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端午节之思:中国的知识分子为何总想当国师

槛外记 2023-11-30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先知书店店长说 Author 先知书店


端午节:关于爱国

知识分子与贵族精神

文:kuang  编:千字君、木叶


又是一年端午节。


往年端午节,大家都商量着去哪儿玩,或访友,或聚会,或旅游。今年仍然受疫情影响,想来都只能家里蹲了,那就说点和端午节有关的话题吧。


说到端午节,绕不开屈原。


屈原很伟大,他是中国最早、最有名的爱国主义诗人,而且,地球上恐怕再找不到第二个诗人能像他一样,让全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放假纪念。


屈原也很复杂,要真正理解他,至少有三个维度——爱国主义、知识分子和贵族精神。


这些认知不仅是历史问题,也是现实问题,理解它们不仅关乎史观与史实,更关乎现实与未来。



端午节的起源与爱国主义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在农业社会,这一时节关乎全年收成,但偏偏又是洪水和瘟疫弥漫的仲夏。所以在民间会有祭祀和祈福的活动,悬挂菖蒲艾草、喝雄黄酒、赛龙舟都与之有关。


然而在现代社会,大多数人对端午节的基本印象,只剩下“爱国”这个精神图腾——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屈原身体力行真爱国。他敢于讲真话,敢于和国君及世家大族对着干。然而他再怎么鞠躬尽瘁,赤心昭昭,也敌不过小人日复一日进谗言,终失了楚王的信任,被流放远地。


当强秦攻占楚都,屈原看着国破山河沉沦,悲从中来,怀抱沙石沉江殉国。


他这一跳,成就了一个文人的风骨与傲气,也在众多国人心里留下了对“爱国”最朴素的认知。



端午节的起源,还有一个说法——纪念吴国大夫伍子胥。


伍子胥本是楚国人,楚王杀他父兄,他逃到了吴国,助吴灭楚,还把楚王的尸体拎出来鞭打。这在今天就是妥妥的“带路党”,给外国人“递刀子”啊。


伍子胥对吴国尽心尽力,但无奈君主刚愎自用,还有小人见缝插针,他终被冤杀。


伍子胥死前留下凶悍遗言:“我死后,挖出我双眼悬于城门之上,我要亲眼看着越国灭吴。”吴王大怒,把他的尸体扔进了钱塘江。


而这一天正是五月初五,端午节。


如此,凶名赫赫的伍子胥,哪家帝王还敢在一个重大节庆让人们公然纪念他。所以关于端午节的起源,“纪念伍子胥”说不如“纪念屈原说”有市场,原因不言自明。


有人说伍子胥这样才是真爱国,楚王昏聩,人民受苦,不如取代之。进而嘲屈原愚忠,为腐烂的政权陪葬,哪管身后洪水滔天。


屈原也知道家国很糟糕,但还是不忍心抛弃它。他在《离骚》中感叹:“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中国历史上,像屈原一样的知识分子不乏其数。


最近看了两本书,王人博老师的《1840年以来的中国》和赵越胜老师的《燃灯者》,书中提到的梁启超和周辅成两位先生,从某种程度上说,都是屈原式的“爱国者”。



他们完全可以抛弃腐烂、混乱的故国,凭才学在他乡谋一席之地。


但是梁启超仍孜孜不倦为中国的现代转型寻找出路,王人博老师形容:中国的现代性价值,是梁启超心底不变的“压舱石”。


而周辅成老师却在万马齐喑的年代,为困惑盲目的青年人点亮了一盏寻求真理的灯。并在形而上的领域中,为国人命运的走向寻找答案。


可见,爱国,不是爱一个抽象的概念, 而是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一个一个的人,并推动这个国家的现代化转型,才是最高层次的爱国。


古希腊有普罗米修斯盗天火以温暖世人,今也有燃灯者,为我们驱散黑暗,带来启蒙的方向。这大概是屈原和他的爱国主义透过端午节留给今人最好的启示吧。


知识分子的桎梏:最是文人不自由


端午节纪念屈原,除了爱国维度,还有一个维度:屈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典型缩影。


西方的知识分子追求极致的真理,有苏格拉底的“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也有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更有为科学献身的诸多先贤。


反观中国绝大多数的知识分子,却总陷入“学得文武艺,卖与帝王家”的独路。


屈原的浪漫理想,被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描摹。贾谊借凭吊屈原,释放怀才不遇的焦虑;屈原自比美人香草,亦被汉代人解读为对君上的耿耿忠心;千古绝唱《离骚》,也成了鲁迅先生笔下“不得帮忙的不平”。


