情况,有两点想咨询专家:1)这种情况该如何回复审稿专家?2)研究问题放在哪里比较合适?
文献综述实际上是在论证自己的研究和前人研究之间的关系,比如,我们是要颠覆前人的研究、拓展前人的研究还是综合前人的研究,所以我们无须把综述写得特别长,关键是要说清楚自己的研究和前人研究之间的关系,这是文献综述的核心要义,与研究文献的多或少没有必然的联系。
关于如何回复审稿专家,如果有些审稿意见您觉得特别难处理,或者说您还有其他的想法,还是非常鼓励作者如实把这一情况陈述出来。因为我们的修改说明实际上是一个回应,作者并不一定必须按照审稿意见来修改,审稿过程和复审本身是一个作者和编辑、审稿专家进行交流的过程。所以只要您写清楚原因,说明做了哪些处理,我们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如果我们认为必须要进一步修改,也会再次给您作出反馈。
关于研究问题放在哪里比较合适,我们觉得这与整篇文章的写作布局和架构有关。如果文章的引言部分论证得很清楚,研究空白讲得很明白,研究问题相对来说又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结构性,那么研究问题可以在引言末尾直接提出。有的时候需要通过文献进一步论证自己的研究和前人研究具有什么关系后,才可能更顺理成章地提出研究问题。所以还是取决于自己研究的特点,没有一定之规,但一般不会在引言开头提出研究问题。
2. 作者认为研究有意义,反馈意见却认为无意义,如何处理?
我们特别尊重作者对自己研究的评价,但是我们实际上是在尽最大的努力,根据期刊的宗旨、定位、学术规范等对您的研究作出评价,所以如果双方意见不一致,我们觉得可以鼓励大家通过各种途径来沟通,但是沟通可能不会影响或改变整个审稿流程,这也是国际国内各个学术期刊在处理稿件流程时的一个通行标准。
3. 投稿时,初审认为不错,但要求字数不超过8000,把字数降到8000后,外审专家却说写得不够全面、深入,然后按照外审专家的意见修改后,字数往往会超过9000,请问这一问题该如何处理?
初稿不超过8000字是一个硬性要求,否则可能在预审时就会被退回去修改。但是在修改过程中,我们确实有很多稿件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觉得如果不是超特别多,还是可以在外审过程中接受稿件字数略微超过规定的上限。当然在终审时,整个内容确定以后,还是要压缩回8000字以内的。
当然极少数的情况下,可能也还会超过8000字,所以这不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大家在外审阶段不必过多关注这一问题,还是我们共同努力提升稿件本身的质量。
审稿流程
1. 审稿周期大约是多久?从投稿到录用,再到见刊需要多长时间呢?
审稿包括预审、初审、外审、复审和终审五个环节。预审阶段主要看文章是否符合本刊的定位,即是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学术性与应用性结合、科学性与社会性并重。同时,预审阶段也会看文章的要素是否齐全,是否符合投稿的各项基本要求,包括字数、参考文献等方面。初审阶段实际上是再一次核实文章的方向是否符合本刊的定位。研究设计有无较大问题,从而决定是退稿、退修,还是进入外审阶段。在外审阶段,我们会邀请两位专家对文章进行审读并提出修改意见。作者根据修改意见修改之后还要进行外审复核,复核通过之后可以进入复审,复审之后提交主编终审,这其中每一步都可能会退稿或退修,大多数文章需要退修3—4次,即使到了终审阶段,多数情况下,文章也还要退修几次才能够通过,或者最后还是会退稿。
所以即使所有流程都顺利,且外审复核和复审都只有一次,在这种情况下,一般从投稿到录用也需要3—6个月的时间,如果中间需要多次外审复核和复审,那么审稿的周期自然也会相应加长。从作者的角度来看,如果希望加快进度,一是投稿之前仔细了解期刊的各项要求,确保定位比较准确,也符合稿件各项要素的要求。二是在收到修改意见之后,认真对照意见进行修改,写清楚修改说明,在两周之内完成修改,及时返回,这样可能会节省一部分时间,从而加快整个审稿流程。
另外,文章何时见刊也需要看期刊本身栏目的安排,如果某一期期刊栏目的稿件比较多,还需要根据投稿的时间等待排期。一般情况下,外语教学类的文章比较多,可能等的时间也会相应长一些。关于整个审稿流程,大家都可以通过在线审稿系统实时查看,同时我们每次退修都会发邮件给作者,大家也可以通过邮件和我们联系,随时查看文章进展。
2. 刊发周期漫长,可不可以退稿?
