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从宇 陆尔卓 | 高等教育战略定力的本质内涵、价值要义及实践路径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江苏高教 Author 段从宇,陆尔卓
本文由《江苏高教》授权发布
作者:段从宇 陆尔卓
摘要高等教育战略定力是“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在把握高等教育内外部环境和发展趋势的前提下,为实现高深知识操作战略目标所应具备的掌控全局的综合行动能力”。“变”与“不变”有机统一是高等教育战略定力的二元特性,“下位服从上位,个体服从集体”是高等教育战略定力的效力逻辑。保持战略定力有利于防范化解“偶因决定论、主观臆变论和历史直线论”所带来的高等教育风险挑战。在明确高等教育战略定力生成逻辑基础上,坚持党对高等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好高等教育,坚持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办学,坚持走高等教育开放办学之路,坚持回归高等教育本质属性,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育人,是促进高等教育战略定力更好发挥作用的科学路径。
关键词:高等教育;战略定力;本质内涵;价值要义;实践路径
论点摘编:
❑ 随着高等教育功能的持续拓展和高等教育环境的深刻变革,尤其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演进和世纪疫情的交织叠加,一方面带来了高等教育发展的更多增长点,另一方面也提出了高等教育稳态的更高新要求,形成了我国高等教育“稳中求进+稳中求变”的主体基调。从这个意义上看,“保持战略定力”无疑将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高等教育发展不容回避的选择。
❑ 在明确高等教育战略定力生成逻辑基础上,实践层面的高等教育战略定力推进,核心即结合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的高等教育目标实现,做到战略定力与信念、信心、耐心相统一,与问题导向、底线思维相统一,与方向、机遇、时机相统一。
❑ 诚然,近一个世纪世界高等教育中心“花落”美国系其经济社会发展长期累积的结果,此种格局虽会受到偶因事件影响而变化,但必不会一蹴而就。因此,我们必须保持高等教育战略定力,持续思考如何抢抓“偶因”机遇,将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优势转化为高等教育的质量优势,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转化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效能优势,将经济社会长期稳定的环境优势转化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国际竞争优势。
❑ 为此,我们也应清晰认识到,保持高等教育战略定力只是“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手段,其终极目的在于通过高等教育发展更好助推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之所以要突出强调高等教育战略定力,根本原因在于在“不变”的高等教育规律与“变化发展”的环境形势间做出高等教育发展最优选择。
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轴心机构”,高等教育历久传承着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责任和关怀人类前途命运的使命担当。然而,随着高等教育功能的持续拓展和高等教育环境的深刻变革,尤其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演进和世纪疫情的交织叠加,一方面带来了高等教育发展的更多增长点,另一方面也提出了高等教育稳态的更高新要求,形成了我国高等教育“稳中求进+稳中求变”的主体基调。
从这个意义上看,“保持战略定力”无疑将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高等教育发展不容回避的选择。相较于其他领域如火如荼的战略定力研究,高等教育领域的战略定力话题仅散见于《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1]等文件中,总体尚处零星探讨阶段,尤其对于“什么是高等教育战略定力,其深层的推进价值何在,如何保持和增强这种定力”等问题,实践一线未能形成明确共识,理论研究亦没给出科学解答。
为此,在我国高等教育由模仿借鉴转向自主创新,由局部调整迈向系统改革的时代背景下,本文通过“高等教育战略定力”本质内涵、价值要义、实践路径的系统阐释,以期为新时代的高等教育战略实践提供相应参考。
1
高等教育战略定力的本质内涵
高等教育战略定力的本质内涵、价值要义及实践路径
“高等教育战略定力”既是一个通用的汉语表达,也是高等教育实践领域的特定概念,对其本质内涵的理解,既需要遵循汉语语境的本意梳理,也离不开融合学科要义的思辨阐释。
(一)基于汉语语境的本意梳理
就汉语词构看,“高等教育战略定力”并非单一词汇,而是一个明显具有偏正结构属性的短语。在这其中,“战略定力”是其中心词,明确了短语表意的核心;“高等教育”起修饰限定作用,强调是“高等教育”的“战略定力”而非其他事物的“战略定力”。
具体来看,“战略定力”系“战略”与“定力”的组合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战略”系“决定全局的策略”[2];“定力”系“控制自己欲望或定位的能力”,专指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坚强意志、执着信念和道德操守[3]。将两者结合起来,有研究者将其定义为:在把握大势前提下,为实现战略意图和战略目标而应具备的宽阔视野、战略睿智和坚定沉着的行动能力[4]。
