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法国大革命234周年 | 利益的冲突要钱,观念的冲突要命

槛外记 2023-11-30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先知书店 Author 先知书店


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克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爆发。

英国历史学家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认为,现代世界起源于“双元革命”——英国工业革命与法国大革命。前者让人类的经济形态发生了巨变,而后者给人类的精神世界带来了巨大的颠覆。

从西方到东方,英国工业革命对现代文明的意义反复被诉说,但似乎也没有争议,但很多人对法国大革命的印象,不是停留在历史教科书,就是8年前,因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被高层推荐所引发的对“改良与激进赛跑”这一命题的大讨论。
 
我们知道,人类的秩序,由物质和精神两个维度构成,物质是人类秩序的底层约束条件,而精神则为人类秩序给出了意义和方向。诞生了很多重要概念和观念的法国大革命,就长远而言,对人类历史的影响,要比工业革命更为深远——虽然,很多影响是负面的。
 
凡大历史,必然引发人类深刻的追问与反思——无论古今中外,无数思想家为大革命写下了浩如烟海的著作,这让普通人一时望而生畏,难以着手。
 
而词汇,或者概念,往往是比文献更为响亮的证言。
 
“人民主权”“民主”“人人平等”“民族国家”“总动员”“左派”“右派”“意识形态”等如今被我们挂在嘴边的词汇,都诞生于法国大革命。
 
每一个关键词,其背后不仅伴随着相应思想的诞生,更成为我们理解、反思法国大革命深远影响的重要地标。


 
▌人民主权:重新定义政治秩序
 
提起法国大革命,总是伴随着浓重的血腥味。血腥的大革命,不仅将旧制度的统治者送上了断头台,还让成千上万的革命者、无辜者身首异处,它用腥风血雨的残酷直接摧毁了“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国。
 
然而,如果法国大革命仅仅是一场暴力的轮回,那就又是一个“官逼民反”的老套故事,也就难以被称之为“大革命”。
 
法国大革命之所以“大”,不是因为它摧毁了一个专制的波旁王朝,造成了多少人死亡,而在于它打开了一种前无古人的、崭新的政治秩序。
 
1789年8月26日,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人权宣言》颁布。这份数千字文件的全新意义,聚焦于一个词汇,那就是“人民主权”。
 
“人民主权”的对立面是“君权神授”,大革命不仅仅是要用暴力推翻波旁王朝,还要撼动所有皇权专制的合法性根基——用“人民”取代“神仙”,更要取代“皇帝”,作为国家内部最高权力的来源。它也就此重新定义了什么才是正义的政治秩序。


不过,常常被忽略的一点是,这份文件名为《人权宣言》,而非《法国人权宣言》,可见,它的雄心,不单单要解放波旁王朝治下的民众,而是全人类——这就不仅仅是法国的革命了,而是全人类的革命。这一雄心,与拿破仑征战欧洲有关,与希特勒发动二战有关,也与其他解放全人类的政治实践有关。


▌民主:绝对的“政治正确”
 
法国大革命引发的第一个结果,就是追求人人平等的民主政治的崛起。
 
“自由、平等、博爱”是法国大革命的口号。尽管它广为流传,但总被等同于中国历史语境里的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在大革命之前,欧洲社会也讲究平等,不过,那是上帝之下的众生平等,但在众生之中,国王与国王平等,贵族与贵族平等,平民与平民平等,平民阶层处于最底层,在政治和经济领域被压迫,在文化上也被轻贱。很显然,这是一种拒绝阶层流动,社会分层的平等。
 
大革命爆发后,受启蒙思想的影响,“人民主权论”认为,每一个人不应该受到贵族血统、基督教教会的束缚,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国家是人民的国家,而非皇帝一姓之私产,谁要是限制人民的自由,谁就不正义,谁要是认为比人民高贵,谁就是邪恶的。
 
法国大革命用“人民当家做主”取代了“朕即国家”。用政治哲学的话语说,就是人民主权取代了绝对主义国家。
 
于是,沉睡千年的民主制度复活了。在此之前,由于古雅典的民主实践演变为纯粹的“多数人的暴政”,民主在西方一直都是邪恶的化身。英国思想家弥尔就斥之为:“以对付野蛮人而言,专制就是合法的。”
 
