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熟年消费,就意味着更难做的生意吗?

江建国 感性城市SCity 2023-11-04





1.


未来10年,中国消费市场的重要潜在机会,会在于60后和70后一代——有见识、有闲钱、即将有更多的时间。


这代人历经了改革开放的全过程,也掌握着如今中国最多的社会资源,其中当然也包括财富。他们见识过波澜壮阔的社会变迁,走过文化相对开放的时代,事实上,他们在壮年时期所体验、消费的内容产品,感受过的理念想法,其先进程度一点不逊于甚至超过当下。


有高消费能力,具备高消费素质,退休又将把主流男性从工作中解放出来,把主流女性从家庭中解放出来,因此,我们很有可能正在迎来第一批高质量“熟龄”消费者



2.


因为60后、70后中可能存在这么一批高质量、有享受生活诉求的“熟年”,或者叫做新老人、年轻老人,代官山茑屋书店定位的“激发只有成年人才能享受的业余爱好”策略在国内就有了实现的前提,不少在国外得以证实的老年消费场景也有迎来了类似的客群。


代官山茑屋


几千平的小型综合体,本体是书店,选书思路依循老年人感兴趣的话题去组织,比如健康、医食同源、死亡哲学、宗教信仰;配套是生活必需服务,比如老年人服务的美容院、电动助力自行车的专卖店、提供医疗服务和看管服务的宠物店;附带兴趣商店,比如相机专卖店;调整到更符合老年人的营业状态,比如早上7点开门、更便利的出租车停靠条件。


考虑周到的、舒适的,同时是有厚度的、丰富的、也能为精神世界供给营养的,代官山茑屋针对“熟年”客人的这些商业服务内容,关照到的不仅是他们生理机能部分的刚需,更准确的部分在于,击中了这批客人的一种独特心理状态:


身体的老去不意味着灵魂的疲倦,他们并不希望那么快就被当作老人对待,不希望因为年龄的偏见,而从此与有品质的现代都市生活分道扬镳。


永旺葛西店G.G MALL里

正在阅读的老人


日本是个典型的“深度老龄化市场”,对这个年龄的消费状态已经研究实践了很多年。在日本50-70岁的客人中间,代官山茑屋为什么会成为一个时髦的选择,主要还是因为它满足了将老未老之人的这种不服老心态。它是为这代人自己的需求而打造的,满足了他们在基础需求之外自我探索和成长的需要,对生而为人拥有自尊的需要


身处其中,我们看起来会是一群有品位的、有生活的、焕发生机的老人,即便我们无力再去追逐时髦的服饰,但我们还会来茑屋,保证心智的成长状态。同样的状态在国内的演绎,或许就是那些积极活跃于张园和衡山路8号拍照的阿姨们,对于城市里新开的商业更新项目,他们其实比年轻人要活跃,关键是也更有时间。


很多人会觉得,老年人来得热闹但未必消费,还是低质客群。但有没有可能,是我们未能提供适合老年人消费的场景和产品?



3.


关于转化这件事,这里想提供一个新的角度。

 

一个非常有必要被更多人知道的情况是,人即便进入老年,依旧会拥有诸如被公共认可、被平等对待等复杂的情绪价值需求,在意社会、他人对自我的评价,而且,在各种决策中,老年人会变得更优先考虑自己能否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

 

把这个心理放到现实中来看,当下很多商业其实有意无意都在给老年人设立高心理门槛。一道看不见的墙挡在几代人之间,信息的屏障无形中把这些“熟年”客挡在了店门口

 

图片由Vardan Sevan在Pixabay上发布


去吃饭,什么是gelato,什么是恰巴塔,什么是瑰夏豆,为什么它们会卖那么贵,很需要服务员解释的情况下,你喊我扫码点餐,或者解释了一遍,我其实听不懂,我感到尴尬,觉得自己显得很没见识,最后选择了放弃。

 

去逛零售店,什么叫策展式零售,什么叫买手,这家店里哪些东西是可售卖的、可试穿的,什么样打扮的人是导购,看起来很有设计感的导视标识是要把路指到哪里去,我感到无助、无所适从,最后选择了离开。


本来丰沛的消费欲望,却因为消极的情绪体验而无法引导向积极的消费行为,仔细观察家里的老人,很多情况下他们选择不做某件事,纯粹是因为感到麻烦、有障碍、被否定了。


反过来说,越是面对熟龄群体,供给积极的情绪体验越有必要成为服务的重点,让他们在过程中不断获得肯定和赞扬,而不是试图教育。


足力健广告


服务年轻老人,某种程度上和服务向往中产生活却囊中羞涩的年轻人很像。


对后者,商业可以提供有性价比的中产生活体验装,以满足这类消费者不好说出口的隐秘需求;对前者,商业应该提供的是,面上既不把他们当作老人而特别对待,内里又贴心亲切地给予适老化的产品和服务。读作一视同仁,写作尊重。



4.


