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徐汇区2019-2020学年高三4月双基诊断语文试题
第33届上海市中学生作文竞赛(决赛)范文 《对“独立思考”的再思考》
上海市奉城区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上海市浦东新区实验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上海市金山区2020-2021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质量监控语文试题
上海市致远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上海市奉城区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上海市闵行区七宝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上海市复旦大学附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上海市黄浦区上海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上海市致远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上海市华师大二附中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测试题
上海市徐汇区南洋模范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上海市嘉定区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上海市建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0-2021学年上海市华东师大二附中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
上海市崇明区民本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四次校测语文试题
上海市新场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上海市浦东新区洋泾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3月月考语文试题
上海市徐汇区2019-2020学年高三4月双基诊断语文试题
一、句子默写
1.按要求填空。
(1)锦江春色来天地,____________。(杜甫《登楼》)
(2)______________________,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3)伤心秦汉经行处,__________。(张养浩《________·潼关怀古》)
(4)______________________,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二章》)
(5)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6)“家住吴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出自北宋词人的《苏幕遮·燎沉香》。
(7)《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绘梦境时,尤显时空变幻倏忽之妙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写出了琵琶声的轻快与冷涩。
(9)王昌龄的边塞诗具有雄浑苍茫的意境,比如,《出塞》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又如,《从军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2.下列成语使用正确一项是( )。
A.寒风从窗缝里灌进来,常常把大家从睡梦中吹醒,让人不寒而栗。
B.代表们结合实际情况,畅所欲言,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献言献策。
C.昨天下午,千人团队游览了日月潭,领略了巧夺天工的宝岛风光。
D.为了使铁路早日通车,工程技术人员处心积虑,克服了重重困难。
3.下列语段空缺处应填入的语句,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比方路边有一棵苍松,你看见它只觉得可以砍来造船;我见到它可以让人纳凉;旁人也许说它很宜于入画,或者说它是高风亮节的象征。这几个人反应不同,都由于感受力有强有弱。
①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
②这两个字涵义极广。
③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
④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
⑤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也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
⑥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
A.⑤⑥②④③①B.⑤②④⑥③①C.⑥②④③①⑤D.⑥②①④③⑤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列子》中讲过一个九方皋相马的故事,两千多年来,魅力不减。故事说的是,秦穆公要找一匹千里马,请伯乐引荐一个相马人。伯乐说,他的子侄辈皆是才干一般的人,找往常的良马还能够,只需看看体形、表面、筋肉、骨架就行,而千里马则不同,这种马身形若有若无,跑起来尘土和脚印皆无,一般人辨认不出。他有个一同担柴的朋友,名九方皋者,足当此任。三个月后,传来音讯,说马已找到,是一匹黄色的母马。秦穆公命人去一看,原来是一匹黑色的公马。秦穆公不悦,说此人连马的公母、颜色都分不清,焉能找到千里马?伯乐一听却大喜,说,神乎其技也,我望尘莫及。九方皋相马,“得其精而忘其粗,见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事实证明,这匹马果然是匹千里马。
②这个故事让我想到文学翻译和翻译批判,当咱们对文学译著进行赏识和评判时,难道不应该力求做一个九方皋那样的人吗?“得其精而忘其粗,见其内而忘其外”,所求者,此之谓也。
③九方皋相马的要诀在于专心于马的精气神,而不锱铢必较于体形、表面之类。从事文学翻译以及翻译批判的人,能够从九方皋身上取得的启示是判别译著的好坏,就要看它是否体现了原作的精气神,而不仅仅看译著的句子词汇是否与原作一一对应,是否严格正确、准确或精确。所谓原作的精气神乃是其“原有的风味”,即风格。风格者何?岂非“绝尘弭迹”者乎!译作传达原作的风格做到铢两悉称,是不可能的,可是极力传达,努力做到活灵活现,则是可能的,这就要求译者准确地感觉、体会到原作的风格,并且能够用汉语加以正确表达,这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进程,也是全面落实“信、达、雅”的结果。风格是贯穿原作的一股气势,或刚或柔,或动或静,或显或隐,例如夏多布里昂的华美,斯丹达尔的简枯,波德莱尔的阴冷,加缪的镇定……这股气势同样应该在译文中闪现。至于细节上的瑕疵,例如某个句子译得不够准确,某个词语译得不够恰当,在这种风格气势的统领下,是不难纠正的。
④许多名著往往有几处瑕疵,不害其为名著,这是由于有风格的存在。汉王充说“良工必有不巧。”魏曹植说“世人著作,不能无病。”唐韦庄说“左太冲十年三赋,未必无瑕;刘穆之一日百函,焉能尽丽。班、张、屈、宋,亦有芜辞,沈、谢、应、刘,犹多累句。”这是我国古人衡文时的基本态度,也契合九方皋的相马经历,即采取了□□□□的立场。还是清沈宗骞说得明白:“每见古人所作,细按其尺度交搭处不无小误,而一毫无损于大体,可知意思翰墨已得,余便易易矣。亦有院体稿本,竟能无纤毫小病,而鉴赏家反不甚重,更知论画者首须大体。”其“鉴赏家”如此,不正是衡诗评文的九方皋一类的人吗?