但大革命后,民主制度成为了绝对的,不容置疑的政治正确——既然人人都是平等的,那么就应该由全体人民通过投票,表达公共意志,制定宪法,人民将决定如何进行自我统治。
 
此后,为避免古希腊的悲剧,现代政治文明利用“法治”和“代议制”来防范“多数人的暴政”,民主制度也成为现代政治文明最重要的支柱之一。
 
民主的理念当然美好,但是,自由高于民主,共和先于民主,否则,便会释放出潘多拉魔盒中最可怕的魔鬼——民粹主义,而这也是法国大革命的产物。
 
是的,民粹主义粉墨登场了,它诞生于法国大革命,命名于俄国,典型特征是“知识分子”与“人民群众”相结合,二者互为倚靠,没有知识分子的理论指导,就只剩下纯粹的平民暴动,而没有平民的参与,便只剩下书桌前臆想中的乌托邦。


此后,民粹主义愈演愈烈,它越过法兰西的国界,蔓延至德意志、俄罗斯、东亚,疯狂拷打着全世界。如今,民粹主义借技术加持,其破坏力呈几何级数增长,已然成为现代政治文明最严重的威胁之一。


▌现代民族国家:“人民主权论”的孪生兄弟
 
法国大革命引发的第二个结果,就是“人民主权论”的同胞兄弟——现代民族国家的诞生。
 
尽管“人人平等”与“民主政治”成为不容置疑的政治正确,但现实中的人总是千差万别,而民主政治却有一个隐含前提,那就是每一张选票是等价的,这就要求每个人在某种意义上是“同样”的。
 
而这个“同样”需要一个标准,才能把自己人识别出来。于是,不同的地区开始讲述不同的故事,以创造共同的身份认同——现代民族国家就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
 
例如,法国革命者宣称,无论血统、信仰、出身,只要认可《人权宣言》这一部政治契约的人,都构成法兰西民族的一分子。法国是典型的政治民族主义。
 
而在邻近的德意志地区,渴望能有一个强大国家的费希特、黑格尔等哲学家,凭空建构出一个历史上从未存在过的“日耳曼民族”,并论证出这个伟大民族必须把德意志地区统一起来,并通过传播著名的《格林童话》让这个故事不断深入人心。
 
最终,一个从来没有存在过的“日耳曼民族”,一个“有待统一的德意志”,这样一个想象的共同体,催生了德意志的民族主义。德国是典型的文化民族主义。
 
所以,说1871年德意志的统一拜法国大革命所赐并不为过。没有民族国家这一共同体的概念,没有拿破仑用铁骑缔造的强大法国这一外部压力,德意志的统一能否发生,可能就是个未知数!
 
现代民族国家概念的诞生,让旧世界迅速土崩瓦解,构建出了全新的政治秩序,造成了难以想象的后果:
 
· 通过不同的故事,本民族的人群被识别出来了,紧接着就要划分本民族的生存空间,争夺最重要的生存资源——领土。

据统计,法国大革命以来,各国之间的矛盾呈几何级数增长,战争间隔的时间越来越短,破坏性越来越大。终于,1914年,为实现“德意志民族的伟大复兴”,德意志第二帝国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 诞生于德国的文化民族主义,其叙事极为封闭,个人是否从属于这个民族,与他的信仰、血统、出身高度相关,逐渐演变为血缘民族主义,20世纪,血缘民族主义与社会达尔文主义相结合,恶性发展为极端种族主义,这就是臭名昭著的纳粹党。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党卫军制造了无数骇人听闻的大屠杀。

今天,世界呈现出两种完全冲突的叙事:一边是普遍价值在不断消弭国界,一边是民族问题,种族问题,制度问题在重铸新的国界。


▌全民总动员:战争的新逻辑
 
法国大革命引发的第三个结果,就是彻底改变了人类战争的逻辑。
 
法国大革命之前,战争的逻辑是贵族战争。而贵族战争无论从战争的目标设定上,还是从战争的资源动员能力上,都是比较有限的。
 
——就战争目标而言,贵族的目标通常是利益平衡,由于贵族的正当性是血统,而血统并不通过战争来定义,即使杀死了一方的贵族,也不能合法地占领对方的领地。如此,战争的动机就大大减弱了。
 
