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洪武时代:没有人是安全的

谌旭彬 槛外记 2023-11-30


洪武时代:没有人是安全的

©言九林/文

编:瑞秋的春天


场“群众抓捕害民者”运动,没有将明帝国变成一个朗朗乾坤。相反, 它以制度的形式,不断催生着人性中最恶劣的那些部分。



今天讲讲朱元璋四编《大诰》笔下的那些“洪武愚顽”。

在书中没有帝王将相们的雄才大略,只有被统治者们的辗转腾挪。愚顽和它的同义词顽愚、顽民、奸顽等,是四编《大诰》里极常见的词汇。

在《御制大诰》里,朱元璋骂洪武时代的百姓,说他们中的许多人是“不知其报”的“顽民”,不懂得感恩君王、报答君王。对句容县百姓实施了大屠杀后,朱元璋也不忘感慨“若此顽愚,将何治耶!”。

《御制大诰三编》里,朱元璋回顾颁布《御制大诰续编》的动机,也说是为了“警省愚顽”。《大诰武臣》里,朱元璋又说,军中将官全是些“愚顽贪财不怕死的,说了干无事。似这等难教难化,将了怎地好?”。

在朱元璋的语境里,“洪武愚顽”指的是那些生活在洪武时代,既愚蠢又顽固,不肯接受朝廷教化的“不合格的被统治者”。他们遍布在洪武时代的各个角落,其身份可以是官员、胥吏与兵卒,也可以是农夫、商贾、工匠与读书人,甚至还包括僧侣与道士。


由陈寿六案开始,朱元璋通过户户皆须恭读收藏的《御制大诰》与《御制大诰续编》,将“发动群众抓捕害民者”这一运动,一步步从抓胥吏扩大为抓官员、抓富民,最后终于走到了明帝国人人皆危的程度。

朱元璋通过户户皆须恭读收藏的《御制大诰》与《御制大诰续编》,将“发动群众抓捕害民者”这一运动,一步步从抓胥吏扩大为抓官员、抓富民,最后终于走到了明帝国人人皆危的程度。

朱元璋在《御制大诰三编》中讲述的几个案例:

——案例一

归安县有一个叫作杨旺二的百姓,趁里长攒造文册之际,将协助其工作的良民文阿华和甲首盛秀二给抓了起来,“绑缚拿至安吉县地面,私自监禁一月,百般欺诈银钞等物”,意思是若不给钱便要将二人当成害民者送往京城。

敲诈得手后,杨旺二担心东窗事发,未遵守承诺,反仍将二人绑缚进京。朱元璋的判决是:“如此排陷小民,肆奸玩法,枭令示众。”

——案例二

安吉县有个佃户名叫金方,租种了本县地主潘俊二的一亩六分地,连续两年没有交田租。潘俊二到金方家里去索讨,结果被金方“响应”朱元璋的号召,当作害民豪户给绑了起来,“骗要本人黄牛一只,猪一口,宰请众人饮吃。又行虚勒要潘俊二已收田租并不曾骗要牛只文书三纸,然后将潘俊二绑缚前来”,先是向潘俊二勒索黄牛、肥猪各一头,然后又逼着潘写下已收取田租、不曾被勒索黄牛等三张文书,最后,金方大摇大摆地将潘俊二绑到了京城。

——案例三

乌程县有百姓余仁三等十九人,是本县富户游茂玉家的佃户。水灾期间,游茂玉同情余仁三等人生活困顿,借给他许多米粮。事后,余仁三等人非但不想着还粮,反嗔怪游茂玉不该前来讨取,并纠结“顽民一百余人”去到游茂玉家,将其房屋门户全部打碎。

游茂玉见势不妙逃走,余仁三等人便从他家中搜出“原借米文约”,把这些欠条全还给当事人。众人还从游茂玉家的箱笼里抢走了四十五两银子和七十五贯银钞,又以赛神的名义宰杀了游茂玉家两只山羊。

最后,众人搜出游茂玉,将其当作“豪民”绑缚进京,控告他向官府“买免”差役。朱元璋的判决是:“如此凶顽,除将余仁三、闵益、严三保等枭令示众,其余各人发化外充军,家下人口,迁发化外。”


——案例四

归安县有百姓慎右三等人,明知本地的许福三、张胜四两人是“民害”,应该将其直接绑缚进京。结果,绑是绑了,慎右三等人的目的,却不是押送许福三与张胜四进京,而是借机向他们勒索财物。

