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西安事变,原来如此

先知书店 槛外记 2023-11-30


日本侵华初期,国民党还不能对日宣战。


为什么?


日本在东亚的侵略目标,未必说就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相反,正因为中国古老落后,可以掠夺的现成物资太少,急功近利的日本,虎视眈眈,他们还可北进苏联,南进东南亚。而此时的中国,已经弱得不能再弱了。


所以,中国搞个“合纵”“连横”,扳回局势,也未可知。然而,张学良来了!!!


“西安事变”一爆发,伺机而动的契机一纵即逝。“卢沟桥事变”随之而来,我们回避不了,只好单枪匹马,赤膊上阵了。


在捉蒋前夕的东北干部会议里,几位比较成熟的将领问张学良:“捉住蒋介石以后,下一步怎么办?”


张少帅说:“捉了以后再说!”


时隔两周,弄得地球倒转,举世哗然,少帅又主动把蒋送回南京去。杨虎城、周恩来等闻言大惊,群问放掉蒋介石以后,下一步怎么办?


少帅答:“放了以后再说!”


两个“再说”,不但改写了中国近代史,也改写了世界近代史。



以上选自唐德刚先生的《从甲午到抗战》。这本书夹叙夹议讲述的是甲午年第一次中日战争和14年抗日战争。唐德刚深入“西安事变”“汪精卫投敌始末”等历史实情,带读者反思两次中日战争里中国之得失。


“西安事变”是一个巨大的历史拐点,若无西安事变发生,中国近代史极可能改写,整个亚洲情势,乃至当今世界的情势,也将大大不同。看清历史的逻辑,方能看清当下的世界,然而西安事变的真相究竟如何,始终难有定论。


张学良是西安事变的主角。蒋介石在世时,那是禁忌;等到蒋殁世,张学良结束软禁,也动念想写一本口述史,并因缘际会主动找到唐德刚。


▲右:张学良 左:唐德刚


唐德刚写的历史多是像这样,根据历史亲历者的口述编写而成。当年见过张学良的学者也许不止唐德刚一人,但张学良只信任唐德刚,只愿意跟唐德刚谈往事,所以只有唐德刚能在他的历史著作中将活的史料信手拈来,将往事写得鲜活生动,也把军阀写得惟妙惟肖。


除了张学良,唐德刚对整个中国近代史的人物都有极其深刻的见解。

 
他写自己的老师胡适,如张鸣所言,“好看的是注释。有解释,更有点评,恣肆汪洋,好看煞人。”史学界甚至风行“先看德刚,后看胡适”之说。
 
他写李宗仁,“李有时信口乱讲,直接这样写出去要被别人笑死的。”所以李敖说,“幸亏李宗仁身边有一位高明之士指引与协助,才能完成《李宗仁回忆录》这种名著。”这本书也是可以藏之名山、传之不朽的。
 
在史学界,唐德刚的文风独一无二,文笔半文半白,亦庄亦谐,妙趣横生。他的写作注重历史细节,不为尊者讳,历史人物和事件在他笔下往往鲜活立体。他笔调轻松,嬉笑怒骂,像讲故事一样地抖出史料,可读性极强。
 
好看的历史叙述背后,还必须是力透纸背的历史哲思,才能成为不朽史作。他的“历史三峡”论,以及全书随处可见的夹叙夹议之史论,正如梁文道所说,起到了一种“照明作用”,“为暗雾笼罩的前方照出依稀可辨的轮廓”。
 
正因此,唐德刚先生的民国史著一度脱销,一度被盗版,还一度出版艰难。
 
余英时悼念其师钱穆,称其“一生为故国招魂”。唐德刚对故国的情感,也许不比钱穆激切,但也可为“历史”招一招魂。

唐德刚性格幽默,谈吐诙谐。他的史学著作明白如话,别人学不来,也学不会。捧读唐德刚的书,看他以圆通的智慧、亲切的口吻、充满人情味的文字,评点古今,知人论世,真是人生一大乐事。

为此,曹教授联合先知书店诚荐“唐德刚作品集”。当下,唐德刚书写的很多内容仍处于“禁区”,出版不易,而且很多作品一度绝版断货,一次性集齐实属不易。

张鸣说:在读唐德刚之前,从没想到历史还能这样写,如此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却又不乏生活场景,实在是叹为观止。感兴趣的书友,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唐德刚先生作品集(多次断货,所剩无几):