结合学界现有理解和《现代汉语词典》的基本释意,本研究将“战略定力”理解为:人们基于内外部环境形势,在改造主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掌控全局的综合行动能力。在明确“战略定力”概念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探讨“高等教育”概念。就目前来看,学界对高等教育概念已然形成普遍共识,即在中等教育基础上培养具有专门知识、技能的人才的教育。
综合前述的“高等教育”和“战略定力”概念理解,按偏正结构短语进行组合,我们将“高等教育战略定力”理解为:人们基于内外部环境形势,在中等教育基础上培养具有专门知识、技能的人才教育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掌控全局的综合行动能力。
进一步看,“战略定力”重在强调特定战略决策主体在特定事物面临特定环境时的综合行动,核心在于依据环境形势做出最优选择并予以坚持。基于事物运动变化的永恒属性,高等教育内外部环境也必然是变化发展的,这就意味着保持战略定力并非是战略选择要一成不变。相反,战略定力应突出强调在“变”中把握“不变”,在“变与不变”中把握“变”的方向、尺度和空间,形成顺应环境变化的“变”与“不变”的有机统一。战略定力的“变”着重强调战略决策顺应内外部环境变化的调整,“不变”着重强调战略决策匹配内外部环境的稳定延续,任何“因势而变”或“因势不变”的战略选择都属于“战略定力”范畴,都是“战略定力”的有机组成。
(二)融合学科要义的思辨阐释
就学科要义看,“高等教育战略定力”系高等教育实践领域的特定概念,是其他领域战略定力概念在高等教育场域的迁移。故前述汉语语境的“高等教育战略定力”本意梳理,虽阐明了“高等教育战略定力”作为高等教育活动中的掌控全局的能力本意,且细化了高等教育作为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专门性人才培养活动理解,但其既未能清晰表征不同层次(形式)高等教育战略定力的针对性,也无法全面彰显高等教育战略定力区别于其他领域战略定力的特殊性。为此,需进一步回归“高等教育战略定力”的学科要义,在整合融入高等教育本质内涵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战略定力”内涵理解。
“针对性”的问题,要求我们在给出具象高等教育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高等教育活动的不同层次、形式、科类等分领域要素;“特殊性”的问题,要求我们在全面厘定高等教育“高深知识操作”本质的基础上,进一步阐释高等教育区别于其他社会事务的特性所在。两个问题相综合,即高深知识操作的特定主体问题。
故此,符合学科要义的“高等教育战略定力”内涵理解,应将前述“战略定力”概念中的“人们”具体明确为“高等教育活动参与主体”,应将高等教育活动深化表述为“高深知识操作”,即“高等教育战略定力”特指各类高深知识操作参与主体基于内外部环境形势,在高深知识操作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掌控全局的综合行动能力。
结合高等教育实践做进一步阐释,这个“主体”即所有的“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故“高等教育战略定力”应进一步深化为:各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在把握高等教育内外部环境和发展趋势的前提下,为实现高深知识操作战略目标所应具备的掌控全局的综合行动能力。按学界的现有共识,高等教育的利益相关者包括权威利益相关者(教师、学生、出资者、政府等)、潜在利益相关者(校友、捐赠者和立法机构等)、第三层利益相关者(市民、媒体、企业界、银行等)[5]。
故此,基于学科要义的高等教育战略定力又可逐层细化为“高等教育权威利益相关者的战略定力、高等教育潜在利益相关者的战略定力、高等教育第三层利益相关者的战略定力”。基于我国特定的高等教育管理体系安排,整个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导向、战略目标、战略实施”等更多由政府部门来加以统筹。
当然,我们也应看到,举凡需要通过“高等教育战略定力”来观照的问题,其在本质上都是事关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尤其对不同的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而言,其所理解的高等教育重大战略也存在差异。学生所理解的高等教育重大战略未必能放置在国家层面成为重大战略,媒体所理解的高等教育重大选择也未必与立法机构认同的高等教育重大战略一致。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表明了高等教育战略定力隐含的明显效力逻辑,即从“第三层利益相关者”到“潜在利益相关者”,再到“权威利益相关者”,其具有明显的战略定力效力差别,呈逐层增强趋势,具有“下位”战略定力要服从于“上位”战略定力的实践本意。
在这一基础上,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还存在个体与集体的分别,隐含着“国家—行业—集体—个体”的高等教育战略定力效力递减意蕴,需要做到“个体层面的高等教育战略”理应服从“集体层面的高等教育战略”,“集体层面的高等教育战略”需服从“行业层面的高等教育战略”,“行业层面的高等教育战略”应以“国家层面的高等教育战略”为根本遵循。
2
高等教育战略定力价值要义
高等教育战略定力的本质内涵、价值要义及实践路径
从哲学层面看,所谓“定”就是“不变”,故无论“定力”,还是“战略定力”,都是相较于应对“变化发展”而言的。从这个意义上看,高等教育战略定力的价值要义,即通过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的综合行动来实现急剧环境变革中的高等教育稳态运行。
(一)防范高等教育偶因决定论,避免误判形势的需要
人类历史的诸多重大事件往往由某种偶因式导火索甚至“黑天鹅”形式引发[6],世界范围内的高等教育发展格局变化亦是如此。但如果我们仅将这种偶然性看做高等教育发展变化的主因,而忽视和否认高等教育发展普遍存在的因果联系,则难免陷入高等教育发展战略选择的误区。
《202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表明:当下我国高等学校达3012所,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4430万,已然建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此外,我国还是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7],是世界上发表论文最多的国家,是发明专利申请总量最多的国家(连续11年位居世界第1位)[8]。
