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周国平:独处,最能检验一个人的灵魂深度

周国平 槛外记 2023-11-30

怎么判断一个人究竟有没有他的“自我”呢?

我可以提出一个检验的方法,就是看他能不能独处。

当你自己一个人待着时,你是感到百无聊赖,难以忍受呢,还是感到一种宁静、充实和满足?


▌独处,最能检验一个人的灵魂深度

对于有“自我”的人来说,独处是人生中的美好时刻和美好体验,虽则有些寂寞,寂寞中却又有一种充实。独处是灵魂生长的必要空间。

在独处时,我们从别人和事务中抽身出来,回到了自己。这时候,我们独自面对自己和上帝,开始了与自己的心灵以及与宇宙中的神秘力量的对话。

一切严格意义上的灵魂生活都是在独处时展开的。

和别人一起谈古说今,引经据典,那是闲聊和讨论;唯有自己沉浸于古往今来大师们的杰作之时,才会有真正的心灵感悟。


和别人一起游山玩水,那只是旅游;唯有自己独自面对苍茫的群山和大海之时,才会真正感受到与大自然的沟通。

所以,一切注重灵魂生活的人对于卢梭的这话都会发生同感:“我独处时从来不感到厌烦,闲聊才是我一辈子忍受不了的事情。”

这种对于独处的爱好与一个人的性格完全无关,爱好独处的人同样可能是一个性格活泼、喜欢朋友的人,只是无论他怎么乐于与别人交往,独处始终是他生活中的必需。

在他看来,一种缺乏交往的生活当然是一种缺陷,一种缺乏独处的生活则简直是一种灾难了。

当然,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他需要与他的同类交往,需要爱和被爱,否则就无法生存。

世上没有一个人能够忍受绝对的孤独。但是,绝对不能忍受孤独的人却是一个灵魂空虚的人。


世上正有这样的一些人,他们最怕的就是独处,让他们和自己待一会儿,对于他们简直是一种酷刑。

只要闲了下来,他们就必须找个地方去消遣,什么卡拉OK舞厅啦,录像厅啦,电子娱乐厅啦,或者就找人聊天。自个儿待在家里,他们必定会打开电视机,没完没了地看那些粗制滥造的节目。

他们的日子表面上过得十分热闹,实际上他们的内心极其空虚。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想方设法避免面对面看见自己。

对此我只能有一个解释,就是连他们自己也感觉到了自己的贫乏,和这样贫乏的自己待在一起是顶没有意思的,再无聊的消遣也比这有趣得多。这样做的结果是他们变得越来越贫乏,越来越没有了自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独处的确是一个检验,用它可以测出一个人的灵魂的深度,测出一个人对自己的真正感觉,他是否厌烦自己。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不厌烦自己是一个起码要求。

一个连自己也不爱的人,我敢断定他对于别人也是不会有多少价值的,他不可能有高质量的社会交往。他跑到别人那里去,对于别人只是一个打扰,一种侵犯。一切交往的质量都取决于交往者本身的质量。

唯有在两个灵魂充实丰富的人之间,才可能有真正动人的爱情和友谊。

我敢担保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找不出一个例子,能够驳倒我的这个论断,证明某一个浅薄之辈竟也会有此种美好的经历。
 


▌无论多忙,都要保留一个心灵空间

我读到泰戈尔的一段意思相似的话,不过他表达得更好。我把他的话归纳和改写如下——

未被占据的空间和未被占据的时间具有最高的价值。

一个富翁的富并不表现在他的堆满货物的仓库和一本万利的经营上,而是表现在他能够买下广大空间来布置庭院和花园,能够给自己留下大量时间来休闲。

同样,心灵中拥有开阔的空间也是最重要的,如此才会有思想的自由。

接着,泰戈尔举例说,穷人和悲惨的人的心灵空间完全被日常生活的忧虑和身体的痛苦占据了,所以不可能有思想的自由。我想补充指出的是,除此之外,还有另一类例证,就是忙人。