屈原对价值、信仰、道德和良知崩塌的痛苦中,似乎总掺杂着未被权力接纳的不甘。


傅国涌老师将此比喻为“屈原人格”,形容中国知识分子服膺于权力,这也是屈原之后两千多年中国知识分子的群像。


王人博老师在《1840年以来的中国》中,将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屈原人格”历程刻画得入木三分。



他写康有为的变法狂热,“无非就是把西方宪制的形式,和中国传统道德进行简单的嫁接,这本身就注定了它失败的命运。”


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逃往美国,时过境迁,当满清颓丧,革命到来,他无视时代巨变,依旧顽固复辟——从维新的变法派变成了守旧的保皇党。


可见,一个想让中国变好的知识分子,骨子里其实是一个想缔造从龙之功的旧体制“国师”。


而王人博老师笔下的严复比康有为更为典型。


严复翻译了《国富论》《论自由》《论法的精神》等现代文明经典,可谓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摸到现代价值门边的人,但他依然走不出“屈原人格”的桎梏。


他反对革命,提倡保皇,不剪辫子,亲近袁世凯,甚至公开支持张勋复辟。他留学归来成为一代大家,却因为没有功名痛苦万分。严复的人格在现代文明和旧式知识分子间反复拉扯,但是后者占了上风。


王人博老师说:“严复不仅对文本作者的情景语境,予以翻译者的再语境化,而且对文本的真理性内容,也实现了语境的重置。严复的工作性质,是将隐匿在文本中的原理,进行了改变,以满足自己国家的需求,但是文本语境变了,意义也就被改写了。”


可见,严复虽然翻译西学,但是他的思想语境仍属于旧式中国;自由的严复不过是为守旧的严复寻求一条出路;他摆好了开眼看世界的姿势,可是人还站在古代东方的大宅门里。


从屈原到康有为、严复,再到当代诸多知识分子,即便在权力的打压下“九死一生”,也鲜有人能真正摆脱“屈原人格”。


这样的心路历程,无一例外地导向了一个传统——中国知识分子的一切思考,都必须转换成权力要求的命题才能彰显“价值”。但凡有点理想的知识分子,很难在日复一日真理与政治的博弈中,保持精神独立。


贵族精神:独立、教养、担当


过端午节纪念屈原,贵族精神,当属最值得我们从这个传统节日和这位古代人物身上汲取的内涵。


真正的贵族精神,与我们常见的富人用钱砸出来的富贵气息不同,它有三根重要的支柱: 


一是自由的灵魂,意志独立,具有知性与道德的自主性,不为政治强权或主流意见所奴役;


二是文化的教养,抵御物欲主义的诱惑,培育高贵的道德情操与文化精神;


三是社会的担当,严于自律,珍惜荣誉,扶助弱势群体,担当起社区与国家的责任。


屈原三者皆具。


屈原是独立的,颇具现代所说的个人主义情怀。他在《离骚》里说:“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他为自己的与众不同深感骄傲,从来没有因世情冷暖而变得凉薄或圆滑。


屈原对待传统和道德极为看重。在战国时代那个最混乱、黑暗的环境中,在礼崩乐坏,攻城掠地,动辄坑杀的“最坏的时代”。屈原小心翼翼地保护着美德和文化不受侵害。


屈原的责任和担当更是不必说,看到楚怀王的昏庸,他愤怒,指责怀王“荃不察余之中情”;面对满目疮痍的国家“忍而不能舍也”;关怀大众疾苦,又是叹息又是哭泣。


这样的屈原,维护一个精神贵族最高的信仰,上下求索,发出天问,只为他所看重的真理、良知和价值。

 

这让我再次想起赵越胜老师在《燃灯者》中记述的周辅成先生,也想起一代又一代的思想贵族。



辅成先生生活于那个“想歪一点都是罪”的极端年代,但他仍能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的高度独立。


他亲历时代浩劫,却仍能独立思考,当看到“那些直接或间接杀了千千万万无辜人民的人,有的还被称为‘最大圣哲’ ‘民族救星’”时,凄然落泪。


他关注道德哲学,认为救社会先要救人心,而人心的不朽在于将“命运托付于正义”,如此道德生命才能丰富,但可叹的是,大多数人却浑浑噩噩,对此他说:“做奴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愿做奴隶,我坚持读书思考,就是为了不要沦为奴隶而不知。”