从“鲁迅”到“胡适”:他什么都没完成,却开创了一切
清教徒——美国强大背后的真正密码
卡夫卡诞辰140周年 | 生命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它会停止
这个时代,我们还需要信仰吗
顾维钧:美国对华的三大特点
“走西口”一部隐藏的世相百态:前面多有趣,后面就有多沉重
张宏杰:沉重的“轻徭薄赋”——官僚系统为什么不断扩张
周国平:独处,最能检验一个人的灵魂深度
独醒之累:郭嵩焘与晚清大变局
周有光:要从世界来看中国,不要从中国看世界(深度好文)
给歌颂暗夜者以棒喝,让醒悟者不再孤独
张维迎:没有任何时候,比现在更需要捍卫市场经济
所谓的“大时代”,对小人物来说,可能是最糟糕的“坏时代”
王笛:一个人的读书生涯,就是一个逐渐走向世界的过程
野夫:人生如戏,“一切皆在情理中,一切皆在意料外”
致命败局:造成灾难性后果的决策是如何做出的
余下只有噪音:大音乐家马思聪,当年是怎么“润”出去的
奥威尔诞辰120周年 | 多一个人读奥威尔,自由就多一份保障
生前赫赫、身后寂寞——近代史上的“失踪者”
端午节之思:中国的知识分子为何总想当国师
吴思:我们文化里最缺失的一课
突破看不见的限制:对审美的五大误解
史学界的拓荒者赵俪生:一个人的劫难,有时也是时代的一曲悲歌
文明不会亡于衰落,只会亡于愚蠢
孩子的书架里,藏着他的未来
中国为什么没有马斯克
温家宝:忆耀邦(情真意切,相当感人)
指鼠为鸭:为什么坏消息总是被掩盖
刘香成:那个时代,全世界关于中国的影像60%都是我拍的
王瑞芸:懂得了人心,也就懂得了艺术
好父亲是一个社会的稀缺品
鲁迅:面具戴久了,会长在脸上
林贤治:时代的转折如“悬崖上的树”——苦难的见证,也是顺从的见证
最能看出一个人品味和修养的,不是知识,而是审美
苏格兰启蒙运动:奠定现代文明的四块基石
徐贲:常识的败坏,始于语言的败坏
胡适对国民党的五大批判
俞敏洪:陪伴孩子是人生最好的“投资”
杨小凯:英国人为何能跳出“革命与暴君”的历史魔咒
张鸣:阴谋论,让我们的路越走越窄
白先勇:母亲命运的起伏,跟父亲的一生荣辱息息相关
中国权力史:盛世是怎么终结的
你知道民国时期的高考是如何进行的吗
刘震云:我们这个民族不缺聪明人,缺笨人
雷颐:对民营经济的政策是导致清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比计划经济更可怕的是计划思维
国民党败走大陆,其实败在商场,而非战场
佛教:影响中国最深,也被误解最深
命运的钟摆:1977年恢复高考
是否受过古希腊文明的启蒙,是一个现代国家落后与强大的分野
亚当·斯密诞辰300周年 | 对亚当·斯密的三大误解,是经济危机的源头
木心:无知的本质,就是薄情
廖信忠:台湾为何与我们渐行渐远?
秦制两千年:历史循环的根源是什么?
张维迎:林毅夫的8点错误(酣畅淋漓!)
王家卫与《繁花》:花影不离身左右,千呼万唤始出来
暗夜传灯人:“南渡北归”之后发生了什么?
传奇布列松:能说的,恰恰是不必说的
查建英:那是一个烟火与情怀迸发的时代
白先勇:得到的全是侥幸,失去的都是人生
王鼎钧:上天把我留到现在,就是叫我做个见证
老照片欣赏|上海滩一个世纪的风流
比无知更可怕的,是“开历史倒车”的精英
一个民族最大的遗憾不是无知,而是封闭通往真知的大门
张维迎:拒绝现代文明与市场逻辑,是大清挨揍的主要原因
葛兆光:有些人奇怪的“中国文化优越感”,让人非常担心
偌大的燕园,为何容不下一个司徒雷登
翦商:周灭商之惊心动魄超乎想象
关于“文革”的在线调查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邓晓芒:我的妹妹残雪
陈丹青:因为艺术,罪恶好像被历史原谅了
林贤治:重读鲁迅的八个理由
忍将功业苦苍生:一个民族的落后首先是知识分子落后
统治者最不希望老百姓读什么书
阿城丨我们为什么学不了张爱玲
知识分子的命运,是一个社会的晴雨表
王德威:渡不过的《巨流河》
中国权力史——走不出的“党争”
托克维尔对中国的六大启示
北大教授:这个世界,坏人已经联合起来了
易中天:劝君莫谈陈寅恪
被牺牲的“局部” :中国的“鱼米之乡”何以沦为远近闻名的“穷乡僻壤”?
君王好大喜功,后果有多严重?
波伏娃的激荡人生
恐慌,是控制人心最好的方式
梁胡之争:国家最大的敌人是愚昧
葛剑雄:很多人的青春无悔其实是青春无奈