在这种情境下,伴随“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趋势判断和“东西方”发展格局变化的影响,加之新冠肺炎疫情对西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冲击,各式“西方衰退论”愈演愈烈,更有激进者认为我国将很快取代美国,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高等教育中心。
客观来看,虽然西方相对衰落是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必然结果,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行的必然结果[9],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马上就成为世界第一,就可以一蹴而就地建成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相反,一旦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依据这种错误的形势判断做出高等教育战略选择,势必带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折腾内耗,甚至是衰退没落。面对大趋势下的高等教育偶因事件影响,尤其需要我们增强高等教育战略定力,清醒认识到:虽然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与发表论文数量位居全球第一,但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世界著名大学数量、高等学校科研成果产出数量、教育经费投入强度、留学生教育影响力”等,仍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距。
截至2021年底,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57.8%,美国在2019年便达88.8%;我国仅9所高校进入泰晤士高等教育排名世界前100,美国有37所;我国高等院校研发占比为7%,美国为13%(日本为12.3%、德国为17.3%、法国为20.3%、英国为25.6%);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重为4%,美国为5.2%;我国每百万人口拥有研发和技术人员数为1307人,美国达4412人[10];在华留学生仅为美国的1/5,且中国赴美留学人数远高于美国赴华留学生人数。
诚然,近一个世纪世界高等教育中心“花落”美国系其经济社会发展长期累积的结果,此种格局虽会受到偶因事件影响而变化,但必不会一蹴而就。因此,我们必须保持高等教育战略定力,持续思考如何抢抓“偶因”机遇,将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优势转化为高等教育的质量优势,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转化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效能优势,将经济社会长期稳定的环境优势转化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国际竞争优势。
(二)防范高等教育主观臆变论,规避妄自尊大的需要
在人的意识结构中,“变”是活跃的、生动的、新颖的现象,“未变”是相对静止的、僵化的、惰性的现象,因而“变”总是比“未变”更容易捕获人的注意力。与此同时,人普遍具有维护自我积极形象的心理倾向,面对外界错综交织、涌动不息的信息流,人们总是更乐于关注、选取、整合和加工符合自我设想的信息片段。这种“只见其变不见其未变”的片面观点在认知领域容易滑向主观臆变论,即基于个人的利益需求、偏好和愿望,用个人主观臆想的变化代替客观实际的变化。这些情形在高等发展认知领域概莫能外,在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的认知中亦普遍存在。
在“变”的领域,典型如:从1978年至2021年,我国高等学校总数从598所增长到3012所,在校生规模从86.69万增长到4430万,高等学校教职工数从51.8万增长到248.75 万,专任教师从21万增长到188.52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6%增长到57.8%,研究生招生从1.07万人增长到117.65万人[11],进入世界前100名的大学数从0所增长到9所。
同一时期,我国高等学校承担各类科研课题数百万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接近项目总数的80%,重点项目占一半左右,承担“863”计划项目达30%以上。高校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占全国的80%,产出了占全国80%以上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较好发挥了现代化建设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12]。
但我们也应看到“不变”的一面:截至目前,我国诺尔奖获得者人数仍不及美国的1/30、英国的1/10、德国的1/8;我国区域间的高等教育发展不协调问题仍较为突出,一方面东部地区集中了全国70%以上的“优质高等教育生源、高等教育师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一流学科”等;另一方面是广大中西部地区无论是高等教育资源总量,还是高等教育发展机会,乃至是西部区域社会公众所拥有的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等,也都与东部地区存在明显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东部高校—西部高校”在高等教育资源争夺上“零和博弈”与“马太效应”共存现象[13]。
