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他把黑暗的高三活出了光(一)

芝士 体验大地 2019-10-12

点击上面蓝字“体验大地”关注本公众号


你说,你很忙,你没有时间读书写作,而这个叫做芝士的高三大男生,对,就是黑暗颠倒压力巨大忙得要死的高三诶,在《中学综合读写课》第四期一学期里,读书几十万字,作业写了六万字,还不算上一稿。一稿?对,每篇文章他都要反复修改,静待烧烤后再有二稿或N稿,你们说,他的时间怎么来的?而且更为难得的是,他的每篇作业都是精品,无论从文本的构思、文字的驾驭,还是从文章的深度来说,都会亮瞎人的眼。


一路走来的芝士——从高一到高三,从一个网站到另一个网站,一路跟着我,走过了三年,三年来,他的成长,令人惊叹。


在这最好的年龄里,他跟着我读经典,写文章,和全国各地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们一起,相约在每个周六的夜晚……流泪撒种,辛苦耕耘,必然,欢呼收割。


芝士的四期作业被分成了三辑,这个时段请您放下手机,全心投入来阅读芝士的七篇文章,相信您会和我一样,在心底发出惊叹——



芝士

《中学综合读写课》第四期

作  业


第一讲:“我想我应该老实一点”


建议多读几部王朔的小说,短中长都读一读;


建议看一下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比较一下影片的剧本与小说,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诚实地回首往事,有没有那样的一段(或者是几段)经历,你希望改写它,你希望它的本来面目不是“那样”而是“这样”,因为,“这样”会让你感觉好受一些,“那样”却让你不堪回首……你可以采取一些艺术手法,艺术地写出你的“这样”以及“那样”,你也可以“老实”地写一篇自述,重新认识一下自己。题目自拟,字数不限,提交作业帖。


重启


老新如平日一样外出拾荒。在他生活的时代里,他的同类们取得了许多不可思议的科技成就,改变了人类社会,但拾荒者这个职业没有消失。凭借他们制造的防护设备和义体,他在废料遍地,污染严重的垃圾厂里工作如同在家里处理家务一般轻松。往日,他的工作总会持续十几个小时,但这一天,他只耗费了一个上午就已完成工作。继续干下去没有加班费可拿,他便提前离开了垃圾场。


闲暇的时候,他习惯于独自在湖边散步。他对那个湖谈不上喜爱,只是看到一阙静水能让他的疲惫减少一点。


湖畔近在眼前,老新看见了平静无风浪的湖面,就像天空的拓影。几块石头躺在岸边,一如飞行的鱼途经此地时脱落的鳞片。平和,安宁的情绪浮上了心灵的表层。


随着视线中迫近的景物渐渐放大,他看见石块中有一个疑似人尸的物体。那里正躺着一个人,生死不知。


老新走近石块。那人面向下躺着,他的身体表现出明显的义体化特征,但他的义体已经受损。可能是在地表逗留时间过长的缘故,那人已经失去了意识。老新在义体上找到了应急用重启开关(开关闭合后,义体上搭载的系统将被重置,相当于接受了一次急救)。约莫五分钟后,那人坐了起来,看看身旁的老新,又望望身前的湖,对自身境况建立了粗浅的了解。


“谢谢。”他对老新说。


老新笑了笑,表明他的行为不必被感谢。比起陌生人的感谢,他更在意信息和情报——关于这个怪人来此地的目的,他的姓名和来历——以此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思绪至此,他开口问道:“地表的环境如此恶劣,您为什么要冒风险来这个湖边?方便的话,可以让我知道您的姓名吗?”


那人沉默片刻,回答老新:“我是逃到这里的,他们都叫我林原。”


“林原先生,我是老新,工作不怎么体面,是个拾荒的。今天来湖边散步,恰好遇见了您,见您的义体受损,您又倒在地上,人事不知,就帮您按了重启按钮。不过依我看,您这样的伤势,还是及早回高塔接受治疗为好。”


“我就是为了躲避塔里的家伙们才冒险留在地表上的,我曾经……是反抗高塔的人们之一。”


“您是反抗军?高塔一直在宣传中提到的“叛军”成员?”


“反抗军现在不存在了。高塔已经摧毁了我们,只有像我一样的零星成员逃到了地表上。”


老新看着眼前自称“林原”的人,他回味着林原的话,推测它们有几分可信度。反抗军,他听说过,高塔的宣传总是不遗余力地渲染他们的存在,夸大他们的威胁,对于高塔的宣传,老新不以为然。宣传部门沾染的政治气息太浓了,他们总是虚构出几十种不同的威胁,从塔内的少数派到子虚乌有的反抗军。野心勃勃的政客甚至将存在未被证实的外星人作为假想敌。民众们相信媒体,于是以为强敌环伺,纷纷埋头苦干,用工作解放恐慌的情绪。只有少数人在宣传攻势无法对其造成影响的位置:最上层的人和最底层的人。老新显然属于后者。但他不愿直接表示对讲述者所说的话的异议,或是戳破对方。若对方所言不虚,对他没有更多的益处,若对方编排事实,对他也没有更多的损伤。权当听了一个精彩的故事。


“我们的失败不是由于敌不过高塔的军队,而是遭到了背叛。从某种程度上,我也有一份责任。”


“但我不是叛徒,我只是监管不力,只是看错了人。”


“其实我仍不相信她会做一个叛徒,在事实面前我也不想低头。我的理智觉得她就是一个叛徒,但我不想承认。”


“她曾在地表生活过一段时间,极美。如果你看到她,就会认为她是一切美好事物的代表,所有美德的集合。我没有考虑太多,直接为她担保,让她加入了反抗军。”


“她没有接受义体化改造。以她的相貌足以在高塔里做一个上流社会的知名人物,但她顺应自己温和平凡的性格,总是沉默不语。”


“她对加入反抗军这件事并不热衷,但我不在意。她并不适合我们的工作,我后期察觉到这一点,但为时已晚,后果惨痛。”


“在我们预定对高塔发动起义那一天的前夜,我兴奋地与她交谈许久,并向她传达反抗军的命令,要她与我共同行动。不料,她的反应十分冷淡,对我说反抗军们的行动必定失败,双方实力过于悬殊。即使我们拿下一座塔也无关大局,高塔随时可以切断沦陷区和其它塔的联系,我们将面对正规军的围剿,十死无生。她劝我放弃行动,随她一同逃离高塔,进入地表,那儿还有不愿搬入高塔的人,在地表上我们会很安全。”


“我拒绝了她,严肃地说服她接受这件任务。上级派发任务,我们执行,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无论成败与否,至少我们尽力了,就不会受人责怪。长久以往,高塔肯定会被打倒,但那是我们无力无责任干涉的结果。她说这不可理喻,但为了我,她保留自己的意见,决定执行任务。”


“我们分头行事,联络成员,准备响应行动。”


“行动的开始时刻被定为夜间两点整,所有人前往高塔广场领取武器,发动起义。联络员是有枪的,但是其他人基本没有武器,所以需要得到武装。如果我们的计划成功实现,高塔的同志将土崩瓦解。我坚信这一点。可是,不安的感觉一直在心中徘徊,因为截止目前我和她还未汇合,我担心迟则生变。”


“不出我所料,变故发生了。”


“两点整我与我联络的几个成员抵达高塔广场,那里已经有我们的人等候,约莫一千号人,排除陆续赶来的同伴,广场上集结的队伍几乎是反抗军积累的全部精锐。这股力量足以撼动高塔统治的根基。反抗军买通了警卫,我们只需在此等候兵工厂运来的武器装备,武装后即刻发动起义。大概在两点零五分,一队运输车驶入广场,它们挂着反抗军独有的标志,这让同伴们放松了警惕,大家紧紧跟随运输车,等待它们停下。”


“运输车停下后……爆炸了。”


“响声几个街区都能听见,人群死伤无数。广场周围的建筑物里涌出大量战斗机器人,它们试图封锁广场。它们向人群开火,人们没办法还击。人群的数量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减少,地面上散落着断肢,弹壳,尸体,金属和建筑物的碎片。大部分人的身体都是机械义体,广场的地面上几乎见不到血迹,然而在我眼中那里无疑是最恐怖的修罗屠场。”


“一千多个人都死在那里,只有我,趁包围圈尚未形成时逃了出来。当我看见运输车驶入广场的时候,就感觉不妙,悄悄地退到人群的边缘,侥幸捡回了命。”


