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全景扫描|“祛魅”与“复魅”的现代性矛盾何以解决|全国优秀青年学人年度论坛⑨:释魅循环:现代世界中的神圣化与合理化叙事

探索与争鸣 探索与争鸣杂志 2023-03-26

◆ ◆ ◆ ◆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主管

有学术的思想  EXPLORATION AND FREE VIEWS

官网地址     http://www.tsyzm.com

◆ ◆ ◆ ◆

目前本刊只接受《探索与争鸣》网站投稿。请收藏唯一真实官网地址www.tsyzm.com。原编务邮箱tsyzm@sssa.org.cn停止使用,原投稿邮箱tansuoyuzhengming@126.com为编务邮箱和应急邮箱。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谢绝转载,如需转载请留言。



全景扫描|释魅循环:现代世界中的神圣化与合理化叙事

2023年1月7日,由《探索与争鸣》编辑部主办,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承办的“全国优秀青年学人年度论坛”分论坛“释魅循环:现代世界中的神圣化与合理化叙事”以在线会议的形式顺利召开。来自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所、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所、南开大学等多学科的十余位学者就如何理解现代社会中“祛魅”和“复魅”这对矛盾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学术研讨,百余位观众旁听了本场会议



与会专家云合影

开幕致辞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郁喆隽老师在主题引言中首先提出了“释魅循环:现代世界中的合理化与神圣化叙事”话题思考核心——“祛魅”( 德语 Entzauberung/英语 Disenchantment)概念。进而指出“祛魅”概念始终和现代性概念相联系,且“祛魅的程度越高现代化程度越高”这样单向、线性现代化叙事存在很多悬而未决的问题,“祛魅”概念实际上复杂而丰富。韦伯以各领域为焦点的视角转换的价值领域论述包含了对“宏观-长时段社会结构史”描摹的框架和要素。接着韦伯的框架郁老师提出了一种新动态模型:价值领域的多普勒效应,不同价值领域具有此消彼长的关系,因此价值领域理论并不是一种静态描述社会的理论,而是一个动态的描述过程。从价值领域视角出发来看学者具有“两栖性”,即在“知性为本”自己的研究领域中必定会跨界到其他的价值领域。最后是从伊利亚德的启示过渡到学科的问题,今天的论坛邀请了不同学科的学者,希望不同学科学者对同一个问题意识进行跨界的沟通与探讨,催生出跨学科的“元理论”对话。

郁喆隽


本次论坛共设置三场主题发言和一场圆桌讨论。


第一场

第一场主题发言由上海市社科院宗教所黄海波担任主持,并由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余明锋点评。


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所的李华伟老师以《贝格尔论世俗化、去世俗化与多元现代性》为题结合贝格尔理论对宗教与现代性关系进行了一个发言。首先是对贝格尔早期的世俗化理论进行了阐述,其次是从贝格尔的理论世界中理解宗教与多元现代性的关系,既可以说多元主义产生了世俗化,也可以说世俗化产生了多元主义。进而从贝格尔世俗化理论的局限性过渡到其去世俗化理论。贝格尔关于宗教与现代性关系的探讨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其提出的现代性与宗教变迁的动态关系问题,仍值得我们思索。

李华伟


上师大人文学院历史系的张洪彬老师聚焦民国时期思想史“复魅”的主题研究,以《民初思想史上的复魅冲动》为题考察了民国时期知识界如谢洪赉、伍廷芳、张君劢、太虚、熊十力等人对“祛魅”“世俗化”的不满,以及他们在知识和思想上的努力。对民国时期这些非议世俗化、试图复魅的人的研究有助于我们重新思考宗教信仰与科学、宗教信仰与现代性的关系,帮助我们自己克服经典世俗化理论的迷思。

张洪彬


上海大学文学院的黄薇老师以《希伯来圣经中的“祛魅”与“巫魅”》为题,从彼得·伯格提出“世界摆脱巫魅在旧约时代就开始了”讲起,并以现代圣经学者的视角,认识到“巫魅”并未在古代以色列宗教中全身而退。因此选取了两个主题,一个是《创世纪》文本中有关世界源起的叙述,另一个主题是希伯来圣经中的医疗活动,并以摩西造铜蛇作为一个生动的例证。回到古代文本中我们会发现古代以色列宗教和现代社会同样具有“祛魅”特质,及其“巫魅”要素。

黄薇


来自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的张寅老师聚焦现代社会的商品,做了题为《哲人的奢侈消费——鲍德里亚式的向所谓原始交换的回归》的报告。他首先以鲍德里亚的观点讨论奢侈品的符号性,在商品真与假之外存在着“实在性”,商品被理解为对现实产生的眩晕。然后讨论商品符号性相适应的认知模式和欲望模式,并着重阐释了奢侈品的遗忘机制。最后讨论鲍德里亚式的回归为什么会变成一种奢侈消费,并根据鲍德里亚式的观点猜想这样理想的生活状态应该是属于少数人如哲人的奢侈消费。