后来,许福三等找到机会逃走,慎右三等人便将许福三家的房屋门户毁坏,将其家中的鸡鹅羊酒全部“私宰群饮”。最后还将许福三等搜寻出来,再次绑缚进京。走到上元县土桥这个地方,勒索再次启动,众人逼着许福三写一张“借米四十七石”的欠条,好处是将他的罪名降一级,从“民害”变成“帮虎”(即帮闲在官的市井之徒),只是从犯的话,便不会被枭首抄家。

走到南京城的通济门外,众人又想出一计,既然手上有许福三与张胜四两人,不如分成两起案子上告,这样便可依据《大诰》的规定拿到两份朝廷的赏赐。朱元璋对此案的判决是:“免死发广西拿象,人口迁于化外。”

——案例五

归安县有百姓名叫戴兴四,因为他没有缴纳秋粮,当地的里长陈胜佑雇请了一位名叫丘华一的农民,前往戴兴四家里催取,结果反被戴兴四给抓了起来,当成“帮虎”绑送入京。对于此案,朱元璋的判决是:“免死发广西拿象,全家抄扎,人口迁于化外 ”。

——案例六

处州松阳县有百姓名叫杨均育,与同县之人叶惟宗有仇。为了陷害仇人,他假冒叶惟宗的姓名写了一封状子,到京城举报叶惟宗的兄长叶允名是“积年老吏”,举报其弟叶允槐是“逃军”。法司接了状子后,杨均育便藏了起来,官府只好派人去松阳县将叶惟宗抓入京城。事情真相搞明白后,杨均育被搜了出来,凌迟处死。


朱元璋没有具体讲他怎样识破杨旺二、金方、余仁三、慎右三与戴兴四等人的诡计与诬告(戴兴四案仅提及“被通政司审出前情”),但能让“群众抓捕害民者”运动的发起者意识到运动已经走向了失控,并将诸多失控案例当成反面教训写入《御制大诰三编》,便已意味着这类以勒索、报复为目的的诬告,在当时已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

仅归安县便有三桩此类案子引起了朱元璋的注意,也可以说明这一点。可想而知,在朱元璋的“英明”不及之处,还有更多的杨旺二、金方和余仁三们在活动。

此类案例中,最耐人寻味的,是发生在嘉定县的“沈显二案”。

据朱元璋的叙述,此案的大致情形是这样的:嘉定县有百姓名叫沈显二,他与邻居周官二合作,将祸害本地百姓的里长顾匡捆绑起来,准备送往京城。走到苏州阊门,当地“耆宿”(德高望重的老人)曹贵五出来给他们讲和,沈显二收“钞一十五贯,绸一匹,银钗银镯等物”后,当场就把顾匡给放了。

顾匡回家后,思前想后胆战心惊,觉得既然可以被沈显二绑缚送京一次,便可以被张显二、刘显二绑缚送京第二次、第三次。

最后,“畏惧再后事发,亲自赴京出首”,他决定化被动为主动,自行前去京城自首,希望以此来保住性命逃脱一死。曹贵五得到消息后,也是吓得不轻,觉得“我系劝和人,必相连累”,自己做了中间人劝顾匡拿钱给沈显二消灾,顾匡去自首必然要牵出自己。

于是,曹贵五也决定与顾匡一同前去京城自首。周官二得到消息后,也加入了他们的自首队伍。四人当中,沈显二最后得知消息。听说三人已经出发,沈星夜赶路,终于在淳化镇追上。沈显二向三人提出也要加入自首的行列,结果却被顾、周、曹三人给绑了起来。原来,这三人一路同行,已结成了小团体。他们决定把沈显二当作“骗人财物”的害民者押往京城。


事情还没完。四个人进了京城,将押解“害民豪强”报告递了上去,沈显二却在这个节骨眼上跑掉了。通政司让他们把害民者押到衙门里去受审,周官二、曹贵五二人私下计议,又将里长顾匡给绑了起来。通政司接到的报告里说顾匡是良民,现在却被绑起来成了害民者,于是审问周、曹二人究竟怎么回事。周官二只好说出实情:“顾匡本是我每原拿的人,沈显二受财脱放,我等各人畏惧事发,一同赴京出首。

不期沈显二续后赶来,我等一见沈显二到,却将沈显二作骗人财物绑缚前来,故意隐下前情。今沈显二杻脱在逃,我等又将原拿顾匡绑缚首告。”最后,朱元璋的判决是:这四个人实在是“奸顽”到了极点,他们的种种计谋“寻常语言说出来,人也早晚不能晓解其计”,狡诈到了捉摸不透的程度,“四人皆枭令示众,籍没其家”。