你可不要以为辅成先生是那种埋首学术的“书斋夫子”,他对现实仍抱有深刻的责任。


某次,辅成先生受学校领导委派,向工人汇报马列主义,他说,马、恩、列三人精通西方哲学史,要想学好马列主义,必须以西方哲学为基础。说罢转身板书,开讲古希腊哲学。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探讨德行的意义,不只为了求知,更是要努力“成为善人”。先生踵武前贤,在四围黑暗的天地,仍然持守人性与人道的圣火。


从屈原、严复到梁启超,中国知识分子无论身处何处,始终都抱有浓烈的家国情怀,尤其是1840年,中国遭遇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来,家国情怀显得更为浓烈。


然而,强烈的爱国情怀却在时代面前遭遇强大的阻力——许多知识分子以爱国为名死守传统,却严重缺乏现代视角,最终由“爱国”演变为“碍国”。

 

王人博老师在《1840年以来的中国》中,将其总结为——价值与力量、现实与理想这两个维度的缠斗:

 

·在危局中,会产生“向强者学习”的心态和行动。1840年以来的历史,大致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这样一个粗线条的历程。然而,救亡最终压倒启蒙,结果导向了短视的激进主义,以致“找错了老师”。 

 

·更为重要的是,许多人意识不到,国家力量的获得,源自它的价值观。但对后发国家,总希望通过力量来寻找正当性,而非相反。

 

现代价值如何与中国的具体现实咬合?这个1840年以来最关键的问题,在当下显得尤为紧迫。

 

今年是中国转型以来的第四个辛丑年,也是一个危机四伏的特殊年份,与历史上屈原经历道德信仰崩塌的战国、严复和梁启超等人经历国家危亡的近代,还有辅成先生经历的浩劫关头,产生了奇妙的历史对应。


如今,中国对外开放的程度前所未有,但中外关系却面临更大的不确定。在这个危机四伏的转型年代,读懂这些先贤的先见与风骨,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必修课,也是每一个普通人关心自身命运的应然选择。

 

为此特别推荐:旅法学者赵越胜所著《燃灯者》,和中国最受欢迎的法学教授之一,王人博老师所著的《1840年以来的中国》。在这个特殊的端午节,汲取先贤的思想力量,在危机中寻找定位和方向。感兴趣的书友可识别下图二维码,一键收藏。