余明锋老师对四位报告人做了点评。他指出,跨学科的学者们探讨的的世俗化与去世俗化理论依然是研究现代性关注的重点,也是本次会议“祛魅”“复魅”重点考察对象。四位学者从各自学科出发对一个问题意识的讨论,提供了一个有解释力的世俗化框架,而改造过的世俗化框架也会反过来为研究现代性提供一个新的启发。


第二场

第二场主题发言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郁喆隽担任主持,并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张寅进行点评。


上海市社科院宗教所黄海波老师在数字时代的背景下聚焦互联网宗教,做了以《数字时代的具身性空间与释魅:从泰勒的自我形态变化出发》为题的报告,首先从“自我”概念出发,介绍了社会学者如彼得·伯格、泰勒等对世俗化理论的叙事和世俗化理论的困境,而困境主要集中在理性化私人层面的问题,即“自我”的角度。第二部分是对“自我”的认知与理解的概述,而宗教是“自我”的根源之一。最后是从数字时代互联网虚拟空间的虚拟性与相关数据来探讨宗教与“自我”在网络的形成。

黄海波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余明锋老师的报告题目是《真理之魅——求真意志与后期尼采的科学批判》,从尼采的真理问题与科学关系阐释主题。尼采的真理论题有两方面,一是对求真意志的批判,二是对假象重估,两方面有着紧密关联。通过“求真意志”在尼采文本位置的介绍认识到求真意志预设了一种隐含着形而上学二元结构的真理观,并且呈现出一种为真理而献祭生命的禁欲主义逻辑。科学看似解构了禁欲主义理想的种种教条,却成了这种理想的化身。但尼采意义上的自由精神还需要完成求真意志批判,以艺术化的哲思替代科学化的哲思。

余明锋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谢晶老师以《祛魅的社会学与社会学的祛魅——布迪厄的拳术》为题。从布迪厄的社会学谈起,社会学不属于理论而属于实践,并以布迪厄的“祛魅”工作为线索,挖掘其社会学立场的深度。布迪厄的祛魅一方面是对 “魅”的社会的祛魅,另一方面是对于社会学本身的祛魅。结合illusio概念的分析进行证明,并在此意义上论证不存在以“祛魅”为特征的社会形式。并以其对skholè以及日常语言学派的批判为例,呈现出布迪厄式的社会科学本体论。由此追问“释魅循环”关于社会学的社会学的社会学……是否会落入无限倒退的问题。


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的邢婷婷老师聚焦个体化处境下当代人意义体系的建构,以《意义体系建构中的个体化与公共性——基于新兴信仰的讨论》为题,基于新兴信仰的田野调查,指出“魅”是常态,“祛魅”是暂态。信仰体现着人在建构意义体系的过程中的各种努力;在今天,这个过程充满了个体化的烙印,“境遇诠释”成为个体化时代人们建构解释体系的依据;根据涂尔干的人与社会的关系具有的二重性的特征,决定了个体化的建构本质上是对公共性的探索。


张寅老师分别对四位发言人进行了点评。他指出,数字时代真实的和虚拟的自我存在一个复杂的关系值得深入探讨;尼采关于真理问题中借助艺术来对科学的批判反思意味着对艺术本身也应进行相应的批判;“打拳”结合了游戏和博弈的概念,“拳术”如何避免达尔文主义的后果需要进一步探讨;并基于个人建构体系对意义的强调,提出“受到现代世界阻碍的个人意义体系建构情况下如何处理这种阻碍?”的问题。



第三场

第三场主题发言由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邢婷婷担任主持,并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谢晶进行点评。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严飞老师以《隐秘的日常——流动与秩序》为题,聚焦日常现象学、日常社会学:以日常生活为基础点探讨现代性;分析日常生活异化现象——数字时代背景下社交线索的隐退、社会临场感的下降;挖掘日常生活的价值,提升日常生活的意义,创造日常生活的合理形态,从而抓住被遮蔽的、消失的“附近”,重新进入“附近”。从而看到身边每一个具象的人与物,构建出更加丰富的日常生活经验世界,重拾生活的本身。


严飞


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李竞菲老师从感性的角度探讨了电影装置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起到的作用,以《影院魅影:电影作为当代神话》为题做了报告。并从电影院、影院装置、图像、新媒介这样几个角度来进行主题阐释。在现代生活里,电影作为最通俗和触及到最广泛群体的叙事媒介,巨大的装置以人震撼本身就类似于宗教的叙事。作为当代神话,它为人们所提供的,除了商业化的娱乐,还有对私人经验的整合,对公共事务的介入讨论,以及代替已消亡的艺术的超日常的体验。

