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卌年丨陈卫:冬天的高考点燃我一生

2017-07-18 陈卫 新三届

        

        老编的话:今年是恢复高考40周年。新三届大学生即77、78、79级通常被视为一个群体,聚集了“文革”十年被耽误的人才。新三届以平均6%的超低录取率,成为中国当代史上难以复制的一代。


        他们有怎样的高考故事?他们的校园生活如何度过?本号特辟“卌年”和“校园”专题,征集新三届学子记录高考历程和大学生涯的文图稿件,共同分享新三届人永志不忘的那一段如歌岁月。 


 

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


         陈卫,1960年5月出生,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机发动机制造工程系77级,毕业后曾在航空部171厂、现今的苏州雷达研究院从事设计制造工作,参与了国家六五科技攻关项目,并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金牛奖。 



中年以上的男人是易于感怀的。最让我感怀的,是40年前那场冬天里的高考,让我彻底改写了人生的轨迹。

 

16岁的我在1976年高中毕业,那是中国最后一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我在7月1号从省城回到了老家山区,第一天就挑肥料上山。一年多的农村生活,把我锻炼成了能挑150斤担子走山路的壮劳力,还被选为县人大代表和地区优秀知识青年。


 

1977年10月,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了,国家将恢复停止11年的高考,每一个合格青年都可以凭自己的实力参加。于是,每天收工之后,在煤油灯下,我又翻开了教科书,几何公式和三角函数又在脑海里回旋。冬天的北风被心窝的热浪感化,心灵在与时间争分夺秒。

 

记得我们的高考考场设在公社的中学里,那校舍是盖在山坡上的。教室周围有武装民兵在守卫,很有一种严肃的气氛。监考老师是从县高中派下来的,那年我们公社共有500多考生,年纪最大的38岁,那可是10年积累的考生啊!

 

大家都静悄悄坐在教室里,快速地挥动着笔杆。记得最清楚的第一场考试是语文,第一道试题是将汉语拼音译成汉语,是那句“我们的目标一定会实现”。这对我并不难,很快就翻译出来了,这为我写那篇《心中有话对党说》的作文,给了足够的力量和信心。

 

我在下笔如神地写作,此时监考老师就站在我身边,欣赏地默默点头微笑。那是一位银发的老教师,后来在我被录取到县城医院体检时又碰到了他。他对我印象极深,说在监考中感觉我考得很好,一定会考上的。30年来,他那鼓舞我的眼神和微笑一直留在我的心田,是那样的安详与温馨。

 

在500名考生中,我终于脱颖而出,成为唯一一位考取全国重点院校的考生,如愿以偿地考进了我的第一志愿南京航空学院。我们省被南航录取的,只有26人。

 

我是从公社的有线广播中听到录取通知的,我高兴得热泪盈眶,当天赶了28里山路到县城邮局,给千里之外的父母发了一份加急电报,记得电文一共是四个字:考取南航。



离开农村的那天,许多乡亲为我送行,很多人走了八里路还不肯回去,更有几位是一直走了28里山路把我送到县城,还在县里的照相馆和我一起合影留念,那28里山路上我们聊了多少知心话啊。



40年了,自从考取南航后,我心中一直记挂着自己的那个小山村,也曾五次回到那块热土,那块在1977年底让我考取大学的美好地方,去看望那里的乡亲们。





 


大学毕业,在雷达研究院干了8年后,我下海到香港亿利达集团从事技术开发工作4年,后在国内净化行业排名第一的苏净集团担任研究所长7年,该所每年为公司贡献3000万的产值,我还兼任着党支部书记。

 

1999年至2003年,我开始负责国内一家大型通信企业的市场营销。2003年至今,我转为日本三菱及美国艾默生自动化产品的国内代理商,年销售额1·2亿元人民币。

 

我的夫人刘玉梅是厦门大学外语系法语专业78级的,大半生风风雨雨一起携手走过,我们最感恩的,首先是当年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那场巨变。其次,我们最感骄傲的是儿子。


儿子在复旦大学本科毕业后,全额奖学金进入美国耶鲁大学和麻省理工大学读硕士及博士,从事量子光学专业的研读。他还是一个体育爱好者,在美国参加铁人三项运动。

 