史学界的拓荒者赵俪生:一个人的劫难,有时也是时代的一曲悲歌
文明不会亡于衰落,只会亡于愚蠢
孩子的书架里,藏着他的未来
端午节——什么才是屈原最值得被纪念的
中国为什么没有马斯克
夏至:在最短的夜,做最长的梦
温家宝:忆耀邦(情真意切,相当感人)
指鼠为鸭:为什么坏消息总是被掩盖
20世纪启示录 | 他们制造了荒漠,却称之为和平
罗素:智慧的五个原则
刘香成:那个时代,全世界关于中国的影像60%都是我拍的
王瑞芸:懂得了人心,也就懂得了艺术
鲁迅:中国人“照例是制造孩子的家伙,不是‘人’的父亲”
日本人是怎样看待自身、中国与世界的
好父亲是一个社会的稀缺品
鲁迅:面具戴久了,会长在脸上
林贤治:时代的转折如“悬崖上的树”——苦难的见证,也是顺从的见证
聂卫平:当时就我一个人替胡耀邦说话
最能看出一个人品味和修养的,不是知识,而是审美
苏格兰启蒙运动:奠定现代文明的四块基石
《寻求中国民主》:一部中国政治史,还原最波澜壮阔的20年
徐贲:常识的败坏,始于语言的败坏
王鼎钧:那些书里有天下,无苍生
有思想的人,因清醒而注定孤独
胡适对国民党的五大批判
俞敏洪:陪伴孩子是人生最好的“投资”
杨小凯:英国人为何能跳出“革命与暴君”的历史魔咒
张鸣:在奥斯维辛找不到一个中国人
沈志华:俄国人一穷,就卖档案(绝版书复活)
张鸣:阴谋论,让我们的路越走越窄
白先勇:母亲命运的起伏,跟父亲的一生荣辱息息相关
中国权力史:盛世是怎么终结的
你知道民国时期的高考是如何进行的吗
刘震云:我们这个民族不缺聪明人,缺笨人
雷颐:对民营经济的政策是导致清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他的回忆中,有我们从没见过的时代
秦晖:高考作文谈这个,并不是一个好信号
比计划经济更可怕的是计划思维
自古成大事者,为什么流氓这么多
国民党败走大陆,其实败在商场,而非战场
佛教:影响中国最深,也被误解最深
命运的钟摆:1977年恢复高考
是否受过古希腊文明的启蒙,是一个现代国家落后与强大的分野
周其仁:资本的秘密,致富的秘密
杨念群:没用就是历史最大的用处
亚当·斯密诞辰300周年 | 对亚当·斯密的三大误解,是经济危机的源头
木心:无知的本质,就是薄情
廖信忠:台湾为何与我们渐行渐远?
“良心”是这个时代的稀缺品
秦制两千年:历史循环的根源是什么?
雷颐:“万寿无疆,百姓遭殃”
人生为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
张维迎:林毅夫的8点错误(酣畅淋漓!)
有趣的灵魂“独行”,无趣的人生“合群”
徐贲:玩笑有风险,后果很严重
许子东:鲁迅是一座山,但张爱玲是一条河
胡适没看透,鲁迅没看透,他却看透了
王家卫与《繁花》:花影不离身左右,千呼万唤始出来
暗夜传灯人:“南渡北归”之后发生了什么?
历史不会熔断:如何从五个维度,认识过去和未来的走向
传奇布列松:能说的,恰恰是不必说的
历史改变了他,他也改变了历史
选择关乎国运:一战时的中国为何差点站错队
查建英:那是一个烟火与情怀迸发的时代
文学与历史,究竟谁更真实
白先勇:得到的全是侥幸,失去的都是人生
他们纵然沦为阶下囚,却更为“敌人”所尊重
绝版复活《李宗仁回忆录》:打开民国政治的一把钥匙
宋朝的覆灭:亡了天下,断了文明
王鼎钧:上天把我留到现在,就是叫我做个见证
老照片欣赏|上海滩一个世纪的风流
比无知更可怕的,是“开历史倒车”的精英
李光耀:新加坡的成功,应归功于英国
从内务府看大清:王朝崩溃的前兆
罗素诞辰151周年纪念:小灾难来自固执 大灾难来自狂热
易中天:帝王和流氓,有没有本质区别
《俄罗斯解密档案选编》:解密“中苏关系”的孤本档案合集
一个民族最大的遗憾不是无知,而是封闭通往真知的大门
张维迎:拒绝现代文明与市场逻辑,是大清挨揍的主要原因
葛兆光:有些人奇怪的“中国文化优越感”,让人非常担心
钱满素:以群体划分社会,必将酿成仇恨和冲突
偌大的燕园,为何容不下一个司徒雷登
没有灵魂的人,谈什么活着
翦商:周灭商之惊心动魄超乎想象
母亲:一个中国女人的命运
王小波:永不做沉默的大多数
关于“文革”的在线调查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邓晓芒:我的妹妹残雪
陈丹青:因为艺术,罪恶好像被历史原谅了
林贤治:重读鲁迅的八个理由