——就战争动员能力而言,贵族的战争资源,主要来自领地,而欧洲三分之之一的土地是属于罗马天主教会的,这就限制了贵族战争的规模。
 
法国大革命爆发后,贵族战争的逻辑被彻底终结了。
 
由于“人民主权论”催生了现代民族国家,所有国民在原则上都是一样的,那么能够被动员起来参战的人,就是全体国民,战争从“贵族战争”演化为“全民战争”。
 
由于“国家”的主人是“人民”,那么“国家”的名义、“人民”的名义便是不容置疑的。法国大革命期间,革命政府可以正当地没收贵族、教会、反革命分子的财产,法国的财政汲取能力得到了空前的加强。以此奠定了庞大军队的财政基础。
 
广泛的动员能力,超强的财政汲取能力,极端暴力的民族主义思想,三者的结合,就是全新的战争逻辑,国家机器动辄成为战争动员的机器。它让全人类在20世纪滑向了巨大灾难的深渊——
 
德国军事家克劳塞维茨说:“战争是政治的继续。”也就是说战争是实现政治目标的手段,这是正常的逻辑。但是两次世界大战中,逻辑被颠倒了,战争和政治都应服从于民族生存,但战争是民族生存意志的最高体现,因此政治应为战争服务,所有的一切都要为战争服务。
 
——所有男人都要上战场,妇女和孩子要去生产炮弹,私产随时被征用,所有企业要义务投入军工生产。
 
——由于战争成了全民族的战争,战争蜕变为了一种“正义的残酷”,军人和平民的差异也被模糊掉了,游击战争兴起了,军队开始无差别地杀死所有人,这种逻辑延续至今,巴以冲突、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莫不如是。



▌意识形态:物质的冲突要钱,观念的冲突要命
 
法国大革命引发的第四个结果,也是最重要的结果,那就是你死我活的“意识形态斗争”。
 
1791年,法国立宪会议上,主张革命、激进的议员占据了议会左边的席位,而主张倒退、保守的占据了右边的席位。
 
这就是今天广为人们所熟知的“左右之争”与“意识形态”的起源。当然,这里的左和右,和中国语境中的左和右,又有所不同。
 
法国大革命之前的欧洲,人们对正义的政治秩序的想象,有原则性的,普遍的共识,那就是上帝。大革命之后的欧洲,上帝死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政治秩序开启了。
 
对于未来的道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普遍的共识消失了,各种思潮孕育而生,而每种思潮都认为自己是正义的,文明的。
 
于是,疯狂的撕裂开始了,紧接着就是残酷的斗争。
 
人类历史中,冲突是永远存在的,但是如何解决冲突,是否存在共识,就会引发截然不同的走向。
 
如果对正义的政治秩序的想象有共识,那么彼此就没有原则性的冲突,要解决的主要是现实的利益冲突,讨价还价就是主要手段;但是如果没有共识,那就是观念层面的原则冲突,就会变成你死我活的残酷斗争。
 
利益冲突是一种有限冲突,只要达成利益上的平衡,冲突也就结束了;而观念冲突是一种无限冲突,观念很难改变,只有把持有不同观念的对方从肉体上消灭掉,冲突才能结束。
 
一言以蔽之,利益冲突要钱,观念冲突要命。



▋思想史之镜:一切历史,本质上都是观念的历史

回过头来,我们再来看霍布斯鲍姆所说的“双元革命”,不禁会发出这样的疑问:英国并非没有与法国相似的矛盾与冲突,为什么“大革命”是发生在法国而不是英国?法国也并非没有与英国相似的工业与技术基础,为什么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而不是法国?发生这一切的深层原因究竟是什么?

