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条辨浅释54——条辨168-170
为防止失联,请关注公众号:
一六八、太阳病,发热恶寒,医发汗,无阳而阴独,因复下之,遂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润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
太阳病,发热恶寒,医发汗,无阳而阴独,发汗过多,病人的阳气耗失,就是胃里面的津液都没有了,完全剩下阴,因复下之,又攻下,遂心下痞。阴阳二字的解释十分广泛,以此条便中的阴阳应该是阳症(发热、脉浮紧等表证)和阴证。表证(阳证)没治疗,直接攻下会形成结胸的症状,阳证治好之后,再攻下会造成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表被发汗发掉,身体里胃肠的津液又被攻下,阴阳会都虚掉。再加上烧针,结果病人胸烦,面色青黄,中医看到青色的时候,就知道是病人的血已经凝结到。
血液中缺氧,会看到青色。临床上看到冻死的人面色是发青的,心脏休克、缺氧的人也是面色发青的。如果看到小朋友山根(鼻根的位置)一带有青色,表示小孩的血凝在小肠里面,这时候可以用小建中汤治疗。如果看到面色发黄色就表示身体的湿很盛。肤润者,可以理解为因阳脱而导致油脂流到皮肤表面,也可以理解为肌肉润动,这两种都不是容易治疗的症状。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脾主四肢主肌肉,脚还有温度代表胃气并没有丧失掉。中医的观念是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只要病人的胃气没有丧失掉,理论上大多数的疾病都还可以治疗。
一六九、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心下痞,按之濡,按病人胃的位置是柔软的脉。其脉关上浮者,代表上焦的肺、心脏的地方很热。肺结核就是如此,中医没有肺结核的名词,称之谓痨瘵。病人三黄,就是病人脸黄、小便黄、全身黄,可以判断是上焦有热,这时可以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治疗。大黄黄连泻心汤在临床应用十分广泛。
《方舆幌》曰:经血错出口鼻,曰逆经,又名错经。初吐衄,后眼耳十指尖皆出血甚至形体麻木,手足强直,为错经中之最剧者也。这是错经中最严重的,严重到最后七窍都出血,手指指甲都渗血出来。一般来说错经的时候,血从鼻子、嘴巴出来。又:此方不仅治吐血、衄血。凡下血、尿血、齿衄、舌衄、耳衄等一身九窍者,无一不治,真治血之玉液金丹也。又:跌打损伤,昏眩不醒人事,及血出不已者,大宜此汤。患金疮者,惟用此汤可治。刀伤的大多用外敷,平常做外用的时候三黄里面加些细红砂糖(砂糖粘可以去湿、预防化脓)。
《餐英馆治疗杂记》本方诀曰:此方以心下痞,大便秘,上气为目的;并一切上焦有蓄热,或口舌生疮,或逆上而眼目赤者,皆当以大便秘为目的。这时候的用法:大黄、黄连煮成汤。
《类聚方广义》本方条曰:酒客郁热下血者,肠痔肿痛下血者,痘疮发热炽盛而七孔出血者,产后血晕郁冒或如狂者。
《肘后百一方》曰:患恶疮三十年不愈者,以大黄、黄芩、黄连,各三两为散将疮洗净为止,每日三次敷之,无不瘥。所以脓疮的时候,把伤口清洗干净,再敷三黄泻心汤。加白术可以去湿,加乳香、没药、三七可以收敛伤口排脓。生活中的外伤发炎化脓可使用乳香、没药、三七、白术、大黄、黄连打粉外敷。
眼睛出血,眼睛有红血丝,小儿流鼻血,牙龈出血,只要是热性出血,都可以使用。上部出血用麻沸汤,大黄、黄连直接泡水服用;如果是痔疮(下焦出血),需要煮汤剂服用。甘草干姜汤是治疗寒证出血时使用的。
大黄黄连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黄连一两,
右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渣分温服。
一七〇、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心下痞,就是胃里面难过。恶寒,就是怕冷。汗出表示表虚掉,本身肠胃发炎,结果表又虚掉,这时候寒热药要并用。心下痞的症状,可以用大黄、黄连、黄芩治疗。恶寒、汗出要用固表去寒,可以用炮附子治疗。附子的药性善守,病人盗汗不止的时候可以使用用附子,失血很多的时候也以用炮附子。经方的方剂中有很多寒热药并用的方剂,附子泻心汤和干姜黄芩黄连汤都是如此。中药的组合不是寒药和热药组合到一起就会降低药效,而是中药进入到人体之内,会按身体各自的需要到达各自的部位,从而实现治疗的效果。
附子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黄连二两,黄芩一两,附子一枚,炮,去皮别煮取汁。
右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纳附子汁,分温再服。
缅怀倪海厦老师中药篇——四逆汤和麻黄汤回阳救逆之差异
本文为原创,经作者本人授权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