⑤沈宗骞所说的鉴赏家正是我所说的文学翻译批判家,前者面临的是想象力对现实世界的加工和改造,而后者面临的是想象力和想象力的产品。假如让一位文学翻译批判家谈论傅雷译的《高老头》,他是着眼于风格,还是细节?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外国文学名著丛书版的《高老头》中,傅雷把“鸡”译成了“鸭”,只能说不留心犯了一个小错,无关宏旨。像这类小错能够纠正和防止,但并不影响《高老头》被看作是准确传达了原作风格的一部优异译作,正如批判家李健吾所说“巴尔扎克的庞大段落,在他是气魄,是气势,是舒畅……显示出他的才思浩瀚,千言万语,宛如怒涛飞跃,一放而出。”傅雷译的《高老头》的风格,庶几近之。一位文学翻译批判家应该把注意力放在译品的风格上,要独具只眼,看出著作全体的美。钱锺书《谈艺录》引陆放翁句“大巧谢雕刻”“琢雕自是文章病”,方虚谷句“丽之极,工之极,非所以言诗”,等等,皆是声明此意。
⑥全体的美并不必定建立在细节的准确之上,有时分过于追逐细节的完美,以至于失去创造的活力,那就因小失大了。当然,细节的过错仍然是过错,当它危及全体的美的时分,就必须毫不留情地指出来。
(郭宏安《风格乃文学之大体》)
4.第④段空格处应填入的成语是( )。
A.抉瑕掩瑜B.瑕瑜互见C.瑕不掩瑜D.瑜不掩瑕
5.根据上文内容,判断下面说法中正确的一项( )。
A.如果译者能够准确地感觉、体会原作的风格并且能用汉语准确表达,就一定能将原作风格传达得铢两悉称。
B.诸多优秀作品因为具有或刚或柔,或动或静,或显或隐的精气神,所以虽然有些瑕疵,但也不害其成为名著。
C.译作整体之美不一定建立在细节的精确之上,所以,文学翻译批评家在批评时不必关注细节上是否完美。
D.文学翻译批评家应把注意力放在译品的“精气神”上,独具只眼,发现其整体之美,否则就丧失了创造力。
6.有人认为第④段的引用有堆砌之嫌,请你对此发表看法。
7.概括全文的思路。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梁实秋
①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遇见一位国文先生,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
②先生姓徐,名锦澄,我们给他上的绰号是“徐老虎”,因为他凶。
③他的相貌很古怪,他的脑袋的轮廓是有棱有角的,很容易成为漫画的对象。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图中的夜叉的模样。他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过分的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域里。他戴一副墨晶眼镜,银丝小镜框,这两块黑色便成了他脸上最显著的特征。我常给他画漫画,勾一个轮廓,中间点上两块椭圆形的黑块,便惟妙惟肖。他的身材高大,但是两肩总是耸得高高,鼻尖有一些红,像酒糟的,鼻孔里藏着两桶清水鼻涕,不时的吸溜着,说一两句话就要用力的吸溜一声,有板有眼有节奏,也有时忘了吸溜,走了板眼,上唇上便亮晶晶的吊出两根玉箸,他用手背一抹。他常穿的是一件灰布长袍,好像是在给谁穿孝,袍子在整洁的阶段时我没有赶得上看见,余生也晚,我看见那袍子的时候即已油渍斑斑。他经常是仰着头,迈着八字步,两眼望青天,嘴撇得瓢儿似的。我很难得看见他笑,如果笑起来,是狞笑,样子更凶。
④我的学校是很特殊的。所以每到下午上国文之类的课程,学生们便不踊跃,课堂上常是稀稀拉拉的不大上座,但教员用拿毛笔的姿势举着铅笔点名的时候,学生却个个都到了,因为一个学生不只答一声到。真到了的学生,一部分是从事午睡,微发鼾声,一部分看小说如《官场现形记》《玉梨魂》之类,一部分写“父母亲大人膝下”式的家书,一部分干脆瞪着大眼发呆,神游八方。在这种糟糕的情形之下,徐老先生之所以凶,老是绷着脸,老是开口就骂人,我想大概是由于正当防卫吧。
⑤有一天上作文课,徐老先生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字,题目尚未写完,一位性急的同学发问了:“这题目怎样讲呀?”老先生转过身来,冷笑两声,勃然大怒:“题目还没有写完,写完了当然还要讲,没写完你为什么就要问?……”滔滔不绝的吼叫起来,大家都为之愕然。这时候我可按捺不住了。我一向是个上午捣乱下午安分的学生,我觉得现在受了无理的侮辱,我便挺身分辩了几句。这一下我可惹了祸,老先生把他的怒火都泼在我的头上了。他在讲台上来回地踱着,足足骂了我一个钟头,其中警句甚多,我至今还记得这样的一句:“×××!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