毕业后的35年里,我分别在航空制造领域、香港设备制造商、国内最大的净化设备集团公司、通信设备制造企业、自动化领域中担任中高层的管理。回顾起来,正是1977年冬天里的那场高考,像一盏永不熄灭的熊熊火炬,从此点燃了我新的生命。



 文图由作者授权推送,特此鸣谢



卌年:恢复高考记忆

孟国治:高考那年从打入另册到跃过龙门

郑忆石:我看到考场赶出去一个作弊者

陈小鹰:感恩那些帮我和没帮我的人

吴晔:三天高考喝凉水几乎饿晕倒

网友称为“史上最牛班级”的老师们

王利明,改变命运的一次考试

雷颐:精神启蒙远未完成

詹国枢:高考改变了我们全家的命运

翁大毛:难忘我的高考岁月

复旦数学系77级:在新世界门前

李辉:晒晒我的1977年高考试卷

复旦78级同学黄山巧遇邓小平

舒修:追忆复旦新闻系墙报“前哨”

冯印谱:一个黑五类子女的大学梦

魏达志:艰辛的求学之路

魏景东:一张准考证带来的回忆

袁晞:1978年那个炎热的夏日

明瑞玮: 我被高考撞了一下腰

邓天雄:我的高考一波三折

汪瀰的故事:坎坷求学路

蒋蓉:啼笑皆俱的高考往事

梁志全:那次火车旅行让我茅塞顿开

吴畏:我的高考,1978

周大伟:高考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高宽众:我考上了政法界“黄埔一期”

侯建刚: 歌乐山下的"西政78级神话"

王治平:我的大学时代

吴工圣:我和我们宿舍的七条汉子

吴工圣:一路走来  知恩感恩

陈锡文:人民大学78级报到第一人

管士光:回望来时路

李秋零:机会来了就要抓住

北大教授牛军口述当年高考经历

骆小元追忆上大学:生命复苏,心灵飞扬

张河:我的“自助式”高考复习

庞松:我们共同经历的年代

何平:毕业时黄达老师给我题词

追忆逝水年华:

北大经济系77级点滴回忆

北大中文系77级:

数风流人物,还看当年

海闻:从北大荒到北大到北加州

珊伊:我在北大留学生楼的文化冲击

一张北大旧照片,牵出40年前高考记忆

北大1981:一个口号激励一代人

宋家宏:高考,让我此生与书为伴

徐小平:生命中那盏明灯

周振华:拼搏三年走进心中圣殿

小学毕业的四哥,

连续三年高考成绩过了重点线

谢迪辉: 其实我们学的都是“屠龙术”

曹放:感恩时代的幸运

应亚平:默默自学机会终于降临

王俐:高考第一天我迟到15分钟

于泽俊:我的一个同学被父母逼迫退学了

陈中惠:我推迟半年拿到报到通知书

李杜:一张小饭桌送走四个大学生

陈海林:拿到录取通知书前一天,

我在杜甫草堂见到邓小平

段英贤:保存40年的一张准考证

杨鹏程:跨越13年,我参加过两次高考

周林林:老师押中了那年的高考作文题

赵凡:那年16岁,我跳级参加高考

陈平原:再也写不出比“高考作文”

更有影响的文章了

陈海贤:17岁那个炎热的夏天

张效雄:1977年兄妹三人同赴考场

盖生:1978:入学记忆回放

他向邓小平建言恢复高考:

当年只是说了几句真话

1978年入学的那拨大学生(上)

1978年入学的那拨大学生(下)

樊克宁:1977年恢复高考的来龙去脉

陈平原:说出你我的故事

1982版中国大学生

《那三届》:中国高考的记忆

李水山:"77级"自画像:

我们承载着时代精神

尹俊骅:高三那年废除高考,

我们连夜致电毛主席表忠心

 


记录直白的历史

讲述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关注新三届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


征 稿

新三届公号向新三届朋友征集稿件

主题一:新三届人的高考之路

主题二:新三届人的大学时光

主题三:新三届人的文革经历

主题四:新三届人的上山下乡

主题五:新三届人的当兵岁月

主题六:新三届人的职业生涯

主题七:新三届中的菁英人物

主题八:反右运动60周年祭 

主题九:新三届人关注的话题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

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
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