朱元璋关心的是“奸顽”。但对沈显二等人来说,驱动他们在整个案子中做出种种“奸顽”举动的,正是朱元璋一手打造的“群众抓捕害民者运动”所带来的巨大恐惧。

在朱元璋的鼓励下,所有的官员、胥吏、富民、细民,都可以是被抓捕的对象——官员下乡可以抓,胥吏必定是害民者,富民可以被打成“豪民”,细民也可以是“帮虎”。只要有矛盾、有冲突、有积怨、有欲望,“豪民”“帮虎”这类帽子便可以满天飞。

毕竟,“明察秋毫”的朱元璋只有一个——事实上他并不在乎某个具体案件的真相,他在意的是运动的趋势在往哪个方向走;负责审讯被绑缚者的通政司的力量也很有限——事实上通政司处理案件的尺度,主要是依据朱元璋的政治需要,而非案件本身的真相。

这场“群众抓捕害民者”运动,没有将明帝国变成一个朗朗乾坤。相反, 它以制度的形式,不断催生着人性中最恶劣的那些部分。结果便是每个人都在这场运动中危机四伏,每个人都必须战战兢兢提防他人。除了朱元璋,没有人是安全的。


本文作者谌旭彬老师新书《活在洪武时代》,将洪武帝朱元璋在《大诰》中写到的十二个案件抽丝剥茧,详尽地阐述了在这些毫无法理、常识和逻辑的案件背后的来龙去脉。
从明初的军事、土地、政治、法制等政策制度入手,梳理涉案人员的行为动机,解读洪武帝审案和判决的依据和目的,从而勾勒出洪武时代各色人物的荒诞命运以及可怖的生存状态,再现了洪武帝“重典之治”的本来面目。
在这些案件中,我们可以看到毫无人身自由的卫所军奴,被捆绑在土地上不得离乡的农民,说错话连累邻里被没收家产的老妇人,不想做官只能切指的士人,遵行合理的立案程序却没能揣测出“圣意”的官员……
通过这些小人物如草芥般的命运,我们看到一个脑回路清奇的开国皇帝,是如何欺骗控制官员,如何监视窥探民众的。这些案件,让我们看到了“洪武之治”的另一面。
本书作者谌旭彬,笔名言九林,资深历史编辑,十年原创经验,现为“腾讯短史记”主编,他写出的东西往往既有学术底蕴与强烈的现实关怀,又能深入浅出。
为此,诚荐谌旭彬老师的这本《活在洪武时代》,一笔刺透洪武时代的统治面纱,朱元璋治下的小人物的命运。为了更好的阅读体验,还特别请谌旭彬老师为本书亲笔签名。现货首发,数量有限,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可在规格中一同选择作者谌旭彬老师的《秦制两千年》)。