⑥这一句颇为同学们所传诵。谁和我有点争论遇到纠缠不清的时候,都会引用这一句“你是什么东西?我把你一眼望到底”!当时我看形势不妙,也就没有再多说,让下课铃结束了先生的怒骂。
⑦但是从这一次起,徐先生算是认识我了。我这一个“一眼望到底”的学生,居然成为一个受益最多的学生了。如今想来,当初的“凶”何尝不是一种负责。徐先生自己选辑教材,有古文,有白话,油印分发给大家。这样新旧兼收的教材,在当时还是很难得的开通的榜样。我也因此逐渐领教了他的才学。还有他的朗诵也非常有意思。他打着江北的官腔,咬牙切齿的大声读一遍,不论是古文或白话,一字不苟的吟咏一番,好像是演员在背台词,他把文字里的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给宣泄出来了。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情感,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理会到原文的意义的一半了。好文章掷地作金石声,那也许是过分夸张,但必须可以琅琅上口,那却是真的。我对于国文的兴趣因此而提高了不少。
⑧徐先生之最独到的地方是改作文。普通的批语“清通”“尚可”“气盛言宜”,他是不用的。他最擅长的是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一行一行的抹,整页整页的勾;洋洋千余言的文章,经他勾抹之后,所余无几了。我初次经此打击,很灰心,很觉得气短,我掏心挖肝的好容易诌出来的句子,轻轻的被他几杠子就给抹了。但是他郑重的给我解释一会,他说:“你拿了去细细的体味,你的原文是软爬爬的,冗长,懈啦光唧的,我给你勾掉了一大半,你再读读看,原来的意思并没有失,但是笔笔都立起来了,虎虎有生气了。”我仔细一揣摩,果然。他的大墨杠子打得是地方,把虚泡囊肿的地方全削去了,剩下的全是筋骨。在这删削之间见出他的工夫。如果我以后写文章还能不多说废话,还能有一点点硬朗挺拔之气,还知道一点“割爱”的道理,就不能不归功于我这位老师的教诲。
⑨我离开先生已将近五十年了,未曾与先生一通音讯,不知他云游何处,听说他已早归道山了。同学们偶尔还谈起“徐老虎”,我于回忆他的音容之余,不禁还怀着怅惘敬慕之意。
8.第③段集中刻画了国文老师的形象,分析作者这样描写的用意。
9.赏析第⑦段画线部分“咬牙切齿”一词的表达效果。
10.第⑧段画线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除了使表达形象生动之外,还起到了怎样的效果?请结合上下文内容进行赏析。
11.文章结尾段文字平淡却意蕴丰富,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五、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秋晚归故居
(唐)李昌符
马省曾行处,连嘶渡晚河。
忽惊乡树出,渐识路人多。
细径穿禾黍,颓垣压薜萝。
乍归犹似客,邻叟亦相过。
1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从押韵的情况看,本诗不是一首古体诗。
B.从诗歌的内容看,本诗不是一首怀乡诗。
C.“马省曾行处”具有“老马识途”的意思。
D.“细径穿禾黍”写出作者回家的迫不及待。
13.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
A.平淡潇散B.清新流畅C.质朴沉郁D.婉约凄切
14.赏析颔联中“忽”“渐”二字的表达效果。
六、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颜真卿,字清臣,秘书监师古五世从孙。少孤,母殷躬加训导。既长,博学工辞章,事亲孝。
②安禄山逆状牙蘖,真卿度必反,阳托霖雨,增陴浚隍,料才壮,储廥廪。日与宾客泛舟饮酒,以纾禄山之疑。果以为书生,不虞也。禄山反,河朔尽陷,独平原城守具备,使司兵参军李平驰奏。玄宗始闻乱,叹曰:“河北二十四郡,无一忠臣邪?”及平至,帝大喜,谓左右曰:“朕不识真卿何如人,所为乃若此!”
