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尴尬的“赛先生”:缺失但又被滥用的科学

成哇 2023-07-10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千字文华 Author 少年X


有一位“先生”,从“五四运动”被热血青年树为一面爱国大旗至今,无论历史如何巨变,它似乎永远都是正确的代名词。

社会精英反复使用它,主流媒体不断强调它,每个人一生接受的绝大部分教育,都是它的延伸课题,然而,无论是在宏观的政治、经济领域,还是每个人的工作、生活,它的基本精神、以及方法都严重缺失。

它拥有巨大的力量,正确地使用它,伟大的发明、财富的创造会不断涌现,然而,一旦滥用,灾难便会纷至沓来。

——它,就是“赛先生”:科学。

曾几何时,科学几乎成了“真理”的代名词,“这不科学”成了人们嘴里下意识的口头禅,似乎印证了科学的深入人心。

但实际上,这却也代表着,科学被滥用于某些本不属于科学范畴的地方,比如,政治、艺术、信仰等等。

相反,在很多本属于科学问题的领域,比如:对“被卡脖子”技术的研发,疫情的防控等等,要问何为科学思维、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却少有人能说清。因此,现实中种种反科学的愚昧、荒诞、极端,屡见不鲜。


▌科学的滥用

翻开20世纪的灾难史,几乎就是一部科学被滥用的历史。

◎进化论被滥用到社会领域,人伦丧失、人道主义灾祸频仍

进化论,本属于生物科学的范畴,其基本法则“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被滥用于人类社会,便形成了臭名昭著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用科学的方法“培育优良基因,灭绝劣等基因”:

欧美各国相继通过了“绝育法案”,而纳粹德国更是以“劣等民族的名义”大规模屠杀犹太人、吉普寨人、斯拉夫人.....

将某种优良的基因,通过政治、技术手段向全社会、甚至全世界推广,这正是科学主义被滥用的表现,结果无一不是人道主义灾祸。

▲电影《发条橙》里,科技被用来强制改造人的思想

◎致命的自负:用”科学“规划经济

一战前后,第二次工业革命起飞,爱因斯坦“相对论”诞生,人类可以计算出天体运行规律。这极大地助长了人类的自负。

面对资本主义带来的周期性危机和贫富悬殊,资本主义的“软弱和不公”,以“科学主义”来管控国家经济和政治——由强大的管理机构收集、计算全国的需求,然后组织生产、分配,从而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社会问题的想法,从学界的探讨最后变成不少国家的实践。
 
这种看似准确、高效的计划模式,看似很科学,实质上是对科学的无知与滥用,结果经济坍塌,甚至造成贫穷、灾荒。
.....

为什么科学付诸于政治实践,带来的不是繁荣与进步,却是它的反面?因为,政治与科学,恰似一对冤家,底层逻辑不仅不同,甚至相悖:

·政治是求善的艺术——止于至善,但要警惕大恶

政治的起点,是对人性的悲观——人不是天使,人性矛盾、复杂、神秘,不可被计算,更无法被改变——它的崇高与邪恶,在任何时代都将永远共存。因此,政治的首要目的是“抑恶求善”。

然而,求善,不是改造人性,在人间建设一个完美的国度,而是承认人性的复杂与幽暗,审慎地选择“最不坏”的一条路——止于至善、但要警惕大恶,这便是政治最大的善。(这是保守主义思潮的基本观点,深度阅读请收藏 《保守主义经典译丛》

▲电影《五百年后》:科技让人成了无条件服从的顺民

·科学求真——可证实,也可证伪

科学的起点是乐观,它认为人类可以不断拓展认知世界的边界,从而改造、完善社会。

既然求准,科学自然要有一套可验证、可通过计算预测的公式或答案——在严谨的逻辑和公理系统中,通过无误的前提,有效的论证,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甚至唯一的答案。


科学思维的缺失:科学是现代文明的一翼,却被简化为技术或工具

科学在政治等领域被滥用,但在应该被普及的地方,却又无比稀缺。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主任吴国盛先生,在《什么是科学》《科学的历程》等书中写道:我们对科学的最大误解,就是将科学与技术混为一谈。

“在理解“科学”方面,我们有着强烈的“应用”倾向,因此,一直将“科”、“技”混为一谈,导致我们对“科学”的本质缺乏理解。”


我们在向很多朋友推荐吴国盛、江晓原等老师领衔翻译的《剑桥科学史》系列时,不少人也说:“我不太懂技术”。

而吴国盛老师认为,用技术来认识、甚至取代科学,不仅不利于我们真正了解科学,还会带来两大问题:

◎实用主义泛滥,导致基础科学的停滞

评价一个国家的科学水平,如果只看它的技术应用情况,却避而不谈它背后的基础学科与文化精神,那就是舍本逐末。

正如决定一棵树能长多高的,并不是它繁茂的枝叶,而是它的树根扎得有多深,树干有多高——对于科学来说,基础学科就像一棵树的树干,它决定了一个国家对世界认知的深度和高度。

