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元代文学通论》:一部元代文学研究的通观性、实证性与总结性巨著!

东方出版中心 蒙古史与元史学术兀鲁思 2023-09-19


“ 

本书是元代文学权威查洪德教授十年磨剑之作,以通观性视域加实证性文献对元代文学现象作了精细深微的辨析,涵盖元代诗歌、散曲、杂剧、散文等体裁,准确体察出元代文学特色、文人精神与文学流派的衍变,全面勾勒出元代文学的真实面貌,廓清了对元代文人世风的长期误解。





01

本书概况

《元代文学通论(全三册)》


作者:查洪德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出版时间:2019年12月

页数:1368页

开本:大32开

包装:精装

定价:258.00元

ISBN:978-7-5473-1565-1


作者简介

查洪德(1957—  ),南开大学文学院杰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内蒙古元代文学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全国模范教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元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古代文论学会常务理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多项。著作入选《国家哲学社科成果文库》,获第八届全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第四届全球华人国学成果奖”。主要著作有《理学背景下的元代文论与诗文》《姚燧集》(整理)、《元代诗学通论》《元代文学通论》《元代文学散论》等。


内容简介

本书是元代文学研究权威专家查洪德教授十年磨剑之作。全书以通观性视域加实证性文献,对元代文学现象作了精细深微的辨析。内容涵盖元代诗歌、散曲、杂剧、散文等各种体裁,准确体察出元代文学特色、文人精神与文学流派的衍变,全面勾勒出有元一代文学的真实面貌,廓清了长期以来人们对元代文人及世风的误解。

编辑推荐

★元代文学研究专家查洪德教授扛鼎之作

本书作者查洪德教授是元代文学研究专家,数十年致力于元代文学研究,主持并完成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本书2018年由东方出版中心申请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是查洪德教授元代文学研究的总结性成果。

★通观性视域,打破以往研究的局限

20世纪元代文学研究成绩辉煌,但受意识形态的影响,很难客观;虽然元杂剧研究达到一定的高度,又总是一枝独秀。查洪德教授对元代文学作整体审视,解决了元代文学研究残缺与割裂的问题,全面而完整地把握元代文学,进而探寻元代文学独具的特色和独有的价值。

★实证性文献,探求元代文学的本真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代,倘若对这一特殊性不甚了解,就不可避免地用主观的想象代替历史的考察,从而产生误读和曲解。作者在征引文献时,主要以元代文献为依据,去伪存真,尊重文献原意,客观评价、准确认识元代文学。


目录

上册:总论

绪论  元代文学研究的审视与思考

第一章  元代文学发展的社会环境

第一节  社会失序与道德失范第二节  宽松的思想和创作空间第三节  等级观念之弱化与文人独立品格之形成

第二章  大元气象:元代文化精神的基本概括

第一节  文人对大元气象之铺张第二节  “混一海宇之盛”与“王化大行”第三节  大元气象之大气包容第四节  元代文学中体现的和谐精神第五节  大而疏略

第三章  厌乱思治:元代各体文学的共有主题

第一节  去乱求治:中国古代学术的一个永恒课题第二节  元代文学对世乱的描述第三节  乱由上作:朝廷为世乱之源第四节  教化不行与官德丧失第五节  治民之官成世乱之源第六节  荒年因政乱而成灾第七节  僧道横行为一大乱源第八节  文人的乱世诉说:恐惧、无奈、哀伤第九节  对清平之世的向往

第四章  文与道一:基于元代现实的理论思考

第一节  文道之分:宋代道学家与文章家各为道统与文统第二节  文道俱弊:宋元之际基于学术关怀对文道之分的反思第三节  文与道一:元初基于现实关怀的理论思考第四节  救时行道:现实要求“文与道一”第五节  从“文以明道”到“文与道一”:寻找文道关系论的最佳表述

第五章  多源归一的元代前中期文坛

第一节  早期文坛:元代诗史的奇异开端第二节  前期文坛:承金末宋季而南北并盛第三节  中期文坛:至清至和的承平雅颂之声

第六章  多元竞胜的元代后期文坛

第一节  修三史及《唐音》所隐含的文坛走势第二节  文人的末世预感与后期诗记灾记乱之作第三节  元后期文学活动和诗总集编刊第四节  元后期的诗歌流派和类诗人群第五节  元末文人的政治抉择与元代文坛的大结局

第七章  元代文学观念的多样性

第一节  多元文化空间与文学观念的多样性第二节  宽松环境中文学观念之歧见纷呈

第八章  元代之区域学术精神与文坛风貌

第一节  前期南北抗衡第二节  中期东西竞胜第三节  后期吴越对峙

第九章  元初北方的学术格局与文学的地域分布

第一节  经济之士与邢州学派诗文第二节  义理之士与怀卫学派诗文第三节  辞章之士:从东平行台到世祖时期之翰林院 

中册:文坛特征风气论

第十章 元代文坛特征论之一:文倡于下

第一节 政府职能的缺失与文人的自发作为第二节 文坛领袖多在野第三节 文学活动多民间自发第四节 文学史研究的误判

第十一章 元代文坛特征论之二:雅俗分流

第一节 儒士分化与创作之雅俗分途第二节 对“道”的不同态度是一道分水岭第三节 消除对两个作家队伍的两种误解第四节 雅俗作家队伍之关系

第十二章 元代文坛特征论之三:华夷一体

第一节 “声教大同”背景下蒙古、色目士人群之形成第二节 多族士人的社交网络及交际中的深度融合第三节 多族士人之国土、国家与文化认同第四节  车书四海同:书同文,文同趣