李竞菲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迟帅老师汇报的题目是《韦伯晚期社会学:缘起、结构与议题》,探讨了韦伯晚期社会学的相关议题。他从韦伯时代背景、晚期社会学缘起、晚期社会学的结构与晚期社会学涉及的相关议题几个部分做了阐述。韦伯晚期两部未完成的著作《宗教社会学论文集》和《经济与社会》构成了结构上的互补关系。这两部著作从政治、经济、社会和宗教四个角度指出了韦伯晚期社会学的核心问题和基本议题,理清这些关系议题有助于呈现韦伯在社会学初创时代的经典形象。


华师大社会发展学院人类学研究所罗仕韶老师基于粤东地区的田野调查做了以《宗族作为巫术共同体——粤东村落的财富合理化方式》为题的发言。从宗教研究的三种研究进路谈起,认为何种研究进路都承认祖先崇拜之于宗族的意义。通过田野调查发现,祖先崇拜的概念过于笼统,基于祖先崇拜实际上形成了支系之间强烈的灵力竞争与倾轧。从宗族孕育到每一世代的分化,都存在房支灵力不均的现象。祖先崇拜只能证明宗族是一个共同体,但是灵力竞争则表明宗族是一个巫术共同体。

罗仕韶


谢晶老师分别对四位学者的发言进行了点评。如何在学术研究中避免“循环”(以自上而下的视角进行研究的自我附魅)丰富自己的话语,值得学术研究者深思。电影作为现代的神话是一个讲故事的过程,电影类似于宗教的涂尔干式的理解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提供神圣性。


最后的圆桌讨论与会议总结部分,与会老师在圆桌讨论环节各抒己见。对于部分会议听众提出的一些问题,学者们也予以了解答。


相关链接:

全景扫描|首届上海社科青年望道论坛暨《探索与争鸣》第二届全国优秀青年学人年度论坛开幕式在沪举办

全景扫描|全国优秀青年学人年度论坛①:“大国重器:近现代历史上的技术革命与国家建设”

全景扫描 | 全国优秀青年学人年度论坛②:宅兹中国:博物馆、数字技术与文明探源

全景扫描|全国优秀青年学人年度论坛③:都市症候:竞速时代的时空体验与空间病理学

全景扫描|全国优秀青年学人年度论坛④:古今之变:探寻中国学术思想主体性

全景扫描|全国优秀青年学人年度论坛⑤:术道之间:“数目字管理”与政治理性

全景扫描|全国优秀青年学人年度论坛⑥:格物致“智”:软件的文化表征、社会参与和时空再造

全景扫描|“在个体的故事背后透析社会结构的裂痕”|全国优秀青年学人年度论坛⑦:中国叙事:非虚构写作与当代社会变迁

全景扫描|全国优秀青年学人年度论坛⑧:发明现代:西方近代史中的观念、知识和行动


有学术的思想 有思想的学术 



聚焦中国问题 

秉持人文立场

人文社科学者的平台

欢迎一起“探索与争鸣”





目录2022.12|2022.11|2022.10|2022.09|2022.08|2022.07|2022.06|2022.05| 2022.04|2022.03|2022.02|2022.01|2021.01|2021.02|2021.03|2021.04|2021.05|2021.06|2021.07|2021.08|2021.09|2021.10|2021.11|2021.12|2020.01 | 2020.02 | 2020.03 | 2020.04 | 2020.052020.06 | 2020.07 |2020.08|2020.09|2020.10|2020.11 |2020.12|2019年总目录 热点  区块链|未成年人犯罪|5G|《长安十二时辰》|知识付费|留守儿童|巴黎圣母院大火|《流浪地球》|开放二胎|“佛系青年”  人物  鲁迅|施蛰存|王元化|费孝通|陈旭麓|金庸|哈贝马斯  学者  陈平原|杜维明|葛剑雄|何怀宏|季卫东|罗伯特·帕特南|沈志华|王汎森|乐黛云  观念  天下|祖国|信任|“五四·青年”|人文危机|涂层正义|全球文明  专栏 重识中国与世界|城市与文明|人工智能与未来社会  会议 数字加密货币|江南文化与城市发展创新“科幻景观·文化· 媒介”学术论坛|大学治理使命网络时代知识付费与知识获取| “城市与情感”第二届中国城市问题(上海)论坛青年论坛  青年  第三届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第二届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精彩感言|优秀青年学人支持计划·第一期|优秀青年学人支持计划·第二期|青年学人优秀论文支持计划  学术圈  学术写作|高校工作时间|学术晋升机制|假期|救救博士生|“青椒”的焦虑|学术圈的“第三世界”|开题报告怎样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