那么,什么才是科学的基础学科和文化精神呢?很多人可能会认为是数学、物理学等,其实,看看《剑桥科学史》系列的目录,便不难发现,除了数学、物理之外,宗教、哲学、逻辑等对科学的重要性则被我们长期轻视了。

我们知道,理性和信仰是人类文明的双翼,而科学无疑是理性结出的最耀眼的硕果。好的科学史,其实是一部理性视角下的文明史,涵盖了科学所需要的数学、哲学、逻辑等各种知识,以及思想、制度、信仰等环境。

譬如,在人类文明“打地基”的阶段,古希腊哲人所留下的两项重大遗产:

·运用理性,不断对世界求真的哲人精神;

·在一系列基础学科上做出了建树,其中形式逻辑,是科学出现的必要条件。

这两个遗产,贯穿了西方文明2000多年的“接力长跑”,并最终引发了现代科学革命。

然而,东方文化中的实用主义底色,导致中国古代虽有领先世界的四大发明,却未形成求真的科学精神。

吴国盛老师在《什么是科学》中所总结道:

“中国文化务实,强调“学以致用”,对学术一向抱有明确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态度,从不认为学术、学问、知识有独立不依的价值,读书的价值尽在“黄金屋”和“颜如玉”,尽在“敲门砖”和“进身之阶”。

“这种文化传统反映在对科学的理解方面,就是强调科学是一种生产力,是人类为了物质生存的需要必定自发从事的一项活动。离开了应用,离开了国计民生,我们就根本无法理解“科学”是怎么回事。”

基础科学停滞不前,纵有零星的技术,终究无法叠加、迭代。全球化背景下,基础科学落后的国家,在卡脖子的“根技术”上,很难突破。


◎科学思维的缺乏,导致无知之愚

如果说基础科学的研究水平,决定了“硬实力”,那么科学思维在大众中的普及程度,则是看不见的“软实力”。

科学思维最基本的特点,是使用理性和逻辑,对科学范畴内的事务,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然而,我们的教育体系中,逻辑和批判性思维长期缺失。

现实中,很多虚假消息、洗脑言论,只要稍加运用科学思维,便可辨别真伪,然而,却有无数人对此深信不疑。

疫情当前,各种反科学的言论和行为让人大跌眼镜:有人选择喝高度酒防毒,有人一出现症状就打抗生素;未经过双盲测试的某些药物,被宣传成具有预防、治疗疫情效果......

为何时至今日,科学思维依然如此稀缺?在《什么是科学》一书中,吴国盛老师写道:

“技术其实是一个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事情;而科学则是含有创造性的,最终是根植于人性自由的维度,没有自由发展的个性,没有自由的空间,创新和创造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自赛先生引入中国一百多年来,在学习如何“做”科学方面,下了很多功夫,但在“理解”科学方面,缺课甚多。“理解科学”的缺失不是没有代价的。



科学精神的三个维度:追问本质、尊重事实、捍卫真理

◎追问本质

科学精神的第一个维度,是从现象到本质的追问精神。正如那个众所周知的故事:牛顿追问苹果向下掉落这一现象的本质,从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科学之所以萌芽,正是始于好奇心的追问,这种追问是不达本质不罢休的,因此它又与“功利性的追问”存在鲜明的差异:

科学追问的是现象背后支配一切的法则,而功利性的追问,更关心的是,如何发明一个有用的工具。

自古以来,中国能工巧匠辈出,四大发明更是领先世界,但很少有人进一步追问,为什么指南针永远指南?背后存在何种规律?

追问停在了工具层面——这正是李约瑟难题:“现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出现在技术发达的中国”的答案和原因所在。


尊重事实

什么是事实?

在逻辑学上,事实就是验证为真的“真命题”。比如“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的大屠杀”,这个事实有大量史料、人证交叉验证,因此为真。

科学之所以要尊重事实,是因为科学研究的本质,便是一个不断用证据去验证命题的真假,从而使得“真命题”替代了“假命题”的过程。

譬如,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经英国天文学家爱丁顿的观测证实,使得牛顿的“经典时空观”为假,“相对时空观”成为新事实。

▲广义相对论原理:太阳的引力场扭曲了时空,使远处的星光发生偏折

然而,对于普通人而言,尊重事实,听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

首先,要尊重各学科最基本的事实,掌握最重要的常识。比如:可以不懂医学,但必须尊重关于“病毒”的基本事实。不能成为经济学家,但一定要知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免费东西最后算下来,一般都是最贵的。

事实和常识,每个月只需要坚持读一两本好书便可廉价获得,但却可以让我们不被谎言、谣言所蒙蔽;

其次,面对事实,不能自我欺骗,更不能歪曲,哪怕它伤害了自己的情感,冲击甚至颠覆了自己的认知。

认不清事实,最多只是无知;看清了事实,却还指鹿为马,甚至掩盖事实,把事实当做谣言去“辟谣”,那就是道德问题了。

◎捍卫真理:

真理不止发现难,传播真理、捍卫真理更难。

16世纪最大的科学观念革命——“日心说”的提出,哥白尼虽对它有创造之功,但真正将它传播至全欧洲的,却是顶着极大的宗教压力,公开传播、捍卫“日心说”的布鲁诺”。

《剑桥科学史》中,科学与宗教、科学与世俗权力冲突的案例,俯拾皆是;新、旧范式的冲突,其剧烈程度,丝毫不亚于科学与其它领域的冲突,好在科学可以被验证:一旦新的科学范式被验证,即可定纷止争。因此,《剑桥科学史》也是一部发现真理、传播真理、捍卫真理的历史。

中国从来不缺为国家献身的知识分子,但敢于为真理对抗强权的知识分子却罕见于历史,科学精神的缺失,实为重要原因。



科学方法两个维度:符合逻辑、重视证据

◎讲逻辑

形式逻辑的出现,为科学发展,奠定了最为关键的思维基础。从此,人类对世界,逐渐从感性的、经验的、片段式的认识,走向理性的、科学的、系统的认识。

因此,形式逻辑不仅是科学之父,更是人类正确认识世界,必须遵循的思维规律,它有三个最基本的定律:

·同一律:思考、讨论任何问题时所使用的概念,需要涵义清晰,并且涵义在讨论过程中,需要保持前后一致,不能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

比如,在讨论“防治疫情,到底西医有效,还是中医更有效”这个科学问题时,当讨论进行不下去时,“西医论者”喜欢说对方“智商有问题”,而“中医论者”往往回敬说“我智商有问题,你良心有问题,你这是典型的崇洋媚外。”

·排中律:面对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时,不能说它们都是假命题,否则就是搅混水,其中必有一真。

比如,关于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宗教催生了科学”。“宗教扼杀科学于摇篮中”——两者不可能同时为假。推荐阅读《宗教与科学:不可能的对话》

无矛盾律:面对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时,不能说它们都是真命题,否则会自相矛盾,两者之间,必有一假。

比如,“希特勒是魔鬼”,"希特勒是大救星",只能有一个是事实。

讲逻辑听起来简单,但要做到却并不容易,我们的情感、偏见、利益相关,以及人性的固有缺陷,都会干扰逻辑判断,导致我们陷入种种逻辑谬误之中:

——诉诸权威:认为权威人士说的,一定是对的,无需验证:

比如在对疫情的看法上,很多人常常不加思考地顺从权威的观点,最后却发现,某些“权威”,现在的观点和两年前已经自相矛盾了;

——诉诸民意:认为大家都这么说,都这么做,肯定正确。

譬如最近的股票市场:价格下跌的信号,引发了更多的抛售,其背后不仅是恐慌情绪,更是从众心理作祟。

——非黑即白:使用武断的二分法,掩盖其它可能,破坏对话的建设性。最典型的当属“媳妇和老妈同时落水,应该先救谁?”

还有不当预设、人身攻击、道德指责等等......科学精神的缺失、科学方法的滥用,正在让各种非理性,充斥于网络和公共空间之中。

值得警惕的是,普通人不讲逻辑,影响毕竟还十分有限。但如果规则制定者不懂逻辑,甚至在应该讲逻辑的地方讲道德、讲政治,那就十分危险了。


◎讲证据

很多情况下,逻辑自洽并不等于事实。因为很多逻辑推理的起点,是错误的、虚假的。

因此,逻辑加上证据,才可能形成“从理论到实证”的真正闭环。

而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讲证据的方式,至少可以分为三个维度:

·以证据的多寡,判断外界信息的可信度,不可证真或证伪的,应存疑;

·以完整的逻辑发表看法,必要时提供证据,建设可信的公共话语空间;

·对那些以“科学面目”出现的信息,第一反应是看证据。因为真正的科学结论,都会提供可信的实验数据。

如果某个科研机构研制出一款新药,宣称它对治愈某种病毒有奇效,但却不提供任何数据支持,即便这是一家权威机构,也依然不可信。

验证一款新药是否有效,最基本的科学方法,是针对它,做一次“大规模的随机双盲实验”:

·“大规模”——用足够多的人数、随机的抽样,稀释掉特例带来的数据偏差;

·“多组实验”——设置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使用真正的新药,对照组使用无害且无药效的试剂,并保证两种药,在外形上看不出任何差别;

·“双盲测试”——屏蔽实验人员、被测试者对药物、分组的全部信息,以避免心理暗示影响实验结果。

最后,在实验组、对照组的大规模数据比对中,得出该药物究竟是否对病症有实效,又有哪些副作用,再决定是否进一步推广。

但凡是涉及生命健康的产品,都需要这样严苛的证据支持。这是科学精神最起码的要求。

然而,在“科学”几乎等同于“正确”的时代,我们常常在不该科学的地方,滥用科学,在应该科学的地方,却又很不科学。“赛先生”在中国已经一百多年了,科学的滥用与缺失,正在改变、甚至破坏着我们所处的环境

因此,重拾科学精神、培养科学思维、掌握科学方法,是每个人的刚需。最好的办法,自然是阅读名家书写的科学通识,以及最经典的科学史。为此,我们推荐收藏“科学通识与进阶六书”:

◎《什么是科学》《科学的历程》:最好的科学通识

吴国盛老师现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科学史系系主任,是中国科学史界当之无愧的第一人。他的这两本书:《什么是科学》《科学的历程》是他多年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从概念和历史两大源头,帮国人厘清了有关“科学的一切。

著名生物学家饶毅先生说:“吴国盛先生通过这套书还原并呈现出科学为本源的面貌,以此引发中国人反思并纠正自己对科学的长期误解。”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更好的阅读体验,先知书店还特别请吴国盛老师为这套书签名,签名版数量十分有限,先到先得。

除了这两本科学通识以外,还有一套值得收藏、传家、馈赠的“家庭科学馆”——《剑桥科学史》更值得推荐:

◎一套典藏版世界科学通史

《剑桥科学史》,来自素有“通史类著作的免检”之称的剑桥大学出版社,不仅是剑桥史系列在科学史领域的力作,更是全球唯一一套科学史通史,“铁三角中的科学史的唯一一角”,其价值与典藏地位无可取代。

●权威的强强联合

作为唯一一部科学史通史,既要求宏大的视野,更要全世界最知名专家的合力,只有大社穷几十年的功力才能做到。

《剑桥科学史》的主编花费数十年时间,在全球研究界的每个相关领域都选择了一流的权威专家分章撰写,堪称“权威们的强强联合”。

●译者代表了中国科学史界的最高峰

经典引进更离不开权威的译者。中国科学史界有个说法叫做“南江北吴”,是指吴国盛、江晓原两位名家,《剑桥科学史》正是他们领衔翻译。

除此之外,翻译团队也均为国内科学史界的中坚力量——包括张卜天、刘兵、杨舰、方在庆等等。在“相互切磋、共同印证”的同时,他们最大程度上保证了本书的原汁原味,刷新了中国科学经典的更高峰。


●一套值得收藏、传家、馈赠的科学史经典

剑桥科学史以全新视角解读人类历史,是理解人文社科必不可少的一个维度。一套剑桥科学史=一套学科史+一套思想史+一套制度史+一套社会史。

对于专业研究者,这套书是必不可少的工具书;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这是目前理解科学发展、培养科学精神的最权威著作。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收藏这套具有独特性的”剑桥通识与进阶六书“。

策划先知书店
文稿:少年X
编辑:先知书店店长

▌延伸阅读

招聘 | 与书相关的一切都在这里
《剑桥科学史》,书架上必不可少的典藏版科学通史
误解科学导致落后,滥用科学造成灾难
百年迷思:民主与科学,离我们究竟有多远?
中国人对科学的三大误解
吴国盛:当科研变成赚钱的生意,还能有什么希望?
吴国盛:混淆科学和技术,是我们对科学的最大误解

猜您喜欢(点击下方标题即可观看):

1.BBC纪录片《世界金融发展史》

2. CCTV纪录片《千年书法》全8集

3. BBC纪录片《文明》全9集

4.BBC纪录片《从太空看地球》

5. BBC纪录片 《中国新年:全球最大庆典》

6. BBC 纪录片《希特勒的邪恶魅力》

7. PBS纪录片<<物质的秘密:寻找元素>>

8. BBC纪录片《生物钟的秘密》

9. BBC纪录片:《现代间谍》(全2集)

10. BBC纪录片《护齿真相》

11. BBC纪录片《酒的真相 》

12.BBC纪录片《化学史》全3集

13.BBC纪录片《香水》全3集

14. PBS纪录片《核弹》

15. BBC纪录片《众神的黄昏:宗教与科学之争》

16.BBC纪录片《头发护理的秘密》

17.BBC纪录片《代孕者》

18.BBC纪录片《七个世界,一个星球》(全7集)

19.电影《父亲困在时间里》

20. BBC纪录片《百年皇家空军》

21. BBC纪录片《肖邦音乐背后的女人》

22. BBC纪录片《地球的力量》(全5集)

23. BBC 纪录片《美容的真相 》

24. BBC纪录片《地球最壮观的景色》(全3集)

25. 电影《心灵捕手》(Good Will Hunting)