“从我抵达广场到屠杀结束为止,她从未出现。后来我的遭遇,解释了她未到场的原因。”


“我那时慌张极了,自知此次凶多吉少。高塔的部队捕获我只是时间问题。在逃跑的过程中,离广场两个街区的一条巷子里,我又遇见了她。”


“她劝我随她离开,到地表去。穿着高塔情报部门专有的制服的她在我看来显然已经倒戈。不得不承认,她对局势的预测已变成了现实。要是她没有背叛我们,我会承认我的短视并向其道歉,现在她成了叛徒,我做了逃兵,还有什么话可以说呢?有关她背叛的事实我不想核对,如果她没有背叛,一切都是我的臆想,我的猜忌,我实在想不到理由活着。


为了我这个逃兵的存活,就让她背着叛徒的名字死掉吧,也许,她本来就是高塔派来的间谍也说不定……我要行动了。”


“我假装同意,同她一起逃亡,在这个过程中,我寻找到机会,一枪结果了她。还好她没有经过义体改造,右肺的贯穿伤已经属于致命的范畴了。那之后,我逃到了地表。”


“那时我的情绪冷静下来,恨意消退,被懊悔和悲伤取代了,我认识到我是个卑鄙的人。也许是起义失败的原因,也许是因为他的死,我的电子脑内置的情感处理中枢几乎宕机,濒临崩溃。我试图给自己一个解释,一个开脱的理由,结果没能办到。于是,我打算结束生命,在这个剧毒环伺的湖边关闭电子脑,等待死亡。你的出现阻止了我的自杀,如果你晚来几分钟,我已经变成一具尸体了。”


“听你话中的意思,你似乎对我救你这件事颇为不满啊。”


“那样说也可以,我若是死了,你就不会听到我的故事。我不是因为你救了我而不满,而是因为你成了一个对我的历史有评判能力的旁观者,即使你不想去评判。你救了我,我便必须讲这个故事,你就有了评判我的过去的能力,如此而已。”


实际上,林原不在乎老新的身份,想法和目的,他甚至不在乎老新的姓名。老新救他或是不救他,都无关紧要,换句话说,他不认为他的存活是最重要的事。就算老新没有救他而是对他置之不理,任凭他死亡,那也是合理,不能被埋怨的行为。人总会死的,林原不在乎自己的最终时刻早来或是迟到。他不能容忍老新像个密探似的纠缠不休,他的好奇心让老新近乎窒息,尤其是他必须要分享林原的故事,出于礼貌,林原不能拒绝他的要求。但无论林原说了什么,林原都相信作为倾听者的老新只会把他的话当做一个消遣,在这个前提下,他所说的是虚构的故事还是现实都一样,在听众的眼中,它们是等价的。如果老新没有发现林原,他便可以不必遭受他人对故事做出的评判给他带来的折磨,无论他们是在他在场的时候所发,还是在背后做出评论。讲述者完整地讲完一个故事,这个故事便不再为他一人独有,而是如细胞分裂,化作两个,另一个属于聆听者。如果故事的传递持续下去,最终,人们将以自己的喜好作为故事的评定依据,产生人们都喜爱的“优秀版本”。至于讲故事者的目的,故事本身对现实世界的映射,描写和隐喻,全成为被人漠视的对象。虽然部分讲述者有意传播他们的故事,使自己塑造的虚假改变多数人对自己的印象,但林原无疑不在此列,他明白伪装若不能被人识破便不成为伪装,而真实的优点和美无需一个故事来推销自己。


他宁愿谁也不知道他的故事,由他把它们带进坟墓。然而他的愿望破灭了。


老新没有接林原的话,他不知如何用一个两全齐美的回答让林原满意,又不至于刻意逢迎。他注意到湖畔泛起淡白色的雾气,太阳如同一个画家不慎推翻的颜料罐,柔和的浅紫色在天空这座水池里弥漫,扩散。老新错以为自己回到了在地表安全区的生活,那时污染不像现在一样严重,现在地表上数不尽的通天塔才刚刚开始动工建造,义体化改造还未普及。但现在,一切的变化如此迅速,如此彻底,他不知道高塔中的人们是不是犯了错误,建成了畸形的社会。他觉得人和人应当彼此安慰,理解,关爱,而不是在心里建造保护自己的围墙,即使与人面对面交流,也不放下自己的防备,这有什么好处?老新明白林原所言不一定是事实,就像老新对待与自己打交道的人们一样,林原为自己编排了一个故事。他没有错,老新明白人的理想和现实之间是有差距的,他感到烦躁。如果你的经历必须被他人了解,你的人生轨道必定要与他人产生交际,何不给他们看一些精心预备的假货,而把真实藏在自己也难以抵达的位置?来自他人的善意的关怀,有时比命运为一个人安排的苦难更能使他的心灵枯萎,以致绝望。老新有些心灰意冷,他兴致全无,只想支走身边的人,独自在湖畔待一段时间,他不知道除了湖畔他还能去哪里,高塔里到处是人,地表的其他位置又难以抵达。如果林原固执地待在湖边不走,他就返回垃圾站,无偿做一下午的工作。他烦透了。


湖边的两人神色冷漠,各自躲在自己制造的沉默里,两人的内心都痛苦难忍。老新率先打破沉默,他问林原:“你可记得出事那天的日期?”


那是再寻常不过的一个日期。


林原决计离开,他看到仍在原地思索的老新,他知道他不相信自己所说的每一句话,但那与林原没有关系,他已尽到了作为讲述者的责任。


老新清楚地记得,那天高塔举办了盛大的纪念活动,人们聚集在广场上狂欢,直至第二天早晨才散去。根本没有什么反抗军和机械警卫。他记得第二天那里发生了一件枪击案,被害者是一名女性,凶手至今没有落网。不过,这些信息与他们二人都没有关系了。


老新起身,林原已走到了距他十米左右的位置。


“你要去哪儿?林原,你要去哪儿?”


“回去,回到塔里。”


“我得回去,再见。”


林原的身影从老新的视线中消失了,他舒了一口气,倚石而坐。微风掠过湖面,湖面泛起几圈涟漪,他再一次感到宁静和轻松,仿佛小时候睡在林间的吊床上,在鸟儿的啁啾中入眠。他很快忘记的刚刚离开的陌生人,那故事得到了相同的待遇,他将它忘得一干二净,就像从来未曾听到过。


芝士应该有个长篇的构思吧,这是其中的一个章节?读你这篇小说,联想起许多的人与事、书与电影⋯⋯


不过,你要重读老师这一讲作业的题目,你需要重新再写一篇哦。想一想,史老师为什么要布置这样的作业呢,仅仅是为了“艺术地写作”吗?



受欢迎的女骑手


女骑手的节目压轴出场,观众对这位著名的技术精湛的女骑手以鼓掌欢迎,阵势堪比欢迎国王特使。激扬的乐声和观众的欢呼声,剧场经理报幕时带有敬意的台词,被饲养员小心伺候的骏马,它们显示出这节目的非同凡响,可以看到女骑手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可是女骑手本人对此并不感动,近乎冷漠了。只有她自己清楚,支持她坚持表演的动力不是对表演的热爱也不是人们的欢迎,而是她的幻想—在表演的过程中,一个年轻人从剧院顶层楼座冲下来,打断表演,带她离开。他将会为她同剧院经理争吵,阻止乐队的演奏,同剧场里的所有人对抗,最后成功和她离开剧场,随便去什么地方。人们将痛苦万分,因他们失去了一位舞台上的女王……


但这些只是与事实相悖的幻想,实际上表演进行得很顺利,没有人想要打断表演。烟雾缭绕的观众席上,人们像狗一样蜷缩在污渍斑斑的旧座椅里,盯着场内表演的女骑手,被 沉重的生活压迫的他们为了寻求片刻的轻松,将自己变成了女骑手沉重的生活的一部分。表演结束,女骑手的希望再一次破灭了,观众们纷纷离开剧场,她只剩下一件事可做:将自 己疲惫的身体摔进铁架床上的稻草堆。


 (第二稿,因为联想到卡夫卡的《在剧院顶层楼座》就又写了一篇。)


芝士童鞋,看来想当年,你跟史老师学卡夫卡真是没白学呀!芝士的文章越来越有大家和国际范儿了,芝士也成为高产创作一稿再稿乃至多稿的芝士了,哈哈哈。




第二讲:“你们盛开,你们凋零”


读海明威长篇小说《老人与海》,体会其“冰山原则”、象征手法;


以下作业二选一,题目自拟,字数不限,提交作业帖。

  1. 尝试采用“冰山原则”,写一个故事,可以是虚构故事,也可以是非虚构故事,不一定采取对话的方式;

  2. 使用象征手法,任选题材,写一首诗,表达你的思想感情。


死亡设想


我背着一个谜语出生

“可怜,她死了。”

我要猜出谜底

天空是橙色的,

闭上眼睛,它就是黑色的。


是不是 一种人们都讨厌的东西

只要提起它的名字

最健谈的人也陷入了沉默

他们恨屋及乌,责怪我

或是推给我四本厚书,比我的床还大

比我的房间还高

天空是绿色的,

闭上眼睛,它就是黑色的。


切开甲虫的壳,扯断蚂蚁的头

它们再也没有活动

这就是谜底吗?