凡心灵空间的被占据,往往是出于逼迫。如果说穷人和悲惨的人是受了贫穷和苦难的逼迫,那么,忙人则是受了名利和责任的逼迫。

名利也是一种贫穷,欲壑难填的痛苦同样具有匮乏的特征,而名利场上的角逐同样充满生存斗争式的焦虑。

至于说到责任,可分三种情形,一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另当别论,二是为了名利而承担的,可以归结为名利,三是既非内心自觉,又非贪图名利,完全是职务或客观情势所强加的,那就与苦难相差无几了。

所以,一个忙人很可能是一个心灵上的穷人和悲惨的人。


这里我还要说一说那种出自内在责任的忙碌,因为我常常认为我的忙碌属于这一种。一个人真正喜欢一种事业,他的身心完全被这种事业占据了,能不能说他就没有了心灵的自由空间呢?

这首先要看在从事这种事业的时候,他是否真正感觉到了创造的快乐。

譬如说写作,写作诚然是一种艰苦的劳动,但必定伴随着创造的快乐,如果没有,就有理由怀疑它是否蜕变成了一种强迫性的事务,乃至一种功利性的劳作。当一个人以写作为职业的时候,这样的蜕变是很容易发生的。

心灵的自由空间是一个快乐的领域,其中包括创造的快乐,阅读的快乐,欣赏大自然和艺术的快乐,情感体验的快乐,无所事事的闲适和遐想的快乐,等等。

所有这些快乐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共生互通的。所以,如果一个人永远只是埋头于写作,不再有工夫和心思享受别的快乐,他创造的快乐和心灵的自由也是大可怀疑的。

我的这番思考是对我自己的一个警告,同时也是对所有自愿的忙人的一个提醒。我想说的是,无论你多么热爱自己的事业,也无论你的事业是什么,你都要为自己保留一个开阔的心灵空间,一种内在的从容和悠闲。

唯有在这个心灵空间中,你才能把你的事业作为你的生命果实来品尝。

如果没有这个空间,你永远忙碌,你的心灵永远被与事业相关的各种事务所充塞,那么,不管你在事业上取得了怎样的外在成功,你都只是损耗了你的生命而没有品尝到它的果实。



▌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

我发现,世界越来越喧闹,而我的日子越来越安静了。我喜欢过安静的日子。当然,安静不是静止,不是封闭,如井中的死水。

曾经有一个时代,广大的世界对于我们只是一个无法证实的传说,我们每一个人都被锁定在一个狭小的角落里,如同螺丝钉被拧在一个不变的位置上。

那时候,我刚离开学校,被分配到一个边远山区,生活平静而又单调。日子仿佛停止了,不像是一条河,更像是一口井。

后来,时代突然改变,人们的日子如同解冻的江河,又在阳光下的大地上纵横交错了。我也像是一条积压了太多能量的河,生命的浪潮在我的河床里奔腾起伏,把我的成年岁月变成了一道动荡不宁的急流。

而现在,我又重归于平静了。不过,这是跌宕之后的平静。在经历了许多冲撞和曲折之后,我的生命之河仿佛终于来到一处开阔的谷地,汇蓄成了一片浩淼的湖泊。

我曾经流连于阿尔卑斯山麓的湖畔,看雪山、白云和森林的倒影伸展在蔚蓝的神秘之中。我知道,湖中的水仍在流转,是湖的深邃才使得湖面寂静如镜。


我的日子真的很安静。每天,我在家里读书和写作,外面各种热闹的圈子和聚会都和我无关。

我和妻子女儿一起品尝着普通的人间亲情,外面各种寻欢作乐的场所和玩意儿也都和我无关。我对这样过日子很满意,因为我的心境也是安静的。

也许,每一个人在生命中的某个阶段是需要某种热闹的。那时候,饱涨的生命力需要向外奔突,去为自己寻找一条河道,确定一个流向。

但是,一个人不能永远停留在这个阶段。托尔斯泰如此自述:“随着年岁增长,我的生命越来越精神化了。”