26. BBC纪录片《抗生素真相》

27. BBC纪录片《绿色星球》(全5集)

28. BBC纪录片《文艺复兴》全3集

29. BBC纪录片《冰河巨兽》 (全3集)

30. BBC纪录片《社交媒体、愤怒与我们》

31. 纪录片《查尔斯·狄更斯的足迹》

32.BBC纪录片《植物王国》全3集

33.PBS纪录片《波音飞机的致命缺陷》

34.PBS纪录片《普京的战争之路》

35. 纪录片《战火中的乌克兰 》

36. 美國電影《沈默的羔羊》

37. 美國電影《登月计划 》

38.BBC紀錄片《神奇動物:自然歴史》

39. KBS纪录片《面条之路》全6集

40. BBC纪录片《数学的故事》(全4集)

41.BBC纪录片《 科学的故事》全6集

42.BBC纪录片《植物私生活》全6集

43.BBC纪录片《生命的奇迹》全5集

44.BBC纪录片《睡眠十律》

45.BBC 纪录片 《发现中国:美食之旅》全4集

46.BBC纪录片《人类感官 》全3集

47. BBC纪录片《现代世界的天才》(全3集)

48. BBC纪录片《糖脂大战》

49. 电影《美丽人生》

50.BBC纪录片 《生命》全10集

51. BBC 纪录片《强迫症·心魔 》

52.BBC纪录片《健康饮食的真相》

53.BBC纪录片《维生素的真相》

54.BBC纪录片《锻炼的真相》

55.BBC纪录片《地球脉动 I 》全11集

56.BBC纪录片《人脑探险 》全6集

57.BBC纪录片《进食、断食与长寿》

58.BBC纪录片《女王的宫殿 》全3集

59.电影《恐龙:末日》

60.纪录片《监守自盗

61.抗衰老基因疗法,是美好的前景,还是无良的骗局?

62.博物学的浪漫,在科学与艺术之间丨展卷

63.有颜色、有花香,甚至还有花蜜,为什么还不配叫花?

64.失温冻死,不仅仅在严冬,也不仅仅在室外

65. 中国古代的金矿

66. BBC纪录片《狗的秘密生活》

67. 纪录片《美国商业大亨传奇》全8集

68.NHK纪录片《敦煌莫高窟》全2集

69. BBC纪录片《伟大的作曲家》全7集

70.闲谈美国大学tenure track制度:菲尔兹奖得主也曾挣扎

71.长寿大法哪家好?人类能否学得了?

72.端午节,为啥纪念的是屈原而不是他

73.BBC纪录片《地球改变之年》

74.BBC纪录片《地球伟大河流》

75.BBC纪录片《德国艺术》 全3集

76.NETFLIX 纪录片《社交困境》

77.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78. NHK纪录片《血糖飙升:揭露潜在威胁》

79.颠覆性研究:早餐吃巧克力,不仅不长胖,反而有助于减肥

80.纪录片《金城兰州》全4集

81.BMC子刊:50万人大型研究,喝任何咖啡都能降低肝病风险

82.BBC纪录片《压力的真相》

83.专访理论物理学家内森·塞伯格:数学对终极物理学理论的导引

84.PBS纪录片《众病之王:癌症传》全3集

85.郑州暴雨,一句“千年一遇”不能挡住所有追问

86.BBC纪录片《生命循环:奇异的腐烂科学》

87.用一个词总结东京奥运会开幕式,那就是……

88. BBC纪录片《二战全史》全26集 (1-10集)

89. BBC纪录片《二战全史》全26集 (11-20集)

90.  BBC纪录片《二战全史》全26集(21-26集)

91.那个让奥运冠军“滚出中国”的女孩,她的病不是“精神分裂”
92.深度长文:东京奥运会究竟为何崩坏?
93.上一个“美利坚”,是怎样衰亡的

94.BBC纪录片《古罗马:一个帝国的兴起和衰亡》全6集

95. BBC纪录片《碳水化合物的真相》

96. 苏炳添这个第六名,比他真拿一块金牌更好

97.  纪录片《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全10集

98. 叶檀老师:你可以舔,但别舔的这么不专业

99. Netflix 纪录片《流行病:如何预防大爆发 》全6集

100.  性侵案一出,阿里这项著名制度成了笑话

101. 热力学怎样理解生命 | 展卷

102.  从简单规则中产生复杂图案,自然是如何做到的?

103.  华盛顿,是怎么被“祖传老西医”治死的

104.  与病毒共存,张文宏这话说的有错吗?

105. 塔利班进了城,值得你那么高兴?
106.  电影《楚门的世界》(The Truman Show)
107. HBO《太平洋战争》全10集

108.  BBC纪录片《香料之路》全3集

109.  “及时雨”宋江,到底算不算个好人

110. BBC纪录片《性格的真相》(The Truth About Personality )

111. BBC纪录片《摄影艺术百年史》(全6集)

112. BBC纪录片《乳香之路 》(全4集)

113.  2021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身体感受冷热、触觉的科学解释

114.  2021年诺贝尔化学奖揭晓:不对称有机催化研究获奖

115. 肖百龙解读诺贝尔奖:Piezo的发现故事和未解之谜
116. BBC纪录片 《世界上最狡猾的动物》

117. 王羲之《蘭亭序》

118. 联合二甲双胍,四类常见降糖疗法效果有何差别?ADA重磅发表“迄今最大最长”研究

119. 手机刷视频,越刷越上头——沉迷社交媒体是病吗?

120.NHK纪录片《睡眠的科学》

121. 诺奖青睐的触觉研究是怎么做出来的?| Piezo封神之路(上)

122. 机械力如何塑造我们 | Piezo封神之路(下)

123.专访丁奎岭:化学诺奖发错了吗?合成化学的下一个突破在哪里?

124. 动物也识数?它们的数学能力究竟如何?
125. PBS纪录片《数学大迷思》
126. 高血压加速大脑衰老?错!正常血压就开始了
127. BBC纪录片《美丽中国》全6集
128. HBO纪录片《战争迷雾》
129. 中产阶层,为什么最脆弱又最重要
130. Wilkinson催化剂及其应用

131. BBC纪录片《航空发动机制造全过程》

132. 法语、德语、意大利语、罗曼什语、英语:瑞士人是如何彼此沟通交流的?