我的布偶猴笑嘻嘻

我的玩具熊憨憨的

我问它们,它们也不做声

我哭了

掘开泥土埋葬我的实验品

那不是谜底

天空是紫色的

闭上眼睛,它就是黑色的。


某一天祖母躺在床上,面色灰白

人们围住她,面色铁青

他们哀哭,教我也流泪

世界发了高烧,说着胡话

它镇静下来,祖母就消失了

她去了哪儿?

去找那些虫子,

和枯萎的花?

我又听到那个谜语

“可怜,她死了。”

我的心脏像被敲破的鼓

四肢像融化的太妃糖

这就是谜底吗?

那不是谜底,我知道

天空是灰色的

闭上眼睛,它就是黑色的。


在秋天,我发现一条河干涸了

夏天在河床上唤醒了它的孩子

在冬天,我看见一棵树枯死了

春天又在树冠下种了一株新苗

流星划过天穹,留下

耀眼的光和一地落尘

我听见那个谜底

在静谧的夜里

大地上的所有,从石块到飞鸟

都在低声诉说那个谜底

天空是黄色的

闭上眼睛,它就是黑色的。


到我了,最终要到我了

但愿我能看清

天色是黄昏还是破晓

一支歌在我的心里唱响

一位诗人走向我,

泪在他的眼眶里打转

“你早就明白,你早就明白。”

“你多么幸运,你多么幸运。”

我请求他为我剪下花园里最美的一朵蔷薇

我知道那个谜底。

天空是蓝色的

闭上眼睛,它就是黑色的。


我又要背着一个谜语离开了。

我给你们留下我的遗嘱。

在死之前,去爱吧。

可是要永远发问,永远敬畏。

天空是白色的

闭上眼睛,它就是黑色的。



胡plus

芝士写诗如此流畅!


哎呀,我猜,小寒姐姐一定会喜欢芝士这首诗。她大概会赞叹:糙!这么牛逼!



芝士

哎嘿!谢谢老师,貌似get到了给出简明扼要的评论的方法。




第三讲:“我觉得我应该为旅店操心”


读卡夫卡中篇小说《变形记》,体会其深刻思想及艺术特色;


在你的生命成长中,可曾经历过幻灭或者创伤、打击?你会将它比作什么呢?你将用什么形式的文字去形容你承受它或者走过它的过程?请自拟题目,自选角度,自选体裁,字数不限,提交作业帖,与大家分享。


自答


拒绝接受白昼的礼物

向黑夜献祭了自己的全部

诗人啊,你又得到什么?


杂乱的乐章

掩面而泣的夜空,星星是

一滴滴眼泪

吹息万物的风,让你的心也化做尘砾

一朵耶利戈的玫瑰,干渴的喉咙

废弃的阁楼,寒冷,孤单,饥饿

一张床单和两只瓦罐

积灰的银制烛台,你用

信仰和尊严做它的燃料

钟声响着,单调,沉重的钟声

河流全都干涸了

可是你怨不得人


那衰颓的场景,你早已见过了。

它们沿着你的路前来,

躲在每一块界石后面

地板上摔破的瓶子,装过酒

也装过药。

男人怒吼,癫狂,抓起一大捆

脏兮兮的尖厉的长矛似的话语

女人哀泣,发抖,每一处身体

都被伤痕印刻,仿佛被火灼烧

孩子,他为什么在那儿?

他为什么要在那儿?

被恐惧的阴影驱赶至墙角

所有人,所有人都长着一百张嘴

一句话落地,就变成了嗡嗡叫的苍蝇

他们争抢他,仿佛争抢一个买来的皮球

他想离开,他们抓着他的腿。

你难道会忘了,深夜时

刺痛你的红色荧光灯

在窗外,你渴望听见山鬼的呼号


“黑夜啊,我是你的孩子。”

但黑夜不对你更宽容

它只是附着在你的身上

把你当做一条鲶鱼

越是挣扎,它越是高兴

直到你的心里除了黑暗再也装不下别的

它笑了,一个经验丰富的老饕的笑

随后向你挥动餐叉和刀

呼救 战栗 呻吟 从意识的边缘

抓住断章残句,无意义的字眼

这就是你所要寻的庇护啊,

视你如食物的混沌

你逃跑,丢失了心脏


拒绝接受白昼的礼物

向黑夜献祭了自己的全部

诗人啊,你又得到什么?


空荡荡的胸腔,你打算用它存放什么?

一只不能合拢嘴巴的乌鸦

鸽子和绿孔雀的羽毛,

苍鹰的喙,秃鹫的爪

鸵鸟的蛋壳

被撕裂的两半麻雀

记忆,记忆中有无数鸟的影子

有一只生着翅膀的人,不是天使

不是彼得·潘

他向你讲述一个故事

但你不懂鸟的语言。


你要去找你的心吗?

像给白昼冷遇一样

你也背叛了黑夜,你要去哪儿?

灰色,灰色的地带

白色的小花在原野上盛开

你在空气中飘荡,追随前方移动的雨云

雾气模糊了天和地的边境

LIMBO?

天上有一颗紫色的太阳。

你取下你的眼睛,这里不需要它

自由了,自由,没有形体

你想让世界是什么样子,它便依你的意

人,不需要。

在这里游荡吧,在花的海洋里

你放弃了思想


这些就是全部

没有心,在世界的尽头生活

就这样等待最终的回归。

你对自己说,“不,还不够。”

你知道,现在的你不会让回归降临

等待的结果,是另一个梦的开始

你还未被那里同化、吸收

所以你行动了,

尽管你已失去双腿,只能在月光下移动。



光明不是答案,

你也不会寻找黑夜

一条吞掉尾巴的蛇

无法咬伤你,你不会害怕

去寻找,你不关心能不能找到。

走在路上,开始旅行,这就够了。

风霜雪雨,疫病和困境

你斜着眼睛看着,啐一口唾沫

扯开胸前的衣扣

黑夜即使吞掉一个灵魂,也会消化不良

在它的腹中,如在鱼腹中,

你要用你的火将它焚尽。


拒绝接受白昼的礼物

向黑夜献祭了自己的全部

诗人啊,你又得到什么?


(可能会有二稿)


陈北暮

这么牛逼!


胡plus

天哪芝士以后就是我男神不接受任何反驳!