无论是有强烈不服老心态的“熟年”客人,还是放眼看更广阔的老年消费者,有几个基本规律还是无法违背的。


比如,老年人很看重社交关系,最受他们信任的背书,永远来自朋友和导购


谁谁谁说这个特别好用,广场舞队的所有人都穿这个牌子的鞋子,谁家的谁谁谁都去打卡了那个新商场,所以我也要拥有。以这种类型的消费,去稳固自己老年生活的社群关系,是熟龄群体最基础的逻辑之一。近几年新出现的能顺利打进老年群体的消费品牌,基本都是因为抓住了老年人的社交需求。


比如从广场舞社群冲出来的

老年新消费品牌爱风尚舞鞋


比如,与其让叔叔阿姨们去接受一个新故事,他们更愿意选择自己熟悉的品牌。


一旦对某个品牌建立信任,老年群体便是忠诚度最高的。包括说老年人依旧会很喜爱百货商场这件事,大品牌、专柜货、更好更及时的售后服务,在他们心里就会与质量更好的判断相挂钩。


做熟龄群体的生意,某种程度上是回归到做品牌最本真的阶段,先得有强大的产品能力、良好的消费体验、可靠的售后服务,才有被认可成为品牌的机会。


老年人很难相信你讲的故事,品牌力也不会来源于你讲故事的能力,这和赚年轻人的钱就不同了。与其听你讲“对自己好一点”,不如听你讲“对自己的肝好一点”,他们的诉求是具体的、直接的



再比如,这是最容易为情感消费的一类人。


为儿女、为孙辈,产品或许有价格但血缘情感依然是无价的,在有限的时间里,如何去创造无限的情感价值传递,创造几代人之间的连接关系,依然是实体商业要深度思考的问题。

 


5.


关于老龄化消费市场的实践,很适合落到社区里去做,即生活的附近。

 

老年人是愿意也有闲去旅游的,代官山茑屋式的项目能成为有吸引力的新景点,而什么样的地方能补足他们更日常的消费场景,就在家附近的集合服务中心会是个好机会。

 

比如我们之前介绍过的春日台市民中心,能提供短期介护服务和洗衣服务,能坐在开放的长椅上看着社区里的孩童玩耍,也会时常组织老人们能共同策划参与的聚会活动,它提供了一个老年人能自然加入社会生活的场合


春日台市民中心


比如永旺葛西店G.G MALL,比普通购物中心更早营业的2到3个小时里,是完全开放给老年人来做健身操、来晨练的,商场的走道也特地加宽成健身步道,还配备有轻度健身房,它提供了一个公园之外老年人聚会活动的场合


老人们在G.G MALL做健身操


再比如你去观察社区附近大型超商一楼的零售店铺,普遍都配备修脚房、裁缝铺、手表维修等基础生活服务,目前知名度最高的老年品牌足力健就在这种空间大批开店。

 

家附近是老年人更有掌控感的区域,他们同时又更相信实体商业的购物体验,如果在步行可达的邻里距离,便能亲身体验鞋子上脚的感觉、拐杖的手感、电动轮椅的乘坐感受、防失禁纸尿布的材质和款式,我想销售情况应该也会变得更好吧。

 


6.


我们常认为银发经济存在有品类无品牌、雷声大雨点小等诸多问题,但或许盲点在于,老年群体的许多需求尚未被市场充分研究,更别提满足和垂直细分,还处在“有得选就不错了”的补足阶段。


其实和商业在做的宠物友好、环境友好、素食友好、自行车友好一样,熟龄消费也是在面向有特定需求的群体定制服务。而某类群体的价值在被挖掘之前,都首先需要被准确的认识。


包括说怎么去称呼他们,叫熟年,叫年轻老人,或是一股脑统称为老年人,背后反映的其实是我们的社会对老年群体的价值判断


茑屋书店系列广告“读书的人”


茑屋书店在一个名为“读书的人”的系列广告里,特地选用了一些老年人作为拍摄对象,视角并不是老年人也能读书,而是去肯定他们作为成年人的消费志趣


永旺G.G MALL的G.G是GRAND GENERATION’S的缩写,引用自作家小山熏堂的定义“GG世代”,他认为55+是生命中最美好的一代人,年富力强,拥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会用多种方式享受生活。


将来中国社会的老龄群体或许也会有更多的名称,走过每十年的跨度都被认为又进入人生的新阶段,有更多团队会去研究他们的喜好和想法,出现更多品牌致力于成为这一世代的精神引领,不因年老而失去为人的尊严,为社会珍视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编辑/佐夫Zoff








项目/

上海·张园/上海·INS复兴公园/上海·现所/

成都·REGULAR源野/成都·COSMO/

成都·远洋太古里/成都·SKP/

北京·冇街/北戴河·阿那亚/杭州·天目里/

深圳·南头古城/广州·未来社HOUSE/

苏州·仁恒仓街/宁波·槐STAGE/宁波·DEMOHOOD/

无锡·运河汇/海口·世纪海角/长沙·INPark/

大阪·SEE SEA PARK/日本·Share Lounge/

日本·春日台社区中心/曼谷·The COMMONS


品牌/

cottee/跳海/Need!/Standard Nerds Club/

观夏/話梅/BAsdBAN/tazaTe/而意/

hAo mArket/Aesop/山海四合/Blue Bottle


趋势/

chatGPT/社群/公共艺术/街区经济/

/反消费主义/捡“垃圾”/市集/

上海和成都的品牌流动/户外生活方式/

小店联合/氛围感/松弛感/主理人/在地化/

茶馆/邀请函/杂志报刊/标准品牌的非标表达


观点/

“网红”商业的渡劫/让商业回到真实中/

如何与独立品牌合作沟通/商业地产人的语言困局/

公共性,城市更新的价值底色/城市更新乐与苦/

成为“六边形”商业人/如何“做死”一个商业项目/

招商的尽头是三观一致/招商创新/未来商管走向何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