133.  科学可以被统一吗?

134. 综述|药物递送进化史

135. BBC纪录片《犹太人的故事》全5集

136. 世界十大煤矿

137. 马斯克脑机接口新进展:猴子用意念打“乒乓”游戏丨环球科学要闻

138. 人口出生率正式跌破1%,我们将面临现实版的“老鼠乐园”吗?

139.  大多数人类起源的故事,都与已知的化石不符

140.  BBC纪录片《佛教世界七大奇迹》

141.  纪录片《身体语言的秘密》

142.  恼人的唇疱疹又发作了……新发现揭示了它反复发病的机制

143. 《细胞》子刊:科学家首次实现胰腺导管类器官的体外建模

144.  我国学者研究发现:压力大、贫穷,更容易患心脏病

145.  综述|肿瘤免疫疗法汇总

146.  信任,为什么重要?

147.  科学与哲思没有国界: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 | 展卷

148.  BBC纪录片《自然界大事件》全6集

149.  别惹小人,这算不算一种胆怯?

150.  盘点咖啡与疾病的关系,喝多少最健康?

151.  从阿尔兹海默症看疫苗百年发展

152.  认知的两大陷阱:知识胶囊与有毒思想

153.  衰老研究的大问题:百岁老人的长寿秘密是什么?

154.  生活在城市,动物的体型都变了

155.  为什么你只有黑色素,动物们却有五彩斑斓的蓝?

156. BBC纪录片《与虫共存 》

157. Cell子刊:突破!无需胰岛素,也能治疗糖尿病

158. 海洋生物中的行为艺术家:多种多样的蟹老板们

159.  RNA疫苗十年诞生史

160.  防不胜防的“注射式洗脑”

161.  当读书进入“美丽的新世界”

162.  时代变迁中的科学与科学家形象丨纪念霍金诞辰80周年

163.  衰老等于氧化吗?

164. 致幻剂:精神疾病治疗的新希望?

165. 颜宁教授就讲了句常识,咋踩了这么多看客的尾巴

166. 哈佛研究表明:每天7克橄榄油,降低心脏病、癌症、痴呆症等风险

167. 一切危机,都是人性的危机

168. 肌肉骨骼与衰老

169. “真正的”敌人:文明的衰败,从语言开始

170.  五花八门视错觉,研究它们有啥用?

171.  袁靖:虎年说虎

172.  追问新知 | 想吃饱又不超重,这可能吗?

173.  从混沌到自由意志

175.  一路物理传奇:从原子结构到核能利用丨贤说八道

176.  哪怕是大总统,也挡不住中国人回家过年

177. 当代青年生存物语:普通但自信,精致又脆弱

178.  喝酒脸红不代表酒量大!即使少喝,患癌风险也大增

179. 那个“小胡子”是怎么混成“流量网红”

180. 遇事不决?真的可以来试试量子力学

181. 警惕知识分子的鸦片——当意识形态成了新的“宗教”

182. 年货怎么买?疫情囤粮囤哪些?一篇文章,干货拉满

183. BBC纪录片《艺术的力量》(全8集)

184. 面对乌克兰,普京的困局,跟诸葛亮挺像的

185. 柳叶刀:打工人,加班越多,得病越多

186. 从双螺旋到国家基因库

187.  综述 | 应激相关神经精神障碍的病理生理机制

188. 谁也逃脱不掉的“算法困局”

189. 餐桌上的危机:我们还能安全吃肉吗?丨展卷

190. BBC纪录片《地球造人》全5集

191. 美文选刊|日本的礼物文化(上)

192. 美文选刊|日本的礼物文化(下)

193.  BBC纪录片《猫的秘密生活》

194. Nature人类行为:“坏事传千里”背后的归因偏误

195. 透纳:那个教会你与灾变共舞的画家

196. 食药同源!首次证明,食物干预与降低胆固醇的药物一样有效

197. 旷世杰作:世上最精美且技术难度最高的大理石雕塑竟出自他之手丨艺海拾真

198. BBC纪录片《艺术爱好者指南》(An Art Lovers' Guide (2017))

199. 梁山成伙最大“功臣”,死的最惨也最活该

200. 该睡不睡,心脏遭罪!我国学者发现打破昼夜节律致心脏病的机制

201. 癌症探索里程碑

202. 纪录片《哈耶克的一生及其思想》

203. 美国国父们的初心,洞悉美国兴衰的根源

204. 捏住老虎的后颈,它会不会像猫一样变乖?丨奇怪的动物知识

205. 当记忆被吞噬时,大脑里在发生什么?