周策纵先生逝世16周年纪念:再难一遇的汉学大师
忍将功业苦苍生:一个民族的落后首先是知识分子落后
四大名著里,藏着中国人一生的四种修行
历史的转折:一段被“隐藏”的真实抗战史
在道理行不通的社会中,应当如何生活
法律精神的背后,是每一个人的权利与自由
统治者最不希望老百姓读什么书
纳粹“利维坦”:人民为什么支持希特勒
阿城丨我们为什么学不了张爱玲
张宏杰:中国历史上最畸形的一群人
知识分子的命运,是一个社会的晴雨表
残雪:摧毁我们的天才的,是我们的文化
高尔泰:欲归无计,万里西风瀚海沙
八十年代的回望与反思:五四精神悲壮的落幕
王德威:渡不过的《巨流河》
1978年 | 满目疮痍后的刻骨记忆
“五一”不是劳动节| 关于“劳动”的五个错误认识
绝版签名 | 《四棵杨》:直面最为动荡、复杂、禁忌的三十年历史
警惕“不反思的恶” | 撒旦的战争从未结束
中国权力史——走不出的“党争”
希特勒的“奋斗”:20世纪的人类大灾难是如何造成的
托克维尔对中国的六大启示
北大教授:这个世界,坏人已经联合起来了
易中天:劝君莫谈陈寅恪
被牺牲的“局部” :中国的“鱼米之乡”何以沦为远近闻名的“穷乡僻壤”?
君王好大喜功,后果有多严重?
费孝通逝世18周年:他坎坷一生,只为认识和了解中国
读书日 | 谈谈真正的读书
雷颐:回顾百年中国,中国人为何会屡屡遭受大灾难?
纪念康德:灵魂三问
库页岛——近代史上永远的痛
王笛:那些手握权力的人总是幻想创造历史
波伏娃的激荡人生
大学是一个社会最后的底线
历史上最好的40年,却没有任何丰功伟绩
恐慌,是控制人心最好的方式
梁胡之争:国家最大的敌人是愚昧
半个世纪以前,美国女摄影师拍下的敦煌
狼的自由就是羊的末日——这个时代的自由面临的最大威胁
葛剑雄:很多人的青春无悔其实是青春无奈
刘震云:从虞姬到潘金莲,中国女性故事为什么总是反常识?
史景迁告诉你:你知道的太平天国可能是假的
易中天:谁是中国改朝换代史的主演?
徐庆全:研究党史的人,为什么都会怕他
纪念王小波 | 我们是否依然是沉默的大多数?
张宏杰:“利出一孔”,中国传统社会的“权力万能”
身体的媚术:在枉死与苟活之间
北大教授:道德需要的是“底线”,而不是“高度”
我们是如何被宣传塑造的?
与屠刀为邻:现代世界最惨烈的大屠杀
熊培云| 这个时代最需要温和而坚定、悲悯而宽恕的力量
雷颐:晚清转型失败的三大困局
陈丹青:我不可怜自己的少年时代,反倒同情今天的后生
梅贻琦:一个时代的斯文
我们亟需一场关于死亡的教育
王小波:牺牲不一定崇高,吃苦未必有益
敦煌与故宫:中国文明的两大殿堂
徐晓:一个时代的精神肖像
战争不是让你捐三个月工资,而是把你洗劫一空
国民党失败的四个历史教训
活在“洪武时代”,为什么那么难
阻碍一个国家强盛的根源是什么?
人无疵不可与交:别把自己的人生,活成了人设
《美国在中国的失败》:一段最难以被正视的历史
穿越历史的三峡:改变中国现代进程的五个人
安·兰德:人类史上最荒谬的一句口号
唐世平:沉迷于《甄嬛传》和《武媚娘》,是无法与现代世界相处的
朱学勤:1920,罗素在中国的失败
孙立平:没有中西之分,只有文明与野蛮之别
大萧条的11个特点,细思极恐
“怼天怼地”傅斯年:知识分子的血性与勇气
海子逝世34周年纪念 | 在海子的诗歌里,遇见一个春天
张鸣:学生告老师的前世今生
在糟糕的时代里,那些拒绝随波逐流的人
孔乙己的“魔咒”:为什么社会总是不尊重知识分子?
历史与现实:义和团运动的起源是什么?
彭华:陈寅恪的文化史观
推动人类进步的,不是“英雄”与“权威”,而是怀疑与批判
当善良失去原则的时候,可能比恶还恶
《西线无战事》再获奥斯卡:战争的荒谬释放出人性的荒谬
秦晖:我们与世界接轨,应该是底线的接轨
读书无禁区:五本不宜多作介绍的好书
中国女性的命运:一个女人的苦与疼
观念的奠基者:八位西方思想家
陈徒手:午门城下的沈从文
文明的六个特征
一群没用的迂腐文人
早熟落下的顽疾:2000年中国社会史的12个洞察
大学虽已遍天下,世间再无蔡元培
罗翔被围攻,是时代的悲哀
钱满素:为什么亟需从“文明”的角度,重新认识美国
女性地位,是社会文明的一把标尺
陈寅恪的三重悲剧:最是文人不自由
影响中国命运的五个国家
木心:人生不如梦——鲁迅之后,张爱玲的敏锐
张宏杰:中国人的性格史,真的不忍去回顾
别不了的司徒雷登:那个假装用一生爱中国的人
今天的大学校园,还会不会诞生《蒋公的面子》?
三观不合,终将渐行渐远