人们或许会把这解释为衰老的征兆,但是,我清楚地知道,即使在老年时,托尔斯泰也比所有的同龄人,甚至比许多年轻人更充满生命力。唯有强大的生命才能逐步朝精神化的方向发展。

现在我觉得,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


泰戈尔曾说:“外在世界的运动无穷无尽,证明了其中没有我们可以达到的目标,目标只能在别处,即在精神的内在世界里。在那里,我们最为深切地渴望的,乃是在成就之上的安宁。在那里,我们遇见我们的上帝。”

他接着说明:“上帝就是灵魂里永远在休息的情爱。”他所说的情爱应是广义的,指创造的成就,精神的富有,博大的爱心,而这一切都超越于俗世的争斗,处在永久和平之中。

这种境界,正是丰富的安静之极致。

我并不完全排斥热闹,热闹也可以是有内容的。但是,热闹总归是外部活动的特征,而任何外部活动倘若没有一种精神追求为其动力,没有一种精神价值为其目标,那么,不管表面上多么轰轰烈烈,有声有色,本质上必定是贫乏和空虚的。

我对一切太喧嚣的事业和一切太张扬的感情都心存怀疑,它们总是使我想起莎士比亚对生命的嘲讽:“充满了声音和狂热,里面空无一物。”


周国平老师对人生的思考简洁而不简单,他的文字深邃而不枯燥,就如熟人聊天一样自然,平静的话语里却都是深刻的道理。他的书,成人阅读可以有所收获,孩子阅读更是意义深远。


为此,先知书店诚挚推荐《周国平少年哲学智慧书》(含签名藏书票)。这是“青少年人生导师”周国平献给少年的一部哲思经典。

◎学会与自己相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经常遇到各种问题,家长通常也不易解答。这套书可以帮助孩子解答人生问题,进而更好地认识自己,不要受外界的支配,做真实的自己。学会与自己相处,珍惜独处的时光,品尝阅读和思考的快乐。

◎从容面对人生:这套书通过哲理清晰的语言,告诉孩子要有好的心态,才能争取幸福和承受苦难,学会从容面对人生。周老师以一个温厚长者的心态,告诉孩子不做一个沉湎于物质欲望的平庸者,要有理想和梦想,并坚持追逐梦想,领会青春的真义。

◎保持一颗善良的心:“尊重生命”是这套书的主题之一,周老师把故事和道理放在一起,让孩子在快乐地学到道理,了解到善良的意义,发现生命的纯真与世界的美好。这套书能帮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和生活,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同时保持一颗善良的心。

我们有幸获得周国平老师少量签名藏书票,数量有限,长按下图,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抢先收藏(还可一并收藏《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