第十三章 元代文坛风气论之一:游历之风

第一节 元人之游及对游的认识第二节 游风兴盛之原因第三节 游历与诗文第四节 以诗纪游与采诗之游

第十四章 元代文坛风气论之二:隐逸之风

第一节 元人隐逸之风被夸大第二节 隐逸观念之考察第三节 元人隐逸情况的大致描述第四节 南方三代隐士的不同状况与心态第五节 充溢于元代文学作品中的隐逸意识

第十五章 元代文坛风气论之三:雅集之风

第一节 元代前期有官方背景的文人雅集第二节 大都与杭州的文人雅集第三节 文人雅集的心理探寻第四节 元代文人雅集的纯文人化色彩

第十六章 元代文坛风气论之四:题画之风

第一节 元代书画收藏品题风气之盛第二节 元代题画之风何以兴盛第三节 诗画相资第四节 画助吟思第五节 题画之社会功用助推题画之风第六节 元代题画诗内容的倾向性

第十七章 元代文坛风气论之五:赏曲之风

第一节 文人赏曲之风何以盛行第二节 赏曲是元代文人生活的重要内容第三节 题诗(词)赠妓形成风气第四节 元代文人与歌妓关系再认识:因品格才艺而结缘

第十八章 元人诗风“清和”论

第一节 “雅正”“清和”辨第二节 清与恬淡第三节 和与平易第四节 尚“清”诗论第五节 尚“和”诗论第六节 “至清至和”之诗美理想

第十九章 “海宇混一”鼓舞下的元代盛世文风

第一节 “海宇混一”与文人凌跨古今的盛世之感第二节 文人对盛世文风的追求第三节 客观认识元代盛世之文

下册:体派综论

第二十章 “元诗四大家”与元诗“治世之音”

第一节 “元诗四大家”概念的形成第二节 “盛世之文”“治世之音”的倡导第三节 虞集诗体现的元诗风貌第四节 杨载与范梈:古雅与清新第五节 “四大家”别调揭傒斯

第二十一章 元代传记类文章的传奇性

第一节 传奇人物的人生记录第二节 以传奇手法记奇异之事第三节 普通人物传记中的传奇因素第四节 “怪力乱神”进入高文大册

第二十二章 元曲家的士人品格和杂剧中体现的担当精神

第一节 元曲家的士人品格第二节 元杂剧体现的担当精神

第二十三章 元杂剧的淑世精神与社会重建意识

第一节 “有补于世”:剧作家淑世精神的体现第二节 代表性作品“反传统”辨第三节 以刺世之笔促社会重建

第二十四章 元代散曲的“野逸”之趣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到底如何概括元代散曲的文体特点第二节 “野逸”概念之追溯第三节 元散曲“野逸”之趣的表现形态第四节 后期“清丽派”曲家的野逸之作第五节 “野逸”趣味之营造

第二十五章 从苏门学派到中州文派

第一节 学派宗主许衡的道与文第二节 苏门学者的诗文创作第三节 姚燧:承苏门之学开中州文派第四节 以信史之笔为文第五节 正中见奇

第二十六章 姚门文章家群的人格与文品

第一节 姚门文章家群核心成员考之初步考察第二节 姚门文章家的作为与人格第三节 姚门文章家的文品

第二十七章 从金华之学到金华之文

第一节 金华之学流为金华之文第二节 金华三先生的诗文理论第三节 金华三先生之文第四节 金华三先生之诗第五节 宋濂的文论与诗文第六节 王袆与胡翰的文学成就第七节 遗民戴良

