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看懂需求,才能看懂商业创新

佐夫 Zoff 感性城市SCity 2023-11-04





“这个项目到底挣钱吗?”

“老板是二代吧,这么有情怀”

“团队是怎么说服领导的?”

“这些品牌为什么会来?给得起租金吗?”

...


关于创新商业项目,这些“夺命连环”的问题你是不是会觉得很熟悉。


事实上,针对市面上大多数被定义为“非标创新商业”的案例,一直都没有停止过被质疑和被审视。并且在项目和行业内外,在不同的业主方不同背景的团队眼里,对这些创新商业的看法往往会两极分化,相距甚远。


是啊,这些项目到底是一阵风,还是真的预示着未来线下商业的一种趋势?毕竟在商业领域,现在是个“万物皆快闪”的时代,始终新的商业案例此起彼伏,形态各异,一会大家围绕着主理人讲故事,动辄回到小体量社区商业,或是继续折腾盒子Mall改造;但关键问题是:时间太短了,更何况中间历经了疫情,相比于一个项目动辄十几年的生命周期而言,两三年的确很难看出什么。


并且,“新”本身就是个难以判断的商业价值维度。


尤其是在那些“风浪很大”的新商业案例里,其实很难判断,人气旺生意好,到底是因为“新”还是因为内在的逻辑成立;并且商业市场本身就是不断流动的,对于不同客群不同城市,和不同的消费场景,“新”本来就是个相对概念:今天的所谓网红新商业,也许是明天日常可见的社区商业,更可能是后天死气沉沉的“传统商业”,万达广场是四五六线城市的潮流时尚地标,而高线城市却动不动比肩东京曼谷伦敦,把垂直主题和客群细分玩到极致。


而就具体项目去横向对比总结,来讨论场景创新方法论,也几乎找不到什么答案。因为每个项目背景和成因千差万别,这不仅是城市区位,定位客群的区别,更多的原因来自于业主方本身:业主的属性与诉求,团队的心态与认知,核心的品牌和内容,具体的操作模式,这些每一样要素其实都至关重要,都是比“创新方法论”更重要的事。


为创新而创新,只是单纯复制其他创新案例的项目,往往消失的更快。复制只能复制出一副没有持续逻辑的躯壳,如果没有对应的团队、资源和投入,以及相应的市场,这依靠投资呈现的“躯壳”很快就经不起市场的考验,做商业不是做展览,不是光呈现就足够的,不是打卡就能让商户活下去的。


直白的讲,商业创新从来都不是一个表面文章,更难以从单纯的呈现去分析判断,因为呈现只占一个完整项目的10%-15%。


只有需求,才应该是商业创新得以呈现的原点。


不论这需求是来自内部或外部的,是已有的还是创造的,但就是因为这些需求提供了足够的动力,让一个个新商业得以顺利落地并且持续运营。


看清楚需求,就看得到创新商业的动力源,就能理解这些创新为何而生,以及这些创新应该满足什么。


上海 Undefined


这个需求来自于几个不同的端口:业主端、品牌端与消费端。


业主端是一个重要的起点。坦诚讲如今不少的创新商业离不开业主方的投资驱动,这里面有机会也有风险。


拜当代的城市规划所赐,商业面对的最大的问题是存量过剩,造了太多本不该出现的购物中心、商业街区、临街商铺,并且远远超过了人均所需要的商业面积,这也是如今做商业很“卷”的根源;并且与此同时,大量由传统百货商场,被市场淘汰而控制的大量商业面积。


这些巨量的商业物业,要不然就“等风来”,等待周边发展成熟之后进行开发,或是呈现之后等待需求上升。然而在当下的这个环境,我们的城市规模和产业内容很难再像过去一样野蛮扩展上,越等越被动,商业氛围和资产价值就越沉默越消极。


而此时创新就是一个被迫的选项,通过一个具有影响力的创新项目,重新激活一个老旧物业或低效的新物业,以至于带动周边一系列的资产价值,带动商圈发展;这是我们都熟悉的模式,让创新来创造价值,提升物业效率。


当然进一步讲,业主方也有各自不同的诉求。


最直接的就来自与业主方里,企业或所有者的个人追求。或是出于社会责任感,与创造公共价值的追求,探索一些商业发展的可能性,去真正改变一个城市区域的生活面貌,也让年轻人,家庭,老人有更适合自己的公共环境...抱着这样的初心,一些不以短期回报为目的的创新商业开始诞生,这值得尊敬,这也是被践行长期主义。


有些业主方有自身相关产业的诉求。尤其是那些在线下娱乐、消费领域有重要投资布局的业主方,本身就掌握着不错的品牌资源,而将这些资源去进行集中,转换到自己获取的物业里,得到更集中的商业资产价值与产业展示平台,反而会更有利于自己的产业投资逻辑,并且掌握真正对于市场的“手感”。


业主方同样拥有获取“好商业内容”的需求。相比“好设计、好物业”,好的商业内容如今是更有效果的稀缺资源,有机会在传统商业品牌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实现“弯道超车”。