③贼破东都,遣段子光传李憕、卢奕、蒋清首徇河北,真卿畏众惧,绐诸将曰:“吾素识憕等,其首皆非是。”乃斩子光,藏三首。它日,结刍续体,敛而祭,为位哭之。
④李希烈陷汝州,卢杞乃建遣真卿:“四方所信,若往谕之,可不劳师而定。”诏可,公卿皆失色,以希烈反状明,劝不行,答曰:“君命可避乎?”既见希烈,宣诏旨,希烈养子千余拔刃争进,诸将皆慢骂,将食之,真卿色不变。希烈以身捍,麾其众退,乃就馆。逼使上疏雪己,真卿不从。希烈遣李元平说之,真卿叱曰:“尔受国委任不能致命顾吾无兵戮汝尚说我邪?”希烈大会其党,召真卿,使倡优斥侮朝廷。真卿怒曰:“公,人臣,奈何如是?”拂衣去。希烈大惭。
⑤希烈拘真卿,守以甲士,掘方丈坎于廷,传将坑之,真卿见希烈曰:“死生分矣,何多为!”希烈僭称帝,使问仪式,对曰:“老夫耄矣,曾掌国礼,所记诸侯朝觐耳!”
⑥兴元后,王师复振,贼虑变,遂缢杀之,年七十六。帝废朝五日,赠司徒,谥文忠。
⑦真卿立朝正色,刚而有礼,非公言直道,不萌于心。天下不以姓名称,而独曰鲁公。如李正己、田神功、董秦、侯希逸、王玄志等,皆真卿始招起之,后皆有功。善正、草书,笔力遒婉,世宝传之。
(选自《新唐书·颜真卿传》)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母殷躬加训导 (2)绐诸将曰
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传李憕、卢奕、蒋清首徇河北( )
A.顺从 B.示众 C.夸耀 D.谋求
(2)死生分矣( )
A.本分 B.命运 C.预料 D.分隔
17.第④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尔受国委任/不能致命/顾吾无兵/戮汝尚说我邪?
B.尔受国/委任不能致命/顾吾无兵戮/汝尚说我邪?
C.尔受国委任/不能致命顾/吾无兵戮/汝尚说我邪?
D.尔受国委任/不能致命/顾吾无兵戮汝/尚说我邪?
18.把第②段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日与宾客泛舟饮酒,以纾禄山之疑。果以为书生,不虞也。
19.下面对文章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玄宗的“朕不识真卿何如人,所为乃若此!”意思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B.颜真卿说“君命可避乎?”也就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意思。
C.李希烈使倡优斥侮朝廷,其情景相当于“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D.“曾掌国礼,所记诸侯朝觐耳!”体现颜真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态度。
20.《颜真卿传》文末有赞:
“当禄山反,哮噬无前,鲁公独以乌合婴其锋,功虽不成,其志有足称者。晚节偃蹇,为奸臣所挤,见殒贼手。毅然之气,折而不沮,可谓忠矣。”
这段话中的“晚节偃蹇”指的就是上文第④段所记叙的_______一事。(用自己的话概括)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论交难
(明)李贽
①交难则离亦难,交易则离亦易。何也?以天下尽市道之交也。夫既为市□,而曷可以交目之,曷可以易离病之,则其交也不过交易之交耳,交通之交耳。是故以利交易者,利尽则疏;以势交通者,势去则反。[甲]朝摩肩而暮掉臂,固□。
②夫唯君子超然势利之外,以求同志之劝,而后交始难耳。况学圣人之学而深乐夫得朋之益者,则其可交必如孔子而后可使七十子之服从也。何也?七十子所欲之物,唯孔子有之,他人无有也;孔子所可欲之物,唯七十子欲之,他人不欲也。如此乎其欲之难也,是以终七十子之身不知所掉臂也。故吾谓孔子固难遇,而七十子尤难遘①也。[乙]
③吾又以是观之,以身为市者,自当有为市之货,固不得以圣人而为市井病;身为圣人者,自当有圣人之货,亦不得以圣人而兼市井。[丙]吾独怪夫今之学者以圣人而居市井之货也!阳为圣人,则炎汉宗室既以为篡位而诛之;阴为市井,则屠狗少年又以为穿窬②而执之。非但灭族于圣门,又且囚首于井里,比之市交者又万万不能及矣。[丁]
[注]①遘,遇。②穿窬,偷盗
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也 也B.矣 也C.也 矣D.矣 矣
22.对第①段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一个人不太容易交朋友,那么一旦与之结交,友情也就不会轻易破裂。
B.因为天下人都把交友看成做买卖,所以交朋友容易,分开也容易,友情不牢固。
C.即便大家都把交朋友看成做交易,也需要去批评这种轻易会破裂的交友方式。
D.把利益、权势作为结交理由的,一旦没有了利益交割权力护航,就会各奔东西。
23.分析作者在第②段以孔子和七十二弟子之交为例的作用。
24.下面的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放回到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 )。
吾不知其于世当名何等也!