第二十八章 刘辰翁与庐陵文派

第一节 刘辰翁的领袖作用第二节 赵文的理论与创作第三节 元初庐陵文派代表刘将孙第四节 庐陵文派后劲刘诜第五节 邓光荐、刘岳申及庐陵文派其他作家

附录 审视成说与学术求真:我们如何研究元代文学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后记




02

本书绪论元代文学研究的审视与思考

元代文学研究一直是中国文学史研究中很独特的一个时段。在 20世纪初至今的百余年中,元代文学研究取得了令人敬佩的成就。进入21世纪以来,元代文学研究又呈现新的气象,一些以往未涉及的领域得以开发,以往研究中的一些偏失,也得以纠正。但客观地说,学术界对元代文学的认识,离全面、客观评价元代文学,还有不小的距离。清末人曾廉考察元代文人行迹,深深感佩元代文人志趣之异:“余美夫元时人士皆竞于文学而不竞于禄仕。”为什么会如此呢?他认为,得益于元代独特而宽大的文化政策:自元初世祖皇帝尊重隐逸,人不必仕宦,且禁网疏阔,人得行其志,“于是士气奋兴,多务潜修,而捐门户、惜气类。吕徽之、吾邱衍、褚师秀,皆寄身破屋,傲睨公卿;贯云石遂以勋贵旧家,脱屣千乘,流风所被,至于山巅海澨,骚人墨客,莫不开舍结社,讲学论文,矜风雅矣。迹其栖迟衡门,倚湖山而挹风月,舒怀醉歌,雍雍乎有文酒之乐,而无孜孜利禄之心……天下既以风 雅相尚,故人皆忘其贫贱而好高蹈,非尽干誉,亦足以立名也”[1]

他对元代文风之盛的认识,在古代文人中是少有的。他的认识,是建立在深入考察文献基础之上的,因而是可信的。客观全面地认识元代文学,就应该像曾廉那样,从原始文献中得出结论。元代文学是特殊的,其特殊性源于元代文化的特殊性。元代文化的特殊性表现在许多方面,其中最为突出、对文学影响最大的,是元人观念的多元。元代在意识形态领域没有强制性的导向,政治力量基本上不介入文学活动,诗人、作家写什么,怎么写,是自由的,也是自主的,加之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阶层文人观念的差异,观察认识问题视角也各不相同,这就带来了元代文学观念的多样性,以及文学内容和价值取向的多样性。元代文学的多样与多元,在中国文学史上是独有的。但同时,在一个大一统的国度里,不管其民族构成怎么多样,区域文化有多少差异,在文化和精神上,必然有某些同一的东西在,我们称之为共有文化精神。在元代中国这同一时空中的文学创作,无论地之南北、人之华夷、体之雅俗,都必然体现这共有的文化精神。元代文学的研究,应该努力揭示和把握这一共有精神。正因为有这共有文化精神的统摄,元代的中国文学才是一体的,也才有中国文学史上“元代文学”这一概念。相应地,元代文学史研究者,就应该用通观性眼光对全部的元代文学作整体的把握。

元代文学不同于前代文学:不仅新兴文体杂剧、散曲为前代所无,元曲所体现的观念与审美趣味与前代文学有别,即使传统文学样式如诗文,也与前代不同。以诗为例,在元代,文人们已经不可能用诗歌换取社会政治地位,也不依靠诗歌博取声名。在元代写诗,不需要歌时颂圣,也没有必要刻意炫才。不能靠诗歌致显达,也不会因作诗而获罪。写诗不需要婉曲其语,深晦其意。人们读元诗,觉得没有唐宋诗那样意蕴深厚了。元代诗人几乎没有前代诗人那样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诗中也少有刻骨铭心的人生体验和对人生问题的深邃思考,这都使得元诗似乎不及唐宋诗。但诗歌创作没有政治意图的助推,也就摆脱了政治的桎梏。元代诗歌与以前诗歌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回归诗人自身:诗歌成为文人生活的一部分,写诗不是为了给人看,只是自我情感以及朋友交往的需要,“自乐吾之性情”“以诗为日用”[2]等新的观念在元代产生并为不少人接受。元代诗歌于是呈现了不同于以往的新面貌。

文学变了,我们认识文学的眼光也应该有所变化,用新的标准对元代文学作出价值判断。

因此,我们需要对以往的研究作一回顾与审视,对有关问题作一梳理。

以往研究的再审视

20世纪以来的元代文学研究,可以20世纪末为界,分为前后两段。差不多整个20世纪的元代文学研究,基本上是杂剧研究一枝独秀。20世纪末以来,杂剧研究突然转冷,代之而起的是元代诗文研究。

用批评的眼光审视20世纪的元代文学研究,感觉有两大缺憾:残缺与割裂。所谓残缺,即杂剧研究的一枝独秀。杂剧以外的其他文体,很少受到关注。我们写作的元代文学史,不是完整的而是残缺不全的元代文学史。所谓割裂,是说各文体研究之间的相互孤立。也有少量的其他文体研究,但各文体研究,互不关联,各说各话。甚至同为元曲的杂剧与散曲研究,也相互无关。若追寻造成残缺与割裂的原因,则是因观念的遮蔽而残缺,因不具通观视野而割裂。

在谈论观念的遮蔽之前,先要重温老一代文学史家罗根泽先生在六十多年前给我们的告诫,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第一篇第一章《绪言》之十《历史的隐藏》中说:史家的责任是求“事实的历史”之真,但“事实的历史”之真却往往隐藏不见。隐藏的方式很多,大体可归纳为“原始的隐藏”和“意识的隐藏”。他所谓“原始的隐藏”,由于史料的缺陷,在元代表现得特别突出,且已经是在千年之下无论如何也无法补救的了。我们要时时告诫和警醒自己的,是如何尽力避免“意识的隐藏”。罗根泽说:

