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能不变随缘这是如来; 随缘不变的那是菩萨

净空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摘自空法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之八 显见不分

我们将经文念几句,对对地方。【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云何于中有是非是?】在这一段,世尊是将诸佛以及见性证得法身的那些大菩萨们,他们所见的诸法实相,给我们说出来。诸法的真实相是什么呢?诸位要把这个几句一定要记熟。楞严经长,不能全背,这个几句是要背的,非常重要。我们虽然入不到这个境界,常常念念这些文字,阿赖耶识里头增加这些印象。那个印象深了,说不定哪一天遇到什么缘了,你就恍然大悟了,你就开悟了,你也能证入这个境界了。禅宗里面讲悟入,大彻大悟,悟的是什么?就是这个。诸佛与菩萨所证的,也是证的这个;我们凡夫所迷的,也就是迷的这个。希望诸位对这一段经文要特别的留意。

【见与见缘】,这个见拿现在的话来说呢,精神的一部分。见缘就是物质的一部分。整个世界,十方三世,无非是精神与物质相和合的这么一个现象。在佛法里面呢,说得极其微细,这一段在前面也曾经给诸位说过,上一次也讲过。顶重要的就是说,物质、精神以及我们能想象的这个妄心,都不是真实的,本无所有。那么我们现在最难的就是难在这个后面两句,因为在我们感官当中啊,都觉得这些是有的,怎么会说本无所有呢?明明这个世界摆在我们面前啊,怎么说是如虚空花呢?这就是迷悟所见的境界不相同。如果要说觉悟了以后,我们物质的这个身体,我们感觉的这个精神,以及我们世界,都如虚空花,本无所有了,那诸位这个佛还要不要学呢?学到最后是一场空,大概也没有人愿意学了。

佛法常常讲叫妙法啦!果然要是空掉了,什么都没有了,诸位想想这还妙吗?不妙啦。如果真正有啊,也不妙。妙在什么地方呢?说它空,它也不空;说它有,它也非有。这才妙呢!非空非有,妙在这个地方。什么时候非空非有呢?本来就是非空非有,现在还是非空非有。你大彻大悟的时候,看到这个世界非空非有;你迷惑颠倒时,还是活在非空非有的妙法之中。悟了晓得这个真相,迷的时候不知道真相。譬如说我们凡夫执著有,二乘人执著空,他听说本无所有,他执著空。实际上不空,下一句就说得很清楚。所以佛法里头常讲:真空不空,妙有非有。真空就是妙有,妙有就是真空。这是说明十法界依正庄严,森罗万象啊。相虽然是妄,体是真的。假如真妄果然是两桩事情,那又不妙了。妙在什么地方呢,真妄不二啊,妙在这里。

凡夫不觉其妙,佛菩萨明了这个妙。所谓迷悟,再给诸位说,迷悟要是两桩事情那也不妙了。迷悟不二这才妙。确实是不二的,这是真正进入了一乘法的境界了。迷悟还是两回事情,还要破迷开悟,给诸位说,是权教菩萨。我们讲是大乘佛法里的权教菩萨,不是一乘菩萨。一乘菩萨里面有没有迷悟啊?有迷悟。有没有破迷开悟呢?有破迷开悟。但是破迷开悟是一不是二,这个是一乘法,与三乘佛法、五乘佛法完全不相同。说到无是无非,这就是不二法门啦。所以这个经文,从前面逐渐逐渐地探讨,到这一科里面,已经接近一乘法、真实法了,纯真无妄啊,讲到这个无是无非了。