好的商业内容绝不仅是传播价值,还可以支撑度假、文旅、超大体量的商圈、以至于数千亩的城市大盘,还能以此孵化出自营的品牌,业态;而创新得到的商业资源,到最后的干货都会回到这些独特的品牌聚集,青年主理人的信任,以及传播在各种消费场景里的“欲望与远方”。


同样,这也是优质的城市公共资源,也可以成为平台未来投资拓展的道具。在获取物业越来越难的时代里,成为勾地的砝码。


当然,也有来自业主方年轻团队的需求。在讲究提效提质的存量商业时代里,如何去做出叫好叫座的商业创新,其实是年轻一代的甲方商业人的共同目标,也是新商业人的上升通道。成就项目,成就平台,同时也能成就自己,拓展个人的商业能力边界;这是难得的职场理想状态。


有些团队在离开业主方平台之后,最能代表自身能力的,就是去做这么一个亮眼的创新项目。


商管能力一直都是有点“虚无”的能力,往往与所在平台和资源价值搅在一起,并且这不是一种外化的个人技能,而是需要依托着项目才能完整表达,不管是做轻资产还是顾问服务输出,离开甲方平台,拜托甲方束缚之后,作品式的创新项目永远是最理想的商业能力背书,有不少的创新项目也是被这种创业团队的“Show case”需要而诞生。


成都 Regular源野


想法很美好,但任何想要创新的商业项目要想成立,绝不可能只是业主方的单一行为,它更需要品牌方的认可与回应,否则就是无意义的自嗨,除非全部自营。


事实上,就个人的观察,品牌方其实更需要这种商业创新。


并且在这个浪潮里,业主方是有机会去通过创新项目建立一些“新甲方优势”,不是依托核心区位与高品质大体量项目,而是依托差异化的场景表达与彻底的客群细分,在商业物业饱和的环境里去创造独一无二的项目,品牌不得不来的项目。


如何理解?


在过去的3-5年里,国内诞生了足够多的新消费品牌,基于高度成熟的供应链,这些品牌存在于各种类目中,香氛洗护、生活杂货、餐饮服饰、街头潮流...这些类别都离不开线下体验。


而当这些品牌在开店时,除了销售、氛围、和体验,也越来也思考如何在空间里表达品牌。


是的,有太多的国际时尚同行同行“珠玉在前”,从Apple到Aesop,身体力行的表述了“线下门店的价值,线下如何做场景做内容做体验,线下如何成为新的传播与事件热点”,对于新国牌来说不可能不动心;但问题在于,在大多数的传统购物中心里,或者是求稳,或者是路径依赖和思维惯性,这些项目的品牌组合的价值链条基本还停留在过去的状态:即“国际重奢”开始一路向下的逻辑,等轮到国产品牌时,常常没有什么好位置和好的商务条件。


对于这些新品牌而言,要想表达品牌个性,要想在线下做Branding,就需要好位置,独特的周边环境,相对自由的发挥空间等等,很显然大部分的传统购物中心并不合适这个逻辑;当然有不少的品牌会选择“上街”,可问题在于,不是每个城市的街道商铺都像上海一样成熟,商业租赁发达且有契约精神;离开上海到其他城市,大概率会独自遇到街上的“恶霸”,高昂的转让费和各种不可控的社会因素。


这些新国牌还是需要商管,需要一个有稳定运营且能有一定自由度的地方,需要一个本地能接得住的“夹层”;而这个时候,这些非标创新商业和“新国牌”们会成为天生的伙伴,大家都有对场景创新的需求,可以在传统的租赁关系之外,做物业的定制,做活动,做内容,还能认识一大帮本地的品牌朋友。


而当这些品牌,不管是新消费品牌还是本地的主理人式的品牌,新锐的独立品牌在一起时,他们自然会呈现出与传统商业截然不同的商业面貌,让这些创新商业“有血有肉”,让项目体验更加独特和丰满。


这些非标创新商业自带的内容和故事,或许是来自老物业改造的,来自整体产品设计理念的,来自于“在地化和公共性”,以及新的场所价值观和对品牌的排列组合,也同样是对新品牌门店的“加持”;当然,这种加持的能力,是需要和品牌方能达到共同的认知层面,同样不能是项目方的自嗨。


当然不只是“新国牌”,传统品牌也在放下过往的偏见,去体验和尝试这些创新商业。


传统同样品牌同样面临者年轻化的问题,需要获客,也需要新的流量与曝光度。发生在这些新商业里,越来越多的传统品牌快闪和策展,就是一种开始,再下一步就可以是大牌副线的入驻,以至于全面参与;这些传统意义上“不在主流视线”的新商业,逐步吸引传统品牌只是个时间问题。


和商业直接to B不同,品牌是直接to C,他们对客群更敏感,他们自己的客人,以及希望得到的新客人在哪里,他们自然也会出现在哪里;所以所有最后的需求,依然会回到消费端,回到最直接的顾客消费体验,这是最根本的动力。


那么这些创新商业是如何吸引新客群的?