“意识的隐藏”由于编著者的成见。哲学家不妨有成见,有成见往往可以创造独特的哲学。历史家最怕有成见,有成见则“事实的历史”便被摈于你的成见以外,使你不能发现。成见的养成是多方面的,而最重要的是时代意识。[3]

由于“成见”的遮蔽,“合于自己意见的史料能以发现,异于自己意见的史料容易忽略,而历史真象,便隐藏不见了”。如何避免“意识的隐藏”?他给我们开的药方是“超然”:“因此编著历史者,应当有一种超然的态度。否则虽立志‘求真’,而‘真’却无法接近。譬如编著中国文学史或文学批评史者,如沾沾于载道的观念,则对于六朝、五代、晚明、‘五四’的文学或文学批评,无法认识,无法理解。如沾沾于缘情的观念,则对于周、秦、汉、唐、宋、元、明、清的文学或文学批评,无法认识,无法理解。”[4]


【注释】

[1] 曾廉:《元书》卷九十一《隐逸列传》,清宣统三年刻本。[2] 刘将孙:《养吾斋集》卷十《九皋诗集序》《蹠肋集序》,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99册,90、91页。[3] 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第1册,22页。[4] 同上书,第23页。





03

精彩文摘1

元代文坛特征论之一:文倡于下

元朝尚武,而在朝在野的文人却极力强调“文”之不可轻,程钜夫曾说:“文之盛衰,世道之占也。”这是站位极高且极具代表性的说法。接下来他说:

我朝之盛,自古所未有,独于文若未及者。岂倡之者未至,而学之者未力耶?今天子方以复古为己任于上;弘其风,浚其流,懔焉而任于其下者,非我辈之责耶?[1]

“文”之不够“盛”,关键在“倡之者未至”,这确实是问题的关键和要害。至于“今天子方以复古为己任于上”,当是指仁宗开科举等一些文化举措,这些应该视为朝廷对文化的倡导,但远不足以改变朝廷对文化“倡之者未至”的状况,程钜夫这些话,只是表达了他希望借此在天下大扇文风的愿望。后人也指出过元朝文化倡导的缺失,如晚清况周颐论词而涉及音乐,说:“士夫精研宫律者有之,未闻君相之提倡。”[2]在古人的观念中,礼乐是“文”的核心。缺乏对音乐的倡导,是文化倡导缺失的一种表现。

元代没有明确的文化政策,当然也不会有与之相应的有力措施。忽必烈反对文人把精力花在诗歌上,认为赋诗无益修身,无益治国,甚至认为写诗文不如工匠技艺更有用,说:“高丽,小国也,匠工弈技,皆胜汉人,至于儒人,皆通经书,学孔、孟。汉人惟务课赋吟诗,将何用焉!”[3]他的这些观念影响并引导着文坛。仁宗时开科取士,《行科举诏》言:“举人宜以德行为首,试艺则以经术为先,词章次之。浮华过实,朕所不取。”[4]其导向沿忽必烈而来,对文风的影响和引导,是很明显的。

元代皇帝除文宗外,大多不关心文化和文学问题。与其他皇帝不同,文宗是重文的,他建奎章阁,日与文人品书鉴画。奎章阁文人们也以文采相尚,赠答唱和。这与世祖以来重实用的导向异趣。所以文宗去世后不久,奎章阁文人就连遭弹劾,被贬或被逐。奎章阁文人散去,重文的风气也随之消歇。整个元代,文化和文学,基本上是在没有政府主导,当然也没有管理的情况下自发活动、自然发展的。文的倡导不在朝廷而在民间,不是政府而是文人个人,我们把这种状况概括为“文倡于下”。

元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很特殊的时代,元代文坛也表现出不同于其他时代的鲜明特征,其中“文倡于下”是一个基本特征。要认识元代文学,就应该了解和把握这一特征,可以说,它是正确认识元代文学、元代文化的一大关键。元代文学的很多现象与特点,都与这一特征有关。

“文倡于下”之说,出自明人何景明,其本意并非说元代,但借来说明元代的文坛情况,却非常合适。他说:

夫文之兴于盛世也,上倡之;其兴于衰世也,下倡之。倡于上,则尚一而道行;倡于下,合者宗,疑者沮,而卒莫之齐也。[5]

我们不管他如何界定盛世与衰世,但他认为,衰世也可以有“文之兴”,只是衰世之文,不是“倡于上”而是“倡于下”。倡于上则“尚一”,即其宗尚显示出相对的统一性;倡于下则不“一”,即显示出相对的多元性。这种多元,不仅风格宗尚多元,而且整个文学的观念、价值都呈现多元性。“倡于下”与多元性,正是元代文学与文学思想的特点。进一步说,在元代“倡于下”的不仅有文学,还有道德教化,这些本该是政府的行为,由于政府无所作为,遂由文人自觉担当。何景明说:“倡于上,则尚一而道行。”在倡于下的元代,宗尚不一,“道”之行也颇不理想。