A.甲B.乙C.丙D.丁
七、材料作文
25.作文
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都听到过这样一句话:“我这是为你好!”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此有何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玉垒浮云变古今 楼船夜雪瓜洲渡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山坡羊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久作长安旅 千岩万转路不定 迷花倚石忽已暝 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以下关键字的正确书写:垒、渡、阙、辩、暝、咽。
2.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不寒而栗:不冷而发抖。形容非常恐惧。此处是因寒冷发抖而非不冷发抖,不符合语境。
B.畅所欲言:把想说的话痛痛快快地说出来。此处指代表们把想说的都说出来,使用正确。
C.巧夺天工:专指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宝岛”是自然风光,不能用该词。
D.处心积虑:长期谋划要干某件事(多含贬义)。此处技术人员们克服困难让铁路通车,应该用褒义词,感情色彩不当。
故选B。
3.A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方式,如本题属于有语境的排序题,然后借助语境把握语段的中心话题,根据横线前后的内容来确定首句和尾句,根据句子中的关联词、代词、指示代词确定小句子之间的关系。从所给语境来看,语段以观看苍松为例来说明感受力不同所带来的不同结果,由此可知,这段文字的中心话题是“感受”,⑤“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也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是总领句,引出“感受”这一话题,应放在第一处,这就排除CD两项,第⑥句“所谓‘感受’……”是对话题“感受”的解说,应放在第二处;②句“这两个字涵义极广”中“这两个字”指的就是前面的“感”和“受”,④③是举例解释“感受”,且③中说“……也是感受”,一个“也”字说明③应在④后;①“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不同”又与下文所举的观苍松的例子相连,这就排除B项,故选A项。
4.C
5.B
6.不赞同这个看法。第四段的引用是按照朝代的顺序,引用不同时代文人的观点,全面论证了文学翻译批评家应着眼于整体风格而不是细节的观点,使论证有说服力。
7.文章先由九方皋相马的故事引出中心观点:文学翻译和翻译批判的人要看作品是否体现了原作的精气神,而不仅仅看细节上的瑕疵;接着先论证文学翻译家应采取瑕不掩瑜立场后;最后论证文学翻译批评家也应如此。
8.欲扬先抑。本段刻画了一位相貌古怪、不修边幅(邋里邋遢)、行为怪异、笑容狰狞的徐老师形象,通过这些看似丑化的描写来突出国文老师的有趣可爱、个性鲜明;同时也与下文老师的认真敬业、才学出众形成对比反衬,饱含作者的喜爱与敬慕。
9.“咬牙切齿”贬义褒用,生动形象地写出徐老师朗读时的认真,读得有感情,有气势,有抑扬顿挫。
10.把作文中多余的话,无关紧要的情节比喻为“虚泡囊肿”,与文中“我掏心挖肝的好容易诌出来的句子”相呼应,可见徐老师火眼金睛,将其“削去”的必要;把删改后精华内容比喻为“筋骨”,使得文章“虎虎有生气”,表现了徐老师才华素养和教学水平之高,对学生认真负责,这种删繁就简的作文态度对作者产生了深远影响,表达其对老师的感激、敬慕之情。
11.本段作者先从时间的间隔上写自己的怀念,“将近五十年了”,可见怀念之久;将近半个世纪没有见面,但先生的音容笑貌竟记得如此清晰,足见怀想之深;作者又从空间的间隔上写自己的怀念,“听说他已早归道山”,阴阳两隔,更添惆怅之情;文末的“怅惘敬慕”直抒胸臆,“怅惘”是因为一直“未能与先生一通音讯”,且先生已不在人世,“敬慕”是因为先生出众的才华和高尚的人品。
【分析】
8.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作用能力。
内容上,文章第三段,“他的相貌很古怪……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图中的夜叉的模样。……我很难得看见他笑,如果笑起来,是狞笑,样子更凶”运用叠词、比喻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老师相貌的古怪和“凶”。
手法上,欲扬先抑,抑体现在写先生相貌的古怪和“凶”,扬体现在第七段,徐先生自己选辑教材,我领教了他的才学。他的朗诵提升了我对于国文的兴趣;第八段,徐先生批改作文,追求简洁、硬朗的文风,我受其影响。
运用反衬手法,用相貌的古怪和“凶”,来反衬先生的才华与品格之美,使文章波澜起伏。
先生相貌的古怪和“凶”,内心才华与品格美,美丑交织,使老师的形象更加立体、丰满。
主题上,作者写先生相貌,生动而传神,照应了前文“给我的印象最深”,由“我离开先生已将近五十年了,未曾与先生一通音讯,不知他云游何处。同学们偶尔还谈起徐老虎,我在回忆他的音容之余,不禁还怀着怅惘敬慕之意”可知,老师在学生心中印象之深,即使与老师分别近50年,仍然对老师充满怀念敬慕。