上海 现所


人是社会动物,人有社会属性,人永远需要真实的空间发生社会活动,而新的高价值客群始终在追逐属于他们的场所。


严格意义上讲,并不狭义的理解只是年轻人,而是有自我要求,对内容敏感,对社交空间和公共环境有要求的一些人,他们的高消费能力对应着他们的高认知,所以他们始终都要出现在城市里“独特的”场所。不仅仅只是体验一些新的,而是认为自己就应该出现在这儿,这里代表了他们自己的生活态度。


简单来说,他们需要“自洽”或者说气场匹配的地方。要让自己的外在传达,内心状态和这个地方的气氛相对应,让心情得到放松和缓释,同时也能在这里遇到契合这种状态的伙伴。


而这样的场所,一方面会指向新的分类维度。事实上传统购物中心只用年龄、职业、阶层来去划分客群是非常过时的一件事,这些维度都过于粗暴简单,他们需要被认真对待,特别是关乎价值观。


为什么年轻人喜欢街头。是因为街头不刻意,街头去阶层,街头没有繁文缛节,街头更是自由和开放的,人和人在街头相见时轻松的事情,同样人和品牌也需要街头式的相见,离开传统商场的“论资排辈”,大家需要一些卸下身份感的公共环境,才有机会平等的彼此认识,而不是一眼就通过“档次”来先入为主的判断。


新的客群也需要场所带来的信任感转移。这里有他们喜欢的一家店,同样自然而然的,这家店附近应该也有类似价值观的品牌、市集、和活动的聚集。


这些场所就是新生活态度的“圣地”。只不过不与太直接的宗教相关,而是和价值观相连,最终用公共空间,公共景观以及各种商业场景的形式来暗示出来,自然而然的去筛选出一部分客群,虽然与此同时也在拒绝另一部分人群,但重要的事情就在于“筛选”。


创新商业的客群逻辑也在于此。客流的垂直精准,远比所谓的客流量大要重要,除非是大体量项目,商圈核心项目或是社区商业,客群可以混杂一些,而创新商业的使命就是去筛选出独特的客群,虽然其他客人可以来体验打卡,但的确要坚定的“排他”,来保护好自己最核心的客人。


只有这样,才能让所有事情有始有终。相对应的品牌会没得选,因为除了去核心商圈的项目,就只能来你这里,扎堆在一块效率更高,成本更低,消费目的会更精准。


成都 SKP


还有一条更直接的需求,来自城市,来自G端。


什么是未来的新城市地标?还会是超甲超高层吗?还是巨大的城市公建,展览馆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或是千篇一律的仿古风情街?这是上个时代的思维,用巨大的,纪念碑式的建筑来彰显城市规模,但这种形象只是一个城市天际线,它与具体的生活无关,和城市的大多数人无关。


在今天,很少人天天还要去拍高楼大厦。而流传在社交媒体上,越来越多的城市魅力,新的城市符号,城市名片,来自于街头巷尾的商业形态。


而这这些“非标创新商业”无疑是一个理想的载体。它们生长在本地,适应这里的气候和生活习惯,本来就独一无二,更有能够代表这个地方的本地品牌,也有来自这里的好产品,和有意思的人。所有人都可以来体验,来感受,来留下不同的记忆,这种价值不可取代。


或许开发模式需要改变,产品设计需要打磨,但创新的商业形态终究是不可逆的趋势,它来自于真实的市场需求和城市需要。


唯一的重点是,它需要足够开放和真诚,不能带着过分强烈的主观。


做商业创新是需要主观的动力和热情,但更重要的是要去邀请所有相关的,来自品牌的,来自周边居民和顾客的共同参与,我们需要一个大家真实认可的可持续新商业,让每个创新的动作都有迹可循;而非一个刻意炫技式的,“为创新而创新”的商业“作品”。


投资驱动容易太主观,运营驱动又容易太现实太无趣,可持续的创新商业,一定会被真实的需求建立。








项目/

上海·张园/上海·INS复兴公园/上海·现所/

成都·REGULAR源野/成都·COSMO/

成都·远洋太古里/成都·SKP/

北京·冇街/北戴河·阿那亚/杭州·天目里/

深圳·南头古城/广州·未来社HOUSE/

苏州·仁恒仓街/宁波·槐STAGE/宁波·DEMOHOOD/

无锡·运河汇/海口·世纪海角/长沙·INPark/

大阪·SEE SEA PARK/日本·Share Lounge/

日本·春日台社区中心/曼谷·The COMMONS


品牌/

cottee/跳海/Need!/Standard Nerds Club/

观夏/話梅/BAsdBAN/tazaTe/而意/

hAo mArket/Aesop/山海四合/Blue Bottle


趋势/

chatGPT/社群/公共艺术/街区经济/

/反消费主义/捡“垃圾”/市集/

上海和成都的品牌流动/户外生活方式/

小店联合/氛围感/松弛感/主理人/在地化/

茶馆/邀请函/杂志报刊


观点/

“网红”商业的渡劫/让商业回到真实中/

如何与独立品牌合作沟通/商业地产人的语言困局/

公共性,城市更新的价值底色/城市更新乐与苦/

成为“六边形”商业人/如何“做死”一个商业项目/

招商的尽头是三观一致/招商创新/未来商管走向何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