如果期刊已经确认要刊发一篇稿件,但作者提出要退稿,可能不是那么符合学术规范,因为期刊花了很长时间进行审稿。
因此,建议作者首先要遵守学术规范,如果一稿两投,这本身就是违规的。如果确实觉得流程长,愿意重新再去试,我们也不反对,但是如果稿件已经进入了我们的审稿流程,通过了预审、初审甚至外审,这时候作者要是再退稿可能不是很好,当然作者有权利要求退稿,这个是没有问题的。
3. 终审退稿大概有什么原因?
我们现在也在尽量减少终审阶段进行退稿。因为前面经过了那么多流程,到了最后还要退稿,这对双方都是一个不太愿意接受的事实。
虽然终审阶段的退稿率没有那么高,但还是存在退稿的情况,大致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有时候审稿人对我们期刊的宗旨把握得没那么准确,等到终审阶段,主编发现稿子不太符合期刊的宗旨,但是,这种稿件即使被退掉了,也能投到其他更适合刊发的期刊上。
第二,作者将文章改得面目全非,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内容。一般情况是作者发现文章改不出来,所以没有按照主编的意见进行修改,而是干脆重新弄了,这其实相当于换了一个题目,是需要重新审稿的,所以只能退稿了。
第三,文章到了终审阶段,突然发现研究设计有特别大的漏洞,逻辑也不严谨,但这种情况很少见。
总之,我们要坚持实事求是,如果终审阶段发现稿件确实有问题,要坦诚地与作者沟通,讲明问题出在哪里。如果作者有疑问,有时会打电话来沟通,我们会再跟作者讲一遍,一般都能把作者说服,不要让作者觉得我们跟他过不去,非要让他退,其实真的不是这样,每一次退稿的时候,其实我们都是很难过的,犹豫半天,和大家讨论还有没有挽救的可能性,有时候实在没办法挽救了,就只能退稿了。
希望大家明白的是,既然有终审这一环节,就有退稿的可能性,但是我们在尽量把这一比例降到最低。实际上主编每次都付出很多的精力和心血来看每一篇文章,除非这篇文章在研究设计上存在比较大的问题,这种情况下会退稿,其他的文章,主编都会提出非常详细的修改建议,有的文章要经过多轮指导和修改,最后才能录用。
4. 根据贵刊意见得知,文章选题很好,后面论证欠缺,那么被拒稿后,重新修改的稿件能否再投贵刊?
如果我们认为选题很好,又适合在我们期刊发表,后续作过大修,论证有实质性的改进以后,还是欢迎大家再重投的。
作者资历
1. 稿件录用与否是否与作者资历有关?
作者资历不是判断的依据,因为我们的审稿采用的是匿名评审制度,审稿专家并不知道作者是谁,期刊非常注重培养年轻的作者,稿件录用与否,不看作者的学历、职称、职业和院校,只看文章的选题是否符合本刊录用的标准,所以还是希望各位老师作好学术规划,聚焦某一个研究领域去深入思考,从而能够写出更好的文章。
参考文献
1. 可否推荐关于教材开发研究的国外文献?
从更动态地掌握文献的角度来讲,我们推荐大家查看iResearch外语学术科研网(https://iresearch.unipus.cn),至少可以通过三条路径找到相关文献:1)从首页“学术资讯”中直接查看最新出版或引进的文献;2)一级栏目“文献推荐”的二级栏目“经典必读”中列出了某一个领域比较经典的文献,包括著作和论文,比如“教材研究”有专门的中英文教材研究文献;3)一级栏目“文献推荐”的二级栏目“What’s hot”列出了中文文献和英文文献,例如作者若关注国外的文献,可以点击英文文献,按照音序和频率两种方式排列。
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及时关注和跟踪相关文献,但这并不能取代教师平时对某一领域文献或经常刊登类似文章的期刊的持续关注。
其他
1. 比较关心版面费的标准,可否介绍一下?
我们是不收版面费的。
2. 对已在期刊发表过一篇文章的作者,下一篇的投稿是否有时间间隔,比如说刊发一年后是否接受再次投稿?
对同一作者的文章一般一年不会有两篇,但即使是跨了年,连着两期也不会刊登同一作者的文章。
综合编辑:应用语言学研习
微信公众平台审核: 梁国杰
选题宝 |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申报线上培训——语言学专场(8.12日)
在线课程 | 人文社科研究方法——质化、量化、混合研究方法,报名马上学!
文献延伸阅读(研习人指引)
本平台友情整理相关文献索引链接,
欢迎感兴趣的朋友按需选购。
精选推荐
扫码即享限时特惠价52.84元,北大社直销快递包邮
扫码关注↑↑↑ 即可获取最新入群二维码!
目前已有 3.55 万语言文学、区域国别与
跨文化传播学研习者关注本公号
欢迎加入交流群,分享学习,共同进步!
亲爱的研习人,
一起来点赞、在看、分享三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