倡于上,政府有提倡,有组织,也就有干预;倡于下,文化与文学的发展都没有政治力量的推动,同时也摆脱了政治的干预。元代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文倡于下”的时代范本。倡于上,学在官府;倡于下,学在民间。倡于上,多贯彻官方意志的宏大工程和标志性成果,这样的成果,元代之前的宋、之后的明清多有,现在文化史、文献学史能举得出的大型文献都是政府所倡;倡于下,则缺乏看得见的辉煌。但倡于下,学术文化不一定衰微,文人不会停止他们的思考,反倒因为没有官方意志的强力干预,思考更自由,更能收获可贵的思想,但这些成果,需要后人去发掘和认识。

元代文学与文化风气不倡于上而倡于下,是政府相关职能的缺失造成的,只能依靠文人自发为之;在上的朝廷没有号召也缺乏号召力,文人以其个人力量影响一时,天下云合景从,成为风气的主导者。除此之外,元代“文倡于下”还有各种表现,比如文坛领袖多在野,文化活动多民间自发等。我们分别考察如下。

政府职能的缺失与文人的自发作为

我们先看顺帝时,书生陈高写给时为秘书卿的泰不华(原名达普化)的一封信,信中批评“上之人”不能倡导文风、主持风气,使得文气靡弱不振:

高尝以为文章之气,与世变上下,而亦有系夫上之人,与夫作者之为之倡也。故有世道方盛,而文章不振者,非世之然也,倡之者无其人也。非无其人也,有其人而不为文章之司命,又循常习故,而莫之变焉。此文气所以日卑下,而其势固不能振起也。[6]

在朝“为文章之司命”者,即掌管文化政策的人,应该是文风甚至是文明、教化的倡导者,应能起到引领文风的作用。陈高对当时情况感到失望。他说,文风不振,是因为朝中没有引领风气的人,或者有这样的人却没有担负起责任,又或者愿意担负责任,却很平庸,无所作为,使得文风日益卑下。

(未接待完)


【注释】

[1] 张文澍校点:《程钜夫集》卷十五《李仲渊御史行斋谩稿序》,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年版,第181-182页。

[2] 况周颐撰,孙克强辑考:《蕙风词话广蕙风词话》,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76页。

[3] 《元史》卷一百五十九《赵良弼传》,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3746页。

[4] 苏天爵编:《元文类》卷九,《四部丛刊》影印元至正本。

[5] 何景明著,李淑毅等点校:《何大复集》卷三十四《汉魏诗集序》,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593页。

[6] 郑立于点校:《陈高集》卷十五《上达秘卿书》,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235页。






04

精彩文摘2“元诗四大家”与元诗“治世之音”

元代诗人成就最高的有哪些?古今有不同看法。元诗总集,如《元风雅》《乾坤清气集》《元音》等,以刘因为第一人。对此,虞集的解释是,刘因“高识远志,人品英迈”,可“冠冕斯文”[1]。明人李东阳论元诗,推刘因、虞集二人[2]。明清人论元诗,多推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四大家”,今人邓绍基则以刘因、赵孟烦、虞集、萨都刺、张翥和杨维桢为“元诗六家”[3]。如果把元初的元好问、元末的高启都纳入元代诗人讨论,以上看法可能都要改变。以上这些看法,以“元诗四大家”影响最大。用今人眼光看,虞、杨、范、揭确实难称元代成就最高的四位诗人,但说他们是元之中期体现元代代表性诗风的四位诗人,是没有问题的。在元诗批判史上,“四大家”之说影响极深。讨论元诗,讨论元诗特色,永远绕不开“元诗四大家”这一话题。

“元诗四大家”概念的形成

元代诗坛虞集、杨载、范椁、揭傒斯并称“四家”,这一并称在四人生活的当时已经出现。明人胡广《虞揭诗记》云:

虞文靖公尝作范德机诗序,有云:当时中州人士谓清江范德机、浦城杨仲弘、豫章揭曼硕及集四人诗为四家,且以“唐临晋帖”喻范,“百战健儿”喻杨,“三日新妇”喻揭,而集为“汉庭老吏”。序出,适揭公归省墓,见之,大不悦,遂往临川访虞公。既相见,言及兹事,且曰:“傒斯与公京师二十年,未尝蒙公一言及斯,何别后乃尔?”虞公曰:“诚有之,非集之言,中州人士之言也;非惟中州人士为然,亦天下之通论也。”[4]

虞集所述是否“天下之通论”,我们无可考查[5],而虞、杨、范、揭四人并称,无疑为当时普遍接受。在明清人的文献中,经常见到“时称虞杨范揭”之类的说法,如嘉靖时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杨仲弘载,其先浦城人,后家钱塘。与虞伯生、揭曼硕、范德机齐名,时称虞、杨、范、揭云。”[6]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三十八《推官杨仲弘先生载》引明《建宁府志》云:“自其诗出,一洗宋季之陋,与虞集、范椁、揭傒斯齐名,时号虞杨范揭。”[7]也有称作“虞杨揭范”的,见于明人镏绩《霏雪录》卷下等。所谓“时称”“时号”云云,自然是四人生活之当时,也即元中期延祐至天历时期。