我觉得不用二稿了。可以二篇……



最后,我决定给嘴巴装上拉链

(第二稿)


plus在私下聊天时曾吐槽我说的话太少,简直是惜字如金。实际上,我认为我绝不是天生沉默的类型,简短的聊天方式是一种后天培养的习惯。一如人学会用筷子,系鞋带,我的沉默也是经过训练和学习得来的,那时我还是一个初中生。 


文学作品中主角的初中生活总是被阳光、青春,成长等元素填满,颇为轻松愉快。现实不是文学作品,至少,我无法将“轻松”二字作为标签贴在那段生活上。在不同的成长环境,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不同的思考方式的影响下,我和我的初中同学们很难在三年的时间内成为一个如家庭般和睦,团结的集体,大家仅是坐在一个教室里学习的同伴,彼此若非朋友,关系便止于此。我确实交了几个朋友,但不久后我发现他们的存在只是让枯燥的生活中多些调剂罢了。在那个环境中,一个人如果想站出来对集体说些话,他基本不会得到理解和支持,他的话也不会被他们重视,不管那正确与否。除非,他有以老师为代表的权威相助,而依靠权威的行为,恰恰否定了他站出来的意义。人们只是凭借自己的本能服从了他借来的势,原有的想法不会改变。这群十四五岁的孩子,我的同学们,已经懂得运用群体的武器和力量对待他们的同龄人,而他们的手段几乎百试百灵,那就是:孤立。


我曾经领教过这种手段的威力。我知道他们不是出于恶意,我也没有因他们孤立我而对我的行为感到后悔。那时我激烈地反对一种在这群体中传播的恶习:脏话。与玩笑和调侃不同,那是把脏话融进日常生活的一种恶心的做法。我无法忍受,便决意反抗。然而或许是我的力量太弱小了,或许是我采取的方式不对,我的反抗如一颗掉入湖中的石子,除去激起一圈不久后就消散的涟漪,什么效果也没有。另一件更加让我厌恶的是低级笑话和低级对话在男生之间的流行。例如,我听见男生们肆意谈论班上女生胸部发育情况,期间之话语不可言表。我对此手足无措,只好堵住耳朵。现在,回想起我的初中生活,我猜想,如果我选择与他们同流,也说起脏话,对低级笑话不再抵触,甚至加入他们的讨论,我的处境是否会完全改变。答案是不会。那并非是做些伪装就可以完成的任务,即使我暂时混入那个群体,一段时间后,他们也会采取相同的行动,因为我们的价值观念不同,思考方式不同,强行撮合只能得到类似于跨维度接触的结果:要么是听不懂,要么是发了疯。


于是,我被孤立了。物理上的孤立不存在,我仍然坐在他们中间,一同上课,一同放学,但我之于他们,恰如一个木偶,或是全息影像。我不参与男生们的小集体的活动,便几乎没人和我闲谈(这个范围不包括女生,但那时的我在女生中的社交圈小得可怜),哪怕只是关于天气,学习或是饮食情况寒暄几句。若那时的情景在今天重现,我想我能够从容面对,但那时的我还做不到泰然处之。十四岁的男孩正值渴望自身价值被他人和集体认同的时期,虽然十四岁的我尚不明白这一点,但也感到班级中的气氛难以适应。


他决计改变自己。


改变自己的首要步骤是找一句脏话来说。那些露骨的脏话他羞于启齿,他在电视和收音机的节目中找到一句可以接受的话,作为吐槽或是感叹用语,频繁使用,希望班级里每个男生都留意他的“投诚”。然而,正如我在前文中所言,这番精巧的设计没能改变他的处境,这个行为反而成为他们攻讦他的帮手,常常让他哑口无言。自此,他明白讲和的可能性并不存在,他的话越来越少。最后,他决定给自己的嘴巴装上拉链,面对人群的时候就把拉链拉上。如非避无可避,他绝不发一言。


至此我已经解释了使我保持沉默,寡言少语的原因。沉默中的我不是无话可说,而是在特定的环境下不愿说话,长此以往,便养成了习惯,连平常的话也减少了。


直到现在,我仍在思考所谓的责任,所谓的对错之分。我做错了,还是他们做错了?究竟谁该为这一切负责?


我坚信我的观点和想法没有错误,那种令人厌恶的脏话,对待女孩子的不端正的不怀好意的态度,甚至可以说,对性的无知和畸形认知,即使让我再判断一次,我也会站在他们的对立面,毫不掩饰自己的态度。诚然,那时我不该妥协和自毁,但对于一个十四岁的少年,我们也不应该提出超出他能力的苛责。难道改变他们的行为和思想这一件工作仅仅是作为他们的同学的我的任务?老师在哪里?他们的家长在哪里?学校在哪里?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他们:不能将全部的责任都推到他们的身上。我绝不相信,一个孩子成长时学会的第一句话就是脏话,绝不相信,他接触的第一个笑话就是低俗笑话,绝不相信,他的头脑里产生的第一个想法就是下流的想法。一如我的沉默是由后天训练而来,他们一定是受了后天的坏影响,才变成那一副惹人嫌恶的样子。我仍有一个疑问:那些本该帮助他们成长的人,那些应该给他们的心灵以关怀的人,他们都去哪儿了?


我不知道,谁能够回答我的问题,我不知道,问题的答案是否能让我满意,我不知道,当我看见问题的答案,当所有人都看见那个问题的答案那答案摆在我们的眼前一个一个硕大的刺眼的字无法被掩饰无法逃避直直地砸进我们的世界砸进我们的生活砸进一代又一代少年的成长历程砸出一个悲剧砸出一滩血迹砸出另一个不含恶意但痛苦的无休止的循环,我该怎么办?


还是沉默吧,在沉默中拉紧嘴巴的拉链,成为类似于王小波笔下的“沉默的大多数”的一员,这是我能想到的唯一的途径。


可这条途径真的是最适合我的路吗?我一遍遍问着这个问题,我希望我能改变他们,我希望我们能建立和睦如兄弟的友谊,我希望我能做的不仅仅是沉默。但我已从初中毕业两年,我与我的初中同学也分离了两年,他们之中,许多人可能一生都无法与我重逢。一切都成了过去,一切都成了定局。


时至今日,我的耳边依然有不理解我的行为的人出于好意的劝说或是不留情面的批评。他们说,芝士,你为什么要在阅读上浪费时间?你为什么不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刷题做题上?你为什么不做A事(我们所希望的)而去做B事(我们不希望的)?我回答,因为阅读不是浪费时间,因为高中生活不只有刷题做题,因为你们所希望的不一定是我想成为的。过去我讨厌的事物被功利式的学习取代了,似乎高中生活又是初中生活的重演,不同的是,这一次我没有被孤立。我的新同学(现在应该说老同学了)们虽然与我的兴趣爱好不尽相同,但是至少他们懂得包容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而那些旧日的初中同学们,只有少数人进入了我所在的学校,我几乎听不到那些让我厌恶的声音了。彼时,劝说我放弃阅读的人也会在我的社交世界中消失,不论我的成败如何。


幸运的是,此时我已不再需要沉默来保护自己。胡适先生在他的演讲集中讲到“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这原本是范仲淹在《灵鸟赋》中所写的句子,胡适先生在演讲中做了引申。而我想在另一个角度阐述自己的理解:永远不要因为外界的影响和阻挠改变自己的本心,见不平则鸣之,见不义则鸣之,绝不因为私欲刻意逢迎,如是则死而无憾。但愿所有人都不必给自己的嘴巴装上拉链才能正常生活,所有人都能在生活中舞蹈,像孩子一样唱歌。



芝士

幸运的是,此时我已不再需要沉默来保护自己。胡适先生在他的演讲集中讲到“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这原本是范仲淹在《灵鸟赋》中所写的句子,胡适先生将其引申为言论自由。而我想在另一个角度阐述自己的理解:永远不要因为外界的影响和阻挠改变自己的本心,见不平则鸣之,见不义则鸣之,绝不因为私欲刻意逢迎,如是则死而无憾。但愿所有人都不必给自己的嘴巴装上拉链才能正常生活,所有人都能在生活中舞蹈,像孩子一样唱歌。

修改,最后一段。


胡plus

不是吐槽啦,QAQ因为当时不熟,聊起天来会觉得好像是勉强在说话而不是很情愿的一起聊天,当时在试探才会这样说QAQ


林前13:13“如今常存的有信,望,爱,这三样,其中最大的是爱。”



第四讲:“晚秋已经开不出花来了”


读契诃夫短篇小说《变色龙》《套中人》《一个文官之死》《万卡》《挂在脖子上的安娜》《带阁楼的房子》,体会其深刻思想及艺术特色;


综合以上7篇(包括《迟开的花朵》)契诃夫短篇小说,以“初读契诃夫”为副标题,写一篇不少于1500的文学(读)评(后)论(感),请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字数多者不限,提交作业帖,与大家分享。


一个冷峻的观察者

——初读契诃夫

(第二稿)


契诃夫是一位在中短篇小说领域造诣极高的伟大作家,在此我略去对这位伟大作家生平的传记式介绍,仅就他的七篇小说漫谈我对这位冷峻的观察者所写的文章和思想的一些粗略理解。


契诃夫笔下既有对社会黑暗的辛辣讽刺和批判,也有对受苦受难的人们的博爱和同情,亦不乏对时政的观点和批评。依据以上三点,我将选取的七篇小说简单分类:第一类包括《变色龙》、《套中人》、《一个文官之死》;第二类包括《万卡》、《晚秋的花朵》、《挂在脖子上的安娜》、第三类我认为只包括《带阁楼的房子》。它们无不体现作家的写作功底、思想深刻以及娴熟独到的写作技巧。