北岛: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
阎连科:我是我们县“最不受欢迎”的人
阅读的五个层次
俄乌战争一周年:俄罗斯争霸世界,最终究竟得到了什么?
宣传画:消失于历史天空,却淡不出精神底层
哪里有权力,哪里就有表演
《希特勒的末日》:暴君是怎样一步步走向众叛亲离的?
胡适逝世61周年 | 自由而悲悯:当下我们最缺乏的力量
马国川:日本没有“奇迹”
“王袍加身”的诱惑: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退场
哈耶克最后的预言正在实现:狂妄而短视的人类始终面临一个抉择
经济决定贫富,政治决定生死
浪漫的先知:年仅28岁的徐志摩,是如何看穿苏俄“一切都是演戏”的
沈志华“趁乱”拷贝的俄罗斯解密档案,解开了多少中苏之谜?
邓小平逝世26周年:摇荡的钟摆,极简改革开放史
“面子”与“圈子”的背后: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朱学勤︱鲁迅、胡适与钱穆:逝去的铁三角与轻佻的当下
傅国涌︱存其文而原其人:不能力挽狂澜,但从未随波逐流
秦晖、金雁——50后的爱情,当下中国最令人瞩目的学术伉俪
王笛:对穷人来说,尊严就是奢侈品
柴静:这个拎着铁锹的美国人,看到了我熟视无暏的中国
许倬云:当代中国的两大精神危机
孟德斯鸠:权力恣意妄为的社会,一定不是个好的社会
《美国对华情报解密档案》:读懂当代中国的珍贵史料
贵族精神的三大支柱:文化教养,社会担当,自由灵魂
读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件终身大事:最值得收藏的40个经典名句
为什么许多人勤劳却不富有?
罗翔:司法不应被舆论干预,但舆论却可以争取正义
宋朝之后,再无宋朝
罗素逝世53周年纪念 | 小灾难来自固执,大灾难来自狂热
她们是时间的敌人| 杨苡姐妹们的命运密码:名门闺秀的迥异人生
《满江红》中陈旧的国际政治价值观:“丛林法则”的思维范式,很难接轨现代文明
王五四:不出一声的野夫
杨本芬:读罢野夫《江上的母亲》,我再也不能等待……
岳飞死后四年,到底发生了什么?揭秘《满江红》背后的历史真相
同是天涯沦落人:胡适与张爱玲的一段忘年交
关心政治的目的不在权力,而在自由
历史的烙印:改革开放四十年,影响中国命运的六次抉择
袁伟时 | 历史大势不可逆转
中国十所曾经闻名世界的大学,永远消失在历史中
五部有口皆碑的好书 | 总有一本,能治愈你的“精神内耗”
比权力更重要的,是对规则的尊重
刀尔登:“得民心者得天下”很动听,可惜是句谎言
盛世距离废墟有多远?
八十年代的中国是怎样引进的《一九八四》?
文学与历史:四个人的百年中国
愚蠢又自负:三种最值得警惕的权威
无用之用,实为大用:一个民族需要仰望星空的人
中国一百年以来的新年贺词(1909-1999)
米塞斯:取消市场经济,实际上取消了一切自由
宋教仁之死:近代中国最值得期待的一场政治实验的终结
历史剧变的七种征兆
“独立”精神的基本底线,何时成了知识分子的最高要求?
张鸣:冯玉祥的真与伪
索尔仁尼琴104周年诞辰:不撒谎,不原谅,一句真话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
92岁吴敬琏重磅发声:什么是当下经济问题的根源?
大国的崩溃:苏联解体的台前幕后
荒诞的时代,没有干净的人
个人即政治:百年动荡中的一个中国家庭
梁文道:为什么有些国家,明知道有问题却回不了头?
大棋局:关于1944-1950年历史最深的五大误解
胡适诞辰131周年:那些曾抛弃胡适的年轻人,晚年又重新选择了他
诺奖的六位“异类”:任何伟大都源于承认无知与思想自由
乌托邦的四个掘墓人:通往地狱的路,都是由美好的愿望铺成的
一寸山河一寸血:从淞沪会战到南京大屠杀
20世纪中国人的生死流转:历史的细节,让人恐惧
一所只存在了八年的大学,何以成为百年来最好的大学
【孤独的斗士:哈耶克】真正改变世界的,唯有思想
独立思考的人,最难被征服
鲁迅:正视,是一种勇气
北岛诗歌依然流行,是一种“不幸”
再谈王小波:我们是否依然是沉默的大多数?
木心:街上没有兵,没有马,却兵荒马乱

点“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