独醒之累:郭嵩焘与晚清大变局
周有光:要从世界来看中国,不要从中国看世界(深度好文)
给歌颂暗夜者以棒喝,让醒悟者不再孤独
张维迎:没有任何时候,比现在更需要捍卫市场经济
所谓的“大时代”,对小人物来说,可能是最糟糕的“坏时代”
王笛:一个人的读书生涯,就是一个逐渐走向世界的过程
野夫:人生如戏,“一切皆在情理中,一切皆在意料外”
致命败局:造成灾难性后果的决策是如何做出的
余下只有噪音:大音乐家马思聪,当年是怎么“润”出去的
奥威尔诞辰120周年 | 多一个人读奥威尔,自由就多一份保障
生前赫赫、身后寂寞——近代史上的“失踪者”
端午节之思:中国的知识分子为何总想当国师
吴思:我们文化里最缺失的一课
突破看不见的限制:对审美的五大误解
史学界的拓荒者赵俪生:一个人的劫难,有时也是时代的一曲悲歌
文明不会亡于衰落,只会亡于愚蠢
孩子的书架里,藏着他的未来
中国为什么没有马斯克
温家宝:忆耀邦(情真意切,相当感人)
指鼠为鸭:为什么坏消息总是被掩盖
刘香成:那个时代,全世界关于中国的影像60%都是我拍的
王瑞芸:懂得了人心,也就懂得了艺术
好父亲是一个社会的稀缺品
鲁迅:面具戴久了,会长在脸上
林贤治:时代的转折如“悬崖上的树”——苦难的见证,也是顺从的见证
最能看出一个人品味和修养的,不是知识,而是审美
苏格兰启蒙运动:奠定现代文明的四块基石
徐贲:常识的败坏,始于语言的败坏
胡适对国民党的五大批判
俞敏洪:陪伴孩子是人生最好的“投资”
杨小凯:英国人为何能跳出“革命与暴君”的历史魔咒
张鸣:阴谋论,让我们的路越走越窄
白先勇:母亲命运的起伏,跟父亲的一生荣辱息息相关
中国权力史:盛世是怎么终结的
你知道民国时期的高考是如何进行的吗
刘震云:我们这个民族不缺聪明人,缺笨人
雷颐:对民营经济的政策是导致清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比计划经济更可怕的是计划思维
国民党败走大陆,其实败在商场,而非战场
佛教:影响中国最深,也被误解最深
命运的钟摆:1977年恢复高考
是否受过古希腊文明的启蒙,是一个现代国家落后与强大的分野
亚当·斯密诞辰300周年 | 对亚当·斯密的三大误解,是经济危机的源头
木心:无知的本质,就是薄情
廖信忠:台湾为何与我们渐行渐远?
秦制两千年:历史循环的根源是什么?
张维迎:林毅夫的8点错误(酣畅淋漓!)
王家卫与《繁花》:花影不离身左右,千呼万唤始出来
暗夜传灯人:“南渡北归”之后发生了什么?
传奇布列松:能说的,恰恰是不必说的
查建英:那是一个烟火与情怀迸发的时代
白先勇:得到的全是侥幸,失去的都是人生
王鼎钧:上天把我留到现在,就是叫我做个见证
老照片欣赏|上海滩一个世纪的风流
比无知更可怕的,是“开历史倒车”的精英
一个民族最大的遗憾不是无知,而是封闭通往真知的大门
张维迎:拒绝现代文明与市场逻辑,是大清挨揍的主要原因
葛兆光:有些人奇怪的“中国文化优越感”,让人非常担心
偌大的燕园,为何容不下一个司徒雷登
翦商:周灭商之惊心动魄超乎想象
关于“文革”的在线调查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邓晓芒:我的妹妹残雪
陈丹青:因为艺术,罪恶好像被历史原谅了
林贤治:重读鲁迅的八个理由
忍将功业苦苍生:一个民族的落后首先是知识分子落后
统治者最不希望老百姓读什么书
阿城丨我们为什么学不了张爱玲
知识分子的命运,是一个社会的晴雨表
王德威:渡不过的《巨流河》
中国权力史——走不出的“党争”
托克维尔对中国的六大启示
北大教授:这个世界,坏人已经联合起来了
易中天:劝君莫谈陈寅恪
被牺牲的“局部” :中国的“鱼米之乡”何以沦为远近闻名的“穷乡僻壤”?
君王好大喜功,后果有多严重?
波伏娃的激荡人生
恐慌,是控制人心最好的方式
梁胡之争:国家最大的敌人是愚昧
葛剑雄:很多人的青春无悔其实是青春无奈
易中天:谁是中国改朝换代史的主演?
张宏杰:“利出一孔”,中国传统社会的“权力万能”
身体的媚术:在枉死与苟活之间
北大教授:道德需要的是“底线”,而不是“高度”
我们是如何被宣传塑造的?
与屠刀为邻:现代世界最惨烈的大屠杀