从读者的角度来看,先生的丑与凶,给读者造成强烈的心理冲击,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9.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重要词语含义及表达效果的能力。
“咬牙切齿”是神态描写,一般形容人极端仇视或痛恨,但也有把某种情绪或感觉竭力抑制住的意思。老师在读书时“咬牙切齿”,足见老师阅读时情感之充沛,朗读得气势十足,令人深受震撼和感染。这个词看似贬义,却能够形象地展现出老师读书时那种抑扬顿挫和丰富情感,十分生动形象。
10.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重要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这里采用借喻手法,把文章冗长的部分比作“虚泡囊肿”,把文章精干有力的部分比作“筋骨”,形象地写出了老师在批改作文时“火眼金睛”,能够削除不好的,留下最好的。“我”“掏心挖肝”地写和老师“大墨杠子”到处打形成鲜明的对比,以“我”写作文时的吃力、绞尽脑汁,突出老师修改的决断与利落。“虚泡囊肿”与前文“我掏心挖肝的好容易诌出来的句子,轻轻的被他几杠子就给抹了”“你的原文是软爬爬的,冗长,懈啦光唧的”形成呼应;而“筋骨”一词又与“笔笔都立起来了,虎虎有生气了”相呼应,足见老师批改作文水平之高,侧面烘托出老师的才华与教学水平,以及对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同时,由于老师能作出这样的修改,“如果我以后写文章还能不多说废话,还能有一点点硬朗挺拔之气,还知道一点‘割爱’的道理,就不能不归功于我这位老师的教诲”,对作者产生了深远影响,故而这里的评价表达出作者对老师的感激、敬慕之情。
11.
本题考查学生品味文章结尾段落深刻含义的能力。
结尾段第一句先写自己“离开先生已将近五十年了”,作者五十年未见先生,可笔下所写的先生依然栩栩如生,其面貌神态、习惯动作依然历历在目,足见作者对先生怀念之深,时间之久。
“未曾与先生一通音讯……听说他已早归道山了”,则写出作者对未能再与先生一通音讯,也未曾再见到先生一面,感到十分的惆怅惘然。
以上两句话为最后“我于回忆他的音容之余,不禁还怀着怅惘敬慕之意”张本,点出自己为未与先生通音讯、再见一面而先生已逝的惆怅,又流露出作者对先生当年对自己悉心教导以及其高尚人品的崇敬怀念之情。
12.D
13.C
14.“忽”写出作者“惊喜”之情,离家已久,忽然发现眼前呈现旧时熟识的风景,让他感到自己正在回到家乡。
“渐”写出作者步步加深的喜悦之情,随着距离家乡越来越近,认识的路人越来越多,作者心中归乡的喜悦也逐步加深。
这两个字用“乡树”“路人”侧面写出作者归乡时微妙细腻的心理感受,生动形象,把归乡的喜悦之情描绘得淋漓尽致。
【分析】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D.“‘细径穿禾黍’写出作者回家的迫不及待”错误,这句诗的意思是:细细的小径之中穿插着黍稷稻麦等粮食作物。不是作者迫不及待地从田地里穿过,而是从田地间小路穿行而过时,看到小路久无人走,禾黍蔓生,感到有些苍凉寂寞。
故选D。
13.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风格的能力。
A.本诗是一首写自己归乡之诗,诗人在诗歌中蕴含了深切的思乡之情,故而“平淡潇散”显然不符合。
B.诗歌中描写景物“细径穿禾黍,颓垣压薜萝”,展现出家乡景物的萧条,并非“清新”之景。
C.本诗语言质朴,蕴含了思归的迫切心情,归乡时故人不相识的深沉感慨,故而“质朴沉郁”正确。
D.诗歌中固然也有些伤感,但终究是回到自己思念的家乡,是喜悦惆怅交织,而“凄切”一词太过,不符合本诗特点。
故选C。
14.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炼字的能力。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忽然惊讶的看到家乡的树出现在眼前,渐渐的发现认识的路人多了起来。
“忽”字是作者突然发现“乡树”出现在眼前的惊喜之情,随着这一标志,作者真切地意识到自己已经回到了乡里,正在一步步归乡。
“渐”字则生动地写出作者的脚步逐渐回到了家乡,曾识的风景显现在眼前,认识的路人逐渐增多的情景,对“乡树”与“路人”的“惊”“识”,流露出作者喜悦逐渐增强的心情,从侧面体现出循序渐进步步加深的喜悦之情。
15.(1)亲自 (2)欺骗
16.(1)B (2)B
17.D
18.每天与宾客泛舟饮酒,来解除安禄山的疑虑。(安禄山)果然认为他是个书生,就不再担心。
19.B
20.被遣向叛贼宣诏
【分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1)本句意为:母亲殷氏亲自加以教育。“躬”,结合“躬亲抚养”“躬耕陇亩”等文言句子,可知指亲自。
(2)本句意为:欺骗诸将说。“绐”,结合《垓下之围》中“田父绐之”等句子,可知,指欺骗。
1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之一词多义的能力。
(1)本句意为“送将领李灯、卢奕、蒋清的首级到河北示众”,“徇”指示众。
故选B。
(2)本句意为“死生是上天注定的命运”,分:命运。
故选B。
17.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本句意为:你受国家的委任,却不能传达(皇上的)命令,我手中无刀,有刀就把你宰了,你还来劝说我吗?
