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朱鹏举的赴苏留学记忆

电子工业部也有一个留学苏联的安排,定向招生安排出国学习和工作。

朱鹏举和十多位高中同学考上“留苏”,先被分配到电子工业部,安排学习计算机,再决定赴苏学习的大学。朱鹏举、吴诚之、贾佩长、沈士芳、曾能、赵显荣、沈祖恩、肖文贵、张坤君等九人毕业于电工学院,此外还有刘求南、郑一恒、朱克忠、陈冠清、于同兴等一同留苏学习计算机。

几十年过去,尽管许多留学生的研究工作经历和专业著作都变成了档案资料,但在计算机领域的丛林里,还不时能见到他们的身影,见到他们勤勤恳恳地工作,见到他们对工作、对后辈的关心。

有一次电子工业部领导向总理汇报,其他部委的的管理工作都不认真使用计算机。总理突然发问,哪你们电子部使用没有啊?部领导很被动。当晚部里就研究如何安排技术人员组织机关应用,所挑选的负责人就是朱鹏举先生。

朱鹏举先生

 1962年,在苏联列宁格勒电工学院毕业的中国留学生。

(左起)后排:贾沛长、吴诚之、朱鹏举、陈冠清、张遐令、肖文贵;中排:曾能峻、刘求南、郑一亨、杨迪、张坤君、王仲彬、朱克忠、于同英;前排:赵显荣、魏和荣、□□□、解桂芬、徐菊华、牟景林(朱鹏举提供)

毕业纪念册上的列宁格勒电工学院。

90年代回访电工学院。


      朱鹏举, 研究员,1935 年11 月13 日出生,辽宁开原人,1955 年在开原高级中学毕业,考入北京俄语学院留苏预备部,1956 年进入苏联列宁格勒精密仪器光学院,1960 年转入列宁格勒电工学院继续学习计算机专业,1962年毕业回国,到电子十五所工作,1985 年调电子工业部任信息中心副主任,2012 年1 月22 日逝世。

在十五所获奖

和蔼可亲的朱先生和他的著作

朱鹏举先生在指导武森和马红兵

朱鹏举先生和刘古权

朱鹏举先生(右)和同是赴苏留学的龚炳铮先生。

上图:1958年6月1日,中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从酒仙桥到中关村的路径。

公众号《计算机六十年》文章推荐:


西军电的专业和前两台计算机

吴立人院长受命创建成都电讯工程学院

北京航空学院计算机从专业到系

漫谈计算机和吴几康先生


赵忠尧先生和近代物理所

北大计算机创始人张世龙的沉浮

许孔时:温文儒雅,博闻强记

跨洋寻觅周寿宪的人生数据

第一台计算机和张梓昌


莫根生:一位百岁老人的计算机历程

康继昌让计算机上天飞翔

乌家培:见证计算机和信息经济

张绮霞:目光清澈的女程序员

哈工大计算机专业50年庆典的价值


中国信息化是何时开始的?

在华罗庚家里作出的决定

从原子弹到计算机的华罗庚

钱学森举足轻重的发言决策计算机

做计算机靠苏联还是自己动手?


中国人走上数字大道六十年

中国人是什么时候知道计算机的?

周恩来与新中国的恶性肿瘤防治调查(摘录)

计算机:不断跨越的六十年

中国人是什么时候知道电子计算机的?


计算机和全国军工企业质量整顿

向集成电路计算机进军的回顾

外部设备因用户需求才有系统地位

薛暮桥的统计机械化和自动化


中国计算数学的起步

电话专业为计算机事业挑大梁

胡建平:不断创新的计算机人生

长途迁徙历经磨难的几个计算机专业

 中国重点高校计算机专业的起源


 新中国赴苏公派计算机留学生

 朱鹏举的赴苏留学记忆

计算机训练班堪比黄埔,开创教育新模式

谁是最先填报计算机志愿的人?

感恩科大:计算数学的航空岁月


人民大学:开创信息专业先河

靳进善:工农兵结缘计算机

培育计算机人才训练班建奇功

最早与计算机合影的中国人

在系列机上自主开发数据库

中科院早期人事工资趣谈


在华罗庚家里作出的决定

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委会隆重成立

第一个计算机组在物理所

酒仙桥电子基地拔地而起

东西南北和上天的计算技术研究所


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创业前后

杭州将建设亚洲第一座计算机博物馆

软件技术:从研究室争论研究所

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专业的“运动战”

计算机事业的开拓者——王正


为十二大计票的宽行汉字针型打印机

15所与防空指挥自动化系统

周恩来与新中国的恶性肿瘤防治调查(摘录)

计算机技术情报的编辑出版记载着产业进程

哈军工研制441-B任连仲口述


兵器试验中心数字弹道的传奇

打算盘的士兵和向计算机的过渡

胡守仁:一辈子当兵(雷达\计算机)

国防工业老战士——李庄

在系列计算机上自主开发数据库

最早与计算机合影的中国人


国家荣誉:康鹏电路和“发明证书

电信“可视图文”生不逢时

昙花一现的“图文电视”

纪念“天降大任”的虞浦帆先生

兵器试验中心数字弹道的传奇


甘鸿:记忆是电脑的灵魂(全)

中科院计算所为何筹备了三年?

中国信息化是何时开始的?

计算所:南楼北楼今何在

计算机为什么是一场技术革命?


电子计算机和夜班酱油汤

纪念数学家段学复先生105周年诞辰

曲庭维:哈军工的军旗前照相

酒仙桥的包豪斯设计足印

缪道期:中国计算机安全领域的 位开创者


从电报转报到互联网

王行刚让人长久怀念

披金戴银的计算机印制插头

胡道元:为中国人用上互联网尽力

中国数据通信的起源


张关泉:成果奇崛和瑰丽的数学家

纪念中国第一只晶体管诞生50周年

记录历史,旨在传承——CCF保护中国计算机历史的行动

计算机起源和中国的追赶

江明德和”成电“的计算机


中国人是什么时候知道计算机的?

中日海底电缆谈判中的温控培训

清华计算机专业首班合影幕后

林巧稚不为人知的科学家故事

一场计算机交货标准的争执


俄汉机器翻译在国内初步试验成功

华东工学院的俄汉文翻译机

照排印刷系统的成功和夏天俊厂长

古典文献数据库的前世今生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成就辉煌


安徽电子计算机厂和中国首台微机

南京计算机工业发展(60-80年代)

真金白银祸害了国产电子计算机

河南省的计算机事业起步

江汉油田会战计算机初显身手


武汉的计算机起步与生产应用

思想机器,从美国到中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