206. BBC纪录片《中国艺术 》全3集

207. BBC纪录片《印度的故事》全6集

208. PBS纪录片《行为恶劣的植物》

209. BBC纪录片《英伦四季》(The Great British Year )

210. BBC纪录片《历史疑案 》(全4集)

211. BBC纪录片《两性奥秘》(全3集)

212. 现代社会让人年老更易痴呆?丨展卷

213. 射雕英雄传,究竟讲了什么

215. BBC纪录片《二战全史》全26集

216. 趣味数学游戏:隐藏在生活中的超越数(上)

217. 趣味数学游戏:隐藏在生活中的超越数(下)

218.  BBC纪录片《老年痴呆的真相》

219.  BBC紀錄片《求偶競賽》(全5集)

220.  “买妻生子”的盲山式穷愚,是种心灵癌症

221. 躺着减肥来了!真实世界研究:睡懒觉可减少卡路里摄入,有助于减肥

222. 药物研发有多依赖动物模型?

223. 空调系统的应用与未来

224. 想象力的贫乏,让世界变得平庸

225.  美文选刊|减压六招(上)

226. 美文选刊|减压六招(下)

227. 相亲结婚,数学教你找到最佳伴侣

228. 在她身上,曹雪芹暗喻了那个世界的残酷

229. BlueAntMedia 纪录片《神奇动物的一天》全8集

230. 研究揭示:喜欢吃巧克力,究竟有哪些健康益处?

231. CCTV纪录片《河西走廊》全10集

232.  现实中的灭霸:危险入侵物种,可能潜伏在暗处

233. 前沿研究丨基于雾计算的工业大数据集成与共享方法

234. Nature:直接“吃掉”塑料!华人科学家开发塑料降解新工艺,最快两天内完全分解

235. 数学内外

236.  美文选刊|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237. BBC 纪录片《父亲的生物学意义》

239.  总有那么多人,觉得“刁民”就该由酷吏来治

240.  原来,被拐卖,不是她遭遇的最可怕的侮辱

241. Nature子刊:咖啡续命!喝咖啡降低坏胆固醇,降低死亡风险

242. Nature热点综述 | 癌症的全身系统性免疫与治疗

243. 审美:我们正在遭遇的另一场战争

244.  新冠后遗症与心血管疾病之谜

245. 女王的方言

246. 为什么有时候开心到极致,会突然难过?

247. 生物机器人,不只是机器人那么简单

248. CCTV紀錄片《書簡閱中囯》(全6集)

249. 为什么李元芳、展昭、白玉堂,都有这个共同的“体制内职称”……

250. 被排挤的痛苦:动物等级与校园霸凌丨展卷

251. 葡萄干要不要洗了再吃?吃对很甜美,选错超胖人!

252. 神药“伟哥”再立功!或可治疗致命的进食障碍

253. 饥肠辘辘时,大脑的编码精度会降低吗?

254. 美国成就美国,美国反对美国:《五月花号公约》四百年

255. 吃降压药、吃他汀的人,可以吃柚子吗?橘子、橙子呢?

256. 试管婴儿并不生于试管——胚胎何时起成为“人”?| 展卷

257. 人类还在演化吗?

258. 为什么会流眼泪?

259. BBC纪录片《中国故事》(全6集)

260.  从请刘备吃人,到用铁链拴妻

261. 为什么现在的药不如以前多,也不如以前有用了?

262.  忧伤!我国学者发现,新冠病毒会导致“蛋蛋”萎缩和损伤

263.  猪心移入活人体内,二师兄可以造福多少人类?

264.  你身体里无处不在的DNA,有些可能是肿瘤细胞的邪恶计划

265.  吃竹子都能胖?熊猫告诉你肥胖在于肠道微生物

266.  俄罗斯,为何永远停不下扩张的脚步

267.  昆虫馅饼配海藻酱料,未来我们就吃这?

268. 美文选刊|远程办公提速增效的十八条秘诀(上)

269. 美文选刊|远程办公提速增效的十八条秘诀(中)

270. 美文选刊|远程办公提速增效的十八条秘诀(下)

271. Nature子刊:喝鲜榨果汁降低免疫力?高果糖饮食损害免疫系统

272. 母系遗传关系是怎样鉴定的?| DNA亲子鉴定的科学原理

273.  整个宇宙存在于一只冰淇淋中?

274.  乌克兰血泪史:交友需谨慎,认大哥要选对人

275. Science:重磅!高脂饮食伤肠道损菌群,促进心脏病

276. 能同化其他种族的神秘物质,真的降临到了地球?

277. 俄乌之战,为什么打到普京要用核威慑了

278. 葬熊坟场:当年的阿富汗,今天的乌克兰

279. 美国纪录片《食品公司》

280.  NEJM:惊人发现,肥胖真的会传染

281. 时空是像素化的吗?

282.  纪录片《安225超级运输机》

283. 美文选刊|远程办公提速增效的十八条秘诀

284. 心心相印的梦想,脑脑接口的真相:马斯克追求的“传心术”有可能实现吗?

285. BBC纪录片《俄罗斯全史》

286. 电影《顿巴斯》

287. BBC纪录片《普京,俄罗斯和西方世界》(全4集)

288. Nature子刊:癌症在种族之间发病有何不同,中国人最易患哪种癌?

289.  “只想做个书生”和一则笑话 | 科学遐思

290. 以开放看待文明:人类史上的三种社会秩序

291. 美学者呼吁教改:科学哲学走进中学课堂,让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

292. 大国之间还会爆发大战吗?