“委任”作“受”的宾语,指接受委任,中间不应断开,排除B。
“顾”是转折连词,与上文有轻微转折关系,一般在其前断开,排除C。
“汝”作“戮”的宾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BC;“戮汝”又是“吾”的谓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A。
故选D。
1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注意以下关键字词的正确翻译:日:名词作状语,每天。纾:纾解,解除。以为:认为。虞:担心。
1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比喻多日不见,别人已有进步,即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人。但此处前文并无玄宗先前了解颜真卿为人的“老眼光”,故而并无词义。
B.此处根据前文“以希烈反状明,劝不行”,别人都认为前去宣诏是件危险的事,劝他不去,而他不因有祸而躲避,正确。
C.“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是借题发挥,他讥讽的实际是晚唐政治:群臣们又沉湎于酒色,快步陈后主的后尘了。此处李希烈本是叛贼,与该诗句语境不符合。
D.“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才是聪明的。然而颜真卿此言并非真的不知,而是不愿告诉僭越称帝的李希烈仪式,故并非此意。
故选B。
2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筛选原文信息的能力。
“晚节偃蹇”是指晚年的时候仕途不顺,加上“为奸臣所挤,见殒贼手”,可见,是指他被奸臣排挤,最终导致他被贼人杀害;从第四到六段便是这一事件,起因于“李希烈陷汝州,卢杞乃建遣真卿:‘四方所信,若往谕之,可不劳师而定’”“诏可,公卿皆失色,以希烈反状明,劝不行,答曰:‘君命可避乎’”,当他到贼营后“希烈养子千余拔刃争进,诸将皆慢骂,将食之,真卿色不变”,最后“贼虑变,遂缢杀之”,可见,是指奸臣卢杞排挤他,建议让他前去叛贼李希烈处宣诏,以至于他深陷敌营,最终被贼人杀害,可概括为“向叛贼宣诏”一事。
参考译文:
颜真卿,字清臣,是秘书监颜师古的五世从孙。年少时丧父,母亲殷氏亲自加以教育。长大以后,博学,工于文章,侍奉母亲孝顺。
禄山刚露出反叛的苗头,颜真卿预料他定会叛乱,假托久遭阴雨,于是修补城墙疏通护城河,挑选丁壮,充实府库。每天与宾客泛舟饮酒,来解除安禄山的疑虑。(安禄山)果然认为他是个书生,就不再担心。安禄山反叛,河朔一带全部沦陷,唯独平原城守护完备,他派司兵参军李平驰往京城上奏。玄宗刚听说叛乱时,感叹道:“河北二十四郡,难道没有一个忠臣吗?”等到李平来到,皇帝大喜,对左右说:“朕不了解颜真卿是怎样的人,而他的所作所为竟能如此!”
叛贼攻破东都,派段子光送将领李灯、卢奕、蒋清的首级到河北示众,颜真卿担心众将畏惧,欺骗诸将说:“我平素认识李灯等人,这些首级全都不是他们的。”于是斩杀段子光,藏起三人的首级。过了几天,用稻草扎成躯体接到首级上,装殓并祭奠,设灵位哭祭了他们。
李希烈攻陷汝州,卢杞于是建议派遣颜真卿前去:“(颜真卿)为四方所信服,如果派他前去晓谕李希烈,可以不劳烦军队就可平定。”下诏批准,公卿全都失色。认为李希烈反叛的迹象已经显明,劝他不要前去,他回答说:“君命能躲避吗?”见到李希烈以后,宣布诏书,李希烈的养子千余人抽刀争相逼近,诸将全都谩骂,要吃了他,颜真卿神色不变。李希烈逼迫颜真卿,让他上疏为自己辩白,颜真卿不答应。李希烈派李元平去劝说颜真卿,颜真卿斥责说:“你受国家的委任,却不能传达(皇上的)命令,我手中无刀,有刀就把你宰了,你还来劝说我吗?”李希烈和他的同党聚会,把颜真卿召来,让艺人演唱,辱骂朝廷,颜真卿怒不可遏,斥责说:“你李希烈是朝廷的臣子,怎么能这么做!”说罢一甩袖子走了。李希烈很羞愧。
李希烈于是拘禁颜真卿,派士兵看守,在院中挖了一个一丈见方的坑,传言将要活埋他。颜真卿见到李希烈说:“死生天定,何必多此一举!”李希烈越分称皇帝,派人询问仪式,他回答说:“老夫年纪老了,曾经掌管朝廷礼仪,所记的只有诸侯朝觐之礼而已!”