辩证审视,我国高等教育有其发展规模、人口基数、政治制度等带来的特殊优势,但具体到高等教育的综合竞争力方面和国内各不同区域、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发展方面还存在诸多的短板弱项,在未来的高等教育全球竞争和高等教育持续发展中,如果主观臆断地认为这些短板弱项无关大局,不影响高等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势必带来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偏差。这迫切需要我们坚定高等教育战略定力,长期走“坚持特色一流,扎根中国大地,深化内涵发展,彰显优势特色,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建设之路”[14]。
(三)防范高等教育历史直线论,直面风险挑战的需要
唯物辩证法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出:人类社会发展趋势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历史梯级的上升运动也不是直线式的有进无退,而是有进有退,进进退退,弯弯曲曲,只是在总体上看是向一个方向前进罢了[15]。历史直线论无视历史发展进程可能存在的跳跃性和曲折性,在逻辑上容易导向机械决定论、历史自动论、历史宿命论,并诱发消极不作为、对机遇和风险反应迟钝等各种错误行为倾向[16]。
从本质上看,虽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这并不意味着高等教育发展都是光明的坦途。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高等教育发展仍旧面临诸多的风险挑战。
一是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脱离的风险。适应并适度超前于经济社会发展,本是高等教育之所以成为社会轴心的关键,但实践中“现在很多颠覆性的技术,以及新的观念、理念,都不是出自大学,而是出自大学校园外,很多先进技术诞生在企业,企业的研发创新走在了大学前面……如果大学还不解放思想,主动变革,就要被社会边缘化”[17]。
二是全盘照抄西方高等教育经验的风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们全面照搬苏联模式建立高等教育体系。但随着社会发展,我们发现苏联模式有其弊端,一些专家学者、一些高等学校提出了学习西方模式。然而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有自己的特色土壤、特别基因和特殊实际,完全照搬西方模式难免水土不服。典型如因科研评价“国际标准”而催生的“英文论文至上、SCI至上”等问题。既造成了科研经费的无形浪费,也形成了错位的科研评价导向,更阻碍了中国的理论输出、概念输出和思想输出,极大降低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学术话语权,甚至是国家的软实力输出。
可见,无论是从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到高等教育内涵发展,还是从高等教育大国建设迈向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抑或是从高等教育“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任何一个高等教育发展目标的实现都不可能是直线上升的,相反是曲折发展的。保持高等教育战略定力的一个重要意义就在于:当高等教育各利益相关者面临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困难、挑战乃至停滞倒退时,都要以“危中寻机”的勇气和“于变局中开新局”的智慧,坚定不移向既定高等教育发展目标前行。
3
高等教育战略定力的实践路径
高等教育战略定力的本质内涵、价值要义及实践路径
保持高等教育战略定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既需从理论上明确其生成逻辑,也需要在实践中具体统筹施策,进而更好防范化解“偶因决定论、主观臆变论、历史直线论”所带来的高等教育风险挑战,实现我国高等教育更优的整体发展。
(一)明确高等教育战略定力的生成逻辑
高等教育战略定力并非凭空产生,而是依据特定逻辑生成的。既然高等教育战略定力是“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在把握高等教育内外部环境和发展趋势的前提下,为实现高深知识操作战略目标所应具备的掌控全局的综合行动能力”,这就意味着“高等教育战略定力”的生成至少有三个基本步骤:一是对高等教育内外部环境形势做出科学判断,二是基于这种战略判断明确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三是聚焦高等教育战略目标坚定行动。在此基础上,基于高等教育环境固有的变化属性,高等教育战略定力亦需随环境变化“因势而变”或“因势不变”,并最终形成周而复始的循环。
首先,基于环境变化科学作出战略判断。运动变化是事物的永恒属性,故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必也是运动变化的,既有国际国内大环境的变化,也有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形势的变化,更有单一高校自身小环境的变化,基于这些变化,各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都需要作出自身的判断。
诸如国家层面需要科学判断我国究竟需要多大规模的高等教育,究竟在哪些区域应该布局多少高校,究竟应该予以哪些层次(类型)的高等学校更多政策支持等;高等教育系统需要考虑哪些学科应该更多布局博(硕)士学位点,哪些学科专业应该压缩(扩大)规模等;学生需要考虑是继续升学还是直接就业,教师需要考虑是留在本校还是另谋他处等。换言之,无论哪一个层次的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都需要应对高等教育环境的变化,作出自身参与高等教育活动方向、尺度和空间的判断。