阿难尊者在此地啊,似乎是觉悟了,是不是真的悟了呢?没有,没有真的悟。他是接触到这个悟的边缘,很可惜,一碰到的时候,就又退回去了。没有能像禅宗大德一样,向上一着,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那就入了境界了。可惜的是,他接触到边缘没有进去。那么这种悟叫什么?叫解悟。虽然讲解悟,并不透彻,恍恍惚惚、隐隐约约地碰到边了。所以前面跟释迦牟尼这一问一答,嗯,蛮像这么一回事情,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入这个境界。但是能接触到这个边缘,也是很了不起,很不容易啊。我们看释迦牟尼佛的这个教学的手法,那是妙极了。能把博地凡夫这样引诱,诱到不二法门的边缘,不是容易事情啊,确确实实是世出世间第一等的高手啊。我们读经,要能看出这个门道,要懂得它的意思。

到这个境界,这是转识成智的境界了。转识成智是讲行,是讲功夫。行必须依解,换句话说,认识不清楚,识转不过来,可见得慧解在前呢。转识成智为什么转不过来?所谓转不过来的原因在哪个地方?诸位要记住,放不下,就转不过来啊。转过来的时候,就放下了,放下就转过来了。放下什么?放下识啊,把识放下啦。把识一放下,就是四智。一执著有八识呢,四智就没有了。

那为什么放不下呢?看不破,不知道【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花,本无所有】,不晓得这回事情。晓得这个事实的真相,诸位想想,还有什么放不下呢?心里头还有什么牵挂呢?还有什么恐惧呢?还有什么苦闷呢?什么都没有啦,心地干干净净。就像六祖所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事实的真相真正明了啦。见是精神的世界,我们俗话讲的灵魂呢。见缘是肉体啊,物质世界、山河大地都是见缘呢。那个想相特别指出来,就是我们这个妄心,一天到晚胡思乱想。全都是假的,不是真的,就叫本无所有。这一句话是说明事实的真相,叫我们放下。放下,刚才讲了,又怕你恐惧了:这一放下,那我学佛,呃,学到头来,呃,得到个什么呢?

底下一句就是你所得到的,【此见及缘】,那一个并所想相这一句省掉了,是省略掉了,也包括在其中,因为那个想相说老实话,是见里面的东西,特别提出来,就是因为大家对这个特别重视,把这个当作是自己的心。楞严经一开头七处征心,就是破这个想相的。那么它是什么呢?

【元是菩提妙净明体。】这个里面要注意这三个字,妙、净、明,原本就妙,原本就净,原本就明。在这一句里面,「见与见缘」就把我们平常所讲的六根、六尘、六识全都包括在里面了。说六根六尘六识这个十八界,就是说的宇宙人生一切万法,一个都不漏啊。这些万法在前面说了,前面所讲,与见精是相对的。为什么呢?是妄见啊。见精是真见。

【元是】这两个字,这是正答文殊菩萨之问。因为阿赖耶识见、相两分,都是依阿赖耶识自证分变现出来的。见、相是同源,所以见、相不二。物质跟精神同一个本源,同一个根源呢。换句话说,同溯源于一个理体。如果说是从两个源头出来的,那就是有两个体,见分有见分的自体,相分有相分的自体,那在这个里面可以说有是有非,见当中没有相,相当中没有见。为什么呢?各有各的自体。现在明了了,那个见、相原来是一体。这一体里面,难呢,你要找一个是与非是,就找不到了。这个道理不难懂啊。为什么找不到?一体。所以从体上去看呢,皆是;从相上去看呢,皆非。又是又非,又非是又非非。所以你要把这个真实状况搞清楚了,佛与阿难这个问答啊,你就会点头了,你会同意了。我们所以说不容易了解的,就是实际上这个情形状况,我们没有搞清楚。

不但无是无非是呀,这里说得更清楚啊,这八识元本就是菩提自性呢。「菩提」是印度话,翻成中国意思,是觉的意思。菩提自性就是觉性,觉就是不迷呀,所以又称作本觉真心,本来就觉。我们现在讲迷,刚才给诸位说了,迷悟不二啦。那好了,迷了就不觉了,错了。迷了还是觉,就是觉里面带了一分迷情啊。我们眼见一切色法,见性在见,这是觉啊;眼识在见,是迷啊。那个见性跟眼识,你分不出来,所以跟你说迷悟不二啊。我们并不是不觉啊,我们是觉,可惜就是带着一分迷情。现在要我们转,转什么?你们诸位想,转什么?舍掉迷情本来就是正觉嘛!佛讲四智菩提是方便语啊。哪有四智啊?四智是跟八识对立讲的,舍去了八识,就是本觉。再说四智没有意思啦,四智没对象了,所以四智跟八识是相对的说法。