兴元以后,官军再次振兴,叛贼担心有变,于是缢死了他,享年七十六岁。皇帝为他停止朝会五天,迫赠司徒,谥号为“文忠”,赐丧葬布帛米粟加等。
颜真卿在朝中端庄严肃,刚正而有礼,不是公正的言辞正直的道义,不生于心。天下人不用姓名称呼他,只称鲁公。至于李正己、田神劝、董秦、侯希逸、王玄志等人,都是颜真卿最初引进起用的,后来都立有战功。擅长正、草书,笔力遒劲曲折,世间当做珍品流传。
21.D
22.D
23.孔子和七十二弟子的深厚关系众所周知,用大家熟知的事例作为论据可谓典型。另外这种友情的建立恰好超脱了世俗功利思想,属于志同道合患难与共休戚相关,正面论证“交难则离亦难”,并驳斥“交易则离亦易”,与上下文形成正反对比的关系,突出观点。
24.D
【分析】
2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意义及用法的能力。
第一处,“夫既为市”中,“既”表示已然,与“矣(了)”形成搭配关系,表示已经具有的事实。“也”用在句中一般表示停顿或者判断语气。可见第一个方框处应该填“矣”。
第二处,前语境为“朝摩肩而暮掉臂,固……”,强调建立在权利上的朋友关系结交容易离开也快。填“矣”,与“固”结合表达强烈的感叹之情,“也”一般用在句末表示陈述、肯定、判断等语气,不如“矣”表意突出。
故选D。
2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相关内容的能力。
A.“那么一旦与之结交,友情也就不会轻易破裂”,文中只是第一句话提到交友难分离也难,并非整个文段的意思。
B.“天下人都把交友看成做买卖”表述绝对,曲解文意,结合“以天下尽市道之交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因为天下都是以利害关系为转移的交情”,可见偷换了概念,把文中“天下(指一种普遍现象)”偷换成“天下人(指共同的认识)”。
C.两句话都不符合第一段的意思,文中重点谈的是建立在利益和权势之上的友情容易结交也容易离散的情形和原因。
故选D。
参考译文:
结交很困难,那么离开也就很困难;结交很容易,那么离开也就很容易。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天下都是以利害关系为转移的交情。买卖关系已经建立了以后,而后什么都可以让他们眼光一致,什么都可以很轻易地离间他们,让他们互相猜疑而出现关系危机。那么从中可见他们之间的交情也不过是交换物品这样的结交关系罢了,建立在财物之上的互通有无的关系罢了。因此通过利益结交朋友很容易,但利益关系没有了感情自然疏远;通过权势联系在一起的,权势没有了那么关系也会回归以往的不认识状态。这就是早晨还是互相搂抱的亲密朋友关系,但是到了晚上就反目成仇甩着胳膊毫不顾及的走开了,本来就是这样啊。
只有品德修养高的君子才能超脱于权势利益之外,来求得志同道合之人的鼓励劝勉,而后才慢慢地结为朋友关系,起初是很难的。再说那些向圣人学习知识道理并且很喜欢结交对自己修养有利的朋友的人,其实他们的交友情况一定是像孔子教导之后能够使七十弟子佩服并跟随的情况啊。为什么这么说呢?七十二个弟子想要的东西,只有孔子有,他人没有;孔子认可、想要的东西,只有七十二个弟子想要,他人不想要。就是这样的啊,他们想要的东西都是难得的,因此七十二弟子终其一生也没有和孔子断交。所以我认为孔子这样的圣人本来就难以遇到,而七十二弟子尤其难以相遇呀。
我又因此看明白了这样的道理:把自身当成市场(商人),自然应该有要交易的货物,所以一定不能成为做圣人却拥有一般市井之徒的毛病。身为圣人,自然应当有圣人的资本,也不能又做圣人的交易又做一般的货物交易。我唯独感到奇怪的是现在有学问的人以圣人自居却装着市井小人的想法!表面上是圣人,原来心向朝廷宗室(权利)终于导致让朝廷宗室认为是要篡夺王位而杀他;内里是市井小人,那么杀狗的少年又认为他是钻洞穿墙的小偷儿捉拿他。不仅被圣门灭族,又将蓬乱着头发混迹于市井中,和那些因为买卖而结交的又远远不如了呀。我不知道这样的人活在世上名声属于哪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