其次,基于战略判断合理确定战略目标。如果说战略判断是保持战略定力的逻辑起点,那么战略目标确定则是保持战略定力的逻辑中介。在做出战略判断之后,接下来便是合理确定战略目标。若国家层面做出经济社会发展需更大规模高等教育予以支撑的判断,显然就会确定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战略目标,反之亦然;若高等教育系统做出某个学科(专业)社会需求将明显增加(减少)的判断,显然就会对相应学科专业及其学位点进行调整;学生个人若是做出升学回报小于教育投资的判断,显然就会做出不升学的决策;教师若做出另外一所学校具有更好的发展前景的判断,则就容易做出流动的选择。
最后,不同主体分层因势保持战略定力。战略定力是战略目标的逻辑终点。在明确战略目标之后,核心便是聚焦目标实现保持行动定力。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高等教育战略判断未必相同,其战略目标也会存在差异,有时甚至是相悖的。
个体层面的高等教育选择未必完全符合国家层面的高等教育发展方向,国家层面的高等教育政策导向也未必对每个个体都是有利的。这就需要不同利益相关者要按照“下位”服从“上位”、“个体”服从“整体”、“局部”服从“全局”的原则,分层保持战略定力并因时因势进行调整,尤其要做到:任何个体层面的高等教育战略选择都不应损耗国家高等教育整体功能和效益的最大化。
(二)统筹高等教育战略定力的实施推进
在明确高等教育战略定力生成逻辑基础上,实践层面的高等教育战略定力推进,核心即结合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的高等教育目标实现,做到战略定力与信念、信心、耐心相统一,与问题导向、底线思维相统一,与方向、机遇、时机相统一,具体思考如下。
1.找准战略定力定位:坚持党对高等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解决好高等教育的政治方向问题。坚持党对高等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解决好高等教育的政治方向问题,是保持高等教育战略定力的根本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明确的政治方向[18]。
故从高等教育政治方向维度观照高等教育战略定力问题,各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都应在坚定“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认识的基础上,切实做到:一是要回答好教育的根本任务问题。在“培养什么样的人”上,明确高等教育要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如何培养人”上,明确把立德树人内化到高等学校建设和管理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聚焦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方面统筹育人;在“为谁培养人”上,明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高度,坚持做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二是要传扬好党对高等教育事业领导的历史经验。具体来看,就是要始终确保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完善党对高等教育工作的领导体制,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话语权;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覆盖全部高校、所有专业,发挥教材培根铸魂、启智增慧作用;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所急、所忧、所盼作为高等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始终把深化改革作为关键一招,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深入推进高等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和规范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始终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重要使命,着力加强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高校最重要的基础工作,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19]。
2.筑牢战略定力根基: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好高等教育,立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解决好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问题。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好高等教育,解决好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问题,是保持高等教育战略定力的基础内容。无论“政治论”还是“认识论”的高等教育,“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都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鲜明导向。故从扎根中国大地办好高等教育层面来探讨高等教育战略定力实现,核心是解决好高等教育为谁服务并予以长期坚持的问题。
为此,一是要坚持做到高等教育为人民服务。这个服务包括让所有人都获得公平的高等教育机会(在实践中即高等教育的起点、过程、终点公平问题),让所有人都共享高等教育的发展成果(在实践中即高等教育的精准帮扶问题,高等学校的科研成果转化及社会服务问题)。各层次的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都应使其对高等教育所施加的影响能持续为高等教育更好服务人民提供动力。