我首先关注的是契诃夫在小说中使用的高超的叙事手法以及他构造故事时的缜密逻辑,赋予情节发展的合理性。以《晚秋的花朵》和《挂在脖子上的安娜》为例,《晚秋的花朵》之中,医生前来诊病的次数,玛鲁霞去“看”医生的次数皆体现了作者精密的设计,如同一件零件繁多,但各自衔接,各自对应有序的机器,这是作者的思维造物。他的巧妙之处在于承接转折不露痕迹,浑然天成,读者若不深究,便不能发现这些隐藏在阅读享受背后的学问。《挂在脖子上的安娜》中,安娜的转变是随婚后生活时间的推移逐渐完成的,契诃夫安排的每一个人物都或直接地影响了安娜(如丈夫阿列克谢伊奇,舞会上的军官),或是间接地衬托安娜的变化(如安娜的两个兄弟)。我认为这两部作品尤能表现作家合理的情节安排和严谨的逻辑,以及在叙事和描摹人物时滴水不漏的掌控力。


在我看来,契诃夫小说另一个不容错过的精彩之处,是近乎真实的人物塑造。小说家或用对比,或用映衬,或用动作、语言、肖像和心理描写,成功地塑造了许多经典的人物形象 ,如《变色龙》中的警官奥丘梅洛夫,《套中人》里的教师别里科夫,《一个文官之死》中的文官切尔维亚科夫。《变色龙》一文体现契诃夫高超的语言艺术,奥丘梅洛夫几次“变色”,全由于下属和围观者的几句未经证实的话,寥寥几段,一名善变的,色厉内荏的下级警官的形象跃然纸上。这篇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警官巡逻时遇到狗咬人事件,面对主人未定的狗,他几次因狗的背景的变动而改变处置的方案,最后将狗作为将军哥哥的狗送还。在这篇小说里,警官只看重背景和出身,无视律法,群众幸灾乐祸,用看热闹这一行为作为排遣生活的手段。即使是一只普通的狗咬了人,凭借背景也可脱罪,而下级警官对此无力改变,甚至不得不屈从于罪犯的背景。这篇小说中的讽刺和人物塑造都取得极大成功,是为契诃夫大师之作的代表,而奥丘梅洛夫也成为一批外强中干,见风使舵的人的代名词别里科夫则是作家塑造的又一典型,契诃夫主要对别里科夫的外貌,动作和语言进行描写,刻画了一个畏缩胆小的知识分子,一个告密者。《套中人》内,兽医伊万·伊万内奇和中学教师布尔金对话,布尔金讲述套中人别里科夫的故事,由套中人的平常做派开始,到恋情破碎后套中人的死为结束。他感慨生活中还有不知多少套中人出现,而伊万则看到腐化的城市生活不知滋生了大量告密者,亦使小市民堕落,他们不敢为正义发声,一切只是为了生存。在这篇小说中,我看到,契诃夫在讽刺具体人群时,从来不曾忘记将矛头对准一切的源头——黑暗,混乱的社会环境,这是所有可笑的,可悲的,可恨的人物所以成为被讽刺的典型的根本原因。小说的深刻性得到增强。


如果别里科夫代表了一类知识分子,奥丘梅洛夫代表司法系统的下级执行者,《一个文官之死》中的切尔维亚克夫则是官吏的缩影。文官切尔维亚克夫看戏时喷嚏飞沫溅到将军,几次道歉后,并未对此事计较的将军厌烦了小文官的骚扰,喝令这个文官“滚出去”,以为自己触怒了权贵队伍文官感到山穷水尽,丧失了生活信心,回家倒毙。这个唯唯诺诺,多疑成性的文官的遭遇既让人捧腹,又让人感到心酸。作家仿佛在读者面前架上了一副放大镜。使我们直观地感受到小官员身上的阿谀成性,懦弱和悲哀。我认为,造成文官之死的原因来自文官自身和将军两方面,在契诃夫刻画的文官眼中,权贵高于一切,甚至,他们可以主宰自己的生命。而以将军为代表的身居高位的官员并不从人彼此平等的角度对待低级官员,而是冷漠,目中无人,几乎颐指气使。使将军和文官彼此思维和行事作风变成畸形的原因就是权力。在作家为我们展开的画卷中,我们看到,一个人拥有了强权,便可以赢得他人几乎是敬畏般的尊崇。这是一股病态的社会风气,这是一个病态的社会。


我认为,评价一部讽刺小说是否成功的标准是作者由他的立场出发展开对一类特定人群的讽刺和批判足以使读者意识到被批判和讽刺的人实是应受讽刺和批判,并引以为戒。契诃夫的讽刺小说比之普通讽刺小说更胜一筹,这位观察者把症结的根源指给我们。在他的观察下,当时的司法界,政界,文化界存有的弊端全部暴露在读者的视线中,一些问题直到现在仍能引起我们的思考。他的作品超越了时代。


另一方面,这位冷峻的观察者也有柔和的感情,特别是在他面对受苦受难的人们之时。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作品中包含的人文关怀。即使是面对那些被生活吞噬而陷入泥潭的人,他在讽刺之余,也为他们留下了一份爱。在《万卡》,《挂在脖子上的安娜》,《晚秋的花朵》三篇作品中,尤以《万卡》体现的人文关怀为甚。圣诞节前夜,小万卡给乡下的爷爷写信,诉说在莫斯科悲惨的学徒生活,希望爷爷能够将他接走。万卡回忆起美好的乡下生活,最后,他寄出了一封实际上没有人可以收到的信,带着甜蜜的幻想睡去了。契诃夫一改讽刺和批判的笔调,以万卡的幻想和回忆与残酷的现实相互映衬,描绘出那冰冷无情,残酷压抑的社会现实,也流露出作家对受苦人的同情和关爱。


作家和知识分子在过去被称为“社会的良心”,然而,在那个时代,如契诃夫一样敢于说出真话,着眼于普通人的真正的社会的良心并不多见。他在《万卡》一文中为读者展现了学徒生活的悲惨,展现了孩童得不到监护人的保护而过早面对生活的苦难,展现了一个任何时代中,所有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爱的缺失。


这是一个比之社会黑暗更可怕的问题,契诃夫用他的小说将其从幕后摘出,摆在我们的面前。《晚秋的花朵》就是一个关于爱的悲剧。


《晚秋的花朵》中塑造了一位渴望爱情却无力气追求的公爵小姐玛鲁霞。一位为物质享受而放弃一切精神追求的医生托布尔科夫。公爵小姐和医生初识是因她和她的哥哥,叶果鲁什卡,一个意志薄弱自甘沉沦的人,先后患了重病,请医生诊治。在与医生的接触中,公爵小姐被学识渊博,代表新生活的希望的医生吸引,爱上了他,却不敢主动追求。医生为了六万卢布与商人女儿结婚,她则不得不面对日益衰败的家境和恬不知耻毫不悔改的哥哥。当公爵小姐终于有勇气向医生表白的时候,她的生命也已接近终结。医生意识到过去的自己所作所为完全是一种对生命和爱的丧失,决心珍视这位爱自己的好姑娘,但两人的转变为时太晚。她的爱最终成为一段悲剧。读罢这篇小说,我们应当思考两个问题:是什么让人丧失了追求爱的勇气?又是什么将人最好的情感用钞票和奢侈品替代了?契诃夫看到当时的人们漠视感情,漠视爱情,完全屈从于金钱的现象,这位观察者无法坐视,他向人们传达振聋发聩的呼声:去爱!