熊培云| 这个时代最需要温和而坚定、悲悯而宽恕的力量
雷颐:晚清转型失败的三大困局
陈丹青:我不可怜自己的少年时代,反倒同情今天的后生
梅贻琦:一个时代的斯文
我们亟需一场关于死亡的教育
敦煌与故宫:中国文明的两大殿堂
徐晓:一个时代的精神肖像
战争不是让你捐三个月工资,而是把你洗劫一空
国民党失败的四个历史教训
活在“洪武时代”,为什么那么难
阻碍一个国家强盛的根源是什么?
人无疵不可与交:别把自己的人生,活成了人设
孙立平:没有中西之分,只有文明与野蛮之别
大萧条的11个特点,细思极恐
“怼天怼地”傅斯年:知识分子的血性与勇气
海子逝世34周年纪念 | 在海子的诗歌里,遇见一个春天
张鸣:学生告老师的前世今生
在糟糕的时代里,那些拒绝随波逐流的人
历史与现实:义和团运动的起源是什么?
秦晖:我们与世界接轨,应该是底线的接轨
读书无禁区:五本不宜多作介绍的好书
中国女性的命运:一个女人的苦与疼
观念的奠基者:八位西方思想家
一群没用的迂腐文人
大学虽已遍天下,世间再无蔡元培
罗翔被围攻,是时代的悲哀
钱满素:为什么亟需从“文明”的角度,重新认识美国
女性地位,是社会文明的一把标尺
陈寅恪的三重悲剧:最是文人不自由
影响中国命运的五个国家
阎连科:我是我们县“最不受欢迎”的人
哪里有权力,哪里就有表演
《希特勒的末日》:暴君是怎样一步步走向众叛亲离的?
“王袍加身”的诱惑: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退场
经济决定贫富,政治决定生死
浪漫的先知:年仅28岁的徐志摩,是如何看穿苏俄“一切都是演戏”的
沈志华“趁乱”拷贝的俄罗斯解密档案,解开了多少中苏之谜?
邓小平逝世26周年:摇荡的钟摆,极简改革开放史
“面子”与“圈子”的背后: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朱学勤︱鲁迅、胡适与钱穆:逝去的铁三角与轻佻的当下
傅国涌︱存其文而原其人:不能力挽狂澜,但从未随波逐流
王笛:对穷人来说,尊严就是奢侈品
柴静:这个拎着铁锹的美国人,看到了我熟视无暏的中国
许倬云:当代中国的两大精神危机
孟德斯鸠:权力恣意妄为的社会,一定不是个好的社会
《美国对华情报解密档案》:读懂当代中国的珍贵史料
贵族精神的三大支柱:文化教养,社会担当,自由灵魂
读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件终身大事:最值得收藏的40个经典名句
为什么许多人勤劳却不富有?
宋朝之后,再无宋朝
罗素逝世53周年纪念 | 小灾难来自固执,大灾难来自狂热
她们是时间的敌人| 杨苡姐妹们的命运密码:名门闺秀的迥异人生
《满江红》中陈旧的国际政治价值观:“丛林法则”的思维范式,很难接轨现代文明
同是天涯沦落人:胡适与张爱玲的一段忘年交
关心政治的目的不在权力,而在自由
历史的烙印:改革开放四十年,影响中国命运的六次抉择
袁伟时 | 历史大势不可逆转
中国十所曾经闻名世界的大学,永远消失在历史中
盛世距离废墟有多远?
文学与历史:四个人的百年中国
愚蠢又自负:三种最值得警惕的权威
米塞斯:取消市场经济,实际上取消了一切自由
宋教仁之死:近代中国最值得期待的一场政治实验的终结
历史剧变的七种征兆
张鸣:冯玉祥的真与伪
92岁吴敬琏重磅发声:什么是当下经济问题的根源?
大国的崩溃:苏联解体的台前幕后
荒诞的时代,没有干净的人
梁文道:为什么有些国家,明知道有问题却回不了头?
大棋局:关于1944-1950年历史最深的五大误解
诺奖的六位“异类”:任何伟大都源于承认无知与思想自由
乌托邦的四个掘墓人:通往地狱的路,都是由美好的愿望铺成的
一寸山河一寸血:从淞沪会战到南京大屠杀
一所只存在了八年的大学,何以成为百年来最好的大学
【孤独的斗士:哈耶克】真正改变世界的,唯有思想
独立思考的人,最难被征服
鲁迅:正视,是一种勇气
北岛诗歌依然流行,是一种“不幸”
再谈王小波:我们是否依然是沉默的大多数?
木心:街上没有兵,没有马,却兵荒马乱

点“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