科技水平、经济模式以及两国不同的国情与民情,固然是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其实只有一个:观念不同。是两国人民不同的思想,让他们选择了不同的冲突解决方式,从而造就了完全不同的历史。

可以说人类的历史,本质上就是观念的历史、思想的历史。人类历史上每一次经济大萧条、社会大动荡、文明大倒退,几乎都缘于错误思想的流毒。对于个人而言,也正是思想在根本上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

面对时代的潮流,有人选择无视和顺从,但也总有少数人向历史深处借力,将视野构建在一个更超越的思想系统之上,从而获得全局思考的见识,在涌动的时代潮流中,做个不疾不徐的明白人。

为此,先知书店诚挚推荐彼得·沃森的《思想史:从火到佛洛伊德》及其续作《20世纪思想史:从弗洛伊德到互联网》,看清人类思想的脉络,以思想史为镜鉴,避免重蹈历史覆辙。

◎全面:文理融汇,历史上有影响力的思想和发明,一网打尽


单一的学科思想即使学得深,也可能狭隘愚蠢;拥有多元的学科思维模型,才不会做蠢事。沃森反对割裂地看某一思想,他把同时代思想、思想与时代的互动、思想和科学发明,贯穿打通来呈现。


沃森的两部思想史做到了真正的多种学科覆盖,哲学、物理学、宇宙学、宗教学、文学、艺术学、语言学、数学、经济学、化学、地理学、生物学、古生物学、考古学、人类学、心理学、遗传学等等。


如果想要对人类智识全局化、系统化的理解框架,这套书堪称一张极好的地图。



◎叙事生动:写给普通人的通俗的思想史著作


沃森特别强调叙事,强调细节和语言的魅力。所以读来一点也不枯燥。自问世以来,这两套书,被誉为从当代视角了解人类思想史高水准著作。《泰晤士报》: 这是一本趣味盎然的书,能够激发那些勇于探索心灵的人,去寻求理解人类思想的发展历史。


很多现代人至死都不知道,人类有过灿烂的思想创造。这一视野的匮乏,导致他们的人生意义,只能建构在一时流行,乃至错误的思潮之上。当社会思潮发生剧变时,他们的意义系统便会顷刻瓦解,成为无处可依附、不知该走向何处的“灵魂流浪者”。彼得·沃森的两套思想史,可以极大地丰富读者的心灵,带给读者全新的精神生活,在看清人类思想脉络的同时,成为一个可以独立思考、不会随波逐流的人。


经与出版社多方争取,先知书店获得了本书平装定制版的独家授权。相比精装版,平装版价格更实惠,装帧方面也有所用心——封面使用特种触感纸和烫金工艺,让本书也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购买收藏(限时赠送先知书店定制版黄铜书签):