许倬云:我不在书斋里,我在人中间
对一个人的不公正,就是对所有人的威胁
被遗忘的民国传奇女性:在荒诞中反抗,在绝望中坚持
柏克逝世226周年 | 一个民族最大的遗憾不是无知,而是封闭真知的大门
社会败坏的原因有三个:一是沉默,二是沉默,三是沉默
“七七事变”86周年:一寸山河一寸血,抗战史上的正面战场
被遗忘的警钟:杨小凯对中国经济的预言
陈丹青:我们与鲁迅成为彼此的异类
王鼎钧:这张日本投降的照片,我看了几十年,终于看出眉目来
徐贲:他们为什么自杀
雷颐|晚清:时代呼唤着巨人,上台的却是侏儒
历史的十字路口:欧洲民众正在呼唤希特勒
西安事变,原来如此
从“鲁迅”到“胡适”:他什么都没完成,却开创了一切
清教徒——美国强大背后的真正密码
卡夫卡诞辰140周年 | 生命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它会停止
顾维钧:美国对华的三大特点
“走西口”一部隐藏的世相百态:前面多有趣,后面就有多沉重
张宏杰:沉重的“轻徭薄赋”——官僚系统为什么不断扩张
独醒之累:郭嵩焘与晚清大变局
周有光:要从世界来看中国,不要从中国看世界(深度好文)
给歌颂暗夜者以棒喝,让醒悟者不再孤独
张维迎:没有任何时候,比现在更需要捍卫市场经济
所谓的“大时代”,对小人物来说,可能是最糟糕的“坏时代”
王笛:一个人的读书生涯,就是一个逐渐走向世界的过程
野夫:人生如戏,“一切皆在情理中,一切皆在意料外”
致命败局:造成灾难性后果的决策是如何做出的
余下只有噪音:大音乐家马思聪,当年是怎么“润”出去的
奥威尔诞辰120周年 | 多一个人读奥威尔,自由就多一份保障
生前赫赫、身后寂寞——近代史上的“失踪者”
端午节之思:中国的知识分子为何总想当国师
吴思:我们文化里最缺失的一课
突破看不见的限制:对审美的五大误解
史学界的拓荒者赵俪生:一个人的劫难,有时也是时代的一曲悲歌
文明不会亡于衰落,只会亡于愚蠢
孩子的书架里,藏着他的未来
中国为什么没有马斯克
温家宝:忆耀邦(情真意切,相当感人)
指鼠为鸭:为什么坏消息总是被掩盖
刘香成:那个时代,全世界关于中国的影像60%都是我拍的
王瑞芸:懂得了人心,也就懂得了艺术
好父亲是一个社会的稀缺品
鲁迅:面具戴久了,会长在脸上
林贤治:时代的转折如“悬崖上的树”——苦难的见证,也是顺从的见证
最能看出一个人品味和修养的,不是知识,而是审美
苏格兰启蒙运动:奠定现代文明的四块基石
徐贲:常识的败坏,始于语言的败坏
胡适对国民党的五大批判
俞敏洪:陪伴孩子是人生最好的“投资”
杨小凯:英国人为何能跳出“革命与暴君”的历史魔咒
张鸣:阴谋论,让我们的路越走越窄
白先勇:母亲命运的起伏,跟父亲的一生荣辱息息相关
中国权力史:盛世是怎么终结的
你知道民国时期的高考是如何进行的吗
刘震云:我们这个民族不缺聪明人,缺笨人
雷颐:对民营经济的政策是导致清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比计划经济更可怕的是计划思维
国民党败走大陆,其实败在商场,而非战场
佛教:影响中国最深,也被误解最深
命运的钟摆:1977年恢复高考
是否受过古希腊文明的启蒙,是一个现代国家落后与强大的分野
亚当·斯密诞辰300周年 | 对亚当·斯密的三大误解,是经济危机的源头
木心:无知的本质,就是薄情
廖信忠:台湾为何与我们渐行渐远?
秦制两千年:历史循环的根源是什么?
张维迎:林毅夫的8点错误(酣畅淋漓!)
王家卫与《繁花》:花影不离身左右,千呼万唤始出来
暗夜传灯人:“南渡北归”之后发生了什么?
传奇布列松:能说的,恰恰是不必说的
查建英:那是一个烟火与情怀迸发的时代
白先勇:得到的全是侥幸,失去的都是人生
王鼎钧:上天把我留到现在,就是叫我做个见证
老照片欣赏|上海滩一个世纪的风流
比无知更可怕的,是“开历史倒车”的精英
一个民族最大的遗憾不是无知,而是封闭通往真知的大门
张维迎:拒绝现代文明与市场逻辑,是大清挨揍的主要原因
葛兆光:有些人奇怪的“中国文化优越感”,让人非常担心
偌大的燕园,为何容不下一个司徒雷登
翦商:周灭商之惊心动魄超乎想象
关于“文革”的在线调查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邓晓芒:我的妹妹残雪
陈丹青:因为艺术,罪恶好像被历史原谅了
林贤治:重读鲁迅的八个理由
忍将功业苦苍生:一个民族的落后首先是知识分子落后
统治者最不希望老百姓读什么书
阿城丨我们为什么学不了张爱玲
知识分子的命运,是一个社会的晴雨表
王德威:渡不过的《巨流河》
中国权力史——走不出的“党争”
托克维尔对中国的六大启示
北大教授:这个世界,坏人已经联合起来了