293. BBC纪录片《俄罗斯艺术 》(全3集)

294. BBC纪录片《俄罗斯的百年怀疑》

295. BBC 纪录片《笑的科学》

296. 花园里的弦理论

297. CNN纪录片《普京-世界上最有权势的男人》

298. 这位有诗人灵魂的女数学家,她每篇论文都值一个博士学位

299. Lygos启动百公斤高纯大麻素发酵生产

300. 人类为什么进化出了父亲角色?

301. Science:为什么越老,睡个好觉就越难

302. 超大规模研究,个子高增加患癌风险,每高10cm,增加14%

303. 影响力超过莎士比亚,却无人知晓?

304. 从超级计算机到量子计算机的飞跃,或将解开物理学中最神秘概念!

305. 韩国政坛变天!俄乌战争推倒的第一张多米诺

306. 新研究发现,睡觉打呼噜加速衰老,但治疗可逆转

307. 创新药大爆发时代伴随而来的是什么?

308. 罗翔:功利性读书让人只想成功,无法接受失败

309. 几乎所有冲突,都是文化与文明的冲突

310. 科学怎样打败科学家:达尔文相信男优女劣,进化论却不相信

311.  BBC纪录片《新鲜水果的冒牌货》

312.  BBC纪录片《迪拜内幕:富人的游乐场》(全3集)

313. 治疗帕金森:大脑深处,一颗核桃大小的谜团

314.  屎里面别有洞天,几百坨屎绘出远古食物网

315. 北极熊真的要灭绝了吗?

316. 痛风,了解一下~

317. 当世界冲向悬崖时,需要有一种力量拉住它

318. 50万国人研究证实:不好好刷牙,致癌!血管疾病也会增多!

319.  纪录片《俄罗斯对抗全世界》

320.  “格局病”患者:身为韭菜却总精准“共情”镰刀

321. Nature子刊:仅喝3个月酸奶,促进代谢健康,降低糖尿病风险

322. 警惕“圣化构想”:三个远未终结的世纪神话

323.  细菌在密谋,病毒在窃听:微生物的群体感应

324. 用进废退?| 洞穴鱼类眼睛退化的原因

325. 感染新冠,怎么还损伤到大脑了?

326. 肠道的情绪

327. 结核,被遗忘的瘟疫

328. JAMA子刊:酒,无论喝多少,都会增加心脏病、高血压风险

329. 肥胖不仅导致癌症发病率增加,而且影响肿瘤微环境,促进肿瘤进一步发展

330.  哈耶克去世30年,世界却更需要他

331. 三打白骨精,一场诡谲的中式“权力的游戏”

332. BBC纪录片《世界上最昂贵的名画》

333.  纪录片《健康是什么》

334. BBC纪录片《太阳系的奇迹》

335. BBC纪录片《猎捕》全7集

336. NHK纪录片《男女关系的秘密》

337. BBC纪录片《我们的星球》全8集

338. 纪录片《中国古建筑》全8集
339. 比无知更可怕的,是聪明人的愚蠢
340.  柳叶刀:别吃太咸,高盐让中国的死亡世界第一
341.  弱国化石,逃不脱科学殖民主义的阴影
342.  如何走出人生低谷和情绪低迷?
343. 乌克兰,俄罗斯已经无法“做活”的一局棋
344.  电影《圣经故事》全10集
345. 凯赛与华理鲍杰等联合开发秸秆制聚乳酸前体技术
346. Netflix纪录片《一落千丈:波音大调查》
347. 脱发自救指南: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稀疏秀发…
348. 肥皂和蚊子:打败“回南天”的秘密武器?
349. 2022年最具潜力的10个药品预测
350. 柳叶刀:当新冠遇上流感,重症和死亡风险加倍
351. 藏文科普 | 结香:练柔术的芳香明星
352. 【科学综述】北大吴飙教授:埃弗里特和他的多世界理论
353. 巨兽:300年来 “打工人” 最初的想象
354. 传奇褪色的时代:从“αβγ”的小科学到千人作者的“超署名” | 昌海一述
355.  瘟疫:人类的敌人,历史的推手
356. Nature:即使是新冠轻症,也可致大脑老化十年
357.  “刻于金石,以垂后世”:文明史上最值得铭刻的三句话
358. 一个全民“爱国”的大国,是怎样在入侵中秒跪的
359. 剧变时代,相信好书的力量
360. 羞愧感:失格时代最缺的一味药
361. NEJM:中国人的减肥方法来了,少吃才是关键!
362. 不管什么医,若自认是科学,就该容忍质疑
363. 情种起源:被爱情改造的大脑
364. 电影《动物农庄》
365. BBC纪录片《托尔斯泰的烦恼》
366. 电影《一九八四》
367. 敌人的敌人,真的未必是朋友

368. 纪录片《中国古典园林之旅》全7集

369. 纪录片《 探险家:最后的特普伊山》
370.  纪录片《徒手攀岩》
371. 纪录片《登山家》
372.  纪录片 《阿尔卑斯:自然的巨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