钱满素:美国人有枪,其底层为什么不推翻资本主义?
罗翔:“私搭浮桥”,有罪吗?
晚年胡适的知人论世
洪武时代:没有人是安全的
对一个人的不公正,就是对所有人的威胁
被遗忘的民国传奇女性:在荒诞中反抗,在绝望中坚持
柏克逝世226周年 | 一个民族最大的遗憾不是无知,而是封闭真知的大门
社会败坏的原因有三个:一是沉默,二是沉默,三是沉默
“七七事变”86周年:一寸山河一寸血,抗战史上的正面战场
被遗忘的警钟:杨小凯对中国经济的预言
陈丹青:我们与鲁迅成为彼此的异类
王鼎钧:这张日本投降的照片,我看了几十年,终于看出眉目来
徐贲:他们为什么自杀
雷颐|晚清:时代呼唤着巨人,上台的却是侏儒
历史的十字路口:欧洲民众正在呼唤希特勒
西安事变,原来如此
从“鲁迅”到“胡适”:他什么都没完成,却开创了一切
清教徒——美国强大背后的真正密码
卡夫卡诞辰140周年 | 生命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它会停止
顾维钧:美国对华的三大特点
“走西口”一部隐藏的世相百态:前面多有趣,后面就有多沉重
张宏杰:沉重的“轻徭薄赋”——官僚系统为什么不断扩张
独醒之累:郭嵩焘与晚清大变局
周有光:要从世界来看中国,不要从中国看世界(深度好文)
张维迎:没有任何时候,比现在更需要捍卫市场经济
所谓的“大时代”,对小人物来说,可能是最糟糕的“坏时代”
野夫:人生如戏,“一切皆在情理中,一切皆在意料外”
致命败局:造成灾难性后果的决策是如何做出的
余下只有噪音:大音乐家马思聪,当年是怎么“润”出去的
奥威尔诞辰120周年 | 多一个人读奥威尔,自由就多一份保障
生前赫赫、身后寂寞——近代史上的“失踪者”
史学界的拓荒者赵俪生:一个人的劫难,有时也是时代的一曲悲歌
文明不会亡于衰落,只会亡于愚蠢
孩子的书架里,藏着他的未来
中国为什么没有马斯克
温家宝:忆耀邦(情真意切,相当感人)
王瑞芸:懂得了人心,也就懂得了艺术
好父亲是一个社会的稀缺品
鲁迅:面具戴久了,会长在脸上
林贤治:时代的转折如“悬崖上的树”——苦难的见证,也是顺从的见证
最能看出一个人品味和修养的,不是知识,而是审美
苏格兰启蒙运动:奠定现代文明的四块基石
徐贲:常识的败坏,始于语言的败坏
胡适对国民党的五大批判
俞敏洪:陪伴孩子是人生最好的“投资”
杨小凯:英国人为何能跳出“革命与暴君”的历史魔咒
张鸣:阴谋论,让我们的路越走越窄
白先勇:母亲命运的起伏,跟父亲的一生荣辱息息相关
中国权力史:盛世是怎么终结的
刘震云:我们这个民族不缺聪明人,缺笨人
雷颐:对民营经济的政策是导致清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比计划经济更可怕的是计划思维
国民党败走大陆,其实败在商场,而非战场
佛教:影响中国最深,也被误解最深
命运的钟摆:1977年恢复高考
是否受过古希腊文明的启蒙,是一个现代国家落后与强大的分野
亚当·斯密诞辰300周年 | 对亚当·斯密的三大误解,是经济危机的源头
木心:无知的本质,就是薄情
廖信忠:台湾为何与我们渐行渐远?
秦制两千年:历史循环的根源是什么?
暗夜传灯人:“南渡北归”之后发生了什么?
传奇布列松:能说的,恰恰是不必说的
查建英:那是一个烟火与情怀迸发的时代
白先勇:得到的全是侥幸,失去的都是人生
王鼎钧:上天把我留到现在,就是叫我做个见证
老照片欣赏|上海滩一个世纪的风流
比无知更可怕的,是“开历史倒车”的精英
张维迎:拒绝现代文明与市场逻辑,是大清挨揍的主要原因
葛兆光:有些人奇怪的“中国文化优越感”,让人非常担心
偌大的燕园,为何容不下一个司徒雷登
翦商:周灭商之惊心动魄超乎想象
关于“文革”的在线调查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邓晓芒:我的妹妹残雪
陈丹青:因为艺术,罪恶好像被历史原谅了
林贤治:重读鲁迅的八个理由
忍将功业苦苍生:一个民族的落后首先是知识分子落后
统治者最不希望老百姓读什么书
阿城丨我们为什么学不了张爱玲
知识分子的命运,是一个社会的晴雨表
王德威:渡不过的《巨流河》