“四家”之说虽当时已有,而“元诗四大家”这一概念应该形成于清代。清人吴景旭编《历代诗话》卷六十六《元诗》第一条即为“四大家”,云:“元诗以虞待制(伯生讳集)、杨编修(仲弘讳载)、范应奉(德机讳椁)、揭应奉(曼硕讳傒斯)为称首,谓之‘四大家’,唯赵承旨(松雪讳孟烦)得颉颃其间。”[8]这里需要特别指明的是,当时并称为“四家”“虞杨范揭”,和被称作“元诗四大家”是有质的区别的,后者是把四人作为元诗风格与成就的代表,前者则只由于某种原因将四人并称。

以“虞杨范揭”四人作为元代诗歌成就的代表且作为元中期诗风的代表,这一观念有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大致与他们同时的黄溍就已经有近似说法,他在为揭傒斯写的《文安揭公神道碑》中说:

仁宗践阼之初,程公(按:指程钜夫)在翰林,公(按即揭傒斯)至京师,因馆于其门,执宾主之礼甚谨,人不知为肺腑之亲也(按揭为程从妹夫)。卢公(按指卢挚)尤爱其文,亟表荐之。方是时,东南文章巨工若邓文肃公文原、袁文清公桷、蜀郡虞公集咸萃于辇下。公与临江范梈、浦城杨载继至,以文墨议论与相颉颃,而公名最为暴著,受知中书李韩公孟、集贤王文定公约、翰林赵文敏公孟频、元文敏公明善,而全平章岳柱礼遇尤至,相为推挽,不遗余力。延祐元年由布衣入翰林为国史院编修官。[9]

这段文字描述了元中期馆阁中人物之盛,“仁宗践阼之初”“萃于辇下”的文人,除北方文人元明善与虞集等为同辈外,其他均为他们的前辈。而真正属于中期文人又是由南方北上的,也就是“继至”的杨、范、揭,加上虞集,即所谓的“元诗四大家”。到元末戴良、释来复就已经明确地把虞、杨、范、揭作为元中期所谓的繁盛时期诗人作家的代表了。戴良所作《皇元风雅序》云:

唐诗主性情,故于风雅为犹近;宋诗主议论,则其去风雅远矣。然能得夫风雅之正声,以一扫宋人之积弊,其惟我朝乎?我朝舆地之广,旷古所未有。学士大夫乘其雄浑之气以为诗者,固未易一二数。然自姚、卢、刘、赵诸先达以来,若范公德机、虞公伯生、揭公曼硕、杨公仲弘,以及马公伯庸、萨公天锡、余公廷心,皆其卓卓然者也。[10]

戴良的区分是很明确的:姚、卢、刘、赵为“四大家”之前辈,马(祖常)、萨(都剌)、余(阙)则为西域人。中间剩下的,就是虞、杨、范、揭了。释来复《蜕庵集序》则说:

逮及于元,静修刘公复倡古作,一变浮靡之习;子昂赵公起而和之,格律高深,视唐无愧。至若德机范公之清淳,仲弘杨公之雅赡,伯生虞公之雄逸,曼硕揭公之森严,更唱迭和于延祐、天历中,足以鼓舞学者而风厉天下,其亦盛矣哉![11]

(未接待完)


【注释】

[1] 虞集:《元风雅序》,傅习等编《元风雅》卷首,《四部丛刊》影印高丽仿元刊本。

[2] 李东阳:《麓堂诗话》,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371页。[3] 邓绍基:《虞集论稿》,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序第2页。[4] 胡广:《虞揭诗记》,程敏政《明文衡》卷五十五,《四部丛刊》影印明本。[5] 其说也见于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四《论诗》条。又按:虞集此说并非序范德机诗所言,此说不确,当以《南村辍耕录》所载“有问于虞先生曰”云云为可信。[6] 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585册,423页。[7] 李清馥著,徐公喜等点校:《闽中理学渊源考》,凤凰出版社2011年版,第511页。[8] 吴景旭编:《历代诗话》,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483册,664页。[9] 黄溍:《黄文献公集》,《丛书集成初编》本。[10] 李军等校点:《戴良集》,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年版,第325页。[11] 张翥:《张蜕庵诗集》卷首,《四部丛书》续编影印明本。

感谢东方出版中心的老师供稿!点击左下角“ 阅读原文 ”,即可查看本书的豆瓣主页!本号推荐书目的版权归相关出版社或出品方所有,书讯由本号整理发布,转发请注明原出处本公众号名称!整理不易,欢迎您转发,点个 “  ” 和 “ 在看 ” 以示鼓励!感谢您的支持!