易中天:劝君莫谈陈寅恪
被牺牲的“局部” :中国的“鱼米之乡”何以沦为远近闻名的“穷乡僻壤”?
君王好大喜功,后果有多严重?
波伏娃的激荡人生
恐慌,是控制人心最好的方式
梁胡之争:国家最大的敌人是愚昧
葛剑雄:很多人的青春无悔其实是青春无奈
易中天:谁是中国改朝换代史的主演?
张宏杰:“利出一孔”,中国传统社会的“权力万能”
身体的媚术:在枉死与苟活之间
北大教授:道德需要的是“底线”,而不是“高度”
我们是如何被宣传塑造的?
与屠刀为邻:现代世界最惨烈的大屠杀
熊培云| 这个时代最需要温和而坚定、悲悯而宽恕的力量
雷颐:晚清转型失败的三大困局
陈丹青:我不可怜自己的少年时代,反倒同情今天的后生
梅贻琦:一个时代的斯文
我们亟需一场关于死亡的教育
敦煌与故宫:中国文明的两大殿堂
徐晓:一个时代的精神肖像
战争不是让你捐三个月工资,而是把你洗劫一空
国民党失败的四个历史教训
活在“洪武时代”,为什么那么难
阻碍一个国家强盛的根源是什么?
人无疵不可与交:别把自己的人生,活成了人设
孙立平:没有中西之分,只有文明与野蛮之别
大萧条的11个特点,细思极恐
“怼天怼地”傅斯年:知识分子的血性与勇气
海子逝世34周年纪念 | 在海子的诗歌里,遇见一个春天
张鸣:学生告老师的前世今生
在糟糕的时代里,那些拒绝随波逐流的人
历史与现实:义和团运动的起源是什么?
秦晖:我们与世界接轨,应该是底线的接轨
读书无禁区:五本不宜多作介绍的好书
中国女性的命运:一个女人的苦与疼
观念的奠基者:八位西方思想家
一群没用的迂腐文人
大学虽已遍天下,世间再无蔡元培
罗翔被围攻,是时代的悲哀
钱满素:为什么亟需从“文明”的角度,重新认识美国
女性地位,是社会文明的一把标尺
陈寅恪的三重悲剧:最是文人不自由
影响中国命运的五个国家
阎连科:我是我们县“最不受欢迎”的人
哪里有权力,哪里就有表演
《希特勒的末日》:暴君是怎样一步步走向众叛亲离的?
“王袍加身”的诱惑: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退场
经济决定贫富,政治决定生死
浪漫的先知:年仅28岁的徐志摩,是如何看穿苏俄“一切都是演戏”的
沈志华“趁乱”拷贝的俄罗斯解密档案,解开了多少中苏之谜?
邓小平逝世26周年:摇荡的钟摆,极简改革开放史
“面子”与“圈子”的背后: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朱学勤︱鲁迅、胡适与钱穆:逝去的铁三角与轻佻的当下
傅国涌︱存其文而原其人:不能力挽狂澜,但从未随波逐流
王笛:对穷人来说,尊严就是奢侈品
柴静:这个拎着铁锹的美国人,看到了我熟视无暏的中国
许倬云:当代中国的两大精神危机
孟德斯鸠:权力恣意妄为的社会,一定不是个好的社会
《美国对华情报解密档案》:读懂当代中国的珍贵史料
贵族精神的三大支柱:文化教养,社会担当,自由灵魂
读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件终身大事:最值得收藏的40个经典名句
为什么许多人勤劳却不富有?
宋朝之后,再无宋朝
罗素逝世53周年纪念 | 小灾难来自固执,大灾难来自狂热
她们是时间的敌人| 杨苡姐妹们的命运密码:名门闺秀的迥异人生
《满江红》中陈旧的国际政治价值观:“丛林法则”的思维范式,很难接轨现代文明
同是天涯沦落人:胡适与张爱玲的一段忘年交
关心政治的目的不在权力,而在自由
历史的烙印:改革开放四十年,影响中国命运的六次抉择
袁伟时 | 历史大势不可逆转
中国十所曾经闻名世界的大学,永远消失在历史中
盛世距离废墟有多远?
文学与历史:四个人的百年中国
愚蠢又自负:三种最值得警惕的权威
米塞斯:取消市场经济,实际上取消了一切自由
宋教仁之死:近代中国最值得期待的一场政治实验的终结
历史剧变的七种征兆
张鸣:冯玉祥的真与伪
92岁吴敬琏重磅发声:什么是当下经济问题的根源?
大国的崩溃:苏联解体的台前幕后
荒诞的时代,没有干净的人
梁文道:为什么有些国家,明知道有问题却回不了头?
大棋局:关于1944-1950年历史最深的五大误解
诺奖的六位“异类”:任何伟大都源于承认无知与思想自由
乌托邦的四个掘墓人:通往地狱的路,都是由美好的愿望铺成的
一所只存在了八年的大学,何以成为百年来最好的大学
【孤独的斗士:哈耶克】真正改变世界的,唯有思想
独立思考的人,最难被征服
鲁迅:正视,是一种勇气
北岛诗歌依然流行,是一种“不幸”
再谈王小波:我们是否依然是沉默的大多数?
木心:街上没有兵,没有马,却兵荒马乱

点“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