相较于《晚秋的花朵》女主人公的不幸遭遇,《挂在脖子上的安娜》中女主角安娜的事迹难以得到人们的同情和惋惜。穷姑娘安娜嫁给年长她三十四岁的富翁阿列克谢伊奇,一段压抑的婚后生活后,安娜去参加一个舞会,目睹了丈夫的言行不一,在舞会上安娜转变了自己的观念,开始交际花式的生活,最终被兄弟们嫌恶,成为上流社会浮华生活的牺牲品。二人的结合完全出于私欲而不是爱,丈夫把安娜当做私有物品,不顾安娜的感受,将她作为自己谋取名利的工具。而安娜完全为了丈夫的财产和地位才与他结婚。将三篇小说结合起来,我看到,契诃夫留给我们的问题的全貌:在爱的缺失这个现实的逼迫下,孩子们被虐待,受苦;无力追求自己的爱情的人们或凄然死去,或在泥沼一般的社会中孤独忍受;抵挡不住金钱,地位和物质享受的诱惑的人们变得极为丑恶,不知廉耻,让己蒙羞,让人嗟叹。我联想到雨果,他也曾在《悲惨世界》等文学作品中提出这个问题。我猜想,关注问题的角度不同,研究问题的深度不同,决定了一般作者和大师之间的差距。这距离不在于技巧,技巧人人经过训练都能够掌握。一句话,作者笔下的世界要有别人的位置,要有对别人的关怀。真正的写作大师如契诃夫,雨果,着眼于被大众忽视的个体,着眼于不同时代的共同问题,即:一个人如何追求爱和幸福。


我还认为,契诃夫不是某种思想界的权威,他的作品也不尽是批评讽刺社会现实的主旋律,《带阁楼的房子》一文便带有明显的轻松色调。这是七篇小说中唯一以第一人称叙事的小说。“我”在地主别洛库洛夫家中闲居,结识了沃尔恰尼诺娃一家。“我”与大姐莉达不睦,政见相左,却在多次拜访的过程中爱上了妹妹燕尼娅。由于莉达的阻挠,二人最终分离,没有再见面。契诃夫在这篇小说中借画家之口表达他对资产阶级民粹派所谓“到民间去”的行动路线的批评,指出民粹派的做法实际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困境,要让人们重新确立尊严,靠近真正的艺术,合理分配劳动,才是可行之路。然而,作为一个一百多年后的读者,在他的政治见解之外,我不会忽视主人公和燕尼娅彼此之间的情感,不会忽视作家笔下的美丽的俄罗斯的自然。这些让读者的心灵感到放松,为之向往的美好事物在他的同行如蒲宁,屠格涅夫,托尔斯泰等人的作品中较为常见,在他的作品中较为少见。但少见不意味着逊色,他的景物描写亦是技艺娴熟,无可指摘。


一位冷峻的观察者,一位天才的文学大师,这便是契诃夫先生通过他的作品为我留下的印象。写作也可以说是人类为了抵抗终将到来的死亡所做的最杰出的工作,好的作品能够跨越时间的距离,超越时代的局限,与读者产生共鸣 引起读者思考,带给读者思维的锻炼和灵魂的升华。下一位将造访我的心灵空间的客人又将是谁?卡尔维诺?茨威格?罗曼·罗兰?长路漫漫,只好以手边的书为始,一本一本地看起。



尺棰

读芝士的作业让我感到我什么都没有写。


凌霄瑞雪

瞬间觉得差距之恐怖……老师给我提的问题我还不知道怎么改……


芝士的文章越写越好了,理性、客观,能从表面挖掘出深层次的东西来。思维严谨,层次清晰,还能够由此及彼,触类旁通。这些都与广泛而认真的阅读分不开,当然,还有持之以恒的勤奋,两年如一日地跟直播!时隔两年,今日之芝士,令人刮目相看!史老师被芝士圈粉了,据说,小寒姐姐也想认识芝士,哈哈哈。


不过一一史老师又说不过了一一你在一稿二稿中都保留着的最后一段,对,就是这一段“下一位将造访我的心灵空间的客人又将是谁?卡尔维诺?茨威格?罗曼·罗兰?长路漫漫,只好以手边的书为始,一本一本地看起。”你就没有感觉到有点儿画蛇添足吗?它破坏了你这篇文学评论的整体性。想想为什么?



第五讲:“她就这样

度过了一代又一代”


到图书馆或者书店里,读一读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我弥留之际》,如果你能读得进去,或者虽然不能完全读懂但是很喜欢,可以买来慢慢细读;


在你十几年的生活中,一定曾经看到或者听到过一些令你匪夷所思的人与事,一个离经叛道的人,一个光怪陆离的故事,或者一个不合时宜的人,一个令人扼腕的故事,或者一个看不透的人,一个说不清的故事……,请以这些故事为蓝本,赋予其意义,加上你的思考与感情,以《纪念x x x的XXX》为题,自选题材,自选角度,精心安排叙述方式,字数不限,提交作业帖,与大家分享。


纪念胡曼的一支歌


一、旧居现况,冬夜中胡曼所做的


车夫胡曼和他的驽马萨弗瑞过去居住的家已经不复存在,房子和马厩先被废弃,而后成为垃圾堆,在拾荒的人和风力的作用下,最后消失殆尽,只剩下几块石头和烂木板。离旧址五十步远,行人可以看见一个石堆,那是胡曼过去打水的井,井口已经坍塌了,黄沙已堆积至井深的一半,在照明灯的帮助下,隐约可见沙中埋着一只车轮,它斜向上立着,静静等待黄沙将自己吞没,一如左舷进水,徒然等待倾覆的远洋货轮。风无休止地吹刮,除去尘土,它并不能带走任何事物,然而大部分看似永远也不会消灭的事物都消灭在这无止息的风里,只有尘土可以幸存。


夜间,当地面上的最后一丝热气随西落的太阳一并离开时,胡曼的房子外面只有呼啸的风,星光和月光都透不过黑夜这层厚厚的裹尸布。自小屋的窗口向外眺望,人只能看见一团团黑暗堆积在地上,平原的尽头有一线微光,那是夜晚也不曾停止狂欢的城市辐散的余波,大地归于沉寂,没有饥饿的野兽的嚎叫,没有蒸汽机车的汽笛声,没有音乐也没有人们的笑声,只有单调的,凄厉的风声。冷气好像是从墙缝和窗板凭空产生的,炉子内的火苗只能起到心理安慰的作用,胡曼缩在几层毯子,床单和被子下,暴露在空气中的只有他的头。他没有睡着,而是在黑暗中睁着眼睛,看向炉门内跳动的火苗,也许不是火苗,而是天花板,墙上的裂缝,或是墙角边装着土豆的白铁皮桶。他想着在仓房里的萨弗瑞,想着不景气的出租马车生意,想着母亲,存货不多的杜松子酒,新买来的食盐。胡曼长长地叹息一声,沉入没有梦境的睡眠里,所有的冬夜几乎都是如此。



二、胡曼如何谋生


胡曼拥有一辆大车,全副套索和维修工具,在萨弗瑞的帮助下,他不必如其他人一样在贫瘠的土地上耕种以求生存。马车夫的收入微薄,但能糊口,而且还有盈余。


虽然萨弗瑞是一匹驽马,但它吃苦耐劳,从不罢工,除非马蹄铁坏损,或是天气极端炎热,继续干活便有暴死的风险,它才要求休息。他们用自己的力气和时间换得生活所需的物 品,胡曼接送乘客,运输货物,给城内有钱人家捎带时蔬,当城市里的人尚未做好迎接新一天的准备的时候,胡曼的大车已经抵达了城市边缘;城市里的人们在夜晚开始狂欢的时刻,萨弗瑞的套索刚刚被卸下,放在仓房的门后。胡曼忙碌了一天,他记不清自己到底做了多少琐碎繁重报酬并不丰厚的工作,但他此时没有抱怨的想法,也不感到生活沉重前景渺茫,他近乎对自己的现状感到满意。他劳动,为人赶车挣得自己的酒和面包,那时,他不觉得自己应该抱怨什么。


是的,那时的胡曼不想抱怨,对生活没有怨言,那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后来胡曼也没有抱怨,因为他已经没有抱怨的力气了。



三、群氓侧写


与胡曼和萨弗瑞打交道的人们数量有限,但无所不包。脾气古怪的雇主,小气而斤斤计较的杂货商,在广场的侧面空地上一同等待生意上门的爱吹牛的同行,在杜松子酒里羼水的酒馆老板,沉默寡言的酒保,身材火辣,脸上搽着一层白粉的站街女,每天为一个铜子的蔬菜争执不休的主妇,城市中大部分类型的人都集中在这里。其余的人,地位,阶级或许与他们不同,但从本质看却能找到与之相契合的一种人。然而,当这群如同戏剧里走出的人物们聚集在一起,所有的特性,思想,职业的区别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新的物种:人群。它复杂,混乱,头脑简单,行动力低下,相较一个人而言拥有被放大了千百倍的欲望。它所中意的只有两件事:在毁灭的力量前屈服和无止息的狂欢。它屈服于夜晚的时间,在那段时间里,凡是人群的成员都沉迷于狂欢之中。而在白天,这些人又分化成一个个冷漠无情的个体,只为自己的私欲和利益谋划。在白天,人群缩小,被分割到每一个人的身上,在夜晚,每一个人的影子被放大,成为名为人群的集合体。