往期精彩回顾
一、蒙古史、元史、游牧民族史、中亚史、内亚史
蒙古史学家勒内·格鲁塞的生平及其国内著述蒙古史学家杰克·威泽福德的生平及其国内译著
走进海归瓷艺术馆,领略元代瓷器文化!苏北海:元代金帐汗国的建立及其统治
《俄罗斯与金帐汗国:古罗斯历史上的“蒙古冲击”》节译(一)
《俄罗斯与金帐汗国:古罗斯历史上的“蒙古冲击”》节译(二)
《俄罗斯与金帐汗国:古罗斯历史上的“蒙古冲击”》节译(三)
《成吉思汗及其显赫家族》:一部成吉思汗后裔笔下的的成吉思汗家族史学术著作!
《明代吐鲁番与“大礼议”研究》:一部研究东察合台汗国与明朝关系的重要著作!
《鄂尔浑文回鹘碑铭研究》:一部由鄂尔浑文回鹘碑铭探讨回鹘汗国诸领域的学术著述!
《中国-哈萨克斯坦友好关系发展史》简评与纠误
《中国-塔吉克斯坦友好关系发展史》微评与纠误
《蒙古语人群的分子人类学溯源》:一部国内鲜见的分子人类学领域集大成的蒙古学著作!
《内蒙古区域游牧文化的变迁》:一部多维度论述内蒙古游牧文化变迁历程的学术著述!
《细读匈奴七百年 : 草原帝国的崛起与衰亡》:一部世界视野下的匈奴通史新著!
《五胡史纲》:赵丕承先生历时30载撰写的我国首部五胡十六国专史!
《柔然传奇》:揭秘第三个草原王朝与《木兰辞》中神秘的草原游牧民族
民族史学家马长寿先生及其民族史三种
《塔吉克人:上古时代、古代及中世纪历史》:一部塔吉克人的五千年历史
《哈萨克斯坦简史》:带你走进中亚的哈萨克斯坦
《哈萨克斯坦经济法律制度概论》:一部研究哈萨克斯坦法律的新著!
《热土荒丘五十年:中亚考古回忆录》:一位优秀考古学家的成长往事!
六部中亚史好书:带你揭开中亚的神秘面纱
“丝瓷之路博览”丛书:一套专业且通俗的历史科普读物
迈克尔·普劳丁《蒙古帝国兴起及其遗产》
《丝绸之路人文与艺术(第一辑)》:一部丝路人文艺术研究领域的原创性研究成果!
《陌生人马可:意大利与中国的古今丝路》:一部意大利学者笔下的亚平宁半岛丝路简史!
《丝绸、瓷器与人间天堂:马可·波罗亲历的陆地和海上丝绸之路文明史》:一部马可·波罗在丝绸之路上的伟大冒险的亲历与再现之作!
《蒙古、安多与死城哈拉浩特》:俄国西夏学家科兹洛夫的一部研究起点著作!
《蒙古与唐古特地区:1870-1873年中国高原纪行》:俄国科学探险家普尔热瓦尔斯基的一部中国边疆生物学著作!
班布尔汗新作《元与世界》
《解元:他们的元朝》:历史迷雾中的元朝争议
《大哉乾元》:一部通俗易懂的元朝史
《三事忠告》:元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张养浩的“政事论”&元代政治思想史的必读书目!
《元人散曲:蒙元的新诗》:一部赏析解读元代文学的灵魂——元曲的经典通俗著作!
《元代建筑雕塑史》:国内首部元代建筑与雕塑小史!
《元代科技史》:国内首部元代科技小史!
《元代绘画艺术史》:一部图文并茂的元代绘画艺术小史!
《神风与铜钱:海岛日本遭遇世界帝国1268—1368》:一部海洋视角下的元日关系史著作!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元代卷》:一部元代地方行政体制与政区变迁史著作!
李致忠《中国出版通史(宋辽西夏金元卷)》
陈伟明《元代饮食文化散论》
周少川《独具气象:元代史学思想与史学成就研究》
李娟娟《元朝民间慈善活动研究》
《阿尔泰语系语言比较研究》:一部20世纪至今阿尔泰语系研究成果的系统综述!
《极简金代史》:一部用十个问题串联起的金代史“问题史学”著作!
《文化认同视域下的西夏藏传佛教研究》:一部基于文本的党项族源与藏传佛教研究著作!
《共同书写的历史:藏文史籍的中原历史记叙研究》:一部藏文史籍中的中原地区历史记叙专题研究著作!
《伊犁河流域额鲁特人托忒文文献荟萃》:一部研究卫拉特蒙古各领域的重要托忒文文献汇编!
“突厥学研究丛书”:《西方突厥学研究文选》和《欧亚草原历史研究》
《草原帝国准噶尔》:一部草原帝国卫拉特-准噶尔汗国的兴衰史!
二、欧美史《中国风:13世纪—19世纪中国对欧洲艺术的影响》:一部中国和远东文化影响的欧洲潮流艺术史!《希腊史纲》:一部古希腊史学家狄奥多罗斯所作的古希腊文明通史原典巨著!
《希腊史:从梭伦时代到公元前403年》:英国史学家乔治•格罗特巨著《希腊史》之精华&古希腊文明必读经典著作!
《古希腊人 : 从青铜时代的航海者到西方文明的领航员》:一部个性十足、生机勃勃的希腊文明演化通俗史!
《神人之间:黄金时代的罗马皇帝》:一部罗马帝国早期的皇帝群像重磅力作!
《尤利安与晚期罗马帝国》:一部罗马帝国“理想君王”尤利安的历史形象深剖著作!
《金雀花王朝1215》:一部丹·琼斯《金雀花王朝》《空王冠》英国史姊妹篇著作!
《英国史10讲》:一部日本学者笔下的英国社会历史的全方位通史!
《德国史10讲》:一部日本德意志学者笔下的德意志通史!
《时间与权力》:从“三十年战争”到第三帝国的德意志之路与德意志君主的抉择!
《法国史10讲》:一部日本学者笔下“独特”的法国通史!
《意大利史10讲》:一部叙事明快凝练的意大利通史!
《机会的捕手:安德鲁·杰克逊传》:美国首位“平民总统”安德鲁·杰克逊的首部中译本传记!
《贸易打造的世界:1400年至今的社会、文化与世界经济》:梳理当今世界纷乱来源,剖解“全球化”积累效应!
《规律简史:规律的族谱与规律的发现》:一部揭秘科学与社科规律的科普类专业著作!
《货币文化史Ⅲ:文艺复兴时期假币盛行与信任危机》:货币价值的新争议与欧洲纸币萌芽出现!
《货币文化史Ⅳ:启蒙时代货币泡沫与价值反思》:重新审视货币与西方经济新秩序雏形诞生的时代!
三、中东史