中国权力史——走不出的“党争”
托克维尔对中国的六大启示
北大教授:这个世界,坏人已经联合起来了
易中天:劝君莫谈陈寅恪
被牺牲的“局部” :中国的“鱼米之乡”何以沦为远近闻名的“穷乡僻壤”?
君王好大喜功,后果有多严重?
波伏娃的激荡人生
恐慌,是控制人心最好的方式
梁胡之争:国家最大的敌人是愚昧
葛剑雄:很多人的青春无悔其实是青春无奈
易中天:谁是中国改朝换代史的主演?
张宏杰:“利出一孔”,中国传统社会的“权力万能”
身体的媚术:在枉死与苟活之间
北大教授:道德需要的是“底线”,而不是“高度”
与屠刀为邻:现代世界最惨烈的大屠杀
熊培云| 这个时代最需要温和而坚定、悲悯而宽恕的力量
雷颐:晚清转型失败的三大困局
陈丹青:我不可怜自己的少年时代,反倒同情今天的后生
梅贻琦:一个时代的斯文
我们亟需一场关于死亡的教育
敦煌与故宫:中国文明的两大殿堂
徐晓:一个时代的精神肖像
战争不是让你捐三个月工资,而是把你洗劫一空
国民党失败的四个历史教训
阻碍一个国家强盛的根源是什么?
孙立平:没有中西之分,只有文明与野蛮之别
大萧条的11个特点,细思极恐
“怼天怼地”傅斯年:知识分子的血性与勇气
张鸣:学生告老师的前世今生
在糟糕的时代里,那些拒绝随波逐流的人
历史与现实:义和团运动的起源是什么?
秦晖:我们与世界接轨,应该是底线的接轨
读书无禁区:五本不宜多作介绍的好书
中国女性的命运:一个女人的苦与疼
观念的奠基者:八位西方思想家
一群没用的迂腐文人
大学虽已遍天下,世间再无蔡元培
罗翔被围攻,是时代的悲哀
钱满素:为什么亟需从“文明”的角度,重新认识美国
女性地位,是社会文明的一把标尺
陈寅恪的三重悲剧:最是文人不自由
影响中国命运的五个国家
阎连科:我是我们县“最不受欢迎”的人
哪里有权力,哪里就有表演
《希特勒的末日》:暴君是怎样一步步走向众叛亲离的?
“王袍加身”的诱惑: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退场
浪漫的先知:年仅28岁的徐志摩,是如何看穿苏俄“一切都是演戏”的
沈志华“趁乱”拷贝的俄罗斯解密档案,解开了多少中苏之谜?
邓小平逝世26周年:摇荡的钟摆,极简改革开放史
“面子”与“圈子”的背后: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朱学勤︱鲁迅、胡适与钱穆:逝去的铁三角与轻佻的当下
王笛:对穷人来说,尊严就是奢侈品
柴静:这个拎着铁锹的美国人,看到了我熟视无暏的中国
许倬云:当代中国的两大精神危机
孟德斯鸠:权力恣意妄为的社会,一定不是个好的社会
《美国对华情报解密档案》:读懂当代中国的珍贵史料
贵族精神的三大支柱:文化教养,社会担当,自由灵魂
宋朝之后,再无宋朝
罗素逝世53周年纪念 | 小灾难来自固执,大灾难来自狂热
她们是时间的敌人| 杨苡姐妹们的命运密码:名门闺秀的迥异人生
同是天涯沦落人:胡适与张爱玲的一段忘年交
关心政治的目的不在权力,而在自由
历史的烙印:改革开放四十年,影响中国命运的六次抉择
袁伟时 | 历史大势不可逆转
中国十所曾经闻名世界的大学,永远消失在历史中
盛世距离废墟有多远?
文学与历史:四个人的百年中国
米塞斯:取消市场经济,实际上取消了一切自由
宋教仁之死:近代中国最值得期待的一场政治实验的终结
历史剧变的七种征兆
张鸣:冯玉祥的真与伪
92岁吴敬琏重磅发声:什么是当下经济问题的根源?
大国的崩溃:苏联解体的台前幕后
荒诞的时代,没有干净的人
梁文道:为什么有些国家,明知道有问题却回不了头?
大棋局:关于1944-1950年历史最深的五大误解
诺奖的六位“异类”:任何伟大都源于承认无知与思想自由
乌托邦的四个掘墓人:通往地狱的路,都是由美好的愿望铺成的
一所只存在了八年的大学,何以成为百年来最好的大学
【孤独的斗士:哈耶克】真正改变世界的,唯有思想
独立思考的人,最难被征服
鲁迅:正视,是一种勇气
北岛诗歌依然流行,是一种“不幸”
再谈王小波:我们是否依然是沉默的大多数?
木心:街上没有兵,没有马,却兵荒马乱

点“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