六祖坛经还没讲到,还在后面,还在机缘品的后面。六祖讲佛说法的原理原则,坛经里面举例子举了三十六对。他教给他的学生,如何去教化众生?众生提问题,你怎么个答法?有一个原则:佛的答法,其目的是叫众生开悟,并不是答复问题。所以别人说长,你就说短;别人说大,你就说小;别人说觉,你就说迷,总跟他是相对。这样讲呢,就没错了,释迦牟尼佛说法就是这个办法。问题就是你会不会用得很灵活,用得很巧妙?用得很灵活、很巧妙,人家一听就开悟了。不是答复问题,为什么不答复问题啊?给诸位说,没有问题!问题,问题是你的迷情啊,迷破了,没有问题呀。诸位想想,清净心中本无一物,哪有什么问题呀?!无是无非是啊,妙极了啊!

像这些意思,我们要很细心去体会,粗心大意没有法子了解。真正要入境界,那细心都不行。为什么呢?细心还有念,微细的妄想执著,还是障碍。可是,明理是第一步功夫,一定要了解本觉真心。从本以来,诸位想想,我们有没有被情见所缚呢?假如我们这个本觉真心要被烦恼、被这个情执所缚了,那就不妙啦。那还妙什么?!烦恼情执真正能够缠缚着本觉,叫它不觉了,那这个烦恼是真实的,它真有作用啊?

那么不能,不能,佛为什么又常常说能呢?把你这个本性呢,缠缚住了,所谓皆是烦恼了。诸位要晓得,佛那些说法叫方便说。是一层一层慢慢地引,引到这个最上面,才把你破除掉。佛说法好像剥芭蕉一样,先剥外面一层,外头一层,里面还有一层,再剥,一层一层往里面去剥,剥到最后才晓得,毕竟空寂呀。那叫方便法,对什么人说的?对不悟的人所讲的。现在为什么不讲这个话了呢?现在是快要开悟了,到了开悟的边缘了,给你说真实话了。开权显实,讲真实话了。

最后这一关突破了,这个执着放下了,那就大功告成了嘛。告成以后怎么?本来如是,所谓是「圆满菩提,归无所得」。诸位能把楞严经这个意思明了了,回过头看坛经六祖所讲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你就一句话没得说了,真正懂了。六祖到这个境界,可是神秀大师就没到这个境界。他怎么样呢?他那个烦恼还能够障碍他,是不是真障碍?不是的。自己以为障碍,结果就障碍了。并不是真正的有烦恼,并不是真正有外境,也并不是真正有自己,全是假的,你说这个冤枉不冤枉呢?!

就是事实真相没认清楚。认清楚了,境界是「如虚空花,本无所有」,境界能障碍我吗?!虚空花嘛,本无所有嘛,它起什么作用呢?不起作用了。烦恼也是如此啊,也是如虚空花,本无所有啊,那么烦恼能障碍我吗?不能障碍。为什么?本无所有。你自己要烦恼,它烦恼;你自己不要烦恼,烦恼能找到你吗?不能找你的啊。所以烦恼不是外来的呀,也不是自己生的呀。你自己清净心里本来没有烦恼,哪生的呀?既不从外头来,也不自己生,你想想这烦恼从哪儿来?烦恼是如虚空花,本无所有啊。你要把这个事实真相搞清楚了,试问问,你还有烦恼吗?!