二是要坚持做到高等教育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各利益相关者要从治国理政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为高等教育提供资源支持和动力支撑。
三是要坚持做到高等教育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各利益相关者的高等教育活动决策不能有损社会主义制度,应围绕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方面开展高等教育实践。四是要坚持做到高等教育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服务。各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要着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推动和展开其所参与的高等教育活动。
3.厘清战略定力圭臬:坚持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办学,立足教育与经济社会相促动解决好高等教育的发展动力问题。坚持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办学,解决好高等教育的发展动力问题,是保持高等教育战略定力的关键内容。如果说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彼此适应,能给高等教育发展带来基础资源的保障,那么,引领社会风向并适度超前于经济社会发展,则是高等教育获得不竭动力的源泉。
故各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在开展高等教育行动决策时,必须始终坚持按高等教育规律办事。一是要积极回应世界关切。在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全人类在关注什么问题、全球需要高等教育解决什么问题,高等教育因应这些问题做好知识生产、知识传播和知识运用。
二是要积极回应国家关切。“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和科技创新领域亟待回应的问题,各利益相关者开展的高等教育行动应始终服务这“四个面向”。
三是要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在本质上,这就是社会期待高等教育能为其提供什么,亦即高等教育及高等教育系统的输出功能或生产结果能帮助社会解决什么问题。对此,各利益相关者的有关行动,应能推动高等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引领经济社会发展。
与此同时,在坚持“三个回应”的高等教育战略实践中,要始终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高等学校的根本使命,把学术创新视作高等学校发展水平的判断标准,把为社会服务纳入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把教育教学质量提升铸成高等学校的永恒主题,把学科建设立为高等学校的龙头工作,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高等学校的主体工程,把追求真理、追求自由、追求进步、追求至善看成高等学校的灵魂所在,始终把深化改革当做高等学校发展的动力源泉,把办出特色作为高等学校的目标定位,把为科研服务、为学术服务、为师生服务当做高等学校管理工作的主要目的[20]。
4.深化战略定力牵引:坚持高等教育面向外界开放办学,立足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解决好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问题。坚持高等教育面向外界开放办学,解决好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问题,是保持高等教育战略定力的重要内容。高等教育是一个具有耗散结构的复杂开放系统,无时不在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互,其本质即高等教育资源要素的输入与配置。一旦交互停止,高等教育系统必会因系统的“熵增”而走向衰落消亡。故在开放办学上保持战略定力,是事关高等教育系统发展存亡的根本性问题。
在国家明确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现实背景下,保持高等教育开放办学的战略定力,一是要解决好以政府为主导的高等教育资源宏观调控问题,从而在顶层设计上保障整个国家高等教育的结构功能相符。典型如顺应知识生产需求增设“交叉学科门类”,增强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双一流”建设,调整高等教育形式结构的“民办高校转制”,推进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的“中西部高等教育支持计划、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规划”[21],规范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高等学校异地办学”治理等。
二是要解决好以市场为基础的高等教育资源市场调节问题,从而让市场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典型如基于“优胜劣汰”的高等教育系统人才流动问题,基于不同高校在不同省(区、市)“竞争择优”的优质生源争夺问题,基于“效率优先”的社会服务项目和科研成果转化竞争问题等。
三是要解决好以高校为主体的高等教育资源自组织优化问题,从而更好形成与高等教育功能发挥相符的内部资源配置。典型如高等学校基于办学自主权的院系调整和学科布局问题,基于自组织优化的师资聘任问题,大学文化建设问题等。