他们就是群氓。


后来,当萨弗瑞因为筋疲力尽,无力工作而承受主人的鞭打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站出来阻拦。这件事在我们看来,是符合他们的常理的。



四、下坡路,萨弗瑞或许应该更换名字


萨弗瑞罢工了。在胡曼看来,这是一件极不寻常也不可能发生的事。然而事实告诉胡曼,萨弗瑞是可能毫无征兆地罢工的,你不能要求一匹驽马像机器一样工作不休。胡曼认真地检查了所有可能让他的马感到不满意的环节,它们全部齐备,无可挑剔。


他得出一个结论:马只是偷懒。他错了,萨弗瑞是由于衰老,力气下降,没办法拉动满载货物的大车。


胡曼决定动用马鞭。


萨弗瑞被马鞭抽打,起先是缓慢,间隔均匀的几鞭,随后生气的胡曼看到这几下鞭子完全没有起效,他便加大力道。鞭子雨点似的抽在可怜的畜生身上,又快又狠,它哀鸣着,试图挣脱套索,或是躲避落下来的马鞭,它想要冲向前方,但挂在它身上的大车过于沉重,萨弗瑞只让它挪动了一小段距离,他们移动的速度尚不及从他们身边经过的行人。胡曼气疯了,他拼命抽打着车座前的萨弗瑞,人们都停下来看这苦命的一对,没有人出来阻拦,没有人向胡曼指出大车的载重已经超过萨弗瑞能够拉动的最大限度,没有人向他们使以援手。人们漠不关心,甚至乐于见到有人受苦,因为不幸的人的遭遇使他们暂时忘记了自己的处境。他们只是在一旁看着,受苦的人是胡曼,不是自己,这一点就可以作为他们旁观的理由了。胡曼耗尽了力气,停下休息。人们见车夫不再虐待那匹马,感到无聊,纷纷离开围观的位置,继续赶路或是返回工作岗位。胡曼独自坐在大车的座位上,低垂着头,喘着粗气,马鞭被放在一边。萨弗瑞不再受到抽打,它把头伸进挂在车架前为它准备的豆料袋,咀嚼着燕麦。胡曼在那里呆坐许久,他的思维几乎已停滞。行人渐渐稀少,夕阳在天边染红了一片卷曲的云,城市内的人们正准备迎接夜生活,他仿佛被所有人遗忘了,与他的车,他的马一起成为一尊雕塑。嘈杂的声浪从街巷深处泛起,空气中充斥着成分驳杂的气味:食物的香气,宠物的气味,萨弗瑞身上的气味,烟草味,酒的气味,最浓郁的是尘土的干呛的气味。他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来这里。胡曼跳下大车,看着自己的马,它不是一匹骏马,甚至长得丑,杂色皮毛,肚子上还有像泥点一样的黑褐色斑点,但它毕竟是自己的马。


除去它,还有谁会一直陪伴自己呢?胡曼搂住萨弗瑞的脖子,无声地哭了。


这是胡曼最后一次进入这座城市。那天,他回家的途中,当他走完山丘的下坡路的时候,第一阵秋雨降临了,它在城市逗留整整三天,城市的公园里,许多花因为这场雨提前凋谢,雨让通向城市的大路成为一片泥泞,从此胡曼不再踏上那条路。



五、流浪者


胡曼在家里闲居。窗外,雨几乎与空气融为一体,静默地下着。萨弗瑞在仓房里睡觉,草料堆霸占了仓房的一角,燕麦有五袋,十个白铁皮桶里装满了土豆,食盐不缺,酒窖刚刚更新存货,他没什么值得思考和费心的事,便坐在屋内唯一的板凳上,放空思绪,食物和生活必需品自会耗尽的,那时他便有事情可做了。眼下的时间是凝固的,如同一块冷冻的黄油,胡曼耐心地等待它化开,他习惯于等待,也擅长此道,时间会为他安排好一切,他接受,并顺从地在既定轨迹上行走。说他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背后的某种规律性是不负责任的,胡曼并不迟钝,他能够感受到,在天宇的背后指挥,谋划,设定他生活的那个存在(姑且这样称呼),命运,神,时间的规律或是无序,或是说,如同彼此沟通联结的蛛网一般密集细微的可能性,所谓因果。但这些无法被肉眼直接观察的影响因子没有直接干涉他的生活,胡曼便不去多想。他遵循身为人的本能,而这个本能告诉他,改变总是比守成艰难,必然伴随风险,它是赌博,你有可能被它骗得分文不剩,因此不要,也不应该多想。他感到饿了,准备煮两个土豆。小屋外,雨仍然未停息,雨滴仿佛成了外窗的半永久式装饰品。这时,胡曼看到在井边有一个人影。他的轮廓一点一点地放大,他正走向他的小屋。胡曼灭掉了火焰,站在窗前,他相信在雨中向他的小屋走来的人不可能透过窗玻璃看到监视他行动的屋主人。他看着那渐渐迫近的人影,连疑惑的心理都没有,因为他已认定这个人和他全无关系,自他从故乡独身一人和他的马来到这里定居,还没有一个人知道马车夫胡曼就住在这里,包括建起这栋房子的工人。在胡曼的眼中,那个人与下落的雨滴没什么不同,都是窗外的世界的一份子,仅此而已。来人衣衫褴褛,戴着一顶破旧的礼帽,手中提着一根木棍,背着马蹄包袱。这是一个流浪者,他走了一天,又累又饿,在雨中全身湿透,感到难以忍受的寒冷,他希望有一个避雨的地点,一口面包,一口水和一张睡觉的床铺。他站在小屋的门前,哆嗦着叩门。小屋内没有任何变化,没人为他开门,旁边的仓房也上着锁,他感到绝望。胡曼听着流浪者的叩门声,仿佛什么也没听见,他听见门外的人敲了五十二下,随后没了动静。他生起炉子,为自己煮土豆。


这一夜胡曼睡得很好。



六、风,城市的末路是如何被胡曼得知的


有风的天气整整持续了一个月。风似乎着迷于自己的娱乐,它本来可以在瞬间毁灭人和他创造的一切,但它不准备这样做,而是在地面上游荡,将尘土扬起,又把它们按回地面。


胡曼的小屋,年老的萨弗瑞,荒原上的树木,被黄沙吞噬的道路,为躲避风沙而躲进自己的居所的人们,颓势已显的城市,它不在乎这些,它们无非是自然界中衍生出来的新花样。


罢了,无论怎样变化,地上的人们都不能改变自己的起源,无法独立于自然界外。风是时间和自然共同邀请的见证者,绝对公正,绝对客观,绝对无情。它不会因为我们的生死而驻足,不会因为我们的受难而驻足,不会因我们的灭绝而驻足,但它了解一切,见证一切。它远远地在天上俯瞰地面,或是站在人的背后,它坐在树梢上,或是悄悄地从人的指隙间溜走。它仅仅与我们擦身而过,便已了解了发生在我们身上的自己都未曾察觉到的细微变。它的呼啸里有人类全部的历史,仅仅局限于人类未免有目光短浅之嫌,它的记忆可以追溯到星球刚诞生的时期,甚至比这颗星球还要早,因为不只有这一颗星球上才能发现它的身影。人类这个种群,在风的面前还是太年轻了。以我们能够理解的说法描述,风的见识,经历和智慧都极为丰富,以至于我们经受着的一切在它看来只是一场戏剧的一幕。它几乎靠近虚无了,虚无不会对人产生什么同情心,它也是如此。风具备了以上的特点,我们也就不难接受,它具有摧毁一切,毁灭一切的能力,而且它时刻使用着这个能力,精准地调控着速度,以至于我们无法察觉毁灭的发生,毁灭确实在发生。城市中的人们也许察觉不到,他们或许认为他们所生活的现在较以前的改变仅仅体现在天气方面,但远离城市之外的胡曼发现了城市中的人们未察觉到的变化,第一个窥见城市即将走上末路的未来:风在夜间停息的片刻,向外瞭望地平线的胡曼没有看见往日穿越平原,来自城市的光线。