《在神圣和世俗之间:西亚城市带的交融与冲突(公元前7000一公元1922年)》:国内首部西亚城市演进史!

《生业与文明:中国南、北及西亚上古社会组织演进比较》:一部对比研究中华文明起源演进的新作!

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国内新著好书三种!

《两河文明三千年》:一部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通史著作!《美索不达米亚文明》:苏美尔人、阿卡德人、亚述人和巴比伦人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史!
《通天塔与空中花园:古巴比伦人的生活》:一部带你体验古巴比伦人日常生活的通俗科普读物!
《美索不达米亚的遗产》:一部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对外传播与影响史!《中东的王国和帝国》:一部从以色列王国到波斯帝国的早期中东文明千年史!
《伊朗细密画中的中国元素》:蒙古时代下的伊朗绘画艺术!
《乌鲁伯格:撒马尔罕的天文学家》:帖木儿帝国君主乌鲁伯格的学者生涯!
《伊朗五百年》:从萨法维王朝到现当代伊朗《天堂的颜色 : 火药帝国时代的祖母绿》:莫卧儿、奥斯曼、萨法维三大帝国的挚爱!《伊朗恺加王朝(1796-1926)政治经济学:社会、政治、经济及外交》:一部揭秘近代伊朗经济发展谜题的伊朗政治经济学著作!
《认识镜中的自我:伊斯兰与西方关系史入门》:一部土耳其历史学家笔下的伊斯兰历史观代表作
《帝国的伙伴:革命年代奥斯曼帝国的秩序危机》:“西亚病夫”奥斯曼帝国的自救与抗争!
《土耳其、俄罗斯帝国与明代中国》:一部蒙古帝国衰落后 东方三大帝国的宏大比较史!四、中国史《中国通史》:一部我国近现代史学泰斗吕思勉所著的中国史公认必读经典著作!《中国人的历史意识》:一部日本中国史学家川胜义雄先生的中国史遗稿集!《中国绘画史》:这才是中国人“美的底气”!
《<经学系传谱>校勘本》新书书讯《海上丝绸之路的千年兴衰》:海路绵延,千年辉映!
《南北鱼羊 : 美食历史的探寻》:一部唤起读者对美食的向往的餐盘文化史!
《探古鉴今 : 社会生活史考辨札记》:一部中国市井民俗、社会文化变迁之巨著!
《北京三千年:从考古发现看北京建城史》:从元大都(汗八里)到当世的北京城!
《重拾1860-1948:私藏老照片中的北京记忆》:老北京百年社会生活旧影的生动重现!
五、美洲史
《玛雅三千年:隐身的第五大古文明》:与四大文明并称的玛雅古文明,是怎样灭亡的?《波托西 : 改变世界的白银城市》:一座拉丁美洲传奇银矿城市的兴衰史!索飒《把我的心染棕》:在拉美大地上,寻找土豆和玉米的“祖先”!
六、人类文明史
《人类起源与进化:一种系统视角的认识》:一部融汇多学科、多角度探讨地球生命和人类起源进化的地质学科普著作!
《人类文化进化:从狩猎采集到现代文明》:一部介绍人类进化与人类文化发展间辩证关系的大众通俗读物!


本号目前建有  安迪肥子兀鲁思历史学游牧社群,请添加群主或管理员简要说明来意(格式:某一领域(中亚史、蒙古史、游牧民族史、中东史、东欧史等)+研究者 / 专业爱好者。例如:蒙古史研究者、世界史爱好者),群主或管理员会邀请您入群。

交流&书讯合作操作同上,请直接添加号主,并说明来意“交流或合作事项”

号主微信:qiu282693838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