如果有人说,我现在烦恼得不得了,有没有办法叫我断烦恼?你可以把手一伸:“你把烦恼拿来,我看看,拿来之后,我来给你断。”他要是个聪明伶俐汉,回过头来,像慧可大师一样,觅烦恼了不可得,那不就把烦恼断尽了吗?!二祖可大师心里不安,求达摩祖师给他安心。达摩祖师说:“你把心拿来,我替你安。”觅心了不可得,这一句话问了,回过头来去找心,找不到,像七处征心一样,找不到!这才被达摩祖师一句话点醒了,找不到,找不到那我不就是替你安好了吗?他就在这里头恍然大悟了。

心既不可得,烦恼是附属于心的,烦恼是心所嘛,心王都不可得了,心所哪里有呢?!这是叫我们认识真相啊。真相认识之后,你的心,平等极了,清净极了,给诸位说也慈悲极了。大慈大悲,真心里头才有啊。妄心里头没有慈悲呀,真心里才有。那么我们讲堂里呢,正好六祖坛经也讲到一半多了。跟这个楞严一对起来看,那是对于我们这个经文的理解大有帮助。

本觉真心不为情见所缚,这就叫妙啊;不为尘劳所染,就叫做作净。确实是不染!我今天早晨给大家提示四句话,实际上这个四句话,我也不知道讲了多少遍了,在佛教会大专讲座就给大家说。我是从经文里面的两句话:不变随缘,随缘不变,我把它展开为四句,来解释四种不同的境界。

不变随缘,这是如来。如来,本觉真心圆满证得。换句话说,本妙、本净、本明,圆满证得。这个时候怎么样?随缘。所谓是倒驾慈航,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能随九法界缘,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样的身。虽然现,比如说现我们人身,跟我们凡夫一样,他自己所住的呢,是不变的常寂光土。正是莲池大师在《弥陀经疏钞》里面讲的,「即同居见寂光」,那是不变随缘之人他的境界。他能随缘,这就叫大慈大悲,这是佛。

随缘不变,这一句诸位特别要记住,那是菩萨。我们现在学菩萨啊,菩萨怎么个学法儿呢?随一切众生的缘,在里面学不变,锻炼不变。不变的是什么?就是本觉真心啊。在这个里面练呢。练的什么?练着用根,用根中之性;练习舍八识,以及与八识相应的心所,把它舍掉。给诸位说,这叫大修行。你要这样修法,这叫修普贤行,这是大修行啊。说实在话,也用不着什么早晚功课,也用不着盘腿面壁。那些是什么呢?那叫形式,装模作样。真正功夫在哪里呢?就是随缘里头学这个心,妙、净、明,修这个。这是真修行啊。这所讲的,是一乘佛法里面的修行。那些形式是三乘所学的,才有形式,一乘里面没有形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是一乘的修行法。我们没有看到善财童子做早晚功课,也没有看到他打三皈依,没有。那是一乘修学法。修什么呢?修本觉真心。随缘里头修不变,换句话说,就是修的舍识用根,就是修这个,因为根不变嘛。

那个不变不随缘,是二乘,阿罗汉、辟支佛,他不变。他那个不变,给诸位说,跟前面所讲的这个佛的不变、菩萨的不变,不一样。为什么呢?佛的不变跟菩萨的不变是真不变。小乘那个不变是假不变,暂时不变。时间久了,他还是要变,不是真不变,这个要晓得。阿罗汉修的那个定,九次第定,是用识心修的,不是称性的,所以他会变。那么多少时间他会变呢?佛给我们讲,阿罗汉两万大劫,之后他会变。辟支佛要一万大劫,之后他会变。他还是要回小向大的,所以他不是真的不变。他不随缘,很固执。他要不固执呀,那跟我们凡夫没有两样,他就是固执。要拿孔老夫子所谓的,小乘行者,择善固执。他是个择善固执的人,他是不变也不随缘。那么凡夫呢?就是随缘随变。

我用这四句话,来说明这四个层次境界的不相同,作用不一样。诸位在这个里面好好地去体会,你会找到一个用功的方法。所以我们用功学菩萨,这个四句里面只有菩萨好学啊。二乘学,吃力不讨好,没结果,得的那个果是假果,不是真果。阿罗汉果、辟支佛果都是假果,不是究竟的,不是真实的。所以说呢,只有菩萨可以学。

菩萨要学这个一乘菩萨,第一个要晓得「无是无非是」的这个道理。为什么呢?知道这个,世出世间法都放下了。不但这个世间法放下了,出世间、佛法也放下了,心才真清净啊。世间法放下了,一肚子的佛法,还是糟了糕啊。清净心中也没有佛法啦,哪来的佛法呢?