5.锚定战略定力依归:坚持回归高等教育活动本质属性,立足高深知识操作创新解决好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问题。坚持回归高等教育活动本质属性,解决好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问题,是保持高等教育战略定力的核心内容。作为高等教育系统单元的高等学校,具有典型的国家属性,同时还在教育上具有个人属性,在学术上具有人类属性,高等学校欲向前发展,这些属性都是要统筹考虑的要素[22]。故无论是哪个层面的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在做出高深知识操作决策时,都不能忽视上述属性。只有一切高深知识操作决策都满足上述属性时,方能保障正确的高等教育战略定力方向。
为此,一是要坚持高等学校的国家属性。将国家对知识生产、知识传播、知识运用的需要视为第一需要,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上,始终从服务国家需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
二是要坚持教育的个人属性。个人选择接受高等教育是一种投资,是学生个体和家庭的风险投资,故高等教育活动要切实考虑学生的回报。与此同时,无论哪个层次(科类)的高等教育,都应致力于将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三是要坚持学术的人类属性。为解决好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问题,要始终围绕“人类福祉增进、人类文明进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进行知识生产,并在此基础上始终坚持为人类知识增进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生产知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传播知识,为引领和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运用知识。
6.明确战略定力基准:坚持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教育,立足立德树人全过程解决好高等教育的输出质量问题。坚持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教育,解决好高等教育的输出质量问题,是保持高等教育战略定力的本质内容。高等教育是培养人的实践活动,其结果“好坏”最终要通过输出质量来衡量。“好的教育一定是适合的教育,是完整的教育,是赋能的教育,是指向学生健全人格养成的教育”[23]。要实现高等教育输出人才的健全人格,就需要在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上切入,在立德树人上下功夫。
为此,一是要从培养体系上发力。坚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切实将立德树人融入高等教育所有层次(全部专业)的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的各环节。与此同时,高等教育中的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来设计,教师要围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来教,学生要围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来学,凡是不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进。
二是从育人机制上发力。坚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彻底扭转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普遍存在的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对学生的评价要坚决克服唯分数、唯文凭问题,对教师的评价以及各种晋升等要坚决破除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24],进而引导学生潜心学习,教师潜心研究、精心育人。
除前述的实践路径思考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战略定力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的深刻阐述,这既是我们增强战略自信、保持战略清醒、锤炼战略耐力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25],同时也是我们在高等教育战略定力观照中必须予以长期坚持的根本遵循。
为此,我们也应清晰认识到,保持高等教育战略定力只是“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手段,其终极目的在于通过高等教育发展更好助推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之所以要突出强调高等教育战略定力,根本原因在于在“不变”的高等教育规律与“变化发展”的环境形势间做出高等教育发展最优选择。
因此,无论是防范化解“偶因决定论、主观臆变论和历史直线论”所带来的高等教育风险挑战,还是“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26]等“九个坚持”的具体推进路径,都需要我们始终在变化发展的环境中,处理好高等教育战略“变”与“不变”的关系,既做到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办学的稳态运行,又做到因时因势的战略调整。我们坚信,只要坚持正确的高等教育发展方向,并以坚定的战略定力朝着这个方面前行,高等教育强国的建设目标一定能够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14]教育部 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EB/OL].[2022-07-26].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s7065/202202/t20220211_598706.html.