七、萨弗瑞绝食,没有歌词的古调


胡曼第七次给萨弗瑞的食槽里添加草料,其实他没有必要添加,食槽已经满了,萨弗瑞一点也没有吃。它只是喝光了水桶中的水 。胡曼见到萨弗瑞依旧不肯吃食,束手无策,只好先回到小屋内休息。他相信马不会把自己饿死,早晚会吃东西。萨弗瑞待在自己的马厩里,胡曼不会看到,此时的萨弗瑞完全不像一匹绝食的驽马,它的眼睛比起那些未被套过轭索,一生都在荒原上奔腾的骏马的眼睛毫不逊色。没人知道它为什么要绝食,仿佛突然接受了神灵(如果它们也有)的感召,它不再吃一口草料。胡曼曾想过,萨弗瑞是否生病了,但即使它生病,胡曼也没有办法医治。他索性不去想,而是又一次回到自己的床铺上。半夜时分,他起身查看萨弗瑞的情况。它低垂着头站在那里,什么也没有吃。胡曼感到一股没来由的悲伤,他不明白萨弗瑞为什么要做出绝食的举动,在他看来,没有比活着更重要的事情。愚钝的胡曼不会理解,他的马选择了一种更有尊严的结局,这相对于他的世界观念而言是无可理喻的事。他无力阻止。萨弗瑞在绝食的十天死去了。胡曼在仓房里待了一个下午和一个晚上,第二天,胡曼离开了他的家,没人遇见过他。仓房里锁着萨弗瑞的尸体,静静地腐烂。后来,人们修通向新城市的道路的时候,一个勘探小组经过这里,那时,两座建筑都已经趋于倒塌,自他们之后,许多人曾经经过这里帮助风和自然一点点肢解它们的躯体,随着拾荒者捡走了小屋最后一块未朽烂的木板,车夫和他的驽马曾存于世界上的最后一点证据也消失了,风经过这片白地,偶然心血来潮,会盘旋着逗留一会儿,若有旅客途径于此,便有可能听见风的呢喃,那是一支没有歌词的古调。


芝士

这个故事不是实际发生的,更贴近我以前观看的电影《都灵之马》。我想尝试着写一点不同于以前我所写的东西,但发现还是能力不够,需要学习,静待烧烤。

又:人物的名字是根据英文"human" "suffering"音译过来的。


浅夏花开

好厉害啊,读完内心很复杂的说不出的感觉(内心对芝士的膜拜又增添了一分,不,是很多分。哈哈哈。)


芝士

谢谢,觉得在表达上处理得还不够好,不用膜拜我啦,膜拜这个词总让我想到城隍庙里的土地公公。我要做的,要学的还有很多呢。


在芝士平静的谦虚中,透着若有若无的自豪与骄傲,哈哈哈。 故事看似平淡无奇,但背后却有着很深广的意义,有着对生命的诸多理解和无奈——人性的阴暗,人生的无常,人类的渺小。文字中充满了悲悯之情。祝福你,芝士,正走在大家的路上。


语言方面,芝士你还可以更简洁。比如这句"他不明白萨弗瑞为什么要做出绝食的举动,在他看来,没有比活着更重要的事情。"是不是可以这样写呢:"他不明白萨弗瑞为什么要绝食,在他看来,没有比活着更重要的事情。





延展阅读

请上下滑动

杭州六年级sunny妈妈:88天和49天

泰州三年级涵涵麻麻:母女同班

成都五年级秋语妈妈:遇见便喜欢

嘉兴六年级小贝妈妈:握手!拥抱

成都六年级晴大人麻麻:感恩相遇

北京四年级彬彬妈妈:我也有一个宏愿

上海四年级光明爸爸:踏上春天的列车

泉州四年级阿衍妈妈:这条路

浙江安吉四年级思思爸爸:在路上

杭州五年级涵涵妈妈:把爱变成看得见

深圳六年级果果妈妈:春天,是一个播种的季节

苏州六年级春尧妈妈: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张家港六年级乐乐妈妈:与史老师结缘

常熟四年级霖霖妈妈:我们会一直读下去!

上海五年级帅锅妈妈:我遇见的教育美如水

桂林六年级点点妈妈:遇见•约定

宁波五年级壮壮妈妈:终于等到你

太原二年级木木妈妈:放牛班的春天

上海三年级果果妈妈:播下种子 静待花开

湖州高一飞晚妈妈:遇名师见智性

宁波初一芝麻妈妈:春风般的孩子

合肥二年级远远妈妈:陪孩子慢慢成长的好老师

苏州六年级小泽妈妈:和孩子一起做一件美好的事情

宁波初一青瓜妈妈:有你真好

石家庄五年级墨凡妈妈:感谢这份缘

湖南初二畅畅妈妈:当你启程前往金师课堂

成都初一落玖妈妈:让孩子成为她自己

苏州初二葱妞妈妈:傻妞

保定初二小伊爸爸:最遥远的路

深圳六年级果果妈妈:得瑟王以得瑟网课过节

吉林四年级曈曈妈妈:请陪我慢慢长大

杭州六年级仁儿妈妈:我愿做个农妇,默默守护我的花园

嘉兴六年级小贝妈妈:读书这么好的事

南京六年级竹子妈妈:墨菲定律:一切皆有可能

苏州二年级畅畅妈妈:我开始了真正的救赎之路

上海四年级光明爸爸:第一站 等待

上海初一大帅锅妈妈:春风里的一点点

学前小多妈妈:孩子做自己,我也做自己!

深圳初一果果妈妈:养花

深圳初一果果妈妈:原来诗可以这样写!

杭州初一仁儿妈妈:那是一颗内心有着光亮的种子

杭州初一仁儿妈妈:一个母亲的成长史

深圳初一果果妈妈:牛妈成精记

成都五年级熙熙妈妈:偶然的相遇,却是一生的祝福

苏州初二乐乐妈妈:遇上史老师才知道所谓捷径是弯路

上海初一大帅锅妈妈:是什么力量,让一个害怕语文的孩子热爱上语文?

深圳真真妈:这是一个平常的周末,可遭遇却不平常,

这一切都因为有了她

苏州初二乐乐妈:再次回放了史老师的家长课我总算拿到了“家长上岗证”



《礼物:蒋筱寒诗选2004—2015》

蒋筱寒 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微信扫码订购

《礼物:蒋筱寒诗选2004—2015》

小寒和妈妈双签版





咨询详细课程

请加 小叶老师 QQ 号:

2647985248


扫描二维码,关注史老师的微信公众号:

体验大地(sjxtydd)


购课指南

史金霞老师网课指南:你想要了解的全在这里!


一单在手,好书全有,还等什么,快去抢吧!

——史金霞老师网课教材购买指南


听她的课,思维活跃人格发育,

享受思考,唤醒心魂,是生而为人的精神需求

——兼答《跟史老师从小读到大》课程家长问


从小到大是史老师和孩子们一齐给家长的礼物,

这份礼物,是在这贫瘠的大地上为数不多的滋养


这是一个平常的周末,可遭遇却不平常,

这一切都因为有了她

跟史老师学语文

成为和谐发展的人


【史老师已开出课程】


跟史金霞老师从小学读到大学

第一期:人之初:韶光莫负读好书

第二期:那些美好的人与事,一齐向我们走来!

第三期:未来的主人翁

第四期:走到世界的尽头 

第五期:如今我们回来了,你们看便不同了

史金霞老师中学综合读写课

第一期:跟史金霞老师学语文,成为和谐发展的人

第二期:来,共赴一场惊人的旅行!

第三期:领取生命的馈赠

第四期:选择滚烫的人生 

第五期:你永远是神圣、幸福、善良和不灭的 

史金霞老师中学生议论文读写

你也可以叩响命运的门

家长课

给家长的十二堂课:父母改变孩子改变

做勇敢父母,与孩子共赴成长惊人旅! 

诗词课

中国好老师史金霞,教你读懂古诗词

点击课程题目

即可查阅该课程规划

打开课程规划页面最后

之淡蓝色“阅读原文”字样

即可购买该课程







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史老师

所开设网课尽收眼底

请按图索骥各取所需



咨询详细课程

请加小叶老师QQ号:2647985248

史金霞

微信公众号:体验大地(sjxtydd)

新浪微博:@苏州史金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