这三个字(明净妙),就是佛经里面讲的三德秘藏,是本觉真心的三种德用,三德啊。明就是般若,净就是解脱,清净自在啊,妙就是法身。法身、般若、解脱是一,一而三,三而一啊。为什么?是一体,三种功德,这三类的功德啦。

净空法师楞严经讲义摘录目录:

净空法师楞严经讲义历史目录链接集

学佛的人只有一个标准,一心就是是,二心就是非

明了无是无非这个道理,心当时清净没有了念头,这就是佛性现前

能够修到冤亲平等了,你这福德功德能保持得住了

依法不依人的修学方法是念经为主

你几时看到这个境界是清净寂灭相了,证明你自己解脱了

不执著的都对了;执著的都错了

学佛要是离心意识,那就是佛法,佛法思维不得

为道的目的在清净心,心里面有东西就不清净了

见到"佛法僧"就想到"觉正净",这是真正皈依处

大千世界依正庄严,是自己的身相

保持像小孩那样的没有第七识、第六识,心是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我们都成佛啦

真正要想把佛教兴起来,是要清净心

想真正地在大乘佛法里有一点成就,楞严不能不熟读

见性之体决不因为物象而有所障碍

无漏的功德、圆满的大福报,一定要向内求,外面没有

修行人是修少布施,不能破坏自己清净心,世出世法都要随缘

一经通了,当然一切经都通达

中国人圆顿根性的人多,可是我们的根性被利欲蒙蔽了不能现前

悟与不悟在信,凡是不能开悟的,都是有疑不定

初级的佛法在戒定慧三学,高级的佛法在闻思修三慧

财不能积,佛在经上教诫我们,「积财丧道」

心清净,念的这个佛号就管用,心散乱,什么法门都没用处

你当下认取,你就立地成佛,谁也障碍不了你

真正破了无明,晚上走黑路不要用灯

成败关键决定在增上缘,就是古人所讲的师承

有一个窍门:就是训练一个不分别,一部书从头念到尾不起一念,字字分明

真正学佛人一定要在二六时中求心地清净,这个就是修定

自己还没有建立、没有成就、没有基础之前,只跟一个老师学

自己见性了,不能拿自己的标准来衡量一切众生

整个百法只解释佛的一句话「一切法无我」

学佛可以多读、可以多听、可以多看,决不要研究

凡是随语生解的,都是死在言下

法为见性而说,见了性了,法也不要了

佛法所在之处,是我们大家有福,尤其是讲大经

学佛的人若不修清净心做善事,绝大多数是到那个神道里头去

四大之色跟受想行识一和合变现出身相,这是人生的本源

心动了才有十方三世,心要真正静下来就超越时间空间

是、非都没有了,是、不是两边都离开就对了

受持的妙诀:离言说相持,离文字相持,离心缘相持

史文章选读集一(新关注师兄点击进入

历史文章选读集二链接(新关注师兄点击进入)

近期的连载目录链接

祖师大德悟道因缘 集 链接

宣化上人教念楞严咒,万佛城教读慢诵楞严咒

慧律法师教念楞严咒,文殊讲堂唱诵楞严咒

元音老人楞严要解目录链接

宣化上人法华经浅释 01--102 (全)链接

净空法师楞严经讲义历史目录链接集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解01--45目录链接

大悲咒的妙用及修法 

阿弥陀佛的故事十集链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