[2][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1637,307.
[4]刘起军,甘德健.在推进伟大事业中始终保持战略定力[N].光明日报,2018-04-19.
[5]胡赤弟.高等教育中的利益相关者分析[J].教育研究,2005(3):38-46.
[6][9][16]刘睿.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1(6):39-51+163.
[7]王明建,杜成宪.新中国70年的教育成就[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6):25-31.
[8]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中国国际专利申请量保持全球第一[EB/OL].[2021-07-10].http://de.mofcom.gov.cn/article/ztdy/202106/20210603067438.shtml.
[10]任译平,罗志恒,华炎雪.中美实力对比:科技、教育、营商、民生[EB/OL].[2021-07-10].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7119199482828832&wfr=spider&for=pc.
[11]2021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主要结果[EB/OL].[2021-07-10].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203/t20220301_603262.html.
[12]汪华,孙霄兵.中国高等教育70年:成就与政策[J].中国高等教育,2019(12):7-9.
[13]段从宇.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98-100.
[15]罗荣渠.现代化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60.
[17]西安交大校长王树国:再不主动变革,大学的存在价值就岌岌可危[EB/OL].[2021-07-28].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351001054419935064424451.
[18]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EB/OL].(2016-12-21).https://qnzz.youth.cn/zhuanti/shzyll/tbhdp/201612/t20161221_8971401.htm.
[19]中共教育部党组.党坚持对教育事业领导的历史经验与启示[N].人民日报,2021-09-07.
[20]徐显明.大学理念论纲[J].中国社会科学,2010(6):36-43+220-221.
[2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印发2022年工作要点的通知[EB/OL].(2022-03-10).https://hudong.moe.gov.cn/s78/A08/tongzhi/202203/t20220310_606097.html.
[22]林建华.大学的国家属性[EB/OL].[2021-07-26\].https://www.nsd.pku.edu.cn/sylm/gd/518598.htm.
[23]石中英.破除“唯分数论”,切实立德树人[N].光明日报,2022-03-26.
[24]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
[25]王金磊.铸就坚如磐石的战略定力[J].前线,2021(3):27-30.
[26]习近平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18-09-10).http://www.gov.cn/xinwen/2018-09/10/content_5320835.htm.
段从宇:深圳大学湾区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陆尔卓:伦敦大学学院巴特莱特建筑学院硕士生。
本期编辑 | 菖蒲
扫码即可申请加入在线教育交流群
更多资讯
【MOOC透视】这里有招儿能把视频从在线学习的“恶棍”声名中解救出来……
【MOOC透视】“学习”和“在线”,确实是这个时代每个人生活的标志性状态
【MOOC透视】掌握这组数字孪生术语,你确实知道的有点太多了......
【MOOC透视】在全球大规模在线教学实验和元宇宙想象之间:再谈教育数字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