易中天:谁是中国改朝换代史的主演?
张宏杰:“利出一孔”,中国传统社会的“权力万能”
身体的媚术:在枉死与苟活之间
北大教授:道德需要的是“底线”,而不是“高度”
我们是如何被宣传塑造的?
与屠刀为邻:现代世界最惨烈的大屠杀
熊培云| 这个时代最需要温和而坚定、悲悯而宽恕的力量
雷颐:晚清转型失败的三大困局
陈丹青:我不可怜自己的少年时代,反倒同情今天的后生
梅贻琦:一个时代的斯文
我们亟需一场关于死亡的教育
敦煌与故宫:中国文明的两大殿堂
徐晓:一个时代的精神肖像
战争不是让你捐三个月工资,而是把你洗劫一空
国民党失败的四个历史教训
活在“洪武时代”,为什么那么难
阻碍一个国家强盛的根源是什么?
人无疵不可与交:别把自己的人生,活成了人设
孙立平:没有中西之分,只有文明与野蛮之别
大萧条的11个特点,细思极恐
“怼天怼地”傅斯年:知识分子的血性与勇气
海子逝世34周年纪念 | 在海子的诗歌里,遇见一个春天
张鸣:学生告老师的前世今生
在糟糕的时代里,那些拒绝随波逐流的人
历史与现实:义和团运动的起源是什么?
秦晖:我们与世界接轨,应该是底线的接轨
读书无禁区:五本不宜多作介绍的好书
中国女性的命运:一个女人的苦与疼
观念的奠基者:八位西方思想家
一群没用的迂腐文人
大学虽已遍天下,世间再无蔡元培
罗翔被围攻,是时代的悲哀
钱满素:为什么亟需从“文明”的角度,重新认识美国
女性地位,是社会文明的一把标尺
陈寅恪的三重悲剧:最是文人不自由
影响中国命运的五个国家
阎连科:我是我们县“最不受欢迎”的人
哪里有权力,哪里就有表演
《希特勒的末日》:暴君是怎样一步步走向众叛亲离的?
“王袍加身”的诱惑: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退场
经济决定贫富,政治决定生死
浪漫的先知:年仅28岁的徐志摩,是如何看穿苏俄“一切都是演戏”的
沈志华“趁乱”拷贝的俄罗斯解密档案,解开了多少中苏之谜?
邓小平逝世26周年:摇荡的钟摆,极简改革开放史
“面子”与“圈子”的背后: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朱学勤︱鲁迅、胡适与钱穆:逝去的铁三角与轻佻的当下
傅国涌︱存其文而原其人:不能力挽狂澜,但从未随波逐流
王笛:对穷人来说,尊严就是奢侈品
柴静:这个拎着铁锹的美国人,看到了我熟视无暏的中国
许倬云:当代中国的两大精神危机
孟德斯鸠:权力恣意妄为的社会,一定不是个好的社会
《美国对华情报解密档案》:读懂当代中国的珍贵史料
贵族精神的三大支柱:文化教养,社会担当,自由灵魂
读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件终身大事:最值得收藏的40个经典名句
为什么许多人勤劳却不富有?
宋朝之后,再无宋朝
罗素逝世53周年纪念 | 小灾难来自固执,大灾难来自狂热
她们是时间的敌人| 杨苡姐妹们的命运密码:名门闺秀的迥异人生
《满江红》中陈旧的国际政治价值观:“丛林法则”的思维范式,很难接轨现代文明
同是天涯沦落人:胡适与张爱玲的一段忘年交
关心政治的目的不在权力,而在自由
历史的烙印:改革开放四十年,影响中国命运的六次抉择
袁伟时 | 历史大势不可逆转
中国十所曾经闻名世界的大学,永远消失在历史中
盛世距离废墟有多远?
文学与历史:四个人的百年中国
愚蠢又自负:三种最值得警惕的权威
米塞斯:取消市场经济,实际上取消了一切自由
宋教仁之死:近代中国最值得期待的一场政治实验的终结
历史剧变的七种征兆
张鸣:冯玉祥的真与伪
92岁吴敬琏重磅发声:什么是当下经济问题的根源?
大国的崩溃:苏联解体的台前幕后
荒诞的时代,没有干净的人
梁文道:为什么有些国家,明知道有问题却回不了头?
大棋局:关于1944-1950年历史最深的五大误解
诺奖的六位“异类”:任何伟大都源于承认无知与思想自由
乌托邦的四个掘墓人:通往地狱的路,都是由美好的愿望铺成的
一寸山河一寸血:从淞沪会战到南京大屠杀
一所只存在了八年的大学,何以成为百年来最好的大学
【孤独的斗士:哈耶克】真正改变世界的,唯有思想
独立思考的人,最难被征服
鲁迅:正视,是一种勇气
北岛诗歌依然流行,是一种“不幸”
再谈王小波:我们是否依然是沉默的大多数?
木心:街上没有兵